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编 海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67
颗粒名称:
第六编 海塘
分类号:
K291.55
页数:
14
页码:
203-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海塘围筑、海塘抢险加固、海塘管理等。
关键词:
泗门镇
海塘
海塘管理
内容
海村竹枝词〔清〕潘朗海涛万顷拍天浮,蜃气横空幻作楼。
时历四朝塘有六,竹枝遍唱绿运畴。泗门北临钱塘江、杭州湾,海岸线长达7.2千米,海涂资源丰富,历代向北围垦筑塘,故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居民也”之说。自汉至唐,涂区垦殖者为防潮患,于低处筑堤塘,高低横直不一,谓之“散塘”。境内第一条正式的海塘为谢家塘,载于宋《嘉泰会稽志》。后随海涂逐步淤积、北移,又先后筑大古塘、楝树塘、利济塘、解放塘、胜利塘、农场丘塘、64塘、74塘、75塘和养殖场塘等主要海塘十余条。大古塘以北陆地已延伸7千米,面积约45平方千米。
第一章海塘围筑现境内各条海塘围筑历时长短不一。围筑大古塘长达四五百年,多数为数十年或数年。古时海塘多以土堆筑,高低宽窄各异,为防潮患,少数海塘临潮面下打木桩,上砌块石,也有抛石的。历代修筑海塘所需资金,或国家以工代赈,或按丁按亩摊派,或乡人助工,也有官府拨款。1949年后,均由市(县)和乡镇政府组织,民众出工,国家适当补助。2004年,临潮海塘万圣、夹塘段为75塘,湖北段为养殖场塘,总长7891米,其中横塘长7035米,直塘长856米。
第一节民国前历代海塘围筑谢家塘宋庆历七年(1047),县令谢景初率民自上林(今慈溪市桥头镇一带)至云柯(今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一带)围筑海塘,史称东部塘,为余姚历史上第一条官修海塘。而云柯以西,原有谢家塘、王家塘、和尚塘等海塘,史称西部塘。西部塘“皆前人观水势底止,因便宜分部筑之,长短、高下异形”,其围筑年代不明,但均早于东部塘。宋《嘉泰会稽志》(卷八)载:“余姚县东部塘在县北四十里,谢家塘在县北四十里,王家塘在县北四十一里,和尚塘在县北四十二里。”又据元国子监丞陈旅《海堤记》载:“谢家塘南为汝仇湖,大将千顷,余支湖连之,其大强半州,西北田悉受灌注。”《海堤记》又载:“其西部之谢家塘、王家塘、和尚塘,悉为绍熙五年(1194)秋涛所决。”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率民自上林至兰风(今余姚市黄家埠镇一带)筑堤42000尺。其中石堤4所,计5700尺,这也是余姚海塘第一次改土堤为石堤。关于5700尺石堤,南宋显谟阁学士楼钥在《海堤记》中记载:“东部塘二千七百尺,西部塘三千尺。”大古塘明嘉靖《余姚县志》载:宋宝庆年间至元大德年间,“塘堤溃决,海壖内移,八乡之地悉渐于海。元至正元年(1341),州判叶恒率民作石堤二万一千二百十一尺,下广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堤及石堤缺败者尽易以石”。这是余姚历史上自北宋谢景初、南宋施宿后的第三次大规模修筑海塘。原先东、西两部海塘,“长短高下异形。至元叶恒所筑,则因旧为新,包山限海,绵亘为一,无复部分”。叶恒将东、西部海塘综合治理后,初名莲花塘,俗称后海塘、大古塘。因杭州湾潮汐有东淤西冲特点,叶恒把西部塘作为筑塘重点。陈旅《海堤记》载:“君(叶恒)视坏堤自开原至兰风,见凡土为者皆缺恶,愀然曰:‘是则为民祸也,有穷已乎!’遂与其乡老人议为石堤宜。”清《东山志》载:“叶州判大兴人徒筑谢家塘,分众作为十有五所。在东山地者,凡六:一开原桥西北后,即其地建龙王庙;一在第五门;一络芦庵;一宝胜庵;一董家路;一庙山下。”属现泗门镇境内有三所,即开原桥西北后、第五门、络芦庵。
散塘大古塘之南北相距二三里皆有散塘。清《两浙海塘志》载:“余姚县海塘未完,筑土堤于内地,以防潮汐湓决,其制随地形上下,散漫不一,曰散塘。”相传泗门境内最早的散塘筑于汉唐时,在今东蒲沙堰头一带,因年代久远,其迹已荡然无存。现镇境内大多数散塘筑于明代中后期及清代早期。随着后海塘的不断增筑,散塘失去作用,逐渐湮灭。到近代,仍能辨出其迹的有:省塘,在大古塘南,东起云柯乡漾山,西至罗家山,全长15千米,为明清时姚北地区东西交通要道,至今方家路自然村中的省塘仍保存完好,塘高约0.5米,上铺1米宽的大石板;横周塘,在海南村南;小新塘,在海南村后,往东至周巷镇西缪路村入现慈溪境。
