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运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运行
分类号: F123
页数: 13
页码: 308-3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武义县经济运行的情况,包含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工农业总产值,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 经济运行 概况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GDP)
  从1986年到2005年的20年间,武义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84353万元,是1985年的8.26倍,年均递增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683元增加到2005年的17796元,按2005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15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12万元,是1985年的1.89倍,年均递增3.2%;第二产业增加值323720万元,是1985年的16.32倍,年均递增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422万元,是1985年的10.90倍,年均递增12.7%。从产业结构上看,1985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7.1:32.4:20.5,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2005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2:55.4:33.4,经济结构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变。
  “七五”时期农业大面积推广两系杂交稻,主攻粮食单产,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8.61万吨,但农业生产效益维持在追求温饱水平的发展上,“七五”时期农业平均增长幅度仅为0.12%。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全县乡镇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长12.61%。第三产业平均增长8.6%。
  “八五”时期利用全县丰富的山地山林资源,大规模发展开发农业,有力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开发,形成了茶叶、蚕桑、干鲜果、食用菌、水产品、笋竹林、药材、高山蔬菜等农业产业带,第一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农业效益开始显现,农民收入逐步增加,五年内年平均增长3.99%。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显著提升,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乡镇企业,第二产业在“八五”时期年均增幅达到22.43%,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43%。
  “九五”时期通过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实现了国有集体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到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占19.28%,第二产业比重占53.06%,第三产业比重占27.66%,粮食稳定在15万吨水平,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高山蔬菜、茭白、名茶、香菇等为主的优质高效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大力进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一批资不抵债、竞争能力差的国有集体企业转变了经营机制,优化了工业资产结构。到2001年年底全县119家国有、二轻、流通及其他企业全部得到改制。
  “十五”期间,“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实施,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两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二比重。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武义经济和社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4353万元,是2000年的2.13倍;人均生产总值17796元,比2000年增加了9418元;人均超过了2150美元,比“九五”期末的1000美元,增长89.41%。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
  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经济结构变化明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2005年农业产值95739万元,比1985年增加6.37倍,年均增长9.7%,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44.97%下降到2005年的6.74%。2005年工农业产值1421039万元,是1985年的42.5倍,年均递增20.62%,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五金机械、旅游文教休闲用品、汽摩配、化工等支柱行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55.03%上升到2005年的93.26%o
  从农业内部结构看,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15038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为10379万元、777万元、3740万元、142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7.11%、5.47%、26.42%、1.0%。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5739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农业服务业分别为57539万元、6231万元、27123万元、3036万元、181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0.1%、6.51%、28.33%、3.17%、1.89%。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业比重下降,林业、牧业、渔业上升,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年有67.11%下降到2005年的60.1%,林业从5.47%上升到6.51%,牧业从26.42%上升到28.33%,渔业从1.00%上升到3.17%。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农产品消费结构上的需求,肉类、鱼类、禽、蛋、牛奶、水果、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多。
  农业种植业结构突破了单一的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经济特产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62.3%下降到2005年的58.28%,茶叶、蔬菜、粮食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有机茶、名茶、无公害茶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茶叶产值1217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2.72%。随着高山蔬菜、茭白等产业带的发展,2005年蔬菜产值达1487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54%。畜牧业养殖在2000年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特点是从过去的以散养为主向规模养殖转型,全县2005年生猪全年饲养量达到34.33万头,创历史最高点,畜禽全年出栏331.19万只,比1985年增长4.02倍,规模养殖发展迅速,2005年全县有生猪规模养殖户416户,规模饲养量14.02万头,占40.8%,家禽规模养殖户272户,家禽出栏318.86万只,占96.3%。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39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03%,其中:国有企业9720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2.8%;乡以上集体企业6210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3.75%;乡镇企业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产值达5620万元,占工业产值的30.55%;个私经济发展愋慢,产值仅971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5.28%。按系统划分,经委系统8432万元,二轻系统2091万元,粮食系统1496万元,商业系统345万元,供销系统1571万元,水电系统310万元。按轻工业重工业划分,轻工业产值11788万元,重工业产值6611万元,分别占了64.06%、35.94%。
  “七五”期间以电力、化肥、机械、建材、萤石、食品、饮料、造纸等地方小工业为主稳定发展,到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了56431万元,年均增长18.42%;国有、二轻系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有企业产值24376万元,年均增长7.96%,二轻系统产值6596万元,年均增长24.07%;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中重要支柱产业,到1990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了22121万元,增长了2.49倍,年均增长28.39%,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9.20%,比重上升了8.65个百分点。
