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1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
页数: 34
页码: 412-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组织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与工作、区、镇(乡)委员会 中共泗门区委等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

内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组织与活动
  民国17年(1928)冬,境内部分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在万安桥谢氏大房祠堂成立第四门支部,是为泗门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民国19年11月,因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共余姚县委被迫中断活动,第四门支部随之解散。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秋至次年春,先后有熊达人、马青、蒋扬均等3人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熊达人和马青还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7月,中共余姚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派干事谢廷斋到泗门,做发展党的准备工作。8月,陕北公学党组织派马青等回余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马青回余姚后,即发展泗门镇的潘丙初、吴维涛、戚善康等人入党。随后,徐梅森、范涨盛、戚章龙、郑宏泰等农民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城镇手工业工人也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中共泗门支部在西街潘合兴香干店成立,时全镇有党员8人,支部书记潘丙初。
  民国28年3月,中共余姚县工委改组,里人戚善康当选为县工委委员兼农民部长。随后,在潘合兴香干店成立周巷区工委,潘丙初任区工委书记,戚善康、吴维涛、徐梅森、张静芳、傅纪法任区工委委员。5月,周巷区工委改建为周巷区委。随党员人数的增加,泗门支部分设为泗门街道支部和泗门农村支部。农村支部设大路头村戚章龙家,戚善康任支部书记,有党员5人。是年秋,在小路下村(时属湖堤乡)建立中共湖堤支部,有党员3人。是年冬,党组织领导农会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并取得胜利。民国29年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余姚形势急剧恶化。民国30年2月,改党委制为特派员制,撤销区委,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单线联系。同月,潘丙初被捕,境内其他党员均与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停止活动。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里人戚善康、吴维涛、谢汝昌等去绍兴、周巷等地寻找党组织,并接上组织关系。10月,由中共领导的国民党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到达泗门沿海地区,泗门街道支部、小路下支部(原湖堤支部)恢复活动。民国31年,小路下支部在傅宝兴家改选,王德春任支部书记。是年8月,中共余上县委成立,现境内党组织隶属余上县临山区委领导。民国32年春,临山区委派陈铁娥、董思浩、杨明、朱英等人到大路头村,帮助恢复大路头支部,范涨盛任支部书记。7月,泗门防务队与余上便衣队合并,称余上便衣队,谢汝昌任指导员。11月,临山区成立常备队,小路下一带有张明、俞春芳、平加炎、王永高、徐成炎、严高奎等人参加,张明任常备队党支部委员。
  民国33年4月12日,余上县办事处在泗门成之庄成立,随后组建余上县便衣中队,谢汝昌任指导员。12月,临山区委在小路下张加法家组织成立中共临湖乡(临山镇、湖堤乡的北部棉区)总支,张明任临湖乡党总支书记,王德春、施德生为总支委员。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和1个小组,共有党员26人。数月后,小路下支部中的沈立良、叶长根、诸金堂从小路下支部中划出,另建四海乡下倪家路(现属夹塘村)支部。
  民国34年9~10月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奉命北撤,仅留少数党员干部坚持原地斗争,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的方针。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任命项耿为中共余上县特派员,肖贻、寿静涛为副特派员,实行单线联系,即由区特派员直接与支部书记联系,支部书记直接与党员联系,支部之间、党员之间严格禁止发生横向关系,党的组织活动进入秘密状态。
  民国35年5月,金达(化名黄明)任余上县特派员,境内北撤后隐蔽的党员,陆续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民国36年5月,中共余上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半年,临山区特派员章钦和小路下等支部接组织关系未果,后与楝树下支部罗尚生接上关系。民国37年10月,余上县将所辖6个区改建为3个区,泗门隶属余上县二区,张明任二区工委书记兼区长。他先后与湖北支部桑国良、湖北党小组沈传根以及小路下的傅宝堂接上组织关系,加上原接上关系的楝树下支部,湖北片党组织又恢复活动。
  泗门集镇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所控制,是时,中共组织秘密发展李志焘等数名党员,并发动集镇群众以各种方式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迎接泗门解放。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与工作
  1949年5月230,余姚解放。境内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接收国民党泗门镇政府。解放初期,集镇上有党员2人,倪家路、大路头、湖北等村接上组织关系的党员有7人,均归属中共临山区委领导。时海南村有党员2人,属周巷区委领导。
  1950年5月,中共泗门区委员会建立。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泗门区委按“小心谨慎、有计划个别吸收贫雇农积极分子入党”的要求,逐步发展党员。1952年9月,建立中共泗门镇委员会,下设2个党支部。泗门镇委配合上级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征粮支前、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运动,广泛组建工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群众组织,使党的工作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至1952年底,全镇有党员20人、团员57人、村干部171人、民兵530人、农会会员2710人、妇联会员1487人,有组织群众占总人口的70%以上。时泗门区共有党员121人,其中农村党员104人。现境内各乡于1953年11月至1954年12月,先后建立5个乡党支部、1个乡临时党支部,共有党员41人。1953~1956年,泗门镇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壮大党的队伍,4年内共发展党员79人。
