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261
颗粒名称: 第十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6
页码: 405-4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6-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水利发展情况,1986年~200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从过去以保障农业灌溉为主的“农业命脉”地位,逐步转变到保障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地位,并把改善农田灌溉、保障防洪安全、发展城乡供水、开发水力资源、促进渔业生产以及依法治水等工作纳入水务一体化管理。兴建了中型内庵水库,扩建了清溪口水库,源口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并新建、续建、扩建小型水库15座;建成了三港电站和宣平溪二级电站,全县共新建和技术改造电站63座,新建、改造电灌站151处,先后通过了初级电气化县和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验收;建成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的壶山净水厂、源口水库引水工程和一批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工程;疏浚县城熟溪河道和防洪堤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省级水产良种场和年产1500吨无公害甲鱼养殖基地。
关键词: 武义县 水利 水资源

内容

到1986年,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101座,塘坝和山塘发展到3820座,总蓄水量9965万立方米。
  1986年~200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从过去以保障农业灌溉为主的“农业命脉”地位,逐步转变到保障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地位,并把改善农田灌溉、保障防洪安全、发展城乡供水、开发水力资源、促进渔业生产以及依法治水等工作纳入水务一体化管理。兴建了中型内庵水库,扩建了清溪口水库,源口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并新建、续建、扩建小型水库15座;建成了三港电站和宣平溪二级电站,全县共新建和技术改造电站63座,新建、改造电灌站151处,先后通过了初级电气化县和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验收;建成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的壶山净水厂、源口水库引水工程和一批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工程;疏浚县城熟溪河道和防洪堤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省级水产良种场和年产1500吨无公害甲鱼养殖基地。
  第一章 水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量
  武义县水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732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数1260立方米的2.76倍。根据1956年~2000年计45年的水文资料计算,武义县的水资源概况如下:
  县境产水武义县多年平均降水深1640.9毫米,年降水量25.88亿立方米,除去蒸发等损失后,全县每年河川径流水资源量为15.54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千米98.57万立方米,径流系数0.60,径流深985.7毫米。其中年可利用水资源量5.6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5.04亿立方米,地下水0.61亿立方米。
  入境水永康入境水量9.19亿立方米,零散诸小河入境水量2620万立方米,计9.45亿立方米。
  出境水武义流入丽水境内水量7.56亿立方米,流入金华境内水量17.43亿立方米,共计24.99亿立方米。
  第二节 水资源分布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以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武义县年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15.54亿立方米。
  武义县水资源分为武义江和大溪丽水段两个流域分区。武义江分区自上而下包括泉溪镇、桐琴镇、大田乡、俞源乡、白姆乡、王宅镇、茭道镇、熟溪街道、壶山街道、白洋街道、履坦镇等11个行政区域。大溪丽水段分区包括新宅镇、坦洪乡、桃溪镇、西联乡、柳城镇、大溪口乡、三港乡等7个行政区域。1956年~2000年分区水资源量统计如下:
  武义县多年平均汛期难以利用的下泄洪水量为8.6亿立方米。在非汛期,需考虑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产需水量。河道生态需水量采用Tennant法(美国人特纳特1972年创建),以年均径流量的25%作为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满意的流量,武义县即为3.9亿立方米,按非汛期182天计算,生态需水量约为1.9亿立方米。减去以上两项,武义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0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32.4%。
  武义县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其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相似,年径流深等值线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多年平均3月~6月4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量的55%左右。径流年际变化剧烈,莲塘口水文站的变差系数为0.24,全县最旱年天然径流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39.9%,最丰年为平均值的1.54倍。
  武义县地处钱塘江、瓯江流域上游,源流性河流及水库的天然水质普遍较好。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源口水库、内庵水库的水质基本保持在I类水标准。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武义江受上游永康市入境污水的影响,水质更差。2000年后,武义江水质多为Ⅲ类~V类,熟溪、宣平溪多为Ⅱ类~Ⅲ类。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有长期补给保证的地下水补给量的总量。武义县可开发利用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广大山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富水性极不均匀,属难以利用的非供水地段。经计算,武义县1993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4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5009万立方米。
  武义县出露泉水146处。日流量在100吨~350吨的有西联乡壶源、雪坑、章五里、竹弄源,新宅镇大莱、矿洪,泉溪镇官田、泉三,白洋街道仙洞,壶山街道北缸窑、塘头、程王处,熟溪街道余西等13处;日流量50吨~100吨的有新宅镇后林畈、安村等10处;50吨以下的有泉溪镇华山,王宅镇孙里坞,新宅镇山坑、上少妃等123处。武义县地下水水质较好,均为低矿化、极软至微硬水,还有不少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天然矿泉水以及供休闲养生用的温泉水。
  矿泉水武义为早白垩世红层盆地,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白垩系下统朝川组上段下部(K1C2)含水岩组,其岩性以含钙质粉砂岩、橄榄玄武岩为主,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SiO2和锶等微量元素,受地下水溶滤、溶解作用较强烈,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较高的偏硅酸(H2SiO3)、锶(Sr)等微量元素,部分地段的含量可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1995)。矿泉水主要产于早白垩世玄武岩及断裂带内。县境内已发现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1995)的矿泉水有百花山矿泉水、塘头虎山矿泉水、下杨矿泉水,并均已开发利用。
  地热水(温泉)武义地热水随着地质钻探和萤石开采发现后,经多年勘探和开发利用,已成为武义县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武义温泉”在全省乃至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已发现的温泉主要分布于武义盆地北部武义地热田南东部边缘,晚侏罗世火山岩楔形上抬块体周围,位于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交汇、复合部,并基本呈等间距(6千米~8千米)均匀分布,属埋藏型地热水,埋藏深度大于150米,地表未发现温度高于25℃的地热水天然露头,多数产出于萤石石英脉控矿断裂带及其旁侧。
  第三节 水力资源
  武义县山区性河流遍布全县,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境内降水量较大,水量丰沛,水力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县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06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千米76千瓦,其中,武义江流域的理论蕴藏量5.47万千瓦,宣平溪流域5.65万千瓦,菊溪流域0.92万千瓦。全县水电资源理论可开发总装机5.63万千瓦,年发电量1.81亿千瓦时。由于采取了建造调节水库、跨流域引水发电等技术措施,水力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全县可开发水电总装机约8.5万千瓦。
  第二章 水务行政机构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水务行政机构沿革
  1986年,武义县的水务行政机构为武义县水利电力局。该局于1973年7月从原县农林水电局分离出来,主管全县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小水电、水产、黄土丘陵开发等工作。1988年10月,县政府首次明确水利电力局为县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1996年10月,改名为武义县水利水电局,为县政府主管全县水行政的职能部门。负责宣传、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编制水利、水电、水产发展规划,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开发,全县水行政、渔业行政执法,主管全县水土保持、防汛防旱、小水电资源开发等工作。2002年1月,改设为武义县水务局,为主管全县水行政的政府工作部门。水务局在承担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划入了原建设部门承担的指导城市防洪职能、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保护职能。加强的职能有: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订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划分;制订农村节水用水政策,编制农业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指导全县节约用水工作。
  有关水的法律法规,1986年7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随后,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水利、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使法律法规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县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武义实际情况,以政府令、通告、规定等形式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38件。其中,县政府下发的17件,局一级单独下发或联合下发的21件。
  1986年县水利电力局设人事秘书股、水利股、水电股、水产股、企业管理股。1996年10月,改设办公室、法制科、计划建设科、经济管理科。2002年1月,设办公室、计划建设科(县防汛办)、法制与水政水资源科、综合管理科。
  1975年8月至1978年10月,县水利电力局先后建立桐琴、桃溪、新宅、城关、下杨、柳城等6个区水利电力管理所,1981年3月为水利电力局的工作机构。1992年9月,更名为水利水电服务站。
  局直属全民事业单位
  县抗旱服务站1975年11月,建立武义县机电排灌站,为独立核算单位,隶属县水利电力局。1997年8月,更名为抗旱服务站。协同计划建设科负责全县电灌站的规划与建设。
  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981年8月,建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1994年10月,设计室更名为设计所,具有丙级设计资质。主要从事水库枢纽、水电站、灌溉排涝、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城乡供水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和规划编制。
  县渔政管理站1985年8月,建立渔政管理站,与水产股合署办公。1988年,渔政管理站与水产股分开。1995年3月,渔政管理站与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合署办公;1997年11月,与水政监察大队合署办公。2000年7月后,渔政管理站兼管水产工作。负责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和管理,查处渔事违法案件和纠纷,编制渔业规划,开展渔业技术指导。
  县小水电管理站1987年9月,建立小水电管理站,为独立核算单位。行使行业管理职能,贯彻执行有关小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水电资源开发规划,负责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县水政监察大队1990年9月,建立武义县水政水资源管理站。1997年7月撤销水政水资源管理站,改建水政监察大队和河道堤防管理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在局属6个水利水电服务站及源口水库管理处、清溪口水库管理处、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等建立9个水政监察中队。负责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与水事纠纷。
