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83
颗粒名称: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257.1
页数: 40
页码: 171-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城乡建设80年代起,县城建设开始按照城市规划实施,旧城改造逐步展开,新居民区建设在江山新村开了先河。90年代县后畈开发为商贸住宅区,县城新区拓展至火车站,老城区开始连片改造。至2000年,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县城新框架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根据新的建设规划,按照建设“山水生态精品城”的理念,围绕“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的生态格局,努力打造以温泉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城市为目标,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房地产开发,20年来城镇居民人口增加2.8倍,而住房拥有量增加8.9倍。
关键词: 城乡建设 武义县 房地产

内容

80年代起,县城建设开始按照城市规划实施,旧城改造逐步展开,新居民区建设在江山新村开了先河。90年代县后畈开发为商贸住宅区,县城新区拓展至火车站,老城区开始连片改造。至2000年,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县城新框架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根据新的建设规划,按照建设“山水生态精品城”的理念,围绕“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的生态格局,努力打造以温泉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城市为目标,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房地产开发,20年来城镇居民人口增加2.8倍,而住房拥有量增加8.9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2年的2.07平方千米扩展到2005年的17.6平方千米。
  近20年来,各建制镇的建设也迅速发展,镇区面貌已有较大改观。2003年开始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以及2004年开始的生态乡、镇、村建设引领了新农村建设方向,已取得初步成果。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规划
  第一次县城建设规划
  1982年武义县城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1983年10月编制完成。报经金华地区行署发〔1985〕84号文件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至1985年,中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城市性质:武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继续加强轻纺工业、建材和砩石开采工业、积极开发食品工业的社会主义城镇。城市规模:1982年现状人口为2.29万人,用地2.07平方千米;规划近期人口2.5万人,用地规模2.57平方千米;中期人口2.72万人,用地规模2.94平方千米;远期人口4万人,用地规模4.02平方千米。
  第二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3年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发〔1993〕93号文件批准了武义县县城第二次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近期1992年~2000年,远期2000年~2010年,远景2010年~2050年。城市性质:武义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以萤石和温泉为特色的综合性城镇。规划区范围、人口和用地规模:包括武阳镇部分行政区范围和邵宅乡的部分地区,近期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85平方千米;远期人口10万人,用地规模9.5平方千米。发展方向:以老城区为依托,主要向东规划新建的火车站方向沿江发展,适当扩大发展溪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
  第三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8年修编完成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6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1998年~2020年。近期1998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城市性质:以温泉、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中重要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6.8万人,用地6.53平方千米;中期8.3万人,用地8.14平方千米;远期12万人,用地11.98平方千米。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城市东部(武义江以西)和西南部发展,中、远期逐步向东北部、东南部和北部方向拓展。整个城市用地基本呈“一城五片(城南片、城中心片、塔山片、白洋渡片、邵宅片)一组团(溪里)”格局,明确在北岭区块统一建设一个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2002年12月,修编《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报金华市人民政府备案。调整后,确定城市形态为组团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为:一轴串接三中心,一轴即为温泉路,三中心则为老城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北岭区块的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和溪里的温泉旅游度假中心。“一环”与“三横三纵”主道路骨架:“一环”即为城市环路,“三横三纵”即为横向的莹乡路、老上松线、武永二线,三纵为温泉路、明招路和百花山至白洋道路。五组团居住用地:以铁路、熟溪和壶山为界形成五大组团的居住用地,即老城居住区、城南居住区、北岭居住区、邵宅居住区和白溪居住区。“三山三水”生态绿地:即壶山、梅郎山、白阳山和熟溪、永康江、武义江,将生态山水、绿地楔入城区。
  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时,每次都制订了诸如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绿地、景观等专项规划。
  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营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三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可分为3个阶段:
  计划实施第一阶段(1983年~1992年):(1)改造了城区道路。拓宽和延伸了解放街,改造了熟溪北路,建设环城南路、溪南街、城脚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回建或新建沿街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如武阳楼、第一百货商场、物资大楼等。(2)调整了城区的工业布局,改善了工业布点分散、零碎、占地过大的状况,工业布点安置于熟溪南侧山坡和城区外围南北两侧。对棉纺织厂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实施扩建和技改,提高经济实力;把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如酒厂等)外迁,改善城区环境。(3)建设了江山新村等新居民点,改善了居民和农民的居住状况,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82年的5.78平方米/人,提高到1991年的11.89平方米/人。⑷公共设施、商业网点有了增加和改善,新开辟小商品市场(城东路北口)、农贸市场(振兴路北口)等专业市场,扩建了自来水厂,新建了工人文化宫、医院门诊大楼、武阳中学、武阳小学和武阳幼儿园。(5)新建了汽车站,改善了城区对外交通道路,开设了小型公交交通。(6)重修了熟溪桥、发宝象龙塔和鸣阳楼等文物古迹,完成了北岭公园(一期)建设。
  计划实施第二阶段(1993年~1998年):(1)开发区建设全面实施。城东北新区(商贸住宅区)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及沿街建设完成。(2)县前片、壶山下街拆迁及回建工程完成,旧城东部改造后形成全新商业区。(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1992年8月开始供应液化石油气;由源口水库供水的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排水排污全面整治;供电、电信、广播电视设施新建或大幅增量。(4)北岭商住区、东苑新村、康园小区、温泉别墅区等现代化商住区建成,熟溪北路室内菜场、武阳中路商贸中心等现代化商业区建成,提高了城市品位。(5)城区道路桥梁建设扩大规模。新区道路和老城区道路及城区三座桥梁建成后形成了武义城区五横四纵的道路体系。(6)武义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金温铁路全线通车,构成武义对外交通新的体系。(7)白洋渡等工业园区建设,聚集社会资金,发展工业企业,增强了武义城区的经济实力。
  计划实施第三阶段(1999年~2005年):(1温泉南路拓宽改造、双路亭入城口建设以及温泉北路(北岭新区)建设工程,南门街拆迁改造,城西入城口建设等,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更完善的道路框架;(2)解放街第二次拆建,俞源街沿线地块旧城改造,紫金五圣、宏马时代广场、五金一条街、锦锈华都等一大批商业中心的崛起,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和出行购物。象龙小区、塔山小区、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等居民区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3滨江广场、梅郎山公园、湖畔公园、壶山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城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空间;(4)熟溪桥至白洋渡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了县城抗洪防洪能力;(5)壶山自来水厂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的建设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态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6)温泉山庄、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等建成投产,为武义游旅开发奠定基础,打响温泉旅游品牌;(7)百花山工业园区、文教旅游工业功能区、东南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激活了武义的工业经济活力;(8)县城周边出境公路的扩建改造,使县城的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9)北岭新区开发,使武义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目前框架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已经基本建成,新区城市设施建设已经起步。
  规划管理
  规划审批管理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后,进一步推动了武义县城市规划工作在法制轨道上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区建设正式实行“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制度,规范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
  实施“一书两证”的规划审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的建设行为,保证了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有效防止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从1991年至2005年年底,县规划管理部门累计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817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617件,建设用地面积724.05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896件,建筑面积454.76万平方米。
  规划实施管理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着手清理城区建设的无序状态。根据村镇摸底的情况及群众意见,经过大量的调查、核实,规划管理部门于1986年会同壶山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拆除51户,没收3户,收取造地费及罚款17.14万元。这一阶段用地清理工作,扼制了几年来城区随意建房行为,纠正了城区私自占地建设不正之风。1986年11月18日,城乡建设部领导在省、市建设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武义考察,对武义县城的建设工作给予较高评价。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1992年11月1日,建设部发布《城建监察规定》,由城建监察队伍对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实行监察。1994年3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县城监察大队,并实施城乡建设的监察工作。
  第二节 政基础设施
  城区道路
  至1986年,老城区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有:壶山街、解放街、溪南街、熟溪北路、城东路、新兴路、城脚路、西门路等,街道总长11195米,道路面积16.60万平方米。
  熟溪北路中段、新兴路路口至酒厂段、城东路、溪南街壶山桥至体育馆段、环城南路樟树脚以东段、城脚路东段、西门路(解放街至马铃地段)等,在80年代~90年代分阶段建成或延伸。1992年,县前片拆建,建县前街。1996年,壶山下街拓宽改造,改变了延续1300年的历史旧貌。同年,解放南街东侧拓宽改造。至1996年年底,武义城区除文物保护所需而保留壶山上街和原横街外,都进行了修建、拓宽或改造,并新建了周边的一些主街道,形成老城区的道路网络。
  1992年7月开始,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东北部(时称县后畈)由武义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设计道路框架为武阳路、温泉路,并在新老城区交接部由城建部门建东升路。至1997年,武阳路、温泉路、东升路基本建成,使武义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至1998年,城区道路设施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慢车道、人行道、绿化隔离、行道树带等道路设施逐步完善。主干道之间的一些街道及大居民区内的街道,如北岭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光明路、商城路、中源路、塔山路、康定路、武通路等都相继建成。城西入城口道路、双路亭入城口道路进行了改造。武义城区道路基本形成了五横四纵的交通网。
  2002年,武义县城整体规划调整,北岭新区开发建设开始实施。至2004年,北岭新区框架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其中主干道有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温泉北路,和位于北岭新区东部的明招路。在开发区,建有百花山大道,宽70米,长1650米,是新城区最宽的北大门通道。
  2002年,拆建老城区西片,建设南门街,从城脚路到武阳西路,为老城区西部主干街道。2004年拆建城中片建俞源街,从熟溪北路至西溪路。2003年~2005年,完成新建居民区南湖花苑和栖霞花苑框架道路建设。到2005年年底止,武义城区道路总长160.6千米,面积216.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2.9平方米。
  城区桥梁
  武义城区(包括近郊)1986年前有桥梁6座。它们是: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的熟溪廊桥;1967年修建、位于白洋渡的武义桥;1968年建成的壶山桥;1976年由武阳镇中南村在县城小南门外熟溪上搭建的劳动桥;1978年建成的解放桥;1984年建成的武东桥。
  1986年以后,城区桥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6年扩建劳动桥,1992年9月23日特大洪水,劳动桥被冲垮两孔,县政府决定重建劳动桥。并于1993年12月25日竣工。2003年,鉴于劳动桥的质量、宽度、荷载等已不符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县政府再次决定重建劳动桥。2003年10月18日开工,2004年7月30日竣工。
  1986年10月,对熟溪廊桥进行恢复原貌的落架大修,1987年9月竣工。2000年6月23日熟溪廊桥被洪水冲毁,县政府筹资420万元(其中300万元捐赠)按原样重建。2001年5月28日竣工。
