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泉溪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2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泉溪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泉溪镇的概况,其中包括了地域、经济、人文、特色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泉溪镇

内容

地域
  泉溪镇,位于武义县东部,东与桐琴镇交界,南与新宅镇及缙云县新川乡连接,西北与熟溪和白洋街道相依。2005年镇政府驻地泉溪,距武义县城6千米、永康市区15千米、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8千米。全镇面积87.3平方千米,辖48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0624人,有耕地面积1137.27公顷,其中水田1105.4公顷。全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泉溪镇于1992年5月由原泉溪乡与项店乡合并而成。原泉溪乡辖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泉溪里、曲湖镇、集贤乡,1950年建曲湖乡,1956年为华贤乡,1958年属国庆(桐琴)大公社,设泉溪、叶墙头二个管理区,1961年并建泉溪公社,1983年设立泉溪乡。原项店乡辖区1950年建政时分属白峰乡、清溪乡,1956年为大峰乡,1958年并入国庆(桐琴)大公社,1961年建立项店公社,1983年设立项店乡。
  1927年~1929年,在中共武义南区区委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协会进行“二五”减租和秋收暴动。1930年初,成立武义南营红军,进行武装斗争。1936年4月,粟裕率部在加丰(夏加畈)、千丈岩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87年1月,武义县人民政府批准境内项店乡加丰、董源坑、盛岭下、大王岭、黄长岗、黄坛、丰溪、里念坑、瑶村、麻田、清溪、仓部堰(今仓部圳)、西陈、华山(今白革)、兰芝、茆角、王元、朱门(今珠门)18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1987年5月,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项店乡为革命老区乡。1992年项店乡并入泉溪镇后,泉溪镇沿袭为革命老区镇。
  泉溪镇南部峰峦叠嶂,地势高峻,与新宅镇交界的老鹰窝尖,海拔972米,为境内最高点。北部低岗浅丘延展,中北部为平原,整个地形高丘与平原相间。发源于千丈岩的董源坑水流入缙云绕永康,汇为武义江,故千丈岩为武义江源头。武义江及支流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湖塘棋布,河道纵横。发源于境内大王岭的清溪水,向北流经清溪口水库、杨村、刘宅至东皋也汇入武义江,流长17千米。尚有车苏坑,从和尚塘里北流经山方、何村,由湖沿注入武义江,长7.8千米。
  境内有清溪口、陈潘塘、定坑等大小水库57座,总蓄水量1687万立方米,其中10万立方米以上7座,蓄水1542万立方米。清溪口水库总库容量为1390万立方米,是武义县仅次于源口水库的水利工程,1978年至1986年扩建后成为中型水库,有配套干渠2条,支渠12条、电灌渠2条,全长69.4千米,灌溉良田1266.67公顷,年发电量140万千瓦/时。
  地下萤石矿藏较为丰富,大塘口曾设有县矿山公司矿区。
  泉溪镇基础设施完善,所有建制村通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永武沿线镇、村及各工业区均与县城实现了饮用水、有线电视联网一体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138元,较1986年增长8.7倍。农村信用社居民储蓄余额8300万元。镇村农民住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式样新颖,装潢考究。电视机、电冰箱等日用家电已在农户中基本普及。该镇大部分建制村有公交班车通达。2005年全镇轻便和两三轮摩托车保有量3920辆,为农民主要交通工具。部分先富家庭已购买小轿车。
  境内交通便捷,武永公路贯穿镇区,金温铁路、高速公路从境北经过,43省道(武永二线)于2005年9月建成通车,并有泉溪至深塘,东皋经西陈、夏加畈至缙云,西项至车苏等公路。通讯便利,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9年在农村全面铺开,初装电话1065门;2005年有固定电话3850门,占总户数的70%。邮政储蓄,成倍增长;报刊邮递,及时快速;手机移动通信,也已在全镇基本普及。
