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3
页码: 330-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中种植业的介绍,包含了结构演变,粮油作物,杂交水稻;茶叶,其他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植物保护,和肥料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结构演变
  1986年~2005年间,种植业结构演变,经历了由农户自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自由调整阶段,到由政府主导以区域化、规模化的十二条产业带建设阶段,再到直面市场,确立发展在省内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分布格局阶段。由初期的双季早、晚稻杂优化,高强度种植粮食作物,发展到粮经并举,突出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1986年水田复种指数达233.89%,旱地复种指数227.14%,粮食播种面积达35560公顷(其中早稻11973.33公顷,晚稻14126.66公顷,单季稻1400公顷),粮经比例为2.58:1。到1999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三扩大(油菜、蔬菜和高效型经济作物如香菇、草莓、花卉等),三减少(绿肥、小麦、棉麻)。与1987年比较,油菜从1840公顷扩大到3360公顷,蔬菜从1586.67公顷扩大到2866.67公顷,马铃薯从873.33公顷扩大到1380公顷,绿肥从8373.33公顷降到2240公顷,小麦从4866.67公顷降到1520公顷,棉麻从1053.33公顷降到133.33公顷,香菇从1991年的355万袋扩大到2225.3万袋(县科委统计数字3010万袋),其耕作制度从原有的肥——稻——稻,麦——稻——稻,油——稻——稻外,增加了蚕豌豆——稻——稻,马铃薯——稻——稻,香菇——稻,草莓——稻,西瓜——稻,春大豆、春玉米——稻和早藕、早芋、宣莲收获后种稻。此后,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粮经比例从1991年的3.2:1降至2003年的1.27:1。同时,单季稻栽培面积迅速扩张。从2000年前的1333.33公顷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6126.67公顷,单季稻迅速成为全县粮食生产中面积最大的一季作物,占水稻面积的47.2%,产量占水稻总产的49.9%。
  第二节 粮油作物
  县内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又以水稻生产为主,1986年粮食播种面积35560公顷,总产量18.62万吨,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主要产粮区为壶山镇、城关区、下杨区、桐琴区。三区一镇共产粮129525吨,占全县总产的69.48%。年产粮食1万吨以上的乡镇有邵宅乡和壶山镇。
  1986年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农民自主经营,农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结构,农业总产值逐年提高。同时,粮食生产出现波动,总产量逐年下降。1999年,粮食播种面积从1986年的35560公顷,下降为29993.3公顷,下降15.66%;粮食总产从1986年18.62万吨下降到15.26万吨,下降18.01%。1999年粮食总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武阳镇、王宅镇、桐琴镇、泉溪镇等4个镇,其中武阳镇、王宅镇产粮1.8万吨以上。
  随着工业的发展,粮田面积减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种粮效益低,粮食生产至2003年达到最低点,播种面积仅为15940公顷,总产7.81万吨,已不能满足县内用粮。粮食总产超过1万吨的仅有王宅镇。2005年后国家颁发一系列鼓励种粮政策,粮食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7653.33公顷,总产9.02万吨。
  耕作制度
  1986年,县内基本实现双季早、晚稻杂优化,并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结构。2000年前以三熟制为主,以后,随着单季稻面积急剧增加,一经一粮搭配的二熟制与三熟制各占一半。旱地仍以马铃薯(麦)——番薯为主,配以马铃薯(麦)——夏大豆,部分番薯地套种绿豆、赤豆、芝麻等。
  常规水稻
  1990年前常规早稻主要品种为二九丰、浙辐802.四梅2号等中熟型品种。1987年中熟早稻9866.67公顷,占早稻面积的84.04%。由于稳产丰产性差等原因,常规早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被杂交早稻代替。2005年常规水稻所占比例在20%以下,品种为优质早稻金早47.浙106等为主。
  晚糯品种有浙糯2号、长征糯、甲农糯、双糯4号、矮双2号、春江02.浙农大454,2004年后推广种植浙糯5号。
  良种繁育1986年,全县有杂交稻制种及稻、麦、绿肥等常规良种繁殖户2752户,面积210.31公顷,至90年代种子繁育转向以杂交早、晚稻制种为主。1987年~2005年的19年间,县种子公司向农户供应杂交早、晚稻种子3529.8吨,常规早稻良种2895.8吨,常规晚稻良种133.9吨。
  栽培技术栽培技术随着种植品种、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修正提高。80年代以模式栽培为主,90年代推广轻型栽培,普及配方施肥和免耕栽培。2003年后示范推广强化栽培。
  一、育秧80年代后期,育秧技术推行“五改”:一改水耕水做半旱秧田为燥耕燥做水耥通气秧田;二改密播为稀播匀播;三改灌水浸种为间歇浸种,严把消毒关;四改常规育秧为化调育秧,采用多效唑或烯效唑控苗促蘖,育成矮壮多蘖秧;五改重氮轻磷钾为适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喷施除草剂。旱育秧技术一直沿用,化调育秧逐渐被壮秧剂(肥)取代。
  二、插秧实施大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晚稻普遍采用免耕,1986年达1666.67公顷,后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单季稻面积扩大,超级稻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恢复到8×8、9×9(寸),分别相当于26.4×26.4、29.7×29.7(厘米)单本插,小苗移栽,应用强化栽培技术,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发育优势。
  三、田间管理1984年开始在稻田内试用除草剂获得成功,90年代稻田全面施用除草剂,代替耘田。
  针对县内土壤养分含量中氮、缺磷、少钾及农户施肥习惯存在偏氮、偏重、偏迟,轻磷钾和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农业部门从1986年开始进行配方施肥的试验示范推广,至1990年全面普及了配方施肥技术。
  四、轻型栽培即水稻旱育秧、抛秧、直播三项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1994年开始试验示范,以后逐渐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得到推广。1997年以武义县农业局为主要完成者的《金华市早稻轻型栽培高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三等奖。
  (1)旱育秧县内从1995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1996年,在“好来西杯”旱育高产示范活动中,参赛的45块示范方,总面积1600公顷,平均亩产461千克,比非旱育示范方亩增38千克,增幅8.96%。1997年,全县有旱育秧高产示范方20块,平均亩产达531.9千克,比10块半旱育秧高产示范方亩产485千克亩增46.9千克,增幅9.7%。其中桃溪镇项湾村、桐琴镇敕令桥村、邵宅乡后陈村百亩旱秧示范方亩产均超过600千克。1996年~1999年共推广22953.33公顷,增加效益1943.84万元。
  (2)抛秧水稻旱育抛秧是在水稻旱育秧基础上结合抛栽,发挥互促互补作用的技术。它具有旱育秧秧苗素质优、矮壮分蘖多、根系爆发力强等优点,抛栽后秧苗入土浅、返青快、发棵早。全国劳模朱真德于1999年,旱地秧抛栽3.4公顷晚稻,每亩节省1.5个工,平均亩产373.04千克,比同品种移栽晚稻亩增30千克。
  (3)直播稻水稻将谷种直接播于大田,省去了育秧与移栽的作业。直播水稻比移栽水稻每亩—般可节省用工2工~3工。具有分蘖早而快、节位低,个体发育良好,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的特点。1999年,全县直播稻面积达80公顷,主要以早稻常规品种为主。平均亩产450千克,比传统移栽法增收40千克~50千克。2000年以后,早稻直播面积有所减少,中稻和后熟直播面积有所增加,全县直播稻面积每年保持在1000公顷左右。
  五、强化栽培采用小苗移栽(4叶期前),单本稀植(移栽密度每亩7500丛~10000丛),节水湿润灌溉,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进行“强根保蘖”,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能获得高产的一项超高产栽培技术。2003年在桃溪镇陶瑞方户开展生产试验,II优084平均亩产达615千克,2005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达386.61公顷,其中王宅镇陶宅村p88s/0293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631.0千克。
  旱粮
  大小麦 80年代~90年代小麦品种以浙麦2号为主,1986年小麦面积5066.67公顷。1992年后逐年减少。至2005年为166.7公顷,890吨,平原地区已很少种植。大麦品种为浙皮1号,1986年为53.33公顷,1991年开始减少,2005年已基本消失。
  玉米 1986年玉米种植面积603.8公顷,1999年降至280公顷。80年代普遍推广杂交玉米有浙单1号、旅曲、虎单5号、丹玉6号、东单1号。1990年引进丹玉13.苏玉1号等。1998年后引进浙糯1号、白玉糯2号、超甜3号等鲜食玉米。玉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为鲜食粗粮得到稳定发展,至2005年,每年基本稳定在533.33公顷左右。
  薯类 品种以本地“红心”番薯和浙薯1号为主,1986年种植1320公顷,后略有减少,至2005年为846.67公顷。2002年引进浙薯13.浙薯1257.新香、紫883等加工食用番薯新品种。并先后在桃溪镇泉丰、坦洪乡上坦岭头等村试种、示范,获得成功。其中浙薯13为中晚熟烤薯用品种,金阳茶场进行深加工,开发为“马府翠绿”烤薯。2005年种植面积200公顷。
  马铃薯 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每年866.67公顷左右。1995年后,农业部门从黑龙江引进熟期早、品质优、产量高的东农303.克新4号等品种,试种成功后,早春马铃薯得到发展,1999年达到1380公顷,总产3509吨。200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为793.33公顷左右。
  豆类县内以种植大豆为主,品种有五月拔、六月拔、矮脚早、兰溪大青豆、六月豆、“贼不要”。1986年种植面积为1026.67公顷,1990年引进日本矮毛豆、台湾292.美国矮生毛豆、台75等春大豆品种,其中美国矮生毛豆、台75等春大豆品种作为菜用豆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大豆面积1280公顷,总产3395吨。2005年为1406.67公顷,总产2423吨。其次为豌豆,1986年种植166.67公顷,90年代推广中豌4号、中豌6号等品种,春秋两季收获,主要作为菜用。1998年达到466.67公顷,以后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为232公顷。
  油菜