  县河道堤防管理所1990年9月,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兼行河道管理执法职能。1997年7月,成立河道堤防管理所,2000年进行法人登记,主管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河道管理执法职能仍由水政监察大队实施。2003年7月后,该所全面行使河道管理职能,负责河道整治、防洪工程建设、采砂管理和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等。
  县水利技术推广中心1993年7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增补武义县为水利部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的通知》精神,水利电力局建立水利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水利、水电、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1994年5月建立。负责编制和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进行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等。
  局下属企事业单位(见本卷第五章第四节)
  第二节 水利队伍
  水务系统职工队伍
  随着水行政管理职能的完善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队伍不断壮大。1993年以后,局机关积极鼓励职工参加电大、武义县党校学习和其他水利水电专业院校函授学习,普遍进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下属单位全面开展技术工人等级培训考核工作,整个水利队伍的文化和业务素质普遍提高。至2005年,水务系统共有在职人员323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59人;中级工98人,高级工62人,技师9人。
  水务系统科技职务评聘
  1986年前,水电系统仅有工程师3人。1986年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后,到2005年年底,水务系统在职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34人,初级技术职称的48人。1988年4月,水电局首次开展下属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评审,公布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8人,由各所聘任。
  1988年12月,首次开展全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1989年7月,由县政府发文公布。共评出农田水利(小水电)专业:农民技师8人,农民助理技师14人,农民技术员44人,农民助理技术员11人。水产专业:农民技师2人,农民助理技师4人,农民技术员14人,农民助理技术员1人。
  1989年11月,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文建立武义县工程专业技术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其中设有水电水产专业技术评审组。1993年,武义县被水利部列为农村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同年7月,县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武义县水利技术推广中心。到年底,23个乡镇和358个村建立了相应的服务组织。
  第三章 防汛防旱
  第一节 防汛防旱指挥部
  80年代武义县政府建立防汛防旱指挥部,并在水利部门设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防汛防旱指挥部指挥、副指挥由县政府及水利部门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由水利、气象、农业、公安、人武部、供电、财政、城建、广电、邮电、交通、卫生、供销、开发区、发展计划、教育、政法、民政、保险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水利部门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遇有重大水旱灾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指挥部坐镇指挥。每年的4月15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在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由水利部门组织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保持上下级防汛指挥系统联系通畅,乡镇建立防汛防旱领导小组,各乡镇、小I型以上水库和各水利水电服务站均安排专人值班。2005年6月,县成立防汛抢险救护中队,人员由人武部、水务局、卫生局等部门共45人组成,配备指挥船1艘,冲锋舟2只,县人武部负责集训,遇紧急情况由县防汛防旱指挥部调度使用。
  防汛防旱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防旱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编制防洪抢险预案、重要水库的洪水调度方案、抗旱应急供水方案等;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制定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措施;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和防汛抗旱动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送;组织指导、检查督促、联络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和水毁工程修复;负责有关洪、涝、台、旱灾情的统计、核查、上报工作;组织、指导本级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用;负责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和通信、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节 防汛防旱指挥系统
  1986年以后,防汛指挥系统仍沿用一台普通电话机和一台专用高频电话机。1997年配备了一辆防汛专用车。1998年开始使用传真机,从而提高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可靠性。
  2002年1月,委托金华市水利信息管理中心编制完成《武义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规划报告》。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建成后,形成一套标准、规范的信息采集、发送、传输、接收、存储和处理系统,各类防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可在10分钟内完成;可实时监测卫星云图和台风路径,及时掌握省、市气象台发布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预报;具备电视电话会议和异地会商通信手段;为洪水预报、调度决策和指挥抗洪抢险救灾等提供可靠依据。
  到2005年,系统工程已投资375万元,购置电脑,服务器等主要设备,建成水务局局域网,并与省、市防汛指挥系统广域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建成全县范围内水文站、主要雨量站和小I型以上水库的水位、降雨量信息采集系统,在10分钟内可准确地获取各站点的汛情信息;建成电视电话会议和异地会商系统,可实时与省、市防汛指挥机构会商决策;完成部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完成防汛三维电子地图等。
  第三节 水旱灾情
  1986年后,由于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全县水利化程度提高,抗旱能力增强,出现严重旱灾次数较少。而在梅雨季节或受台风影响,连降暴雨,屡屡形成洪灾或地质灾害,损失仍然较为严重。主要水旱灾情如下:
  第四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灌溉工程
  1986年以后,武义县先后实施了粮食专项资金项目、自力更生治水项目、粮食自给工程及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着力进行蓄水工程续建扩建、固定电灌机埠建设和灌溉渠道配套建设工作,全县逐渐形成一批以重点水库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灌区。其中源口水库灌区灌溉面积4133.3公顷,清溪口水库灌区灌溉面积1800公顷,两灌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8%。灌区内以蓄水工程为水源,堰坝、电灌为补充水源,构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200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3833.33公顷,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个,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灌区15个,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灌区16个。
  蓄水工程
  蓄水工程是武义县灌溉用水主体工程,也是城乡饮用水主要水源和众多水电站的调节水库。2005年,全县有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3座,库容1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的小I型水库17座,库容1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库94座,总蓄水量12752万立方米。其中1986年~2005年新建、续建、扩建的中型水库2座,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12座,增加蓄水4971万立方米。
  内庵水库位于西联乡大溪口村,隶属武义县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集雨面积57平方千米,总库容299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49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35万立方米。内庵水库与青岭水库通过隧洞连通成母子库,同为宣平溪二级电站调节水库。大坝为三心变厚双曲砼拱坝,坝高78.7米,坝顶长206.89米,坝基采用固结、帷幕、排水孔防渗。大坝砼6.24万立方米。输水压力隧洞位于右岸山体,洞长2872.62米,进口高程276米,出口中心高程221.4米。溢洪道为坝顶溢流式,泄洪堰长40米,最大泄洪量每秒748立方米,采用挑流鼻坎消能。水库以发电、防洪为主,兼有供水、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建有隧洞引水式电站2座,装机容量6800千瓦;利用发电尾水向柳城镇自来水厂年供水70万吨;养鱼面积53公顷,灌溉面积53公顷。工程始建于1987年5月,1996年12月竣工。迁移人口1078人,拆迁房屋1183间,淹没占用耕地20.9公顷。总工程量29.3万立方米,其中砼9.1万立方米,土方5.8万立方米,石方14.4万立方米,投资4792万元。
  清溪口水库位于泉溪镇仓部堰村。集雨面积35.3平方千米,系1964年12月完工的原小I型水库,1978年12月动工扩建为中型水库,于1986年完工。扩建后,总库容139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22万立方米(扩建详情前志已记述)。水库灌区共灌溉泉溪、桐琴两镇农田1800公顷。配套干渠三条,总长28.85千米,其中东干渠长13.84千米,设计流量0.4立方米/秒~1.8立方米/秒,西干渠长10.12千米,设计流量0.4立方米/秒~1.8立方米/秒,中干渠长4.89千米,设计流量0.83
  立方米/秒;支渠12条,合计长度45.54千米。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养鱼、休闲等综合效益。养鱼面积60公顷。扩建后又增建坝后式电站2座,总装机增加到625千瓦。
  青岭水库位于西联乡大溪口村,隶属武义县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拦截西溪支流章五里溪,集雨面积35.2平方千米,引水面积1.5平方千米。总库容7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3万立方米。大坝为抛物线双曲砼拱坝,坝高50米,坝顶弧长132.23米。溢洪道为坝顶溢流式,溢流段宽28米,最大下泄流量每秒445立方米。与内庵水库连通隧洞长1648.8米,其中跨溪明管长70.89米,两侧洞口各设2.8米×3.0米的平面钢闸门。水库灌溉面积47公顷,养鱼面积28公顷。工程于1993年2月动工,中途受金山村民纠纷影响停工8个月,1994年7月开挖结束,1996年12月竣工,共开挖土石方1.4万立方米,浇筑砼2.146万立方米,投资1372万元。附属工程有无压供水隧洞,位于大坝左岸山体,洞径1.8米,长800米,为内河洋村提供生活、灌溉用水。
  东湖水库位于白洋街道东吴村原仰天饭甑水库废址。集雨面积4.3平方千米,总库容54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1万立方米。主坝为黏土心墙坝,坝高23米,坝顶长218米,宽4米。东横岗副坝高10.5米,顶长194米。杉树坑副坝高8米,顶长165米。溢洪道位于主坝右岸,为侧槽式溢洪道,部分陡槽为隧洞,最大下泄流量每秒53.9立方米。主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右岸山坡内,为2米×1.6米的城门型隧洞,长125.62米。副输水涵洞位于杉树坑副坝右侧山坡上,为内径550毫米的钢管,外包素砼的涵管,长52米。工程于1978年2月动工,1996年6月竣工。淹没田35.3公顷,完成土石方22.83万立方米,投放劳力350万工,国家补助72.87万元。配套干渠2条,长14.1千米,支渠3条,长5.5千米,渡槽、倒虹吸各1座。灌溉农田370公顷,养鱼面积42公顷。
  三港电站水库位于柳城镇荷叶山头村。水库隶属武义县供电局,为三港电站的调节水库。集雨面积423平方千米,总库容44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50.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2.7万立方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22米,坝顶长104米,宽4米。坝顶设防浪墙,高1.3米,宽0.2米。溢洪道为五孔胸墙式弧形钢闸门,每孔净宽8.0米,最大下泄流量每秒2291立方米。输水压力隧洞布设在大坝右岸,隧洞长2235米,开挖洞径6.5米,衬砌后5.5米,进口安装4×4.5米的平板钢闸门,用QPQ-80T卷扬式启闭机控制。设城门洞型冲砂孔1个,孔径3×2.8米,进口安装平板钢闸门,以QPQ-40T卷扬式启闭机控制。工程1996年10月开工,1998年8月竣工,总工程量12.3万立方米,其中砼2.57万立方米。水库迁移5个自然村,移民170人,拆迁房屋7181.7平方米。
