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部分姓氏探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部分姓氏探源
分类号: K810.2
页数: 9
页码: 268-2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部分姓氏的渊源发展情况。
关键词: 武义县 姓氏 分布

内容

姓氏源流,年代久远,兴衰变迁,盘根交错,多无准确资料可考,经据各地民间世代相传所提供的线索及一些宗谱、村史记载的资料所得,整理成武义部分姓氏探源。
  徐姓相传夏禹时,以功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据“西徐家谱”所载,徐若木七十二传至讳元洎者,在汉元帝建昭年间(-38-34)任江夏太守,升紫金光禄大夫,避新莽之乱,率家徙居龙游,江南姓徐者多始于公。至唐朝玄宗时,九十九世孙徐进忠任东阳郡长史,定居金华。后又十三传徐贵安,迁居武义之履坦。又据《武阳石城徐氏宗谱》记述, “余族自唐侍郎仓部公讳鎡者始迁予本邑,实为石徐之鼻祖。子孙日繁,聚族予城南仙居门里,分处于四乡大村。”
  武义各地徐氏多为履坦徐氏派生分居。履坦徐氏始迁祖徐贵安,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从金华徐家故里来武义经商而留居履坦。溪里水碓后村是原浙江省委书记徐英家乡,其始迁祖神福与其兄(徐贵安五世两代之后)从履坦迁出,其兄迁端村,神福迁水碓后。
  徐村徐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始迁祖从金华石角塘迁履坦,后裔到徐村定居。张村徐氏于明万历年间(1580)从履坦迁居。东村、西村徐氏系于明朝后期从履坦迁居白溪。客塘徐氏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履坦迁入。塘头、湖塘沿、后桑园、下坭村、金村垅、湖干畈、瓦窑头、吴山下、两端头、正新屋等地徐氏,均为履坦徐氏后裔分居此地。陶村徐氏其一脉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履坦迁入,其一脉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永康槐树店迁入,其一脉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兰溪迁居陶村。朱王徐氏来自两处,柏徐自县城迁入,履坦徐自履坦迁入。南仓(西正)徐氏,据传先是广东顺德市的徐氏迁徙金华,始迁祖徐庭珍所生三子,一子迁往永康,另一子迁往武义履坦,其一脉又迁往金华王路荡,后裔再迁西正村。
  七孔塘、高坞等地徐氏从县城迁入本地。松树下徐氏宋时从武义县城迁入,下茭道徐氏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从县城迁入,田铺徐氏为明嘉靖年间从县城迁入。东皋徐氏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茭道八仙徐驮宣之子徐亨到此定居,是为东皋徐氏始迁祖,这一脉谓之八仙徐。
  县内徐氏源流来自其他各地的,代石、大公山、上下仓、金星等从江西迁徙。三港徐氏从江西迁徙松阳毛源村,其一脉迁居本地已有8代。白姆徐氏从福建迁入。东坑徐氏从南京迁入。乌坛下徐氏从温州迁入。后林畈徐氏从龙游迁入。郑宅徐氏从金华焦岩迁入。柘坑徐氏从永康迁入。
  陈姓少妃陈氏,据谱载,始祖陈拱登唐时官拜特进镇国左仆射,其弟陈拱景任天台郡守,后拱登携眷省亲,由温州至处州,迁居丽水应和乡,将其配伊何两氏殡葬于武义鞠岩山麓,遂到该处择地卜居,至民国36年(1947)已有38代。华塘陈氏也系由温州经丽水迁入,始迁祖陈康伯随宋南渡迁居温州,后五世孙智公迁居处州,又传三世至十公再迁宣平之马口,华塘之始迁祖为十公之子二十三公。从温州迁徙的还有弄畈陈氏,祖上从温州迁移西联乡弄坑村,后裔迁入本地。少妃陈氏派生分居县内各地,胡长畈、上胡弄、横塘、瓦窑头、上周、下陈等村陈氏均从少妃迁入。