  县内历来有种植油菜习惯,播种面积1986年为1853.33公顷,到2000年达3526.67公顷。2002年回复到2180公顷左右。油菜品种90年代前以九二13系当家。1999年引进“浙农大605”,通过品种对比试验,亩产132千克,比九二13系的120千克增产10%,由此开始,九一13系迅速被浙农大605.浙双72等优质高产“双低”(低芥酸、低硫苷)“双高”(高油分、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取代。2003年开始试种杂交油菜。2005年全县种植油菜面积2253.33公顷,其中杂交油菜33.33公顷左右。自1989年开始试验推广油菜栽培免耕撒直播技术,至1998年,面积达1466.67公顷,占油菜面积的43.3%,形成育苗移栽和直播各半的局面。
  另有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仅由农户零星种植,自产自用。
  第三节 杂交水稻
  杂交早稻
  80年代前,早稻生产“稳而不高”,亩产一直徘徊在200千克~300千克之间。1983年,农业部门将中熟杂交晚稻组合汕优64作早稻试种,6亩试验田平均亩产424.9千克,比常规早稻增产35.42%,被省农业厅列为省内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事例。1983年后,杂交早稻推广历程分为试种示范、推广普及、稳定提高3个阶段。
  试种示范阶段(1983年~1986年)为种植杂交早稻的探索期。虽增产效益显著,但主栽组合威优64、威优98、威优35生育期偏长,双季杂交茬口搭配困难,全县种植面积徘徊在333.33公顷左右。
  推广普及阶段(1987年~1990年)是杂交早稻发展迅猛增长期。期间,相继引进威优49、威优1126、威优48—2、威优华联2号、汕优48—2等熟期相对较短、产量高、抗性好的早杂组合,群众接受程度提高。1988年~1990年,杂交早稻的发展连续跨了三大步,3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420公顷、3733.33公顷、6173.33公顷。1989年,武义县被列入长江流域五省一市杂交早稻示范基地县。
  稳定提高阶段(1991年以后)是杂交早稻种植面积稳定保持高比例的时期。县委、县政府连续下发3个1号文件,将推广杂交早稻作为粮食增产稳产突破口,将种植杂交早稻面积列入考核指标。1991年,全县杂交早稻种植面积8633.33公顷,占早稻面积的71.7%,平均亩产436千克。由于杂交早稻面积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是年全县早稻平均单产达413千克。其后,杂交早稻面积均稳定在8000公顷以上,占早稻面积的80%左右。这一期间杂交早稻的主栽组合为威优402.汕优48—2,此外有金优402.金优974等。
  从1983年~2005年止,全县累计推广杂交早稻为115586.67公顷,平均亩产比常规早稻增55.45千克,增产幅度18.42%,共增粮食9.61万吨。
  两系杂交早稻
  推广应用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具有常规早稻无可比拟的增产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米质欠佳、市场销售难,经济效益不高及熟期偏长,影响晚杂适期栽插和全年平衡高产的缺点。为使粮食生产能适应市场变化,在袁隆平院士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农业部门开展了两系优质杂交早稻试种和示范。
  1997年,从湖南杂优中心引入香两优68新组合,经杂交早稻新组合区试,香两优68单产为450千克/亩,居参试组合第二,且熟期适中,生育期比威优402短6天~8天,米质优良,有推广潜力。1998年农业部门对香两优68进行多点试种和较大面积示范,种植面积70.5公顷,建立桐琴镇敕令桥、桃溪镇连片示范方两个,通过试种,香两优68具有熟期早、米质优、抗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性。两个示范方经实割验收,平均亩产分别为452.1千克和465千克。对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扩大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面积,进一步优化早稻品种结构。
  1999年,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两系杂交早稻“香两优68”种子1.25万千克,示范面积1000公顷;又从湖南省安江农校引进“八两优100”种子1万千克,示范面积333.33公顷。建立了百亩以上示范点38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3个,并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示范带。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武义县两系杂交早稻万亩示范带极为重视,经专家考察,认为示范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示范效应好。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早稻品改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于1999年7月5日~6日,在武义县召开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会议由武义县政府承办,农业部、国家粮食储备局有关司,湖南、江西、湖北、浙江四省科委“早稻品改工程分项”分管主任及分项主持人,中国水稻所和四省农业厅、农科院、种子公司以及兄弟县代表共有130多人出席会议。参加会议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方悴农、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农办主任王良阡、科技部农社司农业处处长王宏广、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副处长万富世、浙江省科委副主任于涟、湖南省科委副主任胡先银、江西省科委副主任曹泽华、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裘黄富,金华市委副书记李成昌、副市长徐增祥等。7月5日参观桐琴镇楼王、王宅镇郭浦朱、桃溪镇泽村示范片。县长金中梁作推广杂交早稻情况汇报。袁隆平院士就优质和高产、早稻和晚稻、两系和三系这3个方面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会议为两系杂交早稻在全国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超级杂交稻
  1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和形态改良手段,选育超高产组合。1998年10月,由袁隆平院士担任“超级杂交稻选育”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组用培矮64S作母本,通过大量测交筛选,选出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组合。同年,县委、县政府领导赴湖南拜访袁隆平,决定引种试种。1999年,由县种子公司引入培矮64S/9311种子70千克,在坦洪、桃溪、新宅、竹客、俞源、溪里等地作单季中、晚稻试种示范6.67公顷。其中坦洪乡1.33公顷连片示范方,平均亩产560千克,比汕优10号,亩增50千克~100千克。2000年,又引入培矮64S/E32.协优9308、协优7954等组合进行区试,建立示范方3片,总计示范面积69.33公顷。桃溪镇锦坪村3.33公顷示范片,平均亩产568千克,其中培矮64S/E32攻关田亩产达721.8千克;新塘乡农户作中稻种植的培矮64S/9311,亩产640千克,比汕优10号亩增144千克。超级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穗大粒重,功能叶长、挺、窄、厚等特点,具有超高产潜力。
  2004年,又引进袁隆平院士为实现农业部二期目标产量而选育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P88S/0293.P88S/0389,分别在王宅镇仁村建立示范方7.73公顷,在桃溪镇泽村建立示范点2公顷,并开展相关生产试验和技术攻关。10月上旬,示范方经浙江大学夏英武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德海研究员、省农作局赵伟明研究员等专家的实产收割验收,平均亩产达650千克,高产田块亩产达712.07千克。2005年武义县确定P88S/0293为示范品种,全县种植面积333.33公顷,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两系超级稻示范基地。2005年,王宅镇陶宅村后金畈P88S/0293示范方,获省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竞赛“优胜示范方”奖励。
  附:专记
  袁隆平与武义
  袁隆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杂交水稻是世界级科技难题,这个科技难题能在中国取得突破,首先得益于袁隆平的巨大勇气和执著的探索。几十年来,袁隆平以杂交水稻研究突出成就,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义县于1976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81年,县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赴湖南参观学习,从安江农校引进杂交水稻种子,并在海南配制杂交组合汕优64和威优64两个组合。1982年,作连作晚稻栽培,受到群众好评。1983年又列入杂交早稻新组合比较试验和大田示范,为开创早稻推广杂交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983年后,武义每年都派农业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赴湖南引进新的杂交组合,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时任县委书记黄友源始终将发展杂交早稻当做三农工作的重点,在领导、组织发动和检查推广杂交水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县委、县政府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双财前往湖南拜访袁隆平,一方面感谢他对武义推广杂交水稻的贡献,同时寻求他的进一步支持。当他得知武义大量缺少杂交早稻种子时,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陪同周双财到安江、辰溪等地联系调种子。在他协助下共调入威优48-2、威优1126、威优402等三个品种54784千克,保证了武义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早稻用种。
  1989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感谢袁隆平对武义县推广杂交水稻的贡献,又特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方恩信,赴湖南向袁隆平及其助手郭民奇,发出聘任为县政府农业顾问的聘书,从而使武义县与袁隆平间进入密切合作期。此后,武义县每年都由县主要领导或分管农业领导带代表团前往湖南拜会袁隆平,请教有关杂交水稻生产最新进展和寻求支持,他也经常派有关专家到武义进行生产指导。先后到武义指导的有安江农校党委书记李必湖,杂交水稻研究员郭民奇,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尹华奇、孙梅元、武小舍等专家。
  袁隆平院士这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与武义结下整整20年的深情厚谊。在袁隆平院士指导和帮助下,武义推广杂交水稻的水平始终处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成了袁隆平在湖南之外的一个杂交水稻科研试验基地,只要有推广价值的品种,他会毫不保留,无偿为武义提供试种材料。
  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9年,全县累计推广杂交早稻面积为89773.33公顷,平均亩产比常规早稻增59.95千克,增产幅度19.91%,共增粮食8.07万吨。
  由于武义科学种植杂交水稻取得佳绩,1997年袁隆平院士把刚培育出的二系杂交稻新品种“香两优68”交给武义试种。表现熟期适中,米质优。1998年又进行多点试验,同时进行插秧本数、密度、高产施肥研究和高产试验示范,香两优明显有熟期早、米质优、抗病性强、丰产性能好的特点。1999年,先后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两系杂交早稻香两优种子1.25万千克,又从湖南省安江农校引进八两优100种子1万千克,共种植面积1333.33公顷。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万亩示范带。是年7月5日至6日在武义县召开“全国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