  提水工程
  1986年全县有电灌站255处,总装机4346千瓦。从此,方便高效的电灌提水逐渐取代了其他各种提水工具。1986年~2005年,全县新建电灌站151座,总装机1818千瓦,增加或改善灌溉面积1951公顷,同时,对原有部分破旧电灌站实施更新改造,恢复灌溉能力。由于工业开发区建设和种植情况变化等原因,原有桐琴果园、百花山林场、马府下梨园和要巨梨园4处百亩以上固定喷灌设施被拆除,白阳山电灌站也因县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灌溉面积已不到原有的一半。至2005年,全县有电灌站449座,总装机5990千瓦,灌溉面积4386.67公顷。
  引水工程
  引水堰坝是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受自然条件限制,1986年~2005年,新建堰坝较少,主要进行水毁工程修复或重建改造,仅1992年“九二三”一次洪水即冲毁堰坝169条,是年基本修复。2005年,全县有堰坝1558条,灌溉农田4705公顷,其中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堰坝共有163条。灌溉千亩以上的堰坝已废弃或消失的有仓部堰、大流堰、长安堰、长溪堰;保留的有南湖八百堰、双妙庙堰、陶宅
  表10—81986年~2005年新建电灌站汇总表
  马蓬堰、白坛下堰、王宅五四建设坝、上下仓坝渊堰、四八店七百堰;重修的有南湖堰、大公山堰、草马湖燕山堰;新建的有马昴大斗堰。
  长安堰又名官坝,位于县城上游熟溪湖山潭上。1992年9月23日被洪水冲毁,后筑临时砂石浮坝。由于县城扩建,灌溉面积从1980年的近200公顷渐减为90年代的67公顷。2000年后,灌区农田均为城市建设占用,穿城而过的明渠(西寺溪)逐步为市政下水管道所替代,堰体水毁后不再修复,具有1100余年历史的官坝完成历史使命而消失。
  南湖堰位于南湖村边的熟溪干流上。由于县城扩建,灌溉面积从167公顷减至81公顷。原为临时砂石浮坝,因其极易冲毁,灌溉保障不力,屡次修复耗资巨大。1999年冬至次年春,于下游5米处另建新堰,原坝拆除。堰体采用砼浆砌块石,全长116米,高3米,堰顶过水段长102米,设51块高0.6米的钢筋砼活动闸板,以便取水时抬高水位,洪水来时自动开启泄洪。投资26万余元。
  大公山堰位于大公山村八佰八段熟溪干流上。灌溉面积80公顷。原为临时筑砂石浮堰引水,长185米,高1.5米。2001年10月,在旧堰处重新修建引水堰坝。堰长160米,高4.5米,堰体为C15砼浆砌块石,迎水坡为0.3米厚砼防渗墙。投资33万余元。
  燕山堰位于草马湖段熟溪干流上。灌溉面积80公顷。原为临时筑砂石浮堰引水,长70米,高1.5米。2004年5月,在旧堰下游新建引水堰坝。堰长150米,高3.2米,堰体为C10砼浆砌块石,中间设置0.2米厚C20砼防渗墙。引水堰中部设置4扇水力自控翻板门,高度1.5米,控制宽度24米。投资54万余元。
  大斗堰位于马昴村上游大斗山段熟溪干流上。2003年1月新建。灌溉面积133公顷。堰坝全长105米,高5米,堰体采用细骨料砼浆砌块石,坝身中设置0.2米厚C15砼防渗墙。投资24万余元。
  专项工程建设
  自力更生治水县建设项目1991年~1993年,武义县被列入省第一期自力更生治水县建设项目。重点进行渠系配套、塘库除险加固、吨粮田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兴建蓄水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3418万元,国家补助1366万元,完成渠系配套382千米,其中推广“U”形渠道258千米,修复堰坝339条,新建续建小型水库3座,山塘280处,建设和泵改电灌站84座,装机621千瓦,建设渡槽19处,倒虹吸17座,隧洞8座,处理病险塘库28座,增加蓄水量83.78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4533.3公顷。1992年~1993年武义县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灌区建设先进县。
  粮食自给工程1996年~2000年,武义县被列入省粮食自给工程建设项目县。项目分3个投资期进行,总投资355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水利、农业和农机3个部分。水利部分实际投资144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17万元。完成渠道建设136千米,推广“U”形渠道130千米,新建续建小型水库6座,增加蓄水103万立方米,处理病险塘库33座,新建和泵改电灌站42座,装机470千瓦,修建堰坝5条,防洪堤5条,建设水利示范园区4片共220公顷。
  源口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灌区内骨干工程建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因设计标准低,运行多年后,渠道渗漏、坍塌严重,建筑物及设备老化,效能降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2002年3月,县水务局编制了灌区更新改造规划报告。2004年11月,灌区改造工程被列为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项目,工程总投资42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61万元。2005年2月开工,2006年10月竣工。
  2004年6月,源口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被水利部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2005年11月,省水利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了灌区节水改造实施计划,确定工程总投资2382.0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790万元,省补助640万元,县配套81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疏浚、加固排洪沟1条,长1.9千米;衬砌改造干渠4条,总长31.77千米;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249处,其中渡槽3座,水闸2处,桥60座,渠顶引水槽33座,干渠拍门84只等;改造引水堰坝2座;新建和改造工程管护设施4处,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增设量水设施10处等。项目完成后,灌区内灌溉保证率可达到90%,渠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年增加供水能力619万立方米,节约水量631万立方米。工程于2006年2月正式动工。
  第二节 饮用水工程
  饮用水工程计划制订与实施
  武义县地处丘陵山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1年,成立武义县农村改水工作小组,自来水工程建设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1986年,全县建成农村简易自来水439处,受益人口19.64万人。水利部门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注重帮助山区农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1986年冬,协助西联乡汤山村,建成蓄水2万立方米的山后水库,并安装了13千瓦水泵,提升水头22米,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1990年秋,帮助西联乡内河洋村打通930米长的引水隧洞,青岭水库蓄水后,同时解决了该村近千人口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1991年冬,为新宅镇安村修建了1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基本解决了近千人口的饮用水问题。1986年~2002年,全县通过简易水利工程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近4万人。
  90年代以后,由于工矿企业取用地下水和排污量急剧增加,水产养殖中普遍采用投饲施肥,长期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等因素,使得原有农村饮用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渐突出。许多已建的农村自来水工程也由于水源保证率低、污染严重、管理不善及管网老化等原因而停止使用。至2002年,农村自来水塔正常或不正常运营的只有233座,受益人口14.5万人。据2005年1月调查,全县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有16.78万人,其中水质不达标的13.67万人,其中:观感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等超标的7.59万人,氟超标的1.42万人,饮用水未经处理的Ⅳ级或超Ⅳ级地表水0.88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2.49万人,水量不达标的0.62万人。
  为了加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县水务局先后编制了《武义县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农村高氟水治理规划》、《百村农民饮水工程规划》以及壶山、柳城、桃溪、王宅、履坦、茭道、新宅等农村饮用水工程实施方案,并于2003年全面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通过自来水管网延伸、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2006年3月,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划归县水务局管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运行管理方面,县城及城乡联网供水工程由县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区域供水工程由各水厂参照城乡联网工程管理;分散式供水工程,如壶山街道中央王村、白洋街道柳宅村,实行承包经营,收取一定的水费,水费标准由村委会决定。
  城镇供水工程
  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详见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柳城自来水厂1984年8月建成投产,水源取自西溪猪头潭。由于溪水水质变差,1998年3月改用内庵水库为水源。引水管采用DN400钢丝网压力管,长度4千米,日引水规模1万吨,年供水量80万吨~100万吨,受益人口0.8万人。2005年,水厂进行水处理设施改造。是年,柳城自来水厂还概算投资1145万元,解决和改善柳城镇农村2.65万人的饮用水问题,其中子项目云溪引供水工程于该年年底前完工。
  桃溪自来水厂1994年10月供水,水源引自百丈泄水库。主管道采用DN150钢丝网压力管,长度4.1千米,日供水规模80吨,受益人口0.6万人。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王宅农村饮用水工程始建于2003年12月,水源取自源口水库。供水范围为白姆乡政府所在地及沿线5个村,王宅镇区及沿线9个村计1.45万人,设计日供水规模近期0.75万吨,概算投资1949万元。至2005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已有白姆乡上宅、中宅、下宅、后金、白坛下,王宅镇王宅、胡家、新兴等10个村通水,受益人口1.44万人。
  履坦农村饮用水工程是县城供水管网的延伸,设计日供水规模0.5万吨,受益人口0.82万人,概算投资764万元。2003年12月开工,至2005年年底主输水管道完工,埋至履一村村口。
  新宅供水工程以高垅水库为水源,设计日供水规模0.10万吨,受益人口0.68万人,概算投资为578万元。2005年年底已完成供水设施建设。茭道农村饮用水工程以方坑水库为水源,设计日供水规模近期0.20万吨,受益人口0.92万人,概算投资723万元。2004年开工,完成净水设施和输水主管道埋设;至2005年年底村级已通水。
  桃溪镇农村饮用水工程2004年设计,以马岭脚水库为水源,设计日供水量0.14万吨,受益人口泽村片0.99万人。工程建净水厂一座,铺设主管道9.2千米,设增压泵站1座,投资876万元。
  高氟水治理工程根据规划武义县重点解决乾口垅、岭下汤等10个村1.22万人氟污染区的饮水问题。扩建乾口垅村塔塘水库,新建岭下汤村泉岩水库,建造简易净水设施8处,铺设管道50千米,总投资458万元。其中乾口垅水库2004年完工,其余2005年10月开始实施。
  分散式供水工程2003年~2004年,利用山泉、山塘、地下水为供水水源,采取分散式供水解决农民饮水问题。2005年,县财政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45个村1.95万人的饮水问题。
  第三节 河道治理工程
  河道整治
  1992年3月,县政府首次颁发《武义县河道堤防管理规定》,为依法实施河道堤防管理之始。1995年2月,县水电局、城建局、武阳镇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整治熟溪河城镇段的通告》,严禁在河道内倾倒垃圾、废土、开垦种植和非法修建各种建筑物。1999年前,武义县河道整治工作基本上延续以往的建库修堤、以堵为主的治理思路。1999年~2005年,相继制定并实施了《武义县城城市防洪规划》、《武义江中上游堤线规划》、《熟溪堤线规划》、《武义县河道疏浚“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武义县河道整治规划》、《柳城畲族镇防洪工程规划》等一系列河道治理规划,河道整治工作才真正开创了堵疏结合的新局面,县内河道防洪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河道堤线定界埋桩根据《武义江中上游堤线规划》和《熟溪堤线规划》,武义江从武义与金华交界的焦岩铁路桥至武义县与永康市交界处东湖村河段,全长35.32千米,最小河道宽度控制在150米,县城段为180米;熟溪从河口至源口水库河段,全长26.34千米,最小河道宽度控制在80米,城区为120米。规划防洪标准:县城为50年一遇,桐琴镇、履坦镇、王宅镇为20年一遇,农防保护区为10年一遇。2003年,按照堤线规划,对武义江与熟溪两岸的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埋设水泥预制界桩1002个。
  堤防建设1986年~1999年,河道堤防建设仍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范围,每年主要根据水毁工程情况,安排部分资金对河道堤防进行修复加固。新建堤防较少,主要有1992年12月~1993年6月建成的熟溪县城段防洪堤工程,从南湖坝到武阳中学,总长4.43千米。到1999年底,全县共有防洪堤21条,总长16.05千米,一般堤岸85条,总长24千米,加固河岸79处,总长28.14千米。
  2000年以后,随着《武义县城城市防洪规划》、《武义县河道整治规划》和《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计划》的实施,武义县防洪堤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2005年,分别对武义江、宣平溪等17条干、支流进行整治,共新建和加固河道堤防82条,总长52.27千米。新建加固堤防普遍采用砼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工程质量显著提高。城镇段防洪堤严格按规划要求防洪标准建设,并进行绿化,与市政设施配套,成为城市景观之一。
