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0
页码: 171-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县的县城建设、其中包括了1982年武义县城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1983年10月编制完成。报经金华地区行署发〔1985〕84号文件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至1985年,中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城市规模:1982年现状人口为2.29万人,用地2.07平方千米;规划近期人口2.5万人,用地规模2.57平方千米;中期人口2.72万人,用地规模2.94平方千米;远期人口4万人,用地规模4.02平方千米。实施“一书两证”的规划审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的建设行为,保证了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有效防止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规划 基础设施 旧区改造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规划
  第一次县城建设规划
  1982年武义县城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1983年10月编制完成。报经金华地区行署发〔1985〕84号文件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至1985年,中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城市性质:武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继续加强轻纺工业、建材和砩石开采工业、积极开发食品工业的社会主义城镇。城市规模:1982年现状人口为2.29万人,用地2.07平方千米;规划近期人口2.5万人,用地规模2.57平方千米;中期人口2.72万人,用地规模2.94平方千米;远期人口4万人,用地规模4.02平方千米。
  第二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3年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发〔1993〕93号文件批准了武义县县城第二次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近期1992年~2000年,远期2000年~2010年,远景2010年~2050年。城市性质:武义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以萤石和温泉为特色的综合性城镇。规划区范围、人口和用地规模:包括武阳镇部分行政区范围和邵宅乡的部分地区,近期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85平方千米;远期人口10万人,用地规模9.5平方千米。发展方向:以老城区为依托,主要向东规划新建的火车站方向沿江发展,适当扩大发展溪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
  第三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8年修编完成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6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1998年~2020年。近期1998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城市性质:以温泉、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中重要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6.8万人,用地6.53平方千米;中期8.3万人,用地8.14平方千米;远期12万人,用地11.98平方千米。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城市东部(武义江以西)和西南部发展,中、远期逐步向东北部、东南部和北部方向拓展。整个城市用地基本呈“一城五片(城南片、城中心片、塔山片、白洋渡片、邵宅片)一组团(溪里)”格局,明确在北岭区块统一建设一个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2002年12月,修编《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报金华市人民政府备案。调整后,确定城市形态为组团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为:一轴串接三中心,一轴即为温泉路,三中心则为老城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北岭区块的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和溪里的温泉旅游度假中心。“一环”与“三横三纵”主道路骨架:“一环”即为城市环路,“三横三纵”即为横向的莹乡路、老上松线、武永二线,三纵为温泉路、明招路和百花山至白洋道路。五组团居住用地:以铁路、熟溪和壶山为界形成五大组团的居住用地,即老城居住区、城南居住区、北岭居住区、邵宅居住区和白溪居住区。“三山三水”生态绿地:即壶山、梅郎山、白阳山和熟溪、永康江、武义江,将生态山水、绿地楔入城区。
  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时,每次都制订了诸如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绿地、景观等专项规划。
  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营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三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可分为3个阶段:
  计划实施第一阶段(1983年~1992年):(1)改造了城区道路。拓宽和延伸了解放街,改造了熟溪北路,建设环城南路、溪南街、城脚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回建或新建沿街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如武阳楼、第一百货商场、物资大楼等。(2)调整了城区的工业布局,改善了工业布点分散、零碎、占地过大的状况,工业布点安置于熟溪南侧山坡和城区外围南北两侧。对棉纺织厂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实施扩建和技改,提高经济实力;把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如酒厂等)外迁,改善城区环境。(3)建设了江山新村等新居民点,改善了居民和农民的居住状况,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82年的5.78平方米/人,提高到1991年的11.89平方米/人。⑷公共设施、商业网点有了增加和改善,新开辟小商品市场(城东路北口)、农贸市场(振兴路北口)等专业市场,扩建了自来水厂,新建了工人文化宫、医院门诊大楼、武阳中学、武阳小学和武阳幼儿园。(5)新建了汽车站,改善了城区对外交通道路,开设了小型公交交通。(6)重修了熟溪桥、发宝象龙塔和鸣阳楼等文物古迹,完成了北岭公园(一期)建设。
  计划实施第二阶段(1993年~1998年):(1)开发区建设全面实施。城东北新区(商贸住宅区)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及沿街建设完成。(2)县前片、壶山下街拆迁及回建工程完成,旧城东部改造后形成全新商业区。(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1992年8月开始供应液化石油气;由源口水库供水的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排水排污全面整治;供电、电信、广播电视设施新建或大幅增量。(4)北岭商住区、东苑新村、康园小区、温泉别墅区等现代化商住区建成,熟溪北路室内菜场、武阳中路商贸中心等现代化商业区建成,提高了城市品位。(5)城区道路桥梁建设扩大规模。新区道路和老城区道路及城区三座桥梁建成后形成了武义城区五横四纵的道路体系。(6)武义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金温铁路全线通车,构成武义对外交通新的体系。(7)白洋渡等工业园区建设,聚集社会资金,发展工业企业,增强了武义城区的经济实力。