大新塘俗称二塘。明永乐元年(1403),海水北却10里许。清《东山志》载:“明永乐中,于海堤(即大古塘)之北增筑一塘以遮斥地,曰新塘。”境内段自东往西穿过海南村、二塘头村,一直延伸至泗北村。新塘后还有一条“新御潮塘”,系明成化七年(1471)水利佥事胡复率民所筑,东起现慈溪市坎墩街道东潮塘。境内段因毁弃多年,其迹已不可考。
楝树塘俗称三塘。清雍正二年(1724)增筑。乾隆二年(1737)复请公捐钱,加筑完固。自今慈溪市桥头镇洋浦往西,至周巷镇牛角尖村与利济塘会合,再往南到直塘头折西至泗门方家路止。慈溪境内段曾遍植榆柳,故名榆柳塘。泗门境内段则遍植楝树,故名楝树塘。
利济塘俗称四塘。清雍正十二年(1734)按丁捐筑。东起观海卫,西抵上虞沥海所,全长约70千米。
老圩塘俗称老丘。清嘉庆时筑。东起今慈溪市桥头镇洋浦,慈溪市境内称晏海塘、五塘。泗门境内则称老圩塘、老丘。
二圩塘俗称二丘。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分段兴筑,至民国8年(1919)竣工。今慈溪市境内称永清塘、靖海塘、六塘,泗门境内则称二圩塘、二丘。
三圩塘俗称三丘。筑于民国6年(1917)。今慈溪市境内称澄清塘、永宁塘、七塘。在三圩塘后,有四圩塘(俗称四丘,今慈溪市境内称千固塘)、五圩塘(俗称五丘,今慈溪市境内称万安塘)。五圩塘后离海更近,海塘时筑时坍,不称塘而称圩或称丘,有六圩(俗称六丘)、七圩(俗称七丘)、八圩(俗称八丘)、九圩(俗称九丘)。泗门境内各圩塘(丘)多由宗族、祠堂组织围筑,故又有周洪丘、祠堂丘、谢家丘、倪家丘等之称。民国时期,三圩塘以南海塘大多毁弃,三圩塘以北诸圩丘常坍常筑。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海塘围筑
1963年前,海塘围筑全靠手掘、肩挑、车拉等繁重体力劳动,利用潮汐小汛把塘筑成。1964年后,县政府按围筑面积,每亩补助15元,公社按投工把面积分到各大队、生产队。2000年后,成立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统一围垦开发全市所有海涂,并改人力筑塘为机械化筑塘。
2004年,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在万圣75塘(八塘)后,用吸泥泵吹筑、翻斗车抛石(先沿塘线棱体堆石促淤后吹筑土塘)围筑九塘。以陶家路江出海闸湾为界,分东西两块。东块东直塘长1000米,西直塘长980米,北横塘长625米,围涂面积1000亩;西块东直塘长600米,西直塘长485米,北横塘长1354米,围涂面积1260亩。
解放塘俗称五塘。1949年7月24日,因遭台风、大潮袭击,三圩塘以北多处圩丘坍塌。1950年春,余姚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以工代赈,在三圩塘旧址上修筑新塘,该塘东起今慈溪洋浦,西至上虞界,后改称解放塘。境内段塘长7563米,其中横塘6713米,直塘850米,塘高4米,顶宽4米。因老圩塘、二圩塘毁弃已久,民间就从利济塘(四塘)排起,称解放塘为五塘。今慈溪市境内称此塘为七塘,系与利济塘间还有晏海塘和永清塘。《余姚市志》记述此塘,亦称七塘。
胜利塘俗称六塘。1952年围筑,为纪念土地改革胜利,故名。东起朗海乡刘丁丘,西至横塘乡与上虞县交界处。境内段塘长6835米,其中横塘6595米,直塘240米,塘高4米,顶宽4米。2001年平整为耕地。《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八塘。
农场丘塘俗称七塘。因围丘兴办湖北农场,故名。1959年12月由卫星人民公社(即泗门区)发动群众围筑,1960年4月竣工。海塘总长5724米,其中横塘4786米,直塘938米,完成土方32.7万立方米,投工12.9万工,围涂2720亩。《余姚市志》称此塘为九塘。
64塘俗称七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64年11月,由万圣、夹塘、湖北3个公社组织群众围筑而成。湖北段塘长2300米,围涂1200亩。万圣、夹塘段塘长4488米,其中横塘3211米,东、中、西3条直塘1277米,围涂1939亩。1969年发生大面积坍涂,湖北段全坍,农场丘塘又成临潮海塘。夹塘段西半塘南移300米重筑,民间称之69小丘,重筑后减少围涂面积540亩,仅剩100余亩。万圣段经抢险后得以保全。75塘筑成后,64塘(包括夹塘段69小丘)作为备塘仍时加维护。民间按顺序称64塘为七塘,《余姚市志》则称此塘为九塘。
