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7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17
页码: 44-60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泗门镇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冬稍长,春秋略短,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有较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关键词: 气候 自然环境 泗门镇

内容

泗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冬稍长,春秋略短,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有较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第一节 四季
  四季历期
  夏冬稍长,平均历期在100天以上;春秋略短,平均历期70天左右。
  四季特征
  春季 春分后天气转暖,平均气温上升至17.9℃左右。时有冷空气南下,天气时冷时热,气温曲折回升。据记载,1957年4月3日最低气温0.4℃,1967年4月30日最高气温34.1℃,相差33.7℃。春季雨量明显增多,降水量和降水日占全年的25%左右。清明后,常出现倒春寒天气,易造成作物苗期灾害。春季为冰雹主要出现的季节。
  夏季 春夏之交,冷暖空气交锋,常出现连阴雨、暴雨、冰雹、龙卷风,时有洪涝灾害发生,俗称梅雨期。一般6月上旬入梅,6月底7月初出梅,平均25天。梅雨期降水量和降水日占全年的10%~13%。暖气流偏强的年份,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出梅后,副热带高压日趋增强,气温迅速上升,天气晴热干旱,时有雷阵雨,俗称伏旱。伏旱时期,镇境内河流池塘经常出现干涸断流现象。
  夏季是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季节,常有暴风骤雨。热带风暴伴随的暴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伏旱酷暑。
  秋季 夏秋之交,东南季风转向东北季风,冷空气南下。同时,热带风暴侵袭频繁,暴雨大风多发。深秋,昼夜温度差大,降水减少,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有时暖气流偏强,出现秋雨连绵的秋涝或气温居高不下的“秋老虎”天气。
  冬季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多刮西北风,天气晴冷干燥,常有降雪天气。有时暴发寒潮,短时间内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出现冰冻天气。也有少数年份暖气流偏强,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出现“暖冬”。冬季天气偏旱,12月及1月为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因蒸发量小,一般不会出现河流断流现象。
  第二节 日照
  日照
  1964~2004年,镇境年平均日照2083小时,比全市年平均日照1959.3小时略高。最多的1963年为2400小时,最少的2002年为1550小时。年日照率47%。各月日照时数以8月最多,历年平均260.9小时,其中1967年8月达370.7小时,日照率91%。2月最少,历年平均115.5小时,其中最少的1954年5月仅69.6小时,日照率16%。
  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2千卡/平方厘米,折合光合有效辐射量54.4~56.1千卡/平方厘米。全年辐射量以7月最多,为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
  太阳辐射光能利用率
  早稻约1%,其他作物约0.5%。耕作制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棉花、大麦轮作制为0.53%,丰收年可达0.74%。水稻、大麦轮作制为0.83%,丰收年可达1.1%。光温效率的时间分布:6~9月接近1%,12月至次年2月仅0.2%。
  第三节 温度
  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
  1971~2004年,年平均气温16.5℃。其中1971~1987年,年平均气温16.2℃;1988~2004年,年平均气温17.1℃。1976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5.5℃;1998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8℃。年际相对变率2.5%。7月平均气温最高,历年平均28.3℃,极端最高气温41.7℃,出现在2003年7月17日。1月平均气温最低,历年平均4.6℃,极端最低气温-9.3℃,出现在1977年1月5日。
  界限温度与积温
