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00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概述的情况。其中包括地理、机构、代表会议、农业、社会事业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概述

内容

(一)
  武义县隶属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南部。东与永康市、缙云县接壤,东北与义乌市交界,南与丽水市相依,西南与松阳县毗连,西与遂昌县为邻,西北与正北分别与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相接。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8°31′~29°03′,东经119°27′~119°58′之间。东西宽50千米,南北长59千米,境域面积1577.2平方千米。至杭州市区径距157千米,距金华市城区26.2千米。
  武义县历史悠久。从古遗址、出土文物和名胜古迹可以得知,这一片地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县境春秋属越,战国后期属楚,秦至东汉属乌伤县。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永康始置武义县,属会稽郡。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武义县属东阳郡。武义县曾经废置,唐天授二年(691)分永康西境又置,改名武成县,属婺州。唐天宝元年(742),婺州复为东阳郡,武成县属东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东阳郡为婺州,至唐天祐年间(904—907),武成县复名武义县,属婺州。(详见附录㈡《武义县建置时间再考》)。五代至宋,武义县属婺州。元、明、清三朝虽曾改州为路,改路为宁越府,最后改称为金华府,但隶属关系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浙江省成立军政府,次日成立金华军政分府,武义县属之。中华民国期间,不包括同一省政府派出机构管辖时具体驻地的先后两度、合计共3次变化,武义县的隶属关系还经历了9次变化;从管辖机构的角度看,2次由省政府直属管理,另有8个省政府派出机构先后实施了管理。
  原宣平县境,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至西汉为回浦县,东汉至南北朝为章安、永宁、松阳县,隋属栝苍县,唐至明洪武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置宣平县,隶处州府。相沿至清末。宣统三年九月,宣平隶属处州军政分府。中华民国期间,宣平县的隶属关系经历了10次变化;从管辖机构的角度看,3次由省政府直属管理,另有8个省政府派出机构先后实施了管理。
  1949年5月9日,武义、宣平两县同日解放。武义县属金华专区,宣平县属丽水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宣平县改属衢州专区。1954年衢州专区撤销,宣平县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5月,宣平县建制撤销,16个乡镇划入武义县,武义县域面积从原先的874.23平方千米拓展到1577.2平方千米。同年10月,武义县并入永康县。1961年10月经省批准武义、永康分开办公,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武义县建制。
  1986年,武义县设6区、5镇(区级2.乡级3)、29乡。后经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和
  2001年9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设为8镇、7乡、3个街道。2005年,全县共有544个村委会、14个社区居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123962户,总人口328409人(其中男170629人、女157780人),人口密度为208人/平方千米。
  武义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域内主要地质构造为武义—宣平断陷盆地。全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峰峦连绵。境内山脉属浙中山系,包括西南部来自遂昌县界的仙霞岭山脉,东南部来自缙云县界的括苍山脉,东北部来自义乌和永康的仙霞余脉的八素山脉。全县千米以上山峰已确定的有102座,县域内西联乡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浙中第一高峰。境内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为57米。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其间樊岭—大庙岭东西向横贯县境中部,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并把县境内的水流分成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钱塘江水系位于县境北部,主要干支流11条,全长384.4千米,集雨面积900.4平方千米;瓯江水系位于县境南部,干支流18条,全长274.6千米,集雨面积676.8平方千米。两大水系均系山溪性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丰沛,洪枯水位变化明显。
  武义县的整个地理格局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土壤总面积150.8千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5.62%。分5个土类11个亚类34个土属75个土种。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甜槠、木荷林区。全县已发现的木本植物93科308属820种;古树名木8723株;是金华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县。野生动物有29目71科265种。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II级保护动物32种。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常有以水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
  (二)
  1986年至2005年,中共武义县委先后召开了第七至十一次代表大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县人大先后召开了八届4次至十三届3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八至十三届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依法分别履行地方权力机构、行政机构的职权。县政协先后召开了第一届3次至六届3次全体会议,以团结和民主为主题,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20年间,有朱镕基、李铁映、严济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过武义视察。历届中共武义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紧密联系武义实际,先后于1992年8月和2001年年初,分别提出“科教兴县”和“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进行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金融、财政、外贸、计划、物价、城市建设投融资、城镇住房体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实施了1998年第一轮和2004年第二轮深化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继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同时,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施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起自1994年至2001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企业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兼并、破产与转让等试点,以及1996年以后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转换与安置;其他各项配套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加强服务,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武义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进步。
  (三)
  198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4234万元;第一产业占46.6%,第二产业占33.9%,第三产业占1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84元。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是武义县有史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最显著且富有特色的时期。期间,全县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外向型经济的转变。1991年6月,武义县为全省8个贫困县之一。1996年12月,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的4个县之一,改称为省内欠发达地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96702万元;第一产业占10.9%,第二产业占55.5%,第三产业占3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173元。20年中财政总收入每5年翻一番强,2005年达7.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比1985年的2322万元翻了五番;自1995年以后,连续10年实现该年财政收支平衡。至此,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接轨永康,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小五金制造基地;市场依托义乌,成为中国小商品城重点来料加工基地之一;城市融入金华,成为金华城市群有机组成部分”的三大构想;以及在全县经济“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框架已经初具雏形。全县实现了从一个贫困县到经济总量居于省内欠发达地区前列的跨越。全县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407位,前进到2005年的第181位。