74塘俗称八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74年11月,由湖北公社组织群众在1971年海塘抛石抢险淤涨的滩涂上围筑而成。塘长3702米,其中横塘2194米,东、西两条直塘1508米,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23.9万立方米,护塘抛石3万立方米,投劳力18万工,围涂面积2138亩。从1974年到1986年,74塘一直是湖北段的临潮海塘。至养殖场塘筑成后,74塘作为备塘仍时加维护。民间按顺序称74塘为八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塘。
75塘俗称八塘,为夹塘、万圣段临潮海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75年11月,由夹塘、万圣两公社组织群众围筑而成。塘长6420米,其中横塘4405米,东、中、西三条直塘2015米。万圣段在11月28日的寒潮大风雨中,所筑土塘土方被大量冲失,共开缺口16处。12月24日,塘基南移100米重筑。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47.5万立方米,护塘抛石4.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30万工,围涂4506亩。从1975年到2004年,75塘一直是夹塘、万圣段的临潮海塘。民间按顺序称75塘为八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塘。
养殖场塘俗称九塘,为湖北段临潮海塘。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由市水利局养殖公司出资,利用湖北东西两条丁坝分段围筑。塘总长2737米,其中横塘2301米,东、西两直塘436米。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34.2万立方米,护塘抛石5.9万立方米,投工15万工,投资178万元,围涂面积1367亩。围筑后建淡水养殖鱼塘91只,养殖面积652.6亩。至2002年已废鱼塘70只,改地482.6亩。1986~2004年,养殖场塘一直是湖北段的临潮海塘。民间按顺序称养殖场塘为九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一塘。
第二章海塘抢险加固因钱塘江、曹娥江主泓深槽南北摆动频繁,泗门段海涂易淤亦易坍。加上台风风暴潮袭击,海塘屡筑屡溃,险象环生。历次坍涂有东流到万圣终、西槽到万圣止的规律。
第一节海塘抢险海塘抢险加固始于宋代。宋绍熙五年(1194),谢家塘等西部塘为秋涛所决。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西部塘,并把最危险地段的三千尺土塘改筑为石堤。
宋宝庆年间至元大德年间,西部塘又遭溃决。元(后)至元四年(1338)四月修复,至六月再次溃决。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把余姚段海塘全部改为石堤。元代陈旅在《海堤记》中介绍此次筑石堤方法:“布杙为趾,前后参错,杙长八尺,尽入土中。当其前行,陷寝木以承侧石,石与杙平,乃以大石衡纵,积叠而厚密其表。堤上侧置衡石,若比栉然。又以碎石傅其里,而加土筑之。堤高下,视海地浅深。深则丈余,浅则余七尺。”从此,西部塘就与东部塘连为一体,通称莲花塘(即今大古塘),“全长二万一千二百十一尺,下广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此后百余年,姚北虽大潮而无大灾。
明代中后期,莲花塘又多次遭袭受损。正德七年(1512)七月十九日凌晨,海潮过塘,漂没庐舍,溺死者以千计。清《东山志》载:“时文正公(谢迁)家居,移书当道巡抚都御史陶琰,檄县丞杨昌廷筑之。”是时新塘(二塘)已经筑成,治理大古塘时兼治新塘。到嘉靖年间,海堤又多次毁决,于是官府下令,“全年治堤防以备非常”。
清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丑时,海啸,飓风作潮摧毁杭州湾两岸各县海塘。清《东山志》载:“平地水高一丈,塘南余六七尺,东山濒海居人溺死者以千计,堤冲坏十之二三。”位于大古塘南、始建于元代的泗门龙王庙亦被毁。朝廷下旨:“及时修筑,动正项钱粮,作速开工,沿海失业居民借此庸役,日得工作以资糊口。”雍正三年春,吏部尚书朱轼奉朝廷之命,会同巡抚法海、布政使佟吉图,到余姚察看海塘情况。地方耆老说旧海塘只要加高三四尺,加厚五六尺,即使遇风潮也不致冲决漫溢。因灾后灶户无力修筑,朱轼等命令地方官动用公费兴修。时任绍兴知府特晋德委派余姚县令叶瑄文治理海塘坍缺,特晋德亦亲冒暑雨督治。雍正四年七月,沿杭州湾余姚等五县海塘报竣。此次修筑,塘底开深二尺,填筑乱石,每丈上铺大条石六尺,宽六尺,贴石筑土宽二丈,高一丈三四尺。雍正十二年,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四塘)后,灶户又自发在利济塘北修筑多条圩塘。