  在会上袁隆平院士说:“推广杂交稻,武义县领导特别重视,组织上、财政上、人力上、物力上各方面都搞得非常不错。武义的杂交早稻占早稻面积的80%,这在全国来说恐怕也是第一家”。他对武义推广杂交早稻所表现出来的决心、行动特别地赞赏。王宏广代表国家科技部对会议作总结时说。这次示范现场会的召开,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效益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这么好的现场可以看出,武义县领导对推广新品种的重视程度和农民的种植水平。武义良种化种植水平已进入管理科学化、园田标准化的阶段,粮食生产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部高级农艺师林友华说,目前全国杂交早稻田新品种,只有13333.33公顷左右,从武义这1333.3公顷早稻示范方的长势看,武义杂交早稻良种化已走在全国前列。
  四省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现场会获得巨大成功,展现了武义杂交水稻推广上了一个新水平。
  袁隆平院士这次莅临武义之时,适逢他70岁生日。武义县的全国劳动模范朱真德按照武义风俗给他送了鸡蛋、面条和稻穗寿礼,为他祝寿。
  国家农业部于1996年开始立项中国“超级稻”的研究。1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设想。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和形态改良手段,选育出超高产组合。1998年,经朱镕基总理批准列为总理基金项目。1999年,列入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首批项目。通过国家杂交稻研究中心、中国水稻所等全国10余家科研单位协作攻关,中国超级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育成的两优培九、协优9308等超级稻,大面积推广亩产可达600千克以上。武义县于1999年由种子公司向湖南引入培矮64S/9311种子70千克,作单季中、晚稻试种示范,面积近6.67公顷。比对照汕优10号亩增50千克~100千克。2000年,又新引入培矮64S/E32、协优9308、协优7954等组合进行区试,总计示范面积69.33公顷。其中培矮64S/E32攻关田,亩产达721.8千克。经农业科技部门的考察,一致认为超级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率中等,基杆粗壮,穗大粒多,功能叶长、挺、窄、厚等特点,具有超高产潜力。
  2001年10月19至21日,十月的武川大地,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院士偕夫人第2次来到武义。这次他是来参加2001年第二届华东·金华农交会的。19日他在市人民大会堂作了3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一结束就匆匆赶往武义,说要急着看看自己亲生“儿子”长得如何。在市、县领导陪同下,袁隆平院士兴致勃勃地考察了县良种场超级稻示范基地,详细了解超级稻生产情况。在随后举行的全县超级稻示范、推广汇报会上,县农业局有关领导汇报了武义县超级稻示范、推广情况。2000年,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64S/9311、64S/E32等超级稻组合进行试种。是年全县试种面积133.3公顷,平均亩产534.5千克,比同熟期单季稻亩增134.5千克。2001年,全县超级稻种植面积2133.33公顷,建立各种示范方266.67公顷。县委书记金中梁向袁隆平介绍了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说,从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那一天起,武义县的粮食生产无论是在品种更新还是在先进技术推广方面,始终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而使武义的杂交水稻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为武义解决粮食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武义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隆平院士对武义县推广杂交水稻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良种要与良法相配套,要把超级稻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强化栽培体系。武义县的领导和农民对杂交水稻特别有感情,种得特别好,2002年,我准备把新的超级稻组合、新的技术首先拿到武义来推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大面积增产的目标一定能在武义率先实现。”他表示,今后要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带到武义,为武义人民造福。
  为感谢袁隆平院士在粮食生产发展上对武义县的特殊关心支持,县委、县人民政府特授予他“武义县荣誉市民”称号。
  当记者在采访中问及袁隆平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的荣誉有几十项,最让他兴奋的有哪些时,他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有武义荣誉市民让我很受用,因为武义农民种杂交水稻有20多个年头,产量一次次飞跃,成为发展杂交稻的基石。”他质朴的言辞真实地反映出他对武义的深厚情感。
  2004年,袁隆平院士又把为实现农业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第二期目标超级稻新组合P88S/0293和P88S/0389,在全省的唯一示范点——武义县王宅镇仁村试种,全生育期130至140天,于10月8日至10日成熟收割。最高亩产量达712.07千克,平均亩产650千克。示范取得成功。
  2005年,P88S/0293和P88S/0389两个超级稻新组合在县内示范面积达333.33公顷左右,种植农户2300余户,1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3.3公顷~66.67公顷的示范方24个。全县示范方实行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育秧、统一排灌、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在示范方内全面应用了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等先进实用技术。虽然由于长期的高温天气,缩短了两系超级稻生育期,同时连续遭受了台风和后期六代稻飞虱等不利影响,但在农技人员和示范方农户的精心管理下,两系超级稻新组合仍表现出了高产势头。平均亩产650千克,比其他单季稻亩增150千克,亩增效240元。全县共增产粮食75万千克,农民增收120万元。
  10月21日,袁隆平院士第3次来到武义视察。视察期间,袁隆平院士看到武义变化很大,又听说全县超级稻获得丰收,非常高兴。他对前来陪同的市、县领导说:“这几年,武义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变化很大,而且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今年财政收入有望超过7个亿,这个成绩真了不起。我作为武义的一员,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次,袁隆平院士还准备把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继续放在武义县试种。
  袁隆平院士希望新品种在武义县生根开花,为全县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同时为大面积推广打下基础。
  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武义粮食生产给予特别关心支持,武义人民为有这样一位荣誉市民而骄傲,为有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对人民群众的一往情深而讴歌。作为武义人,我们要十二分珍惜这一份友谊,将他托付的试验示范搞得更好,为武义人民造福。
  第四节 茶叶
  茶叶生产综述
  茶叶是武义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1986年,全县茶园面积4011.6公顷,产茶2838吨,跨入全省重点产茶县行列。1987年,茶叶总产量达3199吨,创历史新高。1989年~1990年,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茶农生产经营资金紧缺,夏秋茶又遇严重干旱,导致茶园失管而荒芜,病虫害猖獗,全县茶叶产量及收益大幅下降。
  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3876公顷,产量3325吨,产值1593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6%。1991年,高档名优茶比例提高。茶叶生产向“发展名优茶,发展良种茶,改造中低产茶园,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增加高档茶生产,压缩低档茶生产”方向转变,走上开发名优茶之路。
  90年代,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名优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借助股份制开发机制优先发展良种茶园。1991年~1993年在桃溪滩乡正新屋村、余家村建立了良种茶园示范基地,选出了“迎霜”、“龙井43”、“乌牛早”等适宜武义发展的品种进行繁育推广。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发展到1166.67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17.5%。
  1995年,根据茶叶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茶叶生产结构,按照“继续抓好名优茶,积极开发有机茶,普及无公害茶”的工作思路,发展茶叶生产。1997年~1999年,县财政每年拨出24万元补助资金,用于全县老茶园改造。1997年4月,浙江省武义县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发布标准号Q/WNZ01-1997“武阳春雨茶”企业标准。2000年2月,武义县被列入全省20个开发有机茶试点县之一。
  2000年9月,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把有机茶、名优茶开发列入全县重点发展的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每年安排300万元(2005年增加到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有机茶基地、新开发良种茶基地、龙头企业扶持和品牌培育、茶厂优化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200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官员也考察了县内有机茶开发情况,对武义县有机茶开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5月份,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正式命名武义县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是年全县名优茶产量1300吨,产值1亿元,占茶叶总产量20%,总产值83%,分别是1992年名优茶产量、产值的13倍和20倍。是年,武义县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200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329公顷,茶叶总产量5980吨,产值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00吨、产值1.2亿元;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75.33公顷,建立了市级的无性系良种茶叶母本园6公顷;全县有机茶颁证面积,达到696.8公顷,其中新开发面积301.33公顷,有机茶产量480吨、产值2400万元;浙江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面积2159.42公顷,并在壶山街道桃溪滩片、王宅镇要巨片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良种茶示范区。制定并发布《武义无公害茶》系列标准。以“中国有机茶之乡”冠名参加首届中国名茶精品博览会,“武阳春雨”等4只产品获金奖。