  2000年4月,全镇范围内建立村巷路牌门牌,规范村庄。官田村从2003年9月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改善村居环境,成为金华市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湖沿、王山头等村的村庄整治也相继开展。
  经济
  泉溪镇是一个新兴工业镇,改革开放以前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引进外来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比重不断上升,至2005年已成为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工农业总产值1986年2192万元,1995年27980万元,2005年增加到155919万元。
  农业泉溪镇是武义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也是省毛竹林生产基地。稻谷、小麦、油菜为主要粮油作物。农业总产值,1986年1555万元,1995年增至4714万元,2005年增至8025万元。
  由于工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1986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由1731.07公顷减为1204.73公顷,总产量由13671吨降至7233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特色支柱产业有:2003年瑶村片的蔬菜基地建成。2004年麻田、董源坑、清溪几个村种植反季节的四季豆等高山蔬菜42.67公顷,全镇种植槟榔芋10.67公顷,其他蔬菜面积210公顷,总产值达790万元。笋竹两用基地100多公顷。王山头村为草莓种植专业村,2005年草莓种植10公顷。
  蚕桑为泉溪镇传统产业。60年代,上滩、麻蓬、下宅口等村就开始沙滩种桑室外养蚕。80年代初,乡办泉溪丝厂创建以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桑树。90年代中期,桑蚕种养与蚕丝加工一度成为泉溪镇的支柱产业。1994年,全镇桑园面积256.2公顷,喂养蚕种10798张,蚕茧产量404吨,占全县茧产量的35%。后因丝价下跌及工业污染,桑茧大减,2005年全镇剩有桑园面积42.2公顷,蚕茧产量55.8吨。
  1984年,车苏村青年李明焱露天搭棚栽培代料香菇成功,并将技术推广给村民,致力发展生产。1987年,代料香菇栽培被列为县“星火”计划项目大力推广,车苏村被定为食用菌开发示范村。70%的村民从事生产,年产值达600多万元,获利400多万元。1991年全村发展代料香菇60多万袋,产鲜菇450多吨。1994年李明焱创立武义县金星食用菌公司和武义县真菌研究所,相继研发推广高温香菇、巴西蘑菇、铁皮石斛等产品。近年来,为保护森林资源,在政府引导下,食用菌产量有所下降。车苏村民仍在栽种高、低温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
  西瓜早在泉溪镇山方、客塘、何村等村生产,六七十年代肩挑手推运往永康、武义县城出售。2003年麻蓬村引进温岭农民栽培大棚西瓜10公顷,产瓜5茬以上,亩产4000千克,亩利润5000多元。2005年,西瓜种植面积71.27公顷,产量达2342吨,在全镇推广。
  七八十年代开荒种植茶,成为低丘陵地种植的主要产品,地处山区的白革、麻田、清溪等村大力发展茶园,为村民一大收入。2005年全镇茶园总面积183.53公顷,采摘面积175.67公顷,茶叶总产565.3吨。全镇茶园,过去鲜叶采摘后多为手工烘揉制作茶叶,生产效率低。21世纪后已改为自动烘干机作业的加工点加工制作。2005年全镇有专业茶叶加工点30多家。
  2001年冬在湖沿村进行农田土地平整试点,挖沟修渠、铲高填低、规范田块。经过4年努力,全镇平整土地933.33公顷,实施了土地田园化。
  2005年全镇农业产值中养殖业占45%,以养猪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需求增大,养殖户相继引进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优质猪种,饲养量和产值均有较大提高。刘宅村为养猪示范村,年出栏数200头以上有10多户、全村年出栏数3600余头,年收入达360万元。自1986年至2005年,全镇年饲养量由5310头增加到42852头,产值由306万元增加到2486万元,均增长8倍。鸡、鸭等禽的养殖量也较大,2005年,鸡41万羽、鸭3.8万羽。
  80年代泉溪乡创办猪、鸡、鸭等颗粒饲料加工厂。2005年已发展到十多家,全镇饲料加工业产值580万元,利润100万元。其中,畜王饲料公司2004年产值120万元,饲料销往金华市各县。