民国36年(1947)至38年,夹塘、湖北共坍草涂4万余亩,冲失七、八、九3丘棉地3000多亩。1949年7月24日,台风大潮冲毁三圩塘6800米。1950年春,余姚县人民政府发动沿海群众,以工代赈,全线加固三圩塘,改称解放塘。
1968~1971年,从上虞县盖北至泗门区湖北、夹塘公社坍涂,把高程5米的草涂坍至-2~-4米,湖北公社64塘的2300米海塘和1200亩围丘全坍。夹塘公社64塘西半塘退300米重新围筑,减少面积540亩。是时慈溪县成立海塘抢险指挥部,由副县长诸长贤长期现场指挥,发动群众开山抛石抢险。湖北公社誓保农场丘塘,夹塘、万圣公社誓保64塘。为抢险抛石,各公社组建开山队,计有湖北142人、夹塘41人、万圣60人。三年内湖北公社抢抛石10万立方米,夹塘公社抢抛石3.8万立方米,万圣公社抢抛石2.5万立方米。湖北公社还新筑从山塘至海塘的机耕路7.5千米,改手拉车为拖拉机挂车架、小火车式拉石,抢险取得胜利。
1976年,东部潮流沟冲失海涂,从泗门一号海涂水库向西延伸到万圣75塘东半塘。是年6月20日起,泗门区发动群众对一号水库和二号水库进行抢险,共抛丁坝6条长950米,护塘盘头7个计抛石3450米,总抛石14万立方米。1977年,万圣公社在75丘东半塘抢险,抛丁坝3条计长500米,护塘抛石1900米,共抛石2.9万立方米。
1983年,受南股槽泓沟冲失,临山区横塘乡至泗门区夹塘乡海塘发生险情。据临浦闸观测:1983年7月12日至10月26日的106天中,共坍去草涂1154米,平均每天坍涂10.88米。特别在7月12日至7月31日的20天中,坍涂达616.5米,平均每天坍涂30.8米。是年11月,临山区的临海、兰海、横塘3乡海塘全部临水,塘脚下深-6~-10米。横塘乡西塘角-16.6米,湖北西丁坝头下-35米。至2004年,南股槽沟一直紧靠临潮海塘。养殖场塘,因湖北丁坝在塘外长540米的作用,2380米海塘塘脚虽未临水,而深槽一直在300~500米之间徘徊,威胁仍存。夹塘乡75塘,1986年东半塘塘脚临水,深-3~-5米,经抢险抛石7万多立方米得以稳定。
第二节海塘加固
1969年,在进行大规模海塘抢险抛石后,又持续坚持抛石,使海潮冲塘险情得以缓解。湖北公社从1971年3月1日开始,在农场丘塘西边向海涂抛丁坝促淤。至4月3日,抛丁坝长115米,抛石6125.5立方米,平均每米53.3立方米。到1974年11月,抛丁坝总长785米,抛石4.8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5.5万元,为74丘围塘打下基础。74丘塘围筑后,1977~1982年,又向海涂抛西丁坝长1050米,东丁坝长500米,抛石9.3万立方米。县财政为此又补助资金19.24万元,其中6.8万元为设备费,用以购置空压机1台、拖拉机12台、拖车架145辆。湖北丁坝为围筑养殖场塘奠定安全基础,1983年后大规模坍涂时,养殖场塘得以保全。
万圣和夹塘段的75塘,塘基比解放塘低0.6~1米,塘面迎潮水差大。万圣公社在1979年和1983年,两次给75塘共加固土方6万立方米。夹塘乡在1988年历时15天,给75塘加固土方4万立方米。
1995~1997年,由市三防指挥部统一指挥,对临潮海塘进行防渗补强,加高加宽海塘。万圣、夹塘段75塘,长4581米的临潮海塘塘顶高程筑至10.5米,塘面宽5米,内坡比:夹塘段为1:2;万圣段为1∶2.5,填筑塘裙宽20~30米,全部用吸泥泵机械吹筑加固,总完成土方37.5万立方米,共投资149.5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90万元,镇负担59.5万元)。湖北段长2737米的养殖场塘,由市水产养殖场实施防渗补强,塘顶高程筑至10.5米,塘面宽5米,内坡1∶2,塘裙20米,用吸泥泵吹筑加固,完成土方14.58万立方米,石方3853立方米,总投资83.78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50.4万元)。防渗补强工程竣工后,有效抗御1997年8月19日11号台风特大高潮(临浦闸潮位9.05米,比有记载的1974年8月18日13号台风最高潮位8.36米高0.67米)。