  2003年夏秋茶及新发展良种茶园遭遇严重干旱,全县茶叶总产量5493吨,总产值1.65亿元,比2002年产量减少3.2%,而产值增加10%。其中名优茶产量1800吨、产值1.35亿元,产量与上年持平,产值增加12.5%。是年有机茶颁证面积946.47公顷。3月份启用“中国有机茶之乡”标志,并参加了北京举行的浙江有机茶推荐周。农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拍摄制作,用于全国发行的有机茶生产技术科教片。在余家村召开了“武义县机制名优茶现场会”。4月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03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暨上海茶文化博览会”,武义县组织选送的“汤记高山茶”在本届博览会名茶评比中获金奖,“郁清香”茶获优质奖。县内选育的两只茶树新品种“武阳早”和“武阳香”参加全国茶树新品种区试。2003年10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武义县为国家有机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武阳春雨”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2005年10月又获浙江名牌产品称号。
  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4476.2公顷,产量6088吨,产值2.28亿元。名优茶产量2300吨,产值1.84亿元;全县有机茶基地1400公顷,产量850吨,产值6000万元;2005年11月,武义县被国家商务部三绿工程办公室评为“三绿工程示范县”,武阳春雨获“中国放心茶推荐品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633.33公顷,良种化率35.9%,
  茶树良种化
  1998年,首次在桃溪滩乡建立良种化茶园示范基地,完成100公顷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2003年10月,县财政在每年安排名优茶扶持资金50万元(包括有机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对新发展名优茶基地连片3.33公顷以上(山区1.67公顷以上),每亩补助从原来的80元提高到100元。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奖励对茶树良种化工作突出的乡镇、企业和个人。每年安排3万元,补助武阳早、武阳香两个茶树新品种参加全国茶树良种区试和推广。2003年、2004年全县新发展良种茶园分别为333.33公顷、500公顷,建立良种茶苗木基地26.67公顷。县名优茶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武义县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发展规划》和《武义县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实施细则》,武义茶业有限公司依靠县农业局的技术服务和中国茶叶研究所的帮助指导,在俞源乡林场建立高标准良种茶示范基地,整个园区面积367.7公顷,栽种龙井43、福鼎大白茶、武阳早、浙农117等优良品种100公顷。基地以现代有机茶观光示范园区为目标,建成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良种有机茶基地,为武义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种基础。
  “武阳春雨”的研制开发
  为了适应茶叶消费日趋名茶化、高档化的市场需求,1994年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农业部门在年内研制开发出一、两个具有武义特色的名茶,并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拨款2万元作为开发经费,同时建立了名茶研制课题领导小组和名茶研制技术小组。3月上旬,县农业局邀请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毛祖法副局长等科技专家,到武义指导名茶开发可行性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县内良种茶园考察后,将名茶研制点确定在云华乡华塘村、桃溪滩乡余家村和正新屋村,并选定“迎霜”为研制的主体茶树品种。3月下旬至4月中旬,农业局又两次邀请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应菊仙高级农艺师到武义指导,经过近1个月的炒制试验,分析比较,研制了一只外形似“针眉”,紧细如松针,似江南春雨丝丝缕缕,具有武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定名“武阳春雨”。
  1994年6月,召开“武阳春雨”茶技术鉴定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农大茶学系、国内贸易部杭州茶研所、浙江省农业厅、金华市农业局等部门、单位茶叶专家,以及《浙江科技报》、《经济生活报》、《农村信息报》、《金华日报》等新闻单位记者计30多人应邀与会参加鉴定。鉴定意见中称,“武阳春雨”条索紧直显毫,色泽嫩绿略黄,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达到省级名茶水平,卫生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当月,“武阳春雨”茶在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
  1994年9月,在桃溪滩乡正新屋村举办了由余家村、华塘村、县良种场、正新屋茶场等茶树良种基地的技术骨干参加的“武阳春雨”茶炒制技术培训班,为“武阳春雨”茶形成拳头产品和商品规模打下基础。1996年2月,设计印制了精美包装。“武阳春雨”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精美的包装相融合,在名茶市场激烈竞争中形成亮点,在杭州、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均取得较好销售业绩和经济效益。平均售价达到每千克600元。是年6月,以浙江省武义县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的名义,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取得“春雨”牌的注册商标,注册编号为966090号。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武阳春雨”品牌由武义县名茶公司承包使用。
  “武阳春雨”茶在国内各项名茶评比中屡获殊荣。1999年一年中,先后获得浙江省一类名茶、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特等奖、中国国际茶博会国际名茶金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获得了浙江省名茶证书。2002年首届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又获金奖。
  2003年4月,武义县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03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上海茶文化博览会”,武义县以“中国有机茶之乡”品牌,组织选送的“汤记高山茶”在本届博览会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郁清香”茶获优质奖。
  2003年9月,组织9家茶叶企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浙江有机茶推荐周,通过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企业产销见面会,扩大了武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知名度。3月《武阳春雨系列茶地方标准规范》通过金华市级审定,并由金华市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4月,在第一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上,“乡雨”牌武阳春雨、“庚香”牌武阳春雨获2004年“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金奖。5月,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8月,“武阳春雨”茶参加香港“浙江省十大名茶”推介会。同年,“武阳春雨”茶已形成“武阳春雨针形茶”、“武阳春雨扁形茶”、“武阳春雨毛峰茶”三大系列产品。生产基地面积3333.33公顷,年产量600吨,产值1.1亿元,成为武义名优茶生产的主要品牌。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武阳春雨茶品牌,2004年进行了品牌整合,实行品牌、质量、标准、包装、广告的五统一,颁发了《武阳春雨品牌管理办法》。有7家企业加盟,即,武义县名茶有限公司、武义县汤记高山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省武义茶业有限公司、武义县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武义名扬茶业有限公司、武义县嘉木村农产品有限公司、武义县郁清香茶业有限公司。
  武阳春雨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获浙江省农业厅补助项目资金100万元。
  2005年,武阳春雨茶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会推荐品牌。2005年产量950吨,产值1.4亿元。4月,组织9家企业参加2004年中国宁波茶文化博览会,在“中绿杯”名茶评比中,县名扬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茗宇”牌“武阳春雨”获得金奖。县名茶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产品获银奖。5月,县内7家“武阳春雨”品牌生产销售企业组团参加中国济南第三届茶博会,县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的“武阳春雨牌武阳春雨”和名茶有限公司的“乡雨牌武阳春雨”获得本次茶博会名茶评比金奖。
  为进一步加强“武阳春雨系列茶”机制能力,提高名优茶机制技术和产品质量,2005年3月,举办武阳春雨茶机制现场会,参加机制现场会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茶机生产商17家,现场制作“武阳春雨”系列茶,有茶农5000多人参会观摩与交流,促进了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的水平,有效地解决了茶叶鲜叶上市集中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有机茶开发
