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74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46
页码:
33-78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泗门镇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了地质地貌、气候、资源等。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泗门镇
内容
四门竹枝词
〔民国〕谢翘
杨梅时候雨多霉,十日阴霾九不开。
怕是今朝逢小暑,天空又响一声雷。
泗门位于宁绍平原中部,南接四明山西支余脉,北隔杭州湾与嘉兴市海盐县相望,东部和西部均为平原。南北极距14千米,东西极距8.8千米。区域面积63.24平方千米,其中丘陵0.16平方千米,水域2.36平方千米。另有滩涂13.33平方千米(不计入区域面积)。该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自然灾害以旱涝、台风、海侵为主。
第一章 地质地貌
镇境地处昌化—普陀断裂带东部,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最发育,侏罗系火山岩有小片出露,其他均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下。镇境大部为平原,中部略高,东南微倾。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泗门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为主,次为侏罗系。
第四系分布全境,全新统与中更新统发育较全,下更新统缺失。沉积物以冲击、湖积、海积及过渡类型为主,厚度70~130米。余姚标准孔岩心显示,41.7米以下为晚更新世地层,其上为全新世地层。
中更新统之江组,深埋于平原底部,直接覆盖于基岩上,顶板深埋85~124米,厚度3~6米,为洪积或洪积成因的堆积物,岩性为黄灰色黏性土混砾石或碎石混黏性土。
上更新统东蒲组,广泛分布于平原深部,一般分上下两段。下段顶板埋深73~95米,厚20~40米。特征下粗上细,下部系河流相冲积层,岩性以河床相砂砾,暗灰或暗灰绿色,属第一海侵层。上段顶板埋深50米左右,厚25~40米,一般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第一沉积旋回下部为冲积砂、砂砾石,上部为冲积湖亚黏土。第二沉积回旋下部以冲积砂含砂砾、中细砂为主,上部为海相亚黏土,是境内第二海侵层。
上更新统宁波组,土层堆积多受古河流侵蚀切割而缺失,顶板深埋20~30米,厚2~10米,系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岩性为可塑至硬塑状黏土、亚黏土,下部为亚砂土,偶为粉细砂,灰色深灰色为主。
全新统滨海组,分布于全境,厚12~28米,以海相和河相为特征,系境内第三海侵层。可分三段:滨海组下段,河口相为主,局部为湖相。岩性以灰色黏土为主,局部为深灰色土质粉砂,局部含动植物残骸。滨海组中段,系冰后期海侵最盛时产物,下部为浅海相,上部滨海相,为灰色深灰色淤泥质黏土、淤泥质亚黏土,分布广,沉积稳定,微体化石丰富。滨海组上段,主要为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分布于表部。湖沼相堆积物均为湿黏土,上部灰黄、黄褐色,下部灰褐、灰黑色,局部地段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分布在大古塘以南地段;海相堆积物由亚砂土、亚黏土组成,自上而下由黄褐色渐变为灰色深灰色,主要分布在大古塘以北地段。
侏罗系上侏罗统A段,出露于沙堰头龙首山东麓,为流纹质凝灰岩夹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厚度大于495.1米,与下伏地层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
岩石
仅见火山喷出岩及侵入岩,分布于沙堰头龙首山东麓。由燕山系花岗岩和侏罗系火山凝灰岩组成。面积0.16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长河盆地边界断裂位于长河断陷盆地东南侧,为北西倾向的高角度正断层,由多条平行的次级断层构成。控制盆地内第三系、第四系地层沉积,断裂北西盘为第三系沉积,南东盘为中生代火山岩。该断裂带切错东西向构造,因第四系沉积较厚,使得地貌形迹显示不明显。最北侧一条断层带西北端伸入镇境东部,断裂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凝灰岩中,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距今16万年左右。
