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9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6
页码: 343-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中其他经济作物的介绍,包含了果品生产,蚕桑,宣莲,棉花,苎麻和药材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农业 其他经济作物

内容

果品生产
  
  县内果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1986年,全县果园面积达1204.4公顷,总产量2282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发展了椪柑、胡柚、杨梅、李、猕猴桃等多种水果。1999年,全县果园面积为2627公顷,其中柑橘1201公顷、猕猴桃376.26公顷、梨335.73公顷、桃199.2公顷、李167.47公顷、杨梅86.87公顷、苹果10公顷,其他水果250.47公顷。水果产量14182吨,为1986年的6.21倍。2005年,全县果园面积为2386.67公顷,其中柑橘800公顷、梨516公顷、桃251公顷、杨梅313公顷、猕猴桃290公顷,其他水果216.67公顷。总产量为14171吨,总产值2304万元。
  柑橘武义是柑橘栽培的次适宜区,冻害频繁,发展缓慢。1980年以后,实行经济扶持,选择南坡等宜橘地形和特殊小气候地带栽植,并注重肥培管理,柑橘得以迅速发展。1986年面积达到469.87公顷,产量721吨,面积、产量均居水果之首。1997年面积1257.8公顷,产量9875吨,为历史上面积和产量的最高年份。1997年后,由于柑橘品种65%是中晚熟温州蜜柑,熟期集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果农丰产不增收,加上低温冻害的影响,武义的柑橘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为800公顷,占水果总面积的33.5%,产量6212吨,占水果总产量的43.8%。
  柑橘产区主要分布在茭道镇上茭道,白洋街道汤村、和尚寮、朱村、白阳,熟溪街道溪南,王宅镇良宅,俞源乡下杨,白姆乡伍家坞等村的山坡地带,多是北面靠山,南面向畈,光照充足,冷空气难进易出的特殊地理环境。这些地区逐渐成为全县柑橘主要的生产基地。2005年,柑橘面积超过66.67公顷的有白洋、履坦、王宅、挑溪、菱道等6个乡镇街道,其中白洋街道原邵宅乡柑橘种植面积最多,达177.27公顷,产量2642.5吨,占全县的27.59%。
  1998年后,县农业局特产站开始引导橘农,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老橘园优化改造,将柑橘高接成特早熟温州蜜柑,象山红杂柑等优良品种。是年,在茭道乡上茭道、邵宅乡朱村、俞源乡下杨一、王宅镇大路洪、白姆乡上宅等5个村27.67公顷的柑橘园进行高位嫁接示范。1999年~2005年高位嫁接面积共74.07公顷、柑橘间伐38.53公顷。1996年,柑橘保鲜试验成功。1987年,橘园套种印尼大绿豆成功,199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是年,茭道乡上茭道村,将村北的“凤凰形”(山名)开垦为果园,于1992年种上椪柑、胡柚、橘苗,合计17000株(20公顷),组织专业队,实行科学管理。1995年开始投产,到2000年总产量400吨,产值60余万元,亩产值2000余元,成为效益较好的橘园。2003年,县特产站开始在汤村、上茭道、中央王等地进行柑橘完熟栽培技术试验,使柑橘达到色泽鲜艳,外观漂亮,皮薄,可溶性固形物高,化渣,风味浓等优质化。2005年开始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蜜梨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为397.2公顷,产量1144吨。1989年种植面积达到463.8公顷。此后,因效益低,蜜梨面积逐年下降,1996年降至273.73公顷。1997年开始推广“翠冠”等早熟良种,同时改进栽培技术,武义蜜梨重新得到发展。1999年梨园面积恢复到335.73公顷,产量达到1673吨。自2001年起,县政府出台资金补助政策,扶持蜜梨产业,全县20亩以上的规模梨园得到迅速发展。到2005年新发展规模梨园497.63公顷,全县梨园面积达到516公顷,产量5256吨。
  蜜梨种植主要分布在桐琴、泉溪、熟溪、白洋、履坦、王宅、大田等乡镇街道。
  武义是“杭州”牌蜜梨的主要出口基地,品种为菊水梨,风味特佳。1983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获荣誉证书并定为全国三个出口梨基地之一。到1999年止,全县累计出口到香港、澳门蜜梨3143.24吨。其中1991年后因内销价格高于外销而停止出口。