  1995年,武义金山茶业有限公司开始有机茶的开发。多次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国家环保局的专家前来考察,确定县内大溪口乡潘山头村的20公顷茶园为有机茶试验基地,并通过该基地大气、土壤(重金属)、茶叶等各项指标检测鉴定,符合有机茶生产标准。1997年4月,国家环保局有机茶食品发展中心向该公司颁发了OFDC证书,允许该公司生产的“牛头山”牌绿茶使用OFDC标志。从而成为浙江省首家(国内第二家)拥有OFDC标志的茶业公司。该公司与美国、日本等国的茶商签订了出口有机茶50多吨的订单。1999年该公司有机茶产量达到50吨,其中出口到日本、德国等国外市场就有30余吨,约占浙江省这一年有机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2000年5月11日~12日,法国克劳特·科根茶叶贸易有限公司沃尔夫冈·威廉海姆先生率领的德国、荷兰、瑞士等国13家茶商组成的欧洲茶叶考察团,考察了金山茶叶有限公司的台山有机茶园,达成了长期合作贸易的意向。公司在因特网注册了“中国有机茶”域名,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网交易的有机茶厂家。
  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贯彻“生态立县”战略的主要内容予以扶持,并把有机茶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十二条特色农业产业带之一,制定了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有机茶基地、龙头企业扶持和品牌培育等项目。截至2000年年底,武义共有8个单位,252.87公顷茶园转换成有机茶园,其中国际颁证36.67公顷,国内颁证216.2公顷,颁证茶园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占全国面积的25%。
  2001年,全国第五期有机茶信息交流与技术讲习班在武义县举行。年底止,全县已有12家企业获得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有机认证,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596.67公顷,颁证茶园面积居全省、全国首位,其中有机苦丁茶、有机菊米的颁证都是全国唯一一家。2001年全县有机名优茶产量达到480吨,其中出口235吨,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2月下旬,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刘真和农业部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专家专程来武义县,对申报“中国有机茶之乡”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和考察。5月份,正式命名武义县为“中国有机茶之乡”。4月中旬,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官员来武义考察时对武义县有机茶开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5月16日,武义县委、县政府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老领导、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单位应邀参加了发布会,扩大了武义县有机茶的知名度。
  2005年,全县有机茶基地颁证面积达到1400公顷,呈现超常规发展趋势。产量达850吨,产值6000万元。获有机茶颁证企业17家。同年12月28日,以“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武义县有机茶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市级评审验收。由武义完成的《有机茶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金华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茶叶协会
  武义县茶叶生产者协会于1986年1月20日成立,协会成员由茶叶专业户20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3人组成。1998年8月成立茶农协会,2000年9月30日更名为武义县茶业协会,个人会员50人。
  茶叶公司
  浙江省武义县名茶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名牌产品“武阳春雨”的产、销、技术研究与开发,公司拥有333.33公顷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茶园和10个名茶加工基地。2000年4月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有机茶颁证。产品自1994年后曾荣获十余项国内外大奖。
  浙江省武义县汤记高山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8年,有有机茶园基地66.67公顷,公司所生产的“汤记高山茶”原料全部来自海拔800余米的安凤山区,产品先后获1997年浙江一类名优茶,中华文化名茶、1999年国际名茶金奖、2001年中华著名特产、2002年浙江省绿色推荐产品金奖、2003年上海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绿茶类金奖、金华市著名商标等荣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2004年成为“武阳春雨”加盟企业。
  浙江武义县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是集有机茶研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型茶业企业。公司主导产品“庚香”牌更香有机茶,经过国际瑞士IMO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以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双项认证。2004年成为“武阳春雨”加盟企业。
  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有茶园面积333.33公顷,年产干茶1000多吨。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有机茶生产企业。自1996年始,连年通过国际国内有机食品颁证机构认证。产品主要出口美、日、德等国家和地区。
  浙江省武义金阳茶场茶场主要生产“马府翠绿”系列绿色食品。其中“马府翠绿”名茶获国际金奖、中国名茶评比优质奖,被确认为浙江信得过产品和浙江省推荐产品。已申请有机食品认证并开发成功的“马府翠绿”紫茎女贞纯天然苦丁茶新产品。
  武义县名扬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生产苦丁茶的科技型企业,“茗宇”牌苦丁茶自2000年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OTRDC”有机颁证,是目前全国唯一获得有机苦丁茶认证的企业。产品自问世以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茶博会金奖,是2001年亚洲有机农业大会推荐产品。
  茶叶机械
  1969年,由县二轻局组建武义茶机厂。生产的茶机有6C245揉捻机、6CH10型百页式手拉烘干机、67型锅式炒干机、67型锅式杀青机、67型铁木揉捻机和67型解块机等6种初制简单茶叶机械,年产量200台~300台。
  随着改革开放,茶机从包销变成推销,茶机生产企业从垄断到自由竞争,县茶机厂开发了6CS70型、60型滚筒杀青机,6CRD-45型揉捻机,6CRL-55型揉捻机,婺12-1型解块机,婺12—81型解块分筛机,6CRC-80、100型瓶式炒干机,6CS84型双锅连续杀青机、6CR-6型百页手拉烘干机等十几种初制茶机,增强了竞争能力,产品除销售金华外,还销往浙江省丽水、温州、宁波、绍兴、湖州、杭州等地区以及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福建和陕西等省,年产量达到800台。到80年代后期,武义茶机厂列属省机械厅茶机公司并成为骨干企业,产品分四大系列:初制茶机、精制茶机、名茶机械和金属热风炉,产品多达40多种。其中窨花机、自动抖筛机等获省科技进步奖,产品销售20多个省市,产量达2000多台。
  武义茶机总厂于1999年8月23日宣告破产。遂后由原茶机总厂职工创办了万达干燥设备公司、华帅茶叶瓜子机械公司、白洋茶机厂、增荣茶机厂和武义名茶机械厂等5家茶机生产厂,仍生产原有制茶机械设备。此外,还生产6CB单锅、三锅扁形名茶机,6CML—40型、60型理条多用机,6CH二斗(三斗、五斗)碧螺春烘干机和6CH-3型名茶烘干机等名茶机械。万达等厂家生产茶机不仅产品不断更新,而且质量不断提升,年产量达3000多台,产值超千万元,万达等茶机热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果品生产
  
  县内果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1986年,全县果园面积达1204.4公顷,总产量2282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发展了椪柑、胡柚、杨梅、李、猕猴桃等多种水果。1999年,全县果园面积为2627公顷,其中柑橘1201公顷、猕猴桃376.26公顷、梨335.73公顷、桃199.2公顷、李167.47公顷、杨梅86.87公顷、苹果10公顷,其他水果250.47公顷。水果产量14182吨,为1986年的6.21倍。2005年,全县果园面积为2386.67公顷,其中柑橘800公顷、梨516公顷、桃251公顷、杨梅313公顷、猕猴桃290公顷,其他水果216.67公顷。总产量为14171吨,总产值2304万元。
  柑橘武义是柑橘栽培的次适宜区,冻害频繁,发展缓慢。1980年以后,实行经济扶持,选择南坡等宜橘地形和特殊小气候地带栽植,并注重肥培管理,柑橘得以迅速发展。1986年面积达到469.87公顷,产量721吨,面积、产量均居水果之首。1997年面积1257.8公顷,产量9875吨,为历史上面积和产量的最高年份。1997年后,由于柑橘品种65%是中晚熟温州蜜柑,熟期集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果农丰产不增收,加上低温冻害的影响,武义的柑橘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为800公顷,占水果总面积的33.5%,产量6212吨,占水果总产量的43.8%。
  柑橘产区主要分布在茭道镇上茭道,白洋街道汤村、和尚寮、朱村、白阳,熟溪街道溪南,王宅镇良宅,俞源乡下杨,白姆乡伍家坞等村的山坡地带,多是北面靠山,南面向畈,光照充足,冷空气难进易出的特殊地理环境。这些地区逐渐成为全县柑橘主要的生产基地。2005年,柑橘面积超过66.67公顷的有白洋、履坦、王宅、挑溪、菱道等6个乡镇街道,其中白洋街道原邵宅乡柑橘种植面积最多,达177.27公顷,产量2642.5吨,占全县的27.59%。
  1998年后,县农业局特产站开始引导橘农,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老橘园优化改造,将柑橘高接成特早熟温州蜜柑,象山红杂柑等优良品种。是年,在茭道乡上茭道、邵宅乡朱村、俞源乡下杨一、王宅镇大路洪、白姆乡上宅等5个村27.67公顷的柑橘园进行高位嫁接示范。1999年~2005年高位嫁接面积共74.07公顷、柑橘间伐38.53公顷。1996年,柑橘保鲜试验成功。1987年,橘园套种印尼大绿豆成功,199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是年,茭道乡上茭道村,将村北的“凤凰形”(山名)开垦为果园,于1992年种上椪柑、胡柚、橘苗,合计17000株(20公顷),组织专业队,实行科学管理。1995年开始投产,到2000年总产量400吨,产值60余万元,亩产值2000余元,成为效益较好的橘园。2003年,县特产站开始在汤村、上茭道、中央王等地进行柑橘完熟栽培技术试验,使柑橘达到色泽鲜艳,外观漂亮,皮薄,可溶性固形物高,化渣,风味浓等优质化。2005年开始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蜜梨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为397.2公顷,产量1144吨。1989年种植面积达到463.8公顷。此后,因效益低,蜜梨面积逐年下降,1996年降至273.73公顷。1997年开始推广“翠冠”等早熟良种,同时改进栽培技术,武义蜜梨重新得到发展。1999年梨园面积恢复到335.73公顷,产量达到1673吨。自2001年起,县政府出台资金补助政策,扶持蜜梨产业,全县20亩以上的规模梨园得到迅速发展。到2005年新发展规模梨园497.63公顷,全县梨园面积达到516公顷,产量5256吨。
  蜜梨种植主要分布在桐琴、泉溪、熟溪、白洋、履坦、王宅、大田等乡镇街道。
  武义是“杭州”牌蜜梨的主要出口基地,品种为菊水梨,风味特佳。1983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获荣誉证书并定为全国三个出口梨基地之一。到1999年止,全县累计出口到香港、澳门蜜梨3143.24吨。其中1991年后因内销价格高于外销而停止出口。