余姚丽水断裂是浙东较为醒目的一条断裂构造,由福建向北经嵊州过余姚境进入杭州湾水域,走向约300,组成15~40千米的断裂带,呈30~4000米的挤压破碎带。断层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发育,对白垩纪至第四纪地层沉积厚度有明显控制作用。该断层由南西向北东纵穿镇境,经沙堰头采石场测定,最新活动期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4万年左右。
长兴奉化断裂西北起长兴煤山,向东南经上虞、余姚、奉化潜入象山港,由多条30~50千米断层斜裂平行或断续出现构成断裂主体。在上虞东南段成为低山与丘陵平原间的分界,控制同走向第四纪小型盆地。该断裂呈西北—东南向斜穿镇境南部,最新活动期为晚更新世中期晚期,距今5万~10万年。
昌化普陀断裂横跨浙江省北部,由多条平行或斜列的断裂组合成宽约20千米的断裂带。受断裂影响,两侧构造形态不尽相同:南侧北东向紧密线型褶皱构造排列有序,北侧同时发育线型及短轴状褶皱,断裂北侧相对向东推移,褶皱构造及地层托拽现象显著。断裂东段直接控制姚江谷地白垩纪盆地形成,燕山早期沿断裂带发育断裂型的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该断裂呈东西向横穿镇境中部,最新活动时期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距今34万年左右。
地基
岩基地基 自沙堰头龙首山东麓,向北偏东经水路头自然村西、大义桥自然村东穿过东河沿自然村至陶家堡自然村东南,有一组残丘潜山。水路头残丘出露地面约10米;建成区内为三个潜山顶,20世纪50年代尚有小片出露,现均为建筑回填覆盖。沿这组潜山残丘两侧,土层较其他地方薄。据20世纪50年代石油钻孔显示,余姚第四人民医院址土层厚仅25米。该组潜山残丘岩性为上侏罗统火山凝灰岩,极限抗压强度大于100兆帕。
软土地基 临潮海塘以北潮间浅滩,分布饱和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饱水,结构松散,易陷,振动易液化,单人徒步行走下陷2~10厘米,厚度20米以上,容许承载力小于100千帕。在潮流作用下,形态易变,易发生管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不宜作建筑物天然地基。
大古塘以南平原地区,以湖相积为主,垂直30米内具多层结构:最上为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可塑、可塑,饱和,中等压缩性地层,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摇振无反应,局部为黏土,层顶有0.30~0.40米的种植土,属浅表硬壳层,厚度在1.30~2.80米,容许承载120~140千帕,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次上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软流塑、软塑,饱和,高压缩性地层,中等干强度,厚度2.80~5.10米,容许承载110~150千帕,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往下为灰色粉土层,稍密,中等压缩性地层,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高,高韧性,主要由粉土夹粉质黏土组成,厚度3.20~7.20米,层顶埋深5.90~7.60米,沉管灌注桩桩尖极限阻力1000~1500千帕,可作中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再往下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软流塑,高压缩性地层,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无反应,土层厚度17.20~20.30米,层顶埋深9.50~13.10米,层底埋深29.00~31.00米;最下为粉质黏土、粉砂层,中低压缩性地层,力学性质较好,层顶埋深31.20~33.80米,层厚7.00~10.00米,打入式预制桩桩尖极限阻力可达4000~6000千帕,可作高层建筑物桩基持力层。