  20年来,第一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从占47.1%下降到占10.9%,但农业总产值仍然大幅度提升。1986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1293万元,2005年提高到65314万元,增长了4.78倍,农、林、牧、渔全面快速发展。农业,1986年武义县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商品粮基地县;1989年3月,又被列为南方稻区五省杂交早稻新组合示范基地县;1990年,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顾问推动高产优质稻米生产开发。至2005年,全县种植P88s/0293两季超级稻示范方5000亩,平均亩产达650千克。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特产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01年5月,有机茶颁证面积居全国首位,国家命名武义县为“中国有机茶之乡”。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成为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林业,1994年武义县被省政府授予“绿化造林先进县”;1998年又获得“绿化合格县”;1999年11月,又被列为省生态公益林试点县。自1986年至2005年,累计造林20.52千公顷,林地面积达117.14千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由1985年的160.29万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202.1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由1985年的1584万株增加到2005年2567万株。全县总蓄水量从1986年的9965万立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4936.5万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从1986年的9480公顷提高到2005年的9553.33公顷。1989年通过全国第一批100个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的达标验收;2005年7月又通过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达标验收。水利水务工作从过去以保障农业灌溉为主的“农业命脉”地位,逐步转变到保障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地位。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84家,全县工业总产值29956万元,其中国有企业53家总产值15367万元,占51.3%。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1988年乡镇工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5%;1998年又提高到81.4%,其中个私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62.1%。经过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进一步改革,到200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5594家,工业总产值132.53亿元。其中国有工业5家,工业总产值为4.08亿元:集体工业21家,工业总产值1.78亿元:而个
  体私营工业上升到5568家,工业总产值126.6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6%。20年间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下3个转变:一是从分散发展向工业园区集聚转变。1991年7月5日成立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3年11月16日成为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1998年创办乡镇工业功能区,至2005年增至8个,形成了以县城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桐琴、泉溪和履坦、杨家为两翼的重点发展区域,全县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7.61平方千米,进区企业共计达到979家,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3.7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3%。二是从产业发展不明显向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发展转变。形成了五金机械、文旅休闲、汽摩配、化工、文教用品等特色产业群。三是从以小企业为主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的转变。2005年全县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45家,其中亿元企业达到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5.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3%,单位工业总产值最高的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为5.11亿元。
  第三产业,除少数国家专控行业外,私营经济逐渐成为主力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3231万元,比1986年的10060万元增长20.2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393和27532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85和16.79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筹划开发的旅游业,至2005年,牛头山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俞源和郭洞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温泉旅游开发取得实质的进展。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40336万元,比1998年的3218万元增长11.53倍,为后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与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打下了基础。随着国家旅游局1998年将武义县占地905公顷的溪里温泉列为国家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相继在县城建成区内开发出被专家认定为“华东一流、浙江第一”的溪里清水湾和塔山唐风两大温泉,武义县城又被誉为“中国温泉名城”。其他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也协调、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1998年6月金温铁路全线通车,其中武义段24.96千米。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从1986年的363千米提高到2005年的1154千米,其中金丽温高速公路过境26千米、国道线11千米、省道线94千米。电力建设快速发展,城乡电网进一步完善,供电量从1986年的9576万千瓦时提升到2005年的71979万千瓦时,增长了6.52倍。邮电业务量,从1986年的172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8678万元。县城建成区从1986年的2.07平方千米拓展到2005年的17.6平方千米,建成区人口密度(含外来人口)增加到6406人/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3%。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从1986年的4397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283232万元。基础设施的优化,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长效作用。
  (四)
