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姓氏的情况。其中包括姓氏录、部分姓氏来历、宗祠等。
关键词:
泗门镇
姓氏
内容
第一节 姓氏录
境内居民历来从父姓,亦有极个别从母姓。2004年,全镇有182姓,其中单姓180个,复姓2个。所有姓氏中,以周姓人口最多,4628人。谢姓次之,4375人。沈、陈2姓分别为3520人、3233人。2000~3000人的有王、张、杨3姓。1000~2000人的有姚、马、诸、施、吴、徐、戚、黄、应、李10姓。500~1000人的有阮、钱、邵、宋、宣、赵、章、严、许、孙、潘、魏、任、洪、倪、陆、汪、符18姓。1姓1人的有柏、敖、蔺、卞、晏、操、齐、谈、聂、敬、房、向、关、隆。
全镇182个姓氏排列如下:
丁(121)、干(22)、马(1447)、万(34)、王(2928)、仇(2)、毛(324)、韦(2)、方(349)、邓(26)、贝(5)、水(2)、车(9)、卞(1)、牛(2)、龙(6)、包(3)、冯(484)、兰(3)、叶(290)、边(14)、卢(48)、石(21)、孔(5)、平(50)、白(3)、史(27)、厉(35)、乐(6)、田(80)、甘(20)、许(687)、孙(593)、华(24)、毕(2)、戎(32)、任(565)、吕(112)、邢(4)、邬(2)、关(1)、阮(880)、刘(444)、朱(474)、安(7)、齐(1)、应(1068)、汤(10)、伍(6)、成(327)、向(1)、何(461)、岑(12)、余(156)、李(1045)、杜(264)、宋(803)、时(2)、芦(59)、杨(2525)、沈(3520)、苏(7)、邵(808)、谷(8)、陈(3233)、张(2905)、汪(500)、陆(505)、劳(93)、邹(82)、邱(69)、励(94)、吴(1375)、严(736)、沙(65)、郑(320)、范(263)、屈(2)、杭(15)、金(386)、罗(214)、茅(10)、欧阳(2)、武(2)、郎(37)、孟(72)、单(339)、易(4)、林(77)、周(4628)、苗(272)、房(1)、郁(9)、柏(1)、闻人(2)、姚(1703)、封(59)、施(1383)、项(6)、茹(7)、宣(656)、骆(11)、侯(5)、钟(123)、赵(793)、姜(28)、段(12)、洪(539)、郦(12)、贺(7)、晏(1)、柳(8)、费(47)、奕(185)、胡(351)、唐(89)、袁(102)、殷(29)、夏(106)、贾(19)、敖(1)、徐(1286)、顾(329)、郭(104)、陶(145)、班(2)、凌(21)、诸(1423)、莫(46)、钱(823)、倪(524)、谈(1)、聂(1)、秦(300)、奚(4)、柴(37)、高(253)、章(749)、黄(1143)、梁(64)、屠(249)、曹(102)、萧(2)、崔(184)、盛(10)、戚(1210)、符(500)、隆(1)、游(4)、彭(8)、蒋(178)、傅(224)、董(152)、韩(216)、鲁(224)、温(2)、谢(4375)、葛(30)、曾(17)、程(10)、敬(1)、喻(9)、舒(2)、景(118)、蓝(3)、褚(122)、雷(5)、鲍(192)、裘(98)、管(4)、蔺(1)、缪(6)、熊(338)、蔡(122)、谭(21)、潘(571)、樊(61)、操(1)、薛(7)、魏(567)、戴(71)、瞿(3)
第二节 部分姓氏来历
境内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茹、仇两姓。清《东山志》卷一“汝仇湖”载:“汝仇本茹仇,唐宋时有茹氏、仇氏居湖之东北,因以为名。”元代后,逐渐形成杨、诸、周、谢四大姓。
杨姓祖籍安徽无为州。据《双桥杨氏宗谱》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余姚县尉杨袭璋遭战乱难归,遂家于开元之东蒲。杨袭璋之孙杨铁、杨钺兄弟,始迁双桥(今镇南杨家自然村),世称“双桥杨氏”。
