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运输
分类号: F416.47
页数: 10
页码: 299-3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运输工具、机动工具、货运和交通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运顺工具 交通管理

内容

第一节 运输工具
  人力工具
  境内机动交通未兴时,以人力交通工具为水陆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少有畜力工具。
  轿 分客轿、青布小轿、花轿3种。客轿:又称官轿,木柱架,立式长方体形。内置座位,正面遮布帘,余三面围以竹篾薄板,漆黑色。轿底、顶皆为木板,顶稍呈圆形隆起,轿身两侧各置金属环以插抬杠,2人或4人抬行。青布小轿:又称青衣轿,类似客轿。木柱框架,四周围以青布,轿顶亦覆青布,轿底为木板,2人抬行。民国时期,此两种轿舆以官宦世家、豪绅大户自备为主,轿行亦有出租。花轿:略大于客轿,四周围以绸幔,配有饰件,花团锦簇,4人或8人抬行,专供新娘乘坐,轿行(贳器行)有出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以轿代步逐渐淘汰,轿子专供结婚人家租用。境内最后一家轿行于1965年关闭,轿子自此绝迹。
  独轮车 始见于清末民初。双柄单攀,中间有脊,形似羊角,俗称羊角车。能装货或坐人,可载重100~150千克。有大轮、小轮两类。大轮车轮轴与车底面平,近半个车轮在车平面上,以轮架为中心线,车面分左右两边,以搁置货物。小轮车车轮在车平面下,规制较小。境内以大轮车居多,20世纪50年代后被手拉车所取代。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民国时期始见,20世纪50年代逐渐增多,多为行政事业机关和邮电部门所置。70年代起,人们以自行车代步,载物代挑,数量猛增。1990年后,机动交通发展迅速,自行车仍为重要交通工具。2004年,全镇有自行车1万辆左右。
  手拉车 又称钢丝车,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车轮以钢丝辐条支撑钢圈,嵌橡胶外胎裹充气内胎,铁制或木制车架,能载重200~300千克,60年代是短途运输主要工具。1965年,中街谢显春曾置手拉车2辆,从事个体短途运输。1978年后,机动车辆发展,手拉车逐渐退出短途运输。至2004年,除建筑单位还有改装的钢丝翻斗车外,偶见农户、摊贩作临时代肩使用。
  人力三轮车 有载客、载货两种。载客三轮车始见于1988年,均为个体运输户所有,在车轴上制有车兜,外罩篷盖,可载乘2人。1989年后出现外挂简易汽油发动机的载客三轮车,因其不合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为交通管理部门所禁止。载货三轮车俗称黄鱼车,后置卧式长扁形车厢。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80年代后多为个人、家庭使用。1995年后出现小型直三轮车,人力踩踏,后带小型车斗,因其轻便易学,又可带少量货物,成为中老年人的代步、载物工具。
  乌篷船 俗称脚划船。木质船体,狭而长,轻灵便捷,可载4人。船身罩黑色竹制篷盖,可遮阳避雨。船置长短二橹,船工手操短橹,以把握行驶方向,脚操长橹,为驱动主橹。新中国成立前是内河短途客运主要工具之一,1965年后淘汰。农村江河中,还有不带篷的脚划船,主要用于捕鱼或运送小宗农产品。
  航快船 木质船体,平头宽身,船身覆竹编篷盖,船舱内壁两侧设板条座位。船身长9~10米,深0.6米,宽逾1米。以载客为主,可载客30人,兼运零担货物。每船配船工2人,1人摇橹掌舵,1人拉纤点篙,时速7千米左右。境内曾有航快船5班,1964年后改为机动拖轮,1985年后逐渐停航。
  红头樟船 俗称红头百官船,配置帆具的又称木帆船,是以货运为主的船舶。可载货10~20吨,时速5千米。境内最大一艘红头樟船载重为16吨,配船工2名。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机动拖轮所替代。