  河道疏浚武义县多属山区性河流,无航运条件,一直未进行过河道疏浚工作。1992年,熟溪河道县城上游段因砂石淤积严重,加剧了“九二三”洪灾危害。是年12月,在修建防洪堤的同时,首次对熟溪河道进行清淤、拓宽,从劳动桥至南湖坝河段,平均降低河床1米左右。2001年后,根据河道疏浚规划,结合河道采砂、清障、土地整理、小流域治理、修建公路以及砌堤护岸等措施,对县内17条主要河道逐步开展疏浚工作;至2005年年底共疏浚河道109.95千米。
  河道采砂管理
  1992年1月,县水电局、财税局、物价局联合印发《关于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依法确定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并规定河道采砂管理费按砂场出售砂石价格的8%计收,由县水电局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实施。同年2月,县水电局、矿管局、工商局依照《关于河道采砂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河道采砂实行“两证一照”制度,即先经水电局批准领取“河道采砂许可证”,再向矿管局领取“采矿许可证”,凭“两证”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3月,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武义县河道采砂管理规定》。但是,随着城乡建设和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砂石需求量大幅度上升,河道内违法采砂情况屡禁不止,有的甚至毁田、毁堤采砂,严重危及河道行洪安全。为切实加强砂石资源开采管理,制止毁田毁堤、乱采滥挖,确保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确保国家资源不受非法侵占,确保农村社会稳定,2000年10月,县政府专门制定《武义县采砂管理办法》,成立采砂管理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河道采砂与挖田取砂,河道采砂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为提高城市品位,美化、绿化县城环境,确保熟溪河畅水清;2001年12月,县政府发布通告,停止在熟溪河道进行采挖砂石。
  1992年~2005年,全县累计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104本,签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告书》125份,取缔无证采砂42处,调处砂场纠纷33起,查处违章弃渣3起、河道设障15起。
  涉河建设项目审批
  1991年11月22日,武义纺织机械厂擅自在宣平溪东溪陶村段广济桥头下游建桥,非法占用河道滩地118平方米,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县水电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修改设计方案,并处警告和罚款1000元,首开涉河建设项目违法案件查处的先例。1992年3月,《武义县河道堤防管理规定》依法明确提出,建设单位在河道内修建各类工程建筑物(包括穿堤工程),应将工程设计和回填方案报县河道主管部门审定批准。1994年4月,县计划委员会、县水电局印发《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及其他水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同年7月,县物价局、财税局、水电局转发了《金华市关于征收占用水源水域补偿费的通知》。此后,共审批涉河建设项目16处,查处涉河违法案件9起。
  第四节 城市防洪工程
  武义县城段河道从熟溪南湖坝到武义江塘头村,全长11.81千米,城市防洪工程兴建之前,总体防洪能力极差。除了从武阳中学到熟溪桥的老城区河段,两岸为浆砌块石,堤高2.5米~3.5米,河道宽110米左右,防洪能力(20年一遇)较好外,其余河段两岸基本上无防洪堤,一些工厂和居民房屋就建在河道滩地上,加上成堆的垃圾,废弃的桥梁,熟溪河道最窄处仅70米,防洪能力仅为5年一遇。
  1992年,受19号台风影响,造成“九二三”洪灾,县城进水最深处达1.8米以上,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县委、县政府重视。12月,动工兴建南湖坝至武阳中学段防洪堤,两岸总长4.43千米,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河道宽110米,堤高3.5米。1993年6月竣工,总投资251万元。
  根据1999年11月县政府批准的《武义县城城市防洪规划》,从2000年开始正式兴建武义县城城市防洪工程。经省水利厅批准,2000年~2004年实施的城防工程列入钱塘江干堤加固武义县段三级干堤工程规划,主体工程为三级防洪堤,熟溪从熟溪桥至铁路桥两岸,武义江从铁路桥至白洋渡桥两岸,全长10.15千米,防洪堤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计划分4期完成。到2003年,完成熟溪桥至铁路桥熟溪两岸、铁路桥至白洋渡桥武义江左岸共3期工程,建成防洪堤总长7.18千米。城防工程由武义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设计。
  城防一期工程熟溪左岸从武义酒厂至铁路桥,右岸从东莹变电所至狗头山,防洪堤总长2.0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4.5米~5.5米。河道宽由130米渐变到180米。堤防采用浆砌块石基础,干砌石勾缝护坡,砂砾石填筑,迎水坡1∶0.5~1∶0.6。工程挖填土方14.52万立方米,砼浆砌石1万立方米,干砌石0.51万立方米。工程于2000年5月正式动工,2001年4月完工,总投资762万元。
  城防二期工程熟溪两岸从武义酒厂至熟溪桥上游10米,防洪堤总长2.42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6.8米至7.3米。河道宽从上游110米渐变至130米,与一期工程相吻合。堤防采用浆砌块石基础,条石勾缝护坡,砂卵土石料回填,迎水坡1∶0.5。在右岸温泉桥段建造亲水平台,与同期施工的橡胶坝工程相匹配,供水上活动使用。工程挖填土方11.60万立方米,砼浆砌石3.32万立方米,拆迁建筑面积6107.7平方米,征用土地50338平方米。工程于2001年8月动工,2002年2月完工,总投资1340万元。
  熟溪橡胶坝为城防二期配套工程,位于温泉桥下游180米。橡胶坝采用堵头式、单跨、无搭头坝型,充水后坝袋高3米,长114米,上游形成一个长1150米、蓄水量19.8万立方米的人工湖——武川湖。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工,2002年2月5日竣工蓄水,投资260万元。
  城防三期工程武义江左岸从铁路桥至白洋渡桥,防洪堤总长2.76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8.4米,规划河道宽度180米。县水文站迁建纳入城防三期工程建设。堤防为复合式土堤,浆砌块石基础,高1.8米。堤身分二级,第一级高3米,浆砌条石护坡,坡度1∶2,第二级高3.6米,草皮绿化护坡,辅以少量砌石稳定坡面,坡度1∶2.5,两级分界处设2米宽人行道。工程挖填土方20.66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97万立方米,砼4895立方米,拆迁建筑面积7221平方米。工程于2002年7月24日开工,2003年8月完工。总投资1735万元,其中政策处理经费980万元。
  老堤加固与美化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对熟溪桥上游老城区河段两岸防洪堤堤脚采用浆砌石防冲加固,总长1548米。左岸熟溪桥至解放桥段堤顶增设铁链串石柱护栏,以增强护堤的美观性。为消除熟溪桥行洪的瓶颈现象,将70年代封堵的桥南一孔设计成集行洪和景观于一体的亲水平台。
  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对一、二期防洪堤堤顶进行路面硬化、坝坡绿化。左岸从温泉桥至铁路桥,右岸从温泉桥至东莹变电所,总长2477米,浇筑沥青砼10887平方米,水泥稳定沙砾石层10422平方米,铁链串石柱2077米,种植草皮10286平方米、香樟及龟甲冬青850棵。
  城防工程建成后,在提高武义县城防洪能力的同时,美丽的护堤、武川湖与城市广场、熟溪桥等建筑物交相辉映,改善了城市环境,成为武义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第五节 水电资源开发工程
  武义县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2.06万千瓦,原测算可开发量5.63万千瓦。根据现有水电站及规划开发水电站测算,实际可开发量约8.5万千瓦。
  1983年,国务院批准武义为全国第一批100个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武义县水电资源的开发加快,此后6年新建水电站17座,装机2545千瓦,1989年通过初级电气化县达标验收。
  2000年,武义县编制了《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武义又被列入“十五”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之一。经4年努力,共投资4.85亿元,完成一期、二期农村电网与城市电网的建设、改造,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7%,镇、村通电率达100%,新建和技改增容电站5处,新增装机容量4530千瓦,全面达到水利部颁布的《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2005年7月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
  1986年~2005年是武义县水电资源开发颇具特色的时期。一是宣平溪水电资源得到重点开发。1987年5月,宣平溪二级电站枢纽工程正式动工,1992年11月建成投产。1992年~2004年,宣平溪流域建成电站22座,总装机30305千瓦。二是政府鼓励股份合作制办电。1995年后,全县共吸纳社会资金9799万元,建成股份制电站8座,装机容量16100千瓦,增加年发电量3562万千瓦时。三是现代化技术在电站更新和改造中得到运用。源口一级电站在配置“微机自动监测和保护系统”后,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四是新建与挖潜并举。全县新建电站和经过技术改造增加装机容量的电站共63座,总装机41473千瓦,其中技改增容电站14座,增加装机2183千瓦,增加调节库容3611万立方米,淘汰200千瓦以下小型电站37座。2004年小水电代燃料电量达3992万千瓦时。五是县政府于2004年2月制定了《武义县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开发有法可依。
  2005年年末,全县正常运行的水电站112座,装机166台,总容量54104千瓦,是1986年的总装机17741千瓦的3.05倍。其中200千瓦以上水电站51座,装机容量49090千瓦,占全县水电总装机容量的90.7%。全部水电站并网发电,2005年上网电量1.64亿千瓦时,占县电网供电量7.2亿千瓦时的23%。
  1986年~2005年,新建或技改增容后总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电站共17座。
  三港电站股份制企业。是县供电局控股兴建的第一站水电站。位于三港乡三港村,是宣平溪流域规划中的第四级梯级电站。电站枢纽由三港电站水库、引水隧洞、发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组成。三港水库集雨面积423平方千米,正常库容350.9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4.05亿立方米。引水隧洞直径4.5米,总长2235米。电站设计水头32米,流量23.7×2立方米/秒,安装2台63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12600千瓦,年均发电量2473.6万千瓦时,为金华市最大的径流水电站。工程由金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1996年4月开工,1998年8月竣工。整个枢纽工程总投资7708万元。有职工31人。2004年12月由武义县天亿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竞标收购。
  宣平溪二级电站国有企业。位于西联乡马口村上游。电站枢纽主要由内庵水库(母库)、青岭水库(子库)、母子库连通洞、发电引水隧洞、发电厂、输变电工程等组成。两库集雨面积92.2平方千米,正常库容3105万立方米。连通洞总长1648.8米,开挖洞径2.5米,钢筋砼衬砌洞径2.0米。发电引水隧洞总长2873米,开挖洞径3.3米~2.8米,钢筋砼衬砌洞径2.8米~2.0米,出口1.8米。压力水管长100米,直径1.3米。电站设计水头83.5米,流量9立方米/秒,安装2台HLA253-LJ-84型立式水轮机和SF3200—8型发电机组,总装机6400千瓦,年均发电量1828万千瓦时。电站厂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变容量8000千伏安,通过4.45千米35千伏电力专线至大源变电所并网。1987年5月28日,导流隧洞、内庵水库大坝基础和发电隧洞竖井明槽动工;1992年11月7日,二级电站启动运行。工程由金华市水电工程设计院设计,丽水地区水电工程处施工。整个枢纽工程总投资7184万元。
  源口一级电站国有企业。为源口水库坝后式电站。水库集雨面积91平方千米,外加麻阳电站引入24平方千米,正常库容2160万立方米。原有装机3台共2000千瓦。2003年电站进行了增容和自动化技术改造。技改后电站:设计水头33米,流量9.2立方米/秒,选用2台HLF13-WJ-74型和1台HLF13-WJ-52型水轮机,各配SFW-J1000-10型和SFW-J500-8型发电机组,总装机2500千瓦,使年均发电量从700万千瓦时增加到790万千瓦时。技改工程由金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2003年3月动工,12月建成并网发电,总投资305万元,其中,中央电气化县补助资金165万元。另外,1995年4月,在一级站边新建200千瓦电站,曾名龙口电站,年发电量63万千瓦时,投资17万元。一级站技改完成后,龙口电站并入一级站。
  直源电站国有企业。位于桃溪镇吴畈村。电站设计水头204米,流量1.19立方米/秒。1999年4月投产2台CJ22-W-70/1×9型冲击式水轮机和SFW-500-8型发电机组,装机1000千瓦,投资1150万元。2000年1月电站实施技改增容,安装XTE-W-55B-1×10型斜击式水轮机和SFW-630-6型发电机组1台,装机630千瓦,同年7月并网发电,投资370万元。电站总装机1630千瓦,年均发电量450万千瓦时,主变压器2000千伏安。输水洞全长3418米,由内径2米的未衬砌隧洞、内径1.4米的素砼和单层钢筋砼衬砌隧洞、内径0.75米的压力钢管组成。调节水库于2001年1月动工兴建,集雨面积10.21平方千米,设计坝高37.5米,正常库容42.6万立方米,至2005年年底坝高25米,相应库容13.75万立方米。
  峰源电站国有企业。位于大溪口乡岭脚村。引水式电站。下种坑水库为其调节水库,正常库容35.5万立方米,集雨面积6.66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378米(为金华市发电水头最高的电站),流量0.59立方米/秒,选用CJ22-W-70/5.5B型水轮机与SFW-500-6/850型发电机组,总装机3台共1500千瓦,年均发电量368万千瓦时。工程于1993年3月动工,1997年1月竣工并网发电。总投资1283万元。
  柳城电站国有企业。位于柳城镇吴上圩村。引水式电站,集雨面积115平方千米。电站设计发电水头12米,流量11.78立方米/秒,选用3台ZD560-LH-80型水轮机与SF320-10/850型发电机组,总装机960千瓦,年均发电量300万千瓦时。电站于1994年3月开工,1995年11月并网发电。总投资800万元。