  1994年,在劳动桥熟溪上游300米处建设栖霞桥。1994年开工,因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安全事故(详见第十九编第七章第三节《建筑安全监察》),几经周折,于1999年才竣工并交付使用。
  1996年开始建设白洋大桥加香山大桥(即公铁立交桥)。1997年9月竣工。香山大桥石墩石体石栏杆,栏柱上有石狮914只,1997年9月竣工。立交桥蔚为壮观,与香山互相呼应,是城北一景。
  1997年12月,在熟溪廊桥下游200米处,兴建温泉大桥,拆除壶山桥。1998年11月竣工。
  2003年改建解放桥,在原桥上游一侧拼宽桥面。由9米加宽至20.25米。双向四车道,并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3年10月,在武义江白洋大桥下游约1000米处的建设大桥开工兴建。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因武东桥桥面窄、荷载低,使用期长,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决定拆除旧桥,新建武东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11月,在武义三中东面的熟溪上建设明招大桥。2004年11月竣工。
  2003年建成的武义江大桥,是连接县城与西田畈高速公路入口的1座重要桥梁。
  1986年至2005年城区新建桥梁8座,改建1座,重建2座,共11座桥梁。桥梁详情见下表:
  城区引供水
  城区供水始于1975年。随着城区扩大、人口增多,水厂原有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9年建成壶山水厂,同年12月29日起壶山水厂开始从源口水库引水。到2005年年底,年供水量达829万立方米,使用自来水的城乡居民达18739户(含集体户2052户),城乡供水一体化快速推进。其中,全县农村使用城市自来水的村庄20个,受益人口3万多人。
  水源及其防护1996年10月31日,县政府制定规定,将饮用水水源防护由水域扩大到陆域,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1997年武义县引供水工程筹建,源口水库被列为县城饮用水水源。为确保水源水质,1998年4月28日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召开源口水库污染治理协调会,责令库区内武义超维建材有限公司等4家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于1998年7月1日前关闭,同时清除残存的废丝废渣。是年10月5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源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通告》,明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陆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生态平衡活动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1999年5月10日,武义县建立“创建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领导小组”。同年12月16日,金华市环保局在武义县源口水库管理处召开源口水库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验收会议,并通过验收。
  引供水企业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是集引水、制水、供水、管道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
  1995年3月自来水厂更名为“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2001年8月,武义县供水责任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武义自来水公司合并,改称“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内设7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部门,自2002年起实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
  公司下属2个水厂,总设计日供水能力5.5万立方米,其中壶山水厂位于城西壶山南山坡,占地33350平方米,是县城引供水的主体工程,1998年5月5日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近期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动工,主要建设内容:1750立方米/h反应沉淀池1座,6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0万立方米/日四阀滤池(包括远期)1座,以及加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实际投资2200万元。1999年12月29日,壶山水厂近期4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建成投产。同日,位于熟溪北路66号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的武义水厂,作为备用水厂暂停使用。2000年6月下旬,武义受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大量泥石流涌入源口水库,源水浊度高达200度,7月14日,重新启动武义水厂供水。7月25日,源口水库水质浊度回落,壶山水厂恢复供水,武义水厂停水,继续作为备用水厂。
  引供水管网引水管网,自源口水库至壶山水厂全长18.7千米,管材采用DN800毫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部分地段采用钢管。1998年11月28日动工建设,1999年8月14日全线完工,进行试通水。是年12月29日正式向壶山水厂供水。
  城区供水管网1974年上半年开始安装。至2005年年底,共铺设DN100毫米以上各种材质的供水管道156.5千米。管网覆盖范围除县城外,往东沿永武一线省道到桐琴、沿东升东路经武东桥到沈宅;往南沿县城至新宅公路到溪里;往西沿环城南路到南湖;往北沿明招路到履坦。
  21世纪初初开始,城区供水实施“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
  排水排污
  1986年~1988年,旧城新华书店至下水巷地段拆建,铺设新下水管道;江山新村基建完工,在江山一路、二路、三路铺设下水管道两者合计3695米。1989年~1991年,排水排污设施从旧城中部扩大到旧城周边,新建、续建城东路、环城南路东段、新兴路、城西路(今武阳西路)、城脚路等路段的下水管道,3年合计铺设下水管道6143米。且排水排污设施比80年代前有较大改进。除街心总管外,街边支管排水网,窨井设施等已经全部安装到位,街面排水畅通。若遇特大暴雨,少数街区如樟树脚、金星大楼附近还有短时积水现象。
  1992年后,城东北商贸住宅区开发建设,城区面积成倍扩大。其中武阳路、东升路与温泉路的排水排污工程为最主要的新城区排水排污干管。武阳路平行铺设两根书800毫米的雨污主干管,东升路铺设Φ800毫米~Φ1000毫米的主雨污合流干管,温泉路铺设Φ400毫米的雨污分流主干管。这些工程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街巷的排水排污管道,在1992年~1998年之间基本建成,并与老城区的解放街、壶山街、城东路、熟溪北路等排水排污管道沟通,形成县城新的排水排污基本网络。
  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以后,西寺溪失去了原有的灌溉功能,且因城区人口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垃圾杂物等逐年堆聚,西寺溪变成了臭水沟。1997年,建设部门顺应民心,改造西寺溪,实施城北排水改造工程,将西寺溪加盖改造成暗沟,结合城西路(今武阳西路)改造,将暗沟设置于路中,上铺盖板建成绿化隔离带,附近金星巷、西溪路等街巷的明沟也作了整治疏导,加盖成暗沟,改变了城西北一带排水排污不畅、污水脏臭的局面。
  1998年~1999年,排水排污工程主要解决排水排污主要干管完成后的配套和续建工作。在东升路延伸段、熟溪北路段、环城南路西段、宝塔路段、温泉路二期、壶山下街改造、东苑小区和县后畈的一些街巷铺设下水管9796.7米,排水沟354米。
  2000年开始,在滨江广场区块拆建和溪南中街地块拆迁、建湖畔公园的同时,开工建设熟溪两岸截污工程,南岸自江山三路路口至橡皮坝下游400米,北岸自解放桥至橡皮坝下游100米,下水道管径800毫米~1000毫米,总长2690米。截污工程建成后,橡皮坝上的武川湖少有城市污水排入,湖水清澈,影照三桥,与湖畔公园、滨江广场构成武义城中美景。
  2001年根据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北岭新区开工建设,在温泉北路、湖滨路、建设路、莹乡路和明招路中段埋设雨污分流主干管7597米。这一区域排水排污管道全新设计,一次到位,是未来县城新区设施最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
  2003年,新一轮旧城改造实施,熟溪北路、解放街再次拓宽,重新铺设排水排污管道。熟溪北路劳动桥至解放桥路段、解放街东升路口到解放桥路段,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2003年,县城新区最后一条水沟——中渊水沟改造工程分段实施。中渊水沟原系县后畈最大的灌溉渠道,新区开发后,位于武阳路北面商贸住宅群之中,对建设施工十分不便。至2005年,从解放街到明招路,铺设Φ1500毫米,总长1912米的主干管道,完成县城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排水管道工程建设。
  2004年9月,县建设局会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武义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服务范围包括现城区、白洋渡、北岭新区和开发区的部分区块。主要工程内容为服务范围内的污水主干管、次干管和部分支管计41.7千米,3座提升泵站和2.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1座及配套设施。污水处理厂选址于白洋街道新金塘村西侧,占地38177平方米。2005年8月,经BOT方式公开招商,浙江中昌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中标,承担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经营权限为25年(2007年~2032年),县政府与该公司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2005年8月30日污水处理干管工程开工,11月5日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动工兴建,至该年底,已铺设污水管网5.5千米,整个工程拟于2006年底建成主体工程。
  至2005年年底,县城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基本完备,排水排污管道总长163.96千米,其中排污管道43.79千米。
  城区公共照明
  城区公共照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县城街道改变,路灯亦迅速增加。主街安装高汞灯、钠灯,街道转弯处和巷口安装40瓦~100瓦白炽灯。县电力部门增设二人专为装修路灯服务,后配置一辆装修路灯专用汽车。1990年后,经县有关部门批准,县供电局针对原有路灯线路短、灯头少、设备差的情况,按照城市亮化、美化要求,对路灯线路、杆塔进行了改造。在主街架设了高杆长臂路灯,使县城夜景更加亮丽。至2005年年末,共架设路灯线83.41千米,安装路灯2575盏,年用电量300多万千瓦时。
  燃气供应
  1988年4月,武义有机化工厂直接从大庆进液化气,以13元一瓶供应职工,这是武义城区燃气供应之始。1990年4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与遂昌金矿联办武义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开始向城区居民供气。期间经营液化气的经销商还有武义县能源经营部和武义县梁氏液化气经营部。1991年11月4日动工建造武义县液化石油气贮灌站,后于1993年4月16日建成。1992年8月6日,成立武义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设贮灌站、配送中心、危险货物运输车队、安全消防科,有门市部及液化气供应网点40家。
  1998年12月28日,民营企业武义县鑫源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动工建造;1999年11月投入运行,在武义城区设有6个供气网点,在柳城、陶村各设一个网点。
  县液化石油气公司自成立后,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自1993年5月5日至2005年年底,已实现安全供气4620天。其中2004年度,被省建设厅、燃气协会评为浙江省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集体。
  2004年6月22日,武义新华联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城市液化气管网建设。中压管道至2005年年底已铺设至明招路、香山路、宝塔路、中源路、俞源街、温泉南路,总长为5000米。从2005年6月3日开始供应管道液化石油气。有用户200户,分布在仙霞人家小区和锦绣华都小区,年供气21600千克。
  至2005年年底,武义县燃气供应有贮罐站2家,管道液化气1家,年供气能力4500吨,用户51000户,城市气化率达98%。液化气价格按进气价格随行就市调整零售价格,综合差率控制在12%以内。1999年液化气(15千克/瓶)最高零售价68元/瓶,2005年最高零售价98元/瓶。
  广场公园
  1985年~1986年动工兴建北岭公园。公园占地27730平方米,园名由千家驹题写。并重修古迹北岭洞,在洞顶建楼阁,称“天阶景璧楼”,为中国古典式飞檐建筑。1990年,重建北岭公园的石阶游步道。至此,北岭公园及其周边山林形成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统一的、既具有古朴风情又具有现代风光的县城第一个景观公园。
  1985年,重修位于城东北金鞍山上的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发宝象龙塔”,建塔山公园。公园占地2400平方米,以金鞍山的自然景观为倚托,自山脚至塔台建游步道,在塔西南山脊平坡建香山亭,亭内置古塔记事石碑,在塔山周边进行绿化改造,修建过程基本保持自然原貌,形成自然生态和古典风情协调一致的园林风光。
  1996年在武义火车站前建设火车站广场。该广场于1998年10月20日竣工投入使用。
  90年代,在武义县城旧城改造过程中,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城区道路、商业街区布局,在城中建设小型广场公园。1998年在壶山下街、城东路、温泉路的交接处建市民广场,地处县人民医院北面,由金华市永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租建设,经营期限自1998年6月1日至2048年5月31日。1999年在解放街、城东路、东升路交叉口建东升路口小花园。
  随着新一轮县城规划的实施,广场、公园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梅郎山公园(一期)动工兴建。该公园位于县城南部,由溪南村建设。入口为广场,面积约12000平方米。整个公园从入口广场依山势而上,一条小溪沿山脚而下,自然而和谐。公园设有健身娱乐设施,为县城南片居民提供了健身、游玩和休息的场所。2001年,熟溪北岸老城区改造,沿江6.2万平方米区块拆迁,兴建滨江广场。该广场坐落在温泉桥与熟溪古桥北端,总占地面积2.56万平方米,建有可供中型集会的平台及音乐喷泉、露天舞池等设施,是武义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2003年动工兴建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壶山公园规划总面积约336.1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全园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入口广场建设占地2.49万平方米,位于县城西北壶山脚下。广场背倚壶山,有一峡谷蜿蜒入山。空间布局采用借景手法依山就势,营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壶山公园入口广场的最大特点是“清凉”,城区居民夏夜纳凉消暑人流不断。2004年,为沟通壶山山系几个公园景区,自壶山公园入口广场始,上至县电视台发射塔,向东延伸至北岭洞,再往东延至塔山公园,建造了宽2米,长7.2千米,计有1.36万多级的壶山游步道。壶山公园的建成,为武义市民营造了一个自然、生态、亲水、文化等特色的休闲、娱乐平台。
  2003年9月,县城溪南片区旧城改造,兴建湖畔公园。该公园地处解放桥与温泉桥之间,北临熟溪江水,呈东西向条状。著名的熟溪廊桥横卧在湖畔公园与熟溪北岸的滨江广场之间。湖畔公园总用地面积3.64万平方米,由公园和亲水平台组成。全园以绿地为主,绿地占全部用地面积的71.5%。以广场、雕塑、建筑物相结合的文化广场、漠华广场、熟溪桥头广场、畲乡广场构成公园主体框架。利用熟溪古桥、武川湖等地理优势,在园内建设了茶廊、木亭、木平台等园林小品,并在古桥旁安置了刻有唐·孟浩然写的《宿武阳川》诗篇的景石,放置武义籍著名诗人、烈士潘漠华铜像和武义畲乡风情采莲女、武义古朴风情牛耕图等铜塑景观,结合古桥、武川湖,体现武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其独特的、具个性化品质的江滨公园。湖畔公园和漠华广场的命名,体现了武义人民缅怀先烈之情,具有纪念意义。公园中的亲水平台,长190米,宽14米,总面积2660平方米。
  环境卫生
