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主要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主要农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6
页码:
154-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棉花作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榨菜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农作物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棉稻油料作物
镇境地处姚北滨海平原,大古塘以南为水稻、棉花轮作及油菜主产区,大古塘以北是棉花、榨菜重点产区,间作套种小麦、大麦、玉米、大豆、蚕豆、芝麻、番茄、花生等小宗作物。
棉花作物
棉花古时又称木棉、吉贝花。南宋时期开始引种。明清时期,大古塘以北围垦涂地广种棉花,大古塘以南为棉粮轮作区,姚棉、姚产土布畅销省内外。据清光绪《余姚县志》引录乾隆六十年(1795)《修助海侯庙碑记》:“姚邑之北乡濒海,沿海百四十余里,皆植木棉。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值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棉花成为当时姚北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洋布倾销,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民国时期逐渐恢复发展。据民国18年统计,时四门乡植棉51000亩,年产籽棉45900担(一担等于50千克),每亩平均产量45千克,每50千克籽棉时价12元。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沦陷期间(1941.4~1945.9),棉花外销受阻,棉价暴跌,种植面积及产量锐减。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普及良种,改进栽培技术,调整棉、粮收购比价(0.5千克棉花换5千克大米),发放20%的预购定金,并下达指令性种植计划,棉花产量稳定上升。1956年,泗门区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854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2%。是年,旱、涝、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平均亩产仅为15.5千克。1957年植棉79210亩,亩产皮棉51千克,时泗门区所属的慈溪县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南方亩产皮棉50千克超纲要县。1954~1979年,泗门区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72000亩以上,年平均亩产超50千克,其中1965年平均亩产79.5千克,夹塘公社因平均亩产达94千克而名闻全国,时任夹塘公社党委书记丁寅初两次上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1984年,泗门区棉花平均亩产100千克,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全区66330亩棉地,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棉6633吨。1986年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计划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再加上棉花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植棉面积逐年减少。至2004年,植棉面积仅10121亩,亩产75千克,总产759吨。
粮食作物
境内粮食生产以水稻为大宗。水稻分早稻、晚稻,主产于大古塘以南。大古塘以北棉地,冬季套种小麦、大麦等春粮。夏秋季,大古塘南北均间作玉米、番薯、高粱等旱杂粮。
民国时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景亩产粮食100~200千克。土地改革后的1953年,总产达到12075吨,比1949年增长26.1%。1954年,划出东蒲、大庙周、水阁周等粮食主产区,粮田面积减少。1959~1961年刮“共产风”,生产瞎指挥,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剧降。1962年调整生产关系,推广水稻良种,是年粮食种植面积55469亩,亩产271.32千克,总产15050吨。60年代中期,大古塘以北传统棉区也开始种植水稻。1972年,粮食总产21210吨;1975年,种粮80239亩,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79年后,受水源制约,大古塘以北棉区不再种植水稻。1980年,粮食面积减至42295亩。1986年起,因种粮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面积逐年减少。至1990年,种粮面积仅为17441亩,为历史最低点。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是年亩产粮食502.72千克,创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种粮面积26889亩,亩产370.49千克,总产9962吨。
