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能辦到,我們為什麽不能辦到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3591
颗粒名称: 「人家能辦到,我們為什麽不能辦到呢」
分类号: F324.1
摘要: 我縣農業參觀團一行158人,于本月十五日在縣委副書記崔樹桐同志率領下,參觀了紹興縣東湖農場。期間,聽取了該場技术員胡香泉同志所介紹的「如何實現「千斤場」」的經驗;並在田間參觀了當前綠肥冬作培育和生長情况,以及几年来推行各項增產措施的具體成果。雖然時間很短,租給代表們的啓發却很大,印象很深。許多代表例舉了許多事實。該場今年推广396畝新「三熟制」畝產粮食1297斤,比雙季連作稻增產32.72%。參觀東湖農場囘来以后,鼓舞了代表們爭取明年農業大躍進的信心和决心,大家認為方向明確了,辦法有了。許多代表都制訂了自己鄉里、社里培育綠肥冬作的計划,爭取冬作綠肥丰收。
关键词: 余姚县 东湖农场 参观

内容

我縣農業參觀團一行158人,于本月十五日在縣委副書記崔樹桐同志率領下,參觀了紹興縣東湖農場。期間,聽取了該場技术員胡香泉同志所介紹的「如何實現「千斤場」」的經驗;並在田間參觀了當前綠肥冬作培育和生長情况,以及几年来推行各項增產措施的具體成果。雖然時間很短,租給代表們的啓發却很大,印象很深。他們一致認為:東湖農場[劲頭大、產量高、經驗好」。
  办法好產量高
  原来這个場,建場時的產量是不高的。几年来,由于推行了「五改」措施(將里井田改為沿河田,改横田為直田,改小田為大田,改低田為高田,改差田變肥田)進行土地整理,興修灌溉、排水系統,改變了過去地勢低、排水不良、肥力差的局面;並在這个基礎上,逐年種大草子,提高複種指數,改二熟制為三熟制,因而使粮食年年增產,熟熟丰收,獲得了巨大的躍進。如該場1957年全埸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由1951年平均540斤提高到840斤,單位面積粮食總產量達到1016.65斤,全年粮食總產量比1953年增產43.5%。開始時有些代表對東湖農場產量高有些不大服气,認為農場勞力足、成本大、肥料多、條件好,聽了技术員胡香泉同志的分紹以后,才認識到農埸各方面的條件,不比我們農業社好。論勞力,他們每人負擔16畝;論成本,他們每畝肥料成本只10.18元。在事實面前才使代表口服心服了。他們認角,東湖農場的產量高,主要是經驗好,並不是條件好。許多代表例舉了許多事實。該場今年推广396畝新「三熟制」(即大麥一連作)畝產粮食1297斤,比雙季連作稻增產32.72%。
  依靠干勁实現千斤
  代表們對東湖農場另一个共同感覺是這个場的干部場工的社會主義勁頭特別大,全年始終出勤好、效率高。如今年大部份工人全年達到350个勞動日,共中生產隊長韓阿燦四年時間僅休息了三天,而這三天還是在場長動員下而休息的;又如在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冬種,每一个緊漲季節,全場工人出勤率都達到100%;還起早落夜,披星戴月。有的隊還偷偷地趕夜工,爭取季節,領導說服无效,最后,還是在農場周圍門戶上鎖而被迫制止。許多代表都紛紛檢討了自己社里的勞動出勤,如丈亭區一个代表說:下我們有些社,半年做,半年嬉,大忙季節干活也不起劲,如前進社五隊十組在夏收秋種的一个緊張階段中,男正勞力每日平均工分只5.84分。」相形之下,就可以看出增產快慢的决定關鍵在於勁頭,在於广大干部的忘我勞動。
  培育冬作綠肥是明年增產的第一关
  通過田間參觀后代表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綠肥冬作的培育經驗,和當前的生長情况,這个場的240畝綠肥,普遍做到「橫溝緊、直溝深」,使正个耕作層不積水,代表們說,他們所以能畝產綠肥8000斤,主要是開溝防水好,而我們有水才開溝,產量不高。有的還對比了河口田和里井田,綠肥產量相差縣殊的原因;進一步證實了開深溝、排積水的好處。冬作除中耕以外,普遍進行了培土工作,並做到了「薄片匀攤,分層厚曡」,既防凍,又能使土壤風化,代表們對他們使用的小坑銑深感興趣,傍晚返縣路過皋埠時,即賣了100多把坑銑,准備示范推广。
  代表的决心
  參觀東湖農場囘来以后,鼓舞了代表們爭取明年農業大躍進的信心和决心,大家認為方向明確了,辦法有了。有的代表自問:「人家能辦到,為什么我們不能辦到呢」。許多代表都制訂了自己鄉里、社里培育綠肥冬作的計划,爭取冬作綠肥丰收。梁弄鄉黎明社的主任着急地說:「再不抓一下,明年生產文要落空了。」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水康
责任者
崔樹桐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57年12月15...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