  杉坑桥电站国有企业。位于柳城镇杉坑桥村。引水式电站。建有调节水库,正常库容14.7万立方米,集雨面积78.6平方千米。电站设计发电水头41.6米,流量3.21立方米/秒,选用HL160-WJ-50型水轮机与SFW320-6/850型发电机组。工程于1989年1月建成发电,原装机2台共640千瓦,1997年3月电站完成技改,增容320千瓦机组1台,总装机960千瓦,年均发电量280万千瓦时。总投资240万元。
  乌漱电站股份制企业。位于柳城镇乌漱村。混合式电站,集雨面积30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80米,流量1.46立方米/秒,选用HL110-WJ-50型水轮机2台,SFW400-6/850型和SFW500-6/850型发电机组各1台,总装机900千瓦,年均发电量230万千瓦时。工程于1993年4月动工,1995年6月并网发电。总投资360万元。
  章五里二级电站国有企业。位于西联乡章五里村。引水式电站。廿四步水库为其调节水库,库容55万立方米,水库集雨面积14.4平方千米。原有电站设计水头142米,流量0.77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800千瓦,1993年5月投产发电,总投资1106万元。在2002年“八一五”洪灾中,电站被泥石流冲毁报废。2005年2月电站重建,概算投资816万元,设计流量1.2立方米/秒,选用CJ22-W-70/1×9.8型水轮机与SFW400-8/850型发电机组3台,总装机1200千瓦,年均发电量287万千瓦时,至年底主体工程已完工。
  宣平溪三级电站国有企业。位于西联乡马口村下游。引水式电站,集雨面积99.5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11.6米,流量9.54立方米/秒,选用ZD560A-LH-100型水轮机和SF400-12/990型发电机组2台,总装机800千瓦,年均发电量210万千瓦时。工程于1996年6月动工,1997年7月建成并网发电。总投资585.82万元。
  章湾电站股份制企业。位于三港乡章湾村。混合式电站,引三港电站尾水发电。设计发电水头8米,流量16立方米/秒,选用ZD560A-LH-140型水轮机和SF400-20/1730型发电机组2台,总装机800千瓦,年均发电量336万千瓦时。工程于1992年8月动工,1996年10月建成并网发电。总投资82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400万元。2000年3月已由供电局天亿公司收购。
  章湾增容电站股份制企业。位于三港乡章湾村。混合式电站。设计发电水头6米,流量16立方米/秒,选用ZD560A-LH-140型水轮机和SF400-20/1730型发电机组2台,总装机800千瓦,年均发电量200万千瓦时。工程于1997年8月动工,1999年4月建成并网发电。总投资480万元。章湾电站及章湾增容电站均于2004年3月被天亿公司收购。
  清溪口电站国有企业。位于泉溪镇仓部圳村。清溪口水库坝后式电站。水库集雨面积35.3平方千米,正常库容1160万立方米。电站设计水头22.7米,流量4立方米/秒,选用HL260-WJ-50型水轮机和SFW85/250-8型发电机组各2台,总装机500千瓦,年均发电量132万千瓦时。工程于1986年3月动工兴建,8月建成发电。总投资26.78万元。2001年1月,电站压力水管增设分支,在下方建成增容电站,装机125千瓦,年均发电量27万千瓦时,投资18万元。
  半塘二级电站合伙企业。位于柳城镇乌漱村。引水式电站,集雨面积12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82米,流量0.65立方米/秒,选用HL110-WJ-50型水轮机和SFW500-6/850发电机组各1台,总装机500千瓦,年发电量105万千瓦时。工程于1999年10月动工,2000年8月并网发电。总投资140万元。
  大溪口电站个体企业。位于大溪口乡大溪口村。引隐浦溪水和峰源电站尾水发电,集雨面积51.66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21.5米,流量2.56立方米/秒,选用ZD560-LH-60型水轮机和SF250-6/740型发电机组各2台,总装机500千瓦,年均发电量150万千瓦时。工程于2003年7月开工,2004年3月建成发电。总投资310万元。
  大田增容电站国有企业。位于大田乡虎头弄村原大田电站内。利用大田电站引水渠道,新建压力水管发电,为大田电站技改增容电站。设计水头209.1米,流量0.33立方米/秒,选用CJ22-W-70/9型水轮机和SJW500-8/990型发电机组各1台,装机500千瓦,年均发电量130万千瓦时。工程于1995年8月动工,1996年7月并网发电。总投资174万元。
  岭溪电站个体企业。位于新宅镇岭脚村。引水式径流电站,集雨面积92平方千米。电站设计水头13.49米,流量5.96立方米/秒,选用ZD560-LH-80型水轮机和SF250-10/850型发电机组各2台,总装机500千瓦,年均发电量151万千瓦时。工程于2001年3月开工,2002年11月建成发电。总投资260万元。
  1985底前建成,仍在正常运行的500千瓦以上电站有9座,分别是:麻阳二级电站3200千瓦,大田电站1000千瓦,马昂电站750千瓦,源口三级电站700千瓦,横山电站(源口二级)680千瓦,方坑一级电站640千瓦,山后坑电站625千瓦,麻阳三级电站570千瓦和麻阳一级电站500千瓦。
  小水电协会成立于2001年11月,2005年有会员单位80个。主要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小水电企业的合法权益,代表小水电企业业主与政府部门沟通和联系。
  附:专记
  武义县小水电建设纪略
  武义的小水电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发展最快的是近20年之间。小水电对武义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日武义,广大农村农灌、照明、农副业加工用电靠小水电,遍布农村电网基础始于小水电,工业发展起步得益于小水电,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还需借重于小水电。如今每年以1.5亿度的电量送进城市、乡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武义县是一个崇山峻岭连绵,丘陵蜿蜒起伏的山区县,县境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40.9毫米。全县有大小河流61条。多数河流穿梭于深山峡谷之间,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水力资源。尤其是瓯江流域的宣平溪和钱塘江流域的熟溪,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可开发水电资源。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测算,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12.06万千瓦,可开发量5.63万千瓦,其中宣平溪和熟溪分别为2.76和1.56万千瓦。
  武义人民治水害、兴水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末年,古人就在县城西郊的熟溪上建长安堰,引熟溪水灌溉县后畈万余亩农田;在清溪建潜涵工程仓部堰,灌田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至1968年,全县已建成小I型水库7座,小Ⅱ型水库38座,总库容2696万立方米。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遍布全县的蓄水工程,为武义县小水电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1958年秋,童庐村在白阳山脚的武义江畔,利用3米水头,0.45立方米/秒的流量,建成了装机10千瓦的武义县第一座水电站。1959年冬,下茭道村还曾自制木质水轮机,10昼夜建成小水电站发电。60年代中期,武义县认真贯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和“谁建、谁管、谁用、谁受益”的方针政策,全县出现了群众性大办小水电的热潮。一时间,全县小水电遍地开花,34个公社有28个建有小水电站,中、低水头,小流量,径流式微型电站一度发展到115座,总装机1336.2千瓦。这些小水电站,白天碾米、磨粉,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夜间供农户照明,被人们誉为“深山夜明珠”。从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县内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电资源开发重点向小流域梯级电站和具有较好调节性能的水库电站转移。电站类型开始多样化,有引水式、坝后式、混合式等。电站规模不断增大。1969年,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应良登设计的总装机750千瓦的大田电站建成。电站引瓯江流域菊溪之水入钱塘江流域,水头高达210米,由2个隧洞、1个倒虹吸和绕山明渠组合而成的引水渠穿梭于高山峻岭之间,总长8.5千米,隧洞总长838米。该电站在跨流域调水、高水头发电、远距离和长隧洞引水等方面均为县内首创,金华地区位列前茅。1983年6月,应良登因对小水电事业有突出贡献,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又连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整个70年代,是梯级电站开发的高潮。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是大莱溪,于1969年~1970年相继建成大莱一级、二级电站。此后,麻阳港、乌溪、端溪、八仙溪、宣平溪东溪等小流域梯级掀起开发热潮。至80年代初期,已实施梯级开发10处,有电站34座,总装机12342千瓦。其中熟溪麻阳港梯级开发最具特色,规模最大,效益最好。上段在流入金华的龙潭溪上建筑电站调节水库——龙潭水库,库口建麻阳一级电站,跨流域引入3200千瓦的麻阳二级骨干电站高水头发电,再经麻阳三、四级和南畈电站利用后,汇入源口水库。下段以源口水库为始,灌溉与发电结合,建2000千瓦的坝后式源口一级骨干电站,然后利用灌溉渠系落差,在总干渠与支干渠上建源口二、三、四级和王宅、马昂5座电站。整个麻阳港梯级开发,11个电站发电总水头464.1米,总装机9126千瓦,年均发电量2890.5万千瓦小时。水电站丰水期满发,枯水期担负基荷兼调峰发电,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库建成,多站受益。由于全县尚未建立统一电网,小水电成为各地小电网的核心。
  为了充分利用水电资源,水电站并网发电势在必行。1969年,为供应源口水库施工用电,利用了桥亭电站8千米输电线路,装机50千瓦的桥亭电站最先并入县电网。此后,大田电站、清溪口电站、大莱电站和俞源、陶宅、要巨等地电站相继接入县电网。1980年,由于小水电蓬勃发展且并网发电,武义电厂火电机组停发。1982年,下杨变电所和柳城变电所陆续建成投产,基本完成全县统一电网建设,全县绝大部分小水电都实现并网发电。1983年,全县小水电总装机15535千瓦,其中并网发电的有14602千瓦,占总装机的94%,全年上网电量4504万千瓦时,占县内总用电量的84.7%,占电网供电量的63.2%。从此,小水电不仅仅是改善山区面貌的“深山夜明珠”,而是成了武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义县小水电建设的显著成绩,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3年12月,武义县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为确保实现全县农村电气化,于1984年3月建立县电气化建设委员会,组织人员开展《武义县基本农村电气化规划》研究。同年10月,浙江省水利厅批准了宣平溪流域规划和电源选点报告,整个流域分四级开发,其中宣平溪二级和三港电站总装机14800千瓦,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小时。
  宣平溪二级电站于198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整个电站枢纽工程是宣平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骨干工程,具有电站规模大、建设难度高和设计新颖等诸多特点。电站装机6400千瓦,大坝选用三心变厚双曲砼拱坝,坝高78.7米,发电压力输水隧洞总长2873米,开挖洞径3.3米~2.8米,均为县内之最。设计大胆、新颖,具有独创性的串库方案,即把分别建于两条支流上的中型内庵水库和小I型青岭水库连通,共同作为电站调节库容,节省建设投资,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电站的调节能力。
  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加快了武义县水电资源的开发,1983年~1988年新建水电站17座,装机2545千瓦。1988年全县运行水电站80座,总装机17098千瓦,并网77座,17060千瓦,占99.78%。1982年~1988年,小水电上网电量年平均占县内用电量的71.73%。
  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也加快了武义县的电网建设,提高了全县城乡用电水平。到1988年,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所6座,升压站2座,有35千伏变11台,总容量32900千伏安;建成10千伏供电线路47条,其中小水电直供7条,有35千伏线路115.59千米,10千伏线路1094.51千米,低压线路1204.77千米,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城乡供电网络。全县555个建制村全部通电,住户已通电95481户,占99.47%。1988年县内总用电量8818.2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279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1881万千瓦时,户均用电196千瓦时。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更是促进了武义县经济发展,小水电真正成了武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43亿元,比1982年增长1.39倍,平均年递增15.64%。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82年的39.57%上升到1988年70.73%。
  随着1992年11月宣平溪二级电站建成投产,宣平溪流域水电资源进入全面开发阶段。1993年建成章五里二级电站,装机800千瓦;1994年建成洞口电站和章五里三级电站,各装机400千瓦;1995年建成900千瓦的乌漱电站和960千瓦的柳城电站;1996年建成800千瓦的章湾电站;1997年建成1500千瓦的峰源电站、960千瓦的杉坑桥电站和800千瓦的宣平溪三级电站;1998年建成装机12600千瓦的三港电站。1992年至2004年,宣平溪流域共新建水电站22座,总装机30305千瓦,占全县水电站总装机的56%,其中宣平溪干流及其主流西溪就有水电站7座,总装机22760千瓦。
  坐落在宣平溪干流中段的三港电站,是宣平溪流域开发规划中的第四级梯级电站。工程于1996年4月开工,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建设完成,1998年8月投入发电运行。电站水库集雨面积423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4.05亿立方米。电站安装2台63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2473.6万千瓦时,为金华市最大的径流水电站。