  人工清扫武义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成立于1982年3月。至1986年年底,有固定职工37人,另外,壶山镇有巷道清洁工6人,清扫面积1.09万平方米。城区年清运垃圾0.53万吨。清扫范围为以老城区解放街、壶山街为主的街区及溪南部分街区。1987年~1990年,江山新村等一批新居民区建成,城区范围扩大,一些新街道如城东路、熟溪北路、城脚路、西溪路、新兴路和江山一、二、三路等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7.6万平方米。至1993年增加到9.8万平方米。1994年~1998年,县城城北商贸住宅区基本建成,以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为道路框架的新城区街道列入清扫范围,清扫面积增加到49.7万平方米,并实行武阳路、解放街等7条主街18小时保洁制。年清运垃圾达到1.12万吨。1998年,为县城环卫工作增量之需,新增编制招收环卫工人22名。自1994年始,实行主要道路“一扫两保”制度,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管理,实行清扫面积与垃圾量挂钩计酬制度,县城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至2005年年底,环卫所在编职工70人,合同工174人(不含各社区清洁工),清扫面积208.6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30倍。年垃圾清运量3.6万吨,比1986年增加6.8倍。道路清扫由原先的一天二扫改为全天保洁,并做到垃圾收集袋装化、垃圾清运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
  机械清运及作业1982年~1990年,县环卫所先后购置垃圾自卸车5辆,洒水车1辆。1997年,购置小型垃圾清扫车1辆,用于清扫武阳路等车流量较多的路段,开始施行机械化清扫的作业。2004年,更新垃圾自卸车4辆,新购机械化清扫车1辆,主要用于百花山工业园区、明招路等快车道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面积37.6万平方米,占清扫总量的29.6%。2005年,新购洒水车2辆,垃圾收集车1辆,购置环卫专用密封式垃圾收集车212辆。至2005年年底,共有环卫机动专用车13辆,提高了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
  环卫设施1986年~1995年,垃圾收集设施以果壳箱(筒)、垃圾池为主,安置在街角或偏僻处。1996年以后沿街及居民区收集垃圾的设施不断增添更换,乃至在居民区建设垃圾房,做到垃圾收集不落地,改变市民随地乱扔垃圾的旧习惯,提高了城区环境卫生洁化、净化程度。
  1984年,城东路垃圾中转站建成。自此开始,城区每天收集的垃圾都集中到中转站转运。1995年,续建完成大桥南路溪南垃圾中转站,并于是年12月启用;2002年,城东路自卸式垃圾中转站改造为拉臂式压缩中转站,降低了运输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垃圾清运的密闭性。同年,新建明招路吊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2005年,新建溪南老体育馆街口、俞源街、城脚路西口、栖霞花苑等4座垃圾中转站,至2005年年底,城区垃圾中转站共7座,方便了垃圾的收集与清运。
  垃圾填埋场建设90年代开始,由于不易降解的垃圾比例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不能再作肥料清纳,垃圾堆积需另作处理。1997年,位于端村石码坞坑的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库容量为9.8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量为30吨。2000年,一期工程的库容已不能满足日渐增加的城市垃圾填埋需求,县政府争取省厅环卫补助经费15万元,于2000年12月完成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使填埋场使用年限延长9年。
  公厕及粪便管理1985年,城区有公共厕所15座,分环卫所公厕和单位公厕,厕所设施比较简陋。城区粪便收集和清运主要以人工为主,把粪便卖给生产队、林场、果园作肥料。1987年7月,环卫所购置第一辆大型吸粪车,用以吸运公厕粪便,年清运粪便约1300吨。1990年,城区有公厕24座,以后因旧城改造等原因公厕数量有所减少。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后,历经十多年建设,公厕设施更新换代,数量也相应增加。至2005年年底,城区共有公厕30座,其中环卫公厕11座,市政园林管理的3座,各单位管理的16座。
  1994年始对公厕逐渐改造成水冲式公厕、半生态公厕。2000年,温泉桥南端建成生态公厕,解决了建造公厕的许多难题。城区2005年年底有生态公厕10座。
  环卫管理及经费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是行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的县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6年4月,环境卫生管理所成建制由建设局划归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80年~1986年累计拨款58.45万元。由于城区环境卫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政拨款也逐年增多;2005年,县财政拨款已达497万元。
  1992年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县政府颁布《县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实施办法》,向城区单位、沿街商店、摊贩等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1994年1月15日,县政府决定向城区职工、居民收取每人每月1元的环境卫生管理费,开展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偿服务工作。1998年以后,收费对象及数额有变动。2005年,环卫所共收取垃圾清运处理费58.9万元。
  第三节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
  旧城改造
  拆迁武义县城旧城改造起始于1978年,为了拓展县城规模,拆迁解放桥北端部分建筑,建设解放桥通往溪南汤。1984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拓宽解放街,共拆除私房80户,公房4户,单位房1户,共计建筑面积7834平方米。1986年7月,为打通熟溪北路(解放桥至原武阳镇镇政府段),动迁22户,计2859平方米。1987年8月,成立县城镇拆迁办公室,负责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工作。拆迁地块为壶山上街新华书店至下水巷地段,共16户,计2165平方米。1988年7月拆迁县总工会以南、经委综合楼以西25户,计1875平方米;武阳楼以南、倪宅巷以西28户,计1960平方米;溪南街伞厂以东、兽医站以西11户,计825平方米;武义一中扩建工程(南丰片区)24户,计1680平方米。
  1992年,根据新编制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县前片拆迁改造,武义酒厂外迁,辟出40米宽的县前街。1994年,为打通熟溪北路镇政府至劳动桥段,拆迁农业局和武阳镇政府宿舍2幢。1996年4月,县政府发布《武义县县城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成立县旧城改造指挥部。6月24日,县政府发布《解放南街、壶山下街拓宽拆迁工程实施细则》,此后3个月拆迁壶山下街两侧及解放南街东侧的建筑,并逐步拓宽街道及实施回建工程。1997年,下王宅地块改造,温泉路延伸至温泉桥,建设市民广场。1998年,文化馆地块进行拆建改造。
  2000年,第三轮县城建设规划开始实施,旧城改造规模加大。县政府决定在县城标志性建筑熟溪桥北端建设滨江广场。2000年10月,滨江广场地块拆迁。同年拆建的还有武义布厂,改建为城市花园住宅。
  2001年,县城拆迁规模进一步加大,主要工程有双路亭入城口拆迁,壶山上街、横街、城脚路两街一路拆迁,解放街第二次拓宽拆迁和熟溪防洪二期工程拆迁等,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23.21万平方米。2002年,实施明招路延伸、熟溪防洪三期工程、双路亭二期和解放中街(A、B区块)拆迁。2003年,实施溪南中街1号~5号地块、马铃地地块、城脚路地块、琉璃路地块、解放中街三期(运务大楼)等拆迁工程,拆迁规模仅次于2001年,共拆除房屋16.35万平方米。
  自1996年起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县政府公布了一整套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拆迁政策法规的实施细则。自2001年起逐年制定和公布《城区房屋重置价格》,使城区居民对旧城改造逐渐理解和支持,使旧城改造工程得以较为顺利的实施。
  安置根据国家有关房屋拆迁的政策规定,被拆迁人采用原地回建、易地迁建、购买商品房、产权调换等方式安置住所。武义县城壶山上街下水巷、壶山下街、解放南街等拆迁地块,均有被拆迁人回建的住宅及商铺。然而旧城改造后拆迁安置的主要方式,是易地迁建和产权调换。在县城建设中划出多块土地用于拆迁安置,规模较大的有象龙小区、香山小区、塔山小区、新熟溪小区、南湖畈、栖霞花苑等。
  象龙小区是武义县城拆迁易地安置较早建设的一个商住小区。位于东升路以北,宝塔路以东,电信大楼以西,占地总面积5.5万平方米,自1996年开始建设,至2005年,共建拆迁安置房58幢,安置被拆迁户416户。该小区建筑大部分为复式三层带庭院住宅,由规划部门统一设计,建筑外观一致,外墙统一涂浅蓝色外墙漆,统一建设通透式围墙。
  南湖畈小区(后命名为南湖花苑)是迄今为止县城拆迁易地安置住户最多的住宅区。小区划分为7个居住区块,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共安置954户。其中B区为公寓式住宅,G区为连体别墅型建筑,其他各区皆为不同形式的排屋建筑。该安置区整体结构为道路框架型,房屋设计统一,整体美观,街巷纵横交错,出入便捷,与江山新村连成一体,生活设施齐全,具有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区最大的居民住宅区。
  拆迁易地安置最具代表性的建设项目是栖霞花苑。占地面积13.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其中公寓式幢房38幢,占地11.70万平方米。排屋42幢,占地6.4万平方米。总投资3.62亿元,可安置1344户。栖霞花苑整体为花园式设计,建筑群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房屋间距为1:1。绿地及健身场地、活动场地、亭台游廊等休闲设施安插于各住宅之间。被拆迁户在产权调换中保留了排屋安置方式,有9种户型供迁入户选择。栖霞花苑的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舒适、宁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回建工程自8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就重视旧城改造后的回建工作,以改善旧城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县城在城乡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及辐射功能。
  1984年,解放街拓宽并延伸至熟溪以南区块,解放街从5米左右拓宽至15米,同时建好下水道及水泥路面、人行道。街道两侧,先后回建了武阳楼、第一百货商场、邮电大楼、人民法院、购物中心、财税大楼、卫生局、物资大楼等一大批公共建筑,方便了居民生活,改变了旧城的面貌,使宽敞、繁华的解放街成为在80年代武义县城的标志之一。在城区溪南片,新建解放南街、溪南街、熟溪南路,沿街回建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工商局、建设银行武义支行(溪南)、武阳小学、科委大楼、外贸局、供销总社,及大批属高标准的商住楼和水果市场、农贸市场等,使溪南片又成为城区较为繁华的地段。
  90年代,旧城改造的回建工程进入新的阶段。1992年起,县前片拆迁改造,回建县前街,建成中南商厦、鑫桥大厦、行风大厦、农行大楼、室内菜场及沿街商住楼。1996年起,壶山下街改造,建成长350米、宽18米的新壶山下街,街道两侧回建了烟草公司、粮食大楼、中国银行武义支行、房管大楼、金田大楼等公共建筑。采用出让土地方式由个人出资拼建沿街店面、商住楼25幢。回建面积4.99万平方米,使壶山下街焕然一新,成为县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一条商业街。同年,解放南街拓宽改造,回建溪南商厦、溪南邮电电信大楼等公共设施,拼建沿街店面商铺,回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这一时期,环城南路加快建设,沿街建设了财政地税局、国土资源局、城建局等公共设施及沿街店铺,县城东南至县城西南的一条新街道逐渐繁华、不断发展。1997年,温泉路、下王宅路拓宽改造,建成长600米的温泉路(部分),沟通东升路、武阳路,把老城区与开发区连成一体。至此,武义城区格局再次显著改观。温泉路两侧建成下王宅菜场、市民广场、千禧花园、滨江花园、宏福商厦等建筑群,成为新的商业活动中心。
  2000年~2005年,旧城改造工作增量提质,回建工程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2000年拆迁滨江广场地块、回建滨江广场2.56万平方米及商住楼占地2万平方米,回建道路1.44万平方米。2001年拆迁壶山街、横街、城脚路,回建紫金五圣商业中心。该商业中心建筑风格独特,高五层(含地下一层),环状街中街设计,集商贸、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拆迁温泉桥南振兴路,回建金三路广场商住区。解放中街第二次拆迁后拓宽至20米,并逐年回建红宝石大厦、宏马时代广场、阳光华庭、汇景新城、西溪华庭等大型商贸住宅建筑群。2002年,双路亭入城口拆迁后,改造拓宽建成温泉南路,回建五金一条街商住区。2003年,溪南中街1号~5号地块拆迁后,回建湖畔公园及武阳名筑(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江南明珠(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2个商住小区。
  武义县城经过20多年的拆迁及回建,武义县城,街道拓宽、交通便捷、大地增绿、商铺鳞次栉比,住房宽敞舒适,环境优美洁净。
  新区建设
  武义县城的新区建设,起步于80年代。1986年3月,县政府批转《武义县干部、职工、居民自费建房试行办法》,统一建设住宅小区,城区首批266户居民在长蛇形(现江山新村)自费建房。这是武义县城新居民住宅区建设之始。此后几年,东苑新村、金星新村、南丰新村、下王宅等6个新住宅区逐步建成,至1991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60平方千米。
  1992年7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武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并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划出老城区东北边缘的县后畈作为县城新区进行开发建设。规划总面积2.18平方千米,首期开发用地79.33公顷,其中商业小区33.33公顷,工业小区46公顷。
  1993年。1997年5年间,县城新区建设有计划、高质量地展开,建成城区最宽、最长的武阳路(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目“城区道路”),完成道路两侧房屋、商铺建设,其中武阳镇镇政府大楼(2001年9月以后改为公安局大楼)、中国建设银行武义支行大楼、水务大楼、信用联社大楼、君乐大酒店大楼、金星大楼等公共设施都建于这一时期;建成温泉路北段及道路两侧建筑,如青少年宫等;建成北岭小区商住区、友谊小区住宅区、康园小区住宅区、园丁新村住宅区等新一代商住、住宅小区;完成星光菜场、商贸中心、鸿达商城、汽车运输总公司等商业设施建设,使该区块商贸活动渐趋繁荣兴旺。
  与此同时,县建设部门在开发区与旧城区之间建东升路,结合旧城改造建温泉路南段(温泉桥北)接通温泉路北段,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后的老城区结合在一起,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格局。
  1998年金温铁路全线通车后,武义县城建设逐年向东北扩展,香山大桥、白洋大桥建成通车,白洋渡工业区加快开发,百花山工业区建设分期进行。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电信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相继建成后,火车站一带成为武义与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白洋渡工业区大道建成后,北通上松线,南通东升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交通便捷,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工业区内绿化建设、绿地空间都按规划实施,一改旧厂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烟尘滚滚的旧貌。白洋渡工业区成为武义县开发建设最早,为武义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工业园区。
  至1998年底,经过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武义县城新框架初步形成。城中区块以解放街为核心,城南区块以溪南街和环城南路、解放南街为主线,新区以武阳路、东升路为横轴,并通过纵向的温泉路与城中区块相连接,县城建成区面积为7.09平方千米。
  1999年~2005年,第三轮县城建设规划实施。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新区建设向县城周边扩展。在城西南,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的建设,造就了一大片高品质居民住宅区。在城西熟溪北岸,新建省一级重点中学——武义一中。在上松线沿线,开发黄龙工业园区,其范围延伸至十里岗一带。在城东南,随着五金一条街的拆迁改造,东南工业功能区建设起步,建设范围扩展到端村、五七干校以远(即城区外环线,从有机化到永康的永武二线一段)。并在溪里进行“一组团”(武义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建设。在城北和城东,城北商贸住宅区建设向高层次、高品质发展,温泉别墅区、锦绣华都、红锦苑、鸿基花园、家园阳光城等一大批高品质的商住小区陆续建成。象龙小区、香山小区、塔山小区等拆迁安置居民区建设完成,中医院温泉康复中心、温泉山庄、新图书馆、新熟溪小学、新武义三中(后改为武义实验中学使用)、人民法院等大批公共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贸市场、茶叶专业市场、建筑材料、装潢装饰专业市场等一大批商贸市场,也相继建成并不断扩大规模。