  1956年1月撤区并乡,撤销泗门区委。时泗门镇委下设党支部3个,有党员109人。万圣、夹塘、湖北3乡合并为光明乡,建立光明乡党总支,有下属支部5个、党员122人;泗北、海南、塘后3乡合并为塘后乡,建立塘后乡党总支,有下属支部3个、党员112人。是年6月,建小路下村党支部,有党员5人,隶属光明乡党总支。此后,开始在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建立基层党组织。
  1957年1月,泗门区委恢复,光明、塘后两乡党总支改建为乡党委。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建立卫星人民公社党委(后改称泗门人民公社党委)。泗门镇改称第十三生产大队(后改称第十三管理区),建立大队党总支,所属生产队(后改称生产大队)均建立党支部,至1961年6月,共有7个党支部,党员149人。
  1961年11月,撤销泗门人民公社党委,恢复泗门区委,建立泗门镇人民公社委员会。是时,现境内湖北、万圣、夹塘、塘后、东蒲管理区党总支均改建为公社党委,各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党支部。1962年12月,泗门镇公社党委下设6个农村支部、1个机关支部,有党员228人。1963~1965年,泗门镇公社党委建立健全党课教育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1964~1966年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中,重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此期间,侧重于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注重党的组织发展。至1965年,泗门镇公社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有党员227人,现境内各公社(不含东蒲)3年内净增党员9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基层党组织受到冲击,至下半年,党的组织活动基本停止。1970年5月,泗门、周巷两区合并,建立中共周泗区核心小组。同年,建立泗门镇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现境内各公社亦相应建立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党的组织活动有所恢复。1971年1月撤销周泗区,建立中共泗门区核心小组,泗门镇及现境内各公社党的组织机构不变。是年8月,复建区、镇(公社)党委,基层党支部亦逐步恢复。是年底,泗门镇党委下设党支部17个,有党员232人。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党的工作和组织活动再次受到干扰,出现“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不正常现象,至1975年7月得以纠正。1976年春,“反击右倾翻案风”波及泗门,一度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影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通过揭发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清查与反革命帮派体系有牵连的人和事,纯洁区、镇(公社)党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是年底,泗门镇有党支部23个,党员268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镇(公社)党委根据县委的部署,复查“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泗门区有193名(其中泗门镇89人)被错误处理的干部、群众得到平反;复查更正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冤、假、错案9件,平反6件,改判2件。
  1979年9月,泗门区复归余姚县,区、镇(公社)、大队党的组织体制不变。1983年8月实行政社分设,公社党委改称乡党委,大队党支部改称村党支部。根据县委部署,以泗门区委为主,镇(乡)党委配合,复查解放前入党、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同时,广泛调查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为革命事业作过贡献的老革命,并落实相应政策。同期,根据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本路线,区、镇(乡)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乡镇工业迎来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泗门镇委逐步在具备条件的镇、村办企业中建立中共基层组织,按新时期党员标准,注重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开始重视从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党支部29个,其中企业党支部15个、农村党支部5个、行政事业单位党支部9个,党员280人(其中当年新发展党员11人)。是时,现境内各乡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63个(其中乡镇企业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1326人(当年新发展党员93人)。1986年6月,在余姚市委整党工作指导组和泗门区委整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对泗门镇21个基层党组织、287名党员,按先镇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后村级党组织,分两批进行整党,历时一年,至1987年6月结束。这次整党,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全体党员进行理想、宗旨、党风、党纪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慎重做好党员登记工作。现境内各乡同时开展整党。1987年底,全镇共有党支部22个,党员295人(当年新发展党员8人)。1987年冬至1988年春,镇党委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展开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此后每年冬春期间,镇党委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1989年5月,泗门镇与塘后乡合并,新组建的中共泗门镇委由余姚市委班子任命,下设村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17个、企业党支部27个、机关事业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915人。1992年春,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加深对“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5月12日,余姚市委宣布“撤区扩镇并乡”方案,撤销泗门区委和万圣、夹塘、湖北、东蒲4个乡党委,重新组建中共泗门镇委员会,镇委组成人员由市委任命。下设党总支8个、党支部116个,共有党员2487人。为保证农村基层工作的连续性,镇委按原乡镇设立5个工作片组(称办事处),建立片组党总支,由镇委、镇政府领导成员兼任片组党总支书记。至1998年,镇委下设村党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109个,共有党员2601人。
