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排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排涝
分类号: P333.2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91年市政府为减轻姚江排涝压力兴建陶家路出海闸,利用陶家路江旧河道挖掘北排江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排涝方向 排涝能力

内容

排涝方向
  据地质资料考证,上更新世初期及中期,古姚江为南北走向,从四明山区发源后通过马渚至泗门、余姚至周巷两条古河道向北入海。约5000多年前,由于杭州湾涌潮增加,加上古姚江西部平原地面淤高,使姚江上游(西部)水位抬高,逼致江水东流。清康熙年间,泗门全境属西上河区,积水通过各支流南向汇入姚江,东流入海。雍正十三年(1735)利济塘围筑后,塘后围丘内积水通过围筑海塘时埋下的木制涵管向引水排泄。引水均为南北走向,北通杭州湾,时现境内有洪家路引水、方家路引水等。为防海水倒灌,引水两旁筑有高塘,俗称夹塘(夹塘村由此得名)。
  1950年解放塘围筑后,泗门区又组织人力在曹娥公社(今小曹娥镇)挖掘爱国江,建造增产闸,利济塘(四塘)以北自成水系,称四塘河水系。四塘河水系积水通过增产闸向杭州湾排涝,利济塘以南西上河水系仍向南汇入姚江排涝。1956年,为解决增产闸排淡与庵东纳咸制盐的矛盾,泗门区在今临山镇临海建造四洞闸,四塘河水系积水通过四洞闸向杭州湾排涝。
  1991年,市政府为减轻姚江排涝压力兴建陶家路出海闸,利用陶家路江旧河道挖掘北排江。西上河水系216平方千米面积内的积水,以及四塘河水系内的积水,经陶家路闸和临海浦闸两路北排。
  排涝能力
  民国时期,利济塘以北河流稀少,河道淤积严重,靠通过涵洞分散排涝,故排水不畅,易涝易旱。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挖掘四塘江、五塘江、七塘江等3条横江,以及爱国江(今属小曹娥镇)、临海大浦(今属临山镇)、陶家路江等3条直江,同时兴修农田水利,形成直沟通横沟、横沟通河流这样四通八达的水利网,使排涝能力大大提高。现境内四塘河水系面积约30平方千米,除1974年后围丘土地外,排涝能力为20年一遇。利济塘南西上河水系面积约36平方千米,因地势较低,排涝能力为10年一遇(即3天暴雨216.2毫米4天排出)。
  从1992年至2004年的13年间,陶家路出海闸总排涝时间为2887小时,总排水量为9.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排涝约222小时,年均排涝约7300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