武义县小水电建设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279
颗粒名称: 武义县小水电建设纪略
分类号: TV742
页数: 3
页码: 427-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6-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小水电发展情况,武义的小水电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发展最快的是近20年之间。小水电对武义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日武义,广大农村农灌、照明、农副业加工用电靠小水电,遍布农村电网基础始于小水电,工业发展起步得益于小水电,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还需借重于小水电。如今每年以1.5亿度的电量送进城市、乡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关键词: 武义县 小水电建设 纪略

内容

武义的小水电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发展最快的是近20年之间。小水电对武义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日武义,广大农村农灌、照明、农副业加工用电靠小水电,遍布农村电网基础始于小水电,工业发展起步得益于小水电,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还需借重于小水电。如今每年以1.5亿度的电量送进城市、乡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武义县是一个崇山峻岭连绵,丘陵蜿蜒起伏的山区县,县境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40.9毫米。全县有大小河流61条。多数河流穿梭于深山峡谷之间,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水力资源。尤其是瓯江流域的宣平溪和钱塘江流域的熟溪,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可开发水电资源。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测算,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12.06万千瓦,可开发量5.63万千瓦,其中宣平溪和熟溪分别为2.76和1.56万千瓦。
  武义人民治水害、兴水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末年,古人就在县城西郊的熟溪上建长安堰,引熟溪水灌溉县后畈万余亩农田;在清溪建潜涵工程仓部堰,灌田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至1968年,全县已建成小I型水库7座,小Ⅱ型水库38座,总库容2696万立方米。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遍布全县的蓄水工程,为武义县小水电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1958年秋,童庐村在白阳山脚的武义江畔,利用3米水头,0.45立方米/秒的流量,建成了装机10千瓦的武义县第一座水电站。1959年冬,下茭道村还曾自制木质水轮机,10昼夜建成小水电站发电。60年代中期,武义县认真贯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和“谁建、谁管、谁用、谁受益”的方针政策,全县出现了群众性大办小水电的热潮。一时间,全县小水电遍地开花,34个公社有28个建有小水电站,中、低水头,小流量,径流式微型电站一度发展到115座,总装机1336.2千瓦。这些小水电站,白天碾米、磨粉,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夜间供农户照明,被人们誉为“深山夜明珠”。从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县内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电资源开发重点向小流域梯级电站和具有较好调节性能的水库电站转移。电站类型开始多样化,有引水式、坝后式、混合式等。电站规模不断增大。1969年,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应良登设计的总装机750千瓦的大田电站建成。电站引瓯江流域菊溪之水入钱塘江流域,水头高达210米,由2个隧洞、1个倒虹吸和绕山明渠组合而成的引水渠穿梭于高山峻岭之间,总长8.5千米,隧洞总长838米。该电站在跨流域调水、高水头发电、远距离和长隧洞引水等方面均为县内首创,金华地区位列前茅。1983年6月,应良登因对小水电事业有突出贡献,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又连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整个70年代,是梯级电站开发的高潮。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是大莱溪,于1969年~1970年相继建成大莱一级、二级电站。此后,麻阳港、乌溪、端溪、八仙溪、宣平溪东溪等小流域梯级掀起开发热潮。至80年代初期,已实施梯级开发10处,有电站34座,总装机12342千瓦。其中熟溪麻阳港梯级开发最具特色,规模最大,效益最好。上段在流入金华的龙潭溪上建筑电站调节水库——龙潭水库,库口建麻阳一级电站,跨流域引入3200千瓦的麻阳二级骨干电站高水头发电,再经麻阳三、四级和南畈电站利用后,汇入源口水库。下段以源口水库为始,灌溉与发电结合,建2000千瓦的坝后式源口一级骨干电站,然后利用灌溉渠系落差,在总干渠与支干渠上建源口二、三、四级和王宅、马昂5座电站。整个麻阳港梯级开发,11个电站发电总水头464.1米,总装机9126千瓦,年均发电量2890.5万千瓦小时。水电站丰水期满发,枯水期担负基荷兼调峰发电,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库建成,多站受益。由于全县尚未建立统一电网,小水电成为各地小电网的核心。
  为了充分利用水电资源,水电站并网发电势在必行。1969年,为供应源口水库施工用电,利用了桥亭电站8千米输电线路,装机50千瓦的桥亭电站最先并入县电网。此后,大田电站、清溪口电站、大莱电站和俞源、陶宅、要巨等地电站相继接入县电网。1980年,由于小水电蓬勃发展且并网发电,武义电厂火电机组停发。1982年,下杨变电所和柳城变电所陆续建成投产,基本完成全县统一电网建设,全县绝大部分小水电都实现并网发电。1983年,全县小水电总装机15535千瓦,其中并网发电的有14602千瓦,占总装机的94%,全年上网电量4504万千瓦时,占县内总用电量的84.7%,占电网供电量的63.2%。从此,小水电不仅仅是改善山区面貌的“深山夜明珠”,而是成了武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义县小水电建设的显著成绩,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3年12月,武义县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为确保实现全县农村电气化,于1984年3月建立县电气化建设委员会,组织人员开展《武义县基本农村电气化规划》研究。同年10月,浙江省水利厅批准了宣平溪流域规划和电源选点报告,整个流域分四级开发,其中宣平溪二级和三港电站总装机14800千瓦,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小时。
