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的妻子 军人的母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1561
颗粒名称: 烈士的妻子 军人的母親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袁和贞及其家人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关键词: 袁和贞 烈士夫人 军人母亲 革命事业

内容

在沿江鄉孫家村里,有这样一户光荣人家:女主人叫袁和贞,她的丈夫和大媳妇是烈士,二个兒子是革命军人(共產党员)还有一个兒子和二个媳妇在農村中,都是共產党员或青年团员。
  春節前,我曾怀着敬意,上門訪問这位烈士夫人和军人母親。她虽然鬢髮斑白,年已半百,但是精神很鲍满,十分健談。听了她的回憶和近鄰傳颂,叫人不能不深受感动。
  袁和贞的丈夫孫長卿進行革命活动时曾多次逮捕,后因積劳成疾,不治身死。这时她还是一个35歲的壮年妇女。三个兒子中最小的还只有6歲。当不幸的消息傳来,除了几个不懂事的兒子外,是很少有人为她分担痛苦的;相反,还受尽反动派伪鄉保人员的歧视和虐待。精神上的打擊和经济上的压力,並没有使她倒下去,她把眼淚往肚里噎,自己做邦傭,兒子出僱、看牛、討飯,尽管度日如年,还是要坚决地活下去、將兒子撫养大。至於叫兒子長大以后干什么?这对当初的袁和貞來說,只希望他们能“成家立業”,有安稳的日子过,千万勿要再象丈夫,遭受这样可怕的结局了。
  啟發她政治觉悟,使她懂得革命道理的,是南山三五支隊里的政治工作人员,女同志呂華等还和她晚上同睡在一起,細心的劝慰她:“長卿同志的血不会白流,我们都在为他报仇。“天”遲早会亮的……”这些夜晚的交谈中,她才开始明白了道理,遇到了同情者,感到了温暖;她不再自恨早年丧夫命太苦,而把仇恨加在敌人身上;她对革命不再恐懼,經常以丈夫生前的斗争事績教育兒子。大兒子和十一歲的小兒子上南山参加三五支隊去了,她也積極支持。小兒子东岳入伍几月后来过家里一次,著上了發下来的棉衣、布袜等,这使做母親的更加安心了,她想:“什么人待我們窮人有这样好呀!”从此,她就把全家的命运和共產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勝利的消息傳來,她就万分高兴;听到坏份子在罵共產党,真是比打罵她还难受。
  二个兒子忠誠地尊循了母親的教誨,繼承了父親的遗志,他们都随军北撤,參加了淮海战役等各个介放战争,为消滅國民党反动派顽强地斗争着,大媳妇殷琪。也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参加志願军出國去朝鲜,光荣的犧牲在“三八”綫上。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它象种籽一样洒在祖國的土地上,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袁和贞不再被歧视虐待,而受到人们尊敬,家庭大門前豎起宁波專署贈送的、寫着“一门光荣”四个字的大紅匾,她的胸前掛上了大红花,到处都來邀請她出席会議,这都是人民给她的应得荣譽。
  在社会主义改造事業中,袁和貞没有忘记应該繼續發揚光荣的革命傳統,她和二子孫一鳴带头参加了合作社,自己虽然年老不能参加主要劳动,但总是处处爱社如家。一九五六年这样年景,全家收入也要增加一百十多元。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体諒
责任者
袁和贞
相关人物
孫長卿
相关人物
呂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沿江鄉
相关地名
孫家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