境内杨姓聚居地有新桥、杨家、东新屋、钱家桥、木桥头、后新宅、皇封桥等。以杨姓为村名的有杨家、杨巷桥、杨家道地。2004年,全镇有杨姓2525人。
诸姓 原居烛溪乡。清《东山志》载:“诸琦,字伯琦,宋尚书右仆射汝诚之孙,累官兵部员外郎,避金兵自邑之烛溪,徙居东山汝仇湖畔。”因旧谱失传,清光绪年间重修《东山诸氏后宅谱》时,奉宋仆射公诸倬为一世祖,四世祖诸涛、诸沐兄弟自烛溪迁居泗门一带。诸涛迁居东山乡,六世时衍为四宅(派):华一为东宅房支祖,宝五为西宅房支祖,宝二长子礼睦为后宅祖,次子礼立为南宅祖。诸沐迁居开元乡,六世时衍为二宅:善二为东堑房支祖,善三为西堑房支祖。
境内诸姓聚居地有西堑、南宅、西宅、第十堡等。2004年,全镇有诸姓1423人。
周姓 境内周氏分东蒲周氏和开元周氏两大支,于宋末相继迁入。据《余姚东蒲周氏宗谱》载:“始迁祖福四,自鄞县小皎徙余姚洪岙,复迁本邑东蒲。”水阁周村周姓世称“开元周氏”,以北宋湖南营道县周从远为一世祖,四世祖即著名学者周敦颐,六世祖周季友为避金兵之乱徙居余姚丰山,九世祖周伯雨于淳熙初年再迁开元乡汝仇里叶郎桥之右(现水阁周村)。明初分明楼、高屋、竹堑、花坛、后水阁、南水阁、中水阁、西塘下、东墙弄、陶家堡、槐树房、东庄、兰畹、南垫等十四房。大庙周村周姓即为开元周氏分支。
镇境内以周姓为村名的有东蒲周、水阁周、大庙周、池头周、下大庙周。2004年,全镇有周姓4628人。
谢姓 祖籍河南太康。南宋德祐二年(1276),谢长二奉寿和太皇太后谢道清诏,自台州临海县八叠村避乱于余姚东山乡汝仇湖之第四门,奉为泗门谢氏一世祖。明成化五年(1469)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南东房(六房)、南西房(七房)、中宅南房(八房)、中宅北房(九房)、中宅东房(十房)、中宅西房(十一房)、后塘河房(十二房)、龙舌房(十三房)、乌楼房(十四房)、东弄堂房(十五房)、西弄堂房(十六房)、老荣房(十七房)、后东房(十八房)。其中大房至七房总称南七房,八房至十一房总称中宅四房,十二房至十八房总称后七房。
镇境内谢姓聚居于建成区四个社区,以谢姓为村名的有南谢、谢家路、谢家窝。2004年,全镇有谢姓4375人。
孙姓 一世祖孙议,宋皇祐年间任余姚榷酤司,遂家于开元乡万石桥,后裔孙柏春迁居铜钱桥。
第三节 宗祠
新中国成立前,除杨、诸、周、谢四大姓外,李、戚、施、洪、吴等姓亦建有宗祠。
杨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双桥杨家。因先祖汉太尉杨伯起“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之语,而以“留清堂”为名。祠内塑有宋高士杨子祥像。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辟为杨家小学校舍,20世纪80年代拆除。
诸氏宗祠 位于镇南村水路头(古名石山里),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有前后两进,前进悬“诸氏宗祠”匾,后进正屋五开间,称“崇本堂”。
另,第十堡有诸氏后宅支祠。原祠乾隆五十年(1785)毁于火灾,道光三年(1823)重建。前后两进,前进悬“后宅支祠”匾,后进正屋称“植本堂”。祠前有池,池上有桥名“十堡桥”,由明诸燮题额。
周氏宗祠 东蒲周氏宗祠位于东蒲村旭日东升桥堍,占地六亩八分,堂名“务本堂”,明代末年由周建三主持建造。1951年改为东蒲小学,1972年10月拆除。
开元周氏宗祠位于水阁周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原有三进。头门与二进“大本堂”已于20世纪80年代拆除,仅保留后进“对越楼”。大庙周村的开元周氏支祠亦三进,堂名“允安堂”,现后进保存完好。另阁老府内有周氏祖堂数楹,为开元周氏池头周支后裔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民居。
