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政基础设施
分类号: F299.23
页数: 10
页码: 174-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1996年,壶山下街拓宽改造,改变了延续1300年的历史旧貌。1992年7月开始,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东北部由武义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设计道路框架为武阳路、温泉路,并在新老城区交接部由城建部门建东升路。至1997年,武阳路、温泉路、东升路基本建成,使武义城区面貌大为改观。1986年扩建劳动桥,1992年9月23日特大洪水,劳动桥被冲垮两孔,县政府决定重建劳动桥。水源及其防护1996年10月31日,县政府制定规定,将饮用水水源防护由水域扩大到陆域,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
关键词: 城区道路 武义县 供水 环卫

内容

城区道路
  至1986年,老城区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有:壶山街、解放街、溪南街、熟溪北路、城东路、新兴路、城脚路、西门路等,街道总长11195米,道路面积16.60万平方米。
  熟溪北路中段、新兴路路口至酒厂段、城东路、溪南街壶山桥至体育馆段、环城南路樟树脚以东段、城脚路东段、西门路(解放街至马铃地段)等,在80年代~90年代分阶段建成或延伸。1992年,县前片拆建,建县前街。1996年,壶山下街拓宽改造,改变了延续1300年的历史旧貌。同年,解放南街东侧拓宽改造。至1996年年底,武义城区除文物保护所需而保留壶山上街和原横街外,都进行了修建、拓宽或改造,并新建了周边的一些主街道,形成老城区的道路网络。
  1992年7月开始,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东北部(时称县后畈)由武义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设计道路框架为武阳路、温泉路,并在新老城区交接部由城建部门建东升路。至1997年,武阳路、温泉路、东升路基本建成,使武义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至1998年,城区道路设施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慢车道、人行道、绿化隔离、行道树带等道路设施逐步完善。主干道之间的一些街道及大居民区内的街道,如北岭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光明路、商城路、中源路、塔山路、康定路、武通路等都相继建成。城西入城口道路、双路亭入城口道路进行了改造。武义城区道路基本形成了五横四纵的交通网。
  2002年,武义县城整体规划调整,北岭新区开发建设开始实施。至2004年,北岭新区框架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其中主干道有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温泉北路,和位于北岭新区东部的明招路。在开发区,建有百花山大道,宽70米,长1650米,是新城区最宽的北大门通道。
  2002年,拆建老城区西片,建设南门街,从城脚路到武阳西路,为老城区西部主干街道。2004年拆建城中片建俞源街,从熟溪北路至西溪路。2003年~2005年,完成新建居民区南湖花苑和栖霞花苑框架道路建设。到2005年年底止,武义城区道路总长160.6千米,面积216.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2.9平方米。
  城区桥梁
  武义城区(包括近郊)1986年前有桥梁6座。它们是: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的熟溪廊桥;1967年修建、位于白洋渡的武义桥;1968年建成的壶山桥;1976年由武阳镇中南村在县城小南门外熟溪上搭建的劳动桥;1978年建成的解放桥;1984年建成的武东桥。
  1986年以后,城区桥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6年扩建劳动桥,1992年9月23日特大洪水,劳动桥被冲垮两孔,县政府决定重建劳动桥。并于1993年12月25日竣工。2003年,鉴于劳动桥的质量、宽度、荷载等已不符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县政府再次决定重建劳动桥。2003年10月18日开工,2004年7月30日竣工。
  1986年10月,对熟溪廊桥进行恢复原貌的落架大修,1987年9月竣工。2000年6月23日熟溪廊桥被洪水冲毁,县政府筹资420万元(其中300万元捐赠)按原样重建。2001年5月28日竣工。
  1994年,在劳动桥熟溪上游300米处建设栖霞桥。1994年开工,因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安全事故(详见第十九编第七章第三节《建筑安全监察》),几经周折,于1999年才竣工并交付使用。
  1996年开始建设白洋大桥加香山大桥(即公铁立交桥)。1997年9月竣工。香山大桥石墩石体石栏杆,栏柱上有石狮914只,1997年9月竣工。立交桥蔚为壮观,与香山互相呼应,是城北一景。
  1997年12月,在熟溪廊桥下游200米处,兴建温泉大桥,拆除壶山桥。1998年11月竣工。
  2003年改建解放桥,在原桥上游一侧拼宽桥面。由9米加宽至20.25米。双向四车道,并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3年10月,在武义江白洋大桥下游约1000米处的建设大桥开工兴建。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因武东桥桥面窄、荷载低,使用期长,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决定拆除旧桥,新建武东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11月,在武义三中东面的熟溪上建设明招大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建成的武义江大桥,是连接县城与西田畈高速公路入口的1座重要桥梁。
