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外贸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68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外贸体制改革
分类号: F752
页数: 2
页码: 295-2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6-2005年武义县分别从管理体制,外贸主体和外贸扶持政策3方面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
关键词: 外贸 体制改革 武义县

内容

管理体制
  1986年7月,武义县对外贸易局和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9月2日,武义县对外贸易局更名为武义县对外经济贸易局,1995年6月30日撤销,1995年4月27日,建立武义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1996年6月,更名为武义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与县计经委合署办公。2002年1月,改为与武义县经济贸易局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对全县外经贸运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根据武义县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外经贸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并组织实施;编制全县外经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和指导全县对外贸易工作;依法处理外经外贸工作事务;负责外贸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企业产品展会等组展工作;指导相关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依法规范开展工作;审核报批全县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境外产品销售布点等国际合作业务项目。
  自1986年到1993年,县对外贸易公司承担了全县的对外贸易职能,主要通过省外贸公司代理全县的进出口业务,为省外贸公司组织货源;自1993年到1996年,部分国有、集体、乡镇企业相继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公司虽然也于1995年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但经营业绩逐渐下滑。1995年11月,外贸公司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办公场所被查封,1999年3月,公司歇业改制,其他国有、集体、乡镇企业也纷纷改制,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历史基本结束。对外贸易进入了以“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民营企业为主流的发展阶段。
  外贸主体
  1993年,浙江东风莹石公司、武义县文教用品厂相继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是武义最早的对外贸易主体。1995年,武义对外贸易公司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形成了流通、国企、集体外贸三足鼎立态势。1996年至1998年,中外合资嘉顺服装有限公司、浙江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武义海阔工具有限公司、浙江好来西服饰有限公司、浙江保康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对外贸易主体中增加了“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成分。到2000年年底,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共有37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12家。从2001年到2002年,随着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改制的基本结束,国有外贸主体纷纷退出贸易舞台,到2005年以浙江省武义县武阳外贸商品有限公司、武义盛荣贸易有限公司为主的民营外贸流通企业和以浙江保康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武义圣奇运动器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工力电器有限公司等生产型民营或“三资”企业成了武义县对外贸易的主体。
  外贸扶持政策
  1991年实行外汇留成定额上缴财政政策;1993年后,国家实行出口退税制,并根据WTO的相关约定进行调整;“十五”期间,省人民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实行了“每出口一美元补贴2分人民币”的扶持政策,武义共获补助1211.2万元,并对外贸企业境外市场的开拓进行了资助扶持,武义县共获130.46万元的资助,同时还对机电出口产品的技改、境外创品牌等进行了资助扶持。1996年至1997年,武义县设立出口创汇奖励基金,设一、二、三等奖,奖励外贸企业。从1998年至2003年,县财政实行“每出口1美元补贴3分人民币”的政策。2001年还出台了应退未退税款质押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及贷款贴息政策。2004年,将一般贸易的补贴提高到“每出口1美元补贴4分(基数内)、5分(基数外)人民币”,同时增加了流通、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及接外注册商标、境外参展等外向型经济补助。2005年,对一般贸易的补贴降到“每出口1美元补助1.5分人民币”,增加了外贸产品配套本地化等的资助项目。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