  开发区二期工程在这一时期全面铺开。2000年开发区委托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百花山工业区和白洋工业区详细规划,并于是年11月开始实施,先后完成邵宅区块9950平方米的纵横道路工程;启动百花山区块“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与平整地基)工程,完成总长1868米、宽70米的百花山工业区主干道及配套道路荷花路、兰花路、牡丹路等道路建设。完成全长480米,配套道路长1700米的白阳山隧道工程。完成供水管全长6.5千米的县城至百花山工业区的引供水工程。完成7.39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并建设了百花广场。借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牛背金高速公路出入口之机,开发白洋工业园区,通过白洋山隧道把白洋工业园区与百花山工业园区连成一体。至2005年年底,开发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8亿元,开发区面积为6平方千米,其中已开发商贸住宅区2平方千米,开发区总人口达4万人。
  2002年~2005年,武义县城整体规划调整方案付诸实施,县城着手建设北岭新区。2004年北岭隧道(一期)贯通,温泉北路快车道建成。2003年开始在北岭新区建整体框架道路(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目“城区道路”);北岭隧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完成金湖建设工程(即塔山水库改造建设工程);建塔山小区(拆迁安置区,占地面积5.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4万平方米,安置153户);下山脱贫示范村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县实验中学(建成后与武义三中对调使用)、县检察院、金厦·银湖花园商品房等新项目开工建设之中。
  武义县城建设,经历了3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80年代旧城改造、向熟溪南岸发展阶段;二是90年代城中区块改造和城东北开发区建设阶段;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城区熟溪两岸景观建设和向周边区块发展的阶段。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开发,武义城区真正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浙中地区以生态为特色的山水生态县城。至2005年,城区建成区面积17.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0.58万人。
  附:城区标志性建筑
  电力大厦占地面积5359平方米,建筑面积7054平方米,主楼12层,位于温泉南路,1991年9月开工,1993年竣工,是武义县城最早建成的10层以上高层建筑。
  建行大楼占地面积4188.1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主楼15层,位于武阳中路2号,1995年开工,1997年5月竣工。
  电信大楼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80平方米,主楼15层,高62米。1997年3月开工建设,1998年12月竣工。
  明招温泉国际酒店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前后两楼共2.2万平方米,主楼占地3700平方米,21层,高79.10米。2003年7月19日开工(后于2006年4月竣工)。
  香格里拉大酒店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主楼23层,高81.8米,位于建行大楼对面。2004年7月开工,后于2006年8月竣工,为县城第一高楼。
  宏马时代广场占地面积1.2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主楼20层,建有空中花园5000平方米。位于壶山街与解放街交叉口。2003年9月开工,2006年9月竣工。
  第四节 县城管理
  城管机构
  1984年2月,机构改革后,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由建设与环境保护局管理。1991年5月,成立县城建管理监察队,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依法行使对城镇范围内的规划、市政、公用、园林、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监察。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是县城第一支从事城市建设管理的执法队伍。1993年9月,县政府成立县创建文明城镇依法治理办公室,发布《关于整治市容市貌的通告(第一号)》,协调城建监察、公安、交警、工商等部门整治市容市貌。1994年3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县城建监察大队,行使城市建设的管理监察工作,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1995年4月,县政府批准建立县渣土管理站,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理城区建设渣土的堆放、清运、发放《渣土准运证》,处理建筑渣土乱堆乱放而损害和影响环境的违法违章行为。1996年3月,县城建监察大队与县渣土管理站合署办公。1997年9月,县政府成立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为全民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落实县人民政府有关城市管理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2002年机构改革,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归口县建设局领导。县城建监察大队原用于城市市容管理的6名编制划入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同时撤销渣土管理站,成建制并入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重新核定编制18人,为差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6年4月,根据县委〔2006〕10号文件规定,县城市管理办公室成建制划归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辖。
  市容监管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后,对县城市容市貌的管理监察加大了宣传力度。1992年6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简称城管101号令),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1993年9月1日,县政府发布《关于整治市容市貌的通告(第一号)》。此后,由武义县“创建办”统一协调城建监察、公安、交通、交警、工商、环卫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整治行动4次,通过联合整治行动,武义城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以后加强城市管理打下了基础。
  1996年,县城建监察大队市容中队除服从“创建办”统一协调进行综合整治外,还对乱贴户外广告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流动摊贩。同时对固定摊位发放占道证。为方便户外广告张贴、制作广告墙,规定广告统一张贴的行为,特别是对跨街横幅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有效探讨,使跨街横幅走上规范化的路子。
  1997年9月,针对“三农”县城特点,以整治“六乱”(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贴)为重点,全面实施“美化、洁化、亮化”工程。并逐步从突击管理转变为长效型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1998年县人民政府发布禁止放养家犬的通告,成立了限养家犬工作领导小组,由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牵头多次对放养家犬进行整治。捕杀非法家犬980只。
  经过近几年的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城区基本做到了综合整治达标标准的要求:沿街建筑物保持外形完好、整洁,阳台不挂杂物;店面按市貌规范化要求装修,并保持整洁美观,沿街遮阳(雨)蓬按规范安装;霓虹灯、灯箱广告和户外广告按规定设置;路牌、广告牌文字用语准确,无破损,沿街无乱贴乱画;环境卫生全天候保洁工作达标。2005年12月,武义城区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卫生县城。
  城管执法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以后,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由县城建监察队负责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市容管理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市容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教育劝阻,行政干预和经济处罚等手段,使他们改正,以此来整顿市容市貌。1992年12月,经县物价局批准,开始收取城镇道路占用费及道路挖掘修复费。1994年3月,县城建监察大队内部机构调整,专门设立市容中队,加大对城区市容市貌的管理力度。至1995年,纠正违章摊点2300余起。1997年市容监察取缔无证摊贩2800余起。
  1997年9月县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加大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1998年3月,县政府发布《武义县城市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城市市容管理制订16条规则,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规定16条罚则。县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批临时摊点、早点夜市、户外广告、洗车场点、灯箱招牌等与城市市容相关的经营活动;城市管理监察队则对上述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整治,并对违法违章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自城管办成立后,按规定收取道路占用费及灯箱广告费(含跨街横幅)累计525万元;对店外占道经营,累计实施行政处罚约5000余次;对流动摊点的违规处罚,累计约6000余次;年处罚总计约3万~4万元左右。2005年违反城市管理的罚款4.8万元。罚款上交国家财政,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从2002年开始,多次集中整治遮阳(雨)蓬和占道手摇井。拆除陈旧或制作超长超大、不合规定的遮阳(雨)蓬400余个,割除占道手摇井60余只。
  改革开放以后,农用三轮车载客营运曾一度蔓延,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现象成了城区交通安全的隐患,政府曾明令禁止。县城管办成立后,多次联合运管、交警、工商等部门集中整治,改变农用三轮车、残疾车非法营运严重影响城区交通和市容市貌的状况。2004年1月~4月的整治活动查扣了农用三轮车320辆,有效地改变了十多年来禁而不止的局面。
  经过城建监察大队市容中队和城市管理办公室十多年的整治,武义城区的市容市貌有了长足的进步,正逐步从“三农”县城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城区脏、乱、差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
  第二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规划
  1987年新编柳城、桃溪、王宅、桐琴4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1990年4月1日起,对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一书两证”(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把各建制镇的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轨道。1991年6月建立武义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负责县域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外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建制镇规划区内、工业功能区各类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和建制镇规划区外的集镇、村庄建设项目的“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设许可证)审批、发放工作。1997年后,各乡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逐步开展工业功能区各类建设项目“一书两证”的审批和发放工作。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村镇规划也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至1998年,完成全县7镇16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和完成泉溪镇麻田村、俞源乡慈菇堂、履坦镇金桥村等6个下山脱贫新村的建设规划工作。从1997年始,相继完成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0年,《武义县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这是武义县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的城镇体系规划。同年,累计完成全县36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10个集镇的建设规划,完成全县15个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2001年9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对新设的新宅、茭道两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论证。至此,全县8个建制镇的20年总体规划完成了最新一轮编制。2004年,完成《武义县村庄布局规划》、《武义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2005年,完成《武义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武义县给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各工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平台,为确保村镇建设的有序进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二节 建制镇建设
  1986年,武义县有壶山、柳城2个区级镇和桐琴、桃溪、王宅3个乡级镇。1987年5月增设履坦乡级镇,1992年5月又增设泉溪乡级镇。2000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全省136个中心镇,其中武义县域有武阳和柳城畲族2个镇。2001年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确定全市18个中心镇,武义县域内桐琴、王宅2个镇。2001年9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武阳镇,分立白洋、壶山、熟溪3个街道办事处,增设茭道镇、新宅镇,全县共设8个建制镇。
  自1986年始,各建制镇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对本镇的工业功能区、商贸市场和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等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改造整治。1990年至1999年,依据建设规模,各镇建设逐步趋向规范有序,并结合农田保护等政策法规,形成新的村镇格局。2000年3月,武义县建设局会同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武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2020年)》完成,各建制镇依照本镇总体规划,对镇区工业功能区、商业街、主干道及市场、广场、公园和住宅小区等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城镇经济区。王宅镇建成一条1630米长的商业街,成为武义中部农村的商贸中心;履坦镇进行旧镇区民居改造,形成两纵一横街区格局;泉溪镇开发清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经济;茭道镇利用东风莹石公司改制之机,新建镇区工贸区。建制镇建设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使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全国千强镇——桐琴镇
  桐琴镇位于武义县东部武永交界,与永康市接壤。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2年编制《桐琴镇总体规划》。2004年末,全镇面积46.9平方千米,辖44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6752人;镇区建成区面积3.8平方千米。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千强镇。
