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与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3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与地貌
分类号: P5;P931
页数: 7
页码: 107-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境内的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均受晚侏罗世酸性、中性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所制约。介绍了自然环境中地质与地貌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自然环境 地质 地貌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武义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境内的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均受晚侏罗世酸性、中性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所制约。
  地层
  武义盆地出露地层的地质年代较晚,盆边四周为上侏罗统,盆地内部为下白垩统。
  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境内出露有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九里坪组。
  大爽组(J3d)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和流纹质浆屑玻屑弱熔凝灰岩,层厚大于1349米。主要分布盆地西北边缘外围,其一出露于壶山街道两头门、王尖、白姆乡元明寺一带,其二出露于白姆乡沿朱岭,俞源乡阳铺平西侧,桃溪镇白岩头尖一带,其三出露于牛头山北麓。
  高坞组(J3g) 岩性以肉红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其次为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岩石晶体含量高,一般为40%~50%。成分主要是长石,石英。肉眼观察,貌似花岗岩,层厚209米。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南及东南边缘外围。分别出露于白姆乡麻阳和桃溪镇大河源一带,西联乡水碓坑、四百田一带,新宅镇乌门、溪下一带。
  西山头组(J3x) 境内分三段:
  第一段(J3x1) 岩性为中酸性和酸性火山碎屑岩,主要是英安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或英安流纹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一般呈黑色,层厚大于580米。主要分布于盆地东西外围。分别出露于:
  其一为白姆乡八县尖东麓、俞源乡高凤尖、桃溪镇东弄、西联乡章五里一带,其二为县城南端大田乡徐村、熟溪街道郭洞和破竹园、新宅乡桑坑头、项店乡章村和大王岭等地;其三为新宅镇内山坑和安凤、大溪口乡山下鲍和洪潭等地。
  第二段(J3x2) 岩性为一套紫红色球泡流纹岩,厚度大于1600米。分布于盆地东侧和西侧。分别出露于茭道镇杨家、熟溪街道周岭和溪里、壶山街道清塘和王公里、王宅镇周岗一带。
  第三段(J3x3) 岩性为一套灰紫色流纹质角砾晶玻屑熔结凝灰岩和玻屑熔结凝灰岩夹沉凝灰质泥岩,厚度大于600米。分布于盆地北端外围。分别出露于茭道镇的南仓、上茭道、罗山、八素山,白阳街道的桩塘、和尚寮,履坦镇的范村、叶长埠等地。
  九里坪组(J3j) 岩性为紫红色英安流纹斑岩,球泡流纹斑岩,层厚大于257米。主要分布于武义县境的东南侧外围。东侧出露于清溪口水库的周围麻田、清溪寺坑等地。南侧出露于新宅镇的李村、大庙(大殿)、麻竹园、安村和坦洪乡的皮子源等广大范围。同时还零星出露于西联乡和大溪口一带。
  下白垩统 自下而上境内出露有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
  馆头组(K1g) 岩性下部为杂色砂岩和砾岩夹砂质泥岩,上部为杂色砂岩,厚度大于200米。主要分布于武义盆地东南边缘,自南到北出露于柳城镇祝村、全塘口,坦洪乡阳坑塘、赵村,新宅镇安村、少妃,熟溪街道鱼鳞角、溪里一带。同时以零星出露于熟溪街道余山头,泉溪镇的盛岭下等地。
