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562.55;P931
页数:
10
页码:
34-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泗门镇的地质地貌,镇境地处昌化—普陀断裂带东部,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最发育,侏罗系火山岩有小片出露,其他均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下。镇境大部为平原,中部略高,东南微倾。
关键词:
地质
地貌
自然环境
泗门镇
内容
镇境地处昌化—普陀断裂带东部,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最发育,侏罗系火山岩有小片出露,其他均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下。镇境大部为平原,中部略高,东南微倾。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泗门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为主,次为侏罗系。
第四系分布全境,全新统与中更新统发育较全,下更新统缺失。沉积物以冲击、湖积、海积及过渡类型为主,厚度70~130米。余姚标准孔岩心显示,41.7米以下为晚更新世地层,其上为全新世地层。
中更新统之江组,深埋于平原底部,直接覆盖于基岩上,顶板深埋85~124米,厚度3~6米,为洪积或洪积成因的堆积物,岩性为黄灰色黏性土混砾石或碎石混黏性土。
上更新统东蒲组,广泛分布于平原深部,一般分上下两段。下段顶板埋深73~95米,厚20~40米。特征下粗上细,下部系河流相冲积层,岩性以河床相砂砾,暗灰或暗灰绿色,属第一海侵层。上段顶板埋深50米左右,厚25~40米,一般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第一沉积旋回下部为冲积砂、砂砾石,上部为冲积湖亚黏土。第二沉积回旋下部以冲积砂含砂砾、中细砂为主,上部为海相亚黏土,是境内第二海侵层。
上更新统宁波组,土层堆积多受古河流侵蚀切割而缺失,顶板深埋20~30米,厚2~10米,系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岩性为可塑至硬塑状黏土、亚黏土,下部为亚砂土,偶为粉细砂,灰色深灰色为主。
全新统滨海组,分布于全境,厚12~28米,以海相和河相为特征,系境内第三海侵层。可分三段:滨海组下段,河口相为主,局部为湖相。岩性以灰色黏土为主,局部为深灰色土质粉砂,局部含动植物残骸。滨海组中段,系冰后期海侵最盛时产物,下部为浅海相,上部滨海相,为灰色深灰色淤泥质黏土、淤泥质亚黏土,分布广,沉积稳定,微体化石丰富。滨海组上段,主要为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分布于表部。湖沼相堆积物均为湿黏土,上部灰黄、黄褐色,下部灰褐、灰黑色,局部地段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分布在大古塘以南地段;海相堆积物由亚砂土、亚黏土组成,自上而下由黄褐色渐变为灰色深灰色,主要分布在大古塘以北地段。
侏罗系上侏罗统A段,出露于沙堰头龙首山东麓,为流纹质凝灰岩夹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厚度大于495.1米,与下伏地层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
岩石
仅见火山喷出岩及侵入岩,分布于沙堰头龙首山东麓。由燕山系花岗岩和侏罗系火山凝灰岩组成。面积0.16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长河盆地边界断裂位于长河断陷盆地东南侧,为北西倾向的高角度正断层,由多条平行的次级断层构成。控制盆地内第三系、第四系地层沉积,断裂北西盘为第三系沉积,南东盘为中生代火山岩。该断裂带切错东西向构造,因第四系沉积较厚,使得地貌形迹显示不明显。最北侧一条断层带西北端伸入镇境东部,断裂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凝灰岩中,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距今16万年左右。
