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产业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8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业产业变革
分类号: F321
页数: 8
页码: 323-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中农业产业变革的介绍,包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管理及其改革,农业标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农业 农业产业变革

内容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开始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武义县从1981年9月开始试点,到1982年9月全县农村全面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农户对承包的耕地有充分自主经营和管理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长期形成的单纯粮食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全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经济特产15246.65公顷,其中茶叶6666.67公顷、柑橘2273.33公顷、板栗2093.33公顷、猕猴桃713.33公顷、笋竹两用林1000公顷、高山蔬菜533.33公顷、茭白580公顷、花木133.33公顷、西瓜480公顷、其他经济作物类773.33公顷。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全县出现一批经营茶叶、水果、香菇、花木、药材、西瓜、高山蔬菜等专业村。1999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各类专业村有14个。其中名茶专业村有余家村、正新屋村;香菇专业村有郑廻村、和阳坑村;笋竹专业村有后定垄村;花木专业村有程王处村、下埠口村;蔬菜专业村有叶长埠村;高山蔬菜专业村有陈弄村;中药材专业村有叶山头村;猕猴桃专业村有皮子源村;茭白专业村有白姆村;农产品运销专业村有岩宅村等。
  在产业化经营中,涌现出经营组织15个,连接产业基地4万余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营销大户100户。
  199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好土地延包工作的若干意见》,从1998年起承包期延长30年,至2028年。200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2003年浙江省取消粮食征收任务等重大措施后,农业生产经营从计划经济,全面走向市场经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面积逐年下降,尤以春粮面积降幅最大。到2005年,基本建成12条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平原产粮区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米产业带;二是以武阳镇为重点的2万头瘦肉型猪和千头奶牛产业带;三是以桃溪滩、王宅为重点的万亩名优茶产业带;四是以柳城畲族镇为重点的万亩有机茶产业带;五是以桐琴、王宅为重点的万亩优质蜜梨产业带;六是以桃溪镇为重点的万亩蚕桑产业带;七是以宣武乡为重点的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八是以白姆、王宅为重点的茭白产业带;九是以武阳、大田为重点的万亩笋竹两用林产业带;十是以城郊为重点的万亩瓜果蔬菜产业带;十一是以南部山区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带;十二是以武阳、邵宅为重点的花卉苗木产业带,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据县统计局公布,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53.33公顷、油菜2253.33公顷、蔬菜6013.33公顷、茶叶4476.2公顷、水果2386.67公顷、桑园843.93公顷、花卉苗木753.33公顷、药材313.33公顷、棉花13.33公顷。生猪年末存栏14.54万头,全年出栏19.79万头,全年饲养量34.33万头;牛年末存栏5127头,年内出栏1925头;羊存栏1.38万只;家禽存栏139.91万羽,出栏331.19万羽。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
  90年代,县内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红壤开发、粮食自给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五大农业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
  1990年11月,武义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通过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科技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区内衬砌进排水渠道,改良土壤,建设机耕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引进推广新品种、新科技,以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90年~2005年年底,全县共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3674.47万元,其中省以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370.09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916.86万元,整合土地整理专项资金6046.84万元,村级自筹资金2135.54万元,其他资金205.14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2个,项目涉及13个乡镇(街道)、308个建制村,17万农业人口。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4726.67公顷,其中:建成标准农田5066.67公顷;造田340公顷;建设园地426.67公顷;造林186.67公顷;修建、改建排灌站57座877.5千瓦;开挖、疏浚渠道305.45千米;衬砌渠道1750.4千米;埋设地下管道1.3千米,建成渠系建筑物18289座,倒虹吸17座1.02千米;建成机耕道路735.38千米;购置农业机械851台(套);农业新技术培训8.44万人次,新技术示范推广38项;购置仪器设备17台(件)。通过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田间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有利条件。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2万吨。