  计划实施第三阶段(1999年~2005年):(1温泉南路拓宽改造、双路亭入城口建设以及温泉北路(北岭新区)建设工程,南门街拆迁改造,城西入城口建设等,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更完善的道路框架;(2)解放街第二次拆建,俞源街沿线地块旧城改造,紫金五圣、宏马时代广场、五金一条街、锦锈华都等一大批商业中心的崛起,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和出行购物。象龙小区、塔山小区、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等居民区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3滨江广场、梅郎山公园、湖畔公园、壶山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城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空间;(4)熟溪桥至白洋渡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了县城抗洪防洪能力;(5)壶山自来水厂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的建设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态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6)温泉山庄、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等建成投产,为武义游旅开发奠定基础,打响温泉旅游品牌;(7)百花山工业园区、文教旅游工业功能区、东南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激活了武义的工业经济活力;(8)县城周边出境公路的扩建改造,使县城的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9)北岭新区开发,使武义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目前框架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已经基本建成,新区城市设施建设已经起步。
  规划管理
  规划审批管理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后,进一步推动了武义县城市规划工作在法制轨道上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区建设正式实行“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制度,规范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
  实施“一书两证”的规划审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的建设行为,保证了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有效防止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从1991年至2005年年底,县规划管理部门累计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817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617件,建设用地面积724.05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896件,建筑面积454.76万平方米。
  规划实施管理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着手清理城区建设的无序状态。根据村镇摸底的情况及群众意见,经过大量的调查、核实,规划管理部门于1986年会同壶山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拆除51户,没收3户,收取造地费及罚款17.14万元。这一阶段用地清理工作,扼制了几年来城区随意建房行为,纠正了城区私自占地建设不正之风。1986年11月18日,城乡建设部领导在省、市建设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武义考察,对武义县城的建设工作给予较高评价。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1992年11月1日,建设部发布《城建监察规定》,由城建监察队伍对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实行监察。1994年3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县城监察大队,并实施城乡建设的监察工作。
  第二节 政基础设施
  城区道路
  至1986年,老城区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有:壶山街、解放街、溪南街、熟溪北路、城东路、新兴路、城脚路、西门路等,街道总长11195米,道路面积16.60万平方米。
  熟溪北路中段、新兴路路口至酒厂段、城东路、溪南街壶山桥至体育馆段、环城南路樟树脚以东段、城脚路东段、西门路(解放街至马铃地段)等,在80年代~90年代分阶段建成或延伸。1992年,县前片拆建,建县前街。1996年,壶山下街拓宽改造,改变了延续1300年的历史旧貌。同年,解放南街东侧拓宽改造。至1996年年底,武义城区除文物保护所需而保留壶山上街和原横街外,都进行了修建、拓宽或改造,并新建了周边的一些主街道,形成老城区的道路网络。
  1992年7月开始,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东北部(时称县后畈)由武义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设计道路框架为武阳路、温泉路,并在新老城区交接部由城建部门建东升路。至1997年,武阳路、温泉路、东升路基本建成,使武义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至1998年,城区道路设施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慢车道、人行道、绿化隔离、行道树带等道路设施逐步完善。主干道之间的一些街道及大居民区内的街道,如北岭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光明路、商城路、中源路、塔山路、康定路、武通路等都相继建成。城西入城口道路、双路亭入城口道路进行了改造。武义城区道路基本形成了五横四纵的交通网。
  2002年,武义县城整体规划调整,北岭新区开发建设开始实施。至2004年,北岭新区框架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其中主干道有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温泉北路,和位于北岭新区东部的明招路。在开发区,建有百花山大道,宽70米,长1650米,是新城区最宽的北大门通道。
  2002年,拆建老城区西片,建设南门街,从城脚路到武阳西路,为老城区西部主干街道。2004年拆建城中片建俞源街,从熟溪北路至西溪路。2003年~2005年,完成新建居民区南湖花苑和栖霞花苑框架道路建设。到2005年年底止,武义城区道路总长160.6千米,面积216.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2.9平方米。
  城区桥梁
  武义城区(包括近郊)1986年前有桥梁6座。它们是: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的熟溪廊桥;1967年修建、位于白洋渡的武义桥;1968年建成的壶山桥;1976年由武阳镇中南村在县城小南门外熟溪上搭建的劳动桥;1978年建成的解放桥;1984年建成的武东桥。
  1986年以后,城区桥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6年扩建劳动桥,1992年9月23日特大洪水,劳动桥被冲垮两孔,县政府决定重建劳动桥。并于1993年12月25日竣工。2003年,鉴于劳动桥的质量、宽度、荷载等已不符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县政府再次决定重建劳动桥。2003年10月18日开工,2004年7月30日竣工。
