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3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
分类号: C922.55
页数: 15
页码: 231-2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年~2005年武义人口变化总趋势是:增长速度缓慢、农业人口下降、县城人口快速上升、低龄人口减少、中老年人口增加。
关键词: 武义县 人口 分布

内容

1986年~2005年武义人口变化总趋势是:增长速度缓慢、农业人口下降、县城人口快速上升、低龄人口减少、中老年人口增加。1990年武义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一节 数量与分布
  居民数量
  1986年年底,全县人口有86819户310484人。其中男性163042人,女性147442人。2005年年底,全县人口有123962户328409人。其中男性170629人,女性157780人。2005年年底比1986年年底增加17925人。其中男性增加7587人,女性增加10338人。
  居民分布
  按乡镇和街道人口分布1986年,全县34个乡镇中,人口最多的县城所在地壶山镇为37878人,占全县人口的12.20%;人口最少的新塘乡为2139人,占全县人口的0.68%。2000年全县23个乡镇中,人口最多的县城所在地武阳镇(原白溪乡、溪里乡并入)人口71213人,占全县人口的21.71%;人口最少的新塘乡2161人,占全县人口的0.66%。2005年县城白洋、壶山、熟溪三个街道105779人,占全县人口的32.27%。
  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中,武义县分别于1992年5月和2001年9月,进行了县内行政区划调整。下面选择1986年、1995年和2005年等3个代表性年份,详列全县人口按乡镇分布情况。
  按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分布1986年,全县人口3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2万人,非农业人口3.43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2005年,全县32.8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27.97万人,非农业人口4.87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数的85%。1986年至2005年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呈下降之势。
  县城人口1986年年底,县城人口为37878人。2005年年底,县城人口为105779人,是1986年县城人口的2.79倍。20年来,县城人口呈快速增加之势。
  人口密度全县1986年人口密度为197人/平方千米,2005年人口密度为208人/平方千米。北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例如县城和桐琴镇;南部地区人口密度较稀,如西联乡和大溪口乡等。
  1986年、1995年、2005年3个有代表性年份全县及各乡镇人口密度见下表。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武义县人口普查始于1953年,于1964年和1982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标准时间为1990年的7月1日零时(北京时间,下同)。全县共动员2000余人参加普查工作,调查数据由市统计局统一处理,于次年9月底完成。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登记总人口317964人,其中:男性166335人,占52.3%,女性151629人,占47.7%;家庭户人口为308680人,占97.1%,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汉族人口为310549人,占97.7%;少数民族人口为7415人,占2.3%;全县有少数民族10个,人口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只有畲族1个。自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出生人口为5678人,死亡人口为2275人。
  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成立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历时3年多时间。普查覆盖全县23个乡镇,划分为560个普查区,1207个调查小区。全县各乡镇人口普查办公室(简称人普办)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派出所干警、村治保主任、部分普查指导员和县人普办人员共1658人参加。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普查数据由市统计局采用光电录入方式处理。全县共登记总人口301223人,其中:男性156180人,占51.8%;女性145043人,占48.2%;家庭户人口为293946人,占97.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4人;汉族人口为293221人,占97.3%;少数民族人口为8002人,占2.7%;全县有少数民族22个,人口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只有畲族一个,人数为7218人。该次人口普查做到了“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项不填错”,普查资料汇编成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汇总数据分8卷,内容有概要、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死亡、迁移、住房、外出人口。第二部分长表(约10%的人口情况)汇总数据分7卷,内容有概要、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婚姻、生育、迁移、住房。第三部分选取2001年乡镇行政区域变动后按新行政区划分的人口主要数据。第四部分为附录,主要内容是人口普查的政策、法规和人口普查表格填写方法等细则。
  第三节 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1982年武义人口总数300753人,其中男性158377、女性142376,男女性别比为111.24(女性为100做比较,下同)。1990年武义人口总数是321131人,其中男性168297,女性152834,性别比为110.12。2000年武义人口总数是327900,其中男性170932、女性156968,性别比为108.9。2005年年末全县人口328409人,其中男性170629人、女性157780人,男性占总人口的51.96%,女性占总人口的48.04%,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4。金华市男女性别比例为105.40,浙江省为105.57,全国为106.74。以上资料显示,武义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失衡,高于全国、全省及全市。
  年龄构成