  陈氏始迁祖多有从邻县迁移入。乌门陈氏为永康宋绍熙年间(1190~1194)龙川陈亮(同甫)后裔,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惟月公者从永康迁居武邑城中,传至仰山公徙居武南之乌门。后陈陈氏,始迁祖富八公原居乌伤(义乌)双林乡下周西陈,因避兵祸,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择地武义白阳山下而居之。下陈陈氏与后陈陈氏源出同宗,据传始迁祖为亲兄弟,从永康八字墙迁入下陈已有19代。陈宅陈氏从义乌蓓蕾村迁居,四八店陈氏从义乌迁移陈宅分居本地。杜畈陈氏从永康迁入。蒋马洞(内白)陈氏,先从永康柿后村迁杜畈村,后裔再迁内白。古岭后陈氏,从永康杏里村迁入。沿溪口陈氏,从永康三十里坑迁入。六葱湖、石牛山陈氏,从松阳县四都乡柘坑村迁居。中南陈氏,从金华湖头下宅迁移。项山干陈氏,从盘安县迁入。金星、王尖陈氏,从福建迁徙定居。
  王姓下王宅、鸣阳王氏,据《武义市东王氏宗谱》载,始迁祖王兴五讳文宁,于明初洪武元年(1368)由仙居迁入武义城东下王宅,传世27代。桩塘王氏,源于下王宅王氏后裔,其一脉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分流迁居桩塘。塘头王氏从下王宅迁入。瑶村王氏于明崇祯九年(1636)从下王宅迁入。
  王山头王氏,据《双柏王氏宗谱》所述,本支王氏世居姑苏。南宋时有王翰,字宣之,系嘉熙二年(1238)进士,迁居苏州阊门外。王道,字济时,由贡士任丽水知县。王道生二子,长子王庆返居姑苏,次子王福随父居丽水。宋末元初,父弃官归,道经永康,卜居永康西街。明初,王福六世孙君用,其父去云南戍边。为避军藉,王君用从永康西街避居至武义王山头双柏树下。新屋王氏,源于双柏王氏后裔,始迁祖王绿字因立,为王山头始祖王君用的第七世孙,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本地。官田王氏,祖先也是从永康象珠迁往王山头,其一脉分居此地。
  马昂王氏,祖籍山西太原,据谱载,先祖随宋高宗南渡,有后裔孙王柟任丽水主簿,病故于任内,后代遂定居原处州所辖的大莱,传至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王珪,死后葬于马昂盘龙岗,其子王曾九,墓前筑室而居,是为马昂之一世祖。楼下王王氏,为马昂王氏一脉分派迁入。
  从时属处州迁徙本地的,还有上江村王氏,南宋末年从丽水迁居上江。陶村王氏,南宋时始迁祖迁居丽水陶山,历三世,明代徙居宣平三港,又迁居乌石后,其一脉派生居于陶村。石浦王氏,据谱载,始祖肃公(南齐时人)乃晋将军羲之公六世孙。其后裔子孙徙居龙泉、松阳,宋时有王元至为处郡太尉,安居松阳,九世孙王良照派居宣平张大山,再四世孙王启祥于清乾隆中后期(约1775年左右)迁石浦定居。屏山王氏,远祖山东兖州,唐太和年间(828~835),有王氏后裔任职江西赣州而定居其地,至36世孙王敬佑只身入浙,辗转来到处州宣邑,乾隆初年租用前湾潘姓山场经营,就地定居并赘冈下叶氏为室,繁衍后代。
  王氏从邻县迁居武义。有下茭道王氏从永康双井迁入,北缸窑王氏从仙居县迁入,七孔塘王氏1910年从义乌迁居荷叶塘,金畈王氏从义乌洪村迁居,王宅王氏始祖王富三从东阳迁入定居,王端头王氏从东阳王克头迁入,三峰王氏1962年从淳安迁移本地。
  朱姓白革朱氏始祖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从丽水库头迁居。兰芝朱氏源流于白革朱氏。上夫山朱氏也是从白革迁入,始迁祖为白革第6代孙朱宝政。刘宅朱氏,始迁祖朱永瑞从白革迁移项店,而后移居刘宅。郭村朱氏也是源于白革朱氏后裔。郭浦朱朱氏,始祖宗祠在缙云库头,为履坦坛头朱氏后裔的一脉。坛头朱氏,始迁祖从义乌迁移此地已有27代,先定居履坦朱宅前,传至第十世遭火灾,十一世起迁居坛头。祖籍丽水库头迁徙本地的,还有双塘朱氏、万石院朱氏等。江山朱氏,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万石院迁入。
  从丽水迁移本地的,岭下汤下村朱氏、后林畈朱氏均从丽水泄川乡岱后村迁入。安凤朱氏从丽水太平乡朱弄村迁入。汤岭脚朱氏也是从丽水迁入。
  双溪口朱氏、殿下畈朱氏,从金华岭下朱迁入。叶村朱氏、车门头朱氏,从永康永祥迁入。七孔塘朱氏,清光绪十五年(1889)从永康迁入。阳丰(毛头山里)朱氏,始迁祖朱必隆由义乌赤岸迁移武义东十九都上村(现深塘后俸村),至二十世孙朱以肃迁居本地。西田朱氏,从建德花桥头迁入。白坛下朱氏,祖籍福建金平县迁居此地已有11代。
  李姓茆角李氏据谱载,本宗始祖于唐庚子年(760),因遭黄巢兵乱招讨浙江提兵于杭,镇守婺
  州,率家在浙安居。次子李复迁居四明象山,后裔散居古田、宁德、长溪、浦城、赤岸、松溪等地。其李氏一脉迁徙五云稠门,后有李欢自稠门迁移青田之义川,其十世子孙避居永武平安济桥。传至李沼字源清为宋进士,任松江别驾荣归赘居本族,为茆角李氏之始祖。