大古塘以北平原地区,分布松散至稍密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垂直30米内具多层结构:最上为亚砂土层,表层1.80~3.00米内为黄褐色,中等压缩性地层,含铁锰质斑块或结核(俗称硬壳层),表层为0.30米左右种植土,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往下渐变为灰色、深灰色,中至低压缩性地层,振动易液化,厚4~18米,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再往下为粉细砂层,顶板埋深5.5~19.5米,松散至稍密,常夹有薄层黏性土,层部地段有砾石层出现,厚2.6~20米,沉管灌注桩桩尖极限阻力1000~1500千帕,分布较为稳定,可作中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最下为淤泥质土层,顶板埋深14~28米,厚12~25米,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大型高层建筑物一般应越过此层,选择埋深40~60米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附 余姚标准孔岩心特征
层1:0~0.60米,无芯;
层2:0.60~1.91米,灰黄色黏土;
层3:1.91~2.71米,灰黄色黏土;
层4:2.71~5.30米,灰黄色淤质黏土;
层5:5.30~7.12米,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
层6:7.12~13.18米,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
层7:13.18~16.10米,灰色淤质黏土,黏性强;
层8:16.10~21.60米,灰色淤质黏土;
层9:21.60~25.99米,灰色黏土,夹深灰色黏土质粉砂层;
层10:25.99~27.30米,灰色黏土,夹深灰色黏土质粉砂层;
层11:27.30~29.30米,灰色黏土,质纯;
层12:29.30~33.30米,灰色黏土与粉砂质黏土互层;
层13:33.30~34.83米,青灰色黏土与粉砂质黏土互层,有贝壳碎片;
层14:34.83~36.94米,黄褐色黏土质粉砂,局部有贝壳碎片;
层15:36.94~39.09米,浅灰色粉砂质黏土,贝壳常见;
层16:39.09~40.07米,灰色黏土质粉砂,有炭块;
层17:40.07~41.70米,棕黑色黏土,致密;
层18:41.70~45.15米,灰色黏土,中部锈染;
层19:45.15~47.41米,自灰黄色粉细砂、黏土夹粉砂质、黄灰色中细砂、灰色黏土逐层向下递变;
层20:47.41~49.26米,灰黄色半粗砂,底部有少量砾石;
层21:49.26~50.10米,灰黄色中粗砂,有砾石夹层;
层22:50.10~50.84米,灰黄色粗砂,底端见次棱状砾石;
层23:50.84~52.83米,青灰色黏土,致密、较硬;
层24:52.83~55.05米,青灰色黏土与砂层互层,黏土较薄;
层25:55.05~59.50米,灰色细粉砂,下部有圆砾石分布;
层26:59.50~60.19米,青灰色黏土夹粉砂质黏土薄层,局部锈染;
层27:60.19~61.88米,浅绿色粉土质粉细砂夹白色细砂夹层;
层28:61.88~64.10米,灰白色细砂与青灰色黏土质粉细砂互层;
层29:64.10~64.80米,灰白色细砂夹黏土层,向下变为粗砂;
层30:64.80~65.99米,白色黏土粉细砂、青灰色粗砂、砾石递进;
层31:65.99~66.30米,灰白色黏土质粉细砂;
层32:66.30~67.04米,浅绿色中粗砂、粗砂递进,有砾石;
层33:67.04~73.00米,青灰色黏土夹少量粉砂,略显锈染;
层34:73.00~76.30米,灰色黏土质细砂过渡到中粗砂;
层35:76.30~77.90米,青灰色黏土,质纯,致密;
层36:77.90~79.85米,灰色黏土质中粗砂过渡到粗砂;
层37:79.85~82.56米,灰色黏土,夹细砂和次圆砂石,顶部严重锈染;
层38:82.56~85.07米,灰黄色中粗砂含青灰色黏土;
层39:85.07~86.08米,灰色黏土,略显青色;
层40:86.08~87.50米,灰色砂砾层,底部发育绿色淤泥;
层41:87.50~91.80米,黄灰色坡积成因的砾石,夹黏土。
第二节 地貌
泗门地貌以镇境西南角小片丘陵最高,自南往北呈中部稍高,东南部、北部稍低的微坡平原格局。北部为淤泥质滩涂,呈西南—东北斜弧形与杭州湾相接;滩涂向南至大古塘为滨海沉积平原;大古塘以南为湖海相姚江平原,南西部为龙首山东麓山坡。
岸滩
