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收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收入
分类号:
F014.41
页数:
2
页码:
147-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国时期多数农民靠租地做雇工为生、城镇居民谋求职业困难,失业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职工工作有保障,工资逐年提高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农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
内容
农民
民国时期,多数农民靠租地、做雇工为生,收入微薄。租地农户一般四六拆账(即年收成的六成归地主,四成归租户),丰年尚可维持生计,荒年得借贷度日。雇工俗称“叉棒槌”,按日计算工钱,生计更是艰难。民国20年(1931),农村雇工日工资,一般为男工0.35元、女工0.20元、童工0.10元(时值大米分别为3.5市斤、2市斤和1市斤)。据1949年5月余姚解放时调查数据,境内除部分中农以上富裕户有隔年储粮可度春荒,其余均入不敷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收入逐年增加,生活得到改善。1959~1961年,农业减产,农民分配收入下降,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年人均分口粮231千克。1962年,农村经济复苏,农民分配收入回升。至1965年,人均分配收入129元,人均分口粮277千克,加上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农民年人均实际收入超过150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实际收入减少。1981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从事工副业生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至200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9712元,是1982年的28倍。
城镇居民
民国时期,城镇居民谋求职业困难,失业较多。有业人员收入低微,工作无保障。据民国17~20年余姚工商事业状况调查资料记载,时工厂长工每月工资6~15元不等,短工按日计算,每日0.3~0.6元不等;手工业者按日计算,每日0.3~0.8元不等。商店职员每月工资8~20元不等,其聘任期规定以全年为度,亦有以节(年关、端午、重阳)计者。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工作有保障,工资逐年提高。1949~1956年,职员年工资由190元增至510元,工人年工资在401~497元。政府组织无固定职业的城镇居民从事手工业、小摊贩。1958年兴办街道厂,吸收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社办工业,就业面扩大。1978年后,恢复奖金制度,职工收入增加,198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达748元。1985~1990年,物价虽有上涨,但职工工资上涨幅度大于物价上涨幅度。1991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收入趋向多元化,职工平均工资不断提高,奖金占职工收入的比重亦逐年增加。
2004年,全镇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5370元,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053元。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