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纪检 宣传 统战 信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1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纪检 宣传 统战 信访
分类号: D630.9;D261.5;D632.8
页数: 9
页码: 421-4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88年2月前,镇委不设专门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不配备专职纪检干部,纪律检查工作由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兼任。1988年3月,建中共泗门镇委纪检小组,党群副书记兼任组长,配1名兼职纪检干部等纪检 宣传 统战 信访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共产党 委员会

内容

纪检
  1988年2月前,镇委不设专门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不配备专职纪检干部,纪律检查工作由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兼任。1988年3月,建中共泗门镇委纪检小组,党群副书记兼任组长,配1名兼职纪检干部。1992年5月,建中共泗门镇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其中专职委员1人。1993年1月,中共泗门镇第九次代表大会首次以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镇纪律检查委员会,任期与镇党委相同。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其中专职委员1人。后历届镇纪委均按此配置。
  镇委自1952年5月建立至1958年,其间仅有少数行政村建有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由泗门区委组织实施,镇委负责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此期间,结合土地改革、“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一化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对党员进行遵守党章、党纪教育,查处丧失立场、道德败坏、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1959年后,开展“反右倾保守”的“插红旗、拔白旗”运动,一度发生处理扩大化倾向。1963年,对在“反右倾”整风中受过处理的党员进行甄别,落实政策。1964~1965年,开展“四清”运动,先是查处贪污浪费、生活作风等问题,时称“小四清”;后转向查处立场观点等路线问题,时称“大四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纪检工作停顿。1970年镇委恢复工作,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内纪律作风教育带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上纲上线倾向。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委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为重点,加强党风、党性、党纪教育,清查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打、砸、抢错误的“三种人”,复查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历次政治运动中遗留的冤、假、错案,平反89人。1981年后,镇纪检工作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不正之风为基本内容,开展“争做合格党员”活动。1985年,镇委围绕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和措施,清理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和机关部门违规滥发奖金实物的问题。1986~1987年整党运动中,结合具体案例,对干部党员进行系统的党性、党纪教育。1990年着重抓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991年,镇委纪检小组配合泗门区委纪检组,开展干部建房专项治理以及公费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专项清理。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建泗门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室,明确镇纪委、监察室的工作职责、处分权限和工作程序。镇纪委、监察室在镇委领导下围绕中心工作,履行纪检、监察机关“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四项基本职能,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从全镇实际出发,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是年,帮助企业和经济部门划清政策界限,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7.45万元,为4名受到错告、诬告的企业经营人员查清事实、澄清是非。同时,以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负责人为重点,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出台机关廉政建设规定,建立公开办事制度,教育干部党员加强团结、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齐心协力搞建设。
  1993年镇纪委换届后,积极参与泗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及时化解企业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亏损企业账务清理及经济案件调查处理。镇纪委关注基层单位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检查“两金”(养老金、失业金)发放工作,发现并制止截、挪、扣现象。协助镇政府开展财务收支检查,清理农民不合理负担。3年中,共立案查处党内违纪案13件,政纪案件8件,回访违纪党员30余人次,受理办结群众信访37件,在全镇建立起基层纪检网络,聘请村(居委)企业纪检信息员52人。
  1996~1998年,镇纪委认真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主要工作包括:强基础、抓防范,完善镇、办事处、村(居委)企业纪检信息员网络;制订《泗门镇建设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开展对企业转制中清产核资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和村级财务管理情况等专项监督;按上级规定,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移动电话、公费住宅电话专项治理,共收回折价款82737元;制订实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机关公务接待工作若干规定》等八项廉政自律监督检查制度;协助镇委建立《机关党员干部中实施诫勉制度》、《干部谈话制度》。3年中,共受理办结信访47件、立案20件,给予党纪处分19人、政纪处分3人,协助上级纪委查处违纪案3件、追回违纪款89.18万元。
  1999~2001年,镇纪委进一步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级负责、一票否决的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力度,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十五项任务;制订实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条规定、机关干部守则、首问责任制等规章制度;聘请义务勤政廉政监督员,建立集监督、警戒、考核于一体的保障机制。3年中,审查3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39个,审查16个村(居委)2697亩土地征用费使用管理情况,清理各类收费项目,取消违规收费、滥罚、乱摊派项目。2001年,建村级纪委2个、村(居委)纪检小组16个。