  1986年10月,对熟溪廊桥进行恢复原貌的落架大修,1987年9月竣工。2000年6月23日熟溪廊桥被洪水冲毁,县政府筹资420万元(其中300万元捐赠)按原样重建。2001年5月28日竣工。
  1994年,在劳动桥熟溪上游300米处建设栖霞桥。1994年开工,因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安全事故(详见第十九编第七章第三节《建筑安全监察》),几经周折,于1999年才竣工并交付使用。
  1996年开始建设白洋大桥加香山大桥(即公铁立交桥)。1997年9月竣工。香山大桥石墩石体石栏杆,栏柱上有石狮914只,1997年9月竣工。立交桥蔚为壮观,与香山互相呼应,是城北一景。
  1997年12月,在熟溪廊桥下游200米处,兴建温泉大桥,拆除壶山桥。1998年11月竣工。
  2003年改建解放桥,在原桥上游一侧拼宽桥面。由9米加宽至20.25米。双向四车道,并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3年10月,在武义江白洋大桥下游约1000米处的建设大桥开工兴建。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因武东桥桥面窄、荷载低,使用期长,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决定拆除旧桥,新建武东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11月,在武义三中东面的熟溪上建设明招大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建成的武义江大桥,是连接县城与西田畈高速公路入口的1座重要桥梁。
  1986年至2005年城区新建桥梁8座,改建1座,重建2座,共11座桥梁。桥梁详情见下表:
  城区引供水
  城区供水始于1975年。随着城区扩大、人口增多,水厂原有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9年建成壶山水厂,同年12月29日起壶山水厂开始从源口水库引水。到2005年年底,年供水量达829万立方米,使用自来水的城乡居民达18739户(含集体户2052户),城乡供水一体化快速推进。其中,全县农村使用城市自来水的村庄20个,受益人口3万多人。
  水源及其防护1996年10月31日,县政府制定规定,将饮用水水源防护由水域扩大到陆域,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1997年武义县引供水工程筹建,源口水库被列为县城饮用水水源。为确保水源水质,1998年4月28日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召开源口水库污染治理协调会,责令库区内武义超维建材有限公司等4家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于1998年7月1日前关闭,同时清除残存的废丝废渣。是年10月5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源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通告》,明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陆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生态平衡活动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1999年5月10日,武义县建立“创建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领导小组”。同年12月16日,金华市环保局在武义县源口水库管理处召开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验收会议,并通过验收。
  引供水企业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是集引水、制水、供水、管道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
  1995年3月自来水厂更名为“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2001年8月,武义县供水责任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合并,改称“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内设7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部门,自2002年起实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
  公司下属2个水厂,总设计日供水能力5.5万立方米,其中壶山水厂位于城西壶山南山坡,占地33350平方米,是县城引供水的主体工程,1998年5月5日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近期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动工,主要建设内容:1750立方米/h反应沉淀池1座,6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0万立方米/日四阀滤池(包括远期)1座,以及加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实际投资2200万元。1999年12月29日,壶山水厂近期4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建成投产。同日,位于熟溪北路66号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的武义水厂,作为备用水厂暂停使用。2000年6月下旬,武义受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大量泥石流涌入源口水库,源水浊度高达200度,7月14日,重新启动武义水厂供水。7月25日,源口水库水质浊度回落,壶山水厂恢复供水,武义水厂停水,继续作为备用水厂。
  引供水管网引水管网,自源口水库至壶山水厂全长18.7千米,管材采用DN800毫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部分地段采用钢管。1998年11月28日动工建设,1999年8月14日全线完工,进行试通水。是年12月29日正式向壶山水厂供水。
  城区供水管网1974年上半年开始安装。至2005年年底,共铺设DN100毫米以上各种材质的供水管道156.5千米。管网覆盖范围除县城外,往东沿永武一线省道到桐琴、沿东升东路经武东桥到沈宅;往南沿县城至新宅公路到溪里;往西沿环城南路到南湖;往北沿明招路到履坦。
  21世纪初初开始,城区供水实施“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
  排水排污
  1986年~1988年,旧城新华书店至下水巷地段拆建,铺设新下水管道;江山新村基建完工,在江山一路、二路、三路铺设下水管道两者合计3695米。1989年~1991年,排水排污设施从旧城中部扩大到旧城周边,新建、续建城东路、环城南路东段、新兴路、城西路(今武阳西路)、城脚路等路段的下水管道,3年合计铺设下水管道6143米。且排水排污设施比80年代前有较大改进。除街心总管外,街边支管排水网,窨井设施等已经全部安装到位,街面排水畅通。若遇特大暴雨,少数街区如樟树脚、金星大楼附近还有短时积水现象。
  1992年后,城东北商贸住宅区开发建设,城区面积成倍扩大。其中武阳路、东升路与温泉路的排水排污工程为最主要的新城区排水排污干管。武阳路平行铺设两根书800毫米的雨污主干管,东升路铺设Φ800毫米~Φ1000毫米的主雨污合流干管,温泉路铺设Φ400毫米的雨污分流主干管。这些工程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街巷的排水排污管道,在1992年~1998年之间基本建成,并与老城区的解放街、壶山街、城东路、熟溪北路等排水排污管道沟通,形成县城新的排水排污基本网络。
  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以后,西寺溪失去了原有的灌溉功能,且因城区人口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垃圾杂物等逐年堆聚,西寺溪变成了臭水沟。1997年,建设部门顺应民心,改造西寺溪,实施城北排水改造工程,将西寺溪加盖改造成暗沟,结合城西路(今武阳西路)改造,将暗沟设置于路中,上铺盖板建成绿化隔离带,附近金星巷、西溪路等街巷的明沟也作了整治疏导,加盖成暗沟,改变了城西北一带排水排污不畅、污水脏臭的局面。