  朝川组(K1C)分三段:
  第一段(K1C1) 岩性为红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以粉砂岩为主,夹火山岩,厚度208米。分布于盆地北部的,出露于白阳街道汤村、茭塘、东吴、柳宅和壶山街道北缸窑一带。分布于盆地中心的,出露于大田乡代石、宏阁;王宅镇马昂、金华铺、陶宅、上四保,俞源乡下杨、九龙山等地。分布于盆地南部的,出露于桃溪镇玉堂源、西塘、下库王,坦洪乡上陶、洪村,桃溪镇泽村、项湾、郑山头,西联乡沥山、内河洋、壶源,柳城镇车门、龙福寺。另外尚出露于泉溪镇泉溪、藕荷塘,桐琴镇石上青、芦北、郭村等地。
  第二段(K1C2) 岩性为中基性熔岩,特征是玄武岩夹粉砂岩,厚度大于190米,分别出露于柳城镇周围麻济,桃溪镇内外源、潘家洋,王宅镇孙里坞,白阳街道邵宅、仙洞、百花山、王大路等地。
  第三段(K1C3) 岩性为紫红色中、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夹紫红色砂砾岩、泥质、钙质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夹钙质沉凝灰岩、紫红色砂砾岩和砂岩,层厚大于395米。零星出露于柳城镇的火烧地,白阳街道陈高山、上公塘、青龙头,壶山街道三板桥、五一塘一带。
  方岩组(K1F) 岩性以紫红色砾岩,厚层状砂砾岩为主。夹有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岩性自下而上为紫色岩屑砂砾岩,紫红色粉砂岩含钙质结核,暗色玄武岩岩屑砾岩,暗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砾岩,厚度大于435米。分布于盆地西北边缘,连续出露于俞源乡后陶、岩坑、刘秀垄;白姆乡大红岩、伍家坞;王宅镇要巨、古马山;壶山街道荷叶塘、后腊;履坦镇石龙头、五虎山、中央王、坛头;白洋街道白蛇山、大通寺、朱村。还零星出露于桃溪镇的锦后、松溪等地。
  地层时代论证数据,上侏罗统在武义地区未采到化石。1989年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专题组韩文彬等采集各岩石标本,专作同位素时代测定
  构造
  盆地构造 武义—宣平断陷盆地,位于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南西段东侧。它与永康断陷盆地同时在侏罗纪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由区域性挤压发展到松弛阶段所形成的大规模断陷盆地,并接受下白垩纪沉积,而且伴随较弱的火山喷发和喷溢,从而形成一套夹有少量火山碎屑岩和基性熔岩的红色沉积岩系。朝川期,武义盆地与永康盆地互相连通。朝川晚期,武义盆地沉降中心西迁,两盆地之间地段相对隆起。方岩期,武义盆地缩小,仅在湖盆西部堆积巨厚的磨拉式建造—砾岩层。盆地中,特别是盆地边缘断裂构造发育,多组断裂切割,使盆地边形成一些断隆或断陷体。
  断裂构造 境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北西、东西、南北向次之。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以压性为主,继承性叠加活动明显,其中规模最大的有茭道—桃溪—内河洋断裂,全长60千米,北段循北东55度走向,南段转为北北东25度,显示出相互改造迹象。杨家—塔山—马昂断裂,全长25千米,大塘口—溪里—徐村断裂,全长21千米。以上三条断裂是县内大、中型萤石矿床的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
  北西向断裂,以张性为主兼扭性,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分布广泛。它截切了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常赋存小而富的萤石矿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村—派塘—陶宅断裂。向东延至缙云县境内张公桥,全长40多千米(县内24千米),次为江下—白马下—马口断裂,全长8千米,构成武义—宣平断陷盆地南端边框。
  东西向断裂,先压性,后张性。由区域性三门—常山大断裂通过县境北端的董村—下茭道,过境全长15千米。并构成八字墙—董村地堑式断陷盆地,盆地长8千米,宽1千米,盆地出露地层为朝川组。