  1998年,县农业局协助桐琴果园申请注册“桐琴”牌蜜梨商标,1999年11月获准注册。1998年,武义蜜梨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1999年~2000年制定了武义“桐琴蜜梨”地方标准。2001年、2002年“桐琴蜜梨”连续两年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银奖。2002年9月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有80公顷,产量1900吨。2003年,桐琴牌翠冠、黄花梨获“皇花杯”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1998年、2000年、2002年“桐琴蜜梨”获金华市精品水果展示会金奖。2003年~2005年连续3年获浙江省优质早熟梨金奖。
  1996年,桐琴果园、邵宅乡湖塘沿村引进早熟优质品种翠冠,表现树冠直立、树势强、栽培容易、成熟早、果形大,7月上中旬成熟,单果200克~300克。肉质松脆、汁多味甜、鲜嫩,盛产期亩产可达2000~2500千克,到2005年优质翠冠梨良种占全县梨园面积70%以上,使武义蜜梨产业得到一次提升。
  1999年,为提高果品质量,改善果实外观,减少农药残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在蜜梨生产中进行疏果套袋试验。2001年正式推广应用双层梨果专用袋,成为武义县蜜梨生产中普遍应用的一项技术。
  2001年,桐琴果园土地因建设五金工业园而被征用。为了使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桐琴蜜梨继续得到发展,带动武义蜜梨产业的发展,是年,县农业局在大田乡代石村承包了11.64公顷坡地,建设高标准良种梨园,作为“桐琴蜜梨”的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公开招标,组织专业队进行承包管理,农业局对基地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管。该基地被浙江省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确定为“桐琴蜜梨”标准化示范基地。
  杨梅(详见第九编第五章第三节同名目)。
  桃1986年全县桃园面积达224.6公顷,其中黄桃品种占70%左右。1989年全县桃园面积达到281.47公顷,此后因罐头滞销的影响,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全县桃园面积下降到199.2公顷,产量353吨。品种以早熟水蜜桃砂子早生、布目早生、雪雨露、玫瑰露、金华婺东白桃为主,国庆桃也有少量种植。2004年,三港乡、大溪口乡从丽水引进桃燕红、早凤王等中熟品种,发展桃园66.67公顷。2005年,全县桃园面积达251公顷,产量1028吨,品种以砂子早生、大观1号、金华大白桃等早熟品种为主。产地以白洋街道、茭道镇、三港乡、大溪口乡等为主,亩产量在1000千克~1500千克,产值1000千克~2000元。产品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也有外地客商上门批量收购。
  西瓜全县1986年种植西瓜193.33公顷,产量5347吨。到2005年面积达到740公顷,产量17926吨,分别为1986年的3.8倍和3.4倍。据2005年年底统计,西瓜主产区白洋街道129.87公顷、履坦镇123.33公顷、新宅镇121.6公顷、王宅镇115公顷。
  90年代末,高山西瓜试种成功。1999年种植面积47.73公顷,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32.93公顷,增加近四倍,产量5650吨。高山西瓜填补了平原露地西瓜供应淡季,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
  1986年开始,西瓜品种逐步实现良种化。先后引进优良品种有浙蜜1号、蜜宝、湘蜜1号、苏蜜1号、新澄1号、中育6号、伊选、新红宝、红珍宝、浙蜜4号、浙蜜3号、87—14.米抗8号、小型西瓜耐比特、早春红玉、黑美人、圭谷等,大多具有早熟、质优、产量高的优点。至2005年,良种西瓜种植面积已占70%以上。
  西瓜轮作要求高,主产区发生变化。90年代前后以履坦镇叶长片、邵宅乡邵宅片、武阳镇为主;90年代末产区以武阳镇、履坦镇寺后、履坦片、邵宅乡白洋片、桃溪滩乡为主;2000年后,以王宅镇、泉溪镇、新宅镇、白洋街道为主产区,基地从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发展到连片规模种植。
  2004年温岭瓜农,首先在泉溪镇租田8公顷,发展大棚西瓜。品种84—24,采摘期从5月到10月份,亩产4500千克。2005年全县大棚西瓜36.67公顷。
  草莓首先由泉溪镇王山头村引进试种,1994年种植面积6.67公顷,产量44吨。2000年面积20公顷,产量113吨。2005年面积保持20公顷,但产量提高到230吨。
  甘蔗历来有果蔗和糖蔗(糖梗),后因土制糖减少,糖蔗基本不种植。1986年全县甘蔗面积120公顷,产量5830吨。1996年为60公顷,产量1938吨。2003年46.7公顷,产量1343吨。
  蚕桑
  桑园演变1949年前,县内有农家零星种桑养蚕。1949年后,蚕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2年冬发展新桑园228.27公顷,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05.6公顷。桑叶品种主要为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等。1991年桑园面积为748.47公顷。1994年达到949.07公顷,生产蚕茧1162吨,面积和产量为历史最高年。
  为适应蚕桑生产发展,走茧丝绸一条龙之路,80年代泉溪镇开办了武义丝厂、绸厂,而后大田绸厂、东皋丝厂、柳城丝厂相继办成并投入生产。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出现蚕茧价格高低不稳,丝绸行业不景气,从1995年开始蚕茧价格逐年下降。全县蚕茧平均价,1994年每50千克为1050元,至1999年每50千克只有689.57元,下降34%,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蚕农毁桑改种。是年,全县桑园面积下降到465.73公顷,蚕茧产量降到509吨,比1994年下降56%。2000年,县政府出台鼓励发展蚕桑政策,规定连续3年每种桑一亩补贴100元,调动了蚕农生产积极性,蚕桑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2001年至2003年发展桑园548.67公顷。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921.67公顷,发放蚕种10494张,产量达到559吨。
  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各种污染源对平原地区蚕桑生产危害加重。2003年根据浙江省农业厅《蚕桑“西进”发展规划(2003~2007)》,武义县被列入“西进”规划8个县之一。2004年,根据省“蚕桑西进”工程建设要求,制定了“北桑南移”规划目标。为确保桃溪、柳城、坦洪、西联、三港等5个山区乡镇蚕桑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桑园改造、木屑炉加温、大棚养蚕、方格簇营茧等技术推广。是年冬至2005年,统一、集中连片发展新桑园和改造老桑园计71.33公顷,补助资金12.84万元。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200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844公顷,全县有18个乡镇(街道)265个建制村、5100多养蚕户。全年发放蚕种14378张,蚕茧产量达到695吨。建立了以桃溪镇为重点的万亩蚕桑产业带,上江、西塘、种子源村成为连片的蚕桑示范基地。
  家蚕饲养1986年春用种以杭7×杭8为当家种,晚秋种以浙农1号×苏12为当家品种。是年,开始推广春用种菁松×皓月、浙蕾×春晓、秋种新杭×科明。小蚕期曾推广联户共育,1987年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由于早秋蚕期气温高、蚕茧产量低、劳力紧,从1993年开始,取消早秋蚕期。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蚕茧价格下跌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在小蚕饲养中,共育明显减少。春蚕期在南部山区推广应用简易锯木屑加温炉。
  2003年开始推广大棚养蚕技术。大棚养蚕实行大蚕条桑育、自然上簇。而且人蚕分离,利于规模经营,为加快推广大棚养蚕,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2004年~2005年建大棚55只,补助资金67055元。1981年间进行方格簇试验,1999年春茧期,政府部门对推广方格簇给予资金补助,收购部门实行优质优价。到2005年全县推广方格簇26万片,补助资金5.75万元。1990年,开展推广《桑园丰产栽培技术模式表》、《养蚕高产技术模式表》应用活动,全县设模式点17个,桑园面积73.54公顷,参加农户662户、参加实施技术人员和辅导员23人、养蚕3543.75张、产茧127.吨、产值136.42万元,平均亩产茧115.4千克、亩产值1236.77元,比全县平均亩产茧80.75千克、产值820.42元,分别提高43.35%和50.7%。
  蚕茧购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实行蚕茧投售奖励政策。省政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都拨出资金补贴发展蚕桑生产,仅武义丝厂和泉溪乡政府从1980年至1986年就补贴9.7万元。1980年起,对蚕茧收购超基数部分加价15%实行议价收购,1983年改为按收购总额加5.25%,并继续奖售化肥(投售50千克鲜茧,奖售标准氮肥80千克)。80年代末取消化肥等补贴,蚕茧收购实行国家指导价。蚕茧一直由县土特产公司收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县内不同部门收购蚕茧,蚕茧价格差距大,直接损害了蚕农的经济利益,1998年起蚕茧由县茧丝绸公司收购。2005年由县茧丝绸公司和泉溪丝厂两家收购,蚕农可以自由投售。
  宣莲
  宣莲为传统名优特产,因产于原宣平县而得名,种植历史悠久。
  新中国成立后,宣莲种植面积减少,一度濒临断种。1984年种植面积只有6.67公顷。柳城镇农技站为挽救这一名优特产,在县科技局、农业局支持帮助下,开展了品种的引进、提纯、改良,以及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使宣莲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99年宣莲种植面积达到73.33公顷,总产量55吨。种植面积较大的祝村种莲20公顷,被县政府命名为宣莲专业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宣莲需求量日益扩大。2000年后武义县几家茶叶公司,以乡雨、汤记、武香、更香、马府翠绿等品牌对宣莲进行包装,提高产品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了莲农种莲积极性。到2005年宣莲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66.67公顷,年产量达150吨~200吨,产品主要销往武义县及周边县市。宣莲种植地域,主要分布在柳城、西联、桃溪、坦洪等乡镇。
  宣莲品种1992年成立柳城宣莲研究开发中心。1994年从湖南引进“湘白莲1号”。1999年从江西广昌白莲研究所引进“太空2号”、“太空3号”。是年柳城宣莲研究开发中心,在全塘口、乌溪、青坑3个村建立宣莲良种示范基地20公顷。2004年,下派到柳城镇的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从建德引进“太空36号”,引进后名“十里荷1号”。具有颗粒大、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等优点,亩产可达80多千克,亩产值达2000元~3000元。一般平均亩产比“湘白莲1号”高出12千克~15千克,成为武义的主栽品种。宣莲老品种基本绝迹。
  莲子加工按照成熟程度分批采收,精细加工。莲子陆续成熟,莲蓬80%呈淡褐色时采收最为适宜,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莲子质量。采摘时段以伏莲的质量最优,秋莲次之。宣莲加工分剥种皮种衣、通心、炭火烘焙3道工序,基本手工操作。炭火烘焙的技术要求较高,烘焙得当则色泽好,清香外溢。未剥种皮种衣前的湿莲,与烘焙后的干莲重量之比一般为3.6:1。