  1990年以后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低年龄人口减少,老年和青壮年人口增加,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2000年全县人口中,0岁到14岁人口为58779人,占总人口的19.51%;15到64岁210588人,占总人口的69.91%;65岁以上31855人,占总人口的10.58%。2005年全县18岁以下有60484人,占总人口的18.42%;18岁到35岁的有77291人,占总人口的23.53%;35岁到60岁为140360人,占总人口的42.74%,60岁以上为50268人,占总人口的15.31%。百岁以上有6人。
  文化构成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均得到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50101人,占6岁以上人口数的88.11%,比1990年上升8.86个百分点。其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2.18%,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1.57%,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6.27%,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8.09%,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11.30%,比1990年下降11.49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00年全县人口中,汉族人口293221人,占总人口数的97.34%;少数民族人口共8002人,(其中女性3994人),占总人口的2.66%。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7328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87人。畲族是武义历史上主要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是改革开放后婚嫁迁入和来武义务工人员增加所致。武义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8个增加到2000年的22个(不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4人和未识别民族数的1人),其人口数亦由6094人增加到8002人,按少数民族人口多少排序为畲族7218人,苗族211人,布依族161人,侗族103人,土家族55人,壮族52人,彝族32人,蒙古族32人,回族21人,满族21人,水族16人,白族14人,黎族14人,哈尼族8人,仡佬族8人,瑶族7人,朝鲜族6人,维吾尔族6人,藏族5人,傣族4人,土族2人,傈僳族1人。
  在业人口行业职业构成
  2000年全县在业人口占总人口63.27%,比1990年下降3.71个百分点,其中女性在业人口占43.82%;按产业分,从事第一产业的比1990年下降17.07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上升7.77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上升12.65个百分点,呈现从事第一产业的富余人员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良性发展趋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按行业比重分,从事制造业的占17.94%,农林牧渔业60.23%,建筑业3.34%,交通运输邮电业2.98%,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占0.86%,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6.53%,金融保险业0.61%,社会服务业2.02%,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占1.9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占1.64%。
  在业人口中各种职业的比重,除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下降10.26个百分点外,国家机关党群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都有所上升。
  农业和非农人口比重变动1985年后,特别是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以后,非农业人口增长迅速。2000年非农业人口41195人,比1990年的33104人,增长1.24倍。2005年武义县的非农业人口达48690人,是1990年的1.47倍。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分别为14.83%和85.17%,各上升和下降4.42和3.33个百分点。
  老龄人口
  1990年武义县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33242人,占全县人口321131的10.35%,全县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中男性占50.86%,女性占49.14%。其中90岁以上老人有120人,占老龄人口的0.36%。
  200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43877人,占人口总数327900的13.38%。老龄人口男性占51.69%,女性占48.31%。老龄人口中90岁以上老人有278人,占老龄人口0.63%。百岁以上1人(女性)。
  2005年武义县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50274人,占全县总人口328409的15.31%。比1982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8.85%,上升了6.46%。2005年武义县老龄人口中男性25811人,占老龄人口的51.34%,女性24463人,占老龄人口的48.66%。百岁以上6人,男性3人,女性3人。
  老龄人口文化程度构成2000年全县60岁以上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54.68%,文盲人口占45.32%。比1990年分别上升38.07和下降24.36个百分点。老年文盲人口占全县文盲人口的72.57%。
  百岁老人2005年年末的户籍人口中,健在的6位百岁老人中有3位男性3位女性,其中最年长的为壶山街道中南社区的应朝盈(男,生于1902年7月)和桐琴镇上仓村的朱兴英(女,生于1902年8月)。此外还有王宅镇上四保村的汤樟溪(男,生于1904年6月);泉溪镇董源坑村的朱仙兰(女,生于1905年1月);新宅镇塘头村的陈大文(男,生于1906年4月);熟溪街道郭上村的徐翠芳(女,生于1906年11月)。
  已故百岁老人1997岁~2005年已故百岁老人有:竹客乡江坑村曾道明;县城南上街程玉笙;新宅镇上少妃村杨喜廷;熟溪社区徐舍牛;塘头村徐秀枝;鸣阳社区卢凤多;白阳街道徐春招;泉溪镇麻田村郭云香;柳城镇清坑村李王凤;王宅镇上四保村钟舍妹,以上共10人。1986岁~1996年已故百岁老人缺资料。
  第四节 人口变迁
  人口自然变动
