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生态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生态概况
分类号: X17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60年代到90年代武义县自然生态概况。其中包括农、林、水的大农业等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生态建设 自然生态

内容

60至80年代,县内自然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影响,出现乱采滥伐现象,以致县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所减少。90年代起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主要因素。县境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水道泥沙淤积,部分溪河污染加剧。90年代中期起,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9.76%上升到2005年的70.2%。
  生态农业是指包括农、林、水的大农业。作为历史上传统的农业县,武义县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7238.4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94亩。 “八五”期间的1994年,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下降至0.79亩。以后开始逐步回升,至2005年回升至人均0.88亩。全县连续12年实现耕地基本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率占耕地总面积的94.93%。
  武义县域降水量较大,水量丰沛。河流均属山区性河流,特点是源短流急、骤涨骤落,洪枯明显。其中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0条,集水面积2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的河流27条。全县114座水库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1986年~2005年间,全县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898万元。全县总蓄水量从1986年的9965万立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4936万立方米。2005年,武义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732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数1260立方米。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行“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政策,积极开展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掀起乡村林场建设的高潮;通过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武义”以及股份制林业开发,武义县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两大体系得到了共同发展。1994年,省政府授予武义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称号。2000年通过省级绿化达标验收,又被授予浙江省“绿化合格县”称号。进入21世纪,随着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林业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林业生态建设提到首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加强。通过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积极实施以林农增收增效为目标的兴林富民产业体系建设,全县林业事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年底止,共实施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29400公顷。2005年,武义县被评为金华市“生态建设先进单位”。
  武义县的城乡建设,在基本完成县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城、集镇和乡村的绿化、亮化和园林建设。围绕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和山水生态建筑的目标,严格根据规划,在县城中心城区自北至南建成了壶山森林公园、滨江广场、湖畔公园、梅郎山公园等,园林绿化面积从1986年2.76公顷,2005年提高到531.7公顷。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也不断提高,从1996年的4.23%到2005年已达35.17%。至2005年已建成1个省级生态乡、8个市级生态乡(镇)、58个县级生态村。
  90年代开始,城乡居民逐步使用液化石油气,现已达到普及程度,柴薪、煤炭退出生活燃料的主要“舞台”,使得山更绿、树更多、水更清,武义城乡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大幅度改观。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