  红壤开发(小流域治理)
  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开发协会签订的《开发信贷协定》而进行的第二期红壤开发项目,主要目标是在中国退化红壤有广泛分布的地区,通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控制土壤侵蚀,使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土地持续利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增加尚未充分就业农民的收入。
  1994年8月26日,浙江省农业厅与武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红壤开发项目”的转贷和执行协议》,贷款总额140万美元,实施综合开发治理石龙头、东吴、双联3个小流域,总面积为792公顷,其中开发439.9公顷,改造352.1公顷。石龙头小流域开发治理总面积为391.8公顷,其中开发207.4公顷,改造184.4公顷。信贷资金69.28万美元。1995年1月10日,武义县农业局与红壤开发项目有关乡(镇)相应签订了转贷和执行协议。
  项目建设整个周期为17年,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路渠成网,林、果、茶、粮层次分明,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抗旱能力增强,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主体农业体系,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到1999年止,项目区已开发荒山荒坡260公顷、发展板栗111公顷、食用笋30公顷、梨40公顷、胡柚73公顷、其他果树6公顷;改造低产地类484.3公顷,其中田282.7公顷、园178.6公顷、塘23公顷;新建村级公路2.6千米,改建村级公路5.52千米,修建园中道路12千米;三面光水泥渠道15千米,“U”型水泥渠道18千米,改善了324.85公顷农田的灌溉条件;造林面积66.4公顷。
  通过开发治理,至1999年,板栗、胡柚、食用笋进入盛产期,梨开始投产,1999年新开园地总收入已达100万元以上。中低产田改造后,粮食每公顷平均增加产值达10.8%。改造后的茶园、果园产值比改造前分别增加13.6%和6.8%。植被覆盖率提高16%。
  粮食自给工程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武义县粮食自给工程领导小组”,1996到2001年武义县分三期实施粮食自给工程。
  第一投资期粮食自给工程分为桐琴、邵宅、武阳3个项目小区,项目总投资为697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资金223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15万元,乡、村和农民自筹资金359万元。
  根据粮食自给工程“提高自给,巩固平衡,改善结构”的总体目标和省下达的工程项目的任务要求和标准,结合各项目小区的实际情况,完成修建小Ⅱ型水库2座,增加蓄水量38.2万立方米,渠道54.92千米,防洪堤1.6千米,堰坝116米,处理病险库19座,修建电灌站9座85.5千瓦,泵站改造10座109千瓦,完成土石方8.28万立方米,投工14.4万工。建立现代农业高产示范点4个,园田化建设面积达466.67公顷,修建“U”形三面光进水渠13.3千米,石砌排水沟2.3千米,新建机耕道路8.9千米。推广水稻新技术应用示范面积2417公顷,修建各项目小区及县种子公司仓库、晒场1600平方米。培肥改土及种植优质绿肥面积达1000公顷。实际完成总投资798万元,除了中央、省、县财政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外,自筹资金460万元,完成计划的128%,超额完成省核定的建设任务。
  项目从1996年6月开始规划,10月份开始实施,1997年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
  第二投资期粮食自给工程分为王宅、大田、桃溪滩3个项目小区,项目总投资1431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资金446万元,县财政配套230万元,乡、村和农民自筹755万元。
  经过两年实施,完成小型水库建设4座,增加蓄水量46.7万立方米,建设水利示范园区180公顷,建成排灌渠道46.5千米、渠系建筑物14处,新建或改造电灌站14座155千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1333.33公顷,建立农机作业示范园区3处,面积233.33公顷。实际完成总投资1455.78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446万元,县财政配套230万元,自筹资金779.78万元,完成计划的103%,超额完成省核定的建设任务。
  项目从1997年6月开始规划,10月份开始实施,1998年年底完成,1999年通过省级验收。
  第三投资期粮食自给工程分为泉溪、白溪2个项目小区,项目总投资1716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资金482万元,县财政配套248万元,乡、村和农民自筹986万元。
  经过两年实施,完成修建小型水库2座,增加蓄水量20万立方米,开挖石砌排灌渠道34.6千米,新建“U”形渠道40千米,新建或改造电灌站10座109千瓦。平整土地133.33公顷,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3.33公顷,修建机耕道路10千米。培训水利、农机、农技人员3900人次。项目从1999年3月开始规划,7月份开始实施,2000年年底全部完成,2001年通过省级验收。
  通过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实施,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速了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700吨,新增粮食调出量6130吨。
  商品粮基地建设
  1996年,武义县列为全省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武义县商品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为种子工程、吨粮工程、农机化工程三大项目。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计经委、水利厅的指令,武义县商品粮基地建设总投资为600万元,其中省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70万元。通过三年实施,实际投入完成计划的111.7%。