  2001年4月,撤销办事处党总支,全镇43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合并成1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组建1个村党委、12个村党总支、4个居委会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2003年5月,朗霞镇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划归泗门镇,全镇新增1个村党委、1个村党总支。至2004年底,全镇有村党委3个、村(居委)党总支16个、村党支部1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总支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支部130个,共有党员3161人。
  第三节 党员大会与代表大会
  1959~2004年,共召开中共泗门镇代表大会(党员大会)12次,其中1~3次因资料缺失而无从查考。
  第四次党员大会
  1970年10月18~19日,中共慈溪县泗门镇第四次党员大会在泗门大会堂召开。会议应出席党员232人,实际出席177人。会议由泗门镇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作工作报告,总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4年工作。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泗门镇第四次党员大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四届委员会委员9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潘裕昌为镇委书记。
  第五次党员大会
  1980年2月3日,中共余姚县泗门镇第五次党员大会在泗门大会堂召开。会议应出席党员261人,实际出席238人,列席13人,泗门区委书记、副书记参加会议。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工作报告,提出要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加快泗门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五届委员会委员7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黄鹤坤为镇委书记。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3年11月6日,中共余姚县泗门镇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泗门大会堂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105人,实际出席95人,列席代表8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工作报告,通过中共泗门镇委工作条例。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六届委员会委员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谢建新为镇委书记。
  第七次党员大会
  1987年2月18~19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七次党员大会在泗门大会堂召开。会议应出席党员283人,实际出席258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工作报告,总结3年中全镇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发展,加快集镇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工作任务。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七届委员会委员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谢忠良为镇委书记。
  第八次代表大会
  1990年3月16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镇文体馆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92人,实际出席88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各项工作,结合泗门、塘后合并后的实际,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八届委员会委员6名。会议选举产生出席中共余姚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周渭成为镇委书记。
  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3年1月13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泗门大会堂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179人,实际出席167人,列席代表50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团结奋斗,务实创新,为加速泗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的工作报告和镇纪委工作报告;通过《中共泗门镇代表大会活动制度》,规定镇党代会代表届内常任,镇党代会每年举行一次例会。会议差额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九届委员会委员9名、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选举产生出席中共余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1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谢建华为镇委书记;在镇纪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陈新良为纪委书记。
  第十次代表大会1995年10月28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十次代表大会在镇文化娱乐中心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179人,实际出席170人,列席代表34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奋力开拓,再创辉煌,为加快实现省级经济强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镇纪委工作报告。大会提出“大开放、大开发、大规模、大发展、大提高”的发展战略,确定建设省级经济强镇的任期目标;通过《中国共产党泗门镇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活动制度》。会议差额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十届委员会委员9名、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刘猛进为镇委书记;在镇纪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陈新良再次当选为纪委书记。