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穿木屟上陈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唯一号: 112134020220000587
专题名称: 倒穿木屟上陈山
文件路径: 1121/01/object/PDF/1121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663.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倒穿木屟上陈山 东汉初年,有一个叫严子陵的人,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曾与刘秀同游学长安,拜许子威为师。刘秀,字文叔。两人同窗读书,同榻相眠,结下了忘年之交。刘秀称赞子陵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子陵也仰慕刘秀的少年有为,气宇非凡。更使刘秀敬佩的是在王莽篡位称帝时,朝野人士纷纷上表庆贺,拥戴新朝。唯独子陵铁骨傲然,激烈反对王莽篡位夺权,严拒王莽聘他为官,给刘秀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因长期战乱,往日的好友,彼此失去了联系。子陵隐姓埋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清贫生活。刘秀本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凭籍皇族宗室势力,与兄刘縯一起,参加绿林军,起兵春陵。昆阳一战使王莽的军队土崩瓦解,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建立东汉政权后,世称汉光武帝。 刘秀新创基业,亟需治国安邦人才,就想起了昔日那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好友严子陵,但不知他今在何方?于是召来画师,口述严子陵相貌,绘画成肖像,张贴全国各地,查访他的下落。子陵得知刘秀找他的消息后,就东躲西藏,不肯露面。但最后在齐地还是被人发现,禀报给刘秀,说:“有一个人,蹲在茫茫雪海的湖泽旁,手持鱼竿垂钓,身着翻皮羊裘,头缠葛巾,面蓄长须,脚履麻鞋,很像画象中的严子陵模样。”刘秀一听,说:“就是他,就是他。”连忙派使者备车去请。子陵无奈,只得应召赴洛阳。 刘秀得知子陵到京,急忙传呼接见,优礼有加。子陵此时还是垂钓时的一副打扮,昂首挺胸,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见到刘秀,抱拳直呼文叔。刘秀礼贤下士,深知子陵性格,也不去计较他的衣着与称呼。当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时,子陵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满腹经伦,卓绝之才,倾倒四座,说得刘秀频频点头称是。 夜深人静,刘秀与当年求学时一样,同子陵一起躺在御榻上。子陵因鞍马劳累,不一会便呼呼入睡,竟将脚搁置在刘秀的肚腹上。刘秀为了不惊动老友的酣睡,也没有推移搁在他腹上的脚。第二天一早,天还没蒙蒙亮,钦天监值日官员,急忙进宫报告,说:“臣昨夜仰观星象,在三更时分,有客星冲犯帝座,形势十分危急,吓得臣魂飞魄散,故不待天亮,冒昧闯宫,向万岁禀报,不知龙体如何?”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连忙说:“没有事,没有事。我这个‘帝星’不是好好的吗?朕昨晚和好友严先生同榻而卧,三更时分,没有发生别的事,只是严先生的足搁在寡人的腹上而已。”就这样,“客星犯帝座”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再说刘秀非常赏识子陵的人品才学,擢任子陵为谏议大夫。子陵没有接受封赏的意愿,再三推辞,不愿在朝为官,心想:自己要讲的治国安民的道理,已讲得很透彻,只要照此去做,定能国泰民安;如长期留在帝都,自己又不习惯官场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这一套,到时难免惹是生非,自讨没趣。于是他给刘秀留下一封信,趁众人不备之时,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余姚莪眉山(今陈山)东侧月德庵隐居。 自子陵走后,刘秀仍非常思念离去的故人。又派人到处打听他的下落。 在一个风雪纷飞的早晨,大地一片茫茫,银装素裹。子陵久静思动,趁今天大雪封山,不如出门去拜访一位朋友。当他打算摆渡过江时,忽见对岸有四匹快马,飞奔向大浦江而来。子陵隔江定睛一看,呦!不好,这四人一定是朝廷大员,派来找我的。他连忙扭转身子,往回就走。刹那间,四匹快马也已经到了大浦江边的古渡,四人清楚地看到对岸,有人欲摆渡北行,身形酷似严先生,但转眼之间,却因何又急忙往回走了昵?对此觉得十分蹊跷。他们急唤渡公,要摆渡去对岸。四人上得船来,即向渡公探听,刚才看到有一老者,欲摆渡北上,因何又不摆渡返回,能知道是谁吗?渡公只是摇摇头不说。四人心想,你不说,上岸后跟随雪地踪迹,终可找到这个人。等上岸后一看,雪地已被踩踏得模糊不清,根本辨认不出老者的去向。幸喜走到陈山山麓一看,倒留有清晰的足迹,但仔细辩认,竟是从山上往下走的痕迹,可又不见一个下山的人影。这时,四个人感到十分纳闷,只好在山麓下来回徘徊,向四周观望。原来严子陵见有来人找他,便心生一计,先将渡口雪地踩乱,使人无法辨认去路,随后又将木屟倒过来穿,屟跟朝前,屟头向后,急乎乎地往陈山上爬,以造成似乎向山下走的假象,甩掉了寻找他的四名大员,巧妙地离开陈山,去到富春江畔隐居。直到80岁那年辞世,才魂归故里,葬于陈山北麓。 再说那四位官员,据传姓雷、虞、韩、谢,因奉命来余姚寻找严子陵先生,费尽心计,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很难向皇上复命,害怕朝廷治罪,就在陈山一带住了下来。后人在大岙,冶山等地建了“四将军庙”纪念他们。 “严子陵倒穿木屟上陈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