  2002~2004年,进一步规范机关政务、村(居委)两务(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协助镇政府深化镇财政监督体制改革,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检查村(居委)党组织集体议事、民主生活会执行情况;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建立同步签订廉政合同制度。3年中,镇纪委共受理信访55件,立案38件,办结36件。
  宣传
  民国11年(1922)6月,原诚意小学教师杨贤江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通过书信联系、投寄杂志等方式,向泗门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民国14年6月,诚意小学师生上街演讲,揭露“五卅”惨案真相。民国16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魏成令回家避难,次年与中共余姚北乡支部取得联系,在境内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活动。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诚意小学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共同纲领》,书写张贴抗日标语、漫画。群众自发组织“业余救亡剧团”巡回演出,激起四乡民众的抗日热情。民国27年3月,中共党员熊达人、俞震从陕北公学返回余姚,在诚意小学举行的欢迎会上,向师生介绍延安情况,宣传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道理。此后,泗门的抗日救亡运动实际上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群众性运动。党组织依据《抗日救国共同纲领》,发动包括中上层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农会、青年救亡宣传室、妇女救亡宣传室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抗日战争后期,现境内各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民兵、农会干部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以及由中共浙东区党委主办的《时事简讯》、《新浙东报》等报刊,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余上县民运队的陈光华、韩倪贞以及湖堤乡民主政府乡长王德春等人,还在陶家路、相公潭、谢家路、楝树下、小路下、庙山路等村的庙会戏台上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民国32~34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沿海各保均组织“冬学”,除发放识字课本外,还发放时事政治课教材,使学员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觉悟都得以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现境内党组织虽基本处于秘密状态,因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活动实际未停顿。小路下等党支部经常组织力量,利用夜间在临山、泗门等集镇及广大农村地区张贴标语,使群众知道新四军北撤后还有中共党组织在活动,也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警告。
  1949年5月泗门解放后,党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至1952年,全镇有组织群众已占总人口的70%以上,通过宣传队、业余剧团、识字班等组织,建立起区、镇(乡)宣传网。1953~1956年,运用戏曲、说唱、学生口号队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8年后,宣传三面红旗、坐火箭放卫星、一年等于二十年、赶美超英等“大跃进”思想,直至1961年宣传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才有所纠正。1963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学习“老三篇”、学习雷锋等活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掀起学毛泽东著作、读毛泽东语录热潮,“早请示、晚汇报”,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代替宣传工作。直至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宣传工作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又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宣传教育。
  1980年后,宣传工作以党的基础理论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结合形势发展和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开展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继承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等宣传教育活动。1992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1993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4~2004年,先后开展学习孔繁森、吴金印、陈金水等先进模范活动,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党员教育阵地建设。1978~1986年,镇、村党员干部教育以参加市(县)委党校轮训、集训为主,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对党员、建党积极分子的普遍教育。1987年建立镇基层党校,村级基层党组织由点到面建立党员活动室,逐步形成计划考评相结合、教育内容相配套、兼聘讲师相结合的镇党校教育体制。1992年,镇党校配置电化教育设备,5个办事处建立镇党校分校;继小路下村党总支建立第一个村级党校后,在有条件的村建立村党校,配置电化教育设施。2002年,全镇20个村(居委)均建立村级党校。2004年,镇、村党校开始启动远程教育,在谢家路村试点建立家庭党员教育点,到年底全镇共设家庭党员教育点121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又一个重要内容。1982年,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活动。1984年,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当年有1个村、1家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文明村、文明单位。两个文明创建活动把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安等社会文明进步各项任务分解成具体考核指标,使宣传工作有明确目标,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镇委以两个文明建设为总目标,1987年开展群众性的刹“三风”(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婚丧事大操大办风)、评“三户”(爱国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创文明活动。其中“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评选活动延续至2004年,使家庭文明创建活动长盛不衰。1993年,泗门镇被评为市首批文明镇,获宁波市文明镇(乡)竞赛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省文明镇,2004年被列为全国两个文明创建先进集体。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余姚市级文明村12个、文明单位19个,宁波市级文明村5个、文明单位2个,浙江省文明村2个,全国文明创建先进集体2个。