  1986年,全县出生人数为4566人,其中男性2379人、女性2187人;死亡人数为2050人,其中男性1180人、女性870人。自然增长率为8.14★。2005年全县出生人数为3352人,其中男性1726人、女性1626人;死亡人数3079人,其中男性1769人、女性1310人。自然增长率为0.82‰。20年间,共出生75374人,其中男性39904人、女性35470人,年平均出生3768.70人;20年间死亡44515人,其中男性25757人、女性18758人,年平均死亡2225.75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1990年为9.73‰,最低的2005年为0.82‰。20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78‰。
  人口迁移
  1986年~2005年,全县迁入人口93949人,迁出人口103611人。迁入人口比迁出人口少9662人。
  在县内,由于下山脱贫、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简称农转非,下同)、原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为鼓励农民进城发展经济,允许农村户口迁为城镇非农业户口。并在户口簿上加盖蓝印)和经商办企业等因素,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集镇、乡下迁往县城,人口变化较大。2002年下山脱贫人口户口迁移达1163户3654人。至2005年年底,全县下山脱贫已达14315户43729人。
  1986年~2005年,全县农转非人口共14275人。
  在1984年试点的基础上,1985年全县开始办理自理口粮户口,1990年以后根据省公安厅通知停办。1986年全县有自理口粮户口2594户4571人;1987年有自理口粮户口2372户3670人;1988年有1970户3334人;1989年有1530户2844人;1990年有1328户2328人;1991年有1293户2213人;1992年有1199户1998人;1993年有1210户1907人,以后逐年减少。1992年根据上级精神,办理“蓝印户口”35人。2002年在县城13个社区居委会的自理口粮人口、“蓝印户口”全部统一转为非农业人口。
  流动人口
  1983年12月,县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通告》后,全县对流动人口中16周岁以上,在城镇居住一个月以上的人员进行暂住人口登记,发给《暂住证》。
  人口管理通常分为常住人口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常住人口管理一般为户籍管理,16周岁以上人口又有居民身份证管理。
  第五节 人口管理
  常住人口管理
  户籍管理2002年8月前,城区和设派出所的镇,户籍管理由公安机关直接管理,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管理机关。不设派出所的乡镇,各乡镇、政府为户口登记机关。2002年8月起,全县人口户籍管理由公安机关直接管理,公安派出所为户籍登记机关(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
  1989年4月,各乡镇均配备户政管理员(共40人),5月1日开始一律启用项目齐全、内容准确、贴有公民的近期标准相片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取代“户口登记簿”。这是户籍管理上一项改革。
  1990年1月~4月,进行全县户口整顿。对全县9个居委会、200多个集体户、553个村进行逐户逐人的查核登记。查清全县有常住人口316397人,外出人口5257人,外来暂住人口16733人,人户分离7602人,户口待定1090人。接着,公安机关着手进行“户口待定”和“人户分离”人口的户口落实工作,为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作必要的准备;同时发出《关于乡镇户政工作管理执行七个制度的通知》,颁布《户口登记制度》、《工作联系制度》、《“常表”等资料使用管理制度》、《户政资料交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1998年3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实有人口大排查。查清全县实有人口110211户、321351人,人户分离1643人。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制定《武义县完善农村户籍制度的实施意见》,新生婴儿出生申报可以随父、随母登记常住户口。
  2000年6月起,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实有人口的排摸工作。通过4个月的工作,圆满完成户口整顿工作,为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定位”。
  2002年,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武义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人才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审核迁入购房、投资、大中专毕业生、调动、科技人员等3223人次,为738人办理“农转非”。是年,城区户口进行了清理登记。根据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的要求,对13个社区居委会的人口统一了户口类别。原属农业人口,原“蓝印户口”、“地方农转非”、“自理口粮户口”等一律登记为非农业人口。全县“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进行换证工作。
  2003年,开展城区户口整顿工作。组织街道、派出所、社区共430余人,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居住在城区人口进行“地毯式”排摸、登记常住人口17136户41936人,户口不在人口5094户11171人,暂住人口30419人。
  2004年,为配合居民身份证“二代证”的发放,全县组织1000余人进行户口核对工作。5月16日起,全县范围人口实行“网上迁移”业务,方便了办事群众,一年为办事群众节省费用7.5万元。
  2005年制定一系列措施,加强窗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如“公安窗口接待技巧及应对策略”、“中心前台工作人员十条规定”、杜绝“冷、硬、横、推”现象,改进服务态度,推进各项便民措施,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开通短信通知领证等业务。
  居民身份证管理1987年6月,县政府成立“武义县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下设“发证办公室”(驻县公安局)。9月,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在壶山镇试点,到12月中旬,对全镇16周岁以上符合发证条件者,发放居民身份证27679张。1988年,发证工作全县铺开。全年上送居民身份证底卡190000张,制证75000张,颁发35000张。
  1989年8月,县公安局制定《关于在公安业务工作中实施居民身份证查验制度的规定》,广泛宣传“带证、用证、查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在办理户口登记、出境出国、刻印、开业、领取等23项事务中查验居民身份证”的规定;8月20日开始在全县银行、邮电、招待所、旅馆等单位实行居民身份证查验工作。
  1992年,对银行、邮电、旅馆施行居民身份证查验制度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银行、邮电、招待所的查证率均达100%,旅馆、客栈的查证率尚不到50%。