  1986年至2005年,还是武义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20年。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三者关系。全县社会事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努力抓好政治思想工作、领导班子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致力于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改革和事业发展都在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顺利进行。1988年5月13日,武义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04年度和2005年度,又先后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创建先进县”和“平安县”。在广大农村,至2005年年底止,经考核验收达标的小康村360个村,占建制村总数的66%;其中履坦镇杨岸村、桐琴镇桐一村、白洋街道界首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官田等12个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小康乡镇,达标的有9个,占该年乡镇街道总数的50%;其中桐琴镇被国家统计局命名为全国千强镇,柳城畲族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以贯彻落实三大基本国策为重点,迎难而上,推进了科学发展的步伐。1986年,武义县是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1988年,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服务站。1996年,受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奖”。2000年以后武义县进入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时期,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土地管理,自90年代划定,2020年内农田保护面积为15811.8公顷。环境保护则与生态立县建设一起抓,至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2%,县域内建起了8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大溪口乡成了县内的第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坦洪等8个乡镇成了市级生态乡镇。20年来,尤其是起自1996年的后10年,随着在贯彻落实三大基本国策方面的成效越来越显著,武义县进一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一是自1993年起,武义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始引导、组织高山深山农民下山脱贫,先后下达武义县人民政府第6号、第22号政府令,下山脱贫成了政府行为。至2005年年底止,累计搬迁下山的高山深山农民14315户43729人,下山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增加10倍以上。武义县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政要的广泛认可和赞赏,认为值得在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推广。二是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经多年摸索创新,于2004年6月18日经选举产生了全国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委会实行《村务管理制度》的同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村务监督制度》。该项制度实施以后,村容村貌和村风大变,干部群众关系融洽。2005年6月17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后陈村视察后,对该经验作了高度肯定。次年1月,“后陈经验”获得2005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奖。国家司法部、民政部又批准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为同年度全国法制建设先进示范村。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促使老百姓增收,变过去单一管理居民户口就业为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花大力抓好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据2005年统计,全县20.36万社会从业人员中,非农部门14.32万人,继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减少到6.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下。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20年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502元提高到2005年的4340元,人均消费从507元提高到3767元。职工的年人均工资,1986年1024元,2005年提高到16636元。随着农民、职工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农民从1986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37.3%(城镇居民为31.54%),住房面积更为宽敞、质量不断提升,高档耐用消费品,先是彩电、洗衣机、冰箱、摩托车,继之是手机、空调、小汽车,均由少到多地进入了寻常的百姓家。与此同时,20年间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也快速发展与进步。1996年武义县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同年10月全县通过了省政府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达标验收。1998年,武义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同年县婺剧团受邀赴新加坡参加华族艺术节演出取得了成功。1999年国家科技部公布武义县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5年既通过了省政府教育强县的验收,又通过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的验收和省级卫生县城的复查。文化方面,县图书馆、档案馆被定为国家一级馆;文学艺术创作繁荣,明招文化研究扎实起步,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古建筑延福寺和俞源古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公布和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到6处。
  (五)
  武义县的民情风俗,早在唐代,诗人孟浩然到过武义后,便在《宿武阳川》中留下了“风物是
  秦余”的诗句。至宋代,吕祖谦评说:“负山之民,气俗敦悫,乐田亩而畏官府。”明代《万历志》记载:“男务生业,女勤纺织,家家尚俭朴而安质素,无狗马蹴鞠之戏,亦鲜绮绣斗胜之观。”至清代,《嘉庆志》记载:“民服农田,不为商贾技艺轻去其乡;男不为斯役,女不作婢妾,敦尚义节。”“其民刚悍不相下,故其俗犷猛,号难治。”“民负土敦朴,亦以犷猛使气”(明清两代志书记载均引自[清]何德润《武川备考·风俗考》卷四)。南部地区的原宣平人,更是素来被人称之为“宣平老实”。这个说法的本身,既有褒扬,又在寄予同情的同时隐含着讥讽嘲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过17年的移风易俗,又经过10年的“文化大革命”思想混乱及其后来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经历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武义人的精神风貌变了。面对武义工业经济明显的后发态势,同时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方面又有相对低廉的优势,武义县在新时期里实施“洼地效应”,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市的产业辐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了39.40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39.74倍。在农村,原先恋土恋乡的武义农民大胆离开田头、山头到外地闯“码头”,除了数以万计的打工族,开发创业的主要有三路人马:第一路北上,把武义的农产品主要是茶叶推销到北方市场,“更香”、“武阳春雨”、“郁清香”、“汤记高山”、“金山翠剑”、“马府翠绿”、“九龙山白茶”相继打响,其中仅“更香”一家在北京、河北、山西就建起了40多家连锁店,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第二路南下广州、福建发展珍珠养殖,队伍5000多人,养殖水面3万多亩,年纯收入也超过亿元。第三路人数更多,约万人,在苏州、常州、昆山等长三角地区开办超市7000多家,年收入达2至3亿元,并在该地建立起了“武义同乡会超市协会”。还有,在选择发展方式上,武义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走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2001年以后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2004年5月,编制完成《武义生态县建设规划(2003-2020)》,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于是年9月15日由县人民政府颁布执行。至2005年年底,全县生态工程建设的17个项目,均快速有序地推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2003年,通过全县性的武义精神大讨论,中共武义县委确定“开放、创新、实干、自强”作为这一时段武义人精神风貌的概括与弘扬。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