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编 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3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编 商业贸易
分类号:
F727.55
页数:
34
页码:
319-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国营机构、供销合作社、集市贸易和饮食服务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商业
贸易
内容
四门竹枝词
〔民国〕谢翘
河藤南北半边街,百货联檣齿样排。
忽见篙人齐用力,桥门塞住一船柴。
第一章 经营机构
第一节 国营机构
食品站
1979年10月,余姚县食品公司泗门食品站在西洋桥畔成立。主营生猪屠宰、加工和销售,同时经营火腿、香肠、鲜蛋、咸蛋、皮蛋、冷冻禽肉等。首任副站长张瑞秀(成立之初不设站长),另有营业员、屠宰工、杂工等30余人,均从泗门供销社调入。在义嘉桥旁设门市部,同时设立光明、曹娥(今属小曹娥镇)、海塘(今属临山镇)3个食品组,并在农贸市场设鲜肉销售点。平时每天屠宰生猪6~7头,逢年过节日屠宰生猪达40头以上。20%的鲜肉返还养猪户,养猪户可自行上市销售,亦可与食品站议价议销。居民购买鲜肉不凭票,敞开供应。
1985年取消生猪统购统销后,当地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致使食品站收购生猪数锐减,鲜肉供应时断时续,仅剩5~6名员工经营火腿、咸肉及禽蛋制品。
1989年,泗门食品站划归宁波天一食品有限公司(原余姚食品厂)管理,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000年,泗门食品站撤销。
三大公司
“三大公司”系余姚市百货公司泗门分公司、余姚市五金公司泗门分公司、余姚市烟酒糖业公司泗门分公司3家单位的简称。1984年,余姚县百货、五金、烟酒糖业3家公司在泗门东大街设批发部,1986年6月1日正式开业,经营方式为批发兼零售。开业时,百货批发部有员工40余人,五金批发部有员工30余人,烟酒糖业批发部有员工20余人。1990年后,3家批发部相继改名为余姚市百货公司泗门分公司、余姚市五金公司泗门分公司和余姚市烟酒糖业公司泗门分公司。1995年,百货公司泗门分公司先行歇业,另2家公司亦随即退出泗门市场。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民国36年(1947),由县农民协会组织发起,现境内成立泗门、明风等合作社,主营棉花收购。合作社每股100元,每个会员入股最多限500股。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歇业。
1950年初,以张苗其为首的一批农民筹办泗门明风供销合作社,后改名泗门供销合作社(简称泗门供销社),在南河塍承南房谢茂三家设供应站(后称第一供应站),为国营商业机构代销大米,组织供应食盐、火油、香烟等生活日用必需品。因经营商品价格比市场上便宜,深受群众欢迎。此后,又在后塘河村谢锡藩家设供应站(后称第二供应站),销售化肥、农药,并从事棉花收购及废铜烂铁的回收业务。1955年3月,粮食代购代销业务及资金划归泗门粮管所统一经营管理。1955年4月,泗门供销合作社与曹娥供销合作社合并,成立泗门区供销合作社,首任主任夏长水,第一副主任干志诚,第二副主任秦永泉,内设人事组织、经济计划、财务会计、业务4个组,共有职工105人,负责泗门区1镇12乡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此后,相继新建或扩建曹娥、义五、海南、建塘、临海门市部;在西街湖口开设批发部及以经营副食品为主的第三供应站;在大街原同丰鱼行开设棉布门市部;在塘后大祠堂供应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区社办事处(即后塘河谢锡藩家)楼下专营废铜烂铁等废旧物资回收;还建立了泗门、临海、曹娥3个棉花收购站。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泗门区13家规模较大的私营商店被批准公私合营,由供销社管理。公私合营后,其中11家经理由供销社指派公方代表担任,德兴昌棉布店、和祥南货店2家仍由原私方店主任经理。小摊小贩则组建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958年“大跃进”时,泗门区供销社改名为卫星人民公社供销部,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全部并入供销部。供销部建立后,扩建万圣、横塘、泗北、镇海、海南5个供应站。同时,把生产、土产两个中心商店合并为生产中心商店,地址在西街;把副食、棉布两个中心商店合并为生活中心商店,地址在泗门大街原元泰棉布店。烟、酒、食品专卖公司均划归供销部管理。
1961年,恢复泗门区供销社,把并入供销部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重新划出。1962年,泗门区供销社有社员14596人、股金31773.5元。社员代表245人,由农村生产队长、妇女队长或团支部书记担任。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设理事23人、监事5人,监事由各公社财务或分管党群副书记担任。区社内部设置人事秘书、会计、计划统计、市场物价、业务5个行政组,下辖4个综合商店、8个购销站、1个调拨站、1个综合厂,共有大小机构88个,职工553人。1962年1~10月,经营获利186483元,比1960年同期增加168%。
1972年,供销社实现购销总额9056900元,是1962年购销总额4515900元的两倍。1977年7月1日,泗门百货大楼竣工开业,规模居当时慈溪县基层供销社之首。1979年,供销社实现销售13704100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农副产品采购实现2987894元,企业积累完成400456元。
1981年,供销社建旅社大楼。1982年,建造供销社办公大楼。1987年,泗门商场竣工开业,商场主体五楼,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991年,建造泗门商行。
1996年,万安商厦竣工开业,为全框架四层楼,有自动扶梯。底楼设食品超市,时属余姚农村首家。
1993年、1995年、1996年,供销社先后3次被浙江省供销总社、浙江省财贸工会授予先进集体、龙头强社等称号。2000年5月,按余姚市委、市政府指示实施改制,拍卖资产,置换职工身份(即明确不再是固定职工),改为民营。供销社时有账面金额2720.7万元,还有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充足的库存商品,共计3000多万元。
改制后,保留泗门供销社机构以管理剩余资产,返聘主任、党委书记、副主任及行政人员共14人。全社369名职工中,保留原岗位的有244人,其中有6人合股承租万安商厦,年租金15万元,安排职工上岗110人;4人合股承租食品厂,年租金2万元,安排职工上岗30人;原生产中心商店安排职工上岗9人;零星网点租赁给22人,年租金31万元;万隆医药有限公司集体经营,聘用职工33人;食盐公司集体经营,下设7个网点,聘用25人。认购供销社营业房自己经营的有53人,自谋出路创办实业的有30余人,下岗在家12人,其余职工提前退养。
第三节 粮食管理所
1950年初,建泗门区粮库,中粮公司余姚支公司在泗门设营业所。1952年10月,中粮公司泗门营业所并入泗门区粮库。1954年6月25日,泗门区粮库改名泗门区粮食管理所(简称泗门粮管所),地址在蔡元房伦记。其后多次迁址,至1999年转制时,所址在振兴路35号。1955年3月,粮食代购代销业务及资金划归泗门粮管所统一经营管理。1956年7月1日,改称泗门中心粮站,同年9月又恢复为泗门区粮食管理所。1959年5月,实行半独立核算。
1989年,泗门粮管所对下属各站、厂、店等采取定人员、定费用的经营目标包干制。1992年,建立泗门粮油公司,与粮管所一起设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4年,实行地方首长负责制,政策性、经营性粮食业务分开营运,分别核算。
1996年底,泗门粮管所有下属粮油购销站7个,库点2个,米厂、油厂、粮食交易所、粮食复制工场、麻袋仓、副食店、养鱼塘各1个,共有干部职工150人。内部机构设置分储运、经营、票证、财务统计、人事档案5个部门。