  1998年~1999年,排水排污工程主要解决排水排污主要干管完成后的配套和续建工作。在东升路延伸段、熟溪北路段、环城南路西段、宝塔路段、温泉路二期、壶山下街改造、东苑小区和县后畈的一些街巷铺设下水管9796.7米,排水沟354米。
  2000年开始,在滨江广场区块拆建和溪南中街地块拆迁、建湖畔公园的同时,开工建设熟溪两岸截污工程,南岸自江山三路路口至橡皮坝下游400米,北岸自解放桥至橡皮坝下游100米,下水道管径800毫米~1000毫米,总长2690米。截污工程建成后,橡皮坝上的武川湖少有城市污水排入,湖水清澈,影照三桥,与湖畔公园、滨江广场构成武义城中美景。
  2001年根据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北岭新区开工建设,在温泉北路、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和明招路中段埋设雨污分流主干管7597米。这一区域排水排污管道全新设计,一次到位,是未来县城新区设施最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
  2003年,新一轮旧城改造实施,熟溪北路、解放街再次拓宽,重新铺设排水排污管道。熟溪北路劳动桥至解放桥路段、解放街东升路口到解放桥路段,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2003年,县城新区最后一条水沟——中渊水沟改造工程分段实施。中渊水沟原系县后畈最大的灌溉渠道,新区开发后,位于武阳路北面商贸住宅群之中,对建设施工十分不便。至2005年,从解放街到明招路,铺设Φ1500毫米,总长1912米的主干管道,完成县城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排水管道工程建设。
  2004年9月,县建设局会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武义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服务范围包括现城区、白洋渡、北岭新区和开发区的部分区块。主要工程内容为服务范围内的污水主干管、次干管和部分支管计41.7千米,3座提升泵站和2.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1座及配套设施。污水处理厂选址于白洋街道新金塘村西侧,占地38177平方米。2005年8月,经BOT方式公开招商,浙江中昌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中标,承担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经营权限为25年(2007年~2032年),县政府与该公司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2005年8月30日污水处理干管工程开工,11月5日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动工兴建,至该年底,已铺设污水管网5.5千米,整个工程拟于2006年底建成主体工程。
  至2005年年底,县城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基本完备,排水排污管道总长163.96千米,其中排污管道43.79千米。
  城区公共照明
  城区公共照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县城街道改变,路灯亦迅速增加。主街安装高汞灯、钠灯,街道转弯处和巷口安装40瓦~100瓦白炽灯。县电力部门增设二人专为装修路灯服务,后配置一辆装修路灯专用汽车。1990年后,经县有关部门批准,县供电局针对原有路灯线路短、灯头少、设备差的情况,按照城市亮化、美化要求,对路灯线路、杆塔进行了改造。在主街架设了高杆长臂路灯,使县城夜景更加亮丽。至2005年年末,共架设路灯线83.41千米,安装路灯2575盏,年用电量300多万千瓦时。
  燃气供应
  1988年4月,武义有机化工厂直接从大庆进液化气,以13元一瓶供应职工,这是武义城区燃气供应之始。1990年4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与遂昌金矿联办武义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开始向城区居民供气。期间经营液化气的经销商还有武义县能源经营部和武义县梁氏液化气经营部。1991年11月4日动工建造武义县液化石油气贮灌站,后于1993年4月16日建成。1992年8月6日,成立武义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设贮灌站、配送中心、危险货物运输车队、安全消防科,有门市部及液化气供应网点40家。
  1998年12月28日,民营企业武义县鑫源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动工建造;1999年11月投入运行,在武义城区设有6个供气网点,在柳城、陶村各设一个网点。
  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自成立后,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自1993年5月5日至2005年年底,已实现安全供气4620天。其中2004年度,被省建设厅、燃气协会评为浙江省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集体。
  2004年6月22日,武义新华联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城市液化气管网建设。中压管道至2005年年底已铺设至明招路、香山路、宝塔路、中源路、俞源街、温泉南路,总长为5000米。从2005年6月3日开始供应管道液化石油气。有用户200户,分布在仙霞人家小区和锦绣华都小区,年供气21600千克。
  至2005年年底,武义县燃气供应有贮罐站2家,管道液化气1家,年供气能力4500吨,用户51000户,城市气化率达98%。液化气价格按进气价格随行就市调整零售价格,综合差率控制在12%以内。1999年液化气(15千克/瓶)最高零售价68元/瓶,2005年最高零售价98元/瓶。
  广场公园
  1985年~1986年动工兴建北岭公园。公园占地27730平方米,园名由千家驹题写。并重修古迹北岭洞,在洞顶建楼阁,称“天阶景璧楼”,为中国古典式飞檐建筑。1990年,重建北岭公园的石阶游步道。至此,北岭公园及其周边山林形成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统一的、既具有古朴风情又具有现代风光的县城第一个景观公园。
  1985年,重修位于城东北金鞍山上的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发宝象龙塔”,建塔山公园。公园占地2400平方米,以金鞍山的自然景观为倚托,自山脚至塔台建游步道,在塔西南山脊平坡建香山亭,亭内置古塔记事石碑,在塔山周边进行绿化改造,修建过程基本保持自然原貌,形成自然生态和古典风情协调一致的园林风光。
  1996年在武义火车站前建设火车站广场。该广场于1998年10月20日竣工投入使用。
  90年代,在武义县城旧城改造过程中,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城区道路、商业街区布局,在城中建设小型广场公园。1998年在壶山下街、城东路、温泉路的交接处建市民广场,地处县人民医院北面,由金华市永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租建设,经营期限自1998年6月1日至2048年5月31日。1999年在解放街、城东路、东升路交叉口建东升路口小花园。