  农用船 俗称河泥船。木质船体,能载重1.5~5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也用于民间接客、运货。民国时期,镇上曾有贳船行4家,业主有杨顺兴、陆仁标等,由客户自备船工,按日租用。
  钢丝网水泥船 用钢丝网、水泥构造,有3~16吨各种吨位。1964年起逐渐替代木质船,70年代后为内河主要运输工具。航行时,非机动船编组成队后由拖轮拖带;小功率机动船可拖带1艘,也可独航。
  机动工具
  境内机动交通工具始于民国时期。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建成,始有汽车过境。20世纪60年代,出现机动船。至2004年,以各类汽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等为主要交通工具,机动船已不见。
  汽车 分载重汽车(卡车)、载客汽车(大巴、中巴、轿车)、特种车(工程车、救护车、消防车)3种。民国23年,始有汽车过境。1967年泗门运输社购置一辆1.5吨载货汽车。20世纪70年代后,企事业单位自备汽车增多。1990年,泗门区有载客汽车41辆,共361座,其中单位自备38辆共322座,个体户3辆共39座;货运汽车104辆,其中泗门运输公司3辆共12吨位,单位自备86辆共286吨位,个体户15辆共78吨位。90年代后,个人购置各类汽车量猛增。至2004年,全镇有汽车4600辆,其中大型货车40辆、小型货车400辆、大型客车10辆、小型客车3100辆、特种车50辆。
  摩托车 以汽油为燃料,有两轮和侧三轮两种。境内最早一辆摩托车为泗门区卫生院于1964年购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个人始有购置。1987年,现境内共有摩托车12辆,2004年增至19800辆。
  机动三轮车 俗称三卡,一般可载货0.5吨,或载客6人,最高时速30千米。初见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数量增多,多为个体运输户购置,企事业单位也有自备。1990年,泗门区有机动三轮车54辆,共16吨位、132座,其中个体户44辆,共11吨位、132座,单位自备10辆,共5吨位。1998年禁止在公路上运行,至2004年仍有少量用于农村农副产品运送。
  拖拉机 有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境内以手扶拖拉机为主,拖斗额定载重1吨。1958年,境内始有第一辆拖拉机,初为农田耕作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农忙时用于耕作,平时用作运输工具,曾大量应用于海塘抛石。1990年,泗门区有拖拉机324辆,共355吨位,其中单位自备1辆,1吨位;个体户323辆,354吨位。90年代后为农用汽车所替代,至2004年已淡出运输行列。
  挂桨机船 是机驾合一机动船。1970年后逐渐兴起,船尾装置3~4马力柴油挂桨机,可装载3~5吨,时速5~8千米。20世纪80年代后,以个体运输户购置为主,逐渐取代内河人力摇橹船只,吨位增至10~15吨,时速提高至8~10千米。90年代初,随着水路运输的萎缩而逐渐淘汰。
  拖轮 1964年境内始有拖轮,有木质船和钢筋水泥网船两类,配20~40匹柴油机,时速5~10千米,可自航或拖带2~5艘拖驳。1970年后增加客运拖轮,主轮和拖驳上罩以木质篷盖,专供泗门至马渚客运航班使用。
  卤担船 系外海运输船。早期专为沿海盐场装运卤盐,形似蛋,俗称蛋船。后改运货物,称外海木帆船。配橹1~2支,帆具1~3套,载重10~100吨,利用潮汐、风力航行。1970年以后,逐渐改为机动船,配柴油发动机,重载时速可达15千米。
  第二节 客货运输
  客运
  航快船 清同治年间,境内已有人从事此业。民国19年(1930),有经登记营运的航快船两艘,其中泗门至余姚城区线路由陈金牛经营,水路长40里;四门港至余姚城区线路由陈猫荣经营,水路长45里。两船均可载客30人,兼办零担货运。民国36年,县民船同业公会向县政府申请经营城区至泗门航快船,从城区牌轩下站出发,每日1班。
  1952年5月,余姚航快船联营处成立,设城区至泗门航快船,每日1班。后因客流日减,改为主营零担货运,兼带客运。1955年,开辟泗门万安桥至马渚火车站客运航线,每日2班,在现境内沿途设3个停靠点,1984年停航。1958年开辟慈溪县庵东镇至泗门区临海乡四洞闸航线,在现境内沿四塘横江设陶家路、光明、湖北3个停靠点,每天1班,1979年停航。