储运部门,负责全所粮食油脂(料)调运、保管和安全。主要包括组织月、季、年的“四无”(指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检查鉴定,对有虫粮采取化学药剂熏蒸;负责防火设施、保粮器材的设置与检查等。按照市调运计划安排好调出和接收,调节好库存,收粮季节做好仓库安排和运输衔接,安全及时地完成粮油调运任务;按月完成各类报表。
经营(购销)部门,负责全所农村粮食油料的购销计划,年初落实任务,年终搞好结算兑现。主要包括城镇居民用粮计划、行业用粮油的安排与管理;饲料分配供应;粮油购销价格执行与督查,粮油收购季节的质量检查和收购进度的统计,收购后组织价格鉴定;调运中的粮油质量检验等;配备饲料员和农村粮食专管小组。
票证部门,负责全所各类票证的领取、发放、回收清点。主要包括户粮迁移,居民定量的调整,工种定量的核准和补差,按月完成各类报表。
财务统计部门,负责全所的财务结算上报,粮油购销的分类统计等。
人事档案部门,负责文书档案、文件收发、人事调动,当好领导参谋,协助领导做好工作。
1999年4月,余姚市粮食局指定余姚市立信会计事务所对泗门粮管所资产进行评估。全所职工买断工龄,明确不再是固定职工。全所时有内退人员20人,病休3人,留职停薪29人,上岗人员92人。随后拍卖资产。竞拍者承诺继续发挥姚北粮油集散地功能,并安置67名职工上岗。至同年11月转制结束,撤销泗门粮食管理所,成立泗门粮油经营公司。
第四节 合作商店
1950年,泗门镇总工会组织成立泗门摊贩公会,会员为泗门、泗北、明风、海南、东蒲、天华、朗霞、道塘、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等13个乡镇的所有摊贩,以及修雨伞、补套鞋、收鸡毛的流动肩贩,共有1000余人,首任公会主席谢祖耀。会址初设大方伯第谢瑞茂家,旋因火灾迁至咸和房,第二年又迁至后街泰和房旁。1953年,在小商小贩中成立联购分销组,由行业相接近的商贩自愿结合,集中采购、分散经营、风险自担、盈亏自负。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供销社内设商业改造组(后改名为商贸组),组织小摊小贩成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境内第一家合作商店为南货合作商店,共有店员6人,经理谢春茹,地址在原同昌南货店。不久成立百货合作商店,有店员9人,经理潘桂森,地址在义嘉桥原仁济久号百货店。1958年,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全部并入供销部。
1961年调整国民经济,重新划出组建合作商店、合作小组。至1975年,镇上有百货、陶山、水作等多家合作商店,以及东街、中街、西街3家副食品商店,东街、西街2家饮食点心店,1家饭店。百货合作商店多次被评为慈溪县先进合作商店。陶山商店的缸、甏、石灰等商品,从诸暨等产地直接进货,价格便宜,除满足泗门地区需要外,还供应邻近临山、朗霞等地。至1979年,泗门区共有合作商店14家,设分店和下伸店45家,有职工290人。全年销售达3042516元,创利润85845元,无亏损单位。
2000年,合作商店实施改制,撤销合作商店,在职职工工龄得到补偿,128名退休职工每月能领到全额养老金。
第五节 个体商店
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集镇上有个体商业近200家,其中河塍路71家、大街62家、湖边路28家、后街6家、陶家堡11家、新市街9家。分类如下:棉花收购行6家、棉布店7家、南货店13家、药店6家、粮米店15家、鲜肉店3家、酒酱店11家、果蔬鱼鲜店14家、豆腐香干店11家、面馆点心店11家、大饼油条店4家、糕团麦果店5家、烟店5家、陶瓷山货店5家、油烛店5家、百杂店10家、铁匠店(包括铜、锡、钉)14家、理发店6家、修理店3家、贳船行4家、漆店染坊颜料店7家、个人行医5家,其他17家。
1950年,在较大规模的私营工商业中组建泗门工商业联合会,首任主席吴维涛。在小摊小贩中组建泗门摊贩公会,入会者有1000余人,首任主席谢祖耀。1951年,对私营商业重估资产、清产核算、登记发证。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泗门区13家较大规模私营商业被批准公私合营。其中在泗门镇上10家,分别为延春堂国药商店、瑞生堂国药商店、公平西药商店、同润酱园、同和酱园、德兴昌棉布商店、元泰棉布商店、广和南货商店、和祥南货商店、王德成颜料商店,另有3家属小曹娥镇。组织小摊小贩成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仅留少量个体经营者。1958年,个体经营户全部过渡进入卫星人民公社供销部(即原泗门区供销合作社)。
1961年调整国民经济时,部分并入供销部的小商贩恢复夫妻店,增设固定摊位,农村恢复货郎担。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商贩受歧视、批判,大多歇业。1979年,重视个体商业在流通领域作用,鼓励和扶植个体商业发展。
1980年,王桂珍等首批20户个体工商户在工商所登记。1984年,泗门工商所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配有专职工作人员1名。1988年,余姚县工商分局授权由泗门工商所直接发放个体工商户执照,当年泗门区共计有个体工商户1690户。至2004年,全镇共计有个体工商户2431户。
第六节 现代商业
超市
1993年6月,泗门粮管所职工沈阳在东大街开设天天食品商店,仅1间店面,商品开架摆放,让顾客自行选取,是为境内最早的超市形式商店。1996年,万安商厦在底楼开设食品超市,面积约160平方米,为余姚农村首家超市。
2002年,在镇北路老黛丽日化厂址开设慈客隆超市,面积1350平方米,所有商品实行开架销售,是为境内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2004年,园民超市在振兴路开业,面积2000平方米。是年,镇上冠以超市之名的店铺尚有振华服装超市、红太阳皮鞋超市、东街超市、多尔美服装超市、迷你2元超市、诚信服装超市、黎明超市、家家旺超市等。
连锁店
至2004年,有慈客隆和话机世界两家商业集团公司在境内开设连锁店。其中话机世界大卖场于2004年开业,地址位于镇北路北虹桥西。
专卖店
1998年1月,市烟草专卖局在泗门设门市部,向辖区内烟草零售户批发卷烟。2004年,全镇有烟草零售户1209家。2002年,市盐业公司在泗门设食盐批发点,主要供应各菜类加工企业,居民生活用盐则通过超市、副食品店等代销。境内烟花爆竹多附于日杂百货店销售。
境内第一家品牌专卖店为开设于2000年的李宁专卖店。至2004年,全镇有太子龙男装、奥康皮鞋、康踏鞋帽、以纯森马服装、李宁鞋帽、唐鹰服装、乔丹鞋服、唐狮服装、雪凡妮服装、雅芳化妆品、米奇服装、贝奇服装、巴拉巴拉童装、惠康空调、凯利电动车等品牌专卖店近20家。
直销
境内主要有安利产品,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品种有蛋白粉、钙镁片、维生素系列等。
第二章 集市贸易
第一节 集市演变
宋代,乡人以自产物品互易,形成茹仇、四门2个市集。茹仇市在今大义桥东,后改名为汝仇市;四门市在今龙舌桥附近,傍汝仇湖枕大古塘。元代丁鹤年在《题叶州判海堤卷》中描述四门市:“潮头月落啼早鸦,柴门半启临海沙。柳根白舫卖鱼市,花底青帘沽酒家。”
明正德年间,四门市迁东南一里许,即今义嘉桥附近,汝仇市随后渐废。
清康熙年间,增皇封桥市。乾隆年间,倪家路村因地处杭州湾南北通道,形成以牛羊交易为主的倪家路市。咸丰十一年(1861)后,浙海常关沿袭浙海大关在乾隆年间设置的王家路关隘,在倪家路村设浙海常关分卡,向过往杭州湾的货物收税,主要是牛羊税。清末,泗门镇上商店林立,还有多家牙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
民国8年(1919)《余姚六仓志》载:“四门乡内市镇二:曰四门大街(内分东街、中街、后街、西街),曰倪家路。”此时,皇封桥市已废。至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集镇上有商店近200家,其中粮食行、山货行多集中在河塍路,花行多集中在新市街、陶家堡,鱼虾海鲜则集中在大墙门头(今西大街东段)附近。
20世纪50年代初,集市兴盛,牙行继续营业,佣金降低。1953年后,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牙行取消,集市贸易品种、数量减少。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一度关闭集市。1957年起,逐步恢复。1978年后,全面恢复发展集市贸易。至2004年,全镇有集贸市场13个,其中综合性农贸市场8个,专业市场5个。