  统一战线
  民国27~29年,中共余姚县工委(后改建为余姚中心县委)通过县政工队这个公开合法组织,在泗门一带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共同纲领》,与地方缙绅、乡镇长、保甲长等中上层人士建立统战关系。民国28年11月,中共余姚中心县委指示推选爱国人士、曾留学日本的戚昭声任泗门战时社会服务团支团长。中共泗门街道支部还联系成之庄大地主谢少庚,动员其捐小麦支持无地农民的垦荒运动。小路下党支部为有利于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批准罗尚生、王德春、杨一平等中共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在国民党组织的农会中任职。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泗门党组织活动转至沿海农村,仍通过各种途径与集镇上的政界、商界知名人士保持联系。谢久樵、陈松卿等爱国民主人士受党组织委托,联合商界同仁,资助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谢久樵开办的仁济久号百货店成为党的秘密交通站。民国33年4月,余上县办事处在成之庄成立,谢少庚让出成之庄的大部分住房作余上县办事处工作用房。中共余上县委还与谢久樵、陈松卿等爱国民主人士在泗门中街合股开办信大花行,为四明山根据地提供棉花、布匹等物资。
  民国34年2月,中共临山区委、区署以湖堤乡为试点,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阶层按“三三制”原则组成的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原湖堤乡副乡长、中共党员王德春为湖堤乡民主政府乡长。随后,临山镇、泗门镇、四海乡等亦陆续成立乡镇民主政府。其中中共党员吴维涛任泗门镇镇长,民主人士陈松卿任泗门镇副镇长;中共党员俞根法任四海乡乡长;民主人士俞才元任临山镇镇长,中共党员施德生任临山镇副镇长。
  民国34年10月后,处于隐蔽状态的泗门党组织继续秘密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多数中上层人士支持革命斗争。民国38年春,委托泗门商界秘密筹集军粮,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
  1949年5月泗门解放,中共泗门地方组织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组织工商界人士建立泗门镇工商业联合会。之后,谢久樵、谢荻寿、杨寿春、李家骥、王福兴、谢鹏年等多名工商、教育、医卫界民主人士被推选为余姚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后,历届镇人民代表大会均有民主人士当选代表或列席会议。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大部分工商业主继续在公私合营企业、供销合作商业中充任管理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基本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各项统战政策逐步落实,至2004年,有多名知名人士被推举为市(县)历届政协委员。统战部门发还“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妥善处理落实公私合营后私方人员的经济政策;落实侨务政策,建立侨台港澳联谊会,每年定期举行“三胞”联谊活动;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在宗教界开展爱国守法教育。至2004年,全镇已恢复宗教活动点6处,其中佛教寺庵2处,基督堂点4处。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人员(主要是妇女)到境内定居者逐年增多,民族事务亦纳入镇统战工作日程。至2004年,全镇已有少数民族12个,合计82人。
  1949年5月至1966年,统战工作由镇委集体负责。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统战工作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由镇委宣传委员分管。2004年,群众性统战组织有:侨联小组、“三胞”眷属联谊会、市工商业联合会泗门分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泗门分会、泗门商会等。
  信访
  20世纪80年代前期,信访工作由镇委委员兼管,党政其他领导及下属机构归口承办。特定时期设临时接待机构,接待受理群众信访。1987年底,设立由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配兼职信访干部。1989年设专职信访干部。信访干部具体承接上级交办信件,接待受理群众信访,同时会同归口业务部门参与重要信访办理工作。1992年5月起,信访工作由镇委负责党群工作的副书记和镇委纪检委员分管,设信访室,配1名专职信访干部,并在村级建立信访网络。此后一段时间,受理的信访件主要集中在企业转制中的经济问题、政策界定等。2000年,制订《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工作职责》、《文明接访守则》等工作制度,设镇长电话,确定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2001年5月,建便民服务中心,配4名工作人员承接受理群众信访。2002年,镇便民服务中心设信访窗口,配2名专职信访干部。同年,村(居委)、镇人大、镇纪委也相继建立和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形成三线两级信访网络。1992~2004年,镇信访室承接受理群众写给镇委镇政府的信件、接待到访人员和接听电话共计900余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2001年,镇信访室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接待室。2001~2004年,泗门镇连续四年被评为宁波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附泗门镇中国国民党组织情况
  民国16年,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泗门镇建第四区(临山区)党部二分部,开始在
  泗门境内发展国民党员。早期党员有诸晴岚、干振家等。
  民国24~29年,国民党积极发展党员,新发展的党员有杨张才、孙则义、周德兴、谢锡藩、李伯道(女)、李均堂(又名李海帆)、朱明璋、谢子佩(又名谢显瑜)、邵奋、钱来仁、陈竟成、戚渭泉、谢月华、周盛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党余姚县第四区二分部和中共泗门地方组织共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小路下支部的罗尚生、王德春、杨一平等党员,经组织同意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30~34年日军侵占余姚期间,国民党泗门地方组织转入秘密工作状态。
  民国34年9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泗门镇恢复建立第四区二分部,对党员进行登记。民国35年,发展谢宣方、俞慧霖、谢和寿、谢显仁、周岳鸣、张春乔、吴梓祥、戚允江、谢显文、陆寿昌等加入国民党。
  同年4月,由国民党控制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在水阁周村濂溪小学举办入团训练班,开始在境内发展三青团员。同月,三青团浙江省支团部余姚分团部七区队在泗门成立,区队长谢博夫(又名麦汀),区队副谢宣芳。七区队下辖五个分队及一个医疗编辑队,各分队部分负责人名单:一分队分队长赵峰,分队副鲁品峰;二分队分队长周基;三分队分队长谢域淮、杨启澄;四分队分队副符纪森;五分队分队长周颐芳,分队副周渭春、马海均;医疗编辑队队副周颐芳。七区队共有三青团员近30人,其中属泗门集镇的三青团员13人。民国36年11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三青团集体转入国民党。七区队近30名三青团员登记者不足十人。至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境内共有国民党员40余人。
  民国16年至1949年5月,境内历任国民党第四区党部书记有周兰芳、李均堂、朱明璋等;历任国民党第四区党部执委有戚允江、谢显文、谢月华等;历任第四区二分部书记有谢子佩、邵奋、陈竟成、戚渭泉等。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