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消费
分类号:
F124.7
页数:
3
页码:
149-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国时期人民的饮食、衣着、住房消费和建国后人民的消费区别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饮食衣着
消费
内容
饮食
民国时期,农民丰年以大米、杂粮相济,不至于断炊,灾年则青黄不接,常以野菜充饥。佐餐以自种蔬菜为主,咸菜、干菜是农家常年主菜。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春荒。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口粮由集体分配。棉区农户一年供应三季口粮,一季以春粮周转,由集体分配。1955年,人均分配口粮251千克。1959~1961年,口粮减少,人均230千克左右。1962年后有所增加,至1966年达357千克。1967年,因干旱造成晚稻绝收,人均口粮减至204千克。1968~1977年,年人均口粮保持在245~330千克,1980~1991年稳定在300千克左右。1992年粮食放开供应,农户可按实际需要购买,年人均粮食消费在200千克左右。
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副食由集体统一分配,加上自留地及家庭养殖,自给有余部分可到农贸市场出售。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自留地,限制家庭养殖,农民副食紧缺。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养殖业迅速发展,副食日益丰富,普通家庭能每日不断荤,讲究荤素搭配、时鲜营养,农民饮食水准显著提高。
民国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低,多数人家无隔日粮、菜无点滴油,少数小康富庶人家亦难得鱼肉上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饮食无明显改变。1953年,口粮以人定量,平价供应。油、糖、肉、蛋等主副食,亦以人定量,平价供应。1959~1961年,计划供应标准降低,农贸市场副食紧缺,城镇居民度日艰难,这种情况至1962年才有所缓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城镇居民有定量主副食供应,虽是拮据,但饮食水准超过农民,非农户口成为人人羡慕的身份。1978年后,副食品市场逐步放开,1992年粮食市场亦全面放开。2004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充足,副食品消费量上升,档次提高。
衣着
民国时期,除少数士绅、殷户穿纺绸、洋布,一般农户和集镇平民皆以土布为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旧衣破衫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衣着水平有所提高。1959~1961年,一度有更生布面市。至20世纪60年代末,土布衣仅作内衣裤。70年代,出现化纤布,的确良、涤卡成为时尚。1979年后,纺织品市场敞开供应,衣着款式多样,呢绒、绸缎、皮革衣为婚嫁喜庆必备。2004年,时尚、时令成为多数人衣着追求的标准。
住房
民国时期,集镇及周边村庄以砖木平房为主,偶有楼房。沿海棉农多居草舍,鲜有瓦屋。20世纪60年代起,棉区开始翻建砖木平房。70年代末,城乡兴建水泥结构楼房。至1984年,楼房占41%,平房占59%,草房基本绝迹。1985年后,集镇开始兴建公寓式商品房,农村别墅式新楼房逐步取代水泥结构楼房。2004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49平方米,集镇人均居住面积31平方米。
出行
民国时期,仅数户豪富家庭备有轿、船,民众出行一般步行,远道则乘航快船。1955年观曹公路(今329国道)恢复通车,去邻近县镇可乘公共汽车。20世纪60年代初,始有家庭购置自行车。进入70年代,自行车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至1985年,自行车基本普及,平均每百户家庭有89辆,购置摩托车也逐年增多。90年代,家用轿车开始出现,城乡公共交通也大为改善,公共汽车、私家轿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摩托车、自行车为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2004年,全镇有家用轿车754辆,摩托车19800辆。
生活用具
20世纪60~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青年男女结婚须备的三大件。进入80年代,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整套新式家具取代“老三件”。90年代后,厨卫设施、卧室设施、客厅设施趋于完备,通讯条件亦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有固定电话用户23200余户,互联网入户3200余户,家用电脑4351台。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