  随着新一轮县城规划的实施,广场、公园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梅郎山公园(一期)动工兴建。该公园位于县城南部,由溪南村建设。入口为广场,面积约12000平方米。整个公园从入口广场依山势而上,一条小溪沿山脚而下,自然而和谐。公园设有健身娱乐设施,为县城南片居民提供了健身、游玩和休息的场所。2001年,熟溪北岸老城区改造,沿江6.2万平方米区块拆迁,兴建滨江广场。该广场坐落在温泉桥与熟溪古桥北端,总占地面积2.56万平方米,建有可供中型集会的平台及音乐喷泉、露天舞池等设施,是武义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2003年动工兴建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壶山公园规划总面积约336.1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全园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入口广场建设占地2.49万平方米,位于县城西北壶山脚下。广场背倚壶山,有一峡谷蜿蜒入山。空间布局采用借景手法依山就势,营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壶山公园入口广场的最大特点是“清凉”,城区居民夏夜纳凉消暑人流不断。2004年,为沟通壶山山系几个公园景区,自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始,上至县电视台发射塔,向东延伸至北岭洞,再往东延至塔山公园,建造了宽2米,长7.2千米,计有1.36万多级的壶山游步道。壶山公园的建成,为武义市民营造了一个自然、生态、亲水、文化等特色的休闲、娱乐平台。
  2003年9月,县城溪南片区旧城改造,兴建湖畔公园。该公园地处解放桥与温泉桥之间,北临熟溪江水,呈东西向条状。著名的熟溪廊桥横卧在湖畔公园与熟溪北岸的滨江广场之间。湖畔公园总用地面积3.64万平方米,由公园和亲水平台组成。全园以绿地为主,绿地占全部用地面积的71.5%。以广场、雕塑、建筑物相结合的文化广场、漠华广场、熟溪桥头广场、畲乡广场构成公园主体框架。利用熟溪古桥、武川湖等地理优势,在园内建设了茶廊、木亭、木平台等园林小品,并在古桥旁安置了刻有唐·孟浩然写的《宿武阳川》诗篇的景石,放置武义籍著名诗人、烈士潘漠华铜像和武义畲乡风情采莲女、武义古朴风情牛耕图等铜塑景观,结合古桥、武川湖,体现武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其独特的、具个性化品质的江滨公园。湖畔公园和漠华广场的命名,体现了武义人民缅怀先烈之情,具有纪念意义。公园中的亲水平台,长190米,宽14米,总面积2660平方米。
  环境卫生
  人工清扫武义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成立于1982年3月。至1986年年底,有固定职工37人,另外,壶山镇有巷道清洁工6人,清扫面积1.09万平方米。城区年清运垃圾0.53万吨。清扫范围为以老城区解放街、壶山街为主的街区及溪南部分街区。1987年~1990年,江山新村等一批新居民区建成,城区范围扩大,一些新街道如城东路、熟溪北路、城脚路、西溪路、新兴路和江山一、二、三路等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7.6万平方米。至1993年增加到9.8万平方米。1994年~1998年,县城城北商贸住宅区基本建成,以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为道路框架的新城区街道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49.7万平方米,并实行武阳路、解放街等7条主街18小时保洁制。年清运垃圾达到1.12万吨。1998年,为县城环卫工作增量之需,新增编制招收环卫工人22名。自1994年始,实行主要道路“一扫两保”制度,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管理,实行清扫面积与垃圾量挂钩计酬制度,县城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至2005年年底,环卫所在编职工70人,合同工174人(不含各社区清洁工),清扫面积208.6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30倍。年垃圾清运量3.6万吨,比1986年增加6.8倍。道路清扫由原先的一天二扫改为全天保洁,并做到垃圾收集袋装化、垃圾清运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
  机械清运及作业1982年~1990年,县环卫所先后购置垃圾自卸车5辆,洒水车1辆。1997年,购置小型垃圾清扫车1辆,用于清扫武阳路等车流量较多的路段,开始施行机械化清扫的作业。2004年,更新垃圾自卸车4辆,新购机械化清扫车1辆,主要用于百花山工业园区、明招路等快车道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面积37.6万平方米,占清扫总量的29.6%。2005年,新购洒水车2辆,垃圾收集车1辆,购置环卫专用密封式垃圾收集车212辆。至2005年年底,共有环卫机动专用车13辆,提高了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
  环卫设施1986年~1995年,垃圾收集设施以果壳箱(筒)、垃圾池为主,安置在街角或偏僻处。1996年以后沿街及居民区收集垃圾的设施不断增添更换,乃至在居民区建设垃圾房,做到垃圾收集不落地,改变市民随地乱扔垃圾的旧习惯,提高了城区环境卫生洁化、净化程度。
  1984年,城东路垃圾中转站建成。自此开始,城区每天收集的垃圾都集中到中转站转运。1995年,续建完成大桥南路溪南垃圾中转站,并于是年12月启用;2002年,城东路自卸式垃圾中转站改造为拉臂式压缩中转站,降低了运输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垃圾清运的密闭性。同年,新建明招路吊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2005年,新建溪南老体育馆街口、俞源街、城脚路西口、栖霞花苑等4座垃圾中转站,至2005年年底,城区垃圾中转站共7座,方便了垃圾的收集与清运。
  垃圾填埋场建设90年代开始,由于不易降解的垃圾比例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不能再作肥料清纳,垃圾堆积需另作处理。1997年,位于端村石码坞坑的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库容量为9.8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量为30吨。2000年,一期工程的库容已不能满足日渐增加的城市垃圾填埋需求,县政府争取省厅环卫补助经费15万元,于2000年12月完成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使填埋场使用年限延长9年。
  公厕及粪便管理1985年,城区有公共厕所15座,分环卫所公厕和单位公厕,厕所设施比较简陋。城区粪便收集和清运主要以人工为主,把粪便卖给生产队、林场、果园作肥料。1987年7月,环卫所购置第一辆大型吸粪车,用以吸运公厕粪便,年清运粪便约1300吨。1990年,城区有公厕24座,以后因旧城改造等原因公厕数量有所减少。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后,历经十多年建设,公厕设施更新换代,数量也相应增加。至2005年年底,城区共有公厕30座,其中环卫公厕11座,市政园林管理的3座,各单位管理的16座。
  1994年始对公厕逐渐改造成水冲式公厕、半生态公厕。2000年,温泉桥南端建成生态公厕,解决了建造公厕的许多难题。城区2005年年底有生态公厕10座。
  环卫管理及经费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是行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的县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6年4月,环境卫生管理所成建制由建设局划归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80年~1986年累计拨款58.45万元。由于城区环境卫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政拨款也逐年增多;2005年,县财政拨款已达497万元。
  1992年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县政府颁布《县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实施办法》,向城区单位、沿街商店、摊贩等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1994年1月15日,县政府决定向城区职工、居民收取每人每月1元的环境卫生管理费,开展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偿服务工作。1998年以后,收费对象及数额有变动。2005年,环卫所共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58.9万元。
  第三节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
  旧城改造