  “八五”期间,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是武义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期,到1995年全县工业产值3256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94%,年均增长32.12%;国有企业产值54269万元,年均增长14.50%;二轻系统产值26266万元,年均增长24.07%;乡镇企业产值201284万元,年均增长47.97%,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7.12%,比重比“七五”期间上升了27.92个百分点。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及产业结构调整,“九五”期间民营工业经济成为工业的主力军,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到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了5201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15%,年均增长16.62%;国有城镇集体工业以拍卖、破产等资产重组为主要方式的企业体制转换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产值18502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6%;而私营工业产值达45530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7.54%。
  2001年至2005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五”期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253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93.2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0.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8509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6.10%;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310家,其中产值超2亿元企业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3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45家,三美化工达到51138万元,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工业企业。
  第三节 综合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1998年以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进一步明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土地自然资源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标准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面积推广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农民种粮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开发农业成果显著,自1991年冬后,立足本地山区资源优势,开展以荒山、荒地、荒坡为重点的开发农业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有力推动了丘陵山地资源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并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组织化推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武义县走过了从商品粮基地县,到中国有机茶之乡,再到全国“三绿”工程(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示范县的历程。
  农业总产值从1986年的16868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95739万元,年均增长9.6%,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7653.3公顷,粮食总产90172吨,蔬菜面积6013.3公顷,产量135230吨。全县已累计开发特色农业基地18000公顷,按全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经济特产基地0.96亩,户均2.06亩。基本形成了优质稻米、名优茶、有机茶、种苗花卉、蜜梨、瓜果蔬菜、高山蔬菜、茭白、食用菌、畜禽、粮油、笋竹两用林产业等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其中:茶叶成为全县特色农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有机茶颁证面积达1353.3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武阳春雨”茶成为浙江省十大名茶,2005年茶叶总产量6088吨,产值12176万元;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866.67公顷,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2326.67公顷。2005年水果总产量32726吨,总产值3788万元;花卉苗木年产值1105万元,增长18.7%。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26家,其中市级10家、省级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1家、农业专业协会16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达到1472元,占全年收入的33.9%。水产养殖突飞猛进,1986年起,全面进行山塘小水库高产养鱼,全县的渔业生产走上了科学养鱼道路,水产品产量迅速提高,品种极为丰富,市场供应四季皆旺。到2005年年底,全县养殖水面1346.67公顷,水产品产量2639吨,是1985年的3.72倍,人均占有水产品近8公斤,全县的水产养殖品种20多个,渔业产值达到3036万元。
  1985年至2005年农业生产年均递增9.7%。农业增加值1985年9582万元;到2005年65212万元。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1985年为4573万元;到2005年30527万元。1985年增加值率为67.69%,到2005年增加值率68.11%,增加值的递增幅度大于中间消耗的递增幅度。农业的生产效益逐年增产增效。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1985年为867元,到2005年增加到了5678元;每亩耕地的产出率从1985年的304元,到2005年增加到了1612元。
  下山脱贫探索致富新途径(详见第三十编《扶贫脱贫》)
  工业的“洼地效应”全面实施“产业接轨永康,市场接轨义乌”和“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利用自身条件创造“洼地效应”主动承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和资本溢出。以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载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武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龙头,桐琴、白洋、壶山、熟溪、泉溪、履坦、茭道、王宅等工业功能区发展十分迅速,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县累计开发区及工业功能区17.61平方千米,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9亿元,至2005年年底区内企业达到979家,投产企业847家,投产企业累计投资额69.18亿元,2005年销售产值实现105.26亿元,实现税收4.23亿元。企业集群优势逐渐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999年的65家增加到2005年的31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零发展到2005年的23家,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45家;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2.52亿元,年均增长达20.6%。
  经济综合实力武义县作为一个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县,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2000年还是处在全国第407位,通过近几年园区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工业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05年上升至全国的第181位,上升了226位。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从1985年到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9亿元上升至58.44亿元,年均增长11.11%,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0.55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30.06倍,特别是“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国税收入和地税收入分别为72135万元、34629万元和253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3.8%和29.7%,三个指标的增幅均居金华市各县(市)首位。2005年武义县经济发展速度在25个欠发达地区排列第四位,经济总量第五位,人均GDP居第一,工业产值处在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处在第十位,社会消费品总额处在第八位,财政收入处在第四位,人均财政收入2196元居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十二位,城镇居民收入处在十九位。