  乌篷船 民国时期多泊于三门堰、万安桥、游搓桥、开原桥附近,无固定航线,随客租用,按租用日期和航行远近定价,最多时有4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发展,乌篷船乘客日益减少,仅有2只继续维持营运,至1965年歇业。
  公交客运汽车 民国24年3月3日,观曹公路在周巷举行通车典礼。同年,由浙江省公路局承建泗门汽车站,观曹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观曹公司)承租营业,泗门为二等站,每日2班过境客车,首任站长谢桂芬。民国26年,每日过境客车增至20班,其中上行车11班,分别为曹娥至余姚1班、曹娥至宁波3班、曹娥至观海卫4班、曹娥至周巷1班、临山至余姚2班;下行车9班,分别为余姚至曹娥2班、周巷至曹娥1班、观海卫至杭州1班、观海卫至曹娥3班、余姚至临山1班、观海卫至绍兴1班。
  民国27年3月,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入侵,组织民工拆毁观曹公路,汽车客运停办,站屋一度改作泗门镇公所。民国36年,观曹公路周巷至临山段修复,姚江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通由余姚始发至泗门客车,每日3班。
  1955年11月1日,观曹公路全线修复通车,过境客车每日4班。1971年,改建泗门汽车站,站屋建筑面积169平方米,车棚90平方米。1985年,汽车站迁至329国道振兴路东侧重建,建筑面积652平方米,食堂等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18平方米。1987年,泗门汽车站日始发客车8班次,接发过往客车78班,年客运量38.98万人,周转量982.98万人千米。1990年,泗门汽车站有工作人员13人,日始发客车3班次,接发过往客车99班,全年客运量22.78万人。1997年后,国营公交客运逐渐退出运输市场,泗门汽车站移址国道北侧,以零担托运为主。
  1980年,泗门至四洞闸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自南向北在现境内设泗门、夹塘、谢家路、楝树下4个站点。1982年,朗霞至夹塘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自南向北在现境内设红英、万圣、谢家路3个站点。1984年,解放塘至湖北公路建成通车,现境内自北向南设楝树下、湖北2个站点。1986年,开元至泗门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现境内自南向北设东蒲、水路头、泗门3个站点。
  1983年,开放运输市场,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参与公路客运。1998年5月,海南村景姓、洪姓村民开始从事个体大客车运营。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10辆私营大客车,经营慈溪至杭州、余姚至义乌、慈溪至上海、宁波至泗门的客运线路。1998年6月,海南村孙姓、熊姓村民开始从事中巴车运营,经营慈溪至上虞、朗霞至余姚、泗门至小曹娥环线的客运线路。
  人力三轮车 1988年4月,水阁周村民谢佩青开始从事人力三轮车客运。1989年5月,出现加挂简易汽油发动机的客运三轮车。2004年,全镇共有个体客运三轮车175辆,均加挂简易汽油发动机。
  机动三轮车 1978年,始有机动三轮车从事客运服务,兼运小货物。这些车辆无固定营运线路,随客租用,一般在市集村庄间营运,最远运达周边县城。1998年退出客运市场,至2004年仅有少量从事农村农副产品运送。
  出租车 1989年,后塘河村谢姓居民开始从事小轿车出租业务。境内小轿车出租均为个人运营,无专门管理机构,随客租用,无固定营运线路。至2004年,全镇共有出租小轿车、面包车等运营车辆50余辆。
  货运
  民国23年前,大宗货物运输依仗水运,由内河支江进出姚江、曹娥江等主干航线连通外埠,或经外海码头由卤担船经杭州湾航线与外埠相连。与周边乡镇的货物运输,主要也靠船只运输。小宗货物则靠肩挑和羊角车等人力工具。民国23年10月,境内始有汽车货运。
