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村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村镇建设
分类号: TU982.295.5
页数: 7
页码: 190-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村镇建设、其中包括了1987年新编柳城、桃溪、王宅、桐琴4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1990年4月1日起,对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一书两证”制度,把各建制镇的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轨道。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村镇规划也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各工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平台,为确保村镇建设的有序进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村镇建设 武义县 小康社会

内容

第一节 规划
  1987年新编柳城、桃溪、王宅、桐琴4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1990年4月1日起,对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一书两证”(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把各建制镇的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轨道。1991年6月建立武义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负责县域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外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建制镇规划区内、工业功能区各类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和建制镇规划区外的集镇、村庄建设项目的“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设许可证)审批、发放工作。1997年后,各乡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逐步开展工业功能区各类建设项目“一书两证”的审批和发放工作。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村镇规划也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至1998年,完成全县7镇16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和完成泉溪镇麻田村、俞源乡慈菇堂、履坦镇金桥村等6个下山脱贫新村的建设规划工作。从1997年始,相继完成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0年,《武义县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这是武义县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的城镇体系规划。同年,累计完成全县36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10个集镇的建设规划,完成全县15个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2001年9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对新设的新宅、茭道两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论证。至此,全县8个建制镇的20年总体规划完成了最新一轮编制。2004年,完成《武义县村庄布局规划》、《武义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2005年,完成《武义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武义县给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各工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平台,为确保村镇建设的有序进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二节 建制镇建设
  1986年,武义县有壶山、柳城2个区级镇和桐琴、桃溪、王宅3个乡级镇。1987年5月增设履坦乡级镇,1992年5月又增设泉溪乡级镇。2000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全省136个中心镇,其中武义县域有武阳和柳城畲族2个镇。2001年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确定全市18个中心镇,武义县域内桐琴、王宅2个镇。2001年9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武阳镇,分立白洋、壶山、熟溪3个街道办事处,增设茭道镇、新宅镇,全县共设8个建制镇。
  自1986年始,各建制镇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对本镇的工业功能区、商贸市场和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等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改造整治。1990年至1999年,依据建设规模,各镇建设逐步趋向规范有序,并结合农田保护等政策法规,形成新的村镇格局。2000年3月,武义县建设局会同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武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2020年)》完成,各建制镇依照本镇总体规划,对镇区工业功能区、商业街、主干道及市场、广场、公园和住宅小区等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城镇经济区。王宅镇建成一条1630米长的商业街,成为武义中部农村的商贸中心;履坦镇进行旧镇区民居改造,形成两纵一横街区格局;泉溪镇开发清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经济;茭道镇利用东风莹石公司改制之机,新建镇区工贸区。建制镇建设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使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全国千强镇——桐琴镇
  桐琴镇位于武义县东部武永交界,与永康市接壤。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2年编制《桐琴镇总体规划》。2004年末,全镇面积46.9平方千米,辖44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6752人;镇区建成区面积3.8平方千米。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千强镇。
  镇区建设:2000年~2004年,投资3400余万元,新建、拓宽道路30千米、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个、广场2个、停车场2个、总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市场3个,占地7.5万平方米,其中废旧金属市场4万平方米;实施旧镇改造拆迁500余户,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5个,其中拆迁安置区2个,占地14.3万平方米,下山脱贫安置区2个,占地7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安置区(别墅区)1个,占地2.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供水区域6.9平方千米,受益人口2.3万人,水源取自县城供水管网。埋设排污管道24.43千米。镇域内有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小学校、医院等。
  2002年桐琴镇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镇区规划范围为22个村,规划用地范围为11个村约8.6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千米,力争在20年内建成一个有8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工贸型园林“小城市”。
  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
  柳城畲族镇位于武义县南部,距县城径距37千米,至2005年,全镇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镇区面积3.06平方千米,辖53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7654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
  1985年11月,柳城镇复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大源畲族乡并入柳城镇,经省政府同意,建民族镇——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老革命根据地之一。2000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1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并小镇为大镇,撤销新塘、竹客、云华乡建制后并入柳城畲族镇(其中原云华乡7个村)。