民国时期,陶家路村亦有周姓祠堂,为沿海常见的草舍房屋,是境域内利济塘(四塘)后唯一的宗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谢氏宗祠 位于后塘河龙舌桥西北,全称“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由谢迁倡议,谢丕承建。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共三进:首进称长二公祠,悬“宝树堂”匾;二进称三太傅祠,供奉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神像;三进称伯登公祠,供奉东山谢氏一世祖谢缵神主。祠东为停灯棚,平时放置元宵灯会时用的灯彩;祠西为积谷仓,五开间。祠前大通路上,竖“东山并秀”、“太傅流芳”两座牌坊。路南河面上,有人工堆建的文房四宝及笔架山。
谢姓除宗祠外,十八房各建支祠。大房祠堂又名朝北祠堂,位于万安桥东,共三进,堂号“承仁堂”,门额白底黑字题“谢氏大房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二房以阁老府葆光堂充春节及元宵节祭祖之所。二房下各支另建祠堂,如大房有行五公祠,汝房有“一甲重光祠”,十房祠又称方伯祠(在大方伯第光裕堂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辟谢钟和故居知止斋为“太傅祠”,供奉谢迁上三代、下三代共七代神主,悬匾“敬时思孝”。三房祠在三门堰东南30米处,坐南朝北,正屋五开间,另有两厢房,门额红底黑字题“元三房祠堂”,正堂悬匾“永思堂”;三房祠正北是“元三公祖堂”,门额绿底黑字,单间,坐北朝南,悬匾“树德堂”,为明谢丕手笔,两边有红底金字“晋代再传三太傅,越江一望两东山”楹联。四房祠堂在藕荷弄平山上,号“敬业堂”。六房祠堂在大房祠堂东,坐北朝南,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七房祠堂又称“回六公祠”,在南麻地红桂路边,坐西朝东,单进三楹,土地改革时作民居。中宅四房合祠在后河塍泰和房东,门额“中宅祠”,两进五楹。十二房祠堂又称小祠堂、火车墩祠堂,共三进,头进门额“谢氏四世祖祠”,二进称“存著堂”,三进为“奉思楼”,楼西又有楼房五楹,2001年拆除。十三房祠堂在龙舌桥西,为十三房下龙舌房、百岁坊、季能房三支祭祀之所;另第十堡菊溪弄有季能房祖堂,单进三楹,悬匾“承庆堂”,土地改革时作民居。十五房祠堂在后河塍,门额“回五公祠”,悬匾“希范堂”,清末谢纶辉改建,故民间又称“纶辉祠堂”。十六房祠堂在后塘河,门额“回八公祠”。十八房祠堂在后塘河戚家桥北,单楹独间。五房、十四房、十七房祠堂不详。
李氏宗祠 在三门堰北、黄氏节孝坊南。坐东朝西,两进,门额砖雕“李氏宗祠”,为倪家路村李氏所建。另在倪家路村亦有李氏宗祠。
戚氏宗祠 在后塘河戚家桥北、谢氏十六房祠西。在后街咸和房北亦有戚姓祠堂。
方氏宗祠 在水阁周村方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洪氏宗祠 在大庙周村洪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吴氏宗祠 在大古塘南。20世纪90年代改建为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教工宿舍。
施氏宗祠 在海南村施家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拆除。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