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0
页数: 4
页码: 452-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新中国成立前青年团体 民国初期,以诚意小学青年师生为主的泗门进步青年,受杨贤江、郭静唐(均为诚意小学校友)等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青少年团体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青少年 团体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青年团体 民国初期,以诚意小学青年师生为主的泗门进步青年,受杨贤江、郭静唐(均为诚意小学校友)等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民国13年8月,“姚江青年联合会”在诚意小学成立,校长马启臣、教师谢枨寿等一批青年教师成为首批会员。民国14年6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余姚,诚意小学组织师生上街宣传,揭露“五卅惨案”真相,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泗门青年自发成立“业余救亡剧团”,在姚北一带演出70余场。是年秋至次年3月,熊达人、马青、蒋扬均等人先后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期满后,返回余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春,中共党员戚善康等在后塘河朝北庙发起成立“泗门镇第十三青年救亡宣传室”(简称青宣室),有200余人参加,推选谢永标为青宣室主任。会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官僚主义!打倒资本主义”及“反对乱抽壮丁,要自愿应征服役,反对保长贪污”等口号。是年5月,青宣室发动青壮年主动报名应征服役,训练后编为“余姚子弟兵连”,赴海北敌后作战。同年秋,小路下村成立青宣室,开始仅40余人参加,后发展到102人。11月,根据中共余姚中心县委指示,青年救亡宣传室改名为战时社会服务团(简称战社团),选举戚昭声为泗门战社团团长。泗门战社团在九莲庵成立纠察队,有队员30多人。战社团举办纠察队训练班,由县政工队派人教授政治、军事课。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境内进步青年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其骨干成为中共泗门地方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进步青年一直支持或参与革命活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0~1952年,中共泗门区委先后举办两期团训班。其中第二期团训班受训学员共230人,包括泗门镇92人。1951年,泗门镇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8人。1952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余姚县泗门区工委。同年5月,建泗门镇团总支,下设6个支部,有团员57人。
  1957年5月,泗门镇团总支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泗门镇委员会,建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161人。同年,现境内各乡均建立乡团委。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0年,共青团组织停止活动。1966年6月,泗门中学成立“红卫兵”组织,旋即陷入“造反派”派系争斗。1969年后“红卫兵”组织消失。1971年,召开泗门镇第五次团员大会,出席会议团员310人,部分基层团支部恢复活动。1978年12月召开镇第六次团代会,全镇基层团支部均恢复活动。1986年7月至1987年7月农村整党期间,按照中共中央批准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报告》精神,建立泗门镇团的建设领导小组,在加强农村团组织建设的同时,乡镇企业的团组织建设也引起重视。至1989年,全镇建团委1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37个(其中企业支部17个),共有团员726人,当年新发展团员78人。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撤销共青团泗门区委。湖北、夹塘、万圣、东蒲4个乡团委与泗门镇团委合并,建立共青团泗门镇委员会,下设团总支2个,团支部97个(其中企业团支部32个、行政事业团支部23个、农村团支部42个),共有团员2231人。严格超龄团员离团制度,除保留必要骨干外,为超龄团员及时办理离团手续,同时加强新团员的发展工作。1996年开展党团共建,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参加中国共产党。2002年5月,镇团委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3年3月,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在泗门召开“以党建带团建”现场会。2004年,全镇共建团委3个、团总支9个、团支部26个,共有团员1172人(其中超龄团员35人)。
  1952~1991年,召开镇团代会(团员大会)11次。历任镇团委(总支)负责人有:丁寅初、黄鹤坤、宋文灿、王水桥、周渭成、阮金虎、梁成纪、戚建华。1992~2004年,召开镇团代会4次,历任镇团委书记:戚建华、杜建红、徐毅。
  团组织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青年自身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活动。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组织团员青年参与政权、经济、文化建设,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农村互助合作运动。1952年,泗门镇57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中,有22人担任区、乡镇领导职务,14人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和城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团组织发起成立业余宣传队、业余剧团,开办夜校、扫盲班,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963年后,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此后每年的3~5月成为团的活动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80年,镇团委与人武部协同建设“青年民兵之家”,发动青年自筹资金,筹建青年活动阵地。至1982年,泗门镇5个村均建立“青年民兵之家”,时现境内共建36个“青年民兵之家”,受到共青团浙江省委和浙江省军区的表彰。1982~1984年“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团组织发动团员成立“学雷锋小组”,为困难群众服务。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发展到90年代,又掀起“青年志愿者”活动,团员青年自觉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以各自专业特长,义务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2004年,全镇共有青年志愿者队伍18支,有35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全年开展志愿者集体服务活动11次。改革开放后,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农村涌现出一批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团组织在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中,开展岗位立功、青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创意、小建设)活动,涌现出一批青年科技骨干、管理人员、企业家。2004年,全镇40周岁以下的企业家达100余人。
  少年儿童组织民国时期,规定小学生年满12岁必须加入童子军。民国35年11月,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组织校童子军参加余姚县童子军大会,接受检阅,并参加童子军课程比赛及露营活动,获全县第一名。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诚意小学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上街宣传《抗日救国共同纲领》。民国27年,泗门镇成立战时少年工作队(简称少工队),组织口号队、演出队,举办抗日漫画展览,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余姚沦陷前夕,少工队解散。
  1951年,泗门小学建立少年儿童队,有队员794名,1953年6月,改名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在学校设大队部,班级设中队,班以下设小队。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三角形红领巾。1958年,新成立的泗门中学在初中一年级设少先队中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7月恢复少先队组织。1979年后,学龄儿童入学即加入少先队组织。2004年,全镇共建有少先队大队部7个、中队98个,共有队员4393人、大队辅导员7人、中队辅导员98人。
  少先队组织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各种有益活动。1956年,泗门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建立“米丘林小组”,进行植物嫁接、引种、密植和高产试验。1958年,发动全镇少先队员为“红领巾号”拖拉机捐款。1959年,“米丘林小组”在潘桂荣、许可人老师的指导下,培育出多穗玉米,最多一株玉米结出49枚玉米棒。1963年起,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78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90~2004年,先后开展“学赖宁”、为筹建泗门革命烈士纪念碑捐款、为灾区捐款、庆香港回归、庆澳门回归、庆建国五十周年等活动。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