  1986年至2005年城区新建桥梁8座,改建1座,重建2座,共11座桥梁。桥梁详情见下表:
  城区引供水
  城区供水始于1975年。随着城区扩大、人口增多,水厂原有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9年建成壶山水厂,同年12月29日起壶山水厂开始从源口水库引水。到2005年年底,年供水量达829万立方米,使用自来水的城乡居民达18739户(含集体户2052户),城乡供水一体化快速推进。其中,全县农村使用城市自来水的村庄20个,受益人口3万多人。
  水源及其防护1996年10月31日,县政府制定规定,将饮用水水源防护由水域扩大到陆域,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1997年武义县引供水工程筹建,源口水库被列为县城饮用水水源。为确保水源水质,1998年4月28日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召开源口水库污染治理协调会,责令库区内武义超维建材有限公司等4家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于1998年7月1日前关闭,同时清除残存的废丝废渣。是年10月5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源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通告》,明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陆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生态平衡活动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1999年5月10日,武义县建立“创建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领导小组”。同年12月16日,金华市环保局在武义县源口水库管理处召开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验收会议,并通过验收。
  引供水企业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是集引水、制水、供水、管道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
  1995年3月自来水厂更名为“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2001年8月,武义县供水责任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合并,改称“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内设7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部门,自2002年起实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
  公司下属2个水厂,总设计日供水能力5.5万立方米,其中壶山水厂位于城西壶山南山坡,占地33350平方米,是县城引供水的主体工程,1998年5月5日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近期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动工,主要建设内容:1750立方米/h反应沉淀池1座,6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0万立方米/日四阀滤池(包括远期)1座,以及加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实际投资2200万元。1999年12月29日,壶山水厂近期4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建成投产。同日,位于熟溪北路66号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的武义水厂,作为备用水厂暂停使用。2000年6月下旬,武义受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大量泥石流涌入源口水库,源水浊度高达200度,7月14日,重新启动武义水厂供水。7月25日,源口水库水质浊度回落,壶山水厂恢复供水,武义水厂停水,继续作为备用水厂。
  引供水管网引水管网,自源口水库至壶山水厂全长18.7千米,管材采用DN800毫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部分地段采用钢管。1998年11月28日动工建设,1999年8月14日全线完工,进行试通水。是年12月29日正式向壶山水厂供水。
  城区供水管网1974年上半年开始安装。至2005年年底,共铺设DN100毫米以上各种材质的供水管道156.5千米。管网覆盖范围除县城外,往东沿永武一线省道到桐琴、沿东升东路经武东桥到沈宅;往南沿县城至新宅公路到溪里;往西沿环城南路到南湖;往北沿明招路到履坦。
  21世纪初初开始,城区供水实施“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
  排水排污
  1986年~1988年,旧城新华书店至下水巷地段拆建,铺设新下水管道;江山新村基建完工,在江山一路、二路、三路铺设下水管道两者合计3695米。1989年~1991年,排水排污设施从旧城中部扩大到旧城周边,新建、续建城东路、环城南路东段、新兴路、城西路(今武阳西路)、城脚路等路段的下水管道,3年合计铺设下水管道6143米。且排水排污设施比80年代前有较大改进。除街心总管外,街边支管排水网,窨井设施等已经全部安装到位,街面排水畅通。若遇特大暴雨,少数街区如樟树脚、金星大楼附近还有短时积水现象。