余姚丽水断裂是浙东较为醒目的一条断裂构造,由福建向北经嵊州过余姚境进入杭州湾水域,走向约300,组成15~40千米的断裂带,呈30~4000米的挤压破碎带。断层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发育,对白垩纪至第四纪地层沉积厚度有明显控制作用。该断层由南西向北东纵穿镇境,经沙堰头采石场测定,最新活动期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4万年左右。
长兴奉化断裂西北起长兴煤山,向东南经上虞、余姚、奉化潜入象山港,由多条30~50千米断层斜裂平行或断续出现构成断裂主体。在上虞东南段成为低山与丘陵平原间的分界,控制同走向第四纪小型盆地。该断裂呈西北—东南向斜穿镇境南部,最新活动期为晚更新世中期晚期,距今5万~10万年。
昌化普陀断裂横跨浙江省北部,由多条平行或斜列的断裂组合成宽约20千米的断裂带。受断裂影响,两侧构造形态不尽相同:南侧北东向紧密线型褶皱构造排列有序,北侧同时发育线型及短轴状褶皱,断裂北侧相对向东推移,褶皱构造及地层托拽现象显著。断裂东段直接控制姚江谷地白垩纪盆地形成,燕山早期沿断裂带发育断裂型的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该断裂呈东西向横穿镇境中部,最新活动时期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距今34万年左右。
地基
岩基地基 自沙堰头龙首山东麓,向北偏东经水路头自然村西、大义桥自然村东穿过东河沿自然村至陶家堡自然村东南,有一组残丘潜山。水路头残丘出露地面约10米;建成区内为三个潜山顶,20世纪50年代尚有小片出露,现均为建筑回填覆盖。沿这组潜山残丘两侧,土层较其他地方薄。据20世纪50年代石油钻孔显示,余姚第四人民医院址土层厚仅25米。该组潜山残丘岩性为上侏罗统火山凝灰岩,极限抗压强度大于100兆帕。
软土地基 临潮海塘以北潮间浅滩,分布饱和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饱水,结构松散,易陷,振动易液化,单人徒步行走下陷2~10厘米,厚度20米以上,容许承载力小于100千帕。在潮流作用下,形态易变,易发生管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不宜作建筑物天然地基。
大古塘以南平原地区,以湖相积为主,垂直30米内具多层结构:最上为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可塑、可塑,饱和,中等压缩性地层,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摇振无反应,局部为黏土,层顶有0.30~0.40米的种植土,属浅表硬壳层,厚度在1.30~2.80米,容许承载120~140千帕,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次上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软流塑、软塑,饱和,高压缩性地层,中等干强度,厚度2.80~5.10米,容许承载110~150千帕,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往下为灰色粉土层,稍密,中等压缩性地层,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高,高韧性,主要由粉土夹粉质黏土组成,厚度3.20~7.20米,层顶埋深5.90~7.60米,沉管灌注桩桩尖极限阻力1000~1500千帕,可作中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再往下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软流塑,高压缩性地层,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无反应,土层厚度17.20~20.30米,层顶埋深9.50~13.10米,层底埋深29.00~31.00米;最下为粉质黏土、粉砂层,中低压缩性地层,力学性质较好,层顶埋深31.20~33.80米,层厚7.00~10.00米,打入式预制桩桩尖极限阻力可达4000~6000千帕,可作高层建筑物桩基持力层。
