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良种推广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农作物种子的发展历程。1955年,泗门区成立农技站,负责良种推广等农业技术。1971年,泗门区各公社均成立农科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30余人。同时建生产大队科技所75个,配备植保员75人,形成区、社、队三级良种推广网络。1976年,在东蒲公社张家大队建泗门镇水稻种子农场,面积约86亩。 文章还描述了棉花、水稻、油菜、大小麦、蚕豆和玉米等品种的更新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种植 良种推广

内容

民国时期,农作物种子以农家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主。1955年,成立泗门区农技站,配备专职农技人员负责良种推广等农业技术。1971年,泗门区各公社均成立农科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30余人。同时建生产大队科技所75个,配备植保员75人,形成区、社、队三级良种推广网络。1976年,在东蒲公社张家大队建泗门镇水稻种子农场,面积约86亩,为泗门镇5个大队提供水稻良种。1981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级科技所解散,大部分植保员成为农村良种推广示范户,后发展成为重点户、专业户。
  品种更新
  棉花 从南宋开始引种起,素以亚洲棉(中棉)为主,分大篰种、小篰种及南阳种,均系短绒。民国17年(1928),引进改良中棉“百万棉”、陆地棉品种脱字棉等。20世纪50年代,推广陆地棉“岱字15号”。60至70年代,还先后引种过“沪棉204”、“协作2号”、“徐州142”、“929抗病棉”等品种,因其性能各有缺陷,种植面积均较少。1975年,引入抗病品种陆地棉“86—1”,逐渐取代其他品种。80年代,大古塘以北棉区种植“86—1”和“盐棉48”,大古塘以南稻棉轮作区种植“岱字15号”。1990~2004年,种植“泗棉3号”、“中棉12”、“慈抗三号”、“33B”、“20B”、“南抗3号”、“湘杂棉3号”、“标记杂交棉”等品种。
  水稻 明清时期,早稻有“六十日”、“早白”、“黄岩稻”、“上虞白”、“细秆红”等品种,糯晚稻有“黄黏”、“缩颈”、“九里香”、“湖州白”、“黄壳糯”、“桂花糯”、“铁砂糯”、“红须糯”等品种。民国元年至34年,新增早稻品种“罗江尖”、“余姚早”,新增晚稻品种“细嵌”、“大嵌”,早、晚稻品种共有47个。民国35年,推广早籼“503”、“504”、“晚籼9号”。20世纪50年代,早稻普及“503”、“504”,晚稻普及“红须粳”。引进良种有“南特号”、“有芒早粳”等。60年代,早稻推广“矮脚南特”,晚稻以“农垦58”为主,兼有“老来红”等。70年代,早稻以“广陆矮4号”、“二九青”为主,兼种“原丰早”等中矮秆品种;晚稻推广“农虎6号”、“加湖4号”。80年代,早稻以中熟品种逐步替代迟熟品种,以“二九丰”为主,兼种“广陆矮4号”、“团粒早”等;晚稻有“宁67”、“84—11”等。90年代,早稻有“浙辐802”、“原丰早”、“加育293”;晚稻有“测48”、“春江03糯”等。2000~2004年,早稻有“加育280”、“加育143”、“加育253”;晚稻有“甬粳18”、“台糯2号”;杂交稻有“甬优1号、3号”、“秀优5号”等。
  油菜 从清康熙年间引种油菜起,境内素来种植白菜型土种,易患病。1956年引进“胜利油菜”,20世纪60年代引进“金华油菜”,70年代推广“九二油菜”,80年代多种“九二13系”、“九二58系”。1990~2004年引进种植“高油605”和“浙双72双低菜油两用油菜”。
  大小麦 20世纪60年代,大麦推广“二棱麦”、“六棱麦”、“米麦”。70年代,小麦推广“浙麦1号”、“杨麦1号、3号”,大麦以“早熟3号”为主,还有“钱江2号”。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小麦有“杨麦4号”,大麦有“光芒二棱”、“舟麦1号”。
  蚕豆 有“大白蚕”、“青蚕”两个传统品种,20世纪80年代引进种植“日本蚕豆”、“江苏启豆1号”,2004年4个品种均有种植。
  玉米 20世纪50年代后期推广“金皇后”早玉米,80年代引进“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浙玉糯2号”、“浙糯1号”、“农大108”、“掖单13”,2004年引进“金菲”、“金利”、“中甜2号”、“科甜87—8”等甜玉米品种。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