  1992年后,城东北商贸住宅区开发建设,城区面积成倍扩大。其中武阳路、东升路与温泉路的排水排污工程为最主要的新城区排水排污干管。武阳路平行铺设两根书800毫米的雨污主干管,东升路铺设Φ800毫米~Φ1000毫米的主雨污合流干管,温泉路铺设Φ400毫米的雨污分流主干管。这些工程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街巷的排水排污管道,在1992年~1998年之间基本建成,并与老城区的解放街、壶山街、城东路、熟溪北路等排水排污管道沟通,形成县城新的排水排污基本网络。
  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以后,西寺溪失去了原有的灌溉功能,且因城区人口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垃圾杂物等逐年堆聚,西寺溪变成了臭水沟。1997年,建设部门顺应民心,改造西寺溪,实施城北排水改造工程,将西寺溪加盖改造成暗沟,结合城西路(今武阳西路)改造,将暗沟设置于路中,上铺盖板建成绿化隔离带,附近金星巷、西溪路等街巷的明沟也作了整治疏导,加盖成暗沟,改变了城西北一带排水排污不畅、污水脏臭的局面。
  1998年~1999年,排水排污工程主要解决排水排污主要干管完成后的配套和续建工作。在东升路延伸段、熟溪北路段、环城南路西段、宝塔路段、温泉路二期、壶山下街改造、东苑小区和县后畈的一些街巷铺设下水管9796.7米,排水沟354米。
  2000年开始,在滨江广场区块拆建和溪南中街地块拆迁、建湖畔公园的同时,开工建设熟溪两岸截污工程,南岸自江山三路路口至橡皮坝下游400米,北岸自解放桥至橡皮坝下游100米,下水道管径800毫米~1000毫米,总长2690米。截污工程建成后,橡皮坝上的武川湖少有城市污水排入,湖水清澈,影照三桥,与湖畔公园、滨江广场构成武义城中美景。
  2001年根据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北岭新区开工建设,在温泉北路、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和明招路中段埋设雨污分流主干管7597米。这一区域排水排污管道全新设计,一次到位,是未来县城新区设施最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
  2003年,新一轮旧城改造实施,熟溪北路、解放街再次拓宽,重新铺设排水排污管道。熟溪北路劳动桥至解放桥路段、解放街东升路口到解放桥路段,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2003年,县城新区最后一条水沟——中渊水沟改造工程分段实施。中渊水沟原系县后畈最大的灌溉渠道,新区开发后,位于武阳路北面商贸住宅群之中,对建设施工十分不便。至2005年,从解放街到明招路,铺设Φ1500毫米,总长1912米的主干管道,完成县城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排水管道工程建设。
  2004年9月,县建设局会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武义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服务范围包括现城区、白洋渡、北岭新区和开发区的部分区块。主要工程内容为服务范围内的污水主干管、次干管和部分支管计41.7千米,3座提升泵站和2.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1座及配套设施。污水处理厂选址于白洋街道新金塘村西侧,占地38177平方米。2005年8月,经BOT方式公开招商,浙江中昌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中标,承担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经营权限为25年(2007年~2032年),县政府与该公司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2005年8月30日污水处理干管工程开工,11月5日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动工兴建,至该年底,已铺设污水管网5.5千米,整个工程拟于2006年底建成主体工程。
  至2005年年底,县城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基本完备,排水排污管道总长163.96千米,其中排污管道43.79千米。
  城区公共照明
  城区公共照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县城街道改变,路灯亦迅速增加。主街安装高汞灯、钠灯,街道转弯处和巷口安装40瓦~100瓦白炽灯。县电力部门增设二人专为装修路灯服务,后配置一辆装修路灯专用汽车。1990年后,经县有关部门批准,县供电局针对原有路灯线路短、灯头少、设备差的情况,按照城市亮化、美化要求,对路灯线路、杆塔进行了改造。在主街架设了高杆长臂路灯,使县城夜景更加亮丽。至2005年年末,共架设路灯线83.41千米,安装路灯2575盏,年用电量300多万千瓦时。
  燃气供应
  1988年4月,武义有机化工厂直接从大庆进液化气,以13元一瓶供应职工,这是武义城区燃气供应之始。1990年4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与遂昌金矿联办武义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开始向城区居民供气。期间经营液化气的经销商还有武义县能源经营部和武义县梁氏液化气经营部。1991年11月4日动工建造武义县液化石油气贮灌站,后于1993年4月16日建成。1992年8月6日,成立武义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设贮灌站、配送中心、危险货物运输车队、安全消防科,有门市部及液化气供应网点40家。
  1998年12月28日,民营企业武义县鑫源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动工建造;1999年11月投入运行,在武义城区设有6个供气网点,在柳城、陶村各设一个网点。