  工业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泉溪镇山区盛产毛竹的多数村庄有造纸手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后被机械化的造纸工业所取代。70年代初,泉溪乡工业企业有:一家拥有2台中型拖拉机和部分零配件的农机站,一家拥有1台车床和1台冲床的农机厂,大塘口萤石采矿队。80年代,乡办企业开始兴建,泉溪乡的丝厂、绸厂、汽酒厂、饲料厂、塑料厂、华莹制衣厂,项店乡的武义铝合金厂陆续创办。位于金岩山的泉溪丝厂1982年1月建成投产,1983年7月经省计经委批准,列为省定点企业,更名为“武义丝厂”,其生产的“白厂丝”为部优质产品。1991年,职工500多人,年产值实现1288万元,利润170万元。原“泉溪公社砩矿”,在大塘口大平岗年采掘量2.54万吨,年产块精矿4900吨。西陈村的武义铝合金厂创建于1988年,生产铝合金锭、铜棒,是市重点骨干乡镇企业。乡办企业成为镇工业发展的主体。199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1995年达到23266万元。
  1997年,王山头村利用该村闲置的荒滩出让,招商引资。永康商人吕世明投资14万元创办泉溪五金铸造厂,为武义县最早引进的外地企业。第二年,又有10多家企业来该村落户。1999年,武义县政府将其列为永武工业走廊工业小区。此后在政府引导下,个体私营企业在全镇遍地开花,形成了王山头—茆角、泉湖、金岩山3个工业功能区。2005年年末止,全镇有工业企业503家、从业人员8437人,工业总产值147894万元,利润总额9443万元,实缴税金4413万元。
  五金机电起步于1996年,开始多为制造炉头、铝锭等初级产品的小企业,经多年发展,现在形成一个涵盖园林工具、汽摩配件、机床制造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群。2005年全镇共有五金机电企业120家,总产值113119万元。其中麦克园林机械公司,生产园林工具,2005年产值11371万元,实缴税金505万元。曙光实业公司,制造汽摩配件,2005年产值5820万元。
  80年代已有泉溪企业涉足运动休闲领域,生产制造一次性塑料杯、文具用品、卫生洁具等产品,现在以生产保温杯、滑板车、开瓶器、电动车等为主。2005年,有该类企业185家,从业人员3158人。其中保康日用品公司生产保温杯,2005年产值16740万元,税金1031万元;阿波罗休闲用品公司,主要生产滑板车,2005年产值11634万元,利润217万元;中润公司生产开瓶器,2005年产值9198元。
  来料加工业主要加工圣诞服装、扣针、钢扣、伞配件等,2005年全镇共有加工企业80多家。圣和工艺品公司从事圣诞服装加工,下属加工户70多家,从业人员220人,2005年年收入达164.1万元。武义县晴雨伞下属生产企业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从事伞骨等配件加工。2005年全镇伞配件厂10多家,产值530万元。
  商业明正德元年(1506),武义已有“七行八市”,泉溪为8个市之一。1983年4月23日泉溪重新开市,市日为农历的逢五、十日,市场面积3520平方米,设有禽畜市场、小百货、竹木交易和蔬菜市场,每逢集日,货物云集。
  1991年,清泉街路面加宽,水泥硬化为商品街。1996年,拓宽镇政府前的勤政路,镇区有清泉街、泉丝路等13条;江西巷、珠泉巷等14条,故称“十三街十四巷”。2005年,勤政路延伸工程立项建设。建成后镇区将与武永二线、金岩山工业功能区连为一体。
  人文
  早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理学名儒巩庭芝从山东须城迁来武义南乡(今泉溪巩宅村)居住,以所学教育武义人士。其子孙巩湘、巩丰、巩嵘皆为著名文人。泉溪镇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1年1月,泉溪镇通过县级教育强镇验收;2001年12月,通过市级教育强镇验收;2003年9月,通过省级教育强镇验收。
  教育
  泉溪小学、瑶村小学创建于20年代,历史悠久。1969年,村村办小学。1999年,撤并村小,留泉溪、江山、王山头、项店、瑶村5所完全小学。1991年加拿大籍华人王昌真捐资102万元建瑶村小学“介夫楼”一幢。香港沈炳麟捐资59733元建项店小学“庆同楼”一幢。2005年存泉溪、项店、王山头三所小学。
  1968年,建泉溪、江山、王山头、西陈、瑶村5所初级中学。1980年,撤并为泉溪和项店两所初中。1999年秋,项店初中并入东皋中学。2005年秋,泉溪初中并入东皋中学。
  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于1986年12月,为泉溪镇培训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集体。现为省二级成人技术学校。
  至2005年,全镇有幼儿园(班)11所,幼儿基本入园。镇中心幼儿园在园儿童250人,幼教员工11人。