  夏家畈李氏,明朝时由福建邵武迁居武邑,为南宋李纲后代。岭下李氏,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夏家畈迁入。西田畈李氏,从缙云县夏家畈迁入。种子源李氏,清乾隆年间从福建建昌府南丰县迁移此地。洪潭李氏,从江西南丰县黄岭大路下迁移本地。车苏李氏,清乾隆年间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迁移到武义杨思岭。陈上弄李氏,清嘉庆六年(1801)从江西迁移。陈弄李氏,从丽水洪渡西溪迁居俞源,清雍正年间其后裔迁入本地。阳畈李氏,民国初年从俞源迁入。项山头李氏,从永康迁入已有10代。
  吴姓武义吴氏源流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和省内。桃溪镇锦坪、松溪村吴氏,南宋高宗年间(1127~1131)直接从福建迁入,后分居到荒田坪、前吴、九里畈、金山尖村。桃溪镇章弄源吴氏,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入。柳城畲族镇山后坑村吴氏始祖吴金峰,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福建省永定县虎岭里迁入。大田乡五登村吴氏,宋元祐年间(1086)从福建太宁县迁入。直接从福建迁入的还有柳城畲族镇华塘村吴氏。要巨村吴氏唐朝黄巢起义时从福建迁到义乌,后裔一脉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迁居要巨,明、清期间其裔孙迁往武义县叶墙头、吴村、型头、叶村、东吴、吴杨、吴山下、大路洪村和遂昌的石练村等地。石练村吴氏子孙后又回迁武义县大溪口乡的旧树、吴家地、潘山头村和三港乡的曳坑、毛弄村,该支吴氏部分在20世纪末因下山脱贫迁移壶山街道吉阳村。坦洪乡洪村、俞源乡吴宅村和熟溪街道金村吴氏,始迁祖吴仁厚自福建来浙江龙泉任教谕,其子孙一支迁居金村,唐大历十四年(779)第六世祖先廷任处州(丽水)府照磨,第十三世祖先迁入坦洪乡坦溪,其吴四公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迁入洪村,其弟定居吴宅村,宗祠建在吴宅。洪村吴氏裔孙于初迁到俞源乡下杨村,中叶下杨吴氏后裔又分别迁至俞源乡岩坑村和白姆乡白坛下村落户。吴宅吴氏子孙有分支迁到马卜、高宅、谢坑村。
  熟溪街道大坤头吴氏清末从江西迁入。新宅镇麻铺村吴氏,明崇祯九年(1636)从江西广兴府迁入。从江西直接迁入的还有桐琴镇湖干畈吴氏和熟溪街道江南村吴氏。三港吴氏,从江西迁移柳城,后裔迁居本地已12代。金山尖吴氏,清雍正年间从江西南丰县石塘坑村迁入。把背山吴氏先人,分别来自福建和江西。
  大田乡三峰村吴氏1962年淳安县迁入。新宅镇沿溪村吴氏从东阳迁入。马口、景阳吴氏从义乌迁入。桐琴镇善教村吴氏从仙居迁入。乌漱吴氏,明正统年间(1436~1449)从遂昌四都梧桐口迁入。后塘底吴氏祖先吴永余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从庆元县洋边庄迁入。新宅镇岭脚村吴氏先人,从青田县梅溪打猎到此定居。白洋街道下埠口村吴氏祖先于1722年从缙云县迁入。
  何姓武义何氏同宗共祖,皆为五代时从福建浦城迁徙到浙江龙泉的何谨裔孙,金华各县市的何氏也都是何谨一脉。何谨传五世裔孙执中官至左右丞相,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封清源郡王,并上封三代至曾祖维则,故自维则起,其裔孙由庐江郡改称清源郡。但也有仍称庐江郡的,如武义上街石城何氏,柳城镇的几个村也有何姓庐江郡的。
  武义何氏分下何、上何、柳城三个支系。武义下街清源何氏(俗称下何),始迁祖为宋授迪公郎何仁,其祖父何执信是何执中堂弟。何仁迁徙武义,是宋宣和年间(1119~1125), “方腊倡乱,公避地客游卜居武义”。这是武义三支何姓子裔最早来武义定居的。何仁生五子,排行依次是小12、14、18、20、25。其中小18析居金华长坑,小20的儿子析居武义茭道何村,小25析居马昂。居住武
  义县城有小12和小14。清末民初,武义下何后代裔孙迁徙分居各地,武义有40个村,金华2个村(焦岩、芳田),丽水1个村,宣平1个村(桃溪)。郭洞何氏始迁祖何寿之,在元朝至元(1336)到至正(1341)年间自武义县城下何巷迁徙到郭洞。