  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自成立后,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自1993年5月5日至2005年年底,已实现安全供气4620天。其中2004年度,被省建设厅、燃气协会评为浙江省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集体。
  2004年6月22日,武义新华联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城市液化气管网建设。中压管道至2005年年底已铺设至明招路、香山路、宝塔路、中源路、俞源街、温泉南路,总长为5000米。从2005年6月3日开始供应管道液化石油气。有用户200户,分布在仙霞人家小区和锦绣华都小区,年供气21600千克。
  至2005年年底,武义县燃气供应有贮罐站2家,管道液化气1家,年供气能力4500吨,用户51000户,城市气化率达98%。液化气价格按进气价格随行就市调整零售价格,综合差率控制在12%以内。1999年液化气(15千克/瓶)最高零售价68元/瓶,2005年最高零售价98元/瓶。
  广场公园
  1985年~1986年动工兴建北岭公园。公园占地27730平方米,园名由千家驹题写。并重修古迹北岭洞,在洞顶建楼阁,称“天阶景璧楼”,为中国古典式飞檐建筑。1990年,重建北岭公园的石阶游步道。至此,北岭公园及其周边山林形成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统一的、既具有古朴风情又具有现代风光的县城第一个景观公园。
  1985年,重修位于城东北金鞍山上的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发宝象龙塔”,建塔山公园。公园占地2400平方米,以金鞍山的自然景观为倚托,自山脚至塔台建游步道,在塔西南山脊平坡建香山亭,亭内置古塔记事石碑,在塔山周边进行绿化改造,修建过程基本保持自然原貌,形成自然生态和古典风情协调一致的园林风光。
  1996年在武义火车站前建设火车站广场。该广场于1998年10月20日竣工投入使用。
  90年代,在武义县城旧城改造过程中,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城区道路、商业街区布局,在城中建设小型广场公园。1998年在壶山下街、城东路、温泉路的交接处建市民广场,地处县人民医院北面,由金华市永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租建设,经营期限自1998年6月1日至2048年5月31日。1999年在解放街、城东路、东升路交叉口建东升路口小花园。
  随着新一轮县城规划的实施,广场、公园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梅郎山公园(一期)动工兴建。该公园位于县城南部,由溪南村建设。入口为广场,面积约12000平方米。整个公园从入口广场依山势而上,一条小溪沿山脚而下,自然而和谐。公园设有健身娱乐设施,为县城南片居民提供了健身、游玩和休息的场所。2001年,熟溪北岸老城区改造,沿江6.2万平方米区块拆迁,兴建滨江广场。该广场坐落在温泉桥与熟溪古桥北端,总占地面积2.56万平方米,建有可供中型集会的平台及音乐喷泉、露天舞池等设施,是武义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2003年动工兴建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壶山公园规划总面积约336.1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全园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入口广场建设占地2.49万平方米,位于县城西北壶山脚下。广场背倚壶山,有一峡谷蜿蜒入山。空间布局采用借景手法依山就势,营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壶山公园入口广场的最大特点是“清凉”,城区居民夏夜纳凉消暑人流不断。2004年,为沟通壶山山系几个公园景区,自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始,上至县电视台发射塔,向东延伸至北岭洞,再往东延至塔山公园,建造了宽2米,长7.2千米,计有1.36万多级的壶山游步道。壶山公园的建成,为武义市民营造了一个自然、生态、亲水、文化等特色的休闲、娱乐平台。
  2003年9月,县城溪南片区旧城改造,兴建湖畔公园。该公园地处解放桥与温泉桥之间,北临熟溪江水,呈东西向条状。著名的熟溪廊桥横卧在湖畔公园与熟溪北岸的滨江广场之间。湖畔公园总用地面积3.64万平方米,由公园和亲水平台组成。全园以绿地为主,绿地占全部用地面积的71.5%。以广场、雕塑、建筑物相结合的文化广场、漠华广场、熟溪桥头广场、畲乡广场构成公园主体框架。利用熟溪古桥、武川湖等地理优势,在园内建设了茶廊、木亭、木平台等园林小品,并在古桥旁安置了刻有唐·孟浩然写的《宿武阳川》诗篇的景石,放置武义籍著名诗人、烈士潘漠华铜像和武义畲乡风情采莲女、武义古朴风情牛耕图等铜塑景观,结合古桥、武川湖,体现武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其独特的、具个性化品质的江滨公园。湖畔公园和漠华广场的命名,体现了武义人民缅怀先烈之情,具有纪念意义。公园中的亲水平台,长190米,宽14米,总面积2660平方米。
  环境卫生