  内河货运 民国19年,境内有经登记营运的内河货运船舶2艘,均可载重1000公斤。其中四门港至城区线路由陈孟水经营,水路长45里;泗门至城区线路由谢家林经营,水路长40里。民国34年冬,船业主合股成立泗门长船公司,有员工20人,木帆船8艘、107吨位,经营泗门至宁波、镇海、奉化、百官等地的货运,运出多为棉花、粮食、蚕豆、食盐,运入多为工业品和副食品,1949年底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有5班航快船从事水路货运。泗门至周巷西洋桥,每日2班,由谢姓父子经营,1955年停航;泗门万安桥至余姚武胜门,每日1班,民国26年开始营运,1964年停航;泗门至浒山,每日1班,以零担货运为主,1984年停航;泗门万安桥到马渚火车站,每日2班,1955年开始营运,1984年停航;泗门三门堰至夹塘光明大桥,每日2班,1980年停航;庵东至兰海航班,每日3班,1979年停航。
  1951年4月,浙江省航务局船舶丈检队对境内营运船舶进行丈检登记,颁发航行簿和船牌。同年9月,国营华东联运公司浙江省公司余姚联运站在泗门设临时工作组,经营代理水路货运。
  1962年,慈溪县交通局组织成立泗门运输站,借用泗门供销社原广和功南货店铺房,共有社员100余人(含同时并入的泗门搬运站工人)。运输站主营曹娥江以东至宁波、上虞、余姚内河货运,兼营搬运装卸及泗门至马渚航线内河客运。
  1970年,泗门区成立联合运输指挥组,实行“产、供、运、销、结算”一条龙,“铁、公、水、搬”一票到底办法,简化运输手续,缩短船舶往返周期。1979年,余姚、慈溪两县行政区划调整,泗门运输站隶属余姚县交通局。
  1980年,运输站改称运输社,迁址万安桥六房晒场。1983年后,开放运输市场,国营、集体、个体水路货运并存发展。1985年4月,泗门运输社再迁至振兴路,更名为泗门运输公司。
  1990年,泗门运输公司拥有机动货船13艘,共93千瓦、156吨位,当年完成内河货运量1.07万吨,周转量29.56万吨千米。同年,泗门区企事业单位有自备运输船舶2艘,共18千瓦、19吨位;私营个体运输船舶42艘,共170千瓦、337吨位。1997年,泗门运输社解散,船只归个人经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公路货运迅速发展,至2004年,境内已无内河货运。
  汽车货运 民国23年10月,观曹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货运车途经泗门,始有汽车货运。民国27年3月,观曹公路拆毁,汽车货运停办。1955年11月,观曹公路全线恢复通车,泗门汽车站恢复零担托运。1967年,泗门运输站购置一辆1.5吨货车,开始兼营公路货运。20世纪70年代后,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增多。1983年开放运输市场,个体运输户机动货车逐渐增加。1990年,泗门区共有货运汽车104辆,其中泗门运输公司拥有货运汽车3辆,共12吨位;单位自备86辆,共286吨位;个体户15辆,共78吨位。
  1999年8月,余姚市货运市场姚北分场成立,委托泗门棉花加工厂管理。2000年,泗门棉花加工厂转制,余姚市货运市场姚北分场改名为余姚市姚北货运市场责任有限公司,下设8家分公司,共有货运车辆50余辆,吨位从2.5吨至30吨不等,经营泗门至广东、福建、苏南、上海、温州、义乌、北仑等8条线路,年货运周转量250万吨千米以上。
  2004年,全镇共有货运汽车440辆,其中大型货车40辆、小型货车400辆。
  外海货运 明代,泗门出海口称四门港,木帆卤担船利用潮汐、风力外运食盐及农副产品。清代,出海码头位于倪家路村后,浙南黄岩、天台的黄牯牛,上海南汇、崇明的水牛,以及浙北平湖、桐乡的湖羊,大都经此往返于杭州湾。
  民国时期,出海口北迁至谢家路、楝树下一带,木帆卤担船改以运送农副产品为主。民国34年9~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部分官兵曾征用泗门沿海的卤担船和渔船,分三批从楝树下村的大丁丘湾北撤。大卤担船一般一次能运100~150人,楝树下村民陈茂寿一艘载重10吨的卤担船一次能运30人。
