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0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电力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4
页码: 276-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发电、供电、输变电工程等。
关键词: 泗门镇 电力 输变电工程

内容

第一节 发电
  民国时期,同润酱园自备柴油发电机供忙季夜间加班时照明,为现境内发电之始。
  1956年,泗门镇镇长张日淼发动谢荻寿、杨寿春、谢联发、谢鹏年等工商业界人士,筹集人民币2000余元,购置24马力柴油机和15千瓦发电机1组,创办泗门电厂,址设河塍路游搓桥东天丰米厂内。由天丰米厂兼营,于当年11月正式发电,主要供集镇照明。
  1958年,因用电量增加迅速,中共泗门区委和泗门镇委决定新建泗门电厂,以泗门镇委书记干志成为主成立筹备委员会。电厂用地由泗门棉花加工厂提供,建设资金向泗门镇各企业单位及毗邻的人民公社筹集。1960年,电厂破土动工,因资金、设备和运输等困难,一度停建,1962年续建,1963年初夏建成发电,主要设备有英国产120马力煤气机和国产150千瓦发电机各一台。因设备陈旧及燃料运输不便等原因,次年改用国产60马力柴油机和45千瓦发电机组,仅在晚上发电以供照明。
  1965年4月,35千伏临山变电所建成,通过10千伏临驿线向泗门境内供电,线路全长48千米。泗门电厂随即停止发电,发电设备由慈溪县电力公司接收。
  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电力供应不足,部分企业、行政村、家庭自置柴油发电机,间歇发电。2004年,全镇仅家用发电机就有918台,总发电能力5288千瓦。
  第二节 供电
  1956年11月泗门电厂建成之初,发电仅供集镇上商店、工厂、机关及主要街道照明,后少量用于泗门镇所属生产大队粮食、棉花、油料加工。1965年4月通过临山变电所引入华东大电网电源后,电力供应范围逐渐扩大。至1968年,现境内以农业电灌为主的农村电网建设基本完成。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电力供应出现缺口。采取厂际轮休避峰用电、农用轮供、购置柴油发电机等措施,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电的需要。1987年,全镇年人均用电量超过200千瓦时,达到初级农村电气化水平。2004年,全镇年供电量156305791千瓦时。
  部分年份全镇用电(供电)量简表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1986年10月17日,110千伏泗门变电所在杨家道地建成,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输变电工程资金由余姚供电局投资419万元,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投资80万元。合同规定省电力开发公司投资款不还本、不付息、不分电,每年按投资额12%分利,15年不变。输变电工程由宁波电力局设计、施工,余姚供电局负责线路安装。主变压器容量2万千伏安。由220千伏屯山变电所供电,架设110千伏屯泗线1条,线路长13.543千米,导线型号LGJ~185。35千伏出线2条,总长15.34千米,分别为临山变电所和马渚变电所供电;10千伏线路8条,分别为泗门、小曹娥、朗霞、马渚等乡镇供电。
  1987年,以塘后、湖北两乡为试点,进行用电标准化改造,开展农村低压电网“一室(专用配变室)、四化(配电装置标准化、计量表记规格化、线路安装规范化、电网布局合理化)”工作,开始对居民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分开计量。1992年,农村电网标准化村改造在全镇铺开。至2004年底,已改造14个行政村,共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256.625千米,安装变压器786台,总容量11365千伏安,完成村级低压线路改造375.38千米,19586户家庭完成一户一表改造。
  1999年,湖北变电所建成,有线路6条。其中泗门镇用5条,分别为云环916线、湖北910线、庙山路919线、四塘912线、五塘915线;另有1条临浦914线为临山变电所所用。导线规格KCJ~95,线路总长18.74千米。
  第四节 管理机构
  1964年,泗门供电所在万安桥畔成立,负责泗门全区农业、农村高压用电的领导和管理,并指定由各公社机电站负责辖区内低压用电的安装和管理。
  1973年10月,现境内各公社成立电管站。1983年,各公社电管站改名为乡镇电管站。1992年6月,现境内原6个乡镇电管站合并成立泗门电管站,站址设振兴路40号,有职工20人,站长林振华。
  1995年5月,泗门电管站并入泗门供电所,下设电力管理营销、农村用电、生产技术、财务等办公室,冯秀生任所长。2001年,泗门供电所迁址协力路,所长姚捷。
  2001年前,电力调度全由人工操作。2002年开始运用计算机管理。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