第二节 集市形式
综合性集市
自宋代茹仇、四门两市形成后,因地域适中,泗门渐成姚北地区粮、油、棉、布、海鲜、禽肉、瓜果、蔬菜及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集散地。海鲜、蔬菜等多在凌晨上市,近午散市,到傍晚又有夜市。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建成泗门、湖北、光明、万圣、东蒲、洪家路、小路下、黄家道地等8个综合性农贸市场。2004年,8个农贸市场共有摊位415个,并围绕农贸市场形成各类集贸街。
庙会集市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定期庙会多处,有二月三十至三月初一的旺家孙庵岳帝会,三月初五至初七的皇封桥庙东岳大帝会,三月十五至十七的新岳殿东岳会,同时举行络芦庵的关圣帝君会,以及朝北庙的天医尊神会,芒种后10天九莲庵和莲风庵的刘猛将军会,十月廿三万福庵娘娘庙会等。不定期的庙会有:逢瘟疫流行,巡迎明朗村五岳殿的五尊岳帝神像;逢久旱无雨,则巡迎龙王堂的龙王神像。每年九月十九,临山天后宫的娘娘菩萨也巡迎至泗门。庙会期间,街道两侧或庙宇周围自成街市,俗称“拦街”。宁绍地区及外省的农工百作、商贩艺匠,择地搭棚设摊兜售,有呢绒绸缎、棉布百货、绒线针织、各式鞋帽、四季衣衫、文房四宝、书画字帖、民间乐器、儿童玩具、金银饰品、铜锡铁器、陶瓷缸甏、竹木铁农具、迷信用具以及各地风味点心。春季以交易生产资料为主,秋季则以衣着年货为主。1950~1957年,供销社举办物资交流会替代庙会。20世纪80年代,集镇上及湖北等地,亦数次举办物资交流会。90年代后,商品供应充足,物资交流会不复举行。
专业集市
清乾隆年间,倪家路市有宋春和、李璋记、姚国兴三大牛行,各行除牛羊交易外,还安排过往牲畜的歇脚,以及牵牛客的食宿,收取适量吊桩费、草料费、客商食宿费。以宋春和牛行规模最大,旺季每日在该行过夜的牛达千头以上,牵牛客200多人(一般每人牵4头牛)。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北海盐先遭沦陷,杭州湾南北海运交通中断,倪家路市牛羊市场遂废。
咸丰年间,集镇上逐渐形成棉花市场。至民国时期,先后有万盛、宝泰祥(后又改组为和丰泰、通久、和丰四庄、祥泰等)、谦益、谦泰、复兴、永升、永泰等花庄。至1949年,花庄全部闭歇。
土布市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先后有宝顺、松茂、谢德盛、新义丰、泰生元、源盛、鼎盛等布行,至民国19年前后相继歇业。抗日战争爆发,洋布中断,土布市场一度复苏,小型布行遍及镇村。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土布再度衰落。
20世纪80年代,专业市场兴起,最早形成的是海南村打火机市场和兔毛市场。至2004年,全镇共有粮油交易市场、山羊交易市场、榨菜市场、姚北货运市场、家具市场等5个专业市场。
第三节 市场建设
民国时期,河塍路从万安桥到观曹公路总长420米的路段上,有粮食行、山货行等大小商店70余家,为当时境内最繁华商业地段。各商店门前,沿河均有廊轩,便于雨天进行商品交易。海鲜、蔬菜等集中在大墙门头街檐下买卖,棉花、土布等则在各花行、布庄内交易。
1949~1979年,市场时开时关。1980年起,各类市场陆续兴建,市场建设历经从马路市场、棚屋市场到室内市场三个阶段。市场建设还带动为市场服务的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加工业的发展。1984年,易地迁建泗门农贸市场,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1985~1989年,投入资金23万元,新建市场3个,总面积3960平方米。1989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5075万元。1990~1993年,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建、扩建市场8个,总面积24539平方米。1993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7085万元。1994~1997年,投入资金181万元进行市场改建,新增面积4300平方米。1997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14580万元。1998年后,投入844万元,新建市场2个。至2004年,全镇有各类市场13个,总面积43594平方米,年成交额4亿元。
农贸市场
泗门菜场 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街口搭建5间砖瓦棚屋,作海鲜、蔬菜等交易场所。60年代末,在西街咸和房南建农贸市场,东西宽20米,南北长50米。东西两侧建有棚屋,为海鲜、家禽等交易区;中间露天空地及西街街檐下为蔬菜交易区。1984年,迁址东大街,建棚屋2400平方米,设摊位480个,规模之大居当时余姚农村集镇之首,有管理处、寄存处、小卖部、公平秤等设施,日成交额3.5万元左右。1991年,投资102万元,在棚屋市场东侧建室内市场,面积2859平方米,棚屋市场改为水果市场。1995年,投资100万元,改建棚屋市场为室内市场,面积2400平方米。东侧市场主营禽肉、水产品等,西侧市场主营蔬菜类。2004年,泗门菜场有摊位180个。
光明综合性市场 1984年,夹塘乡隆昌村建小型棚屋市场。1992年,投入16万元,迁至谢家路村重建,有摊位120个。1996年,进行二期扩建,面积增至6000平方米。2004年,有摊位35个。
湖北市场 1984年,在湖北乡政府北建小型棚屋市场。1990年,迁址湖北乡政府南重建。1997年,投入31万元进行扩建,面积1950平方米。2004年,有摊位50个。
其他 万圣农贸市场,面积456平方米;东蒲村菜市场,面积1600平方米;小路下村菜市场,面积1200平方米;洪家路市场,面积600平方米;黄家道地市场,面积600平方米。
专业市场
粮油交易市场 1985年粮油经营放开后,粮食管理部门在镇北路河塍路口建粮油交易市场。1998年搬迁至振兴路。
山羊交易市场 1995年,镇北路15号原西郊菜场改建为山羊交易市场,年交易山羊5万~10万头。2002年搬迁至大庙周村国道旁,市场面积2000平方米。
榨菜市场 在国道线北光明路道口西侧,建于1993年,面积10000平方米,有52间营业房,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内设铁路运输代办点。后改为小型建材、配件店市。
小商品市场 1995年,在振兴路建泗门振兴商场,设小商品摊位60余间。后又在河塍路设临时小商品店面30间。2000年12月,振兴商场扩建后,建筑面积达2298平方米,有摊位41个,河塍路临时店面撤销。
姚北货运市场 位于西郊国道旁,2000年8月建,总面积6700平方米。
家具市场 位于西洋桥国道线南侧,2002年建,投入资金500万元,面积2531平方米。
兔毛市场 在海南村朗海公路上。1983年,新昌等外地供销社到海南村坐庄收购兔毛,开始形成兔毛市场,有摊位十余家,每天到市场交易有200多人。一般每天下午三时后开始收购,到傍晚六时最为繁忙,一个摊位最多时一个交易日收购兔毛近千斤。到1989年,因兔毛价格下跌,市场遂废。
打火机市场 在海南村朗海公路上,1992年形成,面积100平方米。市场为进场交易的个体打火机经营户代开发票、代收税费。1999年,因产业结构调整,附近打火机生产商转产,市场遂废。
第三章 采购 销售
第一节 粮油购销
境内大古塘以南主产粮食、菜子油,大古塘以北主产棉籽油。20世纪80年代后,棉籽油因农药残留原因不再食用。
征购
粮食 民国时期,镇上祥丰、黄茂泰、翕和、万顺、祥顺、谢祥记等粮米店均收购稻谷。日升米厂代客轧谷加工大米,同时经营销售大米。天丰油坊除代客加工榨油外,也兼营粮油销售。湖口街林松寿、杨巨茂、阿毛等开设的各粮行,专门从事大小麦、蚕豆、大豆购销业务。
1950年,中粮公司余姚支公司委托泗门供销社代购粮食,私商购粮减少。1953年,实施粮食统购统销,由国家粮食部门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禁止私商收购。初期因评产过高,出现购过头粮。1955年3月,粮食购销业务及资金划归泗门粮管所统一经营管理。10月,粮食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三年不变。自上而下框定统购任务,按人年均口粮不超过270千克、种子每亩5~7.5千克、每头肉猪饲料25~50千克、公母种猪每头75~100千克,计每户实际产量,除去口粮、种子、饲料“三留粮”,分“余粮”、“自给”、“缺粮”三种户型。余粮在25千克以下免购,25.5千克以上为余粮户,落实统购任务。1958年4月,实行粮食包干制度,确定统购、统销数量后,增产不增购,减产不减免,五年不变。后连续三年因粮食减产而估产又过高,造成征购困难。