  界限温度0℃~0℃积温5919℃,5℃~5℃积温5581℃,10℃~10℃积温5124℃,15℃~15℃积温4491℃,10℃~20℃积温4220℃,10℃~22℃积温3992℃。
  界限温度在10℃~10℃之间,为棉花、水稻等夏季作物的生长期,以活动积温历年平均5124℃,80%保证率计算,都小于麦—稻—稻一年三熟制的要求指标5300℃。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采用延长秧龄、推广早熟早稻和春粮早稻割青等措施调节季节,以推行三熟制。20世纪90年代起,镇境南部稻作区一般采用二熟制。界限温度15℃~20℃为连作稻的安全生长期,活动积温历年平均3758℃,比连作稻栽培积温要求3600℃略高,对安全齐穗仍有一定风险。
  第四节 降水
  降水量
  1954~2004年,镇境年平均降水量(含雨、雪、冰雹,下同)1314.9毫米。年际变幅:1954年1821.6毫米为最多,1967年679.2毫米为最少。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1955年、1967年、1968年、1978年、1979年,出现概率9.1%。大于1500毫米的涝年有1954年、1959年、1961年、1966年、1973年、1983年、1989年、1998年、1999年、2002年,出现概率18.2%。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春雨、梅雨、秋雨与伏旱、秋冬旱互相交替。降水最高峰在8~9月台风季节,历年平均641.3毫米,占全年的45%。降水次高峰在6月梅雨季节,历年平均298.4毫米,占全年的22.7%。
  降水日数
  1954~2004年,年平均降水151.2天。1989年最多,计180天;1967年最少,计111天。一年中5月份最多,平均16天;11月最少,平均9天。暴雨日年平均2.8天,最多年份6天,以5~9月出现频率最高,其中9月受热带风暴影响尤为频繁。
  蒸发
  历年平均年蒸发量1386.8毫米,略高于降水量。7、8月份蒸发量最大,分别比降水量大32%和43%。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四季寒旱暴雨天气
  春寒1961~2004年,清明后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等于11℃的倒春寒出现13年,几率30%,最近一次出现于1996年。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的春寒出现15年,几率36%,其中7次出现在4月中旬。
  夏寒1961~2004年,5月下旬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0℃出现13年,几率30%,最近一次出现在1974年6月4日。
  秋寒 立秋后,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0℃或22℃称为秋寒。1961~1987年,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0℃的终日平均日期为9月27日,保证率80%为9月22日。其中出现在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的各2年,几率7%。出现在9月下旬16年,几率59%。最早见于1981年9月9日,最迟见于1962年10月13日。
  干旱 有伏旱、秋旱、冬旱。伏旱发生在7、8两月,秋旱发生在9、10两月,冬旱发生在冬季。1961~2004年共发生干旱18次,几率32.7%,其中伏旱9次,占50%;秋旱4次,占22.2%;冬旱5次,占27.8%。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67年7月22日至10月11日,旱期持续82天,其间降水量仅21.7毫米,达极旱标准。
  梅季暴雨 均发生于6~7月,几率22%。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83年5月27日至7月18日,实测雨量526毫米,占当年雨量39%,4万余亩棉田被洪水淹没。
  风暴雹雪天气
  热带风暴(台风) 1961~2004年,镇境受热带风暴影响55次,平均每年1.3次。热带风暴影响一般为8~9月,最早出现为1961年5月20日3号台风,最晚出现为1964年10月15日23号台风。热带风暴侵袭时,常伴随大风暴雨。风力最强为2004年8月12日云娜台风,最大风速58米/秒,最大风力逾12级。雨量最多为1962年9月3~6日的14号台风,达564.1毫米,建成区被淹数天,农田受淹达17天。44年中,雨量100毫米以上的热带风暴影响31次,几率70.4%。因热带风暴引起灾害11次,几率25%。
  龙卷风 镇境北部沿杭州湾一带为龙卷风易发地区。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83年9月16日15时40分,龙卷风自万圣一带向东移动,席卷小曹娥、朗霞等乡镇。4分钟内,造成死10人、重伤69人,塌房9830间,棉地受灾3100亩,晚稻受灾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
  冰雹 1960年、1979年、1980年、1998分别在镇境出现4次。最近一次在1998年4月7日,春粮作物稍受影响。
  积雪 1960年后,因积雪造成不同程度灾害的有10次,平均4.5年1次。因镇境属平原地区,积雪造成的灾害影响较轻。
  附 泗门主要自然灾害
  宋