  拆迁武义县城旧城改造起始于1978年,为了拓展县城规模,拆迁解放桥北端部分建筑,建设解放桥通往溪南汤。1984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拓宽解放街,共拆除私房80户,公房4户,单位房1户,共计建筑面积7834平方米。1986年7月,为打通熟溪北路(解放桥至原武阳镇镇政府段),动迁22户,计2859平方米。1987年8月,成立县城镇拆迁办公室,负责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工作。拆迁地块为壶山上街新华书店至下水巷地段,共16户,计2165平方米。1988年7月拆迁县总工会以南、经委综合楼以西25户,计1875平方米;武阳楼以南、倪宅巷以西28户,计1960平方米;溪南街伞厂以东、兽医站以西11户,计825平方米;武义一中扩建工程(南丰片区)24户,计1680平方米。
  1992年,根据新编制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县前片拆迁改造,武义酒厂外迁,辟出40米宽的县前街。1994年,为打通熟溪北路镇政府至劳动桥段,拆迁农业局和武阳镇政府宿舍2幢。1996年4月,县政府发布《武义县县城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成立县旧城改造指挥部。6月24日,县政府发布《解放南街、壶山下街拓宽拆迁工程实施细则》,此后3个月拆迁壶山下街两侧及解放南街东侧的建筑,并逐步拓宽街道及实施回建工程。1997年,下王宅地块改造,温泉路延伸至温泉桥,建设市民广场。1998年,文化馆地块进行拆建改造。
  2000年,第三轮县城建设规划开始实施,旧城改造规模加大。县政府决定在县城标志性建筑熟溪桥北端建设滨江广场。2000年10月,滨江广场地块拆迁。同年拆建的还有武义布厂,改建为城市花园住宅。
  2001年,县城拆迁规模进一步加大,主要工程有双路亭入城口拆迁,壶山上街、横街、城脚路两街一路拆迁,解放街第二次拓宽拆迁和熟溪防洪二期工程拆迁等,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23.21万平方米。2002年,实施明招路延伸、熟溪防洪三期工程、双路亭二期和解放中街(A、B区块)拆迁。2003年,实施溪南中街1号~5号地块、马铃地地块、城脚路地块、琉璃路地块、解放中街三期(运务大楼)等拆迁工程,拆迁规模仅次于2001年,共拆除房屋16.35万平方米。
  自1996年起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县政府公布了一整套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拆迁政策法规的实施细则。自2001年起逐年制定和公布《城区房屋重置价格》,使城区居民对旧城改造逐渐理解和支持,使旧城改造工程得以较为顺利的实施。
  安置根据国家有关房屋拆迁的政策规定,被拆迁人采用原地回建、易地迁建、购买商品房、产权调换等方式安置住所。武义县城壶山上街下水巷、壶山下街、解放南街等拆迁地块,均有被拆迁人回建的住宅及商铺。然而旧城改造后拆迁安置的主要方式,是易地迁建和产权调换。在县城建设中划出多块土地用于拆迁安置,规模较大的有象龙小区、香山小区、塔山小区、新熟溪小区、南湖畈、栖霞花苑等。
  象龙小区是武义县城拆迁易地安置较早建设的一个商住小区。位于东升路以北,宝塔路以东,电信大楼以西,占地总面积5.5万平方米,自1996年开始建设,至2005年,共建拆迁安置房58幢,安置被拆迁户416户。该小区建筑大部分为复式三层带庭院住宅,由规划部门统一设计,建筑外观一致,外墙统一涂浅蓝色外墙漆,统一建设通透式围墙。
  南湖畈小区(后命名为南湖花苑)是迄今为止县城拆迁易地安置住户最多的住宅区。小区划分为7个居住区块,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共安置954户。其中B区为公寓式住宅,G区为连体别墅型建筑,其他各区皆为不同形式的排屋建筑。该安置区整体结构为道路框架型,房屋设计统一,整体美观,街巷纵横交错,出入便捷,与江山新村连成一体,生活设施齐全,具有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区最大的居民住宅区。
  拆迁易地安置最具代表性的建设项目是栖霞花苑。占地面积13.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其中公寓式幢房38幢,占地11.70万平方米。排屋42幢,占地6.4万平方米。总投资3.62亿元,可安置1344户。栖霞花苑整体为花园式设计,建筑群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房屋间距为1:1。绿地及健身场地、活动场地、亭台游廊等休闲设施安插于各住宅之间。被拆迁户在产权调换中保留了排屋安置方式,有9种户型供迁入户选择。栖霞花苑的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舒适、宁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回建工程自8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就重视旧城改造后的回建工作,以改善旧城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县城在城乡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及辐射功能。
  1984年,解放街拓宽并延伸至熟溪以南区块,解放街从5米左右拓宽至15米,同时建好下水道及水泥路面、人行道。街道两侧,先后回建了武阳楼、第一百货商场、邮电大楼、人民法院、购物中心、财税大楼、卫生局、物资大楼等一大批公共建筑,方便了居民生活,改变了旧城的面貌,使宽敞、繁华的解放街成为在80年代武义县城的标志之一。在城区溪南片,新建解放南街、溪南街、熟溪南路,沿街回建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工商局、建设银行武义支行(溪南)、武阳小学、科委大楼、外贸局、供销总社,及大批属高标准的商住楼和水果市场、农贸市场等,使溪南片又成为城区较为繁华的地段。
  90年代,旧城改造的回建工程进入新的阶段。1992年起,县前片拆迁改造,回建县前街,建成中南商厦、鑫桥大厦、行风大厦、农行大楼、室内菜场及沿街商住楼。1996年起,壶山下街改造,建成长350米、宽18米的新壶山下街,街道两侧回建了烟草公司、粮食大楼、中国银行武义支行、房管大楼、金田大楼等公共建筑。采用出让土地方式由个人出资拼建沿街店面、商住楼25幢。回建面积4.99万平方米,使壶山下街焕然一新,成为县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一条商业街。同年,解放南街拓宽改造,回建溪南商厦、溪南邮电电信大楼等公共设施,拼建沿街店面商铺,回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这一时期,环城南路加快建设,沿街建设了财政地税局、国土资源局、城建局等公共设施及沿街店铺,县城东南至县城西南的一条新街道逐渐繁华、不断发展。1997年,温泉路、下王宅路拓宽改造,建成长600米的温泉路(部分),沟通东升路、武阳路,把老城区与开发区连成一体。至此,武义城区格局再次显著改观。温泉路两侧建成下王宅菜场、市民广场、千禧花园、滨江花园、宏福商厦等建筑群,成为新的商业活动中心。
  2000年~2005年,旧城改造工作增量提质,回建工程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2000年拆迁滨江广场地块、回建滨江广场2.56万平方米及商住楼占地2万平方米,回建道路1.44万平方米。2001年拆迁壶山街、横街、城脚路,回建紫金五圣商业中心。该商业中心建筑风格独特,高五层(含地下一层),环状街中街设计,集商贸、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拆迁温泉桥南振兴路,回建金三路广场商住区。解放中街第二次拆迁后拓宽至20米,并逐年回建红宝石大厦、宏马时代广场、阳光华庭、汇景新城、西溪华庭等大型商贸住宅建筑群。2002年,双路亭入城口拆迁后,改造拓宽建成温泉南路,回建五金一条街商住区。2003年,溪南中街1号~5号地块拆迁后,回建湖畔公园及武阳名筑(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江南明珠(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2个商住小区。
  武义县城经过20多年的拆迁及回建,武义县城,街道拓宽、交通便捷、大地增绿、商铺鳞次栉比,住房宽敞舒适,环境优美洁净。
  新区建设
  武义县城的新区建设,起步于80年代。1986年3月,县政府批转《武义县干部、职工、居民自费建房试行办法》,统一建设住宅小区,城区首批266户居民在长蛇形(现江山新村)自费建房。这是武义县城新居民住宅区建设之始。此后几年,东苑新村、金星新村、南丰新村、下王宅等6个新住宅区逐步建成,至1991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60平方千米。