  镇区建设:2000年~2004年,投资3400余万元,新建、拓宽道路30千米、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个、广场2个、停车场2个、总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市场3个,占地7.5万平方米,其中废旧金属市场4万平方米;实施旧镇改造拆迁500余户,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5个,其中拆迁安置区2个,占地14.3万平方米,下山脱贫安置区2个,占地7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安置区(别墅区)1个,占地2.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供水区域6.9平方千米,受益人口2.3万人,水源取自县城供水管网。埋设排污管道24.43千米。镇域内有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小学校、医院等。
  2002年桐琴镇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镇区规划范围为22个村,规划用地范围为11个村约8.6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千米,力争在20年内建成一个有8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工贸型园林“小城市”。
  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
  柳城畲族镇位于武义县南部,距县城径距37千米,至2005年,全镇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镇区面积3.06平方千米,辖53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7654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
  1985年11月,柳城镇复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大源畲族乡并入柳城镇,经省政府同意,建民族镇——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老革命根据地之一。2000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1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并小镇为大镇,撤销新塘、竹客、云华乡建制后并入柳城畲族镇(其中原云华乡7个村)。
  1986年~1991年,柳城镇复建后,城区建设逐步展开。镇中心街道太平直街北段拆建改造,街道拓宽至18米(含人行道),两侧土地出让后由居民拼建商住楼。在街北由民众捐资建龙山公园;公园东侧新建艺术馆1个(潘絮兹纪念馆)。在镇区南面和镇区东北面,新建居民住宅区2个,镇区范围逐步扩大。1992年~1999年,柳城镇成为民族镇建制后,城区建设进一步发展。1995年12月,编制完成《柳城畲族镇总体规划》。太平直街南段拆建改造,两侧陆续拼建成商住楼,城中心区块的面貌大为改观,原宣平旧城弯曲狭窄的街巷改造成一条长300米,宽18米的中心大街。在镇南区块,修建南门广场(含南门楼、城隍庙等建筑)。在祝村宣平溪南岸,修建塔山公园,以古塔及周边自然景观,形成山水生态园区风貌。建成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武义金穗民族中学,拆建扩建柳城小学及柳城幼儿园。
  200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3年5月,编制完成《2000年~2020年柳城城市总体规划》,上松线改道后,原上松线成为城区第二条贯通南北的新大街。在城北,体现宣莲特产的莲童公园建成。在城南,重修来峰塔(1938年毁于日寇轰炸)。在城西,结合西溪防洪堤建设,在通济桥头修建休闲广场(公园)。并建设第3个居民小区,安置部分下山脱贫农村居民。至2004年,柳城畲族镇建设根据规划,初步建成山水生态小城镇。
  1985年~2004年建成镇区道路9条,总长6.84千米,总面积5.48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桥梁5座。建成自来水厂1座,实际日供水1200吨,受益人口1.5万人。投资650万元,按“50年一遇”的要求,筑起了1243米长的防洪堤。建有拆迁安置区和生态住宅区3个,建筑面积21.74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54户,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60.5平方米。环境卫生、绿化植被都有新的建树,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绿色小城镇”称号。
  第三节 农村建设
  自1983年至1986年,由县城乡建设局组织对全县各村地形图测量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1986年年底共编制827个村(含部分自然村)的建设规划。部分村庄以此为依据开始划分宅基地,建造成片住宅,房屋结构由泥木、砖木逐步发展为砖混结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1989年,各乡镇专门配备一名土地管理员,由村镇规划员和土地管理员对农民建房的申请和建设负责监管,对农村违法建设行为实施监察。1991年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成立后,受建设主管部门委托行使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农村建设开始发放“一书一证”。1996年,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开始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农村建房发放村镇规划建设选址意见书和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的工作逐步加强。
  1999年,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根据自然村向中心村、山上村向山下村合理集聚及强化旧村改造的要求,进行了第二轮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宣武乡大莱村、王宅镇要巨村等先后按照第二轮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旧村改造,拆除部分破旧民居,兴建村庄主干道,回建主干道两侧农居及公共建筑,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武义县域农村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乡镇的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
  根据1985年、1999年、2002年先后编制的3次村庄建设规划,农村建设按规划逐步实施,农村的道路、公共建筑、市场商店、文化体育场所、医疗卫生站、学校、自来水、闭路电视和住宅的建设分期分批完成,旧村改造和示范村建设也逐步展开。至2004年,武义有乡村道路810条,总长1469千米;办公楼335个,大会堂92个,建筑面积59.8万平方米;市场25个,商店3966个,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场室116个,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站(室)183个,医护人员204人;农村小学33所;农村自来水厂5个;闭路电视开通5.1万户;住宅建筑面积82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7.5平方米。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村、小康乡镇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早在1993年,中共浙江省委根据十四大精神下达了〔1993〕17号文件,要求在全省开展小康村、小康乡镇、小康县建设。1996年12月武义县摘去贫困县帽子后,经过2年多准备,于1999年2月中共武义县第10次代表大会提出,武义要在2000年基本实现小康,到2002年进入小康县行列。1999年3月县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对照省定小康村建设标准,1999年确保实现80个、力争实现100个小康村。”武义县首轮小康村和小康乡镇建设启动。4月,建立武义县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小康社会建设工作,按照“全面规划、重点帮扶、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和激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小康建设积极性。同年7月9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通知》(县委〔1999〕30号文件),进一步作出了具体部署。
  经过县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的考核,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1月28日下文《关于命名小康村的决定》,命名星光村等103个建制村为武义县首批小康村。村名如下:
  2001年2月14日,县委〔2001〕16号文件《关于命名第二批小康村的决定》,命名寺后张村等126个村为小康村。到2002年底,全县小康村累计达到360个,占全县总数的66%。在小康村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又进行小康乡镇的考核与验收,白洋、壶山、熟溪三个街道以及柳城畲族镇、桐琴镇、泉溪镇、履坦镇、王宅乡、白姆乡等共9个乡镇(街道)达到了小康乡镇标准。
  深化农村改革
  2004年实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完善工作。全县完善337个建制村1229个生产队62901户,已签订(变更)土地承包合同62101份,占98.72%。粮食购消改革自2002年起由“合同收购”进入了“订单收购”。2004年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对全县种粮大户实行扶持政策。农村的经济管理改革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更为健全。村务公开在全县推开,村务监督制度由白洋街道后陈村先行,并在全县推广。
  自2002年7月开始,武义县开展以“减调改稳、合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年,取消各种政策外收费和农村教育集资,取消统筹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2003年取消“两工”(义务工、摊派工),省财政对全省361个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四分之一农户实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武义县农民人均负担,从2001年的98.69元下降到2003年的15.33元。2004年,免征农业税,源口水库、清溪口水库等灌区的农业用水不再向农民收取水费。
  农村发展的各项指数
  武义县的农村人均生产总值指数(以1970年为100%),第一阶段近30年,到1999年是106.2%,2002年提高到111.7%;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以后,2003年提高到114.9%,2005年为1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2676元,2002年提高到3202元;2003年提高到3518元,2005年提高到4340元。农村全年人均总收入,1999年4045元,2002年提高到5179元,2003年提高到5785元,2005年为5304元。农村住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9年2303元,2002年提高到2574元,2003年提高到2877元,到2005年提高到3767元。农村恩格尔系数,1999年为43.86%,2002年降至39.16%,2003年降至37.57%,到2005年降至37.27%。
  小康社会建设工程
  乡村康庄工程武义县以通建制村道路改造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自2003年8月开始实施。是年实施项目69个,投资总额3529.1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141.74千米;2004年实施项目158个,投资总额8916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364.21千米;2005年实施项目131个,投资总额11864万元,公路改造建设里程414.8千米。此项工程至2006年年底全面完成。
  安居工程2000年起,武义县农村私人建房,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县统计局统计,全年农村私人建房投资,2001年为6417万元,2002年为4176万元,2003年为4639万元,2004年为4644万元,2005年为7386万元,5年合计为27262万元。农村住房情况,据2001年至2005年抽样调查:2001年调查8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752平方米,户均新建9.40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9243平方米,户均115.54平方米。2002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278平方米,户均新建2.32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1888平方米,户均99.07平方米。2003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40平方米,户均新建0.33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6910平方米,户均140.92平方米。2004年调查12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390平方米,户均新建3.25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6539平方米,户均137.83平方米。2005年调查100户,年内新建房屋面积523平方米,户均新建5.23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17716平方米,户均177.16平方米。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始于2003年6月。是年用于该项工程经费300万元,2004年专项资金增加到800万元,2005年达到3000万元。
  2003年挑选44个建制村进行首批整治,并规划其中的10个村通过几年努力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村。整治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整治,达到布局优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等要求。2004年,新增整治村50个,其中规划示范村3个。到年底止,全县有城北下乡脱贫示范村等40个村通过合格考核。其中履坦镇的杨岸村成为县级示范村,桃溪镇的玉堂源村、白姆乡的谢坑村成为重点合格村。
  2005年,新增整治村29个,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均超标完成。村庄整治围绕“村美、户富、风气好、班子强”和“六化”要求,进行村庄整治规划体系和农房设计,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对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永武线、上松线景观带村庄环境进行整治。
  2005年11月,金华市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武义召开,金华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农办、一体化办领导及省、市农村工作指导员代表,参观了履坦镇杨岸村、大田乡大公山村、桐琴镇敕令桥村和桐一村等村的村庄整治工作。
  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49个村通过县级村庄整治合格村考核标准。其中,履坦镇杨岸村、桐琴镇桐一村、白洋街道界首村3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泉溪镇官田村、桃溪镇华溪村、桐琴镇敕令桥村、大田乡大公山村等1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省级示范村简介
  杨岸村属于履坦镇。地处县城北部白塔山脚,距武义县城8千米,是新安江水库的移民村。全村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2005年72户,总人口420人(其中该村户口259人)。1986年起,杨岸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基本要求,走“以工强村、兴工富民”的路子,办起了武义制笔厂等企业,制笔厂属村集体所有,村委会管理,全村农户只要愿意,都可在厂里做工。2005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自2001年起,村民满60周岁(农业户口),每月发退休金50元,老年节、春节等节日老人每人发礼金40元,全体村民每年每人可享受村集体分红200元以上。