1961年7月,为鼓励农民完成统购任务,确定每投售1000千克原粮,奖售棉布15尺、胶鞋1双、香烟3条,允许在同等金额内选购国家指定的其他工业品或手工业品。1962年3月,实行粮食采购加价奖励办法。1964年1月,粮食换购化肥,以成品粮0.5千克换购化肥0.5千克。1965年10月,调整粮食购销指标,“一定三年”办法延续到1970年。1966年8月,国家提高粮食统购价格。
1971年,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政策,延续到1978年。1979年,再次调整购销指标。
1982年11月,对粮食实行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棉区春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鲜蚕豆作冷冻食品由冷冻厂自行收购。11月,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1986年,实行粮食购销、牌价、议价“双轨制”政策,开始出现私营粮贩。1987年,粮食征购实行“三挂钩”办法,每销售50千克粮食奖化肥21.25千克、柴油0.5千克,并发放预购定金,鼓励农民完成合同定购。1989年,取消“三挂钩”办法,合同内价格高于议价。是年,早稻收购仓满为患,连凉棚、露天场地也堆满稻谷。
1992年11月,改合同定购为合同收购。1999年11月,撤销粮管所,粮食由市场自由购销。
油料 民国时期,油料由私营粮商代购或油坊收购。1953年,油料实行统购统销,由国营油脂公司委托供销社代购。1956年起,油料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实行比例收购:油菜子按产量75%统购,25%换油;棉籽除每亩留种10千克外,全部统购。1957年,改为全部统购。1962年,实行以生产队为单位“食油包干,统购余油”,余油队只购不销,缺油队和自给队不购不销。1966年5月,收购油菜子(油)实行奖售,菜子每担奖售化肥3.15千克、棉布2.5尺;菜油每担奖售化肥9千克、棉布7尺。1966年7月,提高新棉籽收购价格,每50千克甲级洋棉籽收购价5.35元,本棉籽收购价3.9元。1978年6月,对超售油菜子在加价30%基础上,每超售0.5千克补贴原粮0.5千克。1995年后,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农民多以自食为主,少有投售。
1985年前,芝麻、花生安排计划面积种植,按定产均作统购处理,并与粮食挂钩。超定产或个人零星种植的作兑油,按出油率付给油票。
大豆,亦称黄豆,境内仅有零星种植,归属于粮食类统计。
在零星杂地种植的非食用油原料蓖麻籽,采用每50千克换食用油20千克办法。1987年5月,撤销购销牌价及奖售办法,实行议购议销。
销售
粮食 民国时期,粮食销售多由私营粮店经营,亦有农民直接在市场交易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供销社代销与私营粮商销售并存。1953年冬,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镇上居民口粮实行计划供应。按全年人均消费245千克原粮为标准,把计划控制数下达到居委,根据每户人口多少、劳动强度等,居民小组民主评议,确定供应量,分户发证,按月供应。1955年3月,粮食销售划归泗门粮管所统一经营。同年9月,全国实行票证制度。同年10月,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政策,确定销售指标分配到乡到户。同月,粮食复制品挂面、切面、米粉、年糕均实行凭购粮证购买抵口粮。
1960年1月,城镇居民推行以人定量、计算到户、按月供应的办法。居民依年龄分成十三档,每人每月供应成品粮3.5~12.5千克不等;中学生(含高中生)分成四档,每人每月14~15.5千克;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等脑力劳动者分为三档,每人每月13.5~14.5千克;工人则按工种、劳动强度,每人每月17.5~21千克。年龄增长,以岁调整;工种调整,以季核定;临时变动,如出差、夜餐等,以月申请补助。每季核定调整,发浙江省定额粮票。装订购粮证,买粮凭票凭证,按月记录。1960年3月,饮食行业销售的熟食品、面条、年糕等,实行凭粮票供应。1961年3月,为防治妇女、小孩浮肿病,凭医生证明,由供销社供应患者“营养粉”。1961年10月,城镇凡不满10周岁的儿童,每人每月发糕饼票0.5千克。1962年四季度起,全民所有制职工每人每月增发
熟食票0.5千克。1963年1月,城镇和农村由国家常年供应口粮的人口,每人每月增发熟食票0.5千克。1966年8月起,国家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对干部职工实行粮价补贴,每人每月2元。
1985年4月,改革粮油票证发放政策,对1985年版浙江省农村粮票按比例价供应,不再印发周转粮票、奖售粮票等。1992年9月,停止使用粮票,粮食敞开供应。1999年,泗门、夹塘、湖北、东蒲4个粮站均停止营业,粮食销售由市场调节。
1983年前,对酿酒业等工业用粮实行计划供应。1984年,酿酒业用粮列入专项计划供应,价格在平价和议价之间,1987年后由市场调节。熟食业、副食业、豆制品等行业用粮,1986年前计划供应,1987年后由市场调节。
油料 民国时期,专营居民食用植物油的有天丰油坊和大墙门头的万象(后改名万春)油烛店,部分由南货店供应。20世纪50年代初期,油料由供销社代销,后归粮管所经营。1954年1月起,食用油实行计划供应,凭证不限量。1956年11月起,凭证定量供应,居民每人每月不超过4两(16两制)、单身户6两。1957年3月,发放居民购油票,每人每月3两、单身户4两,对婚丧喜庆、产妇、病人等发给特种油票给予照顾,凭票购油。
1961年10月,农村实行油脂包干政策,对余油队只购不销,缺油队或自给队不购不销。对城镇和农村吃“国家粮”的人口,继续实行定量供应。行业用油实行计划供应。1964年6月,提高植物油销售价格。8月,用计划定量油票购买棉籽油,可按票面数量增加一倍供应。1965年10月起,城乡非农业人口食用油供应,每人每月由3两增加到4两(10两制),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另有补助供应。
1985年起,居民每人每年补助供应平价食油1.5千克,并敞开供应议价油。不久取消油票,食用油料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储存
宋、元、明期间,历代官府在现境内的东山乡三都、开元乡二都、开元乡三都均建有义仓。清康熙年间,在开元三都(今大义桥一带)建县西仓。清末及民国时期,各宗祠、义庄以及大户人家,均建有积谷仓。1950年,泗门区粮库接管皇封桥岳庙、大义桥孔长官庙、六板桥朝北庙、龙王堂、西街关帝庙、谢氏始祖祠堂、东山义庄、后塘河十二房祠堂、后塘河崇贞堂、水阁周朝北祠堂、纶辉祠堂、谢氏四房祠堂、源长当铺、谢氏大房祠堂、阁老府、三门堰李家祠堂、红桂路回六公祠堂(即谢氏七房祠堂)、蔡元房伦记、后漕斗成之仓、人和庄、南漕斗茂三仓等祠堂、庙宇和大户人家,作临时收购点和仓库。1956年8月1日,境内遭强台风袭击,1952年在后塘河广和大厦火烧基建造的仓库倒塌。以后又陆续废弃或拆建部分仓库用房。
1960年,在东洋桥西南侧建中转仓库,至1979年,形成“四仓三站”。“四仓”即一分仓(蔡元房伦记)、二分仓(纶辉祠堂、中转仓、棉籽仓)、三分仓(后塘河十二房祠堂)、四分仓(谢氏始祖祠堂、东山义庄),“三站”即泗门供应站、泗门收购站、光明购销站。以后又新建湖北购销站。1992年,划进东蒲购销站,是年全所总仓容量达到12160吨。2000年粮管所撤销,所有仓库移作他用。
20世纪60年代起,粮管所还帮助农村社队建粮食仓库,有泗门镇二大队(今属汝湖社区)的土圆仓(后因气候条件不宜而放弃)、湖北公社四大队(今湖北村)的薄壳方仓等。
20世纪50年代,粮食保管注重粮食安全保卫和防范鼠雀、霉变。主要包括:严把入库关,要求晒燥、干净入库。落实5天一小查、10天一大查、风雨及时查的检查制度,同时组织四邻小组加强护粮护仓工作。1954年,推行“四无”(无虫、无毒、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达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杂草、瓦砾、污水),使用化学药剂对仓库、填底大糠、有虫粮进行熏蒸,消除虫害。
