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活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5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活消费
分类号: C913.3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生居民消费情况。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居民财产积累等两方面。
关键词: 武义县 居民 生活消费

内容

基本生活消费
  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武义县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从1986年人均507元提高到2005年的3767元;武义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从开始调查的2003年人均5170元提高到2005年的6504元。城乡生活消费都提高比较快。其中虽有部分物价因素,但主要因素是居民生活品质提高。
  80年代开始,武义居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过渡,饮食需求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主食消费比例逐年减少,副食品和其他食品消费大幅增加。据抽样调查,农民口粮消费量从1986年的人均312千克(原粮),下降到2005年的211.3千克,主食消费支出占全部食品消费比重,也从40.63%下降为28.91%;副食品,如猪肉、牛羊肉、鱼虾、禽、蛋、酒等消费支出比重,则从34.77%上升到59.37%;水果、饮料等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也从20.56%上升到23.33%。1986年,农民用于“吃”的消费支出年人均233元,2005年增加到1404元。但由于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吃”的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却从1986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37.3%(城镇居民为31.54%)。
  80年代中期,人们对穿的要求,开始从“穿暖”向“穿好”变化。到了90年代,武义城乡已基本上看不到有人穿补丁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象不见了。许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髦、比名牌,往往未及衣服穿旧就丢弃,去买新的;许多年长人追求呢、毛、绒、丝等优质优料衣服。鞋子,不再由家庭主妇一针一线做成,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基本上都穿皮鞋、旅游鞋、解放鞋等等商品鞋。穿草鞋赶路的情况,在80年代初期就已基本不存在。
  住房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变化很大。首先是住房宽敞了,城镇居民住房2005年已达人均43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2005年已达人均48.7平方米。多数房屋属于改革开放之后新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砖木结构,原先比较普遍的泥墙、土瓦、平房,到了90年代末期已很少见。住户房内设施相对完备,城镇住户97%使用自来水和液化气,农村较大村庄也基本用上自来水和液化气。城乡住户都比较讲究宅内装修,使居住环境更实用、舒适、美观。装修费用少则万元,多则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
  “行”也是生活要素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的建设,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武义居民“行”的状况变化很大。到了2000年前后,步行赶长路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自行车也多被用作短途交通工具,稍长距离则坐公交汽车,年轻人或者骑摩托车。2000年之后,家用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自行车194辆、电动助力车15辆、家用汽车5辆;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46辆、自行车136辆,少数较富裕农民家庭也开始有家用小汽车。
  由于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加速了家庭生活现代化和电器化,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用”(除衣、食、住外的费用)的消费突出起来。据资料记载,武义县农民1986年“用”的支出年人均仅有84元,到了2005年已提高到1356元,在全部生活费中的比重,也由16.6%提高到36%。武义县城镇居民“用”的支出,2003年就超过了用于“吃”的支出。70年代,人们以买得“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满足;80年代末期以买得“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为满足,90年代末期以买得“时新三件”(空调、摩托车、手机)为满足。到了21世纪初,人们又以“现代三件”(汽车、电脑、摄像机)为追求目标。
  在经济收入不高时,家庭生活中的“用”,基本上是必需的用品用具,很少有奢侈品;经济收入高了,生活中就增加了美容美发,保健养颜,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购买服务等消费内容,而且越来越普遍。
  居民财产积累
  武义县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生活富余之后,就普遍开始重视财产的积累,而且越积越多。
  投资房产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策、观念不同,经济条件不具备,很少有私人建房,很少有房产交易。改革开放之后,政策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普遍出现了改善居住条件、购置房产的需求。于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武义城乡各地到处出现了建房热潮,直至2005年仍然到处可见建房工地。有的是由居民自己办理一定手续后,独家建造;有的是由开发商开发建造商品房,然后卖给居民;有的则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整片拆迁——拆除老旧房子,建设现代化新房,按一定程序转让给居民。到2005年止,武义城乡居民除少数山村之外,大部分人所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80年代建造的新房子;改革开放之后从未投资过房产、仍然住老旧房子的居民,已属少数。全县人均居住面积,城乡都接近或超过50平方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住户,都有自己的房屋产权。有的居民还拥有多处房产。据县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仅2005年,商品房在建面积85.6万平方米,竣工19.26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面积29.92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65832万元。
  存款储蓄居民存款,从80年代初期开始逐年增加。2005年年底,城乡居民存款共有29.53亿元,人均9000元左右,远远超过一年的人均收入。
  注:“用”的支出中包括教育和医疗费用支出。
  投资创业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策宽松,不但允许而且鼓励城乡居民创业,开展多种经营。有的人开办企业较早,经过近20年的努力,少数人已经创造了千百万、甚至上亿元财富,更多的人是积蓄一定资金之后,从事较小规模的经营活动。例如,购买一辆汽车,搞个体运输;买几台机器设备,办个小工厂或小工场;承包一片土地,搞农业开发;租赁一处房子,开个旅馆或商店,等等。
  投资股市1990年前后,中国逐步恢复企业股份制度。90年代初期,有部分居民逐步参与炒股。直到2005年,城镇居民炒股已经比较普遍,乡村仍然较少。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