镇境临杭州湾海岸为淤涨型岸滩,坡度0.3‰~0.6‰,滩面宽100~1500米。1999年,受西山潮流沟影响,滩涂坍缩,局部地段海潮直迫海塘。2000年后,又逐渐向北淤涨,形成西窄东宽斜弧形滩涂边界曲线。滩涂沉积为粉细砂和沙质泥滩,海拔高程0~7米,滩面高程年度变幅一般为30~50厘米,多年变化在1米内。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更而变化,上下物质交换约以2米为界,夏季上部堆积,下部侵蚀,冬季反之。
海岸带升降有明显周期性。从海岸剖面观察,可分为长年周期、季节性周期和暴风波周期,此外还有系列潮汐周期。各种周期变化综合作用,产生不同的潮间带宽度、冲刷和淤积程度。一般大潮淤积,小潮冲刷;夏季淤积,冬季冲刷;台风暴潮期冲刷,过后即淤积。综合结果是淤积大于冲刷,海岸逐渐外移。2000~2004年,加固延伸4条丁坝,淤积日趋加快,使海岸线向北稳步推进。
海滩循环情况分年周期海滩循环和风暴海滩循环。年周期海滩循环:每年3~8月为淤涨期,滩地表部覆盖一层淤泥。9月至翌年2月滩面刷低,部分淤泥冲失。高潮位附近,年冲淤变幅为20~40厘米;中低潮位间,滩面变幅10厘米左右。风暴海滩循环:台风过境一般在每年7~9月,8月最频。若台风与大潮相遇,常酿成异常高潮,滩面冲刷严重,沉积物质粗化。风暴期沉积物一般不易再次冲失。
境内海岸线稳定性不一。万圣段较为稳定,夹塘段次之,湖北段受潮流沟影响最不稳定。历史上海涂淤坍不定,俗称“三年两头坍”,总趋势呈涨大于坍。1978~1979年发生大坍涂,海涂全线坍缩,临潮海塘全部坍毁,海岸线往南缩1~2千米。1998~1999年,海涂再一次坍缩,丁坝坍塌,万圣段涂面最窄处仅余40~50米,涂外呈垂直切面,流沟深达12~15米。湖北西丁坝附近海塘直接临潮。2000年后,加速抛筑4条丁坝。至2004年,4条丁坝分别北延800~1200米,滩涂逐年淤涨,海岸线呈稳定外延趋势。
平原
镇境大部为平原,属宁绍平原中部。平原上河渠成网,地势呈西高东低、中高南北稍低格局。整个平原以大古塘为界,分南北两部分。
大古塘以北为滨海平原,系近900年内海涂淤涨而成,面积38.59平方千米,占镇境平原面积的61.2%。南部略高,海拔4.0~5.0米;北部略低,海拔2.5~3.0米。组成物质为亚黏土、亚砂土和粉砂。因长期垦殖,原始地貌形态被人为地貌类型所替代。自南而北筑有近10条东西横亘的人工土质海塘,多废弃,遗迹仍存。大古塘、解放塘改建为公路,其他土塘多在土地整治时平整为耕地。沿塘基所挖塘河基本保留,成为平原河网中东西向主干河道,与南北向河道沟通。纵横河道隔成的地块内,又为众多沟渠所切割,形成棋盘格状,垦为棉地、果园、鱼塘等。
大古塘以南属姚江平原,面积24.49平方千米,占镇境平原面积的38.8%。这部分成陆于公元1~1100年间,历史上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田也”之说。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为黏土、亚黏土,局部夹有泥炭。地势微呈马鞍状:东北、西南稍高,海拔5~15米;西北、东南稍低,海拔2.5~3.0米。其中西部平原为古汝仇湖湖基,清初垦为田,地势低洼,多河道池沼。河道多系古河道修整而成,纵横构成不规则网状,其间遍布漕斗、池塘、短河道,与因地势挖掘的人工沟渠组成水网。平原上多为水田,间布少量旱地。
丘陵
镇境仅西南部有16.67公顷山坡,为四明山西支余脉龙首山东麓。属侵蚀剥蚀地貌,坡面平缓,由凝灰岩、凝灰熔岩、花岗岩组成。山顶圆浑,山脊不明显,海拔60米左右。南端因长期开采山石,原貌无存。其余修建为墓园,山貌多有改变。
沿龙首山东麓往北偏东,有一组残丘潜山,一直延伸至建成区,未成陆时为海礁。位于水路头自然村西的残丘称石山,高仅10米。建成区内有3处潜山:芦山,位于大义桥东北;平山,位于万安商厦南;鱼山,位于陶家堡自然村东南。3处潜山于20世纪50年代前尚有小片出露,现均为建筑回填覆盖。
第三节 土壤
泗门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滨海平原土壤,自北而南可分为盐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成土年代近,分布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另外,红壤在镇境西南部山坡有少量分布。临潮海塘以北有近2万亩海涂可资开发利用。
主要土壤泗门土壤母质为海相沉积物,由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江河输入的海洋泥沙在海水动力作用下堆积而成,经雨水冲刷及种植耐盐作物逐步脱盐。在长期垦殖过程中,以种植绿肥、豆类及广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耕性,成为较肥沃的种植土层。自北而南依次分3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17个土种。
