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姓氏的情况。其中包括姓氏录、部分姓氏来历、宗祠等。
关键词: 泗门镇 姓氏

内容

第一节 姓氏录
  境内居民历来从父姓,亦有极个别从母姓。2004年,全镇有182姓,其中单姓180个,复姓2个。所有姓氏中,以周姓人口最多,4628人。谢姓次之,4375人。沈、陈2姓分别为3520人、3233人。2000~3000人的有王、张、杨3姓。1000~2000人的有姚、马、诸、施、吴、徐、戚、黄、应、李10姓。500~1000人的有阮、钱、邵、宋、宣、赵、章、严、许、孙、潘、魏、任、洪、倪、陆、汪、符18姓。1姓1人的有柏、敖、蔺、卞、晏、操、齐、谈、聂、敬、房、向、关、隆。
  全镇182个姓氏排列如下:
  丁(121)、干(22)、马(1447)、万(34)、王(2928)、仇(2)、毛(324)、韦(2)、方(349)、邓(26)、贝(5)、水(2)、车(9)、卞(1)、牛(2)、龙(6)、包(3)、冯(484)、兰(3)、叶(290)、边(14)、卢(48)、石(21)、孔(5)、平(50)、白(3)、史(27)、厉(35)、乐(6)、田(80)、甘(20)、许(687)、孙(593)、华(24)、毕(2)、戎(32)、任(565)、吕(112)、邢(4)、邬(2)、关(1)、阮(880)、刘(444)、朱(474)、安(7)、齐(1)、应(1068)、汤(10)、伍(6)、成(327)、向(1)、何(461)、岑(12)、余(156)、李(1045)、杜(264)、宋(803)、时(2)、芦(59)、杨(2525)、沈(3520)、苏(7)、邵(808)、谷(8)、陈(3233)、张(2905)、汪(500)、陆(505)、劳(93)、邹(82)、邱(69)、励(94)、吴(1375)、严(736)、沙(65)、郑(320)、范(263)、屈(2)、杭(15)、金(386)、罗(214)、茅(10)、欧阳(2)、武(2)、郎(37)、孟(72)、单(339)、易(4)、林(77)、周(4628)、苗(272)、房(1)、郁(9)、柏(1)、闻人(2)、姚(1703)、封(59)、施(1383)、项(6)、茹(7)、宣(656)、骆(11)、侯(5)、钟(123)、赵(793)、姜(28)、段(12)、洪(539)、郦(12)、贺(7)、晏(1)、柳(8)、费(47)、奕(185)、胡(351)、唐(89)、袁(102)、殷(29)、夏(106)、贾(19)、敖(1)、徐(1286)、顾(329)、郭(104)、陶(145)、班(2)、凌(21)、诸(1423)、莫(46)、钱(823)、倪(524)、谈(1)、聂(1)、秦(300)、奚(4)、柴(37)、高(253)、章(749)、黄(1143)、梁(64)、屠(249)、曹(102)、萧(2)、崔(184)、盛(10)、戚(1210)、符(500)、隆(1)、游(4)、彭(8)、蒋(178)、傅(224)、董(152)、韩(216)、鲁(224)、温(2)、谢(4375)、葛(30)、曾(17)、程(10)、敬(1)、喻(9)、舒(2)、景(118)、蓝(3)、褚(122)、雷(5)、鲍(192)、裘(98)、管(4)、蔺(1)、缪(6)、熊(338)、蔡(122)、谭(21)、潘(571)、樊(61)、操(1)、薛(7)、魏(567)、戴(71)、瞿(3)
  第二节 部分姓氏来历
  境内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茹、仇两姓。清《东山志》卷一“汝仇湖”载:“汝仇本茹仇,唐宋时有茹氏、仇氏居湖之东北,因以为名。”元代后,逐渐形成杨、诸、周、谢四大姓。
  杨姓祖籍安徽无为州。据《双桥杨氏宗谱》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余姚县尉杨袭璋遭战乱难归,遂家于开元之东蒲。杨袭璋之孙杨铁、杨钺兄弟,始迁双桥(今镇南杨家自然村),世称“双桥杨氏”。