  明道二年(1033)八月,涝灾,漂没民舍。
  宝元元年(1038)七月,大风雨,海水内溢,溺民害稼,饥荒。
  嘉祐六年(1061)七月,涝灾。
  熙宁八年(1075),旱灾。
  元祐八年(1093),大风,海潮毁堤侵田。
  元符二年(1099)十月,大风暴雨,江水陡涨。
  宣和六年(1124),涝灾。
  绍兴元年(1131),瘟疫流行,饥馑。
  绍兴五年,旱灾。
  绍兴十八年八月,涝灾,害稼。
  绍兴二十四年,旱灾。
  绍兴二十七年,大水。
  绍兴二十八年,大风,水。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水,饥。
  乾道元年(1165)春,淫雨,寒败苗,饥馑,时疫并生。
  乾道三年九月,海溢。
  乾道八年五月,涝灾,漂民舍,稼尽败。
  淳熙元年(1174),大旱。
  淳熙三年八月,淫雨。
  淳熙四年九月,大风雨驾海涛,全县决堤2560丈,溺死40余人。
  淳熙七年,旱,饥。
  淳熙八年五月,大水漂没民舍,田稼尽腐,大饥。
  淳熙十四年,旱灾。
  绍熙五年(1194)秋,余姚西部塘之谢家塘为海涛所决。
  庆元二年(1196),涝灾。
  庆元四年,霖雨至八月。
  嘉泰四年(1204),旱灾。
  嘉定二年(1209)夏,大水坏田庐,害稼穑。
  嘉定六年十二月,风潮坏堤,危及余姚县沿海八乡。
  嘉定九年,大水。
  宝庆二年(1226)秋,大风海溢,余姚县沿海溺民舍百十家。
  嘉熙四年(1240),旱,大饥。
  淳祐二年(1242),涝灾。
  景定二年(1261),涝灾。
  咸淳二年(1266)六月,海溢。
  咸淳七年五月,大风,海溢,堤坏。
  咸淳八年八月,涝灾。
  咸淳十年四月,大风拔树,饥。
  元
  大德五年(1301),海溢。
  大德六年,五月不雨至六月,饥。
  大德七年,海溢。
  大德十一年,大旱,饥,疫,耗户过半。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水害稼。
  (后)至元元年(1335)夏,海溢,堤坏,自上林至兰风数十里,民叹其鱼。
  (后)至元四年六月,海溢。
  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至七月,旱。
  至正二十三年夏,旱。
  明
  洪武十一年(1378),海溢,堤决,居民漂没无算。
  正统七年(1442)秋,海溢。
  正统八年七月,海溢。
  正统九年八月,海溢。
  正统十年,大疫,人绝往来。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大雪,延至次年二月。
  天顺元年至三年(1457~1459),旱灾连年,饥荒。
  天顺八年七月,海溢。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溢,余姚县沿海溺男女700余口,庄稼无收,饥荒。
  成化九年八月,海溢。
  成化十二年,大雨害稼。
  成化十七年至十九年,涝灾连年,大饥荒。
  成化二十三年秋,大旱,饥。
  弘治七年(1494)七月,海溢。十一月大旱至次年三月。
  弘治十一年六月,涝灾,水高三四尺。
  弘治十二年春,不雨。
  弘治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五月晦乃雨,大饥。
  弘治十四年秋,旱,并蝗灾,大饥。
  弘治十五年春,麦绝收。七月,大雷电,海溢。
  弘治十八年,地震,鸡雉皆鸣。
  正德元年(1506)夏,旱,饥。
  正德三年六月至十二月,不雨,饥。
  正德四年七月,涝灾。十一月,大冰害豆、麦、橘、柚。
  正德五年十月,涝灾,饥。
  正德七年七月十九日天将曙,海溢,决堤。漂没庐舍人畜,夜磷火被海,有兵甲声,大饥,民食草根树皮。
  正德十年三月,雨雹,大者如拳,伤麦杀禽鸟。
  正德十二年四月,地震。十二月至闰十二月,大雪。
  正德十三年秋,海溢。
  正德十四年夏,旱,饥。秋,海溢,饥荒严重。
  正德十五年夏,旱,饥。
  嘉靖二年(1523)夏,旱,饥。
  嘉靖三年,螟,饥。
  嘉靖四年夏,旱,瘟疫。
  嘉靖六年春夏,涝灾,无麦苗,大饥。
  嘉靖十年八月,涝灾。
  嘉靖十八年,旱。
  嘉靖十九年夏,蝗灾。秋,发大水。
  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连年旱灾,饥荒。
  嘉靖二十五年,海溢。
  嘉靖二十九年,瘟疫。
  嘉靖三十一年,旱。
  嘉靖三十六年,岁饥。
  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连年旱灾。
  嘉靖四十年秋,涝灾。
  嘉靖四十三年夏,大旱。
  隆庆三年(1569),飓风,海啸,漂没人畜无算。
  万历元年(1573),旱。
  万历三年六月,海啸坏庐舍。
  万历七年,旱。
  万历十年,旱。
  万历十四年,地震。
  万历十六年春,大饥,瘟疫盛行。夏,旱。
  万历二十一年秋,旱。
  万历二十三年春,雪弥月不霁。
  万历二十四年秋,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旱。
  天启七年(1627)七月,大水。
  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三日,海溢,漂没人畜无数。
  崇祯七年八月,大水。
  崇祯八年,地震。
  崇祯十四年正月,雨雪不止。六月,蝗灾,大饥。
  崇祯十七年,旱。
  清
  顺治元年(1644),旱,饥。
  顺治五年四月,雨雹。