咸砂土属属盐土类脱盐土亚类,面积近7000亩,分布于七塘与临潮海塘间,垦殖时间仅40年左右。细砂壤土,富含石灰质,盐分威胁大,1米内土层含盐0.1%~0.3%,pH值介于7.4~8.0,有机质含量低于1.25%,全氮含量0.85%,速效磷15PPM,速效钾150PPM。
淡涂砂土属属潮土类钙质潮土亚类,面积近2万亩,其中农田8500亩,分布于解放塘与七塘之间,垦殖时间50~80年。轻壤土,结构松散,且易板结,久旱仍会返盐。有机质含量1.25%~1.35%,pH值介于7.4~7.6,全氮含量0.096%,速效磷20PPM,速效钾30PPM。
淡涂泥土属属潮土类钙质潮土亚类,面积4.2万亩,其中农田近2万亩,主要分布于解放塘与大古塘之间,垦殖时间80~800年。熟化程度高,钙质反映弱,中壤或重土壤。有机质含量1.45%~1.50%,pH值7.2左右,全氮含量0.101%,全磷35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35PPM。
粉泥田土属属水稻土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面积2.86万亩,其中农田1.4万亩,分布于大古塘以南,成土年代最早可上溯至1500年前。海湖相母质,重壤为主,耕性疏松,通透性好,供肥能力强,有机质不易积累。有机质含量2.0%~2.3%,pH值介于6.2~6.5,全氮含量0.169%以上,速效磷7PPM,速效钾85PPM。
另外,镇境内土壤还有黄泥土(属红壤类黄红壤亚类)、黄斑田土(属水稻土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青粉泥田土(属水稻土类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亚类)3个土属,总面积不足2000亩。
新中国成立后,经合理施肥、采用科学耕作制度和大规模兴修水利,土壤不断得到改良。20世纪80年代后,广泛使用化肥,致使地力有所下降。据1993年测量,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43%,比1980年下降0.09%。土壤通透性变差,容重增加,对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降低,耕性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提倡秸秆还田,增加绿肥种植面积,推广配方施肥,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壤耕性有所好转。因仍以化肥为主肥,2004年测定的土质仍无根本改善。
代表土种
夜阴地 主要分布在解放塘至大古塘之间,湖北、楝树下、小路下、夹塘、谢家路、相公潭、万圣、陶家路、泗北、镇北、海南、上新屋、水阁周及后塘河等村(社区)均有分布。成土历史50~80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粉沙壤土,pH值7.4,含盐量低于0.1%。土壤熟化程度高,有夜潮性,土地柔软,耕性良好;雨后不黏不板,久晴不燥不硬,通透性好,肥水供蓄能力强,肥效稳长,是理想的高产稳产土壤。在陶家路村、万圣村土壤抽样测试:耕层有机质含量1.74%,全氮98PPM,速效磷37.5PPM,速效钾155PPM。
黄泥翘土 主要分布在老三塘至大古塘之间,泗北、镇北、海南、上新屋、水阁周及后塘河等村(社区)均有分布。由夜阴地进一步发育而成,成土历史250~80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粉砂壤土,pH值7.0,含盐量低于0.05%。颗粒组成与夜阴地基本一致,但因土壤淡化,夜潮性消失,质地比较轻松,土体干燥后结皮翘起,耕性轻松,雨后易板结。以栽培棉花为主,部分为稻棉轮作地。在镇北村、西大街社区土壤抽样分析:耕层有机质含量1.89%,全氮93.5PPM,速效磷30.5PPM,速效钾75PPM。
流沙板土 主要分布在解放塘与七塘之间,湖北、楝树下、小路下、夹塘、谢家路、相公潭、万圣、陶家路等村均有分布。由咸沙土逐步脱盐演变而成,成土历史20~5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轻壤土,土层沉厚;颗粒组成以粗粉沙为主,表土结构差,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流沙使地面板结;天晴时颗粒分散,不抗风蚀,易发生飞沙;毛细管发达,有夜潮性。土壤含盐低于0.1%,分布区域内尚有零星“咸垯”。在楝树下村、陶家路村土壤抽样测试:耕层有机质含量1.42%,全氮含量78PPM,速效磷29.5PPM,速效钾124.5PPM。
第二章 气候
