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绿化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绿化造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195-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绿化造林的详细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林业 种植

内容

泗门属平原乡镇,唯东蒲村沙堰头有二百余亩丘陵山地,且多石少土,只生长零星的马尾松等杂树。林业主要是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
  采种育苗 民国时期,镇境内无专门苗木培育基地,民间多自采苦楝树、棕榈树等野生树种,培育后供自家零星栽种。1965年后,陆续引进水杉、白榆、泡桐、意大利杨树等速生树种,由群众利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等杂地扦插育苗。20世纪80年代,夹塘乡海塘指挥部建有一个近十亩面积的苗圃基地,以刺槐和白榆两个树种为主,用以建沿海防护林。90年代后,为推进园林绿化,又引进香樟、杜英、广玉兰等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催生不少苗木专业户。至2004年,规模较大的苗圃有镇农业办公室建在北排江边的绿化苗圃基地,东蒲村村民张吉昌发起成立的余姚市舜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苗圃基地。
  植树造林 境内土壤偏盐碱,古木大树甚少。大古塘南北两侧村落,素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棕榈等经济树种的习惯。利济塘(四塘)北因成陆较晚,树木相对更少。1951年后,政府组织机关、团体、学校在植树季节义务植树,也有群众自发种植。1958年秋在“大炼钢铁、大办食堂”中,树木遭乱砍滥伐。20世纪60年代,泗门区号召开展绿化造林运动,各生产大队均建有绿化林带,群众在屋旁、河旁、路旁、渠旁植树,树种以水杉、白榆、泡桐、意大利杨树等速生用材树种为主。至1977年前后,这些树木成材,被用作建筑材料、家具原料等而砍伐。1981年,经过勘测规划,在解放塘(五塘)后沿杭州湾营建农田防护林。在夹塘乡八塘南坡栽种刺槐3行、白榆1行,共5908株,林带长2.2千米。后年年扩种,至1984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共植树20294株,林带长27.84千米,成活率77.5%;第二期工程于1987年完成,共植树3.25万株,林带长33.37千米,成活率74%。1985年后,抓建成区绿化,并开展庭院绿化,在住宅前后栽种桃、梨、葡萄等果木,兼收林果之利。至2004年,全镇拥有林地840.53公顷,森林覆盖率12.94%。建成绿化带895条,长度867千米,面积221.6公顷,栽种各类树木128.7万株。境内绿化树种达200余种,活立木总蓄积量1.5万~2.0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60.8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2.6%。1992~2004年,泗门镇先后获“宁波市高标准平原绿化示范镇”、“浙江省绿化先进镇”、“浙江省平原绿化达标乡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绿化浙江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宁波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小路下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古树名木 2004年,全镇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仅存三棵。
  后塘河银杏树。位于后塘河社区兰草堂内。清乾隆年间所植,树龄约250年,树高40余米,胸径1.5米。树干已中空,而每年春夏仍枝叶繁茂,到秋天硕果累累。因民间俗称银杏树为“白果树”,兰草堂附近一带也就被称为“白果树下”。清代中后期,时海岸线尚在利济塘(四塘)北不远处,这棵银杏树曾被作为杭州湾上行驶船只的航标。
  后河塍银杏树。位于河塍路游搓桥西北的东直河边,为清末时国学生谢楹源所植。树龄约百年,胸径0.6米,树冠因主干曾遭雷击而呈伞状。
  水阁周紫薇树。位于水阁周村一清代民居前。树龄约200年,树干已基本蛀空,仅靠筋皮支撑。每年6~10月花开满树,清香扑鼻。
  2004年,因各种原因,树已不存,但在民间仍有较大影响的古树名木有:
  第十堡香樟树。相传为明代第十堡诸氏先祖所植,树龄约400年,胸径1.5米。20世纪90年代末枯死,2004年树干犹立于东直河西岸。
  湖北苦楝树。清道光年间,有一叫戚志敖的老人在捞潮头草时发现一个骷髅,就捞起来埋在岸边(现大丁路同兴桥以西约60米处,与湖北村交界的四塘北侧),数年后,坟头长出一棵苦楝树。至20世纪50年代,树高达10余米,树干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往行人都会在树下驻足观望,村落也因此被称为“楝树下”。当地百姓称此树为“坟头太太”,逢年过节都要到此祭祀苦楝树,以祈求一方平安。1958年“大跃进”时被砍伐。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