  1998年,县农业局协助桐琴果园申请注册“桐琴”牌蜜梨商标,1999年11月获准注册。1998年,武义蜜梨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1999年~2000年制定了武义“桐琴蜜梨”地方标准。2001年、2002年“桐琴蜜梨”连续两年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银奖。2002年9月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有80公顷,产量1900吨。2003年,桐琴牌翠冠、黄花梨获“皇花杯”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1998年、2000年、2002年“桐琴蜜梨”获金华市精品水果展示会金奖。2003年~2005年连续3年获浙江省优质早熟梨金奖。
  1996年,桐琴果园、邵宅乡湖塘沿村引进早熟优质品种翠冠,表现树冠直立、树势强、栽培容易、成熟早、果形大,7月上中旬成熟,单果200克~300克。肉质松脆、汁多味甜、鲜嫩,盛产期亩产可达2000~2500千克,到2005年优质翠冠梨良种占全县梨园面积70%以上,使武义蜜梨产业得到一次提升。
  1999年,为提高果品质量,改善果实外观,减少农药残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在蜜梨生产中进行疏果套袋试验。2001年正式推广应用双层梨果专用袋,成为武义县蜜梨生产中普遍应用的一项技术。
  2001年,桐琴果园土地因建设五金工业园而被征用。为了使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桐琴蜜梨继续得到发展,带动武义蜜梨产业的发展,是年,县农业局在大田乡代石村承包了11.64公顷坡地,建设高标准良种梨园,作为“桐琴蜜梨”的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公开招标,组织专业队进行承包管理,农业局对基地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管。该基地被浙江省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确定为“桐琴蜜梨”标准化示范基地。
  杨梅(详见第九编第五章第三节同名目)。
  桃1986年全县桃园面积达224.6公顷,其中黄桃品种占70%左右。1989年全县桃园面积达到281.47公顷,此后因罐头滞销的影响,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全县桃园面积下降到199.2公顷,产量353吨。品种以早熟水蜜桃砂子早生、布目早生、雪雨露、玫瑰露、金华婺东白桃为主,国庆桃也有少量种植。2004年,三港乡、大溪口乡从丽水引进桃燕红、早凤王等中熟品种,发展桃园66.67公顷。2005年,全县桃园面积达251公顷,产量1028吨,品种以砂子早生、大观1号、金华大白桃等早熟品种为主。产地以白洋街道、茭道镇、三港乡、大溪口乡等为主,亩产量在1000千克~1500千克,产值1000千克~2000元。产品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也有外地客商上门批量收购。
  西瓜全县1986年种植西瓜193.33公顷,产量5347吨。到2005年面积达到740公顷,产量17926吨,分别为1986年的3.8倍和3.4倍。据2005年年底统计,西瓜主产区白洋街道129.87公顷、履坦镇123.33公顷、新宅镇121.6公顷、王宅镇115公顷。
  90年代末,高山西瓜试种成功。1999年种植面积47.73公顷,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32.93公顷,增加近四倍,产量5650吨。高山西瓜填补了平原露地西瓜供应淡季,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
  1986年开始,西瓜品种逐步实现良种化。先后引进优良品种有浙蜜1号、蜜宝、湘蜜1号、苏蜜1号、新澄1号、中育6号、伊选、新红宝、红珍宝、浙蜜4号、浙蜜3号、87—14.米抗8号、小型西瓜耐比特、早春红玉、黑美人、圭谷等,大多具有早熟、质优、产量高的优点。至2005年,良种西瓜种植面积已占70%以上。
  西瓜轮作要求高,主产区发生变化。90年代前后以履坦镇叶长片、邵宅乡邵宅片、武阳镇为主;90年代末产区以武阳镇、履坦镇寺后、履坦片、邵宅乡白洋片、桃溪滩乡为主;2000年后,以王宅镇、泉溪镇、新宅镇、白洋街道为主产区,基地从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发展到连片规模种植。
  2004年温岭瓜农,首先在泉溪镇租田8公顷,发展大棚西瓜。品种84—24,采摘期从5月到10月份,亩产4500千克。2005年全县大棚西瓜36.67公顷。
  草莓首先由泉溪镇王山头村引进试种,1994年种植面积6.67公顷,产量44吨。2000年面积20公顷,产量113吨。2005年面积保持20公顷,但产量提高到230吨。