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8年12月28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镇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178人,实际出席168人,列席代表24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为把泗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以及镇纪委《围绕中心,履行职责,为把泗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镇保驾护航》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争创新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再创新辉煌,在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上再开新局面,努力把泗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大会差额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9名、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陶尧土为镇委书记;在镇纪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阮登坤为纪委书记。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2002年1月7日,中共余姚市泗门镇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镇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代表104人,实际出席98人。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镇委《提升品位,再攀新高,为建设现代化中心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以及镇纪委《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监督防范,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报告。大会提出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以发展为主题,调整结构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化中心镇步伐。大会差额选举产生中共泗门镇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10名、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在镇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陶尧土再次当选为镇委书记;在镇纪委一次全委会议上,阮登坤再次当选为纪委书记。
  第四节 区、镇(乡)委员会 中共泗门区委
  中共泗门区委建立于1950年5月,1954年10月划归慈溪县委领导,1956年5月撤销,次年1月恢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撤销泗门区委建制,建立中共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1959年3月改称中共泗门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11月,撤销泗门人民公社党委,恢复建立中共泗门区委。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泗门区委受冲击,一度停止活动。1971年1月,建立中共泗门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至8月恢复区委。1979年9月,复归中共余姚县委领导。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泗门区委撤销。
  泗门区委自1950年5月建立起,作为市(县)委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党的建设,指导辖区内全面工作,协助市委抓好区、乡镇干部的教育管理。区委设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宣传、组织(纪检)、人武委员各1人,配秘书1人。1987年7月,增配兼职组织员1人;1988年3月,再配兼职纪检信访干部1人。区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均由市(县)委任命。
  中共泗门镇委
  中共泗门镇委建立于1952年9月,初由副书记主持工作。1954年10月至1958年9月,设书记1人,配副书记或组织、宣传委员1~2人。1958年10月至1959年6月,先后改称生产大队、管理区党总支,设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各1人。1952年9月至1959年6月,镇党委(总支)领导成员均由上级党委任命。
  1959~1966年,召开党员大会3次,由党员大会改选党委。设书记1人,主持党委工作;副书记1人,主管政务;委员1~2人,主管组织、宣传、群团工作。1970年7~10月,建立党的核心小组,由镇革命委员会主任兼任组长,实行“一元化”领导。旋即恢复镇委,由镇第四次党员大会选出的9名委员组成,其中不脱产委员3人。此后,镇委配置专职党群副书记,设组织、宣传、人武委员(其中宣传委员一般兼任教文卫副镇长职务)。1992年前,镇委不设专门工作机构,由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党委日常事务。现境内各乡(公社)自1961年11月建立党委,至1992年5月并入泗门镇,各时期乡(公社)党委内部分工、配置与泗门镇委相似。
  1992年5月后,镇委设书记1人,主持全面工作;副书记2~3人,其中1人任镇长,主持政府工作,其余副书记分管党群、政法等工作;配组织、纪检、宣传统战、人武委员各1人;工业、农业副镇长一般兼任党委委员。下设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署),设党委秘书;配组织、纪检、宣传统战、信访干事各1~2人,老干部工作1人。2002年增设信访室,配专职信访干部2人。2004年建立党员服务中心,设兼职管理干部1人。
  第五节 纪检 宣传 统战 信访
  纪检
  1988年2月前,镇委不设专门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不配备专职纪检干部,纪律检查工作由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兼任。1988年3月,建中共泗门镇委纪检小组,党群副书记兼任组长,配1名兼职纪检干部。1992年5月,建中共泗门镇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其中专职委员1人。1993年1月,中共泗门镇第九次代表大会首次以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镇纪律检查委员会,任期与镇党委相同。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其中专职委员1人。后历届镇纪委均按此配置。