1998~1999年,泗门镇又对临潮海塘增抛石方19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86.4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389.2万元,镇财政负担97.2万元)。至2004年,全镇临潮海塘每米抛石达20~100立方米。湖北段养殖场塘还整砌为标准海塘,使防汛能力得以提高。
第三章海塘管理第一节民国前历代海塘管理自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始筑东部塘,至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重筑东部塘、西部塘,全县海塘养护管理制度随之建立。南宋楼钥在《海堤记》中记载:“思其重大而慎于守护,县之官分季临视,庙山(今属临山镇)、三山(今属慈溪市匡堰镇)两寨官,月遣十兵巡之,乡豪仍伺察焉。稍损缺,即白诸邑,补治之。复议刮上林海沙地二百三十亩,及汝仇湖外之地六百八十亩,桐树废湖七百四十亩,凡为田一千六十八亩,又将益求旷土,以足二千亩之数。筑仓于县酒务之西,储其岁入,以备修堤之用。”元代,每年二三月间,聚众修堤。余姚州知州汪文璟在《海塘记》中记载:“日与判官杨君及州之民巡行堤上,视损缺罅漏者,补而筑之。立石州门之左,以示来者。”明代,据嘉靖《余姚县志》记载:“有司重民命,岁治堤防备非常。”清雍正十二年(1734),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海塘日常管理重点放在利济塘。据乾隆《余姚县志》载:“乾隆十八年(1753),奉部咨于鸣鹤、石堰二场(泗门属石堰场)民户、灶户按田捐钱,每年共额征五百二十四千五百二十八文,积收成数,分年修筑支销。”乾隆二十三年,依“千字文”编号落实专管人员,每20丈立碑一块为号。泗门所属梁下仓有“火官始制服裳位让国有虞民周商汤坐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大常恭惟鞠养岂敢慕贞洁男效才良知得能莫忘罔谈恃己长信使可器欲量墨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谷传声堂习听因积福缘善庆尺璧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力忠命临履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息渊澄取映容止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计197号,共3923丈。乾隆二十六年发公捐钱(随课灶带征,每钱六文,民国元年停征),在塘边排积土牛1554座,每10丈一个土牛,以防海塘抢险时取土困难。塘外留护沙二十丈,禁刨土刮淋以卫塘基,并勒碑于海塘中道。
民国时期,新筑各圩塘多由宗族、祠堂自行管理。对海塘禁令和乡规民约亦不少,如规定夏秋汛期,利济塘禁割柴草,禁放畜牧。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海塘管理
1950年解放塘筑成后,余姚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子栋专门就海塘管理管护工作发出公告,明确禁止开垦、埋葬、放牧、建房等事项,还刻石碑多处立于塘上。1951年,县成立水利委员会,区成立分会,乡设水利委员,具体管理水利、海塘工作。沿塘各村派专人管理养护解放塘、胜利塘,泗门区水利会定期检查督促。
1960年后,湖北、夹塘、万圣等公社先后成立海塘指挥部,负责海塘抢险抛石、围筑新塘前期准备和日常的管理养护。各公社配备2~5名专职人员,在海塘第一线建造管理用房,做到现场指挥管理。经费主要由公社自筹,县财政适当补助。1986年,湖北养殖场塘筑成后,撤销湖北乡海塘指挥部,湖北段海塘由市水利局养殖公司管理养护。1987年,余姚市成立海塘管理养护处(为全民事业单位),加强对海塘的专职管理。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改由泗门镇海塘指挥部统一管理全镇海塘。
2004年5月,全市临潮海塘统一由市海塘管理养护处专业管理,经费亦由市政府、市水利局拨款。海塘工程出现险情时,由管理处向上级报告,并落实海塘防汛抢险措施。凡遇抗击风暴潮或海塘险情特别严重时,实行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