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1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态建设
分类号: X17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生态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自然生态概况、生态县建设、生态乡(镇)村建设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环境 生态建设

内容

2001年1月,县委、县政府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将生态立县提升到武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创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工作深入开展,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获得同步、和谐发展,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第一节 自然生态概况
  60至80年代,县内自然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影响,出现乱采滥伐现象,以致县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所减少。90年代起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主要因素。县境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水道泥沙淤积,部分溪河污染加剧。90年代中期起,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9.76%上升到2005年的70.2%。
  生态农业是指包括农、林、水的大农业。作为历史上传统的农业县,武义县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7238.4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94亩。 “八五”期间的1994年,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下降至0.79亩。以后开始逐步回升,至2005年回升至人均0.88亩。全县连续12年实现耕地基本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率占耕地总面积的94.93%。
  武义县域降水量较大,水量丰沛。河流均属山区性河流,特点是源短流急、骤涨骤落,洪枯明显。其中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0条,集水面积2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的河流27条。全县114座水库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1986年~2005年间,全县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898万元。全县总蓄水量从1986年的9965万立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4936万立方米。2005年,武义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732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数1260立方米。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行“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政策,积极开展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掀起乡村林场建设的高潮;通过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武义”以及股份制林业开发,武义县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两大体系得到了共同发展。1994年,省政府授予武义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称号。2000年通过省级绿化达标验收,又被授予浙江省“绿化合格县”称号。进入21世纪,随着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林业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林业生态建设提到首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加强。通过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积极实施以林农增收增效为目标的兴林富民产业体系建设,全县林业事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年底止,共实施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29400公顷。2005年,武义县被评为金华市“生态建设先进单位”。
  武义县的城乡建设,在基本完成县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城、集镇和乡村的绿化、亮化和园林建设。围绕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和山水生态建筑的目标,严格根据规划,在县城中心城区自北至南建成了壶山森林公园、滨江广场、湖畔公园、梅郎山公园等,园林绿化面积从1986年2.76公顷,2005年提高到531.7公顷。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也不断提高,从1996年的4.23%到2005年已达35.17%。至2005年已建成1个省级生态乡、8个市级生态乡(镇)、58个县级生态村。
  90年代开始,城乡居民逐步使用液化石油气,现已达到普及程度,柴薪、煤炭退出生活燃料的主要“舞台”,使得山更绿、树更多、水更清,武义城乡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大幅度改观。
  第二节 生态县建设
  生态县建设组织机构2001年9月武义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03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武义启动生态县建设工作。11月18日成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设办公室,挂靠在县环保局办公,各乡镇街道亦相应成立了生态建设机构。2006年10月县生态办从环保局单列出来,并调配人员充实办公室,为生态办安排了办公场所,每年由财政安排30万元工作经费,配备工作用车。目前生态办有兼职领导3人,专职干部3人,招聘的工作人员2人。为加强生态县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委常委会每年听取汇报,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县人大、政协每年安排一次生态视察。
  生态县建设规划与规章2004年5月编制完成《武义生态县建设规划(2003~2020)》,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于9月15日由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有了科学的规划,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和要求便非常明确了。为保证生态县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和扎实地推进,县政府和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 《武义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职责》, 《武义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武义县2004年度生态县成员单位工作任务书》,《关于全面推进生态镇(乡)建设工作的通知》,《武义县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武义县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修订),《关于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的通知》,《武义县生态村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除颁发上述政策性文件外,2005年3月25日县委书记金中梁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生态县建设工作作了系统阐述并提出要求,会后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县有关部门签订了《武义县生态县建设工作任务责任书(2005~2007)》。
  生态工程建设快速有序推进根据《武义生态县建设规划》和省、市有关生态县建设任务书的规定,积极推进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至2005年年底,已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333公顷和无公害林产品基地3000公顷;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1个;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1400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29400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平方千米;废弃矿山69个,已完成复绿治理23个,治理率达33.33%;河道整治完成71千米;454个村实行生态墓葬,覆盖率达90.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44%;完成绿色通道工程154千米;熟溪防洪堤绿化5000米;实施通道退耕还林328公顷;完成124个村庄绿化;创造花园式企业38家;26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完成林网建设;坐落于白洋街道新金塘西侧占地38177平方米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及排污干管埋设分别于2005年11月5日和8月30日开工建设;位于白洋街道官山后垅的新垃圾填埋场2005年完成了选址,进入征地政策处理阶段。
  环境保护“治老控新”加强监管作为生态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详见本编第三章)。
  生态县建设的财政支持2005年财政拨款410万元(内含省补助30万元)用于生态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态公厕建设。58个通过验收合格的生态村得到县财政816万元的补助。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推动生态县建设2004年起,县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县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制订并出台《武义生态县建设考核办法》,将生态县创建工作列入各部门、乡镇的考核内容,考核分值从2分提高到3分,考核方法以日常考核为主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2005年对于生态建设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桃溪、桐琴、新宅、大溪口等4个乡镇,县委、县政府发通报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节 生态乡(镇)村建设
  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基础,自2004年起扎实推进了生态乡(镇)建设。首先是县生态办制订了《武义县生态乡(镇)建设推进方案》,同时指导各乡(镇)制订并完成本乡镇生态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各乡镇根据规划(实施方案)对照浙江省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基本条件和验收指标的要求组织生态乡镇建设。各乡镇拟订生态村建设规划,分期分批按计划组织实施。生态村建设着重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露天粪缸等地下工程——微动力生化处理建设,村庄整治着重解决路面硬化、外墙粉刷、绿化美化等地面工程。
  2005年桐琴镇对生态村建设采取了四统一措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监管)。西联乡对2005年列入生态村建设计划的7个村(马口、金山、直坑、田铺、宣田、景阳、乌坛下)实施了五项工程(道路硬化工程、排污设施工程、生态公厕建设工程、路灯架设工程、垃圾集中清扫清运工程)。柳城镇2005年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生态村建设。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抓重点排污管网、人工湿地、生态公厕、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各生态村建立专职卫生保洁员;在全镇营造生态建设氛围;为2006年生态村建设做好调查摸底等前期工作。2005年白洋街道筹措100万元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
  至2005年年底已通过省级验收的生态乡镇有大溪口乡。通过市级验收的生态乡(镇)有西联乡、大溪口乡、坦洪乡、柳城镇、桐琴镇、桃溪镇、茭道镇、大田乡、俞源乡。通过县级生态村验收的有马口村等58个村(如下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