1972年,推行保粮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验质抽查制度、储粮检查制度、器材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同时,还不定期帮助检查农村社队储备粮仓。
蚕豆主要是蚕豆象危害。1955年起,对入库蚕豆进行熏蒸杀虫。1957年起,对农村社队蚕豆种子进行熏蒸处理。1964年开始,对蚕豆利用缸、坛、柜进行全面熏蒸,使蚕豆象危害率下降到5%。1986年后,蚕豆象危害又逐年回升。
调拨运输
民国时期,境内缺粮由私营粮商外购。大古塘以北的春粮,由私营粮商代购,再船运外地销售。
1949年后,调入粮食主要是稻谷、大米、面粉,调出大麦、小麦、蚕豆等春粮。油料在1957年以前,调入成品食用油,调出油菜子、棉籽。1958年后,棉籽油、菜子油外调量较大。
20世纪50年代初期,泗门区粮库把所征粮食供运宁波驻军。1953年开始,粮食由国家统一调拨,实行计划调运。1957年,慈溪县粮食局按月向粮管所下达调运计划,根据各站仓库存、收购量、销售量、加工量,安排接收和调出,调运主要由调出方负责。为减少往返运输,采用直线调运,相邻地域可跨界收购。1979年前,时属余姚县东蒲公社的水路头、吴巷、南宅等村粮食,就近到泗门粮站和泗门米厂投售。
1985年后,粮油议购议销范围扩大,计划调拨减少,至2000年全部由各民营粮商自行运输。2004年,粮油运输多由发货方提供大吨位汽车(或油罐车),通过高速公路运输到仓。
粮油市场
民国时期,粮油自由买卖。附近农民少量自产粮油上市买卖,一般通过三友、锦源等米行做中人(中介)。种田大户则由中人上门牵线、司秤,为私营粮商收购粮食,从中赚取佣金。因市场由私人粮商操纵,粮价波动较大。
1953年11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严禁私营粮商买卖粮食。1954年10月,政府在泗门开设粮食市场,允许农民完成征购任务后进场销售,缺粮户和经批准的用粮行业单位可以进场收购。1956年4月,撤销粮食市场,粮食购、销、调、存均由粮食部门经营。
1961年9月,恢复粮食市场,允许小杂粮及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的主粮上市交易。1964年12月,兴办粮油交易所,关闭粮油自由交易市场。
1973年,适度开放粮油自由交易市场。1979年起常年开放,同时经营议购议销、代购代销业务,价格制定以“随行就市,收得进、卖得出,保本微利”为原则。
1986年,议销粮购销价差率最高不得超过11%。因粮油种植面积减少,地产粮油极少上市,多向外地采购,购销由市场调节。
1999年,撤销泗门粮管所,组建泗门粮油经营公司,下设两个粮油批发中心。
2002年,泗门粮油经营公司停业,下属两个批发中心各自成立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其中懋盛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拥有经营场地3600平方米、仓库30间、储油罐三只、容量140吨、职工21人,经营的粮油品种有大米、面粉和食油等,固定客户400余家,2002~2003年共销粮油44000余吨。
2004年,规模较大的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还有史永明、裕良两家。全镇经营粮油的商店、超市共有16家。
饲料
民国时期,境内无饲料专营机构。1953年,粮食部门委托米厂加工稻谷,其副产品统糠、细糠、纯大糠粉以及大糠粉与细糠和成“四六糠、三七糠”,作饲料供应。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为农户家养牲畜安排饲料留粮,规定肉猪每头25~50千克、公母种猪每头75~100千克、牛每头5千克。1956年,饲料统一由粮食部门经营管理。
1960年,天丰米厂建饲料发酵车间,供应发酵饲料和发酵剂。1961年,为鼓励养牲畜,规定每出售1头肉猪奖励饲料粮(原粮)5千克(后调整为20千克),养殖水牛每头奖售饲料40千克、黄牛25千克。1962年裕华米厂安装大型粉碎机,代农民加工青粗饲料。同年8月,镇上居民饲养家禽每月供应统糠1.5千克,集体伙食单位饲养生猪,每头供应统糠20千克。1965年7月起,供销社每收购净肉35千克的生猪1头,奖售饲料粮25千克。对以粮食为原料的工商企业所产的下脚料(酱、豆渣、酒糟等),统一由粮管所管理,凭票向生产单位购买。是年,开始供应以大麦、玉米、碎米、米糠、棉仁饼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混合饲料。
1972年,粮站供应“703”中曲发酵粉,帮助社队牧场及饲养户用青饲料通过发酵喂猪。1979年,实行售谷退糠办法,每出售50千克稻谷退糠2千克。
1980年4月,规定收购50千克淡水鱼,供应饲料15千克。1982年5月,泗门米厂建成全县第一座年产3000吨配合饲料加工厂。1983年,用不同配方生产鸡、鸭、猪、鱼等饲料。1984年8月,按粮食征购任务的稻谷部分,每50千克稻谷供应混合饲料2.5千克。
1997年至2004年,全镇饲料由振兴路邵国权独家经营。通过向外省采购饲料,年销售1000余吨。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
工业材料
金属材料 民国时期,境内铜、铁、锡等手工业作坊所需金属材料多利用废旧物资或向外地采办。新中国成立后,由上级部门按计划调拨供应生产企业。1956年起,手工业社所需金属边角料由慈溪县手工业联社经理部供应,1963年改由新成立的慈溪县物资局供应。1979年后,金属材料实行多渠道经营,除余姚县物资局金属材料公司外,经营单位还有余姚县建筑材料工业公司、余姚县有色金属材料公司等,供应办法为计划分配与议价供应双轨制。20世纪90年代后,镇北路两侧陆续开设十余家经营钢材、铜材、铝材、模板等金属材料的供应点。
2004年,全镇经营金属材料的商店有18家。其中,经营钢材的有杭州钢材泗门批发部、余姚市盛利金属物资有限公司等;经营铜材的有余姚市长振铜业有限公司门市部、钱财铜材店、北虹铜带销售、姚北物资经营有限公司等;经营铝材的有振兴路铝材店、乔嘉铝材等;经营模板的有余姚市财洋模钢有限公司、余姚市振华模钢经营部、志江模板等。
化工材料 民国时期,油漆、颜料等化工类产品经营,有周泉林颜料玻璃店、王兆霖颜料店、同福和漆店、王振泰漆店等。新中国成立后,化工类产品实行计划管理,由供销社兼营。1979年后,化工类产品多渠道经营,私营油漆、颜料店增加,各企业所需塑料、胶木粉等化工产品,仍需向外埠购买。
2004年,全镇有经营化工材料的商店近20家。其中,经营油漆、颜料的商家有阿光油漆店、农行路五交化店、北虹桥五交化店、西洋桥油漆涂料店、施筒红油漆店、立邦漆专卖店、合兴金属化工电镀材料店、柏军五金油漆等;经营润滑油的有镇北润滑油店、远博润滑油店、伯安润滑油店等;经营轮胎的有焕军摩托车行、西郊轮胎店、西郊汽配店、津辉汽配店、列锋摩托修理部等;经营塑料的有讯旺塑染店等。
机电设备 20世纪50年代,境内所需少量机电设备由企业向外埠自行采购。60年代,机电设备(主要是农用设备)由慈溪县物资局统一经营。1977年,泗门供销社百货大楼设机电专柜,经营品种多为各类导线、水泵、工具、量具等中小型机电设备,直至80年代末,大型机电设备仍需去余姚城区购买。90年代后,镇北路两侧陆续开设十余家经营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电工仪表的商店,多为销售和修理兼营。
2004年,建成区经营机电设备的商店有正宗电器供应站、振兴电动工具店、许楚清电器商店、镇北路电工器材店、天地塑机电器店、张建校塑机配件店、天立塑机电器店、西郊汽配店、洪利塑机变频店等15家。
建筑材料
木材民国时期,成泰(在三门堰)、三泰(在万安桥六房晒场)等木行,多从宁波、福建等地购入木材,再供应泗门当地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木材自由交易。1953年,泗门供销社设木材供应点,木材开始纳入计划经营,逐步关闭私营木行。至1978年,木材一直按计划平价供应,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1979年,泗门供销社试行计划平价和议价双轨制,当年共调入三类竹、木52车皮,以西洋桥东生产调拨仓库为主,多点销售,敞开供应。1984年后,开放木材交易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木材多从宁波、温州、衢州、龙游、遂昌和福建、湖南、云南等地调入。2004年,全镇有木材行近10家,其中西洋桥至光明路329国道线两侧有4家。
