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市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市形式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的综合性集市、庙会集市和专业集市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集市 形式

内容

综合性集市
  自宋代茹仇、四门两市形成后,因地域适中,泗门渐成姚北地区粮、油、棉、布、海鲜、禽肉、瓜果、蔬菜及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集散地。海鲜、蔬菜等多在凌晨上市,近午散市,到傍晚又有夜市。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建成泗门、湖北、光明、万圣、东蒲、洪家路、小路下、黄家道地等8个综合性农贸市场。2004年,8个农贸市场共有摊位415个,并围绕农贸市场形成各类集贸街。
  庙会集市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定期庙会多处,有二月三十至三月初一的旺家孙庵岳帝会,三月初五至初七的皇封桥庙东岳大帝会,三月十五至十七的新岳殿东岳会,同时举行络芦庵的关圣帝君会,以及朝北庙的天医尊神会,芒种后10天九莲庵和莲风庵的刘猛将军会,十月廿三万福庵娘娘庙会等。不定期的庙会有:逢瘟疫流行,巡迎明朗村五岳殿的五尊岳帝神像;逢久旱无雨,则巡迎龙王堂的龙王神像。每年九月十九,临山天后宫的娘娘菩萨也巡迎至泗门。庙会期间,街道两侧或庙宇周围自成街市,俗称“拦街”。宁绍地区及外省的农工百作、商贩艺匠,择地搭棚设摊兜售,有呢绒绸缎、棉布百货、绒线针织、各式鞋帽、四季衣衫、文房四宝、书画字帖、民间乐器、儿童玩具、金银饰品、铜锡铁器、陶瓷缸甏、竹木铁农具、迷信用具以及各地风味点心。春季以交易生产资料为主,秋季则以衣着年货为主。1950~1957年,供销社举办物资交流会替代庙会。20世纪80年代,集镇上及湖北等地,亦数次举办物资交流会。90年代后,商品供应充足,物资交流会不复举行。
  专业集市
  清乾隆年间,倪家路市有宋春和、李璋记、姚国兴三大牛行,各行除牛羊交易外,还安排过往牲畜的歇脚,以及牵牛客的食宿,收取适量吊桩费、草料费、客商食宿费。以宋春和牛行规模最大,旺季每日在该行过夜的牛达千头以上,牵牛客200多人(一般每人牵4头牛)。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北海盐先遭沦陷,杭州湾南北海运交通中断,倪家路市牛羊市场遂废。
  咸丰年间,集镇上逐渐形成棉花市场。至民国时期,先后有万盛、宝泰祥(后又改组为和丰泰、通久、和丰四庄、祥泰等)、谦益、谦泰、复兴、永升、永泰等花庄。至1949年,花庄全部闭歇。
  土布市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先后有宝顺、松茂、谢德盛、新义丰、泰生元、源盛、鼎盛等布行,至民国19年前后相继歇业。抗日战争爆发,洋布中断,土布市场一度复苏,小型布行遍及镇村。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土布再度衰落。
  20世纪80年代,专业市场兴起,最早形成的是海南村打火机市场和兔毛市场。至2004年,全镇共有粮油交易市场、山羊交易市场、榨菜市场、姚北货运市场、家具市场等5个专业市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