  种子工程完成种子加工中心征用土地4050平方米,新建加工主厂房4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晒场1500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包装整套流水线生产设备一套。同时建立了233.33公顷种子繁殖基地,完成基地内农田基本建设,新建桃溪镇和履坦镇二个种子供应点,各建仓库200平方米、晒场200平方米。
  吨粮工程完成吨粮工程建设433.33公顷,其中:王宅镇横鹭畈153.33公顷,履坦镇履三畈140.0公顷,桃溪滩乡三角店140.0公顷。新建“U”形三面光进水渠27.9千米,石砌排水渠14.3千米,修建机耕路13千米。
  农机工程购置联合收割机11台、抛秧机2台、电动喷雾器20台,完成农机检测维修中心主厂房建设,购置制动、测速、轴重试验台等设备,并安装投入使用。
  项目经过3年实施,完成种子、吨粮、农机化三大工程建设,于1999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达到了增产粮食5634吨的目标。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在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化的形势下,为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1996年10月制定武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1997年10月成立武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1996年10月,确定王宅镇郭浦朱村为县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区。园区以“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意见”为标准,通过1997年、1998年的建设,总投资299.56万元,建设主要项目有,浇筑“U”形灌溉渠道10.3千米,块石干砌排水渠19.2千米,渠系配套建筑物126处,机耕路15千米,平整土地73.33公顷,建成长65米、宽20.5米、面积每块为2亩的标准农田。购入联合收割机、农田耕作机、运输机械、植保机、抛秧机、烘干机等机械41台(套)。种植防护林6000株,完成农业科技新技术培训1200人次。
  经过两年建设,郭浦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9年粮食年亩产达到1013千克,比改造前亩增350千克左右,全村每年增加粮食总产330吨,增加收入39万元,亩均增加36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7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1998年2月,郭浦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县内先后建成的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武阳镇的南湖畈33.33公顷,塘头畈53.33公顷,端村畈53.33公顷,履坦镇的履三畈53.33公顷,邵宅乡的后陈畈66.67公顷,泉溪镇的巩宅畈66.67公顷,桐琴镇的敕令桥畈53.33公顷,桃溪滩乡的三角店畈26.66公顷,王宅镇的仁村后畈66.67公顷,王宅后畈133.33公顷,总计建设面积606.65公顷。投入资金128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435万元,县配套资金242万元,乡村自筹资金603万元。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
  80年代后期,县内出现一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小企业。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农业企业做强做大,县政府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实绩,于2000.2002.2004年3年分别公布命名武义茶业公司等26家企业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和浙江沪江印染纺织有限公司被金华市政府先后命名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武义茶业公司被浙江省农业厅命名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武义海兴菇业有限公司被浙江省扶贫办命名为浙江省农业扶贫龙头企业。
  2005年,武义县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4.68亿元,比2000年净增4.19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81亿元,比2000年净增2.63亿元;工业总产值4.83亿元,比2000年净增3.97亿元;出口创汇0.17亿美元,比2000年净增0.13亿元;带动农户13.47万户,比2000年净增11.27万户。
  2005年3月,县委办、县政府办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每年安排117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
  2003年开始,县内先后有17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资金总值280万元。其中武义板栗专业合作社等3家专业组织被金华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示范性农村专业组织;更香有机茶农业专业合作社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优秀农业专业合作社。武义板栗专业合作社被省扶贫办命名为浙江省扶贫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农产品品牌建设
  2001年5月,武义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及宣传活动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武义桐琴蜜梨于2002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03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梨。2003年武义采云间茶叶有限公司的“采云”商标,武义田歌实业有限公司的“田歌”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武阳春雨茶于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2005年经浙江省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2005年武义汤记茶业有限公司的“汤记”商标被认定为浙江著名商标。
  “十五”期间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08只,累计获国家、省市奖励78个,其中金奖56个。省著名商标3只,即“田歌”、“汤记”、“金山翠剑”,省名牌产品1只即“武阳春雨”。市著名商标5只,即“田歌”、“汤记”、“金山翠剑”、“九龙山”、“武香”。同时,制订出台了有机茶、茭白、高山蔬菜等9个农产品技术质量标准。