  甘蔗历来有果蔗和糖蔗(糖梗),后因土制糖减少,糖蔗基本不种植。1986年全县甘蔗面积120公顷,产量5830吨。1996年为60公顷,产量1938吨。2003年46.7公顷,产量1343吨。
  蚕桑
  桑园演变1949年前,县内有农家零星种桑养蚕。1949年后,蚕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2年冬发展新桑园228.27公顷,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05.6公顷。桑叶品种主要为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等。1991年桑园面积为748.47公顷。1994年达到949.07公顷,生产蚕茧1162吨,面积和产量为历史最高年。
  为适应蚕桑生产发展,走茧丝绸一条龙之路,80年代泉溪镇开办了武义丝厂、绸厂,而后大田绸厂、东皋丝厂、柳城丝厂相继办成并投入生产。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出现蚕茧价格高低不稳,丝绸行业不景气,从1995年开始蚕茧价格逐年下降。全县蚕茧平均价,1994年每50千克为1050元,至1999年每50千克只有689.57元,下降34%,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蚕农毁桑改种。是年,全县桑园面积下降到465.73公顷,蚕茧产量降到509吨,比1994年下降56%。2000年,县政府出台鼓励发展蚕桑政策,规定连续3年每种桑一亩补贴100元,调动了蚕农生产积极性,蚕桑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2001年至2003年发展桑园548.67公顷。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921.67公顷,发放蚕种10494张,产量达到559吨。
  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各种污染源对平原地区蚕桑生产危害加重。2003年根据浙江省农业厅《蚕桑“西进”发展规划(2003~2007)》,武义县被列入“西进”规划8个县之一。2004年,根据省“蚕桑西进”工程建设要求,制定了“北桑南移”规划目标。为确保桃溪、柳城、坦洪、西联、三港等5个山区乡镇蚕桑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桑园改造、木屑炉加温、大棚养蚕、方格簇营茧等技术推广。是年冬至2005年,统一、集中连片发展新桑园和改造老桑园计71.33公顷,补助资金12.84万元。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200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844公顷,全县有18个乡镇(街道)265个建制村、5100多养蚕户。全年发放蚕种14378张,蚕茧产量达到695吨。建立了以桃溪镇为重点的万亩蚕桑产业带,上江、西塘、种子源村成为连片的蚕桑示范基地。
  家蚕饲养1986年春用种以杭7×杭8为当家种,晚秋种以浙农1号×苏12为当家品种。是年,开始推广春用种菁松×皓月、浙蕾×春晓、秋种新杭×科明。小蚕期曾推广联户共育,1987年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由于早秋蚕期气温高、蚕茧产量低、劳力紧,从1993年开始,取消早秋蚕期。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蚕茧价格下跌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在小蚕饲养中,共育明显减少。春蚕期在南部山区推广应用简易锯木屑加温炉。
  2003年开始推广大棚养蚕技术。大棚养蚕实行大蚕条桑育、自然上簇。而且人蚕分离,利于规模经营,为加快推广大棚养蚕,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2004年~2005年建大棚55只,补助资金67055元。1981年间进行方格簇试验,1999年春茧期,政府部门对推广方格簇给予资金补助,收购部门实行优质优价。到2005年全县推广方格簇26万片,补助资金5.75万元。1990年,开展推广《桑园丰产栽培技术模式表》、《养蚕高产技术模式表》应用活动,全县设模式点17个,桑园面积73.54公顷,参加农户662户、参加实施技术人员和辅导员23人、养蚕3543.75张、产茧127.吨、产值136.42万元,平均亩产茧115.4千克、亩产值1236.77元,比全县平均亩产茧80.75千克、产值820.42元,分别提高43.35%和50.7%。
