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唯一号: 112135020220000301
作品名称: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文件路径: 1121/01/object/PDF/1121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592.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K877.4
主题词: 碑刻-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三老讳字忌日碑,又称“三老碑”,誉为浙东第一碑。横河镇陈山(客星山)出土。 清咸丰壬子年(1852)五月,有村人在陈山挖土时发现此碑。见上有文字,告诉了当地书生宋仁山。宋知道朋友周世熊爱好金石古物,邀周一同去察看。当晚,周世熊就将碑取回研究考证。因碑首有“三老”二字,就称作“三老碑”。并特地在山上馆舍旁建造一座竹亭,将碑安置保护起来。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余姚,横河一带成为战场。周世熊宅屋被烧毁,但山馆竹亭没有遭灾,只是碑已倒在附近,旁边还有一批古砖,大概被用来充当野炊砌灶之用。碑侧已被烟火燎黑,幸而文字完好。周取回家中收藏,并将考证所得,写成《三老讳字忌日碑跋》。此后,凡慕名前来观赏拓印的,每拓一次,收米一斗(15斤)。该碑出土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期间饱经沧桑。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民国辛酉(1921年)秋,碑转徙至上海,为京江陈渭泉所得,日人欲以重金购之。事为浙人姚煜、沈宝昌知悉,即与同里人丁辅之等募集款项,以八千金售得,石遂免于流于外域。”其后,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先生在杭州孤山专门筑室珍藏。如今,几经磨难的“三老碑”,完好地保存在杭州西泠印社,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加以保护。 “三老碑”是东汉儒者董邯,为记载他的祖父母、父母忌日而刻的。碑高86厘米,宽40厘米,碑文分两边:右边上下分四层,第一层写祖父母忌日,第二层写父母忌日,第三、四层写兄弟姐妹名字,共135字;左边是碑记,直写三行,共82字,合计217字。“三老”董通,生一子董忽(子仪),为东汉名士。董忽生九子二女,邯是他的第七子。碑上除父母两代忌日外,还附上十一位子女的名字。全文见《(汉)三老讳字忌日碑》碑文。 “三老碑”字迹,是从小篆过渡到隶书的字体①。碑中所列“建武”,就是汉光武帝年号,“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即公元52年。“三老碑”建碑时期,当在公元1世纪之内。距今应是一千九百年余。碑文字体,对于研究祖国汉字和习俗等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碑中还反映了古时对祭祀忌日的计算习惯:董邯的祖父通,祖母宗君,逝世日只有“庚午忌日”、“癸未忌日”,而没有月份。干支是60天一个周期,这样,忌日祭祀,每年应有6次,这该是汉初沿用流行的惯例。到了董邯的父母(东汉),记干支同时又记日月,这样忌日祭祀,每年只要一次就行了。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