  1992年7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武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并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划出老城区东北边缘的县后畈作为县城新区进行开发建设。规划总面积2.18平方千米,首期开发用地79.33公顷,其中商业小区33.33公顷,工业小区46公顷。
  1993年。1997年5年间,县城新区建设有计划、高质量地展开,建成城区最宽、最长的武阳路(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目“城区道路”),完成道路两侧房屋、商铺建设,其中武阳镇镇政府大楼(2001年9月以后改为公安局大楼)、中国建设银行武义支行大楼、水务大楼、信用联社大楼、君乐大酒店大楼、金星大楼等公共设施都建于这一时期;建成温泉路北段及道路两侧建筑,如青少年宫等;建成北岭小区商住区、友谊小区住宅区、康园小区住宅区、园丁新村住宅区等新一代商住、住宅小区;完成星光菜场、商贸中心、鸿达商城、汽车运输总公司等商业设施建设,使该区块商贸活动渐趋繁荣兴旺。
  与此同时,县建设部门在开发区与旧城区之间建东升路,结合旧城改造建温泉路南段(温泉桥北)接通温泉路北段,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后的老城区结合在一起,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格局。
  1998年金温铁路全线通车后,武义县城建设逐年向东北扩展,香山大桥、白洋大桥建成通车,白洋渡工业区加快开发,百花山工业区建设分期进行。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电信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相继建成后,火车站一带成为武义与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白洋渡工业区大道建成后,北通上松线,南通东升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交通便捷,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工业区内绿化建设、绿地空间都按规划实施,一改旧厂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烟尘滚滚的旧貌。白洋渡工业区成为武义县开发建设最早,为武义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工业园区。
  至1998年底,经过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武义县城新框架初步形成。城中区块以解放街为核心,城南区块以溪南街和环城南路、解放南街为主线,新区以武阳路、东升路为横轴,并通过纵向的温泉路与城中区块相连接,县城建成区面积为7.09平方千米。
  1999年~2005年,第三轮县城建设规划实施。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新区建设向县城周边扩展。在城西南,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的建设,造就了一大片高品质居民住宅区。在城西熟溪北岸,新建省一级重点中学——武义一中。在上松线沿线,开发黄龙工业园区,其范围延伸至十里岗一带。在城东南,随着五金一条街的拆迁改造,东南工业功能区建设起步,建设范围扩展到端村、五七干校以远(即城区外环线,从有机化到永康的永武二线一段)。并在溪里进行“一组团”(武义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建设。在城北和城东,城北商贸住宅区建设向高层次、高品质发展,温泉别墅区、锦绣华都、红锦苑、鸿基花园、家园阳光城等一大批高品质的商住小区陆续建成。象龙小区、香山小区、塔山小区等拆迁安置居民区建设完成,中医院温泉康复中心、温泉山庄、新图书馆、新熟溪小学、新武义三中(后改为武义实验中学使用)、人民法院等大批公共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贸市场、茶叶专业市场、建筑材料、装潢装饰专业市场等一大批商贸市场,也相继建成并不断扩大规模。
  开发区二期工程在这一时期全面铺开。2000年开发区委托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百花山工业区和白洋工业区详细规划,并于是年11月开始实施,先后完成邵宅区块9950平方米的纵横道路工程;启动百花山区块“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与平整地基)工程,完成总长1868米、宽70米的百花山工业区主干道及配套道路荷花路、兰花路、牡丹路等道路建设。完成全长480米,配套道路长1700米的白阳山隧道工程。完成供水管全长6.5千米的县城至百花山工业区的引供水工程。完成7.39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并建设了百花广场。借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牛背金高速公路出入口之机,开发白洋工业园区,通过白洋山隧道把白洋工业园区与百花山工业园区连成一体。至2005年年底,开发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8亿元,开发区面积为6平方千米,其中已开发商贸住宅区2平方千米,开发区总人口达4万人。
  2002年~2005年,武义县城整体规划调整方案付诸实施,县城着手建设北岭新区。2004年北岭隧道(一期)贯通,温泉北路快车道建成。2003年开始在北岭新区建整体框架道路(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目“城区道路”);北岭隧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完成金湖建设工程(即塔山水库改造建设工程);建塔山小区(拆迁安置区,占地面积5.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4万平方米,安置153户);下山脱贫示范村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县实验中学(建成后与武义三中对调使用)、县检察院、金厦·银湖花园商品房等新项目开工建设之中。
  武义县城建设,经历了3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80年代旧城改造、向熟溪南岸发展阶段;二是90年代城中区块改造和城东北开发区建设阶段;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城区熟溪两岸景观建设和向周边区块发展的阶段。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开发,武义城区真正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浙中地区以生态为特色的山水生态县城。至2005年,城区建成区面积17.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0.58万人。
  附:城区标志性建筑
  电力大厦占地面积5359平方米,建筑面积7054平方米,主楼12层,位于温泉南路,1991年9月开工,1993年竣工,是武义县城最早建成的10层以上高层建筑。
  建行大楼占地面积4188.1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主楼15层,位于武阳中路2号,1995年开工,1997年5月竣工。
  电信大楼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80平方米,主楼15层,高62米。1997年3月开工建设,1998年12月竣工。
  明招温泉国际酒店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前后两楼共2.2万平方米,主楼占地3700平方米,21层,高79.10米。2003年7月19日开工(后于2006年4月竣工)。
  香格里拉大酒店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主楼23层,高81.8米,位于建行大楼对面。2004年7月开工,后于2006年8月竣工,为县城第一高楼。