  人工清扫武义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成立于1982年3月。至1986年年底,有固定职工37人,另外,壶山镇有巷道清洁工6人,清扫面积1.09万平方米。城区年清运垃圾0.53万吨。清扫范围为以老城区解放街、壶山街为主的街区及溪南部分街区。1987年~1990年,江山新村等一批新居民区建成,城区范围扩大,一些新街道如城东路、熟溪北路、城脚路、西溪路、新兴路和江山一、二、三路等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7.6万平方米。至1993年增加到9.8万平方米。1994年~1998年,县城城北商贸住宅区基本建成,以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为道路框架的新城区街道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49.7万平方米,并实行武阳路、解放街等7条主街18小时保洁制。年清运垃圾达到1.12万吨。1998年,为县城环卫工作增量之需,新增编制招收环卫工人22名。自1994年始,实行主要道路“一扫两保”制度,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管理,实行清扫面积与垃圾量挂钩计酬制度,县城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至2005年年底,环卫所在编职工70人,合同工174人(不含各社区清洁工),清扫面积208.6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30倍。年垃圾清运量3.6万吨,比1986年增加6.8倍。道路清扫由原先的一天二扫改为全天保洁,并做到垃圾收集袋装化、垃圾清运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
  机械清运及作业1982年~1990年,县环卫所先后购置垃圾自卸车5辆,洒水车1辆。1997年,购置小型垃圾清扫车1辆,用于清扫武阳路等车流量较多的路段,开始施行机械化清扫的作业。2004年,更新垃圾自卸车4辆,新购机械化清扫车1辆,主要用于百花山工业园区、明招路等快车道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面积37.6万平方米,占清扫总量的29.6%。2005年,新购洒水车2辆,垃圾收集车1辆,购置环卫专用密封式垃圾收集车212辆。至2005年年底,共有环卫机动专用车13辆,提高了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
  环卫设施1986年~1995年,垃圾收集设施以果壳箱(筒)、垃圾池为主,安置在街角或偏僻处。1996年以后沿街及居民区收集垃圾的设施不断增添更换,乃至在居民区建设垃圾房,做到垃圾收集不落地,改变市民随地乱扔垃圾的旧习惯,提高了城区环境卫生洁化、净化程度。
  1984年,城东路垃圾中转站建成。自此开始,城区每天收集的垃圾都集中到中转站转运。1995年,续建完成大桥南路溪南垃圾中转站,并于是年12月启用;2002年,城东路自卸式垃圾中转站改造为拉臂式压缩中转站,降低了运输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垃圾清运的密闭性。同年,新建明招路吊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2005年,新建溪南老体育馆街口、俞源街、城脚路西口、栖霞花苑等4座垃圾中转站,至2005年年底,城区垃圾中转站共7座,方便了垃圾的收集与清运。
  垃圾填埋场建设90年代开始,由于不易降解的垃圾比例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不能再作肥料清纳,垃圾堆积需另作处理。1997年,位于端村石码坞坑的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库容量为9.8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量为30吨。2000年,一期工程的库容已不能满足日渐增加的城市垃圾填埋需求,县政府争取省厅环卫补助经费15万元,于2000年12月完成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使填埋场使用年限延长9年。
  公厕及粪便管理1985年,城区有公共厕所15座,分环卫所公厕和单位公厕,厕所设施比较简陋。城区粪便收集和清运主要以人工为主,把粪便卖给生产队、林场、果园作肥料。1987年7月,环卫所购置第一辆大型吸粪车,用以吸运公厕粪便,年清运粪便约1300吨。1990年,城区有公厕24座,以后因旧城改造等原因公厕数量有所减少。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后,历经十多年建设,公厕设施更新换代,数量也相应增加。至2005年年底,城区共有公厕30座,其中环卫公厕11座,市政园林管理的3座,各单位管理的16座。
  1994年始对公厕逐渐改造成水冲式公厕、半生态公厕。2000年,温泉桥南端建成生态公厕,解决了建造公厕的许多难题。城区2005年年底有生态公厕10座。
  环卫管理及经费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是行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的县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6年4月,环境卫生管理所成建制由建设局划归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80年~1986年累计拨款58.45万元。由于城区环境卫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政拨款也逐年增多;2005年,县财政拨款已达497万元。
  1992年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县政府颁布《县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实施办法》,向城区单位、沿街商店、摊贩等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1994年1月15日,县政府决定向城区职工、居民收取每人每月1元的环境卫生管理费,开展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偿服务工作。1998年以后,收费对象及数额有变动。2005年,环卫所共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58.9万元。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