  1949年10月,余姚县人民政府组织泗门境内的海船、内河船支援解放军解放舟山,次年5月返回。1954年,泗门区划归慈溪县,余姚遂无外海航运。1979年,泗门区复归余姚,划慈溪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部分船只和船工归属余姚。1980年6月,在泗门区临海乡四洞闸村(现属临山镇临浦村)建余姚县外海航运公司,主要承运余姚至上海、南通及浙江省内沿海地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化肥、煤炭等物资。因地质原因,泗门沿海未建大型海运码头。至2004年,境内已无外海货运。
  附 埠头及搬运装卸业
  境内内河客货运输无专门码头,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均以埠头充当。一般规模较大,横宽均达6米以上,且附近设有较大场地,可供机械装驳货物、暂时堆放货物所需。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主要航运埠头有万安桥快船埠头、三门堰贳船埠头、游搓桥埠头、光明棉站埠头、泗门棉花厂自用埠头等,至2004年均废弃。
  民国37年,余姚县脚夫业职业公会成立,泗门镇有近20名搬运工人参加。1949年底,谢春荣、谢金荣等14名搬运工人在万安桥东阿发家发起成立“脚夫工会”。1951年5月,正式成立泗门镇搬运工会小组(既是工会组织,亦是行业组织)。同年9月,称余姚县搬运服务站泗门分站,受县站领导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4年,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境后,称慈溪县泗门搬运站。1962年,泗门搬运站并入泗门运输站,继续承接搬运装卸业务。1980年,泗门运输站改称泗门运输社,1985年再改名为泗门运输公司。至1990年,泗门运输公司搬运组有手拉车30辆,运量0.24万吨;0.3吨吊车4台,装卸作业量1.31万吨。1997年,搬运组随泗门运输社撤销而解散。
  1985年4月,成立泗门镇搬运站(村属企业性质),有职工13人、手拉车10辆,对外承接搬运装卸业务。1997年转为个体经营,至2004年有铲车2辆。
  第三节 交通管理
  1977年,泗门区交通运输管理站成立,隶属慈溪县交通局。1979年,余姚、慈溪两县再次调整县境,泗门区交通运输管理站划归余姚县交通局。1985年1月,改称泗门区交通监理站,由余姚县交通监理所代管。1987年12月,更名为泗门区公路运输管理站,隶属余姚市公路运输管理所。1992年,称泗门公路运输管理站,辖区包括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姚西北4个镇。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辖区内拖拉机、农用四轮车、摩托车的交通规费征收工作以及客货运输、搬运装卸、机动车维修、运输服务业的行业管理,并对辖区内的经营和规费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催交,调解辖区内运输业务纠纷,依法查处违章行为,维护营运秩序。办公楼位于329沿路13号,建于1993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2004年有工作人员10人,站长邬四海。
  1962年,泗门区航运管理站建立,站址在河塍路135号。房屋建筑面积177平方米(其中仓库2间),工作人员2名。1992年撤销。
  附 重大交通事故
  公路 1977年3月27日上午,东海舰队齐姓驾驶员驾驶上海牌轿车送司令员马龙及随行3人,由宁波赴杭州。行驶至泗门镇附近时,齐数次欲超越前方大平板车,因扬起尘土影响视线未成。10时10分,行驶至甬曹线85k+068(现329国道116k+632)处,因大平板车欲与省交通厅港道工程队解放牌翻斗车交会而靠往公路右侧,齐见状居中偏左开始超车。几乎同时,翻斗车朱姓驾驶员在即将完成交会之际,往左转动方向盘。待双方突然发现时已措手不及,翻斗车将轿车撞出11.5米,又压在其上,轿车中马龙等3人不幸遇难,1人重伤。
  海运 1985年3月2日(农历正月初七),楝树下村民吴金炎、吴国民、金仁友、章兴木、倪德友、姚玉定等8人,在海盐收购湖羊后坐木帆船回泗门。船刚起航,杭州湾上骤起狂风,巨浪将木帆船掀翻,8位村民全部罹难。同船罹难的还有泗门区夹塘乡、临山区临海乡的群众,合计20余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