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學英雄先進赶先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5847
颗粒名称: 英雄學英雄先進赶先進
其他题名: 以王、顧爲學習榜樣爭今年農業更大丰收
分类号: F327.55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低塘公社郑巷管理区在座談会上邀请了水稻技朮训练班的丰产模范等八人,就学习王、顧,爭取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更大躍进問題組織了座談。在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王炳春、顧宏椿两位同志的敢想、敢说、敢作的风格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并交流了丰产经验和对夺取今年更大丰收的决心。同时介绍了四位发言者的发言内容,他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去年搞水稻试验的情况和今年打算再搞水稻试验的计划,并表达了学习王、顧事迹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 余姚县 低塘公社 座谈会

内容

前天晚上,本报編輯部邀請了最近在縣里參加全县水稻技朮訓練班的丰产模范、老农民、技朮員等八人,就学习王、顧,爭取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更大躍進問題組織了座談。水稻高产紅旗王炳春同志也出席了座談会。会上,大家異口同聲說:“王炳春、顧宏椿兩同志的那种敢想、敢說、敢作的風格,積極推广先進、鑽研技朮和堅决頑强、排除万难的精神,踏踏实实、艱苦朴素的作風,是我們最良好的榜樣。今年,我們决心認真虛心地学习他們,力爭上游,趕上他們。”
  英雄学英雄,先進趕先進,会上大家相互熱烈地交流了丰产經驗和对奪取今年更大丰收的决心。現在,我們把他們的发言,簡要地整理发表如下。低塘公社歷山管理区紅專隊技朮員陸仰橋説:
  試验全靠勤鑽研
  当余姚日报发表了王炳春、顧宏樁二位同志的先進事迹后,对我有莫大的鼓舞,我把这張报紙仔細地閱讀了好几遍,每學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幇助真大。
  我雖然是一个当了三、四年的老技術員,却沒有鑽出一个名堂來,王炳春同志在去年一年时間中就鑽出了一个畝产二三一〇斤的高产,眞不容易。一九五五年我曾在毛家畈搞了一塊二畝六分的試驗田,社員周懷海心里不服,說:“你們只搞河口头田,不搞里進头田。”于是我就选擇了一塊里進头田。因为里進头田,从來沒有施过河泥,我就施上三百多担河泥,又加强了培育管理,后來这塊田棵发得很好,从原來只二、三百斤好收的一般田,却變成了能收到一千一百廿斤的高产田。这時周懷海等人才服貼了。第二年,社員們認为里進头田不能獲得高产的思想打破了,也都要爭高产,由于这樣,我被評上为丰產模范。到現有三、四年了,我还停留在老地方,沒有再進一步去鑽,今年王炳春同志的水稻高产是对我的一个很大的啟发和鼓勵,我一定要在今年認真地學习先進經驗,堅决響應縣委的号召,以王、顧事迹來不斷鞭策自己,每当一个運动开始的時候,一个生产季節开始的時候和以后碰到困难的时候、都要重溫一遍王、顧的事迹,爭取今年在水稻試驗上鑽出一个名堂來。馬渚公社梁堰管理区技朮干部陳水炎説:
  志堅才能得高產
  我是馬渚公社梁堰管理区社員,与王炳春同志的家離开不遠。去年,他也搞水稻試驗田,我也搞水稻試驗田,但比起來,我很多地方都不如他,今年我还得迎头趕上去。
  王炳春同志的頑强决心,特別使我敬佩,我首先要学习他的决心。他发揮了敢想、敢作的冲天干勁,敢于与农技站朱光同志开展競賽,並且虛心地向朱光同志學习农业科学技朮知識,而終于獲得了二三一〇斤的高产。而我呢?雖然連續四年評上縣級丰产模范,由于沒有象他那樣的决心,所以产量也就比不上他。
  去年我种了兩塊試驗田。当剛提出畝产一八〇〇斤的高产指標時,馬上受到了保守派的諷刺,說“太高了”。我当時也曾想退点下來。高产稻要有高产种,可是我对选种有芒早粳的良种不够堅决,却种上了五〇三。軟脚的五〇三,加上培育上的一些毛病,結果伏倒了,每畝只收五〇〇斤。另一塊一分二厘的試驗田,上半年倒成功了,收了一百二十五斤,但沒有晚稻超早稻的思想,下半年就放松了,也沒有獲得高产。
  今年有了高产旗幟,有了王、顧他們的丰產經驗,加上自己以往几年的一些經驗教訓,就好办了。本來我今年只打算搞棉花試驗而不搞水稻試驗了,經过這次报上的学习后,我信心提高了,决心再搞一塊一畝七分的水稻試驗田,指标每畝一万斤,爭取超过王炳春,秋后比高低。
  臨山公社試驗場水稻技朮員龔金良説:
  肥足才能保丰收
  王炳春同志是我們学习,的榜樣,他的高产經驗,促使我回憶起去年自己搞試驗的情况。去年我的試驗田每畝施了基肥二五〇担,但沒有施得象王炳春同志挖野菱池污泥那么有力,起初看看倒还好,过路的人都說有一千斤一畝好弄,到后來,因为基肥欠施得足,后力沒有了,結果每畝只收得六〇〇斤。王炳春同志掌握了有芒早粳愛吃肥的特点,就千方百計克服困难,普找肥源,苦戰野菱池,每畝除六千斤綠肥外,还加施了六百担的污池泥,这是獲得二三一〇斤高产的主要經驗之一,我如果也用了这一經驗,那也不会只是六〇〇斤了。“秧好稻好,”炳春同志說得对。我不但要學习他的積肥經驗和積肥的苦戰精神,还决心今年抓好肥料关,选好良种,培育壯苗,回去后搞一塊一畝八分一厘五的重點試驗田,以学王炳春同志的勁头,超王炳春同志的指标,爭取每畝达到七〇〇〇斤。
  王炳春同志不但搞好了一塊試驗田,而且帶动了整个鯉魚畈而成为丰产畈,所以我这次搞試驗,也打算把附近的十余畝水稻全面帶动起來。朗下公社天華管理区二隊隊長符銓和説:依靠羣眾搞試验
  自从二月廿七日余姚日报上介紹了王炳春、顧宏樁兩同志的先進事迹后,我們立即認真地組織了学习,深深体会到王炳春同志的依靠羣众犒試驗田的經驗,真打开了我們的竅門,因为我們去年也犒了大面積的試驗田,由于沒有做到这一点,因此雖然人丰收了,但沒有达到趕上王炳春。
  去年我搞了一塊一畝二分三的水稻試驗田,訂出了畝产一五〇〇斤的指标,与副队長一起研究了具体措施:种籽有芒早粳,深耕一尺以上,密植3×3,結果耕田以后,自己开会去了,沒有向羣众托出,等回來遲了,社員們都給我种上了別的品种;密植也不符合标准,就这樣,由于我沒有主动依靠羣众,与羣众商量,每畝平均只收到六五〇斤,种翻稻時,我下了最大的决心,根外施肥、密植、治虫……等等,总算搞得比較好些,收到每畝八〇〇斤,超过了早稻,合起來,雖獲得了畝产一四五〇斤,但与王炳春同志的畝产二三一〇斤还相差很遠。我决心要学习王炳春同志的做法,只要有决心与羣众打成一片,今年一定能大大超过二三一〇斤。为了爭取一九五九年更大丰收,我們要不斷學习,要把王炳春同志的經驗在我們朗下遍地开花結果。
  陸埠公社試驗場付場長陳再云説:百早百好錯不了
  王炳春同志經驗,正象給我吃了一貼良藥,他不怕野菱剌多,不管四肢刺痛,为的是試驗高产,水稻需要什么,就想盡一切办法來滿足,我們的試驗田雖然种到了每畝平均兩千一百九十斤,可是我們沒有他那樣的干勁。