  顺治十一年夏,大旱,河底开裂。十二月,大雪。
  顺治十五年三月,大雨雹。七月,大风。
  顺治十八年,大旱,饥。
  康熙二年(1663)六月,大风潮,漂庐舍,坏禾棉,伤人畜无数。
  康熙三年八月,大水。
  康熙七年六月,地震。
  康熙九年六月,大风,害稼。
  康熙二十九年七、八月间,涝灾。平地水高丈余,漂溺民舍无数,庄稼无收,饥荒。
  康熙三十二年夏,旱,歉收。九月,大水。
  雍正元年(1723)七月,海啸,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万家,人畜俱淹。秋,大旱,荒。
  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夜,海溢,平地水高一丈,塘南余六七尺,东山乡濒海居人溺死者以千计。堤冲坏十之二三。
  乾隆元年(1736)九月,大疫,棺价腾涌,送丧号哭不绝于耳。
  乾隆九年七月,海啸,棉花歉收。
  乾隆十六年,旱,大饥。
  乾隆十九年七月,涝灾。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大风拔木,损民舍。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大风连旬,拔木损房,棉无收,沿大古塘居民饥荒。
  嘉庆元年(1796),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坏。
  嘉庆九年春,雨伤稼禾,米价腾涌。
  嘉庆十一年,地震。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上虞后郭堤决,晚禾尽没。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日,大风,海溢毁堤。初八日,大雨,平地水高数尺,稻棉受淹。八月初四、初五,大日,复大雨,海溢,木棉尽坏。岁饥。
  道光五年七月十日,大风,拔木、坏庐舍,损禾棉。
  道光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海溢。
  道光十一年夏,淫雨害稼。秋,大水,饥。
  道光十二年闰九月至次年正月,连续阴雨,柴米昂贵,饥荒严重。
  道光十三年九月,海啸,棉地尽淹,大饥,米尽,人食草根树皮。
  道光十五年夏,旱。七月,大风雨坏海塘,没庐舍,余姚沿海溺死人畜无算。
  道光十六年,大疫。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大雪厚三尺余,市中鲑鱼薪〓皆绝。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大水,坏塘,漂没庐舍。七月,大风,海溢。八月,复大水。
  道光二十四年夏,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大旱。七月三十日,夜半地震。
  道光二十七年秋,旱。
  道光二十九年,芒种后大雨十日,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
  道光三十年八月十二日夕至十六日,大雨,上虞后郭塘圮,泗门镇内水高二尺余。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夜,地震。
  咸丰三年三月初十,夜半地震。十一日昼、十三日昼、十四日夜,连日皆震。
  咸丰六年八月,蝗灾。
  咸丰八年夏,淫雨损禾。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积四五尺。
  同治元年(1862)夏秋,干旱。
  同治四年闰五月上旬,大水。
  同治九年九月三十日,雨雹损禾。
  同治十二年夏秋,干旱。
  同治十三年秋冬,干旱。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四,大风毁房,沿海木棉摧折过半。
  光绪八年二月十六,大雷雨。十七日,雷止而雪。二月二十一日,雷电交加。三月十二日,暴雨接连阴雨。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十五日,秋雨连绵。禾棉秋收仅三成。
  光绪九月初二日,大风雨,海溢。
  光绪十年八月,大水。
  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大水冲坏堤塘,坏庐舍无算。八月至十月,淫雨四十七天,禾棉歉收,饥民四起。
  光绪二十四年,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夏,霍乱流行,多人死亡。
  光绪三十二年秋,淫雨,禾棉歉收。
  宣统元年(1909)春,涝灾。
  宣统二年闰六月十六日,台风暴雨,民房被卷,人畜受淹。
  宣统三年七月,海溢。八月,淫雨,木棉歉收。
  中华民国
  元年(1912)6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2年7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3年,大旱,时疫流行,儿童夭亡尤多。
  4年7月16日夜,海潮涌入利济塘,冲没房舍、人畜、盐板无数。
  6年11月,大寒,河水皆冻。
  7年2月13日,午后地震,夜半又震。7~9月,3个月不雨,旱灾。
  11年8月初,涝灾。
  13年秋,涝灾。
  16年7~9月,3个月不雨,旱灾。
  17年7月,旱。
  18年3~5月,3个月不雨,旱灾。
  20年春,低温久雨,涝灾。
