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0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地质地貌
分类号: P56;P931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余姚市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一、地质
  余姚地处闽浙断陷区江山—绍兴大断裂以东。境内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系广泛发育,此外还分布有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和零星的前泥盆系变质岩、第三系玄武岩。广大的平原地区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晚侏罗世以来,境内火山活动强烈,期次多、旋回多。先后经历燕山期、喜山期两次构造岩浆活动。岩性岩相复杂。
  境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新华夏系构造是全市构造体系的主体骨架。早新华夏构造,主要为压扭性或压性断裂,并呈相对密集带状分布,包括梁弄—陆埠构造带和北溪—大隐构造带。晚新华夏系构造,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相应的北西西向张性断裂,包括湖山—洪山构造带和东岗头—陆埠构造带。此外,纬向构造也是构造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
  市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以北东(北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断裂,整个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内发育有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尤其是早白垩世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的西北边界断裂陈溪—河姆渡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800,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高坞组粗晶屑熔结凝灰岩中。近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陆埠镇和大岚镇两个地区,筀竹岭—河姆渡一线存在着近东西向断裂,北盘相对下降,南盘上升。使四明山古夷平面呈现南高北低,相差达200m左右。北西向断裂,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四明山北溪—黑龙潭断裂规模较大,具反扭特征,形成较晚,明显反扭错断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两侧发育有北西向花岗斑岩和辉绿岩脉。
  余姚的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铅、锌等,由于储量比较少,商业开采价值不大。非金属矿主要有萤石(砩石)、高岭土、泥炭等。萤石矿主要分布于大隐芝林、陆埠撞钟山等地,萤石矿储量相对较丰富。高岭土主要在陆埠磨石坑等地。泥炭主要分布于姚江谷地余姚东部地区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层中,埋深在0.5~1.5米,厚0.3~0.6米。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余姚市属于地震活动水平低、震级小、应变能量低、地壳活动微弱的区域,稳定性较好。据历史记载,最大地震发生于1523年4月18日,震中位置在北仑区下邵鲍家洋,震级为4.75级。据2001年国家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余姚四明山区以南—奉化山区—象山旦门地震动参数小于0.05g,相当于小于Ⅵ度地震烈度区。
  二、地貌
  余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脉山峦起伏,山间分布大小不等的盆地和谷地;中部河姆渡一带属姚江谷地;北部为钱塘江和杭州湾海积平原。
  (1)山地丘陵。余姚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其余脉镶嵌于姚江平原。四明山发脉于斜贯浙江中部的仙霞岭,于唐田、芦山入境,逶迤而北,主脉于丁家畈附近分二为三:东脉东北向,经横山、大岗垴、泥池山、龙角岩、大竹山、大雷山、西兴尖、浪干山、大洋山;中脉北向,经龙角山、东岗山、大洋岗、周家山;西脉西北向,经钱库岭、浆缸盖、安山。大岚镇眠岗山西坡为姚江河源。镶嵌于姚江平原北的余脉分东西两支:东脉自双河至二六市,呈西—东走向;西脉自云楼至马渚,又分北向临山与东向丰山、胜归山两路。高程一般在250.00~800.00米。
  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00米,为全市最高处。山地丘陵属新华夏构造系。整块山体的中部由于差异构造运动的作用,地形宽缓坦荡,平台错落。主要有丁家畈、梨洲两处,海拔500.00~700.00米。山体边缘地形破碎陡峻,羊额岭、高地岭为其著者。梁弄盆地因受花岗岩的风化侵蚀,相对低陷。低山区的山岭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在200.00~500.00米,谷坡陡峻,一般坡度在45°以上,谷形陡峭狭窄,发育成V形谷,局部可见U形谷,谷底常有岩块堆积,河谷两侧悬崖陡壁,常见瀑布。
  (2)玄武岩台地。分布大岚、泥坪岙、罗成山等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台地面高度大致为550米和750~800米两级。
  (3)夷平面。四明山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区,海拔一般为600.00~800.00米(四明山镇一带)和500.00~600.00米(大岚镇一带)。白垩纪末燕山运动,地壳抬升,长期遭受强烈剥蚀,从而形成层状地形,发育海拔500.00~800.00米一级古夷平面,命名为四明山面。夷平面形成后,新近纪又有嵊县组基性火山岩喷发在古夷平面上,形成玄武岩台地和现代剥夷面。大岚镇、四明山镇一带均有较好保存,两者高程相差100.00~200.00米。
  (4)平原。余姚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地区。大古塘北为北部平原,大古塘南至山麓为姚江平原。
  姚江平原于全新世开始发育。山溪冲刷的泥沙以及海水带来的淤泥堆积于山脚浅海,原来为海中岛屿的四明山余脉也逐渐连接成为陆屿。在这些山的北面,发展着淤泥质海滩。从河姆渡出土的50多个种属的动物生态,以及植物遗存和孢粉分析表明的植被状态推测,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一带是紧临山麓的一片由大小湖沼组成的草原灌木地带。至迟到原始社会末期,海岸线已离开山麓地带。该地带已经摆脱了海洋的直接影响,从河姆渡人活动时期直到越王勾践定都勾践小城(今绍兴),其间约4500年,这个地区的海岸线从南部山麓地带向北伸展到唐、宋山会海塘(山阴、会稽县北境,即今航坞山、马鞍山至绍兴三江口一线)和北宋大古塘(余姚北境,今上虞沥海,余姚临山、泗门、历山,慈溪浒山、观城到蟹浦一线)。南北平均约35公里。经泻湖、湖沼化演变和人工围垦、自然淤积,形成现代地貌。姚江平原西部相对较开阔,高程4.00米左右。其西上虞曹娥江东部一带平原高程为4.00~5.00米。姚江平原东部,南北两侧山丘分列,较狭窄,高程1.20~2.40米左右。其东姚江出口部分,地势又稍高。最低的河姆渡镇姚江河底高程-10.00米左右。
  大古塘以北至现今临潮海塘,为北部平原,系近代人工围垦而成。北部平原为浅海相沉积体,海拔3.50~4.50米,高于姚江平原的东南部分。自明永乐年间起,海塘频频向北迁移。至1987年,已筑10~11塘,南北约12公里。为有效消除沿海海塘的险情,从2001年起实施海塘和除险治江围涂工程,计划围涂11.2万亩,至2009年底已围涂4.14万亩。平原南部垦殖时间较长,土壤熟化程度高。其北部近海熟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