  80年代中期,武义小水电建设就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办电资金,除了国有资金和乡镇集体办电外,村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等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地促进了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尤以股份合作制办电在激烈竞争中一枝独秀。1995年后,在股份合作制形式下,累计吸纳社会资金9799万元,建成股份制电站8座,装机容量16100千瓦,大大加速了宣平溪流域的开发。
  在宣平溪得到较好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电农村电气化水平,促进水电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县水利水电局编制完成了《武义县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武义县被列入“十五”计划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之一。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全县小水电和电网建设、用电水平都取得了显著成效。4年中,新建和技改增容电站5处,增加装机容量4530千瓦,在建电站4处,装机2240千瓦,规划拟建电站14处,装机12560千瓦,小水电年均上网电量1.16亿千瓦时,占全县年供电量的26%;2004年,全县农村水电供电量9566万千瓦时,占乡镇及以下农村用电量的86%;全县8镇、7乡、3个街道及其555个建制村全部通电,户通电率达99.8%;全县用电量5198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583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549千瓦时。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电气化的普及和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使更多农民从事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加速了城镇经济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发展,特别是股份合作制电站兴办,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丰水期以电代燃料户越来越多,2004年小水电代燃料户占总户数60%,代燃料电量3992万千瓦时,相当于1.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量3.6万吨,节约木材4491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山林和植被的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05年的70.2%,生态环境更为改善。
  经过4年努力,2005年7月武义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
  2004年2月20日,县政府出台了《武义县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并由水务局负责实施,为武义县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了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武义县小水电事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走出县门,向邻县乃至外省扩散。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点燃了小水电发展事业。
  经过几代水电人的不懈努力,武义县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遍布全县,武义县的水电事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武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水库除险加固
  2005年全县有水库114座,大多数建于50年代~70年代,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技术标准低,施工不规范,质量达不到要求,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运行多年后,逐渐出现坝体渗漏、输水涵管破损、坝坡塌陷、白蚁危害等情况。工程带病运行,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从80年代开始,水利部门即着力开展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2003年,省水利厅组织实施“千库保安”工程,要求对水库中的二类、三类坝逐年安排除险加固。是年,县水务局对小Ⅱ型以上水库进行安全普查和技术认定,结果为:3座中型水库中,清溪口水库和内庵水库为二类坝,源口水库为三类坝;17座小I型水库中,一类坝8座,二类坝9座;94座小Ⅱ型水库中,一类坝13座,二类坝80座,三类坝1座。1986年~2005年,全县共进行除险加固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33座,另外还整修山塘480多口。小I型以上水库经除险加固的有:
  源口水库中型水库,始建于1968年,1979年竣工。坝高40.5米,设计正常水位38.2米,正常库容2160万立方米,实际上多年来汛期控制水位仅为36米。1996年,因大坝坝顶沉降达51.6厘米,影响水库正常蓄水,1997年12月,对大坝进行揭顶回填。对坝顶1号~4号、1号~5号、1号~6号、1号~7号测压管进行堵塞物处理。1998年12月,将4#、5#钢丝网砼结构闸门改成钢闸门。
  2003年5月,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并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认定源口水库大坝为“三类坝”,由水利部立项进行除险加固。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有:大坝除险加固(主要包括坝体心墙中部浇筑厚80厘米的低弹模砼防渗心墙,大坝加高,外坝堆石加固,并用条石护坡);溢洪道改造(包括重新建造3孔潜孔式泄洪闸门,每孔宽8米,350米泄洪渠加固);输水涵洞进水口及启闭机室改建;金属结构、机电设备与供配电系统改造。除险加固后,水库大坝高43.3米,总库容由2360万立方米增加到2844万立方米,而且增加调洪库容484万立方米。工程于2005年9月20日开工。主要工程量:土方9.01万立方米,石方20.10万立方米,砼4.54万立方米,金属结构112吨。工程总投资7930.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640万元,省财政补助1320万元。后于2006年11月完工。
  双源口水库始建于1971年,1976年12月竣工。水库大坝为砼斜墙堆石坝,坝高40米。正常库容122.5万立方米。发电装机265千瓦。水库主要问题:防渗面板垂直伸缩缝黄油沥青胶泥及止水橡皮老化,漏水严重。1989年12月,经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与市水电局专家现场查看后决定,于1990年11月用聚氯乙烯胶泥将伸缩缝进行填充修补。1993年11月和1999年11月又两次重新对6条319.3米~327.3米高程的垂直分缝用改性沥青胶泥进行处理。3次维修共投资37.27万元。
  方坑水库始建于1970年,1984年竣工。大坝为砼砌石双曲拱坝,坝高76米。正常库容43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73公顷。建有水电站3座,总装机1680千瓦。水库主要问题:大坝渗漏,坝顶溢洪建筑物表层脱落,坝脚消力池二道坝高度不够,未设必要的观测设施。2000年10月~12月,采用化学灌浆法处理大坝渗漏,对溢洪道及消力池进行加固,2004年安装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总投资126.4万元。
  车门水库始建于1964年,1966年竣工。大坝为黏土心墙坝,高25米。副坝为均质土坝,高14.5米。正常库容13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2公顷。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40千瓦。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主副坝上游坝坡护砌,下游坝坡清理杂草与整平处理,同时进行白蚁防治,副坝采用套井回填处理渗漏,溢洪道侧堰作渗漏处理,布设测压管、位移等观测设施,并安装了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总投资114万元。
  溪里水库1958年始建,1963年竣工。大坝为心墙砂壳坝,高18.5米。正常库容19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66公顷。电站1座,装机125千瓦。2004年8月至2005年9月进行除险加固:内坝干砌块石护坡,外坝清理后用砂砾石及砂壤土回填,坝脚设置排水棱体,坝面设锈石板贴面马道1个,坝坡马尼拉草皮护坡,加固后大坝比原来增高0.35米;封堵原坝下条石拱涵,在大坝左侧开挖输水隧洞,长152米,断面2.2米×1.8米,出口与电站压力管连接,管径1米;安装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总投资202万元。
  东弄(垅)水库始建于1966年,1970年11月竣工。大坝为单曲砌石拱坝,高35.4米。正常库容1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5公顷。有电站3座,总装机340千瓦。水库主要问题:大坝坝顶高程低于校核洪水位,坝体存在明显渗漏,两坝肩存在绕坝渗流,大坝无沉降观测设施。2005年10月动工进行除险加固:坝顶防浪墙加固并加高0.2米;坝体迎水面进行喷射钢纤维砼防渗处理;对两岸坝肩进行灌浆,消除了绕坝渗流现象;维修、加固二道坝,减轻水流对坝址岸坡的冲刷;安装了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总投资145万元。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
  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1992年3月24日,县政府颁布了《武义县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规定》,县水利电力局开始水利工程的划界工作。是年完成对源口水库管理处、清溪口水库管理处、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麻阳水电厂、大田水电厂5个单位水利工程(包括水库、电站、渠道)的调查、登记工作。1993年,完成对溪里水库管理所和东弄水库管理所水利工程的调查、登记工作。至此,全部完成7个单位的水利工程土地划界工作,共分土地41宗,面积634.3万平方米,并由各工程单位陆续向土地管理局申报领取了土地使用证。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
  1992年6月,武义县首次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县属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放“浙江省取水许可证”。1993年,武义县物价局、财政局、水利电力局发出《关于贯彻实施<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从1993年1月1日起向直接取水的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县自来水厂自1993年4月1日起执行)。是年发放取水许可证152家,征收水资源费18万元。1994年,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1995年底止,取水许可证发放增至609家。同年,在调整小水电价格时,规定每千瓦时电费中含水资源费1分,并首次开征水电站水资源费38万元。1996年开始对取水许可证进行年审。2003年,游泳池、洗车场、公共浴室等经营性服务项目取水纳入水资源规范化管理。2004年8月,对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作了调整;从2004年7月1日(自来水厂从2005年7月1日)起执行。2005年年底,全县有取水许可证的部门单位588家,其中农业取水357家,企事业单位119家,水电站108家,其他4家,登记取水量合计231957万立方米。
  水源地保护
  1996年10月,县政府发布《武义县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县城饮用水(自来水厂)水源保护范围分水域一、二级和准保护区,陆地一、二级和准保护区;柳城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水域一、二级和准保护区,陆地一、二级保护区。1997年4月,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和水利水电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取砂单位停止在县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即取水口下游120米(劳动桥)至取水口上游1300米(原有机化工厂水泵房)范围内的取砂活动。
  1998年5月,为妥善处理源口水库污染源问题,保证县城引供水工程水源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确保县城居民饮用水品质,县政府决定关闭处于水库库区范围的超维建材有限公司、外麻阳玻璃拉丝厂、新升玻璃拉丝厂、群丰玻璃纤维有限公司4个企业,责令麻阳电厂停止向4个企业供电,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4个企业负责将堆放在源口水库边沿的废玻璃丝清运出源口水库库区,作深埋处理。同时规定,今后在源口水库库区环保确定范围内创办工业企业,必须事先经环保部门审核,不得从事有有害废气、废液、废渣排放的工业加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源口水库进行人工养鱼和水面养殖。
  地下水资源管理
  1999年,委托金华市水文站编制完成《武义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步入科学、有序的新阶段提供依据。2001年7月,县政府对该规划审查后,予以批准实施。2004年8月,县政府颁布《武义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入河排污口调查
  1999年,首次对县境内有入河排污口的13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登记。
  2004年5月~7月,再次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详细调查、登记入河排污口的位置、数量、污染物及污水排放量,掌握其排放规律及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并用GPS卫星定位仪确定各入河排污口的经纬度,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进而消除和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质量。这次共调查入河排污口60个,调查结果:主要污染源有电镀、矿石浮选、化工、造纸、纺织印染和城镇污水;超标排放和未处理排放情况严重,其中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排污口占70%,有20个排污单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60个排污口每年共排放废污水852.54万吨。
