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GDP)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GDP)
分类号: F123
页数: 4
页码: 308-3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6-2005年武义县经济结构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变。
关键词: 生产总值 经济运行 武义县

内容

从1986年到2005年的20年间,武义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84353万元,是1985年的8.26倍,年均递增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683元增加到2005年的17796元,按2005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15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12万元,是1985年的1.89倍,年均递增3.2%;第二产业增加值323720万元,是1985年的16.32倍,年均递增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422万元,是1985年的10.90倍,年均递增12.7%。从产业结构上看,1985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7.1:32.4:20.5,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2005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2:55.4:33.4,经济结构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变。
  “七五”时期农业大面积推广两系杂交稻,主攻粮食单产,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8.61万吨,但农业生产效益维持在追求温饱水平的发展上,“七五”时期农业平均增长幅度仅为0.12%。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全县乡镇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长12.61%。第三产业平均增长8.6%。
  “八五”时期利用全县丰富的山地山林资源,大规模发展开发农业,有力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开发,形成了茶叶、蚕桑、干鲜果、食用菌、水产品、笋竹林、药材、高山蔬菜等农业产业带,第一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农业效益开始显现,农民收入逐步增加,五年内年平均增长3.99%。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显著提升,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乡镇企业,第二产业在“八五”时期年均增幅达到22.43%,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43%。
  “九五”时期通过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实现了国有集体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到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占19.28%,第二产业比重占53.06%,第三产业比重占27.66%,粮食稳定在15万吨水平,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高山蔬菜、茭白、名茶、香菇等为主的优质高效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大力进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一批资不抵债、竞争能力差的国有集体企业转变了经营机制,优化了工业资产结构。到2001年年底全县119家国有、二轻、流通及其他企业全部得到改制。
  “十五”期间,“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实施,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两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二比重。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武义经济和社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4353万元,是2000年的2.13倍;人均生产总值17796元,比2000年增加了9418元;人均超过了2150美元,比“九五”期末的1000美元,增长89.41%。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