  境内杨姓聚居地有新桥、杨家、东新屋、钱家桥、木桥头、后新宅、皇封桥等。以杨姓为村名的有杨家、杨巷桥、杨家道地。2004年,全镇有杨姓2525人。
  诸姓 原居烛溪乡。清《东山志》载:“诸琦,字伯琦,宋尚书右仆射汝诚之孙,累官兵部员外郎,避金兵自邑之烛溪,徙居东山汝仇湖畔。”因旧谱失传,清光绪年间重修《东山诸氏后宅谱》时,奉宋仆射公诸倬为一世祖,四世祖诸涛、诸沐兄弟自烛溪迁居泗门一带。诸涛迁居东山乡,六世时衍为四宅(派):华一为东宅房支祖,宝五为西宅房支祖,宝二长子礼睦为后宅祖,次子礼立为南宅祖。诸沐迁居开元乡,六世时衍为二宅:善二为东堑房支祖,善三为西堑房支祖。
  境内诸姓聚居地有西堑、南宅、西宅、第十堡等。2004年,全镇有诸姓1423人。
  周姓 境内周氏分东蒲周氏和开元周氏两大支,于宋末相继迁入。据《余姚东蒲周氏宗谱》载:“始迁祖福四,自鄞县小皎徙余姚洪岙,复迁本邑东蒲。”水阁周村周姓世称“开元周氏”,以北宋湖南营道县周从远为一世祖,四世祖即著名学者周敦颐,六世祖周季友为避金兵之乱徙居余姚丰山,九世祖周伯雨于淳熙初年再迁开元乡汝仇里叶郎桥之右(现水阁周村)。明初分明楼、高屋、竹堑、花坛、后水阁、南水阁、中水阁、西塘下、东墙弄、陶家堡、槐树房、东庄、兰畹、南垫等十四房。大庙周村周姓即为开元周氏分支。
  镇境内以周姓为村名的有东蒲周、水阁周、大庙周、池头周、下大庙周。2004年,全镇有周姓4628人。
  谢姓 祖籍河南太康。南宋德祐二年(1276),谢长二奉寿和太皇太后谢道清诏,自台州临海县八叠村避乱于余姚东山乡汝仇湖之第四门,奉为泗门谢氏一世祖。明成化五年(1469)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南东房(六房)、南西房(七房)、中宅南房(八房)、中宅北房(九房)、中宅东房(十房)、中宅西房(十一房)、后塘河房(十二房)、龙舌房(十三房)、乌楼房(十四房)、东弄堂房(十五房)、西弄堂房(十六房)、老荣房(十七房)、后东房(十八房)。其中大房至七房总称南七房,八房至十一房总称中宅四房,十二房至十八房总称后七房。
  镇境内谢姓聚居于建成区四个社区,以谢姓为村名的有南谢、谢家路、谢家窝。2004年,全镇有谢姓4375人。
  孙姓 一世祖孙议,宋皇祐年间任余姚榷酤司,遂家于开元乡万石桥,后裔孙柏春迁居铜钱桥。
  第三节 宗祠
  新中国成立前,除杨、诸、周、谢四大姓外,李、戚、施、洪、吴等姓亦建有宗祠。
  杨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双桥杨家。因先祖汉太尉杨伯起“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之语,而以“留清堂”为名。祠内塑有宋高士杨子祥像。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辟为杨家小学校舍,20世纪80年代拆除。
  诸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水路头(古名石山里),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有前后两进,前进悬“诸氏宗祠”匾,后进正屋五开间,称“崇本堂”。
  另,第十堡有诸氏后宅支祠。原祠乾隆五十年(1785)毁于火灾,道光三年(1823)重建。前后两进,前进悬“后宅支祠”匾,后进正屋称“植本堂”。祠前有池,池上有桥名“十堡桥”,由明诸燮题额。
  周氏宗祠 东蒲周氏宗祠位于东蒲村旭日东升桥堍,占地六亩八分,堂名“务本堂”,明代末年由周建三主持建造。1951年改为东蒲小学,1972年10月拆除。