油料作物
清康熙年间,现境内已普遍种植油菜。1949年后,受粮食丰歉及收购价格影响,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较大。1949年,种植油菜面积846亩,亩产菜子39.5千克,总产33.4吨。1959~1960年,连续两年种植面积超2万亩,总产分别为1693.2吨、1292.5吨。1962年后种植面积减少,1968年仅为1162亩、总产51.7吨。1972~1999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8000亩之间,总产在300~1000吨。亩产最高的1987年为154.1千克,总产最高的1981年为1368.8吨。2004年,油菜种植面积1091亩,亩产136千克,总产148.3吨。
除油菜外,境内还种植少量的花生、芝麻。1984年前,因执行棉花指令性种植计划,种植面积及产量均较少。1985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其中花生改以鲜售为主。2004年,花生种植面积1490亩,亩产318千克,总产473.8吨;芝麻种植面积283亩,亩产140千克,总产39.6吨。
第二节 蔬菜
品种
据民国《余姚六仓志》等史料记载,清末民初,现境内蔬菜品种有50余种。1949年后,又陆续引进新品种。2004年,共有13类、70余种。主要包括:
豆类传统品种:蚕豆、黄豆、扁豆、豌豆、豇豆等。1949年后,又陆续引进架梅豆、矮梅豆、甜豌豆、荷兰豆等。
蚕豆,俗称大豆、罗汉豆,以大古塘以北棉地所产“大白蚕”品种为最佳,1990年又引进日本蚕豆。蚕豆在秋季棉花收获后套种,春天成熟。原作春粮,现以鲜食为主。
黄豆,学名大豆,有霉豆、六月白、七月白、秋黄豆等品种。成熟干黄豆供榨油及做豆腐制品,鲜食称毛豆。1995年后,引进台湾75、292毛豆、皖豆十五等黄豆新品种。
豇豆,1997年后,引进浙江省农科院之豇28~2、特长100、美国供给者、杨江40、绿令4号、路路通、天喜玉带等新品种。
茄果菜 传统品种:长茄、圆茄、辣椒等。东河沿村大园所产茄子曾远近闻名。1958年引进番茄上海合作903。1997年引进朝鲜“新红奇”辣椒、灯笼菜椒、杭茄1~3号等。
果瓜类 传统品种:南瓜、冬瓜、黄瓜、丝瓜、蒲子、葫芦等。蒲子,俗称夜开花,分长蒲、圆蒲等。1984年后,陆续引进青瓜、苦瓜等。
白菜类 传统品种:小白菜、高脚白、落雪大、黄芽菜等。1974年,引进山东大白菜,俗称胶菜。后又陆续引进塌塌菜、小堂菜等。
芥菜类 传统品种:雪里蕻、大叶芥、弯头芥、弥陀芥。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引进上海金丝芥、金华胡江芥、鸡毛芥。1998年引进香港蔡兴利包心芥。2003年引进日本高菜。
甘蓝菜类 70年代从温州引进包心菜,又从福建引进花菜,品种有国内春丰系列,瑞安温州龙大白花菜50、60、70、80、120天,日本西兰花等。
根菜类 传统品种:大头菜、长萝卜、圆萝卜、胡萝卜等。民国时期,汝仇湖地所产萝卜干远销上海、宁波等地。1985年后,陆续引进朝鲜白玉春萝卜、日本胡萝卜、广东短叶十三萝卜、四川种都儿菜等。
绿叶菜类 传统品种:莴苣、茼蒿、苋菜、芹菜、菠菜等。1990年后,陆续引进空心菜、生菜、香菜、木耳菜、西芹、实芹等。
水生菜类 传统品种:茭白、慈姑、藕、荸荠。
薯芋类 芋艿、马铃薯。
葱蒜类 传统品种:韭菜、洋葱、大蒜。1998年引进日本黄洋葱、日本锦藏大葱。2000年引进甘肃韭葱。
多年生菜类 包括竹笋、金针菜、香椿等。2000年后引进芦笋、鱼腥草等。
产量
1985年前,农户在屋前屋后的园地、自留地零星种植日常蔬菜,仅供自给,每年不足万亩。棉地间套种黄豆、蚕豆,面积广、产量多,商品率高。黄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为1953年,分别达23010亩、2013.3吨。蚕豆面积最大为1963年,达27867亩;总产最高为1962年,计7313吨。1985年后,农业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80081亩(含复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年,豆类面积16000亩,总产近3500吨;茄果类面积8322亩,总产612.9吨;叶菜类面积9132亩,总产247.2吨;块茎类面积1390亩,总产497.3吨;蒜葱类面积244亩,总产36.2吨。2004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75292亩。
第三节 榨菜
1962年,泗门区曹娥公社农民姚长灿自萧山引进榨菜籽0.75千克,在自留地上试种成功,次年起大古塘以北棉农相继效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改在棉田里与春粮间作。因经济效益较高,80年代,棉农在棉花收获后基本上纯种榨菜,泗门区成为“浙式”榨菜主产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大古塘以南传统稻区亦试种成功。2004年,全镇榨菜种植面积37570亩,亩产4195千克,总产157606.1吨,平均每亩收入1200~1500元。
1998年,全镇有榨菜加工企业37家,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部分出口俄罗斯、东南亚诸国。1999年,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的“铜钱桥”牌榨菜、余姚富贵菜业食品有限公司的“富贵”牌榨菜,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产品。2003年,淘汰规模小、卫生不达标的榨菜加工企业19家。2004年,全镇有大型榨菜加工企业18家。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