  蚕茧购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实行蚕茧投售奖励政策。省政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都拨出资金补贴发展蚕桑生产,仅武义丝厂和泉溪乡政府从1980年至1986年就补贴9.7万元。1980年起,对蚕茧收购超基数部分加价15%实行议价收购,1983年改为按收购总额加5.25%,并继续奖售化肥(投售50千克鲜茧,奖售标准氮肥80千克)。80年代末取消化肥等补贴,蚕茧收购实行国家指导价。蚕茧一直由县土特产公司收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县内不同部门收购蚕茧,蚕茧价格差距大,直接损害了蚕农的经济利益,1998年起蚕茧由县茧丝绸公司收购。2005年由县茧丝绸公司和泉溪丝厂两家收购,蚕农可以自由投售。
  宣莲
  宣莲为传统名优特产,因产于原宣平县而得名,种植历史悠久。
  新中国成立后,宣莲种植面积减少,一度濒临断种。1984年种植面积只有6.67公顷。柳城镇农技站为挽救这一名优特产,在县科技局、农业局支持帮助下,开展了品种的引进、提纯、改良,以及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使宣莲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99年宣莲种植面积达到73.33公顷,总产量55吨。种植面积较大的祝村种莲20公顷,被县政府命名为宣莲专业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宣莲需求量日益扩大。2000年后武义县几家茶叶公司,以乡雨、汤记、武香、更香、马府翠绿等品牌对宣莲进行包装,提高产品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了莲农种莲积极性。到2005年宣莲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66.67公顷,年产量达150吨~200吨,产品主要销往武义县及周边县市。宣莲种植地域,主要分布在柳城、西联、桃溪、坦洪等乡镇。
  宣莲品种1992年成立柳城宣莲研究开发中心。1994年从湖南引进“湘白莲1号”。1999年从江西广昌白莲研究所引进“太空2号”、“太空3号”。是年柳城宣莲研究开发中心,在全塘口、乌溪、青坑3个村建立宣莲良种示范基地20公顷。2004年,下派到柳城镇的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从建德引进“太空36号”,引进后名“十里荷1号”。具有颗粒大、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等优点,亩产可达80多千克,亩产值达2000元~3000元。一般平均亩产比“湘白莲1号”高出12千克~15千克,成为武义的主栽品种。宣莲老品种基本绝迹。
  莲子加工按照成熟程度分批采收,精细加工。莲子陆续成熟,莲蓬80%呈淡褐色时采收最为适宜,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莲子质量。采摘时段以伏莲的质量最优,秋莲次之。宣莲加工分剥种皮种衣、通心、炭火烘焙3道工序,基本手工操作。炭火烘焙的技术要求较高,烘焙得当则色泽好,清香外溢。未剥种皮种衣前的湿莲,与烘焙后的干莲重量之比一般为3.6:1。
  宣莲的加工较费工时,因该地劳力大量外流,受此限制每户一般只种2亩~3亩,加上莲田连作后,腐败病较为严重,这些因素影响了宣莲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棉花
  1986年,武义棉花面积411.33公顷,产棉411吨,产值140万元。此后几年,由于种棉效益下降,加上武义县退出省计划内植棉区,政府取消售棉奖励政策等原因,县域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种棉140公顷,产棉141吨。1995年种棉73.33公顷,产棉55吨。1999年种棉46.67公顷,产棉37吨。2005年种棉13.33公顷,产棉15吨。仅少数农户零星种植,自采自用。
  苎麻
  苎麻为原宣平地区主要经济特产之一。1949年至196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3公顷左右,产量100吨~150吨。1960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改革开放后,倡导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桃溪镇等苎麻老产区又迅速发展,至1987年面积剧增至690余公顷,产量达807吨。后因销售不畅,价格下降,种植面积迅速减少,至2005年降至80公顷,产量187吨。
  药材
  1957年种植面积33.3公顷;1986年26.7公顷;2003年133.33公顷,产量431吨;2005年313.3公顷,产量1064吨,为历史最高。1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