  宏马时代广场占地面积1.2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主楼20层,建有空中花园5000平方米。位于壶山街与解放街交叉口。2003年9月开工,2006年9月竣工。
  第四节 县城管理
  城管机构
  1984年2月,机构改革后,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由建设与环境保护局管理。1991年5月,成立县城建管理监察队,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依法行使对城镇范围内的规划、市政、公用、园林、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监察。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是县城第一支从事城市建设管理的执法队伍。1993年9月,县政府成立县创建文明城镇依法治理办公室,发布《关于整治市容市貌的通告(第一号)》,协调城建监察、公安、交警、工商等部门整治市容市貌。1994年3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县城建监察大队,行使城市建设的管理监察工作,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1995年4月,县政府批准建立县渣土管理站,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理城区建设渣土的堆放、清运、发放《渣土准运证》,处理建筑渣土乱堆乱放而损害和影响环境的违法违章行为。1996年3月,县城建监察大队与县渣土管理站合署办公。1997年9月,县政府成立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为全民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落实县人民政府有关城市管理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2002年机构改革,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归口县建设局领导。县城建监察大队原用于城市市容管理的6名编制划入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同时撤销渣土管理站,成建制并入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重新核定编制18人,为差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6年4月,根据县委〔2006〕10号文件规定,县城市管理办公室成建制划归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辖。
  市容监管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后,对县城市容市貌的管理监察加大了宣传力度。1992年6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简称城管101号令),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1993年9月1日,县政府发布《关于整治市容市貌的通告(第一号)》。此后,由武义县“创建办”统一协调城建监察、公安、交通、交警、工商、环卫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整治行动4次,通过联合整治行动,武义城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以后加强城市管理打下了基础。
  1996年,县城建监察大队市容中队除服从“创建办”统一协调进行综合整治外,还对乱贴户外广告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流动摊贩。同时对固定摊位发放占道证。为方便户外广告张贴、制作广告墙,规定广告统一张贴的行为,特别是对跨街横幅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有效探讨,使跨街横幅走上规范化的路子。
  1997年9月,针对“三农”县城特点,以整治“六乱”(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贴)为重点,全面实施“美化、洁化、亮化”工程。并逐步从突击管理转变为长效型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1998年县人民政府发布禁止放养家犬的通告,成立了限养家犬工作领导小组,由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牵头多次对放养家犬进行整治。捕杀非法家犬980只。
  经过近几年的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城区基本做到了综合整治达标标准的要求:沿街建筑物保持外形完好、整洁,阳台不挂杂物;店面按市貌规范化要求装修,并保持整洁美观,沿街遮阳(雨)蓬按规范安装;霓虹灯、灯箱广告和户外广告按规定设置;路牌、广告牌文字用语准确,无破损,沿街无乱贴乱画;环境卫生全天候保洁工作达标。2005年12月,武义城区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卫生县城。
  城管执法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以后,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由县城建监察队负责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市容管理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市容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教育劝阻,行政干预和经济处罚等手段,使他们改正,以此来整顿市容市貌。1992年12月,经县物价局批准,开始收取城镇道路占用费及道路挖掘修复费。1994年3月,县城建监察大队内部机构调整,专门设立市容中队,加大对城区市容市貌的管理力度。至1995年,纠正违章摊点2300余起。1997年市容监察取缔无证摊贩2800余起。
  1997年9月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加大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1998年3月,县政府发布《武义县城市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城市市容管理制订16条规则,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规定16条罚则。县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批临时摊点、早点夜市、户外广告、洗车场点、灯箱招牌等与城市市容相关的经营活动;城市管理监察队则对上述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整治,并对违法违章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自城管办成立后,按规定收取道路占用费及灯箱广告费(含跨街横幅)累计525万元;对店外占道经营,累计实施行政处罚约5000余次;对流动摊点的违规处罚,累计约6000余次;年处罚总计约3万~4万元左右。2005年违反城市管理的罚款4.8万元。罚款上交国家财政,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从2002年开始,多次集中整治遮阳(雨)蓬和占道手摇井。拆除陈旧或制作超长超大、不合规定的遮阳(雨)蓬400余个,割除占道手摇井60余只。
  改革开放以后,农用三轮车载客营运曾一度蔓延,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现象成了城区交通安全的隐患,政府曾明令禁止。县城管办成立后,多次联合运管、交警、工商等部门集中整治,改变农用三轮车、残疾车非法营运严重影响城区交通和市容市貌的状况。2004年1月~4月的整治活动查扣了农用三轮车320辆,有效地改变了十多年来禁而不止的局面。
  经过城建监察大队市容中队和城市管理办公室十多年的整治,武义城区的市容市貌有了长足的进步,正逐步从“三农”县城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城区脏、乱、差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