  1986年~1991年,柳城镇复建后,城区建设逐步展开。镇中心街道太平直街北段拆建改造,街道拓宽至18米(含人行道),两侧土地出让后由居民拼建商住楼。在街北由民众捐资建龙山公园;公园东侧新建艺术馆1个(潘絮兹纪念馆)。在镇区南面和镇区东北面,新建居民住宅区2个,镇区范围逐步扩大。1992年~1999年,柳城镇成为民族镇建制后,城区建设进一步发展。1995年12月,编制完成《柳城畲族镇总体规划》。太平直街南段拆建改造,两侧陆续拼建成商住楼,城中心区块的面貌大为改观,原宣平旧城弯曲狭窄的街巷改造成一条长300米,宽18米的中心大街。在镇南区块,修建南门广场(含南门楼、城隍庙等建筑)。在祝村宣平溪南岸,修建塔山公园,以古塔及周边自然景观,形成山水生态园区风貌。建成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武义金穗民族中学,拆建扩建柳城小学及柳城幼儿园。
  200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3年5月,编制完成《2000年~2020年柳城城市总体规划》,上松线改道后,原上松线成为城区第二条贯通南北的新大街。在城北,体现宣莲特产的莲童公园建成。在城南,重修来峰塔(1938年毁于日寇轰炸)。在城西,结合西溪防洪堤建设,在通济桥头修建休闲广场(公园)。并建设第3个居民小区,安置部分下山脱贫农村居民。至2004年,柳城畲族镇建设根据规划,初步建成山水生态小城镇。
  1985年~2004年建成镇区道路9条,总长6.84千米,总面积5.48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桥梁5座。建成自来水厂1座,实际日供水1200吨,受益人口1.5万人。投资650万元,按“50年一遇”的要求,筑起了1243米长的防洪堤。建有拆迁安置区和生态住宅区3个,建筑面积21.74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54户,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60.5平方米。环境卫生、绿化植被都有新的建树,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绿色小城镇”称号。
  第三节 农村建设
  自1983年至1986年,由县城乡建设局组织对全县各村地形图测量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1986年年底共编制827个村(含部分自然村)的建设规划。部分村庄以此为依据开始划分宅基地,建造成片住宅,房屋结构由泥木、砖木逐步发展为砖混结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1989年,各乡镇专门配备一名土地管理员,由村镇规划员和土地管理员对农民建房的申请和建设负责监管,对农村违法建设行为实施监察。1991年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成立后,受建设主管部门委托行使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农村建设开始发放“一书一证”。1996年,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开始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农村建房发放村镇规划建设选址意见书和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的工作逐步加强。
  1999年,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根据自然村向中心村、山上村向山下村合理集聚及强化旧村改造的要求,进行了第二轮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宣武乡大莱村、王宅镇要巨村等先后按照第二轮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旧村改造,拆除部分破旧民居,兴建村庄主干道,回建主干道两侧农居及公共建筑,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武义县域农村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乡镇的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
  根据1985年、1999年、2002年先后编制的3次村庄建设规划,农村建设按规划逐步实施,农村的道路、公共建筑、市场商店、文化体育场所、医疗卫生站、学校、自来水、闭路电视和住宅的建设分期分批完成,旧村改造和示范村建设也逐步展开。至2004年,武义有乡村道路810条,总长1469千米;办公楼335个,大会堂92个,建筑面积59.8万平方米;市场25个,商店3966个,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场室116个,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站(室)183个,医护人员204人;农村小学33所;农村自来水厂5个;闭路电视开通5.1万户;住宅建筑面积82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7.5平方米。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村、小康乡镇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早在1993年,中共浙江省委根据十四大精神下达了〔1993〕17号文件,要求在全省开展小康村、小康乡镇、小康县建设。1996年12月武义县摘去贫困县帽子后,经过2年多准备,于1999年2月中共武义县第10次代表大会提出,武义要在2000年基本实现小康,到2002年进入小康县行列。1999年3月县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对照省定小康村建设标准,1999年确保实现80个、力争实现100个小康村。”武义县首轮小康村和小康乡镇建设启动。4月,建立武义县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小康社会建设工作,按照“全面规划、重点帮扶、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和激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小康建设积极性。同年7月9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通知》(县委〔1999〕30号文件),进一步作出了具体部署。
  经过县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的考核,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1月28日下文《关于命名小康村的决定》,命名星光村等103个建制村为武义县首批小康村。村名如下:
  2001年2月14日,县委〔2001〕16号文件《关于命名第二批小康村的决定》,命名寺后张村等126个村为小康村。到2002年底,全县小康村累计达到360个,占全县总数的66%。在小康村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又进行小康乡镇的考核与验收,白洋、壶山、熟溪三个街道以及柳城畲族镇、桐琴镇、泉溪镇、履坦镇、王宅乡、白姆乡等共9个乡镇(街道)达到了小康乡镇标准。
  深化农村改革
  2004年实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完善工作。全县完善337个建制村1229个生产队62901户,已签订(变更)土地承包合同62101份,占98.72%。粮食购消改革自2002年起由“合同收购”进入了“订单收购”。2004年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对全县种粮大户实行扶持政策。农村的经济管理改革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更为健全。村务公开在全县推开,村务监督制度由白洋街道后陈村先行,并在全县推广。
  自2002年7月开始,武义县开展以“减调改稳、合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年,取消各种政策外收费和农村教育集资,取消统筹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2003年取消“两工”(义务工、摊派工),省财政对全省361个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四分之一农户实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武义县农民人均负担,从2001年的98.69元下降到2003年的15.33元。2004年,免征农业税,源口水库、清溪口水库等灌区的农业用水不再向农民收取水费。
  农村发展的各项指数
  武义县的农村人均生产总值指数(以1970年为100%),第一阶段近30年,到1999年是106.2%,2002年提高到111.7%;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以后,2003年提高到114.9%,2005年为1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2676元,2002年提高到3202元;2003年提高到3518元,2005年提高到4340元。农村全年人均总收入,1999年4045元,2002年提高到5179元,2003年提高到5785元,2005年为5304元。农村住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9年2303元,2002年提高到2574元,2003年提高到2877元,到2005年提高到3767元。农村恩格尔系数,1999年为43.86%,2002年降至39.16%,2003年降至37.57%,到2005年降至37.27%。
  小康社会建设工程