泗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冬稍长,春秋略短,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有较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第一节 四季
四季历期
夏冬稍长,平均历期在100天以上;春秋略短,平均历期70天左右。
四季特征
春季 春分后天气转暖,平均气温上升至17.9℃左右。时有冷空气南下,天气时冷时热,气温曲折回升。据记载,1957年4月3日最低气温0.4℃,1967年4月30日最高气温34.1℃,相差33.7℃。春季雨量明显增多,降水量和降水日占全年的25%左右。清明后,常出现倒春寒天气,易造成作物苗期灾害。春季为冰雹主要出现的季节。
夏季 春夏之交,冷暖空气交锋,常出现连阴雨、暴雨、冰雹、龙卷风,时有洪涝灾害发生,俗称梅雨期。一般6月上旬入梅,6月底7月初出梅,平均25天。梅雨期降水量和降水日占全年的10%~13%。暖气流偏强的年份,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出梅后,副热带高压日趋增强,气温迅速上升,天气晴热干旱,时有雷阵雨,俗称伏旱。伏旱时期,镇境内河流池塘经常出现干涸断流现象。
夏季是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季节,常有暴风骤雨。热带风暴伴随的暴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伏旱酷暑。
秋季 夏秋之交,东南季风转向东北季风,冷空气南下。同时,热带风暴侵袭频繁,暴雨大风多发。深秋,昼夜温度差大,降水减少,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有时暖气流偏强,出现秋雨连绵的秋涝或气温居高不下的“秋老虎”天气。
冬季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多刮西北风,天气晴冷干燥,常有降雪天气。有时暴发寒潮,短时间内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出现冰冻天气。也有少数年份暖气流偏强,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出现“暖冬”。冬季天气偏旱,12月及1月为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因蒸发量小,一般不会出现河流断流现象。
第二节 日照
日照
1964~2004年,镇境年平均日照2083小时,比全市年平均日照1959.3小时略高。最多的1963年为2400小时,最少的2002年为1550小时。年日照率47%。各月日照时数以8月最多,历年平均260.9小时,其中1967年8月达370.7小时,日照率91%。2月最少,历年平均115.5小时,其中最少的1954年5月仅69.6小时,日照率16%。
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2千卡/平方厘米,折合光合有效辐射量54.4~56.1千卡/平方厘米。全年辐射量以7月最多,为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
太阳辐射光能利用率
早稻约1%,其他作物约0.5%。耕作制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棉花、大麦轮作制为0.53%,丰收年可达0.74%。水稻、大麦轮作制为0.83%,丰收年可达1.1%。光温效率的时间分布:6~9月接近1%,12月至次年2月仅0.2%。
第三节 温度
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
1971~2004年,年平均气温16.5℃。其中1971~1987年,年平均气温16.2℃;1988~2004年,年平均气温17.1℃。1976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5.5℃;1998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8℃。年际相对变率2.5%。7月平均气温最高,历年平均28.3℃,极端最高气温41.7℃,出现在2003年7月17日。1月平均气温最低,历年平均4.6℃,极端最低气温-9.3℃,出现在1977年1月5日。
界限温度与积温
界限温度0℃~0℃积温5919℃,5℃~5℃积温5581℃,10℃~10℃积温5124℃,15℃~15℃积温4491℃,10℃~20℃积温4220℃,10℃~22℃积温3992℃。