  南北向断裂,压性,继承性活动明显,截切境内所有不同走向的断裂,为境内最新的断裂构造,比较醒目的有河山—董处断裂,宋村—俞源断裂,但以章五里—大河源断裂规模最大,向北延伸至金华婺城区。境内出露长度35千米,南端因受章五里向斜制约,走向转为北东35度。
  褶皱构造箬阳背斜,从金华婺城区箬阳延伸至境内后树经茭道入义乌市向阳村倾殁。全长90千米。轴线走向,南北两端为东西,中部为北东,呈S形。背斜核部地层为上侏罗统。
  要巨、大莱、桃溪3个向斜,互呈列雁形。轴向均为30度。大莱、桃溪2向斜地层为朝川组。要巨向斜自王宅经要巨至汤村,全长26千米。轴部地层为方岩组,翼部为朝川组。
  章五里向斜,轴向东西,全长5千米,轴部地层为高坞组,两翼为西山头组。
  桐琴向斜,全长10千米,轴向东西,地层为西山头组第二段。
  侵入岩
  武义境内的岩浆侵入活动,主要是在燕山晚期,多以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呈岩脉、小岩株产出,受构造和裂隙控制。流纹斑岩,多数侵入磨石山组地层,但坦洪乡塘齐岩体侵入馆头组和朝川组之间。岩体面积为7.1平方千米,岩石肉红色,含二氧化硅79.1%。花岗闪长玢岩,见于新宅镇上陈村附近,入侵于磨石山组第三段和馆头组接触处,出露面积2平方千米。花岗斑岩,入侵于磨石山组地层,以白姆乡谢坑—水阁的岩体最醒目,长5千米,宽0.15千米~2千米,出露面积5.5平方千米。安山玢岩,出露于境内东南部磨石山组第三段地层,以桐琴镇陈思湾岩体最大,东侧延伸到永康县境永祥村一带,面积20.6平方千米。石英二长岩,出露于新宅镇大莱向斜,轴部为朝川组第二段地层,面积9.5平方千米。
  氟的地化环境
  武义盛产萤石,萤石成矿过程极大程度受各岩层含氟丰度的制约。
  氟中毒病区的分布
  新中国成立以后,医疗部门尚未发现武义有“氟骨症”临床病例。据80年代初武义牙病防治所对全境449个村共41498名在校青少年作“氟斑牙症”普查,检出患者1684人,占参检人数的4.1%。按防疫部门规定,发病率达到30%以上始列为“氟慢性中毒区”,境内有后俸、蒋马洞、寺后张、乾口垅、东吴、石桥头、白阳等7个居民点为氟慢性中毒村。主要原因是饮用水源汲自含氟浓度1.2毫克/升—1.4毫克/升的岩层断裂水所致。其他皆以零星病例分布于矿山污水排放的污染区。
  第二节 地貌
  地形
  武义多山,地势崎岖,最高峰为县境南部西联乡境内牛头山,海拔标高1560.2米,最低点为县境北部履坦镇范村武义江出境点,海拔高程57米。全境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呈垂直高差1503.2米的柱状分布。由于受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武义地形走势呈北东~南西展布。县境四周为侏罗世火山岩区,形成了低、中山地形。县境中心,为断陷盆地,接受白垩世沉积,丘陵起伏,形成低、高丘和平畈。
  低、中山地形分布于西联、新塘、竹客、白姆、大溪口等乡以及新宅镇和桃溪镇的大河源一带,地形海拨高程为500米~1000米以上,坡度大于15度~25度。山谷切割深度一般达到200米~400米,冲沟发育、沟壑密集,多呈V字形,多为林业区。
  低、高丘地形 分布于大田乡、俞源乡、坦洪乡、柳城镇、桃溪镇、茭道镇以及泉溪镇的项店和熟溪街道溪里等范围。地形海拨高程15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坡度6度~15度。山体起伏和缓,山顶多呈浑园,冲沟发育明显,沟谷呈“U”字形,或“V”字形。岩性为白垩世红层为主,分别形成不连片的小盆地,多被垦为农田。
  平畈、平原地形 分布于桐琴镇、泉溪镇、履坦镇、王宅镇、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以及柳城镇的大源一带。地形海拔15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30米、坡度3度~6度、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武义县主要产粮区。
  山脉
  境内山脉,东属括苍山系,西属仙霞山系,北属八素山系。
  八素山系 发脉于永康市与义乌市交界的大寒尖(926米)向西南5千米延伸至境内茭道镇白山云(820米),续3.5千米为牛肩头(570米),续3.5千米为岩山(308米)。岩山为2分支,西支(走和尚寮至范村线)向西越金温公路3千米为大凹尖(667米),又3千米为小安岗(616米),转西北入金华境牧羊岗(616米)止。岩山南支(走汤村~白阳山线)往南0.5千米汤村岭(164米)、转东2千米为罗山(365米),复往南2千米为麻车岗(188米),转东南为白阳山,延8千米、止于武义江,主峰(328米)。