  2000年起进行旧村改造。累计拆除旧房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别墅式新居60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0平方米。新建道路4000米,砌筑水池堤坎2000米。投资150万元建造自来水设施,日供水50吨,向全村村民免费供水。村内建有幼儿园、医务室、老年活动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净化设施齐全,广场、公园、篮球场等休闲活动场所齐备。全体村民都已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杨岸村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促农、生态和谐”的特色。2004年,杨岸村被命名为武义县首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5年,又获市级“绿化示范村”称号。
  桐一村地处武义的东大门,与永康仅一江之隔,是桐琴镇政府所在地。全村2005年有409户5000多人(其中该村户口1042人)。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616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6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90余万元,是县级小康村、农村财务管理示范村、金华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2005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3年,桐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简称村两委)针对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根据全镇总体规划,按照中心镇的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配套,开展以拆旧建新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全村拆迁旧房5.5万平方米,完成占地10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区建设,新建连体别墅228幢、公寓房60套,安置房全部落实到户,小区内的水、电、电信、有线电视、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舒适、宽敞的新房。投入300万元建成占地1.3万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桐一村已旧貌换新颜。
  界首村地处白洋街道武义经济开发区东郊,2005年有132户518人(其中该村户口377人)。系新安江水库移民村。90年代安装使用沼气。中共十六大以后,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正”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开发名优茶,组织人员外出经商办厂或养殖珍珠,村豆制品厂年产值300多万元。3年中投资村基础设施建设150多万元,在搞好排污的同时,还兴建了村口花坛广场、村口池塘和篮球场。村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26万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580元;计划生育率、义务教育率、医疗保险投保率均达100%;16周岁以上村民由村里进行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治安风气良好,无赌博,不搞封建迷信,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实施了村庄整改改造建设,村务管理严格规范;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1997年被评为县奔小康标兵党支部,并通过市生态村验收;1999年被评为县文明村;2002年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2005年成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第三章 房地产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建设
  武义县房地产开发建设始于1984年成立武义县住宅公司,开始生产、销售商品住宅。1986年~1990年,政府划拨土地下达商品住宅建设计划,由县住宅公司建成商品住宅后出售给个人(或单位集资建房)。5年累计完成商品房1354套,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
  1991年~1997年,武义县城房地产开发建设处于一个变革阶段。由于县前片、壶山下街、下王宅等地块拆迁改造,县后畈2.18平方千米土地进行开发建设,这一阶段武义城区居民利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个人筹集资金建房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解放南街、壶山下街、温泉路、东升路、武阳路的沿街店铺大多为个人拼建的商住楼。特别是北岭商业小区占地33.33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基本上属于私人筹资建设。一些单位在此阶段申请划拨土地由职工集资建房也较为普遍。房产开发公司建设的商品房在整个房产中所占比例显得很小,而房地产投资总量在这段时间增长很大。
  1995年3月,武义宏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武义个私经济开始投资房地产业。紧接着龙厦房产、武阳房产、汇丰房产等相继建立,连同1998年改制的武义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底武义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8家。
  自1998年后,受到扩大内需和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的有力拉动,武义县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逐年上升。1998年~2000年,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对较为稳定,施工面积保持每年8万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积保持每年5万平方米左右。住房销售均价涨势平缓。
  2001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及回建提速增量。自2000年10月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土地“五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商住用地供应总量,地价大幅度上涨,房地产开发量较上一年有较大的增长。2001年1月~11月,全县房地产投资1.177亿元,新开工面积11.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30万平方米,发放预售证24份,批准销售面积17.9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0.5%。房地产开发企业从9家增加到13家,住宅商品房价格大幅提升。2001年滨江广场C地块商品住宅定价750元/平方米~950元/平方米,其中最好楼层价1108元/平方米,二层办公用房定价1800元/平方米,比上一年均价增长了55.9%。2001年全县商品住宅和营业商品房都达到该年竣工量与销售量的相对平衡,商品房空置率为零,产销率达到历史最高点,销售面积达到8.57万平方米。
  2002年~2004年,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1年县城中心区块拆迁后,其土地全部以招投标方式出让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与此同时,县城中心片区边缘的空置地块、城南较好的地块、县城东北尚未开发的地块在这几年陆续开发建设,商品房开发的数量急剧上升,商品房预售的楼盘不断推出,购买商品房的居民不断增加,商品房价格越涨越高。2002年开盘的汇景新城,商品住宅均价为1420元/平方米,最高价在1550元/平方米,且在开盘两天内预售了底层品牌时尚广场旺铺126间,销售率达100%。住宅104套,预售80%,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旺销现象。2003年县城中心地段较好的楼盘开发后,商品房价格一路扶摇直上,8月底推出的锦绣华都商品住宅价格首次突破2000元/平方米,其后位置较好的楼盘住宅商品房价格都超过了2000元/平方米。2001年以后,为投资赢利而购买商品房的现象开始流行,至2004年已发展到争购商品住宅投资,房屋买卖转手十分频繁。锦绣华都及2004年开盘的武阳名筑等房屋,开盘后有相当部分被外地炒房者购买,致使商品住宅价格涨了又涨,其住宅均价达2400元/平方米。宏马时代广场商品住宅均价达3000元/平方米(含装修)。
  2002年以前,城中心区块营业商品房十分畅销。到2002年投资营业商品房达到顶峰,同年开盘的紫金五圣商业中心商品房销售形成一个高潮,之后,营业商品房趋于饱和。2002年营业商品房空置面积仅为800平方米,到2003年,营业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了14381平方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到2004年,县城中心区块主要商业街的店面大都由售转租,实行租赁经营。商业主街店面售价保持在20000元/平方米左右。
  2005年年初,武义房地产开发仍继续快速增长。前几年拆迁后拍卖的土地基本上由房地产开发商所购。由于部分开发商取得土地后资金不到位不及时开发,开发商发布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等等原因,商品住宅价格继续大幅上升。
  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简称“国八条”),其中规定:禁止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预售商品房自行转让;并从2005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住房价格的重要政策颁布以后,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得到初步遏制,特别是投机性炒房行为受到了有效打击。自2005年6月起,房地产热有所降温,销售总量明显下降,商品住宅价格涨势放缓。
  2005年,武义县有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20家,其中二级资质2家,三级资质6家。另有外地在武义企业8家。房地产开工面积30万平方米,发放商品房预售证18份,预售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销售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销售合同备案1300份,竣工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2005年竣工和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有:明招国际大厦、温泉假日酒店、宏马时代广场、信华·西溪华庭、武阳广场·阳光华庭、江南明珠、武阳名筑、宏福·仙霞人家、浅水湾花园、望江公寓、春江花园、金厦·银湖花园等。
  1986年~2005年,武义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武义城镇住房的拥有量从1985年的64.37万平方米,发展到2005年的568.1万平方米,增长7.83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年的7.09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05年达48.7平方米。
  第二节 房地产交易
  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促使房地产交易市场逐步活跃。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92年7月,建立“武义县房地产交易所”,与县房管处合署办公。同年10月5日正式开展工作。是年为单位和个人房地产评估12件,办理房地产交易41宗,根据县物价局对房地产交易收费标准的规定,按评估总额的3%缴纳交易管理费,共收取交易管理费1.4万元。至此,武义县的房地产交易由民间自发、自由、地下交易逐步走向市场,走向规范,交易量也逐年上升。1992年至1995年办理交易559宗,交易面积10.9万平方米,交易金额2520.4万元;1996年至2005年交易数据如表4—12。至2005年年底,累计办理交易15909宗,交易面积305.82万平方米,交易金额达209980.82万元。
  1999年8月,经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批复同意,成立“武义县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隶属县房地产管理处,全民企业性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2001年8月,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原武义县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与房管处脱钩,由三位自然人发起设立“武义县中正房地产价格评估有限公司”。原武义县房地产交易所的部分业务并入县房管处的产权产籍科,设立了“产权产籍监理·交易科”。除了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外,还办理房地产买卖过户,房地产抵押等业务。2003年7月,“义乌市国兴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也在武义设立了办事处,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业务。
  房地产抵押登记1995年6月,国家担保法颁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银行贷款,应当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从此,武义县各商业银行逐步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1997年5月,建设部公布《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使房地产抵押登记逐步走向规范。从1995年到2005年,共办理抵押登记27501宗,抵押登记面积1700.8万平方米,抵押物评估价值1146335.6万元。
  第三节 房地产产权登记发证
  1986年3月,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工作结束,根据建设部关于开展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和核发产权证工作的部署,武义县于1986年6月建立了“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着手开展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年共举办3期房产登记员培训班,印发私有房产登记申请书1894份,单位房产登记申请书1600份。至1990年年底,共登记各类房产148万平方米,绘制并核发产权证4028本,计102万平方米。1990年以后登记和发证工作继续进行。
  1991年上半年,接省建设厅和金华市房管局关于开展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达标考核活动的通知,柳城、桃溪、王宅、履坦、桐琴5个镇当即建立了“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办公室”,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工作,5个镇的发证率达到87%。次年5月,通过了金华市检查组的考核验收。根据建设部和浙江省的有关文件规定,1999年,全县房屋产权证开始验换证工作,把旧证统一换成新的房屋权属证书。至2005年共验换旧证10435本。
  2001年1月18日,县房管处办证大厅正式投入使用。2002年10月,成立了东皋房管所。2005年5月,为了加强对工业功能区企业的服务,房管处办证大厅开辟了办证“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7月又实行值班主任轮流值班审批制度,缩短了办证所需时间。至2005年年底共核发房屋产权证1931本,发证面积95.43万平方米。
  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建设部等7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办证热”。至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核发房屋所有权证50190本。发证面积为1485万平方米。
  第四节 直管公房管理
  直管房租金管理
  1987年3月,县房管处开展租金核算工作。对每套公房,每个承租户都建立租金卡,每月编制租金核算报表,填报该月基数租金、应收租金、实收租金、欠收租金等项目。是年租金收缴率达98%,并追缴以前年度的欠租2743元。
  1989年6月,为了把公房租金价格纳入价值规律轨道,实现以租养房;从7月份开始,对非住宅公房租金标准再作适当调整。调整后的租金价格见下表:
  通过调整,平均月租金由原来的0.49元/平方米提高到1.75元/平方米,年租金收入比原来增加了231.18%。但这次调租增幅较大,加上市场疲软,1990年,有65%的承租单位要求减免房租,有的单位拒付房租。政府决定对微利行业的承租单位给予适当减免,全年共减免租金达30余万元。
  1993年4月,武义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全面付诸实施,对公有住房实行提租补贴制度,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平均月租金由原来的0.069元/平方米统一提高到0.35元/平方米。租金提高以后,按干部职工本人月基本工资的3%发给住房补贴。租金价格每隔1年~2年提高一次,到2005年12月,公有住房月租金价格已提到2.40元/平方米。
  1994年,县房管处对部分非住宅公房租金进行了微调;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实施。次年,非住宅公房全面实行协议租金,并开始逐步向市场租金接轨。1998年,壶山下街房管大楼竣工后,底层11间营业用房首次采取公开拍租形式招租。