  23年秋,旱灾。
  29年夏,至大暑不雨,大旱。
  31年,中伏大旱。8月12日夜,强台风袭境。
  34年,旱,虫灾。
  37年7月7~10日,暴雨成灾,平地水高三尺。
  1949年7月24日,台风暴雨,海堤决口。夹塘乡6800米海塘溃决,死91人,伤11人。沿海各乡棉花绝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8月20日,遭强台风袭击,沿海潮位比平时高近3米,潮水冲毁海塘。9月19日,台风暴雨再次袭击,海塘多处被毁。余姚沿海倒房舍277间,死伤11人。
  1952年5月18~31日,多雨成涝,损禾稼。
  1953年5月6日晚,冰雹。6月30日起,连旱59天。
  1954年5月7日至6月13日,先后暴雨4次,涝灾,损禾稼。
  1956年7月8日下午6时,大风暴雨夹冰雹,坏房舍,伤人畜,损庄稼。8月1日,12号强台风过境,泗门区倒房300余间,稻棉严重受损。
  1957年7~8月,干旱。
  1958年5月23日至8月27日,连续干旱,农田严重受灾。
  1960年夏,旱,水稻减产。
  1961年5~8月,干旱60天,秋粮减产。
  1962年9月3~6日,受14号台风影响,雨量达566.7毫米,建成区积水三尺余,镇境南部20000余亩水稻受淹,积水10天方退。
  1967年7月22日至10月11日,连续82天基本无雨,河、池、井均干涸。泗门镇组织各大队抽水机船,从青山江河底用人力拖行至马渚斗门,从姚江抽水救急,但无济于事,全镇晚稻绝收。群众生活用水靠刮井底和在河底掘井解决,一担水价高至0.8~2元。
  1969年2月,低温多雨,极端最低温度降至-9℃。10月初起,连续干旱43天。
  1971年6月24日至9月15日,连续干旱,稻棉减产。
  1972年2月5~12日,大雪8天,积雪30厘米,公路交通中断。
  1973年10月28日至次年1月底,连续干旱70余天。
  1976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春寒。
  1977年1月,下雪21天,积雪20厘米。1月5日,极端最低气温-9.3℃,此最低气温纪录保持至今。8月21~23日,台风暴雨,涝灾,棉花歉收。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发生3级地震。8月23日,受10号台风影响,海涂棉地受淹。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14号台风影响,风力9~11级,阵风12级,强风暴雨持续36小时。
  1983年9月16日15时40分,龙卷风自万圣乡向东席卷小曹娥、朗霞等乡镇。4分钟内,死10人,重伤69人,塌房9830间,棉地受灾3100亩,晚稻受灾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
  1984年6月13~14日,暴雨一昼夜,雨量161毫米,农作物受淹。
  1985年12月9日,大雪,严寒持续11天,最低气温-8.1℃,公路交通受阻。
  1988年8月8日,7号台风过境,最大风力11级,8级大风持续6小时。
  1989年8月17~23日,连续暴雨,雨量达300毫米以上,棉花严重减产。
  1990年春夏之交,出现“空梅”天气。7月4日起,伏旱。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29小时。
  1991年1月4~5日,连续降雪14小时,公路交通受阻。12月27~28日,大雪,严寒持续近一周。
  1992年7月13日晚上21时30分,万圣部分地区遭受龙卷风袭击,棉花受损2200亩,工厂简易工棚倒塌20间。
  1992年8月30~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风力9~10级,伴大暴雨。9月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大暴雨,棉花大面积倒伏。
  1994年8月21日,17号台风过境,大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15小时。21300亩棉田受损,300米海塘塌方,19间在建房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
  1997年8月18~19日,11号台风过境,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30小时,阵风11级。3万余亩棉田、7922亩水稻受损,1639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万元。
  2000年8月7日,台风“杰拉华”过境,最大风力9级。8月30日,受台风“派比安”影响,出现8~9级东北大风。9月13~15日,台风“桑美”过境,时逢天文大潮,杭州湾涂地坍缩,危及海堤。
  2001年6月下旬,受台风“飞燕”外围影响,又逢梅雨季节,连续暴雨。6月26日,雨量100毫米以上,是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近30%。
  2002年9月16日,台风“森拉克”影响镇境,最大风力10级。
  2004年8月12日,台风“云娜”过境,中心风力17级,过程最大风速58.7米/秒,强度超过有记录的1956年12号特大台风。因抗御台风措施得当,故无重大经济损失。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