界限温度在10℃~10℃之间,为棉花、水稻等夏季作物的生长期,以活动积温历年平均5124℃,80%保证率计算,都小于麦—稻—稻一年三熟制的要求指标5300℃。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采用延长秧龄、推广早熟早稻和春粮早稻割青等措施调节季节,以推行三熟制。20世纪90年代起,镇境南部稻作区一般采用二熟制。界限温度15℃~20℃为连作稻的安全生长期,活动积温历年平均3758℃,比连作稻栽培积温要求3600℃略高,对安全齐穗仍有一定风险。
第四节 降水
降水量
1954~2004年,镇境年平均降水量(含雨、雪、冰雹,下同)1314.9毫米。年际变幅:1954年1821.6毫米为最多,1967年679.2毫米为最少。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1955年、1967年、1968年、1978年、1979年,出现概率9.1%。大于1500毫米的涝年有1954年、1959年、1961年、1966年、1973年、1983年、1989年、1998年、1999年、2002年,出现概率18.2%。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春雨、梅雨、秋雨与伏旱、秋冬旱互相交替。降水最高峰在8~9月台风季节,历年平均641.3毫米,占全年的45%。降水次高峰在6月梅雨季节,历年平均298.4毫米,占全年的22.7%。
降水日数
1954~2004年,年平均降水151.2天。1989年最多,计180天;1967年最少,计111天。一年中5月份最多,平均16天;11月最少,平均9天。暴雨日年平均2.8天,最多年份6天,以5~9月出现频率最高,其中9月受热带风暴影响尤为频繁。
蒸发
历年平均年蒸发量1386.8毫米,略高于降水量。7、8月份蒸发量最大,分别比降水量大32%和43%。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四季寒旱暴雨天气
春寒1961~2004年,清明后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等于11℃的倒春寒出现13年,几率30%,最近一次出现于1996年。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的春寒出现15年,几率36%,其中7次出现在4月中旬。
夏寒1961~2004年,5月下旬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0℃出现13年,几率30%,最近一次出现在1974年6月4日。
秋寒 立秋后,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0℃或22℃称为秋寒。1961~1987年,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0℃的终日平均日期为9月27日,保证率80%为9月22日。其中出现在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的各2年,几率7%。出现在9月下旬16年,几率59%。最早见于1981年9月9日,最迟见于1962年10月13日。
干旱 有伏旱、秋旱、冬旱。伏旱发生在7、8两月,秋旱发生在9、10两月,冬旱发生在冬季。1961~2004年共发生干旱18次,几率32.7%,其中伏旱9次,占50%;秋旱4次,占22.2%;冬旱5次,占27.8%。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67年7月22日至10月11日,旱期持续82天,其间降水量仅21.7毫米,达极旱标准。
梅季暴雨 均发生于6~7月,几率22%。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83年5月27日至7月18日,实测雨量526毫米,占当年雨量39%,4万余亩棉田被洪水淹没。
风暴雹雪天气
热带风暴(台风) 1961~2004年,镇境受热带风暴影响55次,平均每年1.3次。热带风暴影响一般为8~9月,最早出现为1961年5月20日3号台风,最晚出现为1964年10月15日23号台风。热带风暴侵袭时,常伴随大风暴雨。风力最强为2004年8月12日云娜台风,最大风速58米/秒,最大风力逾12级。雨量最多为1962年9月3~6日的14号台风,达564.1毫米,建成区被淹数天,农田受淹达17天。44年中,雨量100毫米以上的热带风暴影响31次,几率70.4%。因热带风暴引起灾害11次,几率25%。