  随着旧城改造力度逐步加大,1996年以后,临街直管营业用房大面积被拆除。至2003年,仅存直管营业用房较为集中的壶山上街,7月通过公开拍租,使这一地段的年租金比原来提高了5.14倍。从此,公有营业用房低租金制度宣告结束。
  直管房租赁管理
  1986年以前,全县直管公房的租赁只有1人专管。为加强公房管理,1986年5月增加人员充实房管办公室。是年完成了全县6个区乡直管公房的丈量绘图、制表建册工作,并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采用租赁合同的形式与承租户建立租赁关系,改变原来以间计租为按面积计租,每年可增收租金6000余元,查处公房转租3处,没收非法所得350元,制止擅自转租公房歪风。
  1987年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组织力量,对县城所有直管公房重新到实地绘制房屋平面图,复核产权面积、产权界限,并根据房屋结构类别、建造年代、新旧程度,逐项评定质量、测算现有价值。建档立册,为加强管理奠定了基础。
  1987年是国际住房年,在县财政没有拨款,租金收入有限,拿不出资金建造新公房的情况下,县房管处通过清理整顿租赁秩序,将清退出的公房调剂解决了68个无房户和拥挤户。
  1991年,县房管处与县城非住宅公房承租单位统一签订租赁合同,并实行了租赁保证金制度。次年,住宅公房也统一实行租赁保证金制度。孤寡老人、民政部门确认的社会贫困户,可予免交,离休干部和已故离休干部配偶自愿交纳。直至1993年底,累计收取保证金26万元。租赁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对确保公有住房的合理使用,维护租赁秩序起到了促进作用。
  至2005年年底,全县仅存直管公房2.95万平方米。为了加强管理,2004年重新编制直管公房分幢分户台账。2005年对原公有住房的承租户进行资格审查,重新核发公房租赁使用证。
  第五节 白蚁防治
  武义县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白蚁生长和繁殖。据调查,武义城乡分布有家白蚁、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细颚散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和歪白蚁7种。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果木林基地、水库堤坝等。
  1982年5月,县政府同意对外挂“武义县白蚁防治站”牌子,日常工作由县房管会承办。至1986年,主要工作是检查和灭治蚁害。
  1986年6月,根据上级的规定,从1987年开始,县白蚁防治站工作的侧重点主要是对新建房屋工程进行白蚁预防。建设项目依法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设计时,将白蚁预防计划列入设计文件,预防费用列入工程预(概)算,并与县白蚁防治站签订白蚁预防合同。县白蚁防治站严格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证防治质量,确保房屋建筑15年内不受白蚁危害。在质量保证期内如果发现蚁害,县白蚁防治站负责无偿灭治。县白蚁防治站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典型案例报告,提高人们对白蚁危害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后,县白蚁防治站采取抓优质服务、抓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向建设单位作出“随叫随到”的承诺;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建设部《房屋建筑白蚁预防工程施工技术规定》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至2005年年底,县白蚁防治站共对受蚁害的12.18万平方米已建房屋和278亩果木林基地进行了灭治,挖掘蚁巢153只,对824.06万平方米新建房屋进行了白蚁预防。1992年以后,每年对新建预防房屋进行回访复查,累计复查面积178.5万平方米。县白蚁防治站分别于2000年度~2001年度、2003年度~2005年度被金华市白蚁防治协会评为白蚁防治先进单位,2005年度被金华市建设局评为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先进单位。
  第六节 物业管理
  1999年以前,武义县的直管公房由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单位自管公房由各单位管理,个别住宅小区由业主自行管理,大多数住宅尚无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产业。
  1999年5月,随着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物业管理开始实施。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下发《武义县城物业管理暂行办法》,武义县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武义宏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自此以后,武义县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逐步由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至2003年年底,还只有城市花园、滨江花园、千禧花园等少数几个小区有物业管理行为。
  2004年~2005年,武义县物业管理工作的形式主要有:(1)由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聘请人员管理,服务内容仅限于门卫及小区内的环境卫生;(2)由房地产公司附属的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在设施配套、管理服务上相对较为完善;(3)由小区业主委员会委托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县城市发展投资公司于2004年组建了联合物业管理公司,这是武义县城较为规范的物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着锦锈华都等住宅小区。
  至2005年年底,全县建成基本封闭的住宅小区10个,有物业管理企业7家,其中三级资质企业2家。归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物业管理企业5家,外地在武义的物业管理企业2家。由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由业主委员会自行管理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物业管理服务费一般每月每平方米0.2元~0.45元。
  第四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设计与勘测
  1993年5月,武义县设计室更名为武义县工业民用建筑设计所。1998年10月,武义县工业建筑设计所与成立于1985年的武义县建筑设计室合并成立武义县建筑设计院,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至2005年有职工36人,已取得省建设厅批准的建筑乙级设计资质。能承担建筑II级、大中型公共建筑工程、高度24米~50米的一般公共建筑工程、20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工程等项目的设计工作。代表性建筑设计项目有:1990年,完成12层电力大厦的设计;1995年,完成15层中国建设银行武义支行大楼的设计;2002年,完成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建设的总体设计。
  1995年4月,成立武义县规划设计室。为全民事业单位,具有丙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现有员工13人。县规划设计室承担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城市控制性规划及详细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至2005年,县规划设计室先后完成了城区景观设计,武阳中学、武义一中以及西片区、胡处片等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区拆迁回建区建筑放样地形修测、工业区土地征用地图编制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1995年7月,组建武义县规划设计室测量队,归属建设环保局。2003年12月取得丁级测绘资质,现有职工5人。近年来先后完成北岭新区框架道路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和该区内行政副中心6家单位的勘测定界工作,完成栖霞花苑、新实验小学、金湖银厦花苑、新教师进修学校、社会福利院等工程的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新址勘测定界及放样定位等工作。
  第二节 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队伍
  改革开放后,建筑业的发展加快步伐。至80年代末,武义县具备建筑施工资质的企业9家,另有建筑工程队24个,建筑施工从业人员4975人。
  1991年~1995年,建筑业在武义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兴起,建筑施工规模成倍增长。1994年,为促进建筑业发展,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发展方向和重点目标。是年全县建筑施工企业共24家,有6家在资质年检中提高了等级,其中县建筑公司由三级升为二级。1995年,县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县建筑业工作会议,同时筹备成立了武义县建筑业协会,共有团体会员31家。至1995年年底,建筑业从业人员6832人,施工项目482个,竣工项目256个,全县建筑业竣工产值1.21亿元,武义建筑施工队伍开始向外发展,到山东、江西、金华、永康等地承揽工程。
  1996年~2000年,武义建筑施工队伍处于一个整顿提高阶段。由于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施工单位不断增多,一些外地二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进入武义承揽较大的工程,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1996年,根据省防止发生工程质量重大事故紧急电话会议的精神,建设环保局组织对17家施工企业的252个在建工程进行了现场检查,通报批评了事故隐患较多的6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同时开展首届建筑工程质量评优活动。1997年,根据省建设厅《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安全条件审查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大检查,查处了一批劣质工程。1998年是建设部规定的建筑质量安全年,26家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要求进行自查,县建设环保局组织抽查,对检查情况作了通报。1999年,严格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和安全资格认证,报检的34家企业,通过年检的30家,降低资质1家,注销资质1家,暂缓年检2家。2000年底,全县共有建筑企业33家,从业人员4577人,建筑业总产值1.61亿元。
  2001年~2005年,全县建筑业在进一步规范市场规则、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2001年,全县共有建筑企业31家,建筑业从业人员4900人,完成施工产值3.31亿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2002年,根据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全县建筑企业资质的重新就位工作,公布《武义县资质就位的建筑业企业名单》,规定各企业必须按新的企业资质范围承接工程业务。至年底,全县共有有资质建筑企业24家,其中房屋建筑工程三级11家,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三级5家,其他三级资质企业8家。建筑业从业人员4308人,完成施工产值4.31亿元。2003年~2005年,武义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变化不大。2005年年底全县建筑业有资质企业23家,从业人员5176人,完成施工总值5.42亿元。
  施工技术
  80年代,武义城区房屋建筑一般采用砖混结构。90年代,出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体系,并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技术,以减少不均匀沉降,且在各楼层设置圈梁。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一般采用箱式基础或桩基础,同时用于建造地下室。14层以上高层建筑基础,大多采用桩基或箱形基础加桩基技术。房屋墙体在武义县域自80年代起基本采用红砖砌筑方式建造,除少数农民为节省材料用空斗技术砌墙外,绝大多数房屋墙体都用标准实心红砖砌筑。2002年7月,县政府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在城区房屋建筑中禁止使用预应力圆孔板,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改用多孔黏土砖。进入新世纪后,部分档次较高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及新工艺、新技术。房屋屋面80年代基本采用平瓦覆盖坡屋面。民用建筑中的住宅、学校、商业用房等大部分改用平屋面,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上面增设防水层(沥青油毡等)。为了解决雨天渗漏问题,屋面防水技术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后,多层住宅屋面式样又有变化,多在主楼层上加造半层,屋面覆盖英红彩瓦,造成阁楼形式,增加使用空间。
  90年代后住宅设计有复式、半复式、错层、跃层等形式,套内出现大厅小居室设计,空间舒适感不断提高。住宅的通风、采光、隔音、节能等条件以及生活功能都不断完善。但房屋设计式样仍然比较单一,仍以方框形商住楼为主;建筑高度仍以3层~5层为多,且空间变化极少。进入新世纪后,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提高较快,高层建筑及综合利用地下层的多功能住宅区逐渐增加。至2005年年底,城区有10层以上高楼13座。
  质量创优评奖
  武义县于1996年开展首届建筑工程质量评优活动,有5项工程分别评为“壶山杯”优质工程和武义县优秀工程,温泉山庄公共部获得金华市“双龙杯”优质工程奖,行风大厦工程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工程。自1996年起,武义县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武义县建筑业协会逐年公布武义县“壶山杯”优质工程和武义县优秀工程。2005年,获武义县“壶山杯”优质工程的有:县九建施工的武阳中学食堂和桐琴菜市场一期菜棚;浙江宏远市政公司施工的明招大桥;武义县天宇建筑公司施工的桐琴赵宅综合市场A幢;武义阳光建筑公司施工的下杨中学食堂餐厅。
  至2005年年底,武义县建设项目获得省级优质工程奖的项目有:2004年8月,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施工的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获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获得市级“双龙杯”优质工程奖的项目有县八建施工的武义县水利水电大楼和县九建施工的武义县第二中学教学楼等8项。
  
  第三节 质量管理
  质监
  1985年10月,武义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简称质监站)成立,是全金华市最早建立的县级质监站,为打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局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1986年4月,金华市首次县(市)级质监站站长工作会议在武义召开,对武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验进行推广,《浙江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导。
  1986年~1990年,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文件规定,明确质监站是在政府领导下履行工程质量监督的专职执法机构,并实行站长负责制和受监工程质量监督员负责制。县质监站相继制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系列相关规定,确保监督工作质量,从而促进全县建设工程质量的上升。在此期间,开始签发施工许可证制度,对无证设计、无照施工、越级承包工程施工项目的行为进行了清理整顿,对施工企业进行每季一次的质量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使工程质量逐年上升,工程质量的优良率从0提高到28.95%。
  1991年~1995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加强。县建设环保局先后制定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评定办法及范围》等规章制度。1992年3月建立质监站试验室,承担全县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对钢筋、水泥、红砖、沙石料等常规材料在使用前进行检测,严禁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之中。
  1996年,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建筑业协会制定了《壶山杯优质工程奖和武义县优秀工程评审办法》,成立武义县工程质量治理领导小组和建设工程项目执法办公室,开展首届工程质量评优活动。