大古塘以北平原地区,分布松散至稍密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垂直30米内具多层结构:最上为亚砂土层,表层1.80~3.00米内为黄褐色,中等压缩性地层,含铁锰质斑块或结核(俗称硬壳层),表层为0.30米左右种植土,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往下渐变为灰色、深灰色,中至低压缩性地层,振动易液化,厚4~18米,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再往下为粉细砂层,顶板埋深5.5~19.5米,松散至稍密,常夹有薄层黏性土,层部地段有砾石层出现,厚2.6~20米,沉管灌注桩桩尖极限阻力1000~1500千帕,分布较为稳定,可作中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最下为淤泥质土层,顶板埋深14~28米,厚12~25米,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大型高层建筑物一般应越过此层,选择埋深40~60米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附 余姚标准孔岩心特征
层1:0~0.60米,无芯;
层2:0.60~1.91米,灰黄色黏土;
层3:1.91~2.71米,灰黄色黏土;
层4:2.71~5.30米,灰黄色淤质黏土;
层5:5.30~7.12米,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
层6:7.12~13.18米,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
层7:13.18~16.10米,灰色淤质黏土,黏性强;
层8:16.10~21.60米,灰色淤质黏土;
层9:21.60~25.99米,灰色黏土,夹深灰色黏土质粉砂层;
层10:25.99~27.30米,灰色黏土,夹深灰色黏土质粉砂层;
层11:27.30~29.30米,灰色黏土,质纯;
层12:29.30~33.30米,灰色黏土与粉砂质黏土互层;
层13:33.30~34.83米,青灰色黏土与粉砂质黏土互层,有贝壳碎片;
层14:34.83~36.94米,黄褐色黏土质粉砂,局部有贝壳碎片;
层15:36.94~39.09米,浅灰色粉砂质黏土,贝壳常见;
层16:39.09~40.07米,灰色黏土质粉砂,有炭块;
层17:40.07~41.70米,棕黑色黏土,致密;
层18:41.70~45.15米,灰色黏土,中部锈染;
层19:45.15~47.41米,自灰黄色粉细砂、黏土夹粉砂质、黄灰色中细砂、灰色黏土逐层向下递变;
层20:47.41~49.26米,灰黄色半粗砂,底部有少量砾石;
层21:49.26~50.10米,灰黄色中粗砂,有砾石夹层;
层22:50.10~50.84米,灰黄色粗砂,底端见次棱状砾石;
层23:50.84~52.83米,青灰色黏土,致密、较硬;
层24:52.83~55.05米,青灰色黏土与砂层互层,黏土较薄;
层25:55.05~59.50米,灰色细粉砂,下部有圆砾石分布;
层26:59.50~60.19米,青灰色黏土夹粉砂质黏土薄层,局部锈染;
层27:60.19~61.88米,浅绿色粉土质粉细砂夹白色细砂夹层;
层28:61.88~64.10米,灰白色细砂与青灰色黏土质粉细砂互层;
层29:64.10~64.80米,灰白色细砂夹黏土层,向下变为粗砂;
层30:64.80~65.99米,白色黏土粉细砂、青灰色粗砂、砾石递进;
层31:65.99~66.30米,灰白色黏土质粉细砂;
层32:66.30~67.04米,浅绿色中粗砂、粗砂递进,有砾石;
层33:67.04~73.00米,青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略显锈染;
层34:73.00~76.30米,灰色黏土质细砂过渡到中粗砂;
层35:76.30~77.90米,青灰色黏土,质纯,致密;
层36:77.90~79.85米,灰色黏土质中粗砂过渡到粗砂;
层37:79.85~82.56米,灰色黏土,夹细砂和次圆砂石,顶部严重锈染;
层38:82.56~85.07米,灰黄色中粗砂含青灰色黏土;
层39:85.07~86.08米,灰色黏土,略显青色;
层40:86.08~87.50米,灰色砂砾层,底部发育绿色淤泥;
层41:87.50~91.80米,黄灰色坡积成因的砾石,夹黏土。
第二节 地貌
泗门地貌以镇境西南角小片丘陵最高,自南往北呈中部稍高,东南部、北部稍低的微坡平原格局。北部为淤泥质滩涂,呈西南—东北斜弧形与杭州湾相接;滩涂向南至大古塘为滨海沉积平原;大古塘以南为湖海相姚江平原,南西部为龙首山东麓山坡。
岸滩
镇境临杭州湾海岸为淤涨型岸滩,坡度0.3‰~0.6‰,滩面宽100~1500米。1999年,受西山潮流沟影响,滩涂坍缩,局部地段海潮直迫海塘。2000年后,又逐渐向北淤涨,形成西窄东宽斜弧形滩涂边界曲线。滩涂沉积为粉细砂和沙质泥滩,海拔高程0~7米,滩面高程年度变幅一般为30~50厘米,多年变化在1米内。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更而变化,上下物质交换约以2米为界,夏季上部堆积,下部侵蚀,冬季反之。