  宣莲的加工较费工时,因该地劳力大量外流,受此限制每户一般只种2亩~3亩,加上莲田连作后,腐败病较为严重,这些因素影响了宣莲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棉花
  1986年,武义棉花面积411.33公顷,产棉411吨,产值140万元。此后几年,由于种棉效益下降,加上武义县退出省计划内植棉区,政府取消售棉奖励政策等原因,县域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种棉140公顷,产棉141吨。1995年种棉73.33公顷,产棉55吨。1999年种棉46.67公顷,产棉37吨。2005年种棉13.33公顷,产棉15吨。仅少数农户零星种植,自采自用。
  苎麻
  苎麻为原宣平地区主要经济特产之一。1949年至196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3公顷左右,产量100吨~150吨。1960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改革开放后,倡导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桃溪镇等苎麻老产区又迅速发展,至1987年面积剧增至690余公顷,产量达807吨。后因销售不畅,价格下降,种植面积迅速减少,至2005年降至80公顷,产量187吨。
  药材
  1957年种植面积33.3公顷;1986年26.7公顷;2003年133.33公顷,产量431吨;2005年313.3公顷,产量1064吨,为历史最高。
  第六节 蔬菜
  蔬菜发展概况
  1986年,大坤头、鸣阳、程王处、汪村建成土地平整、沟渠配套、排灌方便的高产稳产的蔬菜基地26.67公顷,添置钢架塑料大棚4个,计360平方米,开始应用大棚育苗,改变阳畦育苗方式。同年,履坦镇叶长埠村建成远郊二线蔬菜基地6.67公顷。90年代前,大棚主要用于越冬育苗。1991年开始,利用大棚栽培提前春蔬菜,上市早、价格好,后逐步推广。1992年,为降低成本,县蔬菜公司在程王处蔬菜基地试验用毛竹架大棚种菜,成功后得到快速推广。到1999年全县发展大棚26.67公顷,其中钢架41只,计9.6亩。到2005年大棚面积达到90.27公顷,其中钢架大棚15.87公顷。
  90年代,常年蔬菜基地有较大的发展,1995年全县蔬菜基地面积91.33公顷,其中大莱高山蔬菜基地20公顷。代石、端村(张村自然村)、郭浦朱、王家滩、桩塘、下宅口等村也相继成为蔬菜基地。蔬菜基地“以金代粮”抵征购粮任务,并给予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贴。引进生菜、西芹、日本南瓜、青花菜、油麦菜等新品种。90年代后期进行马兰头、苦叶菜、香椿等野生蔬菜栽培。
  1992年,由县蔬菜公司引进遮阳网(黑色、银灰色)在大坤头、程王处基地试验,夏季覆盖降温育苗,秋冬覆盖作防霜之用,获得较好效果。
  1998年夏,由县蔬菜办公室引进防虫网,在泉溪镇下宅口村蔬菜大棚架上覆盖,起防雨、防虫、降温的作用。
  单一品种规模化生产基地于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1995年义乌人在武阳镇胡处村承包土地5.33公顷,早春种植地膜覆盖马铃薯东农303,销往上海、山东等市场。90年代后期,毛芋逐步形成规模生产。2001年,泉溪镇从福建引进槟榔芋,种植20多公顷,由福建购销业主与农户签订订单,形成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38.67公顷。到2005年,全县毛芋规模种植面积已达340公顷,主要集中在茭道镇、白洋街道、柳城镇等地。
  茭白
  茭白历来有传统种植。1991年,县蔬菜公司从义乌柏丰村引进“义乌象牙”茭白品种,利用源口水库水温低的灌水条件,在白姆乡上宅村,推广冷水茭白种植技术,后面积逐步扩大。1994年全县种植26.67公顷,1996年增加到180公顷,1999年发展到580公顷,2002年达到1000公顷,主要分布在白姆、王宅等二个乡镇。由于干旱,市场回落等原因,2005年种植面积下降至150公顷左右。新宅等山区乡的部分村也有利用山区凉爽的气候和较低水温,发展茭白生产,为夏季蔬菜淡季提供菜源,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500元。茭白品种有“浙茭二号、浙茭911.珍珠1号、八月茭、六月茭和四季茭等。
  高山蔬菜
  1995年,为满足城镇蔬菜市场秋淡季供应需要,县蔬菜办公室在宣武乡大莱村规划发展高山蔬菜20公顷,并补助发展资金2000元,试种了四季豆、萝卜、西瓜、辣椒等十多个品种,后逐步扩大。1999年,全县已发展到333.33公顷。2000年后,县委县政府为发展效益农业,倡导发展高山蔬菜,促进山区农民增收,高山蔬菜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为1333.33公顷,2005年达到2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新宅、柳城、坦洪、大溪口、三港、桃溪、王宅等乡镇。其中新宅镇达到1066.67公顷,占县内高山蔬菜53%。
  2005年,高山蔬菜主要品种有四季豆、毛豆、生姜、辣椒、茭白、番茄、茄子、南瓜、毛芋等。其中四季豆1066.17公顷、毛豆533.33公顷。
  高山蔬菜上市,处在蔬菜供应淡季,货俏价高,经济效益好。据调查统计,高山蔬菜的亩产值,四季豆2800元,西瓜2000元,毛豆1600元,生姜2500元,番茄3000元。2005年大莱村103.2公顷高山蔬菜,总收入230万元,人均增收1356元。
  为了搞好高山蔬菜的产销,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3月成立了高山蔬菜办公室,抽调蔬菜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乡、村干部一道联系销售市场,形成150多名个体营销员的庞大销售队伍,连续3年安排30万元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市场建设、营销员队伍培育等。高山蔬菜主要销往上海、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等地。
  第七节 食用菌
  武义县1925年有种植椴木香菇的记载。198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香菇代料生产技术。1996年,香菇生产总量达5000多万袋,全县有100多个建制村、6000多农户从事香菇生产,香菇生产成为武义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对农民增加收入,特别是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起着显著的作用。2000年,全国食用菌生产会议上,武义县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以“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明焱为主的技术人员,选育出香菇新品种“武香一号”,并总结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全国香菇反季节栽培的主栽品种和推广的成熟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受杂木资源的限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围绕“控制香菇生产总量、提高品质、优化品种结构,逐步发展节木珍稀食用菌,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发展规划,香菇生产总量逐步减少,珍稀食用菌逐年扩大,品种实现多样化,建立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生产基地。设施化、工厂化栽培珍稀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使武义县成为全省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的重点县之一。
  2004年,全县香菇生产量为2169万袋,节木珍稀菌各品种共生产147万袋,食用菌出口交货值达6140多万元,总产值达1.26亿元。2005年度全县香菇生产1657万袋,下降24%。工厂化设施化栽培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秀珍菇等生产比重进一步扩大,达到229万袋,总产值达850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食用菌产业优势
  武义食用菌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形成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在组织体系方面,成立了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总体规划、部门协调、技术推广等工作。在政策导向方面,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将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建设等列入扶持项目,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给予扶持。
  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由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和多家食用菌研究所及食用菌龙头企业,负责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并与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有了更好的技术依托。
  在产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方面,自1988年代料香菇栽培技术列入星火计划项目后,完成了《香菇高温季节栽培技术研究》、《搞好全程服务,促进食用菌大发展》、《香菇代料野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武香一号香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双季稻-香菇吨粮万元工程基地建设》、《香菇周年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节木珍稀菌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设施化、工厂化周年栽培珍稀菌》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金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项目研究与推广,始终处于行业先进行列。
  在产后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方面,有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武义海兴菇业有限公司、武义辰谷菌物科技有限公司、武义罐头食品厂等多家龙头企业收购、加工、出口干鲜食用菌产品,并建立了两个香菇交易市场。由于武义县食用菌产业在生产环节、产品质量、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等方面具有优势,又有一批食用菌营销队伍,将干、鲜香菇销往全国各地,因而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销售网络。
  食用菌产业特色