龙卷风 镇境北部沿杭州湾一带为龙卷风易发地区。最严重一次出现在1983年9月16日15时40分,龙卷风自万圣一带向东移动,席卷小曹娥、朗霞等乡镇。4分钟内,造成死10人、重伤69人,塌房9830间,棉地受灾3100亩,晚稻受灾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
冰雹 1960年、1979年、1980年、1998分别在镇境出现4次。最近一次在1998年4月7日,春粮作物稍受影响。
积雪 1960年后,因积雪造成不同程度灾害的有10次,平均4.5年1次。因镇境属平原地区,积雪造成的灾害影响较轻。
附 泗门主要自然灾害
宋
明道二年(1033)八月,涝灾,漂没民舍。
宝元元年(1038)七月,大风雨,海水内溢,溺民害稼,饥荒。
嘉祐六年(1061)七月,涝灾。
熙宁八年(1075),旱灾。
元祐八年(1093),大风,海潮毁堤侵田。
元符二年(1099)十月,大风暴雨,江水陡涨。
宣和六年(1124),涝灾。
绍兴元年(1131),瘟疫流行,饥馑。
绍兴五年,旱灾。
绍兴十八年八月,涝灾,害稼。
绍兴二十四年,旱灾。
绍兴二十七年,大水。
绍兴二十八年,大风,水。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水,饥。
乾道元年(1165)春,淫雨,寒败苗,饥馑,时疫并生。
乾道三年九月,海溢。
乾道八年五月,涝灾,漂民舍,稼尽败。
淳熙元年(1174),大旱。
淳熙三年八月,淫雨。
淳熙四年九月,大风雨驾海涛,全县决堤2560丈,溺死40余人。
淳熙七年,旱,饥。
淳熙八年五月,大水漂没民舍,田稼尽腐,大饥。
淳熙十四年,旱灾。
绍熙五年(1194)秋,余姚西部塘之谢家塘为海涛所决。
庆元二年(1196),涝灾。
庆元四年,霖雨至八月。
嘉泰四年(1204),旱灾。
嘉定二年(1209)夏,大水坏田庐,害稼穑。
嘉定六年十二月,风潮坏堤,危及余姚县沿海八乡。
嘉定九年,大水。
宝庆二年(1226)秋,大风海溢,余姚县沿海溺民舍百十家。
嘉熙四年(1240),旱,大饥。
淳祐二年(1242),涝灾。
景定二年(1261),涝灾。
咸淳二年(1266)六月,海溢。
咸淳七年五月,大风,海溢,堤坏。
咸淳八年八月,涝灾。
咸淳十年四月,大风拔树,饥。
元
大德五年(1301),海溢。
大德六年,五月不雨至六月,饥。
大德七年,海溢。
大德十一年,大旱,饥,疫,耗户过半。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水害稼。
(后)至元元年(1335)夏,海溢,堤坏,自上林至兰风数十里,民叹其鱼。
(后)至元四年六月,海溢。
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至七月,旱。
至正二十三年夏,旱。
明
洪武十一年(1378),海溢,堤决,居民漂没无算。
正统七年(1442)秋,海溢。
正统八年七月,海溢。
正统九年八月,海溢。
正统十年,大疫,人绝往来。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大雪,延至次年二月。
天顺元年至三年(1457~1459),旱灾连年,饥荒。
天顺八年七月,海溢。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溢,余姚县沿海溺男女700余口,庄稼无收,饥荒。
成化九年八月,海溢。
成化十二年,大雨害稼。
成化十七年至十九年,涝灾连年,大饥荒。
成化二十三年秋,大旱,饥。
弘治七年(1494)七月,海溢。十一月大旱至次年三月。
弘治十一年六月,涝灾,水高三四尺。
弘治十二年春,不雨。
弘治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五月晦乃雨,大饥。
弘治十四年秋,旱,并蝗灾,大饥。
弘治十五年春,麦绝收。七月,大雷电,海溢。
弘治十八年,地震,鸡雉皆鸣。
正德元年(1506)夏,旱,饥。
正德三年六月至十二月,不雨,饥。
正德四年七月,涝灾。十一月,大冰害豆、麦、橘、柚。
正德五年十月,涝灾,饥。
正德七年七月十九日天将曙,海溢,决堤。漂没庐舍人畜,夜磷火被海,有兵甲声,大饥,民食草根树皮。
正德十年三月,雨雹,大者如拳,伤麦杀禽鸟。
正德十二年四月,地震。十二月至闰十二月,大雪。
正德十三年秋,海溢。
正德十四年夏,旱,饥。秋,海溢,饥荒严重。
正德十五年夏,旱,饥。
嘉靖二年(1523)夏,旱,饥。
嘉靖三年,螟,饥。
嘉靖四年夏,旱,瘟疫。
嘉靖六年春夏,涝灾,无麦苗,大饥。
嘉靖十年八月,涝灾。
嘉靖十八年,旱。
嘉靖十九年夏,蝗灾。秋,发大水。
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连年旱灾,饥荒。
嘉靖二十五年,海溢。
嘉靖二十九年,瘟疫。
嘉靖三十一年,旱。
嘉靖三十六年,岁饥。
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连年旱灾。
嘉靖四