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塘鄉開展早稻密植問題大辯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3929
颗粒名称: 蘭塘鄉開展早稻密植問題大辯論
其他题名: 辯論結果,一致肯定密植是早稻增产的主要門路
分类号: S511.3+1
摘要: 本報特約通訊員宋才希報導:最近蘭塘鄉召開了一次領導、技朮員和老農民三者結合的生產技朮研究會議,采取老農民談體會、技朮員講科學技朮、領導總結經驗教訓的辦法,就早稻密植問題開展了大放大鳴大辯論;在划清是非界綫的基礎上,訂制了全鄉春耕生產技朮綱要。蘭塘鄉在一九五六年大面積推广了早稻合理密植的先進栽培技朮。由于品種搭配不好,綠肥用量沒有控制,田間管理做得差,加上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全鄉早稻大部分倒伏,同時發生了嚴重的稻熱病。广大羣和干部對早稻爲什么倒伏?是非界綫不清,因此在今年推广密植中,思想阻力很大。
关键词: 兰塘乡 早稻 大辩论

内容

本報特約通訊員宋才希報導:最近蘭塘鄉召開了一次領導、技朮員和老農民三者結合的生產技朮研究會議,采取老農民談體會、技朮員講科學技朮、領導總結經驗教訓的辦法,就早稻密植問題開展了大放大鳴大辯論;在划清是非界綫的基礎上,訂制了全鄉春耕生產技朮綱要。
  蘭塘鄉在一九五六年大面積推广了早稻合理密植的先進栽培技朮。由于品種搭配不好,綠肥用量沒有控制,田間管理做得差,加上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全鄉早稻大部分倒伏,同時發生了嚴重的稻熱病。广大羣衆和干部對早稻爲什么倒伏?爲什么發生稻熱病?是非界綫不清,因此在今年推广密植中,思想阻力很大。在會上開展大放大鳴時,暴露了許多問題。五一社老農民張桂和說:「種密植稻多谷不多,犯不着。」有的說:「種密植要倒伏,要發稻熱病,還是浪植好。」總起來對密植有六怕:怕減產、怕倒伏、怕稻熱病、怕生活難做、怕增加勞動强度、怕化工多。在鳴放基礎上,用老農民談體會、技朮員講科學技朮、領導總結經驗教訓的辦法,進行了大辯論。
  辯論的第一个問題是:「密植能不能增產?」在辯論中,大家一致肯定水稻是小株稻,不同于棉花,應該種得小而密。通過囘憶對比,鄉領導上給大家算了一筆密植增產帳:五六年早稻株、行距普遍是6×3、6×4,抽穗時稻頭長,谷粒多而飽滿,當時估產都在六百斤以上,后来因爲連續遭受大風和台風的侵襲,稻株倒伏霉爛,但全鄉平均每畝產量仍有四百四十斤;五七年不願種密植,株、行距都是6×6、6×7,這年雖然風調雨順,而每畝產量却只有三百六十六斤,比多災多難的五六年减產七十六斤。老農農張桂和原来反對密植,通過算帳對比后檢討說:「不看五六年事實,閉着眼睛講密植减產是寃枉的。」有的說:「一畝田稻株數多、根數多、谷粒也多,谷粒多了,產量也就高了」。因此大家一致肯定,密植是早稻增產的重大關鍵。
  密植確實能增產,這个問題大家都肯定了,但有一部份人對密植要倒伏的思想疙瘩仍沒有解開。于是進入了第二个問題辯論:「密植是不是會倒伏?爲什么會倒伏。」辯論結果,許多老農民認爲:把倒伏歸罪于密植是不公平的。他們囘憶說:「从我們手里種田起就怕倒伏,過去不種密植,爲什么也要倒伏呢?所以說倒伏的原因不是密植。」紅旗社技朮員邵仲慶舉例說,他們社附近有个名叫湯春良的單干,五六年種早稻時,社里動員他種密植,他不聽,說密植要倒伏,結果種的是一尺四寸的大行。可是事情出于他的意料之外,大風一刮,他的稻第一塊倒伏。所以大家認爲,倒伏不是密植造成的,主要是:綠肥用量不合理,田間管理工作沒有做好。相反,只要控制好綠肥用量,合理施肥,加强田間管理,倒伏是可以防止的。最后大家還說:「既然密植能增產,增加一些勞動强度有什么關系呢?」
  通過放鳴辯論,使大家進一步明確認識到技朮革新對農業增產的重大關系,紛紛表示態度說:「爲了實現大躍進,一定要以先進的栽培技朮來進行春耕生產。」同時研究制訂了全鄉春耕生產技朮綱要。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才希
责任者
張桂和
相关人物
邵仲慶
相关人物
湯春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兰塘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