  1997年,部署了对“八五”计划以后竣工和在建工程的全面质量大检查,严肃查处了部分劣质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普遍提高,全县建筑工程优良率达到46%。1998年是建设部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年”,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制定了有关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必须使用冷轧带肋钢筋的规定。县质监站对34家建筑企业进行建筑质量大检查,评出优质工程4项,优秀工程6项。
  2000年4月,县质监站试验室经省局审定为建筑工程叁级检测(试验)室,获得省建设工程检测(试验)室资质等级证书。县质监站制定了《武义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送样制度》等文件并付诸实施。2000年9月,县质监站对全县6个工业园区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无证设计、无资质施工、无质量监督等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限期改正,为消除工业园区建设工程质量隐患、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年根据上级部署,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工程质量安全进行拉网式检查,从而消除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中的质量隐患。2000年10月,根据省建设厅有关规定,县质监站对工程质量的“核准制度”改为“备案制度”,由授权执法转变为委托执法。
  2002年武建〔2002〕16号《关于委托武义县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通知》,赋予县质监站对监督过程中发现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行为,履行政府监督管理的法定义务和职责。县质监站配合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县政府《关于在武义县建筑中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实施意见》,开展全县砂、石质量专项整治,组织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新标准、新规范,指导施工企业合并重组,资质就位,取消四级资质施工企业,促进了全县建设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2005年,县质监站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三级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在工程正式开工前,严格做好项目审查工作,对参与建设各方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质量责任制落实措施的书面管理文件资料一一查证;施工过程中严把执行标准关,在地基与基础部分、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不定期,不通知和巡回式抽查;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依照程序严格把关,逐项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截至10月底,完成监督竣工工程53个,计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
  监理
  1995年5月,随着金华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的成立,全市开始正式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1999年6月,武义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为县建筑设计院控股的股份制公司。1999年12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武义县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及其以上、工程造价在100万元及其以上纳入招标的建设工程和工程造价在50万元以上的地下工程,必须实行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应在工程施工招投标前确定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自此,武义县域的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全面铺开。
  2002年12月,武义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进行了股权重组,全部股权由建筑设计院职工个人持股。2003~2004年,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所监理的项目中,武义二中教学楼工程和星光瓜果市场综合楼工程获市“双龙杯”优质工程奖,县医药公司综合楼工程获市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2005年4月,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整体拍卖,由新股东重新组成股份制公司。
  武义县房屋及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大部分都由外地资质较高的监理企业实施工程监理。至2005年年底,外地在武义实施工程监理的企业共有11家,受委托监理建设工程21项,促进了武义县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建筑管理
  建筑资质管理
  建筑安装企业技术登记审批,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建筑企业和农村建筑队及联建公司为登记单位。企业等级的核定审批工作采取分级管理。一、二、三级资质报省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四级资质报市(地)建设主管部门批准。未达到规定的建筑队、修缮队、油漆粉刷队、水电安装队等,由县(市、区)建筑主管部门批准为等外级资质。在实施过程中批准权限根据建筑队伍的发展需要时有变动。企业资质每年进行一次年检,合格者保留原等级,符合升级条件的可以直接升一级或暂定升一级;不合格者,予以降级或取消其资质等级。1989年底,全县有三级资质企业1家(县建),四级资质企业8家,非等级甲类企业6家,非等级乙类企业2家。1994年,全县有二级资质企业1家,三级资质企业3家,四级资质企业21家。至2005年年底,全县已有二级资质企业4家,三级资质企业19家,涵盖10多个专业门类。
  建筑证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及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工程建设活动中,必须持有相关证照。施工企业参加工程建设施工投标、承建工程必须持有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等三类人员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工程项目经理必须持有相应等级的项目经理资质等级证书。项目经理部组成人员中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各类管理人员以及泥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水工、电工、电焊工、起重司机等各类工种操作人员都必须持有上岗证书。
  建筑市场管理
  1986年,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武义县建筑工程开工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整顿和规范了建筑市场,纠正了建筑市场的混乱现象,保证了建筑工程按规定程序报批施工,并把全县50多个预制构件产品质量和全县政府、国有、集体投资建设的绝大多数项目纳入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严格签发施工许可证制度,对无证设计、无照施工,越级承包工程项目的行为进行了清理整顿。
  90年代,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实施意见》等规定,加强了建筑市场的发包管理、承包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规范建筑市场行为。1999年5月,县政府召开全县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工作会议,县建设环保局先后制定了《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奖评审办法》、《部分建筑材料检测实行见证取样的暂行办法》,使全县建筑施工管理和建筑市场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同时,对全县报检的34家建筑企业,严格进行资质年检和安全资格认证工作。2000年,县建设局组织对全县6个工业小区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无证设计、无资质施工、无质量监督等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限期整改,为消除工业园区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乡镇工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1年~2005年县建设局相继转发或制定《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建筑工程承发包行为,确保安全质量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建筑业项目经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加强工程建设安全质量技术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监理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与实施,激励建筑业争先进、创一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此期间,县建设局积极组织贯彻实施新标准、新规范,开展全县砂、石、承重支撑架施工、施工现场钢管扣件使用、预防坍落事故等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对外进施工企业、外进监理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并指导本地施工企业合并重组,资质就位,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
  第五节 建设工程招投标
  1986年9月,武义县开始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经过连续三年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并初步取得了这项工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1989年对招投标制度进行整顿。尔后招投标工程不断增多,到1993年,全年完成工程招投标的建设项目已达到53项。1994年10月6日,武义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召开新兴路施工招标开标会议,会议设评标小组,采取百分制评分法,根据评分结果以得分最高者当场确定为中标单位。由此,成立评标小组采取百分制评分法成为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主要方式。
  1995年8月7日,制定了《武义县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武义县最早制定的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暂行办法。同年8月16日,武义县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印发了《武义县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招标投标评标办法》,使建筑工程招投标评标程序逐步走上轨道。1996年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有较大进展,采用招标方式发包的工程数量增加。1997年,建筑工程投资额逐渐增大,一年中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30个,通过招投标发包的工程占96.7%,节约资金916万元。1998年,全年共完成工程招投标24次,占92.3%。通过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建筑市场初步形成了有序竞争。
  1999年12月23日,县政府制定了《武义县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办法》和《武义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办法》。各种实施办法的相继出台,使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工作走上正轨。全年应实行施工招标的工程22项,实际通过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的21项,招投标率为95.5%,工程报建率上升至90%。
  2001年4月10日,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的通知》,以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同时对单位工程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或者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在25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是否实行招投标由建设单位自定。凡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不实行招投标的,由建设单位以洽谈方式进行发包。交通、水利、电力、邮政、电信、广电等专业建设工程亦要求加强招投标管理。2002年9月25日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武义县建设工程施工无标底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该办法将原招投标实施范围中的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在25万元及其以上所有建设工程项目修改为20万元及其以上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均实行无标底公开招投标;同时也明确了建设地点在武义县范围内的所有工程施工招投标均须进入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行交易;规定了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或工程预算造价20万元以下5万元及其以上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均应参照无标底招投标的办法,该办法对招标工程应具备的条件、投标人的确定、投标文件的审核和发放、投标保证金和履行保证金、投标报价、开标、评标、定标及评标办法等内容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特别是采用无标底招投标办法后,招投标中泄标、串标等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原则得以体现。2002年,按规定应纳入招投标范围的建设工程100%进入交易中心进行招标,共完成了招标项目153项,节约资金达7221万元。2003年,为规范有形建设市场,进一步完善了无标底招投标管理和调整充实了评标专家库,全年共完成工程招标223项,节约资金近2亿元。
  2004年11月19日,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全县招投标统一平台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四大块的交易必须进入县招投标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中心严格按照“规范、高效、公正”的运行原则,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心队伍建设,全年共完成建设工程公开招标197项,节约资金1.56亿元。2005年,县招投标管理委员会认真开展招投标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制度,通过项目审核、保证金缴纳、开标评标、中标公示等环节抓好强制招标项目的监管,依法处理投诉举报问题。下半年县政府着手规划建立乡镇(街道)招投标分中心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于2005年12月31日印发了《关于建立乡镇(街道)招投标分中心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县招管办、县招投标交易中心对分中心实施分类管理,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业务操作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招投标分中心的机构、设施、制度,单位工程进入分中心的操作范围、收费问题、工作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为完善全县招投标工作网络体系,统一招投标运作机制,使村级各类招投标活动纳入依法、有序、规范的操作轨道。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