石灰水泥等 民国时期,陶家堡开原桥南有合和砖灰行,经营石灰、砖瓦等建筑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石灰、水泥由泗门合作商店下属的陶山商店经营,该店与生产厂家订有合同,常年均有供应,周围乡镇用户亦到此店购买。店址始设义嘉桥北后河塍,80年代初期迁至镇北路菜市路口,80年代末关闭。80年代中期起,境内陆续开设多家私营建筑材料商店,供应水泥、瓷砖、马赛克、墙纸、卫生陶瓷、玻璃等,单位和居民建房用石灰多自行向沙堰头石灰窑订购。
2004年,建成区有农建公司、振兴玻璃店、镇南装潢店、兴友装潢店、宏发化建商店、军桥五金装潢店、伯江装潢店、陆小康建材铝合金店、吴焕钊建筑装潢店、北虹桥水泥店等建筑材料商店21家。
砖瓦沙石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现境内有乡镇办、村办砖瓦窑近20家,其中以塘后轮窑(今塘后小学址)规模最大。1978年前,砖瓦由各窑自产自销。80年代,砖瓦供不应求,市计划委员会向部分砖瓦厂下达生产订购任务,产品部分由市计划委员会分配供应,部分自产自销。90年代后,境内砖瓦窑逐步拆除。至2004年,单位和居民建筑用砖瓦多向牟山、黄家埠等地砖瓦窑订购。境内历来不产黄沙,多从上虞等地购入,石料多取自镇南大湖门山。
农资材料
化肥农药 民国时期,农作物多使用绿肥、河泥、野草、人畜肥等有机肥料,使用化肥极少。遇农作物虫害,则使用雷公藤、烟筋、鱼藤筋等灭杀。
新中国成立后,化肥、农药由供销社经营。供应地点始设后塘河村谢锡藩家(称第二供应站),后迁至谢氏始祖祠堂。50年代,化肥以硫酸铵为主,农药有六六六杀虫粉、二二三、西力生、赛力散、硫酸铜,以及高效剧毒农药1605、1059等。1956年起,按种植面积分配供应化肥,棉花每亩6.15千克、水稻2.8千克、小麦1.55千克、油菜2.3千克。1959年,化肥、农药供应不足,泗门供销社职工应水正自制土化肥、土农药,支援农业生产。土化肥有硫酸铵钙、苦沾磷肥、烟中取氨、氯化钾等,土农药有硫酸铵精、松碱乳剂、1605配剂、417配剂、辣料乳剂等。
60年代,化肥、农药品种增加,货源充足。化肥有高含量氮肥(尿素)、液氨(氨水)、磷肥、钾肥等,其中磷酸钙销量增加较快。农药主要是六六六、二二三。供销社在收购棉花时实行化肥奖售。
70年代,供销社开始供应稻瘟净、稻脚青、杀螟松、除草醚、杀虫醚、井冈霉素、呋喃丹、杀虫双、甲胺磷、久效灵及菊酯类农药品种;淘汰1605,改供敌百虫、八八九、毒杀芬、三氯杀螨砜、马拉松等农药。1979年,供销社实行“一次管理,自由购买”,使农民自主掌握施肥主动权,化肥销量激增。
80年代后,停用有机氯农药,推广杀虫双、叶蝉散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允许多渠道经营化肥、农药。
2004年,农药品种主要有毒斯蜱、阿维菌素、三唑铜、杀毒矾、杜邦福星、丁草胺、拉索等,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含硫复合肥、硼肥、调节素等六个大类近百个品种。甬舜农资公司在境内开设经营农药、化肥的连锁店27家。
农机具 新中国成立前,铁、竹、木制农具由杂货店、山货行、铁匠铺等供应,或从庙会集市选购,或向工匠作坊定购,或请工匠上门加工。铁匠铺以后河塍“永茂”号规模最大,有十间半店面,由谢芳洲创办于清光绪年间。
1952年,供销社开始出租或代销农具。1956年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后,泗门铁业社在后河塍设立门市部,供应小农具。1963年开始,拖拉机、农用动力及农机配件业务由慈溪县农机公司经营,在泗门设修配供应点。
1981年后,中小农具多渠道经营,敞开供应。至2004年,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等大型农机具由余姚市农机局统一供应,市、镇地方财政对购买者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
食盐
清代以前,泗门沿海设有盐场,供应充足。民国时期,因海水淡化,大面积制盐停止,除沿海少数农民用盐仍自家晒制外,大部分食盐由廒商通过油酱商店供应。间有沿海贫苦农民充当私盐贩子,走村串坊上门兜售。
新中国成立后,食盐由供销社供应。20世纪70年代后,榨菜业兴起,食盐供应量逐年增加。2000年,泗门供销社食盐公司下属7个网点,年销售食盐4万余吨,销售额3000余万元,利润200余万元。2002年,供销社代销业务终止,市盐业公司在湖北、万圣等榨菜主产地设食盐批发点,居民生活用盐则通过超市、百杂店代销。2004年,全镇食盐销量1.5万吨。
第三节 生活资料购销
猪肉
民国时期,镇上大墙门头有合丰肉店,原为谢姓开设,后转女婿陈成尧经营;义嘉桥旁有戚福根肉店,合伙人谢开其;西街有谢茂福肉店。逢年过节,亦有农户在河塍路、西街等处设临时肉摊,销售私宰猪肉。
20世纪50年代初,供销社和私商并存经营。1956年,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57年后,猪肉实行凭票供应,鼓励农民投售生猪。1962年春节,农民每投售50千克以上生猪1头,奖励卷烟2条(可调换食糖2.5千克)、胶鞋1双(可调换卫生衫1件或卫生裤1条)、饲料15.5千克(可调换黄酒15.5千克)、火油1.5千克、12.5尺绸被料1条(可调换棉毯1条),并按毛猪10%重量发给肉票。1965年敞开供应。
1976年,对城镇居民实行凭票限量供应。1979年10月,县食品公司泗门食品站成立,提高猪肉销售价,敞开供应。在义嘉桥开设门市部,同时设立曹娥、光明、海塘3个食品组,并在市场上设鲜肉销售点。
1985年1月起,猪肉购销全部放开,价格随行就市。2004年,泗门农贸市场有肉摊35个,年销鲜猪肉1150吨。
蔬菜禽蛋
民国时期,河塍路、大墙门头一带为蔬菜、禽蛋交易集散地。卖方多为临时摊贩,亦有久茂蔬菜行、同丰蔬菜行、鲍协和蔬菜行、吴周镛蔬菜鱼鲜店、广茂蔬菜行、谢三员蔬菜鱼鲜店、森记蔬菜行、童玉其蔬菜鱼鲜店、诸志友蔬菜鱼鲜店、永泰来蔬菜行等固定店铺。附近农民家养的鸡、鸭、鹅等,多通过谢仁如、谢显瑞等中介(称“鸡中人”)交易。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禽蛋仍以市场交易为主。1979年,县食品公司泗门食品站兼营鲜蛋、咸蛋、皮蛋、冷冻禽肉等,1985年后逐渐退出市场。2004年,泗门农贸市场有固定蔬菜摊位30个,全年销售蔬菜3200吨,销售家禽11万只、禽蛋300吨。
水产
境内杭州湾盛产鲚鱼、梅童鱼、鲻梭鱼等小海鲜(俗称“鲑菜鱼”)。明清时,小海鲜集中在河塍路、大墙门头一带销售,根据季节和潮汛时间,形成早、晚两市。民国时期,同丰、广茂等水产行(鱼行),主要经营黄鱼、带鱼、梭子蟹等东海水产品。亦有小贩从鱼行批发后,在四乡流动零售。地产内河淡水鱼俗称“上江鱼”,主要是鲫鱼等各类杂鱼蟹虾,农民多在农闲时自捕自卖。青鱼、鳙鱼等淡水鱼则需从绍兴等地贩入。
新中国成立后,小海鲜和淡水产品仍以市场交易为主。1958年起,东海水产品由义嘉桥东的供销社交易所经营。20世纪70年代,泗门、曹海等海涂水库陆续建成,淡水鱼产量增多。1979年后,水产品放开经营。80年代相继开发海涂鱼塘,各种水产品销售量增多。2004年,泗门农贸市场有水产品摊位40个,年销售水产品2000吨。
食糖
民国时期,食糖由广和功、瑞康、五昌、同馨、同昌、美和、恒大、和祥等南货店经营,品种以台湾糖为主。民国31年,三北游击司令部海防大队大队长张大鹏为筹集粮饷,从福建贩运数十吨白糖,通过仁济久号谢久樵委托同馨、同昌两家南货店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因货源受阻,食糖供应趋紧。1954年底实行定量供应:产妇2千克,婴儿每月0.25~0.5千克,其他每人每月0.1~0.25千克。1965年后,红糖、白糖、古巴砂糖等逐渐敞开供应。
糕点
民间称糕点为茶食、茶点,传统糕点有香糕、蛋包、蛋卷、麻酥、雪花饼、芝麻饼、花生酥、糖花生米、杏仁饼、夹沙龙凤喜饼、甜饺饼、红菱月饼、百果软糕、猪油绿豆糕、芝麻豆酥糖、桃玉片、胖麻枣、人物花片糕等。民国时期,著名茶食商号有穗芳斋、三益、广和功、同昌等,多前店后工场,自产自销。
1958年后,糕点业产销分离。由泗门供销社食品厂加工生产,品种有香糕、大饼(龙凤饼)、油枣、蛋糕、桃酥、豆酥糖、麻酥、饼干等十余种,负责供应泗门区所辖小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塘后、泗北、海南及泗门镇共13个乡镇的副食品销售网点。60~70年代,因原料紧缺,生产糕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采取凭证定量供应办法。1979年,食品厂从南河塍原同和酱园门市部迁至三门堰酱油厂对面。80年代后,民营食品工业发展,沪、杭、甬产各式糕点涌入境内。