  开元周氏宗祠位于水阁周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原有三进。头门与二进“大本堂”已于20世纪80年代拆除,仅保留后进“对越楼”。大庙周村的开元周氏支祠亦三进,堂名“允安堂”,现后进保存完好。另阁老府内有周氏祖堂数楹,为开元周氏池头周支后裔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民居。
  民国时期,陶家路村亦有周姓祠堂,为沿海常见的草舍房屋,是境域内利济塘(四塘)后唯一的宗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谢氏宗祠 位于后塘河龙舌桥西北,全称“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由谢迁倡议,谢丕承建。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共三进:首进称长二公祠,悬“宝树堂”匾;二进称三太傅祠,供奉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神像;三进称伯登公祠,供奉东山谢氏一世祖谢缵神主。祠东为停灯棚,平时放置元宵灯会时用的灯彩;祠西为积谷仓,五开间。祠前大通路上,竖“东山并秀”、“太傅流芳”两座牌坊。路南河面上,有人工堆建的文房四宝及笔架山。
  谢姓除宗祠外,十八房各建支祠。大房祠堂又名朝北祠堂,位于万安桥东,共三进,堂号“承仁堂”,门额白底黑字题“谢氏大房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二房以阁老府葆光堂充春节及元宵节祭祖之所。二房下各支另建祠堂,如大房有行五公祠,汝房有“一甲重光祠”,十房祠又称方伯祠(在大方伯第光裕堂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辟谢钟和故居知止斋为“太傅祠”,供奉谢迁上三代、下三代共七代神主,悬匾“敬时思孝”。三房祠在三门堰东南30米处,坐南朝北,正屋五开间,另有两厢房,门额红底黑字题“元三房祠堂”,正堂悬匾“永思堂”;三房祠正北是“元三公祖堂”,门额绿底黑字,单间,坐北朝南,悬匾“树德堂”,为明谢丕手笔,两边有红底金字“晋代再传三太傅,越江一望两东山”楹联。四房祠堂在藕荷弄平山上,号“敬业堂”。六房祠堂在大房祠堂东,坐北朝南,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七房祠堂又称“回六公祠”,在南麻地红桂路边,坐西朝东,单进三楹,土地改革时作民居。中宅四房合祠在后河塍泰和房东,门额“中宅祠”,两进五楹。十二房祠堂又称小祠堂、火车墩祠堂,共三进,头进门额“谢氏四世祖祠”,二进称“存著堂”,三进为“奉思楼”,楼西又有楼房五楹,2001年拆除。十三房祠堂在龙舌桥西,为十三房下龙舌房、百岁坊、季能房三支祭祀之所;另第十堡菊溪弄有季能房祖堂,单进三楹,悬匾“承庆堂”,土地改革时作民居。十五房祠堂在后河塍,门额“回五公祠”,悬匾“希范堂”,清末谢纶辉改建,故民间又称“纶辉祠堂”。十六房祠堂在后塘河,门额“回八公祠”。十八房祠堂在后塘河戚家桥北,单楹独间。五房、十四房、十七房祠堂不详。
  李氏宗祠 在三门堰北、黄氏节孝坊南。坐东朝西,两进,门额砖雕“李氏宗祠”,为倪家路村李氏所建。另在倪家路村亦有李氏宗祠。
  戚氏宗祠 在后塘河戚家桥北、谢氏十六房祠西。在后街咸和房北亦有戚姓祠堂。
  方氏宗祠 在水阁周村方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洪氏宗祠 在大庙周村洪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吴氏宗祠 在大古塘南。20世纪90年代改建为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教工宿舍。
  施氏宗祠 在海南村施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