  武义上街石城庐江何氏(俗称上何),始迁祖为谨公21世孙何思进,是何执中同胞兄弟何执文裔孙。何思进于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从丽水花街迁入武义,其先祖从龙泉迁入丽水。石城何氏除定居县城外,迁徙散居武义各地的还有南湖、泉溪等21个村子和永康、宣平等地。
  柳城内河洋清源何氏,始迁祖是何执中长子的裔孙。何执中第10世孙元四公先从龙泉迁至丽水,至15世孙尚一公再从丽水迁至内河洋。柳城何氏居住地以内河洋、马口、郑回、丁头为主。
  周姓松源、璇溪周氏,据《松溪周氏宗谱》载,唐时周氏先人周圭公,由汴迁金陵为光禄卿。圭公之子周元旭于公元857年为丽水县令,圭公之孙周宽裕宋建隆时举进士为处州龙泉尉。圭公五世孙周彦德,宋仁宗时(1046)进士官遂安(后并入淳安县)主簿,定居遂安县上岸村周家坪,为遂安周氏之始祖。彦德之子周师孟由上岸迁桂林(原遂安县古村名,后称界首),后裔周世显南宋末年为遂安县尉,迁松溪(松源古村名)定居,自后遂以界首村、松源村及临近村庄繁衍生息。60年代为建新安江水库,界首村迁至武义白洋街道,璇溪迁至履坦镇,松源、榔村迁至壶山街道。
  壶源、景阳、直坑周氏,从山东济南迁入。新塘周氏,从山东迁移西联乡马口,后裔从马口迁入本地,已有16代270余年。石井里周氏,从江西南昌丰城县迁入约有470年。周弄周氏,明洪武元年(1368)先祖周桂从壶山下街周氏族内迁移此地。马卜周氏,清代从下杨二村后田自然村迁居。碗铺周氏,清嘉庆从大田乡野岗山迁来。周源周氏,清道光十六年(1836)从竹客西舒村迁入。
  张姓石井口张氏,从福建庆和县迁居。元明寺、河山、桑叶坞、双村张氏,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迁移。和尚田张氏,从福建迁徙缙云,后裔再迁和尚田,1997年下山脱贫迁至新村。上端头张氏,清末民初从福建莆田迁入。东村、西村张氏,明朝中期从河南迁居白溪。
  郭塘张氏,始迁祖张正一由金华莲池横溪西店迁居此地已有25代。清塘张氏,从金华大水迁入。马昂张氏,从金华雅畈迁入。江下张氏,始祖张美之从温州永嘉县迁居本地。白衣坑张氏,清同治四年(1865)从东阳横店后里迁来。三角店张氏,清道光八年(1828)从宣平绕坑迁移入。朱王张氏,从寺后张迁来。项山干张氏,从白溪村迁入。瓦窑头张氏,从后树园明寺迁入。
  潘姓上坦潘氏,据谱载,上坦先人来自括苍横塘,而横塘的潘氏始迁祖,相传为唐代的潘谋,字若寿,原在杭州为官,唐末黄巢起义,因避战祸而迁居括苍。武义多数潘姓先人也都源自括苍横塘。前湾潘氏,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从丽水老竹横塘迁移本地。云溪(溪口)潘氏,始祖潘愬乡贡进士,南宋绍熙元年(1190),从今丽水市老竹横塘迁来定居。潘山头潘氏,先祖从安徽荥阳县迁移丽水宗义乡横塘,后裔再迁居此地。板坑潘氏,从丽水横塘新屋迁入。
  上端头潘氏,民国19年(1930)从宣平迁入。吉阳潘氏,从大溪口乡潘山头下山脱贫迁来本地。新宅镇安村潘氏祖籍荥阳郡,金桥潘氏为安村潘姓后裔一脉。
  郑姓陶村郑氏,发源地为河南荥阳(今河南荥泽县),汉代时南迁浙江。其一脉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迁居浙江午溪,明正统年间(1436~1449)第十八世迁居桃溪陶村。南仓郑氏,据谱载,祖籍河南洛阳,先祖兄弟三人分别迁移至浙江的浦江、建德、和金华三处。南仓郑氏系金华郑氏后裔,先迁武义县城,再迁南仓。金阳郑氏,祖籍江西大路下,后迁移宣平县后,再迁移大岭头,2000年下山脱贫迁入壶山街道。
  县前郑氏,宣平县前郑与浦江郑氏属同一流派。群丰郑氏,据谱载,宋淳熙十四年(1187)始祖
  伍宣义公从遂昌迁移于此。后汤郑氏,郑氏后裔从浦江迁居柳城再迁入本地。冰坛郑氏,从泰顺迁往宣平乌坛,再迁居本地。三角店郑氏,清嘉庆十一年(1806)从宣平内河洋迁移本地。河涧郑氏,从柳城镇乌坛村迁入。上下坑郑氏,从桃溪滩村迁入。上河郑氏,从大岭头村迁入。
  陶姓陶村陶氏第十三世祖,汉末避乱江东迁居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东晋十八世陶渊明之三子陶份一脉相传,唐朝第二十二世迁居浙江临海长潭。宋代第三十六世一脉迁浙江丽水陶山,一脉迁缙云陶滩。宋政和(1111~1118)、淳熙年间(1174~1189)迁居宣平桃溪陶村。陶宅陶氏,据村史记载,陶氏来自江西九江。唐时陶氏儒公任严州太守,遂居临海。儒公长子唐时进士徙居缙云。宋季,十世孙仍一公长子尊字仲德,勇略绝伦,守卫武义金公岩寨,率其子定居樊岭外后陶。自明正德(1507)陶氏后裔始在陶宅村定居发族,已传承24代。东垅陶氏,晋封郡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其分支迁徙浙江会稽,后裔分居于括苍陶山与缙云,以后积公迁徙宣邑为东垅始迁祖。汤山、金山陶氏先人,也均从江西浔阳迁入。小后陶村陶氏,由绍兴陶家堰迁徙至此。上陶陶氏,从丽水鲍山弄迁居。