  2005年年底止,全县经认定的有机食品5只,即有机茶叶、万香牛肉、有机水煮笋、铁皮枫斗、有机菊米。绿色食品1只,即“桐琴”牌蜜梨。无公害农产品7只,即茶叶、茭白、四季豆、香菇、鸭蛋、肉鸭、甲鱼。另有无公害家禽5万羽。
  农产品基地建设
  2005年年底止,全县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466.67公顷;有机农产品基地1800公顷,其中有机茶1400公顷;绿色食品基地20公顷。
  第四节 农村经济管理及其改革
  农村财务清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全县进行了3次财务清理。1986年,推行“一清、二收、三转贷、四指标到户”,摸清了村队二级家底。1992年进行了全县农村财务清理,共清出各种应收款410.43万元,收回资金207.55万元。
  1996年至1997年,突出“欠款回收”和“建章立制”两个重点。全县共清理各种应收款2339.8万元,其中白条子借款668.93万元,账内欠款882.83万元,承包合同欠款404.38万元,其他欠款383.7万元,共回收资金1839.47万元。涉及清理单位2696个,登记农村集体资产7.12亿元,其中负债3.47亿元,所有者权益3.65亿元,为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建立资产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农村财务审计
  1991年,通过业务培训、审计试点、全面推行,农村审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县2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审计组织,由乡镇经营管理员及部分村会计组成审计队伍,形成了县乡两级农村审计网络。审计工作以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逐步发展到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农业承包合同、农民负担等专项审计。至2005年12月底,全县共审计了450个村,审计金额达89630万元,查出违章、违纪金额564.8万元,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1500条。通过审计,防止和纠正集体财务混乱,对维护集体资金和改善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县农村审计站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审计单位。
  联产承包后集体资产管理
  1996年以后,进行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试点,先在桃溪镇陶村、泽村进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试点主要内容为理清债权、债务,建立经济合作社,实行村社分离。
  1998年5月,成立武义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县村级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工作会议,部署产权登记工作。是年,全县543个村完成了产权登记,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2.63亿元,负债0.47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16亿元。
  农村财务联管代理
  县内于1982年推行村会计专业化、1983年实现出纳专业化后,农村集体财务实行了乡镇村联管,在不改变村、队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前提下,把资金的管理权分离开来,由村、乡镇两级管理。1990年~1997年,全县23个乡镇有13个乡镇实行了联管制度。其中,桃溪滩乡1990年6月联管,泉溪镇1993年5月联管,武阳镇1995年10月联管,其余乡镇于1997年进行联管。
  2003年根据《中共浙江省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精神,对已经实行农村财务乡镇村联管的乡镇与村签订协议,将农村财务联管改为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未实行农村财务乡镇村联管的6个乡镇,即大田、坦洪、西联、三港、大溪口,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2003年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后,各乡镇都成立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中心是乡镇、街道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负责所辖建制村及村民小组(自然村)的集体财务管理。
  各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实行“依法委托,六个统一,五个不准”。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了会计委托,与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签订委托记账协议书,依法成立委托契约关系;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实行规范齐全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货币资金管理,统一财务公开,统一建立财务档案;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代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金,不准平调、挪用、占用、借贷;不准为任何单位扣代交费用,不准为单位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提供担保、抵押。农村财务实行乡镇村联管,委托代理制后把报账、记账和审核结合起来,实行农村财务乡镇、村双重管理,使一些手续不完备、不规范、不按规定的开支受到监督,有效地堵塞了开支的漏洞,遏制了某些经济犯罪。同时,有利于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和兑现,各项欠款的回收,健全了农村财务管理。
  村务公开制度
