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泗门镇宗祠的情况。其中包括杨氏宗祠、诸氏宗祠、周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方氏宗祠、洪氏宗祠、吴氏宗祠等。
关键词: 泗门镇 宗祠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除杨、诸、周、谢四大姓外,李、戚、施、洪、吴等姓亦建有宗祠。
  杨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双桥杨家。因先祖汉太尉杨伯起“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之语,而以“留清堂”为名。祠内塑有宋高士杨子祥像。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辟为杨家小学校舍,20世纪80年代拆除。
  诸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水路头(古名石山里),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有前后两进,前进悬“诸氏宗祠”匾,后进正屋五开间,称“崇本堂”。
  另,第十堡有诸氏后宅支祠。原祠乾隆五十年(1785)毁于火灾,道光三年(1823)重建。前后两进,前进悬“后宅支祠”匾,后进正屋称“植本堂”。祠前有池,池上有桥名“十堡桥”,由明诸燮题额。
  周氏宗祠 东蒲周氏宗祠位于东蒲村旭日东升桥堍,占地六亩八分,堂名“务本堂”,明代末年由周建三主持建造。1951年改为东蒲小学,1972年10月拆除。
  开元周氏宗祠位于水阁周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原有三进。头门与二进“大本堂”已于20世纪80年代拆除,仅保留后进“对越楼”。大庙周村的开元周氏支祠亦三进,堂名“允安堂”,现后进保存完好。另阁老府内有周氏祖堂数楹,为开元周氏池头周支后裔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民居。
  民国时期,陶家路村亦有周姓祠堂,为沿海常见的草舍房屋,是境域内利济塘(四塘)后唯一的宗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谢氏宗祠 位于后塘河龙舌桥西北,全称“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由谢迁倡议,谢丕承建。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共三进:首进称长二公祠,悬“宝树堂”匾;二进称三太傅祠,供奉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神像;三进称伯登公祠,供奉东山谢氏一世祖谢缵神主。祠东为停灯棚,平时放置元宵灯会时用的灯彩;祠西为积谷仓,五开间。祠前大通路上,竖“东山并秀”、“太傅流芳”两座牌坊。路南河面上,有人工堆建的文房四宝及笔架山。
  谢姓除宗祠外,十八房各建支祠。大房祠堂又名朝北祠堂,位于万安桥东,共三进,堂号“承仁堂”,门额白底黑字题“谢氏大房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二房以阁老府葆光堂充春节及元宵节祭祖之所。二房下各支另建祠堂,如大房有行五公祠,汝房有“一甲重光祠”,十房祠又称方伯祠(在大方伯第光裕堂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辟谢钟和故居知止斋为“太傅祠”,供奉谢迁上三代、下三代共七代神主,悬匾“敬时思孝”。三房祠在三门堰东南30米处,坐南朝北,正屋五开间,另有两厢房,门额红底黑字题“元三房祠堂”,正堂悬匾“永思堂”;三房祠正北是“元三公祖堂”,门额绿底黑字,单间,坐北朝南,悬匾“树德堂”,为明谢丕手笔,两边有红底金字“晋代再传三太傅,越江一望两东山”楹联。四房祠堂在藕荷弄平山上,号“敬业堂”。六房祠堂在大房祠堂东,坐北朝南,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七房祠堂又称“回六公祠”,在南麻地红桂路边,坐西朝东,单进三楹,土地改革时作民居。中宅四房合祠在后河塍泰和房东,门额“中宅祠”,两进五楹。十二房祠堂又称小祠堂、火车墩祠堂,共三进,头进门额“谢氏四世祖祠”,二进称“存著堂”,三进为“奉思楼”,楼西又有楼房五楹,2001年拆除。十三房祠堂在龙舌桥西,为十三房下龙舌房、百岁坊、季能房三支祭祀之所;另第十堡菊溪弄有季能房祖堂,单进三楹,悬匾“承庆堂”,土地改革时作民居。十五房祠堂在后河塍,门额“回五公祠”,悬匾“希范堂”,清末谢纶辉改建,故民间又称“纶辉祠堂”。十六房祠堂在后塘河,门额“回八公祠”。十八房祠堂在后塘河戚家桥北,单楹独间。五房、十四房、十七房祠堂不详。
  李氏宗祠 在三门堰北、黄氏节孝坊南。坐东朝西,两进,门额砖雕“李氏宗祠”,为倪家路村李氏所建。另在倪家路村亦有李氏宗祠。
  戚氏宗祠 在后塘河戚家桥北、谢氏十六房祠西。在后街咸和房北亦有戚姓祠堂。
  方氏宗祠 在水阁周村方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洪氏宗祠 在大庙周村洪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吴氏宗祠 在大古塘南。20世纪90年代改建为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教工宿舍。
  施氏宗祠 在海南村施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