  邹姓境内邹氏多从福建迁徙。金川邹氏,祖籍福建上杭。清乾隆年间,上杭闹灾,邹氏先人迁至龙游,其一脉迁居宣平乌漱,传至邹禄仕迁至千丘坞。禄仕之子邹世通,与金川刘氏通婚,邹氏始定居此地。八百村邹氏,始祖邹首士于明末清初从福建塘下村迁移。平头、黄西、小同、丰溪、和阳坑邹氏,均从福建上杭塘下村迁入。大坑邹氏,清康熙辛亥年(1671)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村迁移。上甫邹氏,从福建漳州迁入。麻栗畈、大溪口、直坑、山里邹氏,也都是从福建迁来。
  金姓桐一、桐二、桐三、上夫岭下金氏,从金华上古井迁移本地。塘岩金村金氏,从金华金古泉迁入。丁塘背金氏,清康熙年间(1673)从永康金坑迁居。里九畈金氏,清嘉庆五年(1800)从东阳塘头金宅迁居到此,已有12代。白溪金氏,据谱载,先祖于宋开禧年间(1205~1207)自福建闽县迁徙武义墩前,于明嘉靖七年(1528)迁居白溪。
  汤姓岭下汤村汤氏,始祖于南宋从丽水碧湖迁往本地。汤氏子孙在此择地而居,村址坐落选在少妃岭脚和大庙岭下,故取村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三个村。岭下汤是武义汤姓的发源地。县城溪南汤、汤村、桐琴上马坞等汤姓都是一脉。大公山、上下仓、汤处、上四保汤氏均从岭下汤派生迁居。
  胡姓胡宅垅胡氏,从永康龙潭里迁居。郭塘胡氏,始迁祖胡荣三由永康迁入此地已有27代。车苏胡氏,清乾隆年间始迁祖胡宗友从永康黄岗村迁居。牛背金胡氏,从永康方岩胡库迁入。
  胡家、朝阳胡氏,1968年从淳安县大市镇胡家村移民迁入。
  刘姓刘宅刘氏,刘氏祖先初居七闽,即今福建宁德地区霞浦县的长溪。五代后晋(936~946)时,始祖刘汝明移居温州永嘉的荆溪。汝明生四子,长子、次子随父居永嘉,三子移居三衢,幼子刘器迁徙武义定居刘宅。九龙山、东坑、王尖刘氏,均从福建迁入。金垅刘氏,从福建长汀县迁移西联乡四百田,1992年迁入。
  溪南刘氏,祖先自彭城南迁至江西,其一脉分居武义县城,清咸丰八年(1858)移居溪南。下杨一刘氏,迁居武义先在端村、溪南落户,后代裔孙派生分居下杨。新建、光昌刘氏,祖籍江西白水村,1966年从淳安光昌移民此地。金川刘氏,从丽水青田迁入。
  叶姓草马湖叶氏,叶氏第9代裔叶奇杰原住县城花园殿巷,明洪武十五年(1382)叶宅厅毁于火烧,始迁居草马湖建造宅屋。明嘉靖年间(1817),叶氏第21代裔叶书漠,在堂屋前增建“乐寿堂”,即为叶氏大厅。明洪武三十年(1397),下埠口叶氏从金华雅畈迁居此地。沈家、中央王叶氏,也是从金华雅畈迁入。
  东西村叶氏,明景泰年间从松阳县古市卯山迁入。泽村叶氏,从松阳县马山观迁居本地。内河洋叶氏,也是从松阳迁入。清塘叶氏,从福建迁入。下弄叶氏,从南京迁入。
  祝姓凡岭脚祝氏,从山西太原迁入。历山祝氏,原籍山西太原,后裔从丽水迁入。陶村祝氏,祖籍发源于山西太原,清乾隆年间其一脉迁居陶村。祝洪祝氏,先祖祝大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从凡岭脚移居该地。吴宅祝氏,也是从凡岭脚迁入。内祝祝氏,据谱载,福建浦城白岩山为祝氏之源,始祖舍三世孙郑迁徙绍兴,九世孙雄于元初(约1305年)迁居石浦内祝。壶源祝氏,从福建迁往。祝村祝氏,从丽水迁入。半塘、马卜祝氏,明末清初从祝村迁入定居。
  傅姓宣新傅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蛟洋村迁徙宣平三笋坑,1987年移民此地。大河源傅氏,始迁祖十六世孙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蛟洋村迁居此地。派塘、五登傅氏,均是清初从福建蛟洋村迁入。太傅傅氏,始祖傅昌文祖籍福建上四府上杭县大屋里村,因端午节出生被视为不祥,离家出走到此地立足,先是取名铁铺村,后传至傅永真改名太傅村。里念坑傅氏,从福建上杭县阳阁村迁徙入。大溪口、乌坛下、下店傅氏,也都是从福建迁往。东湖傅氏,据传从江西迁移。
  钟姓县内钟氏,有畲族钟氏和汉族钟氏。