  1998年,根据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的精神,在桃溪滩乡进行村务公开试点。翌年6月,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全县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了部署。全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地建立了村务公开组织。为了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每村都建立3块村务公开栏即财务公开栏、各项收费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公开的内容共10个方面:1.财务收支情况;2.各种集体资产经营情况;3.计划生育情况;4.水电费收缴情况;5.宅基地审批情况;6.农民负担费用和收缴及使用情况;7.救灾救济款及补偿款物的发放情况;8.年度村干部责任目标情况;9.村干部工资补贴、奖金情况;10.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财务公开每月公开一次,经济往来较少的村每季公开一次,其他村务视工作内容完成情况,采取定期公开和及时公开的方式进行。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村级组织可支配权力资源不断增加,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频发,侵犯村民权利事件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集体上访增多。为此,2004年年初,选择了上访不断、问题较多的白洋街道后陈村作为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建立规范村干部行为的《村务管理制度》,约束村干部权力的《村务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执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试点基础上,全县分类分步推开,到2004年年底已有96个建制村推行了这一经验。2005年4月县委、县政府为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求全县建制村都要完善二项制度,建立村务监督机构。建立二项制度和一个机构后,较好地弥补了过去决策、监督、管理上的结构性缺陷,为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供了有效保证。同年,后陈村经验在央视新闻调查作了《后陈村的变革》为题的报导引起了全国关注。
  农村收款收据管理
  为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收款管理,杜绝收款漏洞,便于群众性收款监督。县内自从1991年起,对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用的收款收据进行了监制,1992年1月1日起,一律使用盖有“武义县农业局监制章”的收款收据。1996年7月1日起,全县一律使用盖有“浙江省武义县财政局收费集资票据监制章”的收款收据。2005年起统一使用金华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据。县、乡镇农经部门和村会计从1992年开始建立《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收款收据管理登记簿》,及时记载领用、结存本数和号码,有效地制止了村集体经济的收款漏洞。
  统计会计报表改革
  1982年前,农村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汇总上报报表。自从农村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其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也进行了改革,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其农经报表内容分5块组成(村组经营、农民家庭经营、村办企业、乡办企业、其他经营),各村根据村规模大小,抽选一定的样本户进行抽样调查。所选的样本户按照农户劳动力状况等内容进行排队等距抽取,由样本户记账汇总推算全村数据,经乡镇汇总各村数据形成报表上报,再由县农业局农经站汇总成全县农经报表。
  第五节 农业标准化管理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进程的技术基础工作。1998年开始,由县农业局、县技术监督局、县科委、县茶叶协会、县名茶公司等单位参与制定武阳春雨系列茶标准。1999年6月审定通过武阳春雨系列标准为种植、育苗、茶园管理等内容。2001年,县政府办公室分别颁发了《关于建立武义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2004年6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发了《关于成立武义县国家标准委员会有机茶示范区领导小组通知》,调整了武义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制定实施地方农业标准由县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制订了金华市地方农业标准3项,即:DB330700/T039《武阳春雨系列茶》、DB330700/T015《无公害桐琴蜜梨》、DB330700/T038《无公害武义板栗》。武义县地方农业标准8项,即:DB330723/T002《武义有机茶》、DB330723/T003《四季茭白》、DB330723/T004《无公害高山四季豆》、DB330723/T005《武义香菇》、DB330723/T006《武义猕猴桃》、DB330723/T007《武义无公害茶》、DB330723/T008《笋竹两用毛竹林》、DB330723/T009《无公害武义宣莲》。通过组织贯彻实施地方标准,提高武义农产品质量品位,增强武义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6月,县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并实施《武义县桐琴蜜梨标准化示范项目》。在全县建成330余公顷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梨园。通过3年实施,使全县80%以上的梨园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要求。2003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审查确定“武义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二类示范项目。武义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基地600公顷,其中在武义金山茶业有限公司台山茶园设示范点,面积28公顷。通过各类示范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有机茶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669公顷,绿色食品产地认证20公顷,有机食品产地认证1470公顷。其中,有机茶园面积1333公顷,产量达850吨,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或超过国家标准。同时,增加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成为全国有机茶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样板。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