海岸带升降有明显周期性。从海岸剖面观察,可分为长年周期、季节性周期和暴风波周期,此外还有系列潮汐周期。各种周期变化综合作用,产生不同的潮间带宽度、冲刷和淤积程度。一般大潮淤积,小潮冲刷;夏季淤积,冬季冲刷;台风暴潮期冲刷,过后即淤积。综合结果是淤积大于冲刷,海岸逐渐外移。2000~2004年,加固延伸4条丁坝,淤积日趋加快,使海岸线向北稳步推进。
海滩循环情况分年周期海滩循环和风暴海滩循环。年周期海滩循环:每年3~8月为淤涨期,滩地表部覆盖一层淤泥。9月至翌年2月滩面刷低,部分淤泥冲失。高潮位附近,年冲淤变幅为20~40厘米;中低潮位间,滩面变幅10厘米左右。风暴海滩循环:台风过境一般在每年7~9月,8月最频。若台风与大潮相遇,常酿成异常高潮,滩面冲刷严重,沉积物质粗化。风暴期沉积物一般不易再次冲失。
境内海岸线稳定性不一。万圣段较为稳定,夹塘段次之,湖北段受潮流沟影响最不稳定。历史上海涂淤坍不定,俗称“三年两头坍”,总趋势呈涨大于坍。1978~1979年发生大坍涂,海涂全线坍缩,临潮海塘全部坍毁,海岸线往南缩1~2千米。1998~1999年,海涂再一次坍缩,丁坝坍塌,万圣段涂面最窄处仅余40~50米,涂外呈垂直切面,流沟深达12~15米。湖北西丁坝附近海塘直接临潮。2000年后,加速抛筑4条丁坝。至2004年,4条丁坝分别北延800~1200米,滩涂逐年淤涨,海岸线呈稳定外延趋势。
平原
镇境大部为平原,属宁绍平原中部。平原上河渠成网,地势呈西高东低、中高南北稍低格局。整个平原以大古塘为界,分南北两部分。
大古塘以北为滨海平原,系近900年内海涂淤涨而成,面积38.59平方千米,占镇境平原面积的61.2%。南部略高,海拔4.0~5.0米;北部略低,海拔2.5~3.0米。组成物质为亚黏土、亚砂土和粉砂。因长期垦殖,原始地貌形态被人为地貌类型所替代。自南而北筑有近10条东西横亘的人工土质海塘,多废弃,遗迹仍存。大古塘、解放塘改建为公路,其他土塘多在土地整治时平整为耕地。沿塘基所挖塘河基本保留,成为平原河网中东西向主干河道,与南北向河道沟通。纵横河道隔成的地块内,又为众多沟渠所切割,形成棋盘格状,垦为棉地、果园、鱼塘等。
大古塘以南属姚江平原,面积24.49平方千米,占镇境平原面积的38.8%。这部分成陆于公元1~1100年间,历史上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田也”之说。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为黏土、亚黏土,局部夹有泥炭。地势微呈马鞍状:东北、西南稍高,海拔5~15米;西北、东南稍低,海拔2.5~3.0米。其中西部平原为古汝仇湖湖基,清初垦为田,地势低洼,多河道池沼。河道多系古河道修整而成,纵横构成不规则网状,其间遍布漕斗、池塘、短河道,与因地势挖掘的人工沟渠组成水网。平原上多为水田,间布少量旱地。
丘陵
镇境仅西南部有16.67公顷山坡,为四明山西支余脉龙首山东麓。属侵蚀剥蚀地貌,坡面平缓,由凝灰岩、凝灰熔岩、花岗岩组成。山顶圆浑,山脊不明显,海拔60米左右。南端因长期开采山石,原貌无存。其余修建为墓园,山貌多有改变。
沿龙首山东麓往北偏东,有一组残丘潜山,一直延伸至建成区,未成陆时为海礁。位于水路头自然村西的残丘称石山,高仅10米。建成区内有3处潜山:芦山,位于大义桥东北;平山,位于万安商厦南;鱼山,位于陶家堡自然村东南。3处潜山于20世纪50年代前尚有小片出露,现均为建筑回填覆盖。
第三节 土壤
泗门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滨海平原土壤,自北而南可分为盐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成土年代近,分布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另外,红壤在镇境西南部山坡有少量分布。临潮海塘以北有近2万亩海涂可资开发利用。
主要土壤泗门土壤母质为海相沉积物,由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江河输入的海洋泥沙在海水动力作用下堆积而成,经雨水冲刷及种植耐盐作物逐步脱盐。在长期垦殖过程中,以种植绿肥、豆类及广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耕性,成为较肥沃的种植土层。自北而南依次分3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17个土种。
