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202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
页数: 2
页码: 351-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介绍,包含了病虫灾害,病虫预测预报,病虫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治理草鼠危害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农业 植物保护

内容

病虫灾害
  据记载,县域历史上水稻发生过的病虫害有50余种,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主要是“三虫三病”,即: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其次有稻蝗、稻象甲、叶蝉、负泥虫、稻蓟马、稻螟蛉、稻秆潜蝇和病毒病、稻曲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细菌性基腐病、稻恶苗病、稻苗疫霉病、稻菌核病等。
  自推广杂交水稻后,麦类、油菜等冬作面积比例增加,氮肥施用量增加,三病、三虫仍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同时,稻曲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细菌性基腐病、稻恶苗病、稻苗疫霉病,稻蓟马、稻螟蛉、山区稻秆潜蝇等多种病虫发生量上升。普通矮缩病个别年份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早稻发生水稻纹枯病,病情严重的年份有1985年、1986年、1988年、1992年~1998年共10年。晚稻株发病率在40%以上的年份有1986年、1989年、1993年、1995年共4年。稻瘟病流行发生程度属重病年的,早稻有1982年、1983年、1984年,晚稻有1981年、1982年、1983年、1999年、2000年。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早稻发病较轻。晚稻发生程度较重的年份有1987年、1990年、1996年、1997年。水稻二化螟为螟虫中的优势种群,从1982年起始终占3种螟虫蛾量的87.5%以上。稻纵卷叶螟为间歇严重型虫害,常年均有发生,二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3年、1986年、1991年;三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3年、1989年、1995年、1996共7年;四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2年。白背稻虱为早稻后期主要害虫,亦成为杂交晚稻的重要害虫。大发生的年份有1987年、1991年、1995年、1996年。褐稻虱在常规晚稻及汕优10号、汕优63杂交晚稻上间歇性大发生,大发生的年份有1983年、1986年、1995年。
  2001年以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早稻面积逐年减少,单季稻面积连年扩大,成单、双季混栽格局。单季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形成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桥梁。此阶段以三虫(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病(纹枯病、稻瘟病)危害为重。二化螟仍是螟虫中的优势种群,越冬代虫源田虫量高,造成年年一代二化螟大发生。由于单季晚稻桥梁田的存在,三代二代螟在早晚稻上出现前后两个高峰。稻纵卷叶螟以3代~5代发生较重;2005年三代高峰日蛾量为2122只/亩;2003年四代高峰日蛾量5763只/亩。2001年开始测查单季稻稻虱,因受早稻收割影响,三代危害较重,四、五代稻虱比同期双季晚稻田严重。2005年,晚稻中后期褐稻虱大暴发,给全县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纹枯病呈中发或中发偏轻态势,发病最重的2002年早、晚稻,纹枯病株发病率分别为30.89%、32.91%。单季稻稻瘟病2001年发生最为严重,穗发病率62.90%,损失率7.58%,之后逐年减轻。
  病虫预测预报
  病虫预测预报技术80年代前,病虫测报工作主要采用点灯诱蛾、田头赶蛾、检查蛹羽化进度、查卵块、查虫情等常规方法进行。1980年采用有效积温相关回归法预测第一代二化螟虫的发生情况,病虫测报工作开始与数学相结合。1983年,根据菌源、品种抗性、温度、雨日等4个因素与晚稻穗瘟发病轻重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一现象,将这4个因素作为测算单位,组合成回归方程y=0.1209x-1.2914x(y为晚稻发病程度,x为菌源、品种抗性、温度、雨日的综合量化值),预测晚稻穗瘟发生程度,预测晚稻穗瘟准确率达到85.71%。
  病虫测报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由县治虫指挥部领导,县政府农林科具体负责实施。1963年在县良种场建立病虫测报站。70年代,先后开展棉花、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工作。1986年病虫测报工作扩展到各种农作物的主要病虫测报。是年,有专职病虫测报员4人。1991年下半年,病虫测报站迁移到城脚路137号。2003年6月县病虫测报站与农技110合署办公,有专职测报人员4人,测报范围,覆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各个方面。
  病虫防治
  80年代初开始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由高效低毒的杀虫双、呋喃丹、叶蝉散、氧化乐果、速灭威等杀虫剂所代替。90年代一批新型活性、超高效、低用量、低残留的农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国外优质农药开始进口,对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推动作用。防治稻虱的农药,历经了叶蝉散、优乐得(进口)、扑虱灵、康福多(进口)、吡虫啉等品种,防治效果、药效期大为提高。防治二化螟的农药从杀虫双、三唑磷、虫杀手、虱螟丹、阿维菌素到锐劲特。
  化学防治
  杀虫剂主要有三唑磷、锐劲特、乐斯本、吡虫啉、纵卷清、哒螨酮、菊酯类、敌敌畏、阿维菌素等品种。
  杀菌剂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多菌灵、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使百克、三环唑、石硫合剂、速克灵、三唑酮、大生等。
  其他制剂包括除草剂、杀鼠剂、生物农药、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害虫天敌进行无害化防治的方法。2005年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面积10380公顷,保护利用天敌防治面积为12900公顷,合计23280公顷。
  综合防治
  现代植保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即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综合防治,而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治理草鼠危害
  杂草种类县内杂草种类繁多,粮油作物上以禾本科、莎草科、雨久花科、泽泻科、千屈菜科、苋科、浮萍科等为主,有稗草、千金子、看麦娘、水竹叶、马唐、异型莎草、牛毛毡、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空心莲子草、浮萍等。
  除草措施以化学除草为主,辅以人工除草。化学除草范围从水稻扩展到小麦、油菜。1991年开始小麦田化学除草,甲磺隆、绿磺隆、双磺隆取代了绿麦隆。1998年后因甲磺隆、绿磺隆残留问题,麦草净成为麦田化学除草的主推品种。油菜田化学除草由于多年连续使用禾草克、盖草能,阔叶杂草增多,逐渐被高特克取代。稻田除草从1992年前用苄磺隆(农得时)、丁草胺、草克星等单剂逐渐发展到使用混剂,在杀草谱、杀草效果、安全性上都有了提高。90年代后期使用的稻田除草剂种类繁多,县内使用的有二氯·苄、乙·苄、丁·苄、丙·苄、杀·苄及苯·苄等系列混剂。
  鼠害县域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开展了春季农村统一灭鼠活动,共发放氯敌鼠钠盐毒饵4.62万千克(原药231千克),全县32000公顷农田、24万户农户进行统一灭鼠,百架捕鼠率为零,取得了良好的灭鼠效果。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