  畲族钟氏,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钟姓畲族裔孙从福建迁入景宁,明末清初其后代陆续迁入云和、丽水、遂昌等县。清代中叶,畲族后裔分别迁入宣平车农担、尘山脚、大路山、赤岩畈、台山脚、凡岭脚、种子源、白马下、堰下、内新屋、里大坑、上山头等地。畲族钟氏另一脉,于清光绪年间从青田迁入内洋、车门、坎山坳等村。江下钟氏,太祖从广东迁移遂昌,清嘉庆十二年(1807)建有钟氏宗祠,族人散居附近各县。大路山钟氏,从广东凤凰山迁移到遂昌井头坞,其一脉再迁居本地。
  汉族钟氏,宏阁为县内汉族钟氏聚居最多之地,其钟氏源流据记载,钟氏于“南北扰攘之际,自钟离徙池州”。原籍地钟离,即今杨州荆山阳号。宋靖康时,钟氏先人钟道昌任宫讲之职,生三子,长子玢和幼子碧,为避兵乱,迁至浙江武义。南宋年间,武义钟氏平章公之后裔,万十公与其子亿六公卜居宏阁,此为宏阁钟氏之第一世祖。马昂钟氏,先人从宏阁村迁入。大岭脚钟氏,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也是从宏阁迁入。
  廖姓后林畈廖氏,从福建上杭县古田村迁移。陈弄廖氏,清康熙三年(1664)廖氏三兄弟从福建上杭县白洞口迁入本地。双溪廖氏,始迁祖廖秉申自福建迁居宣平外洋,后有廖氏子孙廖茂洪迁高坑,廖富贵迁龙潭脚,廖鸣伯迁大坑,廖绍生迁双溪梧桐坑。金阳廖氏,祖籍福建上杭,迁居柳城镇大岭头村,2000年下山脱贫迁入县城壶山街道。岩坑廖氏,先祖从江西银白县白洋村迁入本地。
  程姓东皋程氏,始迁祖程思正由新安歙邑潜川迁徙婺州,后裔程高州迁居武邑,裔孙程福五迁移定居东皋,已有23代。群丰程氏,据谱载,清道光三年(1823)先祖逃荒,从安徽安庆市原潜山县衙前镇木瓜冲村来到外麻阳。程王处程氏,从安徽绩溪迁徙定居。蒋村程氏,从武义程王处派生分居此地。五登程氏,清初从永康岩下街迁入。管湖程氏,从永康独松迁入。白燕湾程氏,从淳安县移民至此。
  杨姓下杨一、下杨二杨氏,杨氏祖先从河南开封迁徙,先迁义乌赤岸和松阳古市,后代裔孙派生分居下杨村。据《岩下杨氏宗谱》记载,“婺郡之杨实自回图府君始”,始迁祖讳虎又讳逊字伯虎,世居开封五丈河,后唐官仕回图使,于后周显德六年(959),率家迁居钱塘之洋沙坑,其子杨衡、杨道迁移至金华县之大云乡安期里,后杨衡将其父回图丧葬于义乌双林乡蜀山里之东晴山,遂又定居于义乌赤岸。杨道之子则散居附近诸县。杨村杨氏,从义乌赤岸杨村迁入。胡宅垅(于斯坑)杨氏,从东阳杨家坞迁入。
  扬姓武义扬姓之来历,据《岩下杨氏宗谱》所述,杨姓和扬姓都是回图府君之裔孙。南宋年间,家居武义宏山的华文阁侍制兵部侍郎杨大法,其侄子文简公杨迈官至龙图阁学士,一次,宋理宗(1225~1264)为其题字“宸翰”,书写题款时,误将其姓氏杨字的偏旁写成挑手,杨迈后代子孙遂改用扬姓,自此后宏山之族为扬,刘岩(下杨)之族为杨,杨迈后裔迁住下杨也仍用扬姓。
  扬店扬氏,据《扬店扬氏宗谱》载,扬姓祖先与杨姓同宗,扬店扬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扬宅口、横山迁入。
  蓝姓畲族蓝氏自明末清初分数批迁入武义。清康熙年间,畲族蓝氏先人从云和、遂昌迁入宣平车头坳(今坦洪乡);清顺治年间,一脉从景宁迁入下圩、车门、白水脚、钟蓬(何处)等地;清乾隆三年(1738),又一脉从丽水碧湖迁入黄畈、赤沙岗、阳坑塘、中央铺(荷丰);清光绪十二年(1886),祖先从松阳、遂昌迁入山塘背,后移居郑草弄、坎头、内潘、麻铺弄、金狮弄等地。
  周处蓝氏,祖籍广东潮州,先人迁徙福建连江等地,后又移居景宁、云和两县。麻铺弄蓝姓,清康熙年间,分迁青田、遂昌之后裔,有迁至宣平内潘,而又陆续分居别处。金师弄蓝氏,从景宁县迁到内潘,后再迁居此地。金山尖蓝氏,从遂昌县建塘坞迁入上山百自然村。白衣坑蓝氏,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宣平下湖源迁来。
  邵姓上邵、下邵邵氏,先人于五代时徙居金华淳里乡,后传至十一世邵友高之子,讳文,字有章,宋时乡进士晋太学上舍,生有五子,因胡金作乱而耻为元臣,宋末元初,率五子避世至武义白阳山下定居,是为邵宅邵氏之始祖。
  章姓后陶章氏,祖籍福建,后裔从永康章店村迁移本地。上茭道、罗山、竹翠章氏均为从福建莆城迁徙。
  谢姓周岗、谢坑谢氏,从福建上杭县迁移。紫溪谢氏,从福建古田县迁移。雪坑谢氏,从福建寿宁县迁移。沿朱岭谢氏,从安徽怀宁县公岭镇中联村迁移。