  取水口调查
  2005年5月~8月,对县境内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和水工程拦蓄的水域内取水的取水口进行了调查,并用卫星定位仪定位。该次共调查取水口237个,调查结果:237个取水口2004年共取水12.38亿立方米,其中电站取水12.28亿立方米,县城、柳城镇、桃溪镇3个城镇供水取水口取水736万立方米,3个造纸企业取水100万立方米,29个电镀及化工企业取水口取水66.47万立方米;8个矿石浮选企业取水口取水47.2万立方米,3个地热水取水口取水12.9万立方米,20个浴室取水口取水3.45万立方米,4个桶装水企业取水0.25万立方米,其他单位取水口56个共取水37.01万立方米。237个取水口中有43个为地下水取水口,共取用地下水28.32万立方米。
  第三节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1993年11月,水利部批准武义县为全国第二批、浙江省第一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之一。试点期间,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宣传、建立监督执法体系的同时,依法制定《武义县水土保持暂行规定》、《武义县违反水土保持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武义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程序暂行规定》、《武义县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调查水土流失重点单位,征收水土保持规费,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使武义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1994年11月,试点工作通过了省水利厅、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省法制局等部门组成的验收组验收。1995年11月,水利部授予武义县水电局“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先进集体”、站长骆美增“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在兴建开发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必须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制订有效措施,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进行审批,负责监督实施,确保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水土保持规划
  1999年8月,县政府公布了武义县水土流失3个重点防治区。重点预防保护区为明山乡、要巨乡、白姆乡、俞源乡、桃溪镇、西联乡、新塘乡、竹客乡、大溪口乡、三港乡,有水土流失面积95.36平方千米;重点监督区为武阳镇(除白溪乡)、柳城镇,有水土流失面积37.47平方千米;重点治理区为白溪乡、邵宅乡、桃溪滩乡、履坦镇、茭道镇、桐琴镇、泉溪镇,有水土流失面积86.98平方千米。
  2000年编制了《武义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5年编制了《武义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水土流失治理
  据浙江大学大地科技开发公司卫星遥感调查,1997年,武义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51.31平方千米,其中轻度129.64平方千米,中度95.46平方千米,强度16.74平方千米,极强度8.11平方千米,剧烈1.36平方千米。2005年,第4次卫星遥测成果显示,武义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82.11平方千米,比1997年减少69.2平方千米。主要有:
  1998年,武义县被列入钱塘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区。经省水利厅批复,项目安排在邵宅乡湖塘沿和泉溪镇丁塘背两个小区实施,治理面积6平方千米。其中:湖塘沿子项目区种植经济林60公顷,建设基本农田15公顷,梯田改造15公顷,修建灌排渠道1386米,节水灌溉1处,蓄水池3座,修建机耕路4330米,蓄水沟2044米,疏林补植86公顷。丁塘背子项目区种植经济林208公顷,疏林补植187公顷,蓄水池1座,梯田改造7公顷,修建灌排渠道3160米。项目总投资179.63万元,其中中央、省配套52万元。治理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53%提高到72%,地面抗冲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1999年,武义县被列入第二期钱塘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区。项目安排在邵宅乡下厅前和俞源乡下杨两个小区实施,治理面积6.9平方千米。其中:下杨子项目种植经济林77公顷,水土保持林168公顷,种草13.6公顷,封禁治理313公顷,修建灌排渠道1700米,拦沙引水坝1条。下厅前子项目封禁治理81公顷,修建基本农田40公顷,提水工程1处。总投资202.03万元,其中中央、省配套60万元。治理后,水土流失程度降低,下游淤积减少,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1999年~2001年,白洋仙洞溪列入“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示范小流域”治理规划。小流域面积38.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453公顷,林地533公顷,四荒地653公顷。3年投资1360万元,完成治理项目:营造水保防护林140.67公顷,种植用材林66.67公顷、经济林106.67公顷,封禁山林233.33公顷,种植经济作物100公顷,配套渠道40千米,修筑防洪堤4800米,堰坝8条196米,低产田改造200公顷,坡改梯20公顷,建设道路10.6千米。
  2004年,省水利厅批准武义县列入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项目安排在熟溪街道和俞源乡,总投资17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70万元,省补助20万元,县财政配套88万元,治理面积11.3平方千米。其中:熟溪子项目坡耕地保土耕作22公顷,种植水保防护林6.3公顷,封禁治理552.92公顷,水土保持种草8.78公顷,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0公顷。俞源子项目坡耕地保土耕作17.5公顷,种植经果林8.98公顷,水保防护林2公顷,封禁治理508.84公顷,水土保持种草2.68公顷,修建蓄水池6座,排水沟3500米,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公顷。
  黄土丘陵开发武义县黄土丘陵资源较为丰富。据1984年调查,全县有25度以下黄土丘陵8689.5公顷。经过多年开发,2005年,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提供的遥感资料,武义县黄土丘陵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尚有4529.7公顷。
  第四节 水利经济
  水利经济结构
  小水电产业1986年后,武义县把小水电开发作为脱贫致富途径和特色经济来抓,小水电成为武义水利经济支柱产业之一。1986年~2005年,全县小水电开发投资总额25778.65万元,新增装机容量39114千瓦,分别是1986年前20年总和的5.15倍和2.56倍。2005年,全县小水电上网电量1.64亿千瓦时,是1986年的3.70倍,收入6870.36万元。
  农业供水农业供水历来是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2005年,全县“蓄、引、提”水利工程共计农业供水1.2亿立方米。曾按灌区收取部分水费,以补充渠系维修费用。1991年~2002年,源口水库灌区共收取农业水费257.9万元。1986年~2002年,清溪口水库灌区共收取农业水费98.8万元。2003年,县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不再向农民收取水费,由县财政每年补助源口水库15万元、清溪口水库5万元。
  城镇与工业供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供水与工业供水不断增加。1994年10月,百丈泄水库为桃溪镇供水,设计日供水80吨;1997年5月,内庵水库为柳城镇供水,设计日供水1万吨;1999年9月,源口水库投资1619万元,建成引供水工程,为县城自来水厂供水,设计近期日供水4万吨,2005年供原水1350万吨,收入97万元;2003年,源口水库与王宅镇投资1875万元,建设王宅自来水厂,翌年10月向王宅镇供水,设计日供水7500吨。
  水产养殖渔业是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内容之一。1986年后,随着投铒、施肥、增氧等高产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库鱼产量不断提高,水面承包款相应增加,渔业收入成为不少水库的重要经济来源。2005年,武义县有小Ⅱ型以上水库114座,已养鱼面积754公顷,生产成鱼785吨、珍珠3.5吨,渔业产值850万元。
  水上旅游休闲产业随着武义县旅游休闲业的兴起,1995年后,水利工程也逐步利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引进人才和资金,开发水上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至2005年年底,主要有:1995年起,大湾水库通过逐步投资,开辟游泳、餐饮和景观旅游为特色的休闲项目,为郭洞景区增添新景点;1998年开始,教隆寺水库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石鹅湖度假区,集休闲、垂钓、餐饮、会议于一体,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2003年,清溪口水库引进投资1500多万元,创办清溪湖旅游休闲山庄,建有宾馆和水上餐厅,年营业额600多万元。
  局下属水利企事业单位
  水务局下属有水利经济实体9个,多数单位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小水电。1986年,下属单位水利经济收入237.0万元,其中电力167.3万元,制造业20万元,其他49.7万元。2005年下属单位水利经济收入3284.78万元,是1986年13.90倍,其中电力3142.78万元,供水97.00万元,渔业45.00万元。
  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国有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2005年有职工83人,固定资产7581.9万元。下属电站3个,总装机7600千瓦,1992年~2005年共计上网电量22597万千瓦时,收入10744万元。
  源口水库管理处国有企业。成立于1977年10月,2005年有职工119人,固定资产22987万元。下属电站4个,总装机3700千瓦,1986年~2005年共计上网电量19388.30万千瓦时,收入3203.35万元。引进企业18家,自供电4360.14万千瓦时,收入1921.80万元。
  大田水力发电厂国有企业。成立于1967年1月,2005年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220.70万元。装机1500千瓦,1986年~2005年共上网电量7995万千瓦时,收入1652.34万元。引进企业1家,自供电1262.17万度,收入409.98万元。
  清溪口水库工程管理处国有企业。成立于1987年12月,2005年有职工28人,固定资产499.70万元。装机625千瓦,1986年~2005年共上网电量2171.38万千瓦时,收入509.11万元。引进企业16家,自供电380.15万千瓦时,收入204.60万元。
  东垅水库管理所国有企业。成立于1970年11月,2005年有职工9人,固定资产131.1万元。下属电站3个,总装机340千瓦,1986年~2005年共上网电量1018万千瓦时,收入221.26万元。
  溪里水库管理所国有企业。成立于1976年9月,2005年有职工7人,固定资产18.60万元。电站装机125千瓦,1986年~2005年共上网电量692.94万千瓦时,收入119.39万元。
  武义省级水产良种场国有企业。职工3人,固定资产304万元。年产越冬罗非鱼、淡水白鲳鱼种120万尾,收入60万元。
  水利水电总公司国有企业。为开展多种经营,促进水利经济发展,1993年由县水电局投资创办。总公司下属独立核算单位7家:广告装潢公司、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公司、砂石料公司、水利水电承装公司、水产综合服务部、水利水电物资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开发公司。总公司对下属单位实行松散型管理。1998~2002年,各下属单位陆续停办或脱钩。此后,总公司主要经营所属房产管理。
  小水电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90年代,南部山区乡镇为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早日摘掉贫困帽子,充分利用该地的水电资源,以向银行贷款、单位借款和农民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兴建水电站。由于体制因素、行政干预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普遍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不仅借款本金不能归还,连利息也难以支付。2002年8月,县政府就此问题专门作了调研。被调查的柳城、杉坑桥、章五里、直源、峰源、章湾等6个主要乡镇电站,共装机7450千瓦,总负债8577.3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935.2万元,单位借款2153.7万元,向农民集资1349.9万元,利息未付1990.8万元。2003年10月,为进一步整合小水电资源,加快小水电产业的发展,县政府授权水务局以麻阳水力发电厂资产为资本金组建武义县小水电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同年11月,公司对改制后的上述6个水电站进行吸收式合并,这些电站的债权债务由公司承担。公司成立后,积极筹措资金,在较短时间内首先归还了农民的集资款和应付利息,与被借款单位签订还款合同,与金融部门主动协商,从而缓解了矛盾,并逐步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3月,章湾电站及其增容电站(共1600千瓦),整体转让给县供电局下属的天億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公司所属电站总装机10770千瓦,上网电量2819.85万千瓦时,收入1124.36万元。
  企业改制
  1999年~2002年,县水务局对下属的水电机械修造厂、县鱼种场和金华元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企业改制,职工转换身份,自谋职业。