  科技1990年5月,车苏村青年李明焱被国家科委选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研究深造。2004年,麻蓬村引进大棚西瓜栽培,为武义县科技计划项目:西瓜8424品种,早熟栽培技术研究,由省农科院技术指导,县农业局和镇农业服务站技术实施,县拨款2万元支持该项目开发生产。
  卫生1973年组建泉溪公社卫生院;1992年西陈卫生院并入,成立泉溪镇中心卫生院。1998年,泉溪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医院,设有内、外、中医、妇产、X光放射、B超、化验、注射、急诊、住院等科室。下设西陈、王山头、泉三3个卫生服务站,14个村级卫生室。2004年5月1日起,全镇推行农村医疗保险;2005年参保人数18749人,占全镇人口的91%。
  文化泉溪镇传统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名闻遐迩的有“巩宅花鼓”,泉三村的“大头和尚”,盛岭下的“布龙”狂欢和“李皇老爷”出游,宅园的“舞狮”、“叠八仙”等,均颇具特色。1974年建立泉溪公社文化站,1983年建立项店乡文化站,1998年两乡合并成立泉溪镇文化站。
  1970年,采用自筹公助办法,成立公社广播站。通村率达100%,通响率达95%。1995年光缆开通,有线电视分4期进行,2005年全镇开通,用户4100户。
  电影放映队1975年12月建立,1999年9月终止。
  泉溪镇人文古迹众多,主要有:
  水碓周窑址位于阳丰村水碓周自然村,有8条五代时期的窑床,产品有碗、罐、壶、瓶等,瓷土精细,胎薄而硬。
  水帘亭瀑布景观位于镇南4千米车苏金柱山茶亭村,唐五代时建有金柱寺,寺东有瀑布从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距10米处有一亭,与瀑相峙,名“水帘亭”,为游览避暑胜地。据传南宋巩丰邀朱熹、吕祖谦、陈亮等观瀑,作诗唱和,留有《江南序·游水帘亭》。
  刘宅“绿映亭”南宋时,刘滂为官时所建,为吕祖谦、巩庭芝、巩丰等在刘宅论学赋诗之场所。刘宅村的刘氏宗祠及匾额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溪口、麻田抗战阵亡将士墓1944年8月22日,日本侵略军进犯丽水,国民革命军79师在清溪口、麻田、盛岭头阻击抵抗,日本侵略军调用战机助战,战斗甚为惨烈。清溪口阵亡官兵42名、麻田阵亡官兵28名、盛岭头阵亡官兵1个排。清溪口、麻田村村民感其忠勇,收殓阵亡将士遗骨安葬立碑。
  朱氏宗祠位于华山(白革)村,其先祖朱若功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曾任昆明县令和呈贡知县,为官清廉,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并教人制作水车,开塘筑涵,捐俸创设讲堂,深为民众尊崇。朱氏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特色
  名人徐镃(?—903)与仓部堰徐鎡,武义东皋人。20岁时,以才识并茂起为仓部员外郎,后升至仓部侍郎,转兵部侍郎。居官清廉刚正,执法严峻。后乞归,封晋国子祭酒,加食邑五百户,赐九旒串珠、紫金鱼袋,御诗赠别。
  徐鎡归乡后,针对清溪河道淤砂高积,水发则泛滥两岸,水少则潜行溪下,无法灌田,遂利用地下丰富水资源,兴建潜涵灌溉工程——仓部堰。在今珠门村至仓部堰村间河道沙下用块石垒建潜涵18条,形如竹枝,上铺石板,凝泥封顶,集山涧沙砾层下水流汇入地下主瀛。旧志载“水自溪底行,形如竹枝,上覆以石,溪上水涸而堰水长流”。水从仓部堰村溪底引出,即现清溪湖大坝背坡脚,经仓部堰村沿清溪到武义古道路走向,修建明渠至官田村,西支至黄毛山,东支经杨村到刘宅转至王山头,西起可到达官田、张宅、叶墙头、新屋等村,可灌溉农田133.3公顷,并供刘宅、杨村一带人畜饮水,是钱塘江流域见于记载兴建最早的潜涵。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兴筑此堰时,因顽石为阻需开凿坚硬岩层,凿石一斗屑者,酬钱一升,费力矩烦,以乞成功。乡人德之,旁有仓部祠,至杨村以下,各处俱蔽其利。”1958年8月在原堰址兴建清溪口水库,1964年竣工。从此仓部堰古代集水工程全部淹于库底,仅在杨村、刘宅等村残存部分古灌溉渠道。
  大士岩县级风景名胜区坐落华山村白革山,大树成荫,系游览避暑之地。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大士庵,在县南40公里白革山上,昔异人支大士所居,故名。有大士岩、状元峰、三叠台、八宝陵、石佛、石果、仙掌、玉屏、龙井、狮岩十景。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若功
相关人物
徐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溪镇
相关地名
水碓周窑址
相关地名
水帘亭瀑布景观
相关地名
朱氏宗祠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绿映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