  鲍姓庙下畈鲍氏,据谱载,石蒲鲍氏系宋时福建浦城始祖利府君之后,其五世孙讳端明,徙居龙泉三下街,其第21世孙后裔迁徙分居和上田、大莱坑、车门鲍、山下鲍等地。后又传11世孙鲍继龙于明万历迁居妻家发族,是为石浦鲍氏一世祖,相传已有14代。梁家山鲍氏,从三港乡石埔派生分居。橄榄源鲍氏,也系从福建迁移。大河源鲍氏,始迁祖柱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从徽州歙邑月岩寺迁徙到此。上田鲍氏,从安徽锡县鲍家村迁移。宣田鲍氏,也系从安徽迁移此地。
  董姓董村董氏,据谱载,始祖拱宸公于宋末元初自台至婺,居永康柏岩,复移清渭,再迁东阳,后裔仕孟公之孙清隐府君始居眉山之麓。大黄岭头董氏,茭道镇董村董族后裔迁居此地。董处董氏,从江西南昌近郊董家迁入已有900余年。
  涂姓山下鲍涂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从福建长汀县涂坊村迁入。吉祥寺涂氏,据《吉祥涂氏宗谱》载,吉祥涂氏始祖原籍福建长汀县涂坊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涂氏先祖明济公离涂坊迁居浙处宣邑溪上,不数年复迁道芝。清乾隆年间,胞弟涂博济也离涂坊迁居道芝。清乾隆十二年(1747)明济公寿终后,后裔涂邦祚迁居吉祥。另一脉涂氏裔孙自涂坊来吉祥省亲,后迁居内柘坑。吉祥寺涂氏,1998年下山脱贫迁壶山街道后舍村。
  项姓石龙头项氏,祖先从福建迁居武义县城,后裔一脉于清代分居此地已有15代。上端头项氏,清中叶从福建迁入。下茭道项氏,先祖于宋淳祐六年(1246)从松阳迁入。北缸窑项氏,从仙居县迁入。江山项氏,明代从嘉兴安宁迁入。
  方姓良宅方氏,从永康花街迁入。沙溪方氏,从永康里坞迁入。石井里方氏,从严州淳安迁入已
  有775年。宅山方氏,1961年从淳安移民此地。力丰(马山)方氏,先祖系从南京迁徙。
  雷姓武义畲族雷氏始迁祖雷扬担,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从福建罗源县直接迁徙武义定居,其裔孙分居柳城、俞源、坦洪各乡镇。清顺治初年(1644),畲族雷氏另一脉从遂昌迁入鲍畈、种子源、上陈等村。畲族雷氏祖先还有从景宁、云和、丽水等县,分别迁居黄山头、黄泥塘(种子源)、松树下、八里坑、黄干山、塘角芋、麻铺弄、车门、铺头岗等村。
  锦坪雷氏,清顺治三年(1646)从福建迁至遂昌县苦竹林,清雍正十一年(1733)迁居鲍畈村。聚居自然村还有内坞底、陈弄等。种子源雷氏,始迁祖从福建古田迁移到云和县新处墙,其一脉迁丽水十四都惠明寺,清嘉庆年间迁居此地。金师弄雷氏,从温州平阳县迁移到宣平锦后杨柳坞,再迁居此地。下湖源雷氏,从广东迁徙云和县,后裔迁入下湖源。钟蓬雷氏,从下湖源分居此地。柘坑雷氏,从丽水老竹镇郑坑村迁入。
  俞姓据俞源俞氏谱载,俞氏始于春秋,唐董昌之乱,钱塘俞氏允升父子兄弟避乱越城(绍兴),至五代越城之俞族散居瓯(温州)、括(丽水)、明(宁波)、婺(金华)。俞源俞氏始祖为俞德,字处约,祖籍武林(杭州),据传为南宋末年仕松阳教谕,宋末明初因避战乱,率家卜居九龙山下。俞源为武义俞氏发源地,俞氏派生分居县内各地的,有柳城、青坑、壶源、宋村、黄家里、苦竹、王宅、郭浦朱、山碧张等处。
  林姓寺后林氏,始迁祖从福建迁往永康长城山背,后裔一脉迁居林村,再迁至此地。塘里林氏,从寺后村派生分居迁入。塘头林氏,从履坦迁入。新金塘林氏,从福建浦田县迁徙此地。
  邓姓叶坑邓氏,清雍正(1723)年间自福建福州府上黄县迁移,已历12代。江下邓氏,世祖福建福州府连江县高阳村人,清乾隆八年(1743)后裔从云和县母溪迁往宣平雾露山,1971年迁居源口村。沿朱岭邓氏,从福建古田迁移。王尖邓氏,从福建迁移。金岩邓氏,从甘塔村迁入本地。
  邱姓汤处邱氏,从江西景德镇迁居李兰桥自然村。华山邱氏,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东门外白沙里邱坊乡迁居本地,已有十五世。后茶园邱氏,从福建邵武府建宁县迁移。长蛇形邱氏,明朝从福建上杭县迁移。
  赵姓赵宅赵氏,据谱载,赵氏先人为宋朝宗室,宋建元年间(1127~1130)随宋高宗南渡,宋魏王赵延美7世孙赵公望,宋绍兴元年(1131)定居武义桐琴。宋宝祐年间(1253~1260),赵延美12世孙赵若秉,任仙居县主簿,回乡扩建居宅,逐步形成赵宅村落。岩坑赵氏,先祖从江西贡州水晶县莲花滩迁移。
  高姓三坑口高氏,明代从温州麻地南迁移至此。岩宅高氏,从金华高村迁入。新高村高氏,祖籍山东渤海。下高村高氏,从福建迁移至此。