咸砂土属属盐土类脱盐土亚类,面积近7000亩,分布于七塘与临潮海塘间,垦殖时间仅40年左右。细砂壤土,富含石灰质,盐分威胁大,1米内土层含盐0.1%~0.3%,pH值介于7.4~8.0,有机质含量低于1.25%,全氮含量0.85%,速效磷15PPM,速效钾150PPM。
淡涂砂土属属潮土类钙质潮土亚类,面积近2万亩,其中农田8500亩,分布于解放塘与七塘之间,垦殖时间50~80年。轻壤土,结构松散,且易板结,久旱仍会返盐。有机质含量1.25%~1.35%,pH值介于7.4~7.6,全氮含量0.096%,速效磷20PPM,速效钾30PPM。
淡涂泥土属属潮土类钙质潮土亚类,面积4.2万亩,其中农田近2万亩,主要分布于解放塘与大古塘之间,垦殖时间80~800年。熟化程度高,钙质反映弱,中壤或重土壤。有机质含量1.45%~1.50%,pH值7.2左右,全氮含量0.101%,全磷35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35PPM。
粉泥田土属属水稻土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面积2.86万亩,其中农田1.4万亩,分布于大古塘以南,成土年代最早可上溯至1500年前。海湖相母质,重壤为主,耕性疏松,通透性好,供肥能力强,有机质不易积累。有机质含量2.0%~2.3%,pH值介于6.2~6.5,全氮含量0.169%以上,速效磷7PPM,速效钾85PPM。
另外,镇境内土壤还有黄泥土(属红壤类黄红壤亚类)、黄斑田土(属水稻土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青粉泥田土(属水稻土类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亚类)3个土属,总面积不足2000亩。
新中国成立后,经合理施肥、采用科学耕作制度和大规模兴修水利,土壤不断得到改良。20世纪80年代后,广泛使用化肥,致使地力有所下降。据1993年测量,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43%,比1980年下降0.09%。土壤通透性变差,容重增加,对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降低,耕性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提倡秸秆还田,增加绿肥种植面积,推广配方施肥,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壤耕性有所好转。因仍以化肥为主肥,2004年测定的土质仍无根本改善。
代表土种
夜阴地 主要分布在解放塘至大古塘之间,湖北、楝树下、小路下、夹塘、谢家路、相公潭、万圣、陶家路、泗北、镇北、海南、上新屋、水阁周及后塘河等村(社区)均有分布。成土历史50~80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粉沙壤土,pH值7.4,含盐量低于0.1%。土壤熟化程度高,有夜潮性,土地柔软,耕性良好;雨后不黏不板,久晴不燥不硬,通透性好,肥水供蓄能力强,肥效稳长,是理想的高产稳产土壤。在陶家路村、万圣村土壤抽样测试:耕层有机质含量1.74%,全氮98PPM,速效磷37.5PPM,速效钾155PPM。
黄泥翘土 主要分布在老三塘至大古塘之间,泗北、镇北、海南、上新屋、水阁周及后塘河等村(社区)均有分布。由夜阴地进一步发育而成,成土历史250~80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粉砂壤土,pH值7.0,含盐量低于0.05%。颗粒组成与夜阴地基本一致,但因土壤淡化,夜潮性消失,质地比较轻松,土体干燥后结皮翘起,耕性轻松,雨后易板结。以栽培棉花为主,部分为稻棉轮作地。在镇北村、西大街社区土壤抽样分析:耕层有机质含量1.89%,全氮93.5PPM,速效磷30.5PPM,速效钾75PPM。
流沙板土 主要分布在解放塘与七塘之间,湖北、楝树下、小路下、夹塘、谢家路、相公潭、万圣、陶家路等村均有分布。由咸沙土逐步脱盐演变而成,成土历史20~5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轻壤土,土层沉厚;颗粒组成以粗粉沙为主,表土结构差,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流沙使地面板结;天晴时颗粒分散,不抗风蚀,易发生飞沙;毛细管发达,有夜潮性。土壤含盐低于0.1%,分布区域内尚有零星“咸垯”。在楝树下村、陶家路村土壤抽样测试:耕层有机质含量1.42%,全氮含量78PPM,速效磷29.5PPM,速效钾124.5PPM。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