烟酒
民国时期,烟业商号有大昌盛、升和、史记等,销售烟丝及卷烟,其中以大昌盛烟店规模最大。酒类实行自由销售,同润、同和两大酱园均生产黄酒和白酒。
1949年后,烟丝渐绝。1953年起,烟、酒由国家专卖,通过供销社、合作商店销售。60~70年代,烟酒凭票定量供应。80年代,中高档卷烟实行平价限量销售,低档烟敞开供应。酒类放开供应,品种增多,啤酒、红酒销量激增。90年代后,卷烟放开供应。1998年1月,市烟草专卖局在泗门设门市部,向烟草零售户批发卷烟。2004年,全镇有烟草零售户1209家。
纺织品与百货
民国时期,镇上经营纺织品、百货的商店有18家。其中绸布业8家,著名商号有德兴昌、元泰等,货源多出自绍兴、宁波、上海等地;百货业8家,以仁济久号百货店规模最大,进货渠道同绸布店;帽业1家,店主陆志浩,经营各类礼帽(俗称大帽)。
1950年后,泗门供销社开始经营纺织品和百货。1953年,全年共销售白布30382尺、色布84088尺、花布76349尺、袜子3395双、毛巾695条、两用衫及背心57件。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销,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凭票供应,是年人均发布票20.5市尺。1958年,卫星人民公社供销部(即泗门区供销社)在每个管理区(后改称公社)建立供销站,货源除由县供销总社计划调拨外,还派多名专职采购员去全国各地采购,纺织品和百货品种增多,销售额上升。
1966年,泗门供销社全年共销售棉布446.4千米、绸缎15935米、毛绒3771米、袜子50241双、毛巾14921条、棉毛衫裤8935件、汗衫背心11779件、卫生衫裤7372件、毛线8732斤、热水瓶2726只、缝纫机43台、肥皂124623条、火柴1622件、钟145只、陶瓷面盆1360只。
1979年后,纺织品和百货放开经营。2004年,建成区有经营纺织品和百货的商店约180家,其中服装店近100家、鞋店20余家、床上用品店近10家、棉布店十余家、百货(百杂)店近40家。
五金交电
民国时期,五金商品由私商和个体手工业经营,品种限螺杆、螺帽等日用小五金。
20世纪50年代起,供销社兼营圆钉、铁丝等小五金。1955年,供销社开始供应自行车。1959年,自行车实行计划分配,凭票供应。60年代,收音机、灯泡、灯管、电度表销量激增。1966年,泗门供销社共销售圆钉10972千克、镀锌铅丝15879千克。此后圆钉和铁丝持续20多年供不应求,实行凭证限量供应。80年代,黑白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开始上市。1986年,市五金公司泗门批发部成立,后出现私营五金、交电商店。90年代,电器增加空调、电脑等品种。2004年,建成区有五金、交电商店近40家。
日用杂品
民国时期,由杂货店经营镬、碗、缸、甏等炊事用具以及草帽、草席、扇子、雨伞、卫生纸等生活用品。20世纪50年代,日用杂品以供销社为主经营,60年代后由合作商店所属陶山商店经营,80年代后多为私营杂货店经营。
燃料
民国时期,燃料以烧柴为主,柴行集中于河塍路一带,店主有谢文怤、谢松泉等。20世纪60年代建泗门煤球厂,开始向镇上居民供应煤制品,实行按人定量凭证供应,每人每月7.5千克。亦有居民以煤油作燃料,泗门供销社在1966年共销售煤油116063千克。80年代初出现瓶装石油液化气,使用范围由集镇逐步向农村扩展,90年代中期基本普及。至2004年,全镇共有泮溪、水阁周、谢家路3家石油液化气供应站,年销售石油液化气2900吨,其中泮溪供应站年销售1800吨。
医药医疗用品
民国时期,医治疾病以中草药为主,镇上有瑞生堂、介寿堂、葆生堂、广济堂、延春堂等5家国药店。介寿堂历史最为悠久,创办于清康熙年间。延春堂规模最大,中药品种较为齐全。兼营西药的商号则有仁济久号等。1949年底,蒋扬均在西街开设公平西药房,为境内首家专营西药店,亦是上海公平药房在浙东农村开设的首家连锁店。
20世纪50年代后,西药销量渐增。1956年,瑞生堂国药店、延春堂国药店和公平西药房实行公私合营,合并后改建为泗门供销社国新药店,主要经营药品零售。1983年,泗门供销社在西街设医药批发部,负责泗门区各医疗单位及乡村医生医疗药品供应。
2000年,泗门供销社国新药店解散,原从业人员相继开设益寿参药店、东街药店、西街中西药店、延春堂药店、葆生堂药店、天一大药房有限公司、天和药店、余姚市百信大药房小路下分店等医药医疗用品商店。同年,泗门供销社医药批发部改为余姚市万隆医药有限公司,有职工33人,经营品种以西药为主,兼营中药液剂和片剂,品种超过1600余种,供应对象涉及余姚、慈溪、上虞、宁波的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药品连锁店、个体药店等,是年销售额900多万元、利润40万元。2004年销售额达2200万元。
第四节 农副产品采购
棉花
清咸丰年间,谢氏在南河塍开设万盛花行,棉花收购后销往宁波、上海、杭州、福建等地。同治年间,倪家路李融春在后塘河开设宝泰祥花庄。继有仁泰花庄,股东马渚瑶湖苑王氏。光绪年间,河南屺县人王启堂在后街开设泰生元花布行,兼营棉花收购,以象牌为商标,行销宁波各花号。至清末,泰生元因投机失败而破产。
民国建立后,宝泰祥由谢兆林任经理,改组为和丰泰,旋又改通久;数年后再改为和丰四庄,股东谢叔叙,经理周荣昌。继起者有谦益、谦泰、复兴、永升、永泰等6家花行,规模以和丰四庄最大,谦益居二。和丰四庄专为宁波和丰纱厂收购棉花,谦益为自营企业,其余花行或为宁波花庄代收,或自营。民国18年,各花庄全年合计收购棉花约40万千克,每担(50千克)棉花时价12元。20世纪30年代,和丰四庄改名祥泰花庄,经理谢岳祥。另还存谦益、永升2家花行,复兴、谦泰等花行因投机失败而破产。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祥泰改为益记,经理谢裕源,后被汪伪政府查抄。民国33年,中共余上县委与陈松卿、谢久樵等商界人士合股在泗门中街开设信大花行,秘密收购棉花、土布等物资运往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除谦益、永升、信大花行外,新市街一带亦新开数家小型花行。民国37年,谦益、永升等花行次第歇业。同年,现境内先后成立明风、四门合作社,主营棉花收购,次年5月余姚解放时歇业。
1950年,境内棉花由临山供销合作站收购。1951年8月,设泗门棉花收购站,由县供销合作总社棉麻收购指导组负责指导代购业务,确定棉、粮收购比价为:0.5千克皮棉折大米4.25~4.5千克,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901000元(旧币)。1952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90000元(旧币)。1954~1962年,棉花实行统购,由供销社统一经营,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6.5元。1963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9.5元。1968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04.38元。1972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04.8元。1978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15元。1980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45.8元。1984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63.3元。1951~1984年,棉农投售棉花均有粮食、化肥等奖励。
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政策,收购量逐年下降。1999年,泗门棉花收购站解散,原万圣、夹塘、湖北3个棉花收购站转为民营。2000年,3个棉花收购站共收购籽棉412.5万千克,2004年为369万千克。
土布