  括苍山系 发脉于新宅镇库坑与缙云县交界的雪峰山(1110米)。山脉主干分东北和西南两支。西南主干:沿缙云、丽水县界(走青峰岭—上坦湖—三井坑线)。距雪峰山往西南1千米为无名峰(1064米),续0.5千米为马背光(1076米),续1千米为青峰岭(741米),续2.5千米为上坦湖(1073米),续3千米为三井坑岗(892米),后转往南3.5千米龟洞背(486米)终于菊水溪下段左岸。全脉长6千米。东北主干:雪峰山往东北1.5千米为桑坑头尖(1003米),分3条支脉,东南支脉沿缙云县界(走大王岭—桐琴镇小窖线)。距桑坑头尖东南1千米为大王岭(870米),续5千米为中山(580米),转向东2.5千米为上夫山(610米),续1千米为白革山(795米),续1.5千米至小窖岭头(249米)为永康市界,全脉长19千米。桑坑头尖西南支脉、沿县境横轴,(走李村—大庙岭—大莱龙头眼睛—樊岭线)。距桑坑头尖西南1千米为遮包尖(765米),续3.5千米为小安山(520米),续2千米为大庙后山(568米),续4千米为少妃岭(430米),续3.5千米为太公头尖(920米),转西北3.5千米为龙头眼睛(1041米),续1.5千米为大包山(904米),往西7千米为樊岭(677米),继而与仙霞岭相连。龙头眼睛向南分支,(走大莱—安村—明山—大溪口—三港线)。距龙头眼睛南千米为大莱岗背(914米),转东南1.5千米为李山头(1001米),转东南3千米为金堂后(765米),转南为香炉尖(994米),往东南3千米为大章山(1069米),转东2.5千米为天雷山(1006米)。天雷山又分2支,一支往南2千米为高岗(1034米),转东南3.5千米为陆千岗顶(1071米),往西南1.5千米为竹翠横栏尖(1082米),续4千米为天帅尖(929米),续2千米为曳岭头(490米),转南1.5千米为笔架山(796)米。转西南1.5千米为五福山(865米),转西北3千米为张大山(505米),止于宣平溪入丽水县界。另一支往东北延2千米为大东背(964米),转往东南2.5千米为叠石坛(901米),转东北为千金山(797米),止于菊水溪下段右岸。
  仙霞山系 境内仙霞山脉发脉于武义、遂昌交界处武义一侧西联乡境内的牛头山(1560.2米),主干山脉分两支,分别向东南和东北两方向延伸。东南主干:沿遂昌、松阳两县边界,(走新塘—
  竹客—三港线)距牛头山东南1.5千米为铜锣尖(1348米),续6千米为白坛山(1088米),途径1281米、1145米、1195米、1175米、1101米无名山峰5座,白坛山往南1.5千米为黄长岗(1065米),住西南3千米为大毛尖(1136米),经四座千米以上无名山峰,向前为包山头(1179米),再向前伸延入松阳县境。另一支经3千米转东南11千米为天师尖(986米),往东2.5千米为张大山(779米),转往东北2.5千米为章湾山(474米),止于宣平溪段南西岸。东北主干:沿遂昌县、金华市边界(走东坑—石柱源—后树线),牛头山延东北1.5千米为天寺坟(1400米),续3千米为三角点(1410米),经1441米、1301米无名峰续1.5千米为大坪田(901米),续1.5千米为狮子岩(1260米),续7千米为龙潭背【1320.7米),续3千米为大阳山(1320米),途经1215米、1256米无名峰,往北1千米为1321米无名峰,转东北1千米为大坞尖(1180米),续1千米为平坑顶(1229米),续1千米为茶园头(1203米),续1千米为横岗岭(1051米),再续1千米无名峰(1109米)、阳坑岭(1051米)、排基坑头(1108米),再前为林坑尖(1151米),续前11.5千米为八县尖(964米),转东4千米为凉亭岗(430米),转往东北3.5千米为大岗岩(645米),转北3.5千米为马岭头(600米),往东北3千米为万安岭头(292米),往东北2.5千米为鲤鱼尖(497米),续3千米为白炭坪(319米),境内止于武义江徐主、何村段。该主干分支(走石柱源—章五里—东弄线):龙潭背往东0.5千米为老阴淌(1180),往东北1.5千米为荒箬铺(1097米),续2.5千米为岗西坪(1018米),转往东南1.5千米为大乌坛尖(1014米),住东北1千米为深井岭(640米),续1.5千米为大锅尖(904米),往北1.5千米为坞旋尖(978米),转往东北为白岩尖(1098米)。脉分2支:一支白岩尖往东南4千米为樊岭尖(677米),与括苍山脉接壤;另一支由白岩尖往东北1千米为顶山岗,续2千米为雄鸡坛(1139米),续4.5千米为石窗下,山脉止于源口水库。
  水系
  (详见本编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河流水情要素》)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