  曾姓石门岭脚曾氏,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江西新城蔡溪迁入。潘家里曾氏,从福建迁移。梁家山曾氏,从柳城江坑迁居。
  赖姓华溪、龙潭、董源坑、子坑、坛头舒、大王岭赖氏,均在康熙年间(1662~1722)由福建上杭县迁移。上下仓赖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福建漳州迁居。和尚寮赖氏,由福建武平县迁入。
  吕姓东升吕氏,1961年从永康太平乡移民此地。宋村(竹园蓬)吕氏,始迁祖为吕可时(生于1730年),从永康龙山镇太平村迁居。代石吕氏,清末从永康迁入。
  沈姓沈宅沈氏,从义乌沈约村迁移。沈家村沈氏,原居金华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沈氏三十四世后裔迁移八素山,即现沈家,已有450多年。章五里沈氏,从福建迁入。
  童姓童庐童氏,世祖童愈勤为宋税院使,世居石渠属雁门郡。传至童伯康其后裔分派迁居兰溪香溪,宋嘉定十年(1217)童居易登丁科进士,功封东莞伯,遂称东莞郡。明景泰年间(1450~1456)童庐童氏始迁祖童斗见,自兰溪迁居至此地。洪高童氏,1964年从遂安县东亭乡洪畈源村移民迁至此地。
  梅姓原梅岗头村梅氏,从温州平阳迁移缙云沈渡,再迁浦江梅街头,其裔孙迁居武义梅岗头。1970年修建源口水库移民,全村梅氏分别移往后金、高畈、白坛下、仁村、山北张、要巨、白姆中、下宅,以及马府下、郭浦朱等村。
  余姓田兰余氏,祖籍山西,始迁祖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迁武强(原遂安县)连理乡桂林里,宋绍兴二年(1132)余氏后裔一脉迁居淳安公山源公桂里。1966年移民迁居武义田兰。
  余家村余氏,1966年从淳安县移民。红星余氏,1961年从遂安移民。黄斜余氏,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从金华箬阳迁入。
  舒姓黄塘舒氏,从永康永祥乡勤丰村迁移。五福舒氏,从大溪口乡三百田村迁居。
  江姓岩坑江氏,从安徽肃县迁入岩坑。宋村江氏,始迁祖江孟霞于清光绪元年(1875)左右从安徽肃县石川村迁移岩坑,1903年裔孙江永富从岩坑迁居宋村。竹客江氏,从松阳四都平田村迁入。
  范姓范村范氏,从金华栗塘迁居。据谱载,宋时范文正公系江左之望族,其从姪讳纯诚任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卒于官任上,他次子讳正辞筑庐守墓,全家迁居金华栗塘。元朝中叶有讳槐行德十者由金华迁徙武义,武义有范氏自此始。章湾范氏,清康熙九年(1670)从江西南丰县坑塘村迁徙。乌溪源范氏,从福建迁移。
  罗姓麻田罗氏,祖籍福建连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迁徙浙江仙居,后裔一脉迁入该村。瑶村(上隔溪)、王端头、叶长埠罗氏与麻田罗氏都是同源。破岗山罗氏,从福建福州上杭县礼和堂村迁移。后定垅罗氏,从福建迁移。
  倪姓倪桥倪氏,据《龙门倪氏宗谱》载,倪氏祖先为汉御史大夫倪宽、唐尚书右丞倪若水。宋南迁后,宋尚书倪凤翔其次子龢自睦迁徙金华罣罳山,经七世于明初有裔孙倪洪道自婺迁武,此为倪桥之始祖。胡宅垅(倪家)倪氏,据谱载,其派为金邑石门,始祖仍八公之次子倪伯先迁居内白,其第二世裔孙复迁大坑口,传至三世倪祖庆再迁坊后。历史上还有文旭公从石门析居武义县城倪店(下倪巷地段),其后裔散居下少妃、麻蓬、江山、扬店等地。
  马姓伍家坞马氏,原籍江西迁移群丰五里亭,源口水库移民再迁此地。马村马氏,始迁祖马大同于唐咸通五年(864)从会稽到东阳任县令,其后裔于宋政和七年(1117)分居武义马村。珠门马氏,自东阳安田迁入。
  巩姓武义巩氏家族,系南宋理学名儒巩庭芝于宋建炎初(1127~1130),为避金寇之难,随高宗南渡,从山东须城迁徙武义泉溪。现巩氏后裔聚居地有泉溪镇巩宅村、桐琴镇东山村和上新屋村。据巩宅村《武川曲湖巩氏宗谱》载,其宗支为巩庭芝之次子巩法、孙巩丰、巩嵘之后裔,至2005年已传至30余世。东山村和上新屋村为塘头巩氏,据《塘头巩氏宗谱》载,其源为巩庭芝之季子巩沅之后裔,有辙公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居十七都塘头,谓之塘头巩氏。
  丁姓平头丁氏,从安徽安庆宿松县迁移。王毛山丁氏,从义乌佛堂嵇亭村迁移。正新屋丁氏,从缙云县迁入。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