  王炳春同志緊緊掌握住“一早百早,百早百好”的这条經驗,是千眞万確的,我們在生产上往往由于處于被动,也就吃了虧。今年有了王炳春同志的榜樣了,一定能獲得更高产量。我决心把王炳春同志的高产經驗在陸埠开花,到處出現“王炳春”。
  朗下公社道塘管理区十隊付隊長曹庭仙説:
  掌握規律不再難
  王炳春同志的高产亦对我的啓发很大,我原來对今年搞試驗田的决心和信心不是很强,这么一來,使我鼓起勁頭來了。
  从王炳春同志試驗田獲得高产的事迹中,使我特別体会得深刻的是他一直堅决執行着淺灌、勤灌、合理擱田的这一技朮措施,他还根据稻苗生長,研究在怎樣的情况下擱濘田,实田或大擱,應該擱多久;又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規律預先噴撒冶虫藥劑。这一經驗使我找到过去得不到的答案,我去年的塊一畝另四厘的試驗田所以沒有放上衛星,就是因为这一点沒有做好。我們密植做到了2×2,深耕一尺三,基肥每畝河泥三百担,花餅500斤,翻稻种的太湖青,到做胎时苗头來了,稻禾長得有一人高(六尺),算起來篤定好放衛星的,我們几个青年就每夜睡在田头,起早落夜的用繩攔、趕露水……,結果呢?因为沒有合理灌溉和擱田,稻禾的下脚太軟,沒做到未患先防,稻熱病发生了,結果只收三百斤一畝。王炳春同志說得对:“等患上了病虫害再治,已經遲了一步。”我們这塊試驗田就能證实。
  現在我們有了王炳春同志的这条經驗,信心强了,我准備認真總結自己过去的經驗教訓,吸取王炳春同志的經驗,决心放它一个畝产万斤的高产衛星。
  横河公社横河管理区二隊隊長陶乾堯説:治虫要打主動仗
  我是橫河公社橫河管理区小农場的小队長,去年我們40畝水稻平均畝产达一千兩百十二斤,本來想想有些滿足,一当王炳春同志的經驗介紹后,感到有些慚愧,王炳春同志創造了畝产兩千三百一十斤,还不滿足哩!今年更大躍進的指标已在开始制訂,冷江管理区已訂出了水稻平均每畝指标是三千另四十斤,鯉魚畈要在去年大丰收的基礎上全部躍过龍門,要超过五千斤。我們應該快馬加鞭,迎头趕上。去年雖然产量比往年高,但比起大躍進的速度是相差得太遠了。
  从学习了王炳春同志的經驗后,我逐条的進行了对照,我們沒有抓住除虫这一關。我們同樣是有芒早粳,为什么他能增产比我們高呢?肥料也施得足,苗又長得好,就是因为除虫沒有打主动仗,发生了稻熱病。今年我們要再接再厲,爭取趕上王炳春同志。
  低塘公社冷江管理区四隊隊長王炳春説:訂指標不能保守
  我在一九五八、年里,水稻試驗上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績,这些成績應歸功于党和人民,以及在大躍進中的許多先進人物对我的影響,我深深地感到只有依靠党和人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事都能办好。
  这次县委对我的表揚,同志們又这樣來学習我,这实在对我的估價太高了,以我这2310斤的产量还是很低的。但是我决不辜負党的培養和同志們的帮助,一定要在今年創造出更高的产量來。我原來所訂的指标是畝产五千斤,現在想起來感到还有点保守。指标一定要訂得足,指标先進信心越高,奮斗也有了方向、我要向大家学习寳貴的經驗,准備重新修訂标指。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再云
相关人物
龚金良
相关人物
曹庭仙
相关人物
陶乾尧
相关人物
王炳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