民间称地产棉布为土布,有花布、白布、新式布、老式布、手巾布、腰布、包布等品种。清咸丰年间,万盛花行收购的棉布销往舟山、东阳、义乌及河南屺县等处。同治年间,宝顺、松茂、谢德盛等布行相继而起。光绪年间,后塘河新开义丰布行,后街新开泰生元花布行,万盛花行则拆分为源盛、公盛、鼎盛3家。宣统年间,因洋布充斥市场,土布滞销,布行仅存谢德盛、松茂两家,至民国19年前后亦相继关闭。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洋布货源断绝,土布市场复苏,小型布行遍布各村,所收土布多销往上山(指非沦陷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土布购销再度衰落。
蚕茧
1983年,现境内夹塘乡开始发展蚕桑业。至1987年,泗门区产蚕茧791担。是年,市土特产公司在夹塘乡设收茧站。1989年,夹塘乡全年产蚕茧1162担,每担收购价175元。1992年后,因丝绸出口受阻,养蚕业渐息。
废品回收
民国时期,废旧金属和日用废品多由小贩串村走巷,以兑糖或现金收购,经清理加工,运销宁波、上海等地。
1952年,泗门供销社在后塘河村谢锡藩家设第二供应站,兼营废旧金属回收。1955年,第二供应站专营废旧物资回收,回收种类有杂铜、废铅、废钢铁、破布、破鞋底、废纸、废麻、杂骨以及人畜毛发等。1958年,在西街关帝庙后设生产中心商店,兼营废旧物资回收。是年“大办钢铁”,群众献售铁门、铁窗、铁制生活用具等,泗门区供销社下属4个分社、8个供应站均设废旧物资收购点。
20世纪60年代,回收种类扩大至牙膏壳、破玻璃、河蚌壳、鸡内金、橘子皮、桃核、甲鱼壳等,回收的废旧物资按计划调上级公司或生产单位。1966年第三季度,泗门区供销社各废旧物资收购点共收购杂铜3893.5千克、废钢铁679担、废橡胶39担、破布338担、破鞋底164担、废纸202担、杂骨28担、头发942千克。1967年恢复小商贩收购破旧衣服业务。
1979年建立废品代购员制度,农村代购代销商店兼营废旧物资回收,供销社按废旧物资的质量及紧俏程度,向代购员给付3%~6%的手续费。
1983年,供销社废旧金属回收工作归县金属材料公司废旧金属回收站经营。后又放开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业。
2004年,全镇有私营废旧物资回收店5家。回收品种主要为有色金属,包括各种铜废料、铜末、旧铜件、铁、铝、铅、锡等;塑料类有各种破损塑料生活用具、塑料农具、塑料瓶罐、塑料鞋、编织袋等;造纸原料有旧纸板箱、废旧书刊报纸等。
粮票
附 票证
票证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家为保障供给而发放的购买某些物品的凭证,其中粮票使用时间最长。
1953年11月,居民开始凭居委、村、单位介绍信到指定粮站购买粮食。1954年1月使用购粮票,同年7月改为购粮证。1955年9月,在全国实行票证制度。粮食供应票证主要有“四证三票”,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以及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等,后又增加熟食粮票、周转粮票、奖售粮票等票证。其间,县级部门也印发粮、油、饲料等供应票证。区粮管所在县核定指标内,为控制计划,也自制印刷诸如桐油票、梓油票、糠票、酱渣票、豆渣票、水作品票等。到1987年,用统销价供应的有全国通用粮票、侨汇粮票、浙江省粮票、浙江省定额粮票、军供价购粮票、行业用粮证、浙江省流动人口食油票、军供油票、特殊用油证票、侨汇油票、居民油票。用比例价供应的有:浙江省农村定额粮票、全(半)经供食油票、余姚市食油票、余姚市棉油票、副产品供应通知书、县计划饲料支拨书、棉仁饼票、牛食饼票。其他尚有临时性的春粮兑换粮票、菜子换菜油票、棉籽换棉油票、卖谷退粮票等。至1992年,各类粮票停止使用。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供销社大多数商品需凭票证购买。副食品部有香烟票、黄酒票、糖票、粉丝票以及各类茶食票等;百货部有钟票、表票、热水瓶票、钢精锅(即铝锅)票、铝制品票、剪刀票、镜子票、电筒票、灯泡票、陶瓷碗票,购买各种针织棉制品需要布票;生产部有化肥票、农药票、铁制农具票、木制农具票。在棉布部,购买各种棉布及呢绒绸缎,均要用布票。另还有火柴票、肥皂票、肉票、带鱼票、火油票、煤球票等。在土产部,供销社根据投售者的投售品种及金额,发放票证予以奖励。
各类票证名义上是国家无偿分配的购物凭证,无价值,因按计划限量,在民间私底下常可兑换鸡蛋等实物,亦可兑换人民币,变相成为另一种货币。为加强票证管理,粮管所、供销社均成立票证办公室,根据业务组确定的计划数,印发票证至各公社,再由公社发至所属单位、居委、大队。单位、居委居民小组和大队生产小队编制明细账单,发放至各家庭户。1~3人为小户,4~6人为大户,7人以上为特大户。
1964年后,手表、茶食、糖果、铁木制农具陆续敞开供应,而自行车、三五牌台钟、香烟、黄酒、鲜肉等票证,至20世纪80年代初方取消。
第四章 饮食服务
第一节 饮食业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集镇上有饮食店20余家,其中饭店3家、面馆点心店8家、大饼油条店4家、糕团麦果店5家。饭店中以杏花春菜馆规模最大,其次是严如香菜馆、德胜馆和添裕馆。
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饮食业合并为东街、西街两家饮食商店。东街饮食商店早市供应早点,中、晚供应饭菜。西街饮食商店全天供应点心,品种有大饼、油条、油饼、麻花等。1963年,在西街白象弄口开设泗门饭店,经理应开龙,有职工14人、饭桌15张,可同时安排100人就餐。1979年后,私营饮食业发展较快,较有名的菜馆有阿明酒家、振兴菜馆等。90年代,泗门宾馆、老胡子大酒店等均附设餐饮部。至2004年,全镇共有饭店、快餐店等饮食业36家。
第二节 服务业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集镇上有服务行业近20家,其中旅馆5家、照相馆1家、理发店6家、贳船行4家、修理店3家。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个体服务业发展缓慢。1979年后,鼓励个体服务业发展。至2004年,全镇共有服务业商店104家,其中浴室6家、修理店46家。
旅馆 民国时期,河塍路一带有良记、陆奎记、泰记、谢记等5家客栈,其中以良记客栈规模较大,有20多张床位。新中国成立后,限制私营旅馆业,至1957年,客栈全部关闭。1958年,泗门供销社在义嘉桥西北开办旅社,有60多张床位。1981年,义嘉桥西南新建旅社大楼。20世纪90年代后,旅馆业发展较快。至2004年,全镇共有旅馆12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泗门宾馆、老胡子大酒店、振兴馆、金海湾大酒店等。
照相业 民国时期,泗门仅有一家光华照相馆,位于万安桥西侧,店主诸启林。1958年,泗门供销社照相馆在大街大墙门头开业。1980年,个体照相业开始发展。至2004年,全镇有照相馆3家,以柏君照相馆和光华照相馆规模最。
理发业 民国后期,集镇上有理发店6家,均为个体经营,1956年合并为东街、河塍2家合作理发店,1979年解散。20世纪90年代后,规模较大的理发店多兼美容、推拿、足浴等服务项目。2004年,全镇有美发、美容店37家。
第五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境内棉花、蚕豆等农副产品,多经宁波、上海等地的出口商转销国外。
20世纪50年代初期,棉花、蚕豆等农副产品出口,归供销社经营管理。50年代中期,家庭妇女以领料加工方式,为慈溪县长河草帽厂编织金丝草帽等外贸产品。1976年,粮食部门开始收购蚕豆,供应给上海市粮油进出口公司和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出口销售。1977年,泗门电镀厂以间接贸易方式出口扳手,是为境内第一家出口企业,当年交货值3.72万元。此后,光学仪器厂、针织内衣厂、草编厂等企业亦相继生产外贸产品,品种有针织内衣、草编工艺篮、增焦距镜头、榨菜、棉麻混纺布等。1989年,荣属纺织厂获境内首张外贸自营出口许可证,当年出口值348万元。
2004年,全镇有外贸出口企业38家,其中年出口交货值500万元以上29家,全年出口交货值总计24.3201亿元,其中直接出口14.5173亿元、间接出口9.8028亿元。
第二节 出口商品
2004年,出口商品有5大类,包括:
食品类 全年出口交货值0.2298亿元。
纺织类 全年出口交货值0.0079亿元。
服装类 全年出口交货值0.0683亿元。
轻工类 有生产厂家28家,全年出口交货值14.1403亿元。
机电类 有生产厂家7家,全年出口交货值9.8738亿元。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