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金属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8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金属矿
分类号: P618.2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弄坑金银矿、邵宅金银洞银矿、箬岭铜矿、箬岭铜矿、钼矿、铁矿等金属矿的简介。
关键词: 武义县 矿产 金属矿

内容

弄坑金银矿位于柳城镇三笋坑,有矿体60余个,单个矿体长5米~50米,最长200米,最深150米,平均含银96.37克/吨,含金0.55克/吨。据《宣平县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至明宣德十年(1435)开采过,每年缴纳税银800两~2331两,于明景泰三年(1452)封禁。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质局和浙江第三地质大队曾作普查和详查,均因矿体形态复杂,含量变化大,未曾发现适合经济开发的矿床。1990年2月22日,武义县政府发函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邀请该校胡家杰、郭守国教授等专家对武义县弄坑一带金银矿远景开发进行勘查,并与武义矿产局联合组成金矿科研队。1993年1月8日,科研队提交了《浙江省武义县弄坑金银矿区成矿条件研究及远景评价》课题报告。
  邵宅金银洞银矿位于白洋街道白阳山山脊,有民间传说,但无史考。具体开采时间不详。遗留长约30米,宽15米,塌陷斗状古矿坑2个,呈雁状排列。1984年县矿业公司经理陈南山对围岩采样分析,含银9.1克/吨,含钼0.14%。推断先人曾采过银矿。矿坑边留有青瓷碗底残片一块,刻有“太平”2字,与明代垄坑矿工起义“太平国号”相符。
  陈岗金矿位于王宅镇马昂村西0.5千米陈岗,由县矿管局副局长地质工程师章永加和成都理工科大学地质教授徐旃章勘查发现,拣块样含金1.74克/吨~54.06克/吨,银含量4.7克/吨~28克/吨。金、银集中赋存在萤石矿顶部和两侧硅化带中。含金、银矿带长约2千米,伸展至河对岸宏阁附近。
  箬岭铜矿位于泉溪镇黄坛箬岭头,矿脉长30米,宽0.3米~2.2米,表生矿物有辉铜矿、蓝铜矿和孔雀石,平均含铜2.04%,并伴生铅、锌、镉等元素。1959年永康县地质队陈南山、徐家铬等曾作原生晕化学测量,由永康铜矿开采,后因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于1960年停办。
  钴土矿俗称山墨,60年代初,永康县地质队曾作系统调查,境内分布有白洋街道的张虎门、汤村、仙洞、九里、童庐、柳宅;壶山街道北缸窑等7处。矿石由富含钻、锰的橄榄玄岩风化淋滤而成,化学成分钒钛磁铁矿。分圆珠状(含钴0.106%)、块状(含钴0.02%)、片状(含钴2.2%)三种。古人开采用作瓷器碗兰颜料和中药、油漆原料。1958年成立141矿开采,月产片状矿石4吨,送省横山钢厂冶炼钴合金钢。1962年停产。
  钼矿境内钼矿贮存白阳山至壶山至后腊一线的石英脉以及萤石围岩的黑色燧石中,一般含钼为0.133%。
  铁矿境内有明山磁铁矿、安村镜铁矿、大莱铁砂矿3处。前2处不具备工业利用价值。大莱铁砂矿由花岗岩风化残留而成。以大莱村为中心分布面积约9.5平方千米,风化壳平均深7米,每立方含铁砂0.2吨~0.3吨,矿砂含铁量56%~60%。自民国9年(1910)开始,农民掏砂,土法冶炼炒钢,用来制造农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大办钢铁和1970年武义钢铁厂创办,都曾大规模采洗过铁砂,至1980年停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