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茭道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28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茭道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茭道镇的概况,其中包括了地域、经济、人文、特色等。
关键词: 武义县 茭道镇

内容

地域
  茭道镇位于武义县东北部,东与永康市交界,南与白洋街道接壤,西与金华市金东区相邻,北与义乌市相接。2005年,总面积57.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30.2公顷,山林面积4200公顷。辖12个建制村,36个自然村,1个社区,全镇常住人口4664户11620人。其中非农761户1702人,人口密度208人/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杨家(东莹社区)。
  “茭道”是古代上、下茭道村村民因种茭白和水稻,后又成为金华至永康、温州的交通要道,故用茭白的“茭”(茭与交同音),交通要道的“道”(道与稻同音)而得名。
  茭道镇历史悠久,是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早在明朝初年(1368)茭道建村,明洪武十四年(1381)设道山驿,隆庆年间(1567~1572)改名为茭道馆,是明代武义八市之一。民国35年(1946)10月称普岭乡和明招乡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称茭道乡和艮山乡人民政府。1956年撤区并乡二乡合并称先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公社化时,先锋乡撤乡,建立茭道、艮山二个管理区。1960年二个管理区合并为茭道管理区。1961年10月茭道管理区改为茭道人民公社。1983年称为茭道乡人民政府。2001年9月21日撤乡建镇称茭道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上茭道村迁至杨家。
  东莹社区为镇政府所在地,设有警务室、信用社、邮电所、镇中心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广播电视站、文化站、镇中心小学、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镇中心幼儿园、自来水厂、汽车加油站、110千伏安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在镇区建设中,完成了旧镇区杨家拆迁及安置区回建,商住楼开发,新区公共设施建设等工程,并投资80多万元完成了杨家商贸街亮化和休闲广场的建设。
  茭道镇先后实施了小城镇建设、村庄整治、康庄工程建设等项目。到2005年年底,总投资850万元,实施长达28.1千米的7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全镇公路网络完成联结,道路硬化率达92%,镇村公路通车率达100%,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村庄整治以道路硬化、村容美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村环境。到2005年年底,罗山、蒋马洞2个建制村通过县级重点整治村验收,其中罗山村还通过市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验收,蒋马洞村还通过市级科技示范村验收。罗山、蒋马洞、沈家三个建制村还通过县级生态村验收。
  茭道镇是半山区,,属丘陵地貌,北部山峦连绵,起伏较大,南部低丘宽谷,地势平坦,境内东西狭,南北长,形状像哑铃,海拔在100米~500米之间。该镇山多田地少,是8分半山,半分水,1分田的格局。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朱王溪(小白溪)发源于永康市境内八字墙的龙潭里,流经该镇的南仓、麻栗畈、简头、朱王等村,与北来的茭道水在内白会合流至白溪东村地界注入武义江,境内流长8千米。八仙溪(古称八素水)发源于永康市八字墙的山后湖,流经该镇的方坑水库、沈家、里外八仙、下茭道等村,向西北至金华境包村注入金华境内,在该镇境内集雨面积21平方千米,河流长14.4千米,河道平均宽25米,平均坡降2.15%。该镇有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陈山弄等水库4处,山塘24处,总蓄水量500多万立方米。茭道镇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萤石采选基地,也是70年代至90年代无证采矿的重要区,经过多年的开采,遗留大量废弃矿点及塌陷区。2004年茭道镇认真开展了废弃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共查处整治废弃矿点250处,其中采空塌陷区66处,直井130口,平巷54处,消除了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有限地恢复了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
  境内交通便捷,距金华31千米,离永康市城、武义县城各18千米,330国道斜穿该镇11.7千米,44省道在上茭道村北部为起点,永康至八字墙的县道从董村穿越而过,镇村公路7条,实现村村通公路。
  邮电所设在原东莹社区大门口旁,1995年开通下茭道、上茭道、蒋马洞3个建制村的程控电话。1996年在农村中全面铺开;到2005年年底茭道镇有固定电话2581门,占总户数的60.93%,手机移动通讯也在全镇普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308元,比1986年的180元增长18.3倍。是年农村信用社的居民储蓄余额3653万元。村民住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电视机、电冰箱等日常家电已在农户中基本普及。轻便二、三轮摩托车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已购买了小轿车。据2005年年底统计全镇有农用车370辆,小轿车、汽车158辆。
