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运输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运输工具
分类号:
U48
页数:
4
页码:
299-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境内机动交通未兴时,以人力交通工具为水陆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少有畜力工具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运输工具
机动工具
内容
人力工具
境内机动交通未兴时,以人力交通工具为水陆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少有畜力工具。
轿 分客轿、青布小轿、花轿3种。客轿:又称官轿,木柱架,立式长方体形。内置座位,正面遮布帘,余三面围以竹篾薄板,漆黑色。轿底、顶皆为木板,顶稍呈圆形隆起,轿身两侧各置金属环以插抬杠,2人或4人抬行。青布小轿:又称青衣轿,类似客轿。木柱框架,四周围以青布,轿顶亦覆青布,轿底为木板,2人抬行。民国时期,此两种轿舆以官宦世家、豪绅大户自备为主,轿行亦有出租。花轿:略大于客轿,四周围以绸幔,配有饰件,花团锦簇,4人或8人抬行,专供新娘乘坐,轿行(贳器行)有出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以轿代步逐渐淘汰,轿子专供结婚人家租用。境内最后一家轿行于1965年关闭,轿子自此绝迹。
独轮车 始见于清末民初。双柄单攀,中间有脊,形似羊角,俗称羊角车。能装货或坐人,可载重100~150千克。有大轮、小轮两类。大轮车轮轴与车底面平,近半个车轮在车平面上,以轮架为中心线,车面分左右两边,以搁置货物。小轮车车轮在车平面下,规制较小。境内以大轮车居多,20世纪50年代后被手拉车所取代。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民国时期始见,20世纪50年代逐渐增多,多为行政事业机关和邮电部门所置。70年代起,人们以自行车代步,载物代挑,数量猛增。1990年后,机动交通发展迅速,自行车仍为重要交通工具。2004年,全镇有自行车1万辆左右。
手拉车 又称钢丝车,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车轮以钢丝辐条支撑钢圈,嵌橡胶外胎裹充气内胎,铁制或木制车架,能载重200~300千克,60年代是短途运输主要工具。1965年,中街谢显春曾置手拉车2辆,从事个体短途运输。1978年后,机动车辆发展,手拉车逐渐退出短途运输。至2004年,除建筑单位还有改装的钢丝翻斗车外,偶见农户、摊贩作临时代肩使用。
人力三轮车 有载客、载货两种。载客三轮车始见于1988年,均为个体运输户所有,在车轴上制有车兜,外罩篷盖,可载乘2人。1989年后出现外挂简易汽油发动机的载客三轮车,因其不合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为交通管理部门所禁止。载货三轮车俗称黄鱼车,后置卧式长扁形车厢。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80年代后多为个人、家庭使用。1995年后出现小型直三轮车,人力踩踏,后带小型车斗,因其轻便易学,又可带少量货物,成为中老年人的代步、载物工具。
乌篷船 俗称脚划船。木质船体,狭而长,轻灵便捷,可载4人。船身罩黑色竹制篷盖,可遮阳避雨。船置长短二橹,船工手操短橹,以把握行驶方向,脚操长橹,为驱动主橹。新中国成立前是内河短途客运主要工具之一,1965年后淘汰。农村江河中,还有不带篷的脚划船,主要用于捕鱼或运送小宗农产品。
航快船 木质船体,平头宽身,船身覆竹编篷盖,船舱内壁两侧设板条座位。船身长9~10米,深0.6米,宽逾1米。以载客为主,可载客30人,兼运零担货物。每船配船工2人,1人摇橹掌舵,1人拉纤点篙,时速7千米左右。境内曾有航快船5班,1964年后改为机动拖轮,1985年后逐渐停航。
红头樟船 俗称红头百官船,配置帆具的又称木帆船,是以货运为主的船舶。可载货10~20吨,时速5千米。境内最大一艘红头樟船载重为16吨,配船工2名。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机动拖轮所替代。
农用船 俗称河泥船。木质船体,能载重1.5~5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也用于民间接客、运货。民国时期,镇上曾有贳船行4家,业主有杨顺兴、陆仁标等,由客户自备船工,按日租用。
钢丝网水泥船 用钢丝网、水泥构造,有3~16吨各种吨位。1964年起逐渐替代木质船,70年代后为内河主要运输工具。航行时,非机动船编组成队后由拖轮拖带;小功率机动船可拖带1艘,也可独航。
机动工具
境内机动交通工具始于民国时期。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建成,始有汽车过境。20世纪60年代,出现机动船。至2004年,以各类汽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等为主要交通工具,机动船已不见。
汽车 分载重汽车(卡车)、载客汽车(大巴、中巴、轿车)、特种车(工程车、救护车、消防车)3种。民国23年,始有汽车过境。1967年泗门运输社购置一辆1.5吨载货汽车。20世纪70年代后,企事业单位自备汽车增多。1990年,泗门区有载客汽车41辆,共361座,其中单位自备38辆共322座,个体户3辆共39座;货运汽车104辆,其中泗门运输公司3辆共12吨位,单位自备86辆共286吨位,个体户15辆共78吨位。90年代后,个人购置各类汽车量猛增。至2004年,全镇有汽车4600辆,其中大型货车40辆、小型货车400辆、大型客车10辆、小型客车3100辆、特种车50辆。
摩托车 以汽油为燃料,有两轮和侧三轮两种。境内最早一辆摩托车为泗门区卫生院于1964年购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个人始有购置。1987年,现境内共有摩托车12辆,2004年增至19800辆。
机动三轮车 俗称三卡,一般可载货0.5吨,或载客6人,最高时速30千米。初见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数量增多,多为个体运输户购置,企事业单位也有自备。1990年,泗门区有机动三轮车54辆,共16吨位、132座,其中个体户44辆,共11吨位、132座,单位自备10辆,共5吨位。1998年禁止在公路上运行,至2004年仍有少量用于农村农副产品运送。
拖拉机 有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境内以手扶拖拉机为主,拖斗额定载重1吨。1958年,境内始有第一辆拖拉机,初为农田耕作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农忙时用于耕作,平时用作运输工具,曾大量应用于海塘抛石。1990年,泗门区有拖拉机324辆,共355吨位,其中单位自备1辆,1吨位;个体户323辆,354吨位。90年代后为农用汽车所替代,至2004年已淡出运输行列。
挂桨机船 是机驾合一机动船。1970年后逐渐兴起,船尾装置3~4马力柴油挂桨机,可装载3~5吨,时速5~8千米。20世纪80年代后,以个体运输户购置为主,逐渐取代内河人力摇橹船只,吨位增至10~15吨,时速提高至8~10千米。90年代初,随着水路运输的萎缩而逐渐淘汰。
拖轮 1964年境内始有拖轮,有木质船和钢筋水泥网船两类,配20~40匹柴油机,时速5~10千米,可自航或拖带2~5艘拖驳。1970年后增加客运拖轮,主轮和拖驳上罩以木质篷盖,专供泗门至马渚客运航班使用。
卤担船 系外海运输船。早期专为沿海盐场装运卤盐,形似蛋,俗称蛋船。后改运货物,称外海木帆船。配橹1~2支,帆具1~3套,载重10~100吨,利用潮汐、风力航行。1970年以后,逐渐改为机动船,配柴油发动机,重载时速可达15千米。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