  市场和居民生活198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7万元,到2005年达到了213231万元,增长了4.76倍,年均增长9.15%。从第一代简陋的小商品,到城乡遍布的各类商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建材市场、大小型超市,以解放街、壶山下街等传统商业区为中心的商贸区形成。市场供应充足,商品丰富,80年代居民追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到90年代追求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以及21世纪初追求的房子、汽车、舒适生活环境,2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了9693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40元,城乡居民储蓄达到292411万元。全县人均GDP达到17796元,相当于2150美元,消费结构从满足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消费阶段,逐步转向提高旅游休闲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阶段。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1.5%,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1986年的46.0%下降到2005年的为32.7%。农村自来水的普及,轿车刚刚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住宅小区不断地涌现。
  特色旅游业郭洞、俞源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温泉品牌进一步打响,武义温泉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胜地,牛头山森林公园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5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03亿元。
  基础设施和城乡发展1986年~2005年武义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1.88亿元,形成了社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结构特点与优势明显的局面,内通外畅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段、县城至西田畈连接线,330国道,43省道,44省道一、二、三期,武丽线一、二期等工程全面完工。建成高等级公路137千米。康庄工程全面铺开,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实施旧城改造近70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了城市道路;温泉隧道、白阳山隧道相继贯通;明招桥、建设桥等桥梁先后建成;城市高层建筑逐步涌现;北岭新区步入开发阶段。滨江广场、湖畔公园、城市防洪工程等城市配套设施相继建成。电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10千伏百花变、熟溪变、桐琴变等输变电设施先后投入使用,220千伏温泉变开工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十百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启动实施124个整治村和15个省市级示范村建设。县城引水工程基本覆盖东北部乡镇,农民饮水工程启动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近17.6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达到近10万,柳城、桐琴等中心镇建设,中心镇集聚作用非常突出,城市化水平从2002年的32%提高到近40%。
  第四节 社会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后,武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1986年,人均GDP只有784元人民币。与1986年相比,2005年武义的GDP总量增长7.26倍,人均增长6.71倍。这种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结果。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81.90%,降到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77.30%,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又下降到60.23%,2005年再降到29.66%,从1986年到2005年,近10万多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第一产业的2.5倍左右,仅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个因素,即可使全县劳动生产率提高0.56倍。加之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新设备,有效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人均产值0.76万元,人均装备0.36万元。到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95283万元,人均装备6.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7959万元,劳动生产率15244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0.42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0.63元,企业亏损率为49.2%。到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36195万元,人均装备5.8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92663万元,劳动生产率57071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13.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35.48元。技术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企业亏损率6.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明显提高。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5亿元,实现利税0.06亿元,全县利润亏损0.5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244元,每百元资本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为0.64元,企业亏损面达到49.2%o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49亿元,实现利税8.38亿元,其中实现利润3.79亿元。经济效益考核得分提高。列入全省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87分,比上年增加8.5分,居全市第五位,总资产贡献率为14.7%,提高1.2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0.51%,资产负债率60.5%,流动资产周转率2.3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4%,全员劳动生产率56573元,产品销售率为97.32%,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9.7%,万元综合能耗降低率为16.62%。
  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由1994年的0.65亿元,到2005年达到了5.16亿元,增加值由0.25亿元提升到了1.56亿元,劳动生产率由原来的7000元,到2005年达到了27924元。产值利润率由2.1%提升到了6.0%,2005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2141万元,比1994年的196万元增加了15.5倍。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31万元,是1986年10060万元的21.2倍,1986年每个从业人员商品零售额为1.78万元,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每个从业人员批发额为201万元,限额以上零售业每个从业人员零售额为59.7万元。根据1993年第三产业普查资料,1992年全县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为17540万元,占全县第三产业的14.4%。到2005年全县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为42270万元,占全县第三产业的21.6%。城乡市场32个,超亿元的市场2个,市场成交额达到8.82亿元。
  2005年人均邮电业务总量42万元,是1986年人均的100.5倍。年末电话用户达到12.2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0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5.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09万户,电话普及率由1986年的0.002部/百人提高到37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含宽带用户)总量达到1.04万户。
  200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客57.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3亿元。景区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景点门票收入750万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1986年财政总收入仅为290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89元。2005年一般财政预算总收入达到72135万元,人均2196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0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7533万元。
  金融运行效益明显提高。1986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0.9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0.22亿元,人均存款157元。年末贷款余额1.23亿元。2005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7.99亿元,城乡居民存款29.24亿元,人均存款8905元。年末贷款余额40.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6.19亿元,中长期贷款14.2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1986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53.48万元。2005年全县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573.3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8220.8万元。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