  宣平溪二级电站于198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整个电站枢纽工程是宣平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骨干工程,具有电站规模大、建设难度高和设计新颖等诸多特点。电站装机6400千瓦,大坝选用三心变厚双曲砼拱坝,坝高78.7米,发电压力输水隧洞总长2873米,开挖洞径3.3米~2.8米,均为县内之最。设计大胆、新颖,具有独创性的串库方案,即把分别建于两条支流上的中型内庵水库和小I型青岭水库连通,共同作为电站调节库容,节省建设投资,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电站的调节能力。
  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加快了武义县水电资源的开发,1983年~1988年新建水电站17座,装机2545千瓦。1988年全县运行水电站80座,总装机17098千瓦,并网77座,17060千瓦,占99.78%。1982年~1988年,小水电上网电量年平均占县内用电量的71.73%。
  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也加快了武义县的电网建设,提高了全县城乡用电水平。到1988年,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所6座,升压站2座,有35千伏变11台,总容量32900千伏安;建成10千伏供电线路47条,其中小水电直供7条,有35千伏线路115.59千米,10千伏线路1094.51千米,低压线路1204.77千米,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城乡供电网络。全县555个建制村全部通电,住户已通电95481户,占99.47%。1988年县内总用电量8818.2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279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1881万千瓦时,户均用电196千瓦时。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更是促进了武义县经济发展,小水电真正成了武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43亿元,比1982年增长1.39倍,平均年递增15.64%。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82年的39.57%上升到1988年70.73%。
  随着1992年11月宣平溪二级电站建成投产,宣平溪流域水电资源进入全面开发阶段。1993年建成章五里二级电站,装机800千瓦;1994年建成洞口电站和章五里三级电站,各装机400千瓦;1995年建成900千瓦的乌漱电站和960千瓦的柳城电站;1996年建成800千瓦的章湾电站;1997年建成1500千瓦的峰源电站、960千瓦的杉坑桥电站和800千瓦的宣平溪三级电站;1998年建成装机12600千瓦的三港电站。1992年至2004年,宣平溪流域共新建水电站22座,总装机30305千瓦,占全县水电站总装机的56%,其中宣平溪干流及其主流西溪就有水电站7座,总装机22760千瓦。
  坐落在宣平溪干流中段的三港电站,是宣平溪流域开发规划中的第四级梯级电站。工程于1996年4月开工,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建设完成,1998年8月投入发电运行。电站水库集雨面积423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4.05亿立方米。电站安装2台63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2473.6万千瓦时,为金华市最大的径流水电站。
  80年代中期,武义小水电建设就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办电资金,除了国有资金和乡镇集体办电外,村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等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地促进了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尤以股份合作制办电在激烈竞争中一枝独秀。1995年后,在股份合作制形式下,累计吸纳社会资金9799万元,建成股份制电站8座,装机容量16100千瓦,大大加速了宣平溪流域的开发。
  在宣平溪得到较好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电农村电气化水平,促进水电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县水利水电局编制完成了《武义县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武义县被列入“十五”计划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之一。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全县小水电和电网建设、用电水平都取得了显著成效。4年中,新建和技改增容电站5处,增加装机容量4530千瓦,在建电站4处,装机2240千瓦,规划拟建电站14处,装机12560千瓦,小水电年均上网电量1.16亿千瓦时,占全县年供电量的26%;2004年,全县农村水电供电量9566万千瓦时,占乡镇及以下农村用电量的86%;全县8镇、7乡、3个街道及其555个建制村全部通电,户通电率达99.8%;全县用电量5198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583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549千瓦时。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电气化的普及和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使更多农民从事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加速了城镇经济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发展,特别是股份合作制电站兴办,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丰水期以电代燃料户越来越多,2004年小水电代燃料户占总户数60%,代燃料电量3992万千瓦时,相当于1.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量3.6万吨,节约木材4491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山林和植被的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05年的70.2%,生态环境更为改善。
  经过4年努力,2005年7月武义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
  2004年2月20日,县政府出台了《武义县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并由水务局负责实施,为武义县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了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武义县小水电事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走出县门,向邻县乃至外省扩散。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点燃了小水电发展事业。
  经过几代水电人的不懈努力,武义县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遍布全县,武义县的水电事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武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