  经济
  茭道镇是一个工业、农业、养殖业全面发展的镇。改革开放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自1986年至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211万元增加到50938万元,增长41.0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由957万元增加到3342万元。
  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品种优化为依托,围绕“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构筑绿色生态农业。该镇种植以稻谷、油菜为主的粮油作物。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1986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复种面积由1367公顷减为513.8公顷,总产量由5850吨降至2573.7吨。茭道镇有上茭道、下茭道、朱王、南仓等村无公害蔬菜基地120公顷,主要品种有毛芋、槟榔芋、马铃薯、蚕豆等,2005年总产值868.98万元。下茭道、沈家、董村、罗山等花卉苗木基地种有香樟、桂花、杜鹃花等花卉苗木33.33公顷,2005年收入66.15万元。以南仓村为主的食用菌基地,2005年生产金针菇25吨,总收入15万元。70年代至80年代,丘陵地董村、朱王、胡宅垄等村,开荒山植茶,成为茭道镇丘陵地种植的主要经济特产之一。地处山区的沈家村开发了有机茶。2005年茭道镇茶园总面积41.87公顷,总产量32.3吨,总产值74.29万元,为村民的一大收入。茭道镇水果资源十分丰富,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就开展“水果之乡”基地建设,为了提高水果的质量和品牌的知名度,率先在名优水果基地(蒋马洞村的油桃、布郎李,麻栗畈村的蜜梨)中取得突破,带动和提升全镇水果品质。截至到2005年年底,茭道镇有优质水果基地面积166.67公顷。2005年产柑橘、梨、李、桃等水果1842吨,总产值419.22万元。
  茭道镇农业产值中生态养殖业占了一定比重,其中以下茭道村里八仙自然村瘦肉型规模种猪饲养场、胡宅垄村奶牛饲养场、罗山绿农禽业养殖场、沈家村山羊和草肉牛养殖为重点。据2005年年底统计,茭道镇专业户养猪9470头,年内出栏6861头;奶牛50头,产奶88.6吨,山羊472头;家禽(鸡、鹅、鸭)199950只。畜禽业产值1050.52万元,渔业产值69.05万元,养殖业总产值1219.57万元。养殖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36.5%。
  2001年冬起,先在胡宅垄村试点。随后在上下坑、麻栗畈、蒋马洞、罗山、南仓等村进行平整农田。到2005年年底全镇平整农田176.67公顷,新建进排水渠44099米,新建机耕路36577米,总投资410万元。废弃矿山复垦6.8公顷,投资48万元。罗山村荒山造田10.67公顷,投资51万元。
  工业70年代,茭道镇(原茭道公社)工业企业,仅有一家拥有4台车床的农机厂,一座砖瓦窑,一家社办砩矿,年产值不到80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乡办企业开始兴起。茭道镇发展工业以330国道两侧为主体,充分发挥毗邻永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并利用东风莹石集团破产转制之机,以工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立足生态保护,积极引进企业。撤乡建镇后,以杨家为中心的工业功能区集聚了水泥建材、五金机械、刀具、造纸包装等企业。1999年后,茭道镇启动开发了蒋子山为主的一期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新办了“武义永安休闲家具有限公司”、“武义九龙玻璃有限公司”、“武义雄杰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2003年又上马开发以胡宅垄里王为主的二期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新办了武义震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武义永奉铸钢汽件有限公司、武义恒达铸造有限公司、武义华鹰厨具有限公司、武义辉煌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05年年底止,全镇工业企业109家,其中工业功能区共引进企业48家,含规模企业19家。企业从业人员2256人,工业总产值47596万元,比1986年的254万元增长186.4倍。
  茭道镇有金属制品企业48家,2005年总产值2.40亿元。其中武义永安休闲家具有限公司生产户外休闲用品桌、椅等,武义辉煌工具有限公司生产供园林用的整枝剪、泥刮、批刀等工具。茭道镇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7家,以加工粮食、面条、豆腐皮、饲料为主。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武义大地面食加工厂以加工面条为主。胡宅垄村20世纪90年代办的豆腐皮加工厂,现存6家。饲料加工企业3家。来料加工全镇有9家,主要加工钓鱼钩、彩灯、工艺钩、饰品等。
  商贸城北商场于1999年冬动工兴建,投资40多万元,面积约3200平方米;2001年元旦正式开市。市日为农历的逢一、六。上茭道市场1982年10月开市,因旧市场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投资31.743万元,于2003年在上茭道三角基兴建了框架篷顶的新市场,面积4500平方米。改为每逢农历的二、七日为集市日。市场均设有小百货、蔬菜和禽、鱼、苗木、水果等交易场地,每逢市日,货物云集,生意兴隆。
  人文