  武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种转型,由资源型向节木型发展,由零散传统型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方向发展。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更加紧密,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设施化、工厂化栽培珍稀菌生产方式得到迅猛发展。武义县海兴菇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了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温控栽培房等先进的生产设施,进行工厂化周年栽培杏鲍菇,年产出鲜菇达1000吨。武义县辰谷菌物科技公司利用与浙江工业大学的科技合作优势,进行设施化栽培秀珍菇,达到了日产鲜菇1吨的供货量。武义县金星食用菌公司利用公司在食药用产品深加工方面的优势,进行规模化栽培灵芝8公顷,生产基地通过CMP生产基地认证。使食用菌生产模式由传统分散向现代集约化转型,品种结构方面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扩大无公害食用菌特色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了产业生产水平。随着产业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围绕食品安全和外贸出口对食用菌产品的要求,为提高生产的效益和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程度,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海兴菇业有限公司、重点生产乡镇政府与生产菇农采用四方联合共建的方式分别在武义县西联乡、柳城镇建立了13.33公顷无公害花菇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农户+公司”的形式,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实施标准化栽培,生产出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的优质花菇,并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成为外商指定的供货基地。公司与菇农根据生产购销合同进行产品收购,使花菇生产达到了优质优价,提高了生产效益。
  生产重点乡镇还建立了杏鲍菇、秀珍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减少林木资源消耗,促进了武义县食用菌生产与“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实施。
  研究开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食用菌生产企业开发了武香万延胶囊、灵芝破壁孢子粉、香菇罐头等食用菌的加工产品,不断延伸食用菌的产业链,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食用菌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八节 植物保护
  病虫灾害
  据记载,县域历史上水稻发生过的病虫害有50余种,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主要是“三虫三病”,即: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其次有稻蝗、稻象甲、叶蝉、负泥虫、稻蓟马、稻螟蛉、稻秆潜蝇和病毒病、稻曲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细菌性基腐病、稻恶苗病、稻苗疫霉病、稻菌核病等。
  自推广杂交水稻后,麦类、油菜等冬作面积比例增加,氮肥施用量增加,三病、三虫仍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同时,稻曲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细菌性基腐病、稻恶苗病、稻苗疫霉病,稻蓟马、稻螟蛉、山区稻秆潜蝇等多种病虫发生量上升。普通矮缩病个别年份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早稻发生水稻纹枯病,病情严重的年份有1985年、1986年、1988年、1992年~1998年共10年。晚稻株发病率在40%以上的年份有1986年、1989年、1993年、1995年共4年。稻瘟病流行发生程度属重病年的,早稻有1982年、1983年、1984年,晚稻有1981年、1982年、1983年、1999年、2000年。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早稻发病较轻。晚稻发生程度较重的年份有1987年、1990年、1996年、1997年。水稻二化螟为螟虫中的优势种群,从1982年起始终占3种螟虫蛾量的87.5%以上。稻纵卷叶螟为间歇严重型虫害,常年均有发生,二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3年、1986年、1991年;三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3年、1989年、1995年、1996共7年;四代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2年。白背稻虱为早稻后期主要害虫,亦成为杂交晚稻的重要害虫。大发生的年份有1987年、1991年、1995年、1996年。褐稻虱在常规晚稻及汕优10号、汕优63杂交晚稻上间歇性大发生,大发生的年份有1983年、1986年、1995年。
  2001年以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早稻面积逐年减少,单季稻面积连年扩大,成单、双季混栽格局。单季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形成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桥梁。此阶段以三虫(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病(纹枯病、稻瘟病)危害为重。二化螟仍是螟虫中的优势种群,越冬代虫源田虫量高,造成年年一代二化螟大发生。由于单季晚稻桥梁田的存在,三代二代螟在早晚稻上出现前后两个高峰。稻纵卷叶螟以3代~5代发生较重;2005年三代高峰日蛾量为2122只/亩;2003年四代高峰日蛾量5763只/亩。2001年开始测查单季稻稻虱,因受早稻收割影响,三代危害较重,四、五代稻虱比同期双季晚稻田严重。2005年,晚稻中后期褐稻虱大暴发,给全县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纹枯病呈中发或中发偏轻态势,发病最重的2002年早、晚稻,纹枯病株发病率分别为30.89%、32.91%。单季稻稻瘟病2001年发生最为严重,穗发病率62.90%,损失率7.58%,之后逐年减轻。
  病虫预测预报
  病虫预测预报技术80年代前,病虫测报工作主要采用点灯诱蛾、田头赶蛾、检查蛹羽化进度、查卵块、查虫情等常规方法进行。1980年采用有效积温相关回归法预测第一代二化螟虫的发生情况,病虫测报工作开始与数学相结合。1983年,根据菌源、品种抗性、温度、雨日等4个因素与晚稻穗瘟发病轻重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一现象,将这4个因素作为测算单位,组合成回归方程y=0.1209x-1.2914x(y为晚稻发病程度,x为菌源、品种抗性、温度、雨日的综合量化值),预测晚稻穗瘟发生程度,预测晚稻穗瘟准确率达到85.71%。
  病虫测报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由县治虫指挥部领导,县政府农林科具体负责实施。1963年在县良种场建立病虫测报站。70年代,先后开展棉花、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工作。1986年病虫测报工作扩展到各种农作物的主要病虫测报。是年,有专职病虫测报员4人。1991年下半年,病虫测报站迁移到城脚路137号。2003年6月县病虫测报站与农技110合署办公,有专职测报人员4人,测报范围,覆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各个方面。
  病虫防治
  80年代初开始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由高效低毒的杀虫双、呋喃丹、叶蝉散、氧化乐果、速灭威等杀虫剂所代替。90年代一批新型活性、超高效、低用量、低残留的农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国外优质农药开始进口,对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推动作用。防治稻虱的农药,历经了叶蝉散、优乐得(进口)、扑虱灵、康福多(进口)、吡虫啉等品种,防治效果、药效期大为提高。防治二化螟的农药从杀虫双、三唑磷、虫杀手、虱螟丹、阿维菌素到锐劲特。
  化学防治
  杀虫剂主要有三唑磷、锐劲特、乐斯本、吡虫啉、纵卷清、哒螨酮、菊酯类、敌敌畏、阿维菌素等品种。
  杀菌剂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多菌灵、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使百克、三环唑、石硫合剂、速克灵、三唑酮、大生等。
  其他制剂包括除草剂、杀鼠剂、生物农药、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害虫天敌进行无害化防治的方法。2005年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面积10380公顷,保护利用天敌防治面积为12900公顷,合计23280公顷。
  综合防治
  现代植保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即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综合防治,而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治理草鼠危害
  杂草种类县内杂草种类繁多,粮油作物上以禾本科、莎草科、雨久花科、泽泻科、千屈菜科、苋科、浮萍科等为主,有稗草、千金子、看麦娘、水竹叶、马唐、异型莎草、牛毛毡、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空心莲子草、浮萍等。
  除草措施以化学除草为主,辅以人工除草。化学除草范围从水稻扩展到小麦、油菜。1991年开始小麦田化学除草,甲磺隆、绿磺隆、双磺隆取代了绿麦隆。1998年后因甲磺隆、绿磺隆残留问题,麦草净成为麦田化学除草的主推品种。油菜田化学除草由于多年连续使用禾草克、盖草能,阔叶杂草增多,逐渐被高特克取代。稻田除草从1992年前用苄磺隆(农得时)、丁草胺、草克星等单剂逐渐发展到使用混剂,在杀草谱、杀草效果、安全性上都有了提高。90年代后期使用的稻田除草剂种类繁多,县内使用的有二氯·苄、乙·苄、丁·苄、丙·苄、杀·苄及苯·苄等系列混剂。
  鼠害县域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开展了春季农村统一灭鼠活动,共发放氯敌鼠钠盐毒饵4.62万千克(原药231千克),全县32000公顷农田、24万户农户进行统一灭鼠,百架捕鼠率为零,取得了良好的灭鼠效果。
  
  第九节 肥料
  
  肥料种类有土杂肥、绿肥、化肥、菌肥等。1949年前以土杂肥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注重推广化学肥料,70年代中期起以化学肥料为主。
  土杂肥主要有绿肥、人肥、厩肥、堆肥、灰肥、饼肥、骨粉、禽粪、蚕沙、秸秆、垃圾等。1949年后至70年代初,仍以土杂肥为主,杂交稻推广后,早稻草还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1983年全县稻草还田达10200公顷。90年代,早稻草还田面积下降,大多数在田间焚烧后再插晚稻。
  绿肥绿肥种类主要为草子(紫云英),次为麦生(大小麦、草子、油菜混播作绿肥)、绿萍。
  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春粮播种面积的扩大,绿肥年播种面积维持在8000公顷左右。80年代中期,由于种粮效益下降,冬闲田面积扩大,绿肥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1年为6560公顷,1996年降到4626.07公顷,1999年更下降到3240公顷,2005年又降至760公顷,由于有机肥缺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1983年冬引进旱地绿肥大荚箭舌豌豆,1989年引进印尼豆,曾成为“三园”(桑、茶、果园)套种的主栽绿肥品种。
  化肥化肥种类有氮素化肥尿素、碳酸氢铵;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微量元素有硼砂、钼肥、锌肥、磷酸二氢钾、腐殖酸肥料等;复合肥以含氯或含硫三元素复合肥为主。混配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商品有机肥则以畜禽粪便为主制成。
  县化肥厂1983年具有年产碳酸氢铵3万吨的生产能力,至1992年5月化肥厂停产,县内所需化肥全部从外地调进。2005年按标准量计算,全县化肥使用量达48865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