  镇委自1952年5月建立至1958年,其间仅有少数行政村建有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由泗门区委组织实施,镇委负责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此期间,结合土地改革、“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一化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对党员进行遵守党章、党纪教育,查处丧失立场、道德败坏、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1959年后,开展“反右倾保守”的“插红旗、拔白旗”运动,一度发生处理扩大化倾向。1963年,对在“反右倾”整风中受过处理的党员进行甄别,落实政策。1964~1965年,开展“四清”运动,先是查处贪污浪费、生活作风等问题,时称“小四清”;后转向查处立场观点等路线问题,时称“大四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纪检工作停顿。1970年镇委恢复工作,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内纪律作风教育带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上纲上线倾向。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委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为重点,加强党风、党性、党纪教育,清查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打、砸、抢错误的“三种人”,复查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历次政治运动中遗留的冤、假、错案,平反89人。1981年后,镇纪检工作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不正之风为基本内容,开展“争做合格党员”活动。1985年,镇委围绕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和措施,清理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和机关部门违规滥发奖金实物的问题。1986~1987年整党运动中,结合具体案例,对干部党员进行系统的党性、党纪教育。1990年着重抓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991年,镇委纪检小组配合泗门区委纪检组,开展干部建房专项治理以及公费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专项清理。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建泗门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室,明确镇纪委、监察室的工作职责、处分权限和工作程序。镇纪委、监察室在镇委领导下围绕中心工作,履行纪检、监察机关“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四项基本职能,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从全镇实际出发,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是年,帮助企业和经济部门划清政策界限,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7.45万元,为4名受到错告、诬告的企业经营人员查清事实、澄清是非。同时,以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负责人为重点,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出台机关廉政建设规定,建立公开办事制度,教育干部党员加强团结、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齐心协力搞建设。
  1993年镇纪委换届后,积极参与泗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及时化解企业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亏损企业账务清理及经济案件调查处理。镇纪委关注基层单位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检查“两金”(养老金、失业金)发放工作,发现并制止截、挪、扣现象。协助镇政府开展财务收支检查,清理农民不合理负担。3年中,共立案查处党内违纪案13件,政纪案件8件,回访违纪党员30余人次,受理办结群众信访37件,在全镇建立起基层纪检网络,聘请村(居委)企业纪检信息员52人。
  1996~1998年,镇纪委认真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主要工作包括:强基础、抓防范,完善镇、办事处、村(居委)企业纪检信息员网络;制订《泗门镇建设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开展对企业转制中清产核资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和村级财务管理情况等专项监督;按上级规定,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移动电话、公费住宅电话专项治理,共收回折价款82737元;制订实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机关公务接待工作若干规定》等八项廉政自律监督检查制度;协助镇委建立《机关党员干部中实施诫勉制度》、《干部谈话制度》。3年中,共受理办结信访47件、立案20件,给予党纪处分19人、政纪处分3人,协助上级纪委查处违纪案3件、追回违纪款89.18万元。
  1999~2001年,镇纪委进一步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级负责、一票否决的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力度,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十五项任务;制订实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条规定、机关干部守则、首问责任制等规章制度;聘请义务勤政廉政监督员,建立集监督、警戒、考核于一体的保障机制。3年中,审查3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39个,审查16个村(居委)2697亩土地征用费使用管理情况,清理各类收费项目,取消违规收费、滥罚、乱摊派项目。2001年,建村级纪委2个、村(居委)纪检小组16个。
  2002~2004年,进一步规范机关政务、村(居委)两务(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协助镇政府深化镇财政监督体制改革,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检查村(居委)党组织集体议事、民主生活会执行情况;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建立同步签订廉政合同制度。3年中,镇纪委共受理信访55件,立案38件,办结36件。
  宣传