  1993年,采用广泛宣传、认真调查和上门服务的办法,推动年满16周岁的公民按时申、领居民身份证。是年此类居民身份证发放率达91%。1994年2月,召开全县25个户口登记机关的户政员会议,对居民身份证发证率达到规定标准的16个单位予以表彰。1995年全县16周岁的公民4683人,发证4495人、发证率达到96%。
  1996年,制订了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在壶山派出所开展试点工作。武阳镇范围的65110名人口信息输入人口信息计算机。1997年12月,完成了柳城畲族、桐琴、王宅镇等12个乡镇的15万人的人口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1998年12月,全县32万多人的人口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1999年实现了人口信息计算机系统联网。
  1997年,在全县户籍窗口进行创文明示范活动,同时在武阳镇开展了10年期满的居民身份证换发工作,为1998年在全县换发10年期满的居民身份证工作作准备。1998年,10年期满的居民身份证换发50601人,占应换10年证总人数58687人的97.1%;同时做好1982年出生公民居民身份证的申领工作,制卡4265人,占年满16周岁公民数4488人的95%。
  2002年,根据公安部〔2001〕47号文件和军人管理条例,为了有利于国家对军人实行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对全县2260名现役军人的入伍地点、入伍时间、出生年月、原身份证的核发等情况进行逐项核对,依照GB11643-1999《公民身份证号码》国家标准,为现役军人编制居民身份证号码,分类填写《军人公民身份证号码登记表》。
  2004年,为配合居民身份证“二代证”的换发工作,县成立了“二代证”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武义县配合“二代证”工作开展户口核对工作方案》及相关资料上万份。全县共有1000多人参与人口核对工作。2005年7月至年底,换发居民身份证“二代证”21251人。1987年9月~2005年年底共发居民身份证289176份,“二代证”2005年7月~2006年7月发证112449份。
  流动人口管理
  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1983年12月,县公安机关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通告》,对在城镇居住一个月以上,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口进行暂住人口登记,发给“暂住证”。旅馆、客栈恢复来客登记,离去注销制度。1986年年底,全县有暂住人口4777人。是年,公安机关对暂住人口进行多次检查,查获各种违法人员61人,依法逮捕14人,收容审查9人,破刑事案件52起。
  1987年7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浙江省城镇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办法》。据此,全县各建制镇所在地和各公安派出所都建立暂住人口登记站,办理经常性的暂住人口登记和发证工作。
  1988年,壶山派出所对壶山镇出租私房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全镇有租赁私房的暂住人口510户、1028人。1989年,在全镇设立6个租赁私房暂住人口登记站,组织26个人再次进行调查核实。发放了“私房租赁治安许可证”、“暂住证”,开始建立正常的管理制度。1990年,全县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农民工管理制度。1992年,壶山派出所设立“暂住人口管理办公室”,在全镇7个居委会和9个村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站。年底,全镇在册暂住人口4392人,对其中暂住3个月以上的4163人发给了《暂住证》,实行暂住人口管理的城关、桐琴、王宅、柳城派出所,共发“暂住证”4943人。
  1993年9月~10月,壶山、柳城、城关、桐琴、下杨等派出所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对暂住人口和出租私房进行清理,对外地来历不明的人员发函调查。共登记办理暂住证5237人,发现犯罪线索45条。1994年登记暂住人口7544人,提供犯罪线索43条,查处违法犯罪人员19人。
  1995年,全县再次进行暂住人口清查整治。全县设立暂住人口、出租私房登记管理站47个,分片包干、分组排摸、逐户上门登记,共登记外来暂住人口9753人,发证率94%。是年9月中旬,对全县暂住人口集中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建立管理网络。
  2002年,制定《2002年度暂住人口管理工作意见》,公安局建立“暂住人口领导小组”。在1月份的专项整治和3月~5月全县开展的治安大排查中,对暂住人口进行了清理登记。全县共登记外来暂
  住人口39612人。2004年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整治行动,全县共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8573人,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0余人,并破获了一批涉抢涉盗案件。
  2005年9月~12月,县公安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深化暂住人口管理的专项工作。抓两个源头管理:一是委托用工单位在招用外来人员的同时,做好暂住人口的登记和发证工作;二是建立出租房主申报责任制度。使管理工作经常化,对高危人员进行重点控制。优化4项机制:一是优化流动人口自我管理机制。按照“以外管外”思路,在外来人口集聚的乡镇(街道)成立外来人口管理站。在管理站内设调解员,及时调解外来人口中各类矛盾和纠纷。二是推行市场化操作机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大力推广流动人口企业自主的管理模式。对雇用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由该单位负责外来人员登记、发证、注销和日常管理。录入配置的专用计算机后统一报送公安派出所。积极推行规模住宿,将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全面开展出租房屋委托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优化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抓好信息的采集、输入、更新、注销和研制环节,确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利用中介服务中心的外来人口和出租房信息,扩展信息来源。四是优化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各种亲民、利民、便民举措。在村、居(社区)中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实现管理、服务、教育和维权的良好互动。是年共登记有出租私房4241户、32365间,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5191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