  乡村康庄工程武义县以通建制村道路改造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自2003年8月开始实施。是年实施项目69个,投资总额3529.1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141.74千米;2004年实施项目158个,投资总额8916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364.21千米;2005年实施项目131个,投资总额11864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414.8千米。此项工程至2006年年底全面完成。
  安居工程2000年起,武义县农村私人建房,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县统计局统计,全年农村私人建房投资,2001年为6417万元,2002年为4176万元,2003年为4639万元,2004年为4644万元,2005年为7386万元,5年合计为27262万元。农村住房情况,据2001年至2005年抽样调查:2001年调查8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752平方米,户均新建9.40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9243平方米,户均115.54平方米。2002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278平方米,户均新建2.32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1888平方米,户均99.07平方米。2003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40平方米,户均新建0.33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6910平方米,户均140.92平方米。2004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390平方米,户均新建3.25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6539平方米,户均137.83平方米。2005年调查10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523平方米,户均新建5.23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7716平方米,户均177.16平方米。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始于2003年6月。是年用于该项工程经费300万元,2004年专项资金增加到800万元,2005年达到3000万元。
  2003年挑选44个建制村进行首批整治,并规划其中的10个村通过几年努力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村。整治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整治,达到布局优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等要求。2004年,新增整治村50个,其中规划示范村3个。到年底止,全县有城北下乡脱贫示范村等40个村通过合格考核。其中履坦镇的杨岸村成为县级示范村,桃溪镇的玉堂源村、白姆乡的谢坑村成为重点合格村。
  2005年,新增整治村29个,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均超标完成。村庄整治围绕“村美、户富、风气好、班子强”和“六化”要求,进行村庄整治规划体系和农房设计,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对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永武线、上松线景观带村庄环境进行整治。
  2005年11月,金华市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武义召开,金华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农办、一体化办领导及省、市农村工作指导员代表,参观了履坦镇杨岸村、大田乡大公山村、桐琴镇敕令桥村和桐一村等村的村庄整治工作。
  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49个村通过县级村庄整治合格村考核标准。其中,履坦镇杨岸村、桐琴镇桐一村、白洋街道界首村3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泉溪镇官田村、桃溪镇华溪村、桐琴镇敕令桥村、大田乡大公山村等1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省级示范村简介
  杨岸村属于履坦镇。地处县城北部白塔山脚,距武义县城8千米,是新安江水库的移民村。全村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2005年72户,总人口420人(其中该村户口259人)。1986年起,杨岸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基本要求,走“以工强村、兴工富民”的路子,办起了武义制笔厂等企业,制笔厂属村集体所有,村委会管理,全村农户只要愿意,都可在厂里做工。2005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自2001年起,村民满60周岁(农业户口),每月发退休金50元,老年节、春节等节日老人每人发礼金40元,全体村民每年每人可享受村集体分红200元以上。
  2000年起进行旧村改造。累计拆除旧房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别墅式新居60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0平方米。新建道路4000米,砌筑水池堤坎2000米。投资150万元建造自来水设施,日供水50吨,向全村村民免费供水。村内建有幼儿园、医务室、老年活动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净化设施齐全,广场、公园、篮球场等休闲活动场所齐备。全体村民都已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杨岸村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促农、生态和谐”的特色。2004年,杨岸村被命名为武义县首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5年,又获市级“绿化示范村”称号。
  桐一村地处武义的东大门,与永康仅一江之隔,是桐琴镇政府所在地。全村2005年有409户5000多人(其中该村户口1042人)。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616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6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90余万元,是县级小康村、农村财务管理示范村、金华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2005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3年,桐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简称村两委)针对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根据全镇总体规划,按照中心镇的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配套,开展以拆旧建新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全村拆迁旧房5.5万平方米,完成占地10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区建设,新建连体别墅228幢、公寓房60套,安置房全部落实到户,小区内的水、电、电信、有线电视、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舒适、宽敞的新房。投入300万元建成占地1.3万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桐一村已旧貌换新颜。
  界首村地处白洋街道武义经济开发区东郊,2005年有132户518人(其中该村户口377人)。系新安江水库移民村。90年代安装使用沼气。中共十六大以后,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正”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开发名优茶,组织人员外出经商办厂或养殖珍珠,村豆制品厂年产值300多万元。3年中投资村基础设施建设150多万元,在搞好排污的同时,还兴建了村口花坛广场、村口池塘和篮球场。村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26万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580元;计划生育率、义务教育率、医疗保险投保率均达100%;16周岁以上村民由村里进行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治安风气良好,无赌博,不搞封建迷信,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实施了村庄整改改造建设,村务管理严格规范;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1997年被评为县奔小康标兵党支部,并通过市生态村验收;1999年被评为县文明村;2002年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2005年成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