  武义县水电机械修造厂国有企业。建于1971年,主营电站专用设备、拖拉机修配等。职工45人,固定资产326万元。工业总产值“七五”计划期间176.6万元,“八五”计划期间1204.92万元,“九五”计划期间219.3万元。1997年始,企业连年亏损。1999年8月,经职工大会表决县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进行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厂区土地使用性质经县政府批准改工业用地为商品房用地,向社会公开拍卖,整体出售。
  武义县鱼种场国有企业。建于1976年,职工8人,固定资产43.5万元。2000年12月,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改制方案,报经县政府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进行改制,资产由武义省级水产良种场托管。
  金华元丰实业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职工260人,固定资产2169万元。1996年,由麻阳水力发电厂和麻阳精密铸造厂组建而成,各厂独立核算(麻阳水力发电厂,下属电站4个,总装机4520千瓦;1986年~2005年共上网电量27190.23万千瓦时,收入4949.34万元,自供用电5463万千瓦时,收入1962.69万元。麻阳精密铸造厂,1985年由麻阳水力发电厂创办,主要生产高锰钢、合金钢铸件)。2000年12月,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改制方案,报经县政府批准后进行改制,麻阳水力发电厂向社会招租,麻阳精密铸造厂承债式整体拍卖。2002年11月,麻阳精密铸造厂完成公开拍卖。2003年1月,麻阳水力发电厂完成公开招租。
  第六章
  水产
  第一节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水面
  2005年,武义县实际水产养殖面积1623公顷,比1986年增长51%。一是建成水库增加,2005年有小Ⅱ型以上水库114座,养殖754公顷,比1986年增加177公顷;二是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进,山塘水面利用率提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田养蚌育珠、养鱼、养鳖等面积增加明显。但由于交通不便、饮水水源保护、溪流性过水太大、容易干涸及污染等原因,仍有少数水库和山塘未能开展水产养殖。
  鱼苗种生产
  鱼苗繁殖1986年春,县鱼种场建成鱼苗人工繁殖设施;到1988年止,共繁殖鱼苗2000余万尾。1986年冬,要巨水库建鱼苗人工繁殖设施,次年产鱼苗2500万尾。1988年,桃溪滩村鱼苗场,搞人工繁殖,历经失败而不馁,终获成功,年产鱼苗1500万尾左右。1990年,百花山林场鳊鱼人工繁殖成功。罗非鱼鱼苗则基本上由县水产良种场自行繁殖,每年数十至百余万尾不等。1986年~2005年,武义县年产鱼苗在400万~3500万尾之间,除罗非鱼外,鲢、鳙、鳊、草鱼苗多数年份不能自给,名优水产品苗种主要靠外地引进。
  鱼种养殖1986年全县有鱼种塘面积19公顷,产鱼种346万尾。1986年~2005年,全县年产鱼种300万尾~400万尾,基本自给。1988年后,普遍放养大规格鱼种和老口鱼种,养鱼户自己培育鱼种增多,并陆续出现鱼种养殖大户,一些小规模鱼种场渐趋淘汰。2004年,县水务局给县水产良种场、胡子福鱼苗场、马府鱼种场、邵宅鱼种场、下邵鱼种场和寺后鱼种场颁发了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6个场总水面12.6公顷,年产鱼苗1500万尾,鱼种220万尾。
  1988年后,武义县利用地热水进行罗非鱼鱼种越冬的越来越多。1992年,全县有十几家罗非鱼越冬场,越冬罗非鱼鱼种20多吨(约60万尾),后逐年减少。
  武义县鱼种场 位于县城南3千米的黄柏泉。有水面4公顷。年产夏花100万尾,仔口鱼种40多万尾。1986年建成鱼苗繁殖设施后,仅生产鱼苗2000余万尾。1986年至2000年由职工承包经营。2000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8名职工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转换身份,鱼种场解体,其国有资产委托武义省级水产良种场代为管理。
  省级水产良种场前身是县水产良种场,位于县城塔脚,有热水井2眼,日抽水量1200多吨,混合后水温26℃。1995年前,有温室鱼池10口,面积500平方米,露天鱼池970平方米,年均越冬罗非鱼鱼种20万尾,亲鱼1000尾,繁殖罗非鱼鱼苗30万尾。1996年,经省水产局同意,扩建升级为省级水产良种场。扩建工程投资382.9万元,占地面积增加到12833平方米;1997年10月建成投产,有温室鱼池3120平方米,露天鱼池3500平方米,年产越冬罗非鱼、淡水白鲳鱼种120万尾。2005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水产良种场搬迁至原县鱼种场旧址,建温室鱼池1000平方米,打深井一眼,深120米,水温22℃,日抽水量350吨。
  成鱼养殖与渔业经济
  1986年~1993年间,武义县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星火计划和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一些新的高产养鱼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1986年推广种草养鱼和水库大网箱养鱼;1988年开展小水库化肥养鱼;1990年清溪口水库安装“脉冲电栅拦鱼”设施;1991年小水库配合饲料精养;1994年全价颗粒饲料养鱼;1998年小网箱养鱼,产量达40千克/平方米;2000年推广鱼塘增氧机和机械投铒技术等。成鱼产量不断提高,尤以小Ⅱ型以上水库增产幅度最大,每公顷鱼产量6000千克以上的小水库为数不少。2004年,上端头村万垅水库每公顷产鱼9375千克。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从1986年的802吨增加到2005年的2160吨。
  1986年后,水产良种和养殖技术不断引进,主要有:淡水白鲳、泰国鳗鲶、河鳗、甲鱼、兴国红鲤、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建鲤、彭泽鲫、下游罗非鱼、吉富罗非鱼、罗氏沼虾、加州鲈鱼、巴西鲷、鳜鱼、鯶鱼、鮊鱼、花、湘云鲫等。原有的优质鱼如乌鳢、黄颡鱼、鳊鱼、青鱼、青虾等的养殖也得到发展。1995年后,水产品市场逐渐由买鱼难转向卖鱼难,名优水产品养殖发展更快。2005年,优质水产品产量1130吨,占总产量一半多。
  随着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渔业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而优质水产品养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武义县渔业产值1986年189万元,1990年437万元,1995年1600万元,2000年1863万元,2005年达3700万元。县产主要优质水产品有:
  甲鱼1988年,县水电局与要巨水库利用县水产良种场温室鱼池饲养甲鱼获得成功。1990年后,甲鱼养殖渐多,至1994年,全县有甲鱼养殖户9户,面积1.5公顷。规模最大的是杨增友创办的养鳖场,他先后在武义县水产良种场、永康下马桥、武义泉溪等地养殖甲鱼。1994年10月,办起下杨养鳖场。2000年,又在王宅镇仁村创办了武义县金台农庄有限公司,建有面积54000平方米的温室,2005年产甲鱼513吨。2001年,杨增友被评为浙江省水产养殖状元,“金台”牌甲鱼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金台农庄有限公司被评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
  珍珠1986年,育珠面积100多公顷,产珍珠504千克。1990年后,武义县养蚌育珠管理技术日臻完善,不少养珠专业户开始向江西、湖南等外省发展。育珠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全县有专业育珠手1000余人,常年在县、省内外从事插珠作业。2005年,全县养蚌育珠面积250多公顷,产珍珠7吨。
  2004年3月,成立武义县淡水珍珠养殖协会。首任会长陈祖良,1983年开始淡水珍珠养殖;1988年,凭着精湛的养蚌育珠技术和远见卓识,走出浙江,向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发展,珍珠养殖承包水面1000多公顷。县珍珠协会有会员80多人,承包珍珠养殖水面7万多公顷,2004年产珍珠40余吨,产值3200多万元。
  河鳗1988年,要巨水库在坝脚建水泥池870平方米,用虹吸管吸取水库表层水开始微流水河鳗养殖,从台州引进野生幼鳗1万余尾;1990年产成鳗1吨。1990年从杭州引进驯化黑仔鳗养殖,次年即产成鳗5吨。此后,鳗池面积逐渐扩大到0.8公顷。在其带动下,全县养鳗业一度发展迅速,大院后水库建池0.5公顷,溪里水库、马昂村、孙里坞村、郭浦朱村、要巨村、宅园村等地先后建土池养鳗。1995年全县养鳗面积4公顷多,1996年成鳗产量40吨。后因鳗苗价涨,成鳗价跌,河鳗养殖萎缩,2003年仅产成鳗4吨。
  异育银鲫1991年引进养殖,因生长快,肉质好,适于垂钓,发展很快。1993年有人开始主养异育银鲫,总产60吨,次年近150吨,2000年最高达350吨。
  罗非鱼因有县水产良种场供应越冬鱼种的有利条件,很快得到推广养殖。1986年后,年产量15吨~65吨,2005年47吨。
  白鲫1993年前是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一度遍及全县,年产量达数十吨。后逐渐被异育银鲫所取代。
  淡水白鲳1988年引进养殖,因抗病好,生长快,得到稳步发展。1994年产量6吨,2005年25吨。
  鳊鱼又名武昌鱼,1992年前为搭养品种,1993年开始有人专养,产量渐增,2005年产量63吨。
  青鱼又名乌子,1999年前为搭养品种,2000年开始有人主养青鱼,并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产量75吨。
  湘云鲫2003年引进养殖,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达2千克多,发展迅速,2005年产量近200吨,产量与异育银鲫相当。
  河蟹人工养殖河蟹始于1993年,养殖面积3公顷多,持续3年,因苗种紧缺,效益欠佳而淘汰。
  鱼病防治
  1986年后,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成鱼产量相应提高,鱼病流行也日趋严重。除原有的烂鳃病、水霉病、打印病、肠炎、寄生虫等鱼病外,1992年前后出现爆发性出血病,主要危害白鲢、白鲫、武昌鱼、鲤鱼等,病鱼死亡率极高,蔓延很快,大水库也频频发病。1994年,溪里水库、寺后垅水库一次爆发性出血病死鱼即达几吨。
  1993年,县水电局成立水产综合服务部,主要经营水体消毒剂类、杀虫剂类、内服药类、水环境改良类等水产养殖专用药物,重点开展鱼病防治业务,普及鱼病防治知识。
  休闲渔业
  90年代中后期,为寻求更佳的渔业经济效益,养殖户纷纷开展垂钓业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人开始对条件较好的水库进行旅游开发,购置游船,盖起了餐馆,兼营垂钓,休闲渔业应运而生。有代表性的位于壶山街道教隆寺水库的石鹅湖度假区和桐琴镇金山岭水库的休闲垂钓区。
  第二节 渔政管理
  渔业资源增殖保护
  为了依法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武义县采取了多种措施。1987年~1993年,县水电局向武义江、熟溪放流鱼种30余万尾,河蟹苗96万只,蟹种57千克,60万只。1988年,经县政府伺意从6月1日起使用淡水捕捞许可证和淡水养殖证,水电局与工商局联合发文《关于整顿淡水水产品市场的通知》,开展市场水产品检查,防止偷、盗、抢和电、毒、炸鱼等非法水产品流入市场。1988年~1994年共发放淡水捕捞许可证146本,河蟹捕捞专用许可证216本。1988年~1991年核发淡水养殖证361本。
  1988年开始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到2003年止,共征收了151501元。2004年停止征收。
  查处电、毒、炸鱼违法行为
  1986年以后,非法捕鱼作业已严重危害渔业资源和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查处电、毒、炸鱼违法行为成为县渔政管理站的重要职责。1986年~2005年,共查处非法电鱼案件1536人(次),毒鱼案件5人(次),炸鱼案件21人(次),偷抢案件63人(次)。1998年7月,武义县人民政府再次发布《关于严禁炸鱼、毒鱼及非法电捕作业的通告》。对立案查处的非法电鱼案件,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大。
  2004年,为了加大打击非法电鱼力度,县渔政管理站开展了清除非法制造和销售电鱼工具窝点的执法检查,查处个体制造兼销售商6家,除没收电鱼工具外,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
  1987年,武义县渔政管理站首次查处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武义县拉丝厂电镀车间酸性废液直接排入鱼塘,导致养殖鱼类大量死亡案。
  1994年,武义有机化工厂将大量未经处理、含有高浓度氯气的废水排入水沟后流入熟溪案。
  1998年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排污和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日趋严重,渔业水域环境日益恶化,渔业污损案件逐渐增多。主要污染物为:非离子氨、酸、碱、锌、COD、甲醛、苯、石油类等。从1998年到2005年共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损失案件54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2002年~2005连续4年,永康市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桐琴镇乌牛山水库案。2003年,东皋村下秧泉水库受桐琴镇凤凰山工业园区两家企业污染,引起鱼类锌中毒,大批鱼种死亡,并严重影响该水库的后续养殖案。2004年,浙江沪江纺织印染(集团)有限公司,在排放污水时,由于排污渠道阻塞,污水流入灌溉渠道,导致下游引用灌溉渠道水进行小蚌繁殖的12个养殖户大批小蚌死亡和严重影响生长,上述案件经与环保部门共同处理,均得到妥善处理。
  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武义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始于2005年。是年6月,县水务局建立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8月~9月,对全县重点养鳖场、鱼种场和高产典型水库进行抽样送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禁用药物残留。根据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和《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禁用渔药有16种,全省主要监督的有孔雀石绿、呋喃唑酮、已烯雌酚、五氯酚钠、甲睾丸酮等几种;无公害水产品再增加禁用渔药16种,重点监督的有喹乙醇、磺胺脒、呋喃西林等。
  水域养殖证制度实施
  2005年,县政府颁布了《武义县水域养殖证制度实施意见》,由县水务局负责实施,经水域使用单位申请、县水务局核实、公示,12月2日,全县首次批准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养殖证》131本,分别是中型水库3座、小I型水库17座、小Ⅱ型水库87座、小Ⅲ型水库18座、水产养殖场6个,总面积1244.3公顷。同年,县水务局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编制完成《2006年~2020年武义县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