  茭道镇是武义县的革命老区,有革命烈士12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徐强、徐李富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组织,发动农民暴动,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李守初、倪云腾、颜金元等人的领导下,筹建抗日武装,连同白溪的部分群众,组成了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此,1985年9月7日,武民〔1985〕55号文件,批准麻栗畈、沙溪、朱王3个建制村和邹里坞、倪家2个自然村为老革命根据地村。1986年5月3日,武民〔1986〕18号文件批准胡宅垄、上下坑、南仓、蒋马洞、董村5个建制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1986〕60号文件批准武义县茭道乡为革命老根据地乡。
  教育中学:1986年春学期朱王初中撤并到茭道初中。1999年9月茭道初中从上茭道撤迁到杨家原东莹集团闲置的技校内。2004年7月,茭道初中撤并到武义五中。小学:1984年起开始布局调整,到1990年从20所调整为17所,到1995年调整为6所,至2000年小学调整到3所。因东莹集团破产,2004年秋,朱王小学与东莹矿小合并称杨家小学。到2005年,茭道镇留有杨家小学、茭道小学,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女105人。幼儿教育:茭道镇现有幼儿园(班)5所,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镇中心幼儿园在东莹社区(杨家)。成人教育:茭道镇党校、茭道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自那以后至2005年,充分利用党校、成技校这一阵地,每年对党员干部、企业主、职工和养殖户主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培训,每年有2000人(次)以上参加培训,该两校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校和先进成人技校。2005年10月,茭道镇通过省级教育强镇验收。
  文化茭道镇文化历史悠久,胡宅垄村的“九醒狮”、董村的“九彩龙”、沈家村的“走马灯”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1983年建立茭道乡文化站,2001年撤乡建镇后改名为茭道镇文化站,有文化中心楼一座,其中有表演厅、乒乓球室、阅览室,有藏书13094册,全镇有10个业余表演队。历年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百花会、迎龙灯、健身球操等。2005年1月7日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1969年采用自筹公助办法,在黄埔基建起茭道公社广播站,后移到上茭道公社驻地。1972年村村通广播,广播入户率在85%以上。后改为调频广播,除户装外,村村还装上大型调频广播。1998年建立有线电视站,撤乡建镇后合称为茭道镇广播电视站,到2005年年底止,开通10个村的2100多户有线电视。1974年9月建立电影放映队,成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卫生茭道诊所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易名为茭道卫生院,有医务人员4人,院址在上茭道村。
  东莹医院始建于1962年。2000年7月,东莹集团破产后,医院由企业转交地方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以民营形式改制,更名为“武义县杨家医院”(即茭道镇中心医院)。医院门诊设在东莹社区,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住院部又称疗养院,是一座防治尘肺病的专业医疗机构。
  配备有日本进口的X光机和肺功能仪、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B超仪、血液分析仪、胃镜、纤支镜、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设备。
  茭道镇还设有朱王、胡宅垄、蒋马洞、董村、下茭道5个村级卫生室。
  2005年全镇推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59人,占全镇农业人口81.62%。
  1991年3月1日,董村率先成立老年协会,并开设了活动室,组织老年人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和时事讲座、打牌、下象棋、搓麻将、迎龙灯、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到1993年年底,全乡12个村都建立了老年协会,东莹社区也于2001年下半年成立了老年协会。2005年年底全镇有老年协会13个,老年协会会员1062人。
  董村的水口庙为县文物保护点。
  特色
  方坑水库小I型方坑水库位于沈家村东坑(原八仙潭),坝体为全国首座双曲拱坝,高176米,长170米,水库水面面积13.73公顷,蓄水量为432万立方米,配套干渠1条长14.02千米,支渠3条长7.8千米,灌溉粮田333.3公顷。小型电站有水库渠道口(一级)、八仙寺(二级)、王路头(三级)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1680千瓦,正常年份年发电量270万千瓦时~280万千瓦时。库区景色优美,为旅游休闲的良好处所。
  死难矿工墓(详见第三十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同名目)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城北商场
相关机构
茭道诊所
相关机构
东莹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茭道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方坑水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