  民国11年(1922)6月,原诚意小学教师杨贤江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通过书信联系、投寄杂志等方式,向泗门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民国14年6月,诚意小学师生上街演讲,揭露“五卅”惨案真相。民国16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魏成令回家避难,次年与中共余姚北乡支部取得联系,在境内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活动。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诚意小学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共同纲领》,书写张贴抗日标语、漫画。群众自发组织“业余救亡剧团”巡回演出,激起四乡民众的抗日热情。民国27年3月,中共党员熊达人、俞震从陕北公学返回余姚,在诚意小学举行的欢迎会上,向师生介绍延安情况,宣传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道理。此后,泗门的抗日救亡运动实际上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群众性运动。党组织依据《抗日救国共同纲领》,发动包括中上层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农会、青年救亡宣传室、妇女救亡宣传室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抗日战争后期,现境内各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民兵、农会干部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以及由中共浙东区党委主办的《时事简讯》、《新浙东报》等报刊,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余上县民运队的陈光华、韩倪贞以及湖堤乡民主政府乡长王德春等人,还在陶家路、相公潭、谢家路、楝树下、小路下、庙山路等村的庙会戏台上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民国32~34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沿海各保均组织“冬学”,除发放识字课本外,还发放时事政治课教材,使学员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觉悟都得以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现境内党组织虽基本处于秘密状态,因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活动实际未停顿。小路下等党支部经常组织力量,利用夜间在临山、泗门等集镇及广大农村地区张贴标语,使群众知道新四军北撤后还有中共党组织在活动,也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警告。
  1949年5月泗门解放后,党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至1952年,全镇有组织群众已占总人口的70%以上,通过宣传队、业余剧团、识字班等组织,建立起区、镇(乡)宣传网。1953~1956年,运用戏曲、说唱、学生口号队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8年后,宣传三面红旗、坐火箭放卫星、一年等于二十年、赶美超英等“大跃进”思想,直至1961年宣传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才有所纠正。1963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学习“老三篇”、学习雷锋等活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掀起学毛泽东著作、读毛泽东语录热潮,“早请示、晚汇报”,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代替宣传工作。直至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宣传工作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又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宣传教育。
  1980年后,宣传工作以党的基础理论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结合形势发展和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开展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继承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等宣传教育活动。1992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1993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4~2004年,先后开展学习孔繁森、吴金印、陈金水等先进模范活动,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党员教育阵地建设。1978~1986年,镇、村党员干部教育以参加市(县)委党校轮训、集训为主,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对党员、建党积极分子的普遍教育。1987年建立镇基层党校,村级基层党组织由点到面建立党员活动室,逐步形成计划考评相结合、教育内容相配套、兼聘讲师相结合的镇党校教育体制。1992年,镇党校配置电化教育设备,5个办事处建立镇党校分校;继小路下村党总支建立第一个村级党校后,在有条件的村建立村党校,配置电化教育设施。2002年,全镇20个村(居委)均建立村级党校。2004年,镇、村党校开始启动远程教育,在谢家路村试点建立家庭党员教育点,到年底全镇共设家庭党员教育点121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又一个重要内容。1982年,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活动。1984年,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当年有1个村、1家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文明村、文明单位。两个文明创建活动把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安等社会文明进步各项任务分解成具体考核指标,使宣传工作有明确目标,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镇委以两个文明建设为总目标,1987年开展群众性的刹“三风”(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婚丧事大操大办风)、评“三户”(爱国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创文明活动。其中“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评选活动延续至2004年,使家庭文明创建活动长盛不衰。1993年,泗门镇被评为市首批文明镇,获宁波市文明镇(乡)竞赛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省文明镇,2004年被列为全国两个文明创建先进集体。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余姚市级文明村12个、文明单位19个,宁波市级文明村5个、文明单位2个,浙江省文明村2个,全国文明创建先进集体2个。
  统一战线
  民国27~29年,中共余姚县工委(后改建为余姚中心县委)通过县政工队这个公开合法组织,在泗门一带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共同纲领》,与地方缙绅、乡镇长、保甲长等中上层人士建立统战关系。民国28年11月,中共余姚中心县委指示推选爱国人士、曾留学日本的戚昭声任泗门战时社会服务团支团长。中共泗门街道支部还联系成之庄大地主谢少庚,动员其捐小麦支持无地农民的垦荒运动。小路下党支部为有利于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批准罗尚生、王德春、杨一平等中共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在国民党组织的农会中任职。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泗门党组织活动转至沿海农村,仍通过各种途径与集镇上的政界、商界知名人士保持联系。谢久樵、陈松卿等爱国民主人士受党组织委托,联合商界同仁,资助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谢久樵开办的仁济久号百货店成为党的秘密交通站。民国33年4月,余上县办事处在成之庄成立,谢少庚让出成之庄的大部分住房作余上县办事处工作用房。中共余上县委还与谢久樵、陈松卿等爱国民主人士在泗门中街合股开办信大花行,为四明山根据地提供棉花、布匹等物资。
  民国34年2月,中共临山区委、区署以湖堤乡为试点,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阶层按“三三制”原则组成的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原湖堤乡副乡长、中共党员王德春为湖堤乡民主政府乡长。随后,临山镇、泗门镇、四海乡等亦陆续成立乡镇民主政府。其中中共党员吴维涛任泗门镇镇长,民主人士陈松卿任泗门镇副镇长;中共党员俞根法任四海乡乡长;民主人士俞才元任临山镇镇长,中共党员施德生任临山镇副镇长。
  民国34年10月后,处于隐蔽状态的泗门党组织继续秘密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多数中上层人士支持革命斗争。民国38年春,委托泗门商界秘密筹集军粮,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
  1949年5月泗门解放,中共泗门地方组织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组织工商界人士建立泗门镇工商业联合会。之后,谢久樵、谢荻寿、杨寿春、李家骥、王福兴、谢鹏年等多名工商、教育、医卫界民主人士被推选为余姚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后,历届镇人民代表大会均有民主人士当选代表或列席会议。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大部分工商业主继续在公私合营企业、供销合作商业中充任管理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基本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各项统战政策逐步落实,至2004年,有多名知名人士被推举为市(县)历届政协委员。统战部门发还“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妥善处理落实公私合营后私方人员的经济政策;落实侨务政策,建立侨台港澳联谊会,每年定期举行“三胞”联谊活动;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在宗教界开展爱国守法教育。至2004年,全镇已恢复宗教活动点6处,其中佛教寺庵2处,基督堂点4处。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人员(主要是妇女)到境内定居者逐年增多,民族事务亦纳入镇统战工作日程。至2004年,全镇已有少数民族12个,合计82人。
  1949年5月至1966年,统战工作由镇委集体负责。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统战工作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由镇委宣传委员分管。2004年,群众性统战组织有:侨联小组、“三胞”眷属联谊会、市工商业联合会泗门分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泗门分会、泗门商会等。
  信访
  20世纪80年代前期,信访工作由镇委委员兼管,党政其他领导及下属机构归口承办。特定时期设临时接待机构,接待受理群众信访。1987年底,设立由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配兼职信访干部。1989年设专职信访干部。信访干部具体承接上级交办信件,接待受理群众信访,同时会同归口业务部门参与重要信访办理工作。1992年5月起,信访工作由镇委负责党群工作的副书记和镇委纪检委员分管,设信访室,配1名专职信访干部,并在村级建立信访网络。此后一段时间,受理的信访件主要集中在企业转制中的经济问题、政策界定等。2000年,制订《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工作职责》、《文明接访守则》等工作制度,设镇长电话,确定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2001年5月,建便民服务中心,配4名工作人员承接受理群众信访。2002年,镇便民服务中心设信访窗口,配2名专职信访干部。同年,村(居委)、镇人大、镇纪委也相继建立和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形成三线两级信访网络。1992~2004年,镇信访室承接受理群众写给镇委镇政府的信件、接待到访人员和接听电话共计900余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2001年,镇信访室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接待室。2001~2004年,泗门镇连续四年被评为宁波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附泗门镇中国国民党组织情况
  民国16年,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泗门镇建第四区(临山区)党部二分部,开始在
  泗门境内发展国民党员。早期党员有诸晴岚、干振家等。
  民国24~29年,国民党积极发展党员,新发展的党员有杨张才、孙则义、周德兴、谢锡藩、李伯道(女)、李均堂(又名李海帆)、朱明璋、谢子佩(又名谢显瑜)、邵奋、钱来仁、陈竟成、戚渭泉、谢月华、周盛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党余姚县第四区二分部和中共泗门地方组织共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小路下支部的罗尚生、王德春、杨一平等党员,经组织同意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30~34年日军侵占余姚期间,国民党泗门地方组织转入秘密工作状态。
  民国34年9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泗门镇恢复建立第四区二分部,对党员进行登记。民国35年,发展谢宣方、俞慧霖、谢和寿、谢显仁、周岳鸣、张春乔、吴梓祥、戚允江、谢显文、陆寿昌等加入国民党。
  同年4月,由国民党控制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在水阁周村濂溪小学举办入团训练班,开始在境内发展三青团员。同月,三青团浙江省支团部余姚分团部七区队在泗门成立,区队长谢博夫(又名麦汀),区队副谢宣芳。七区队下辖五个分队及一个医疗编辑队,各分队部分负责人名单:一分队分队长赵峰,分队副鲁品峰;二分队分队长周基;三分队分队长谢域淮、杨启澄;四分队分队副符纪森;五分队分队长周颐芳,分队副周渭春、马海均;医疗编辑队队副周颐芳。七区队共有三青团员近30人,其中属泗门集镇的三青团员13人。民国36年11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三青团集体转入国民党。七区队近30名三青团员登记者不足十人。至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境内共有国民党员40余人。
  民国16年至1949年5月,境内历任国民党第四区党部书记有周兰芳、李均堂、朱明璋等;历任国民党第四区党部执委有戚允江、谢显文、谢月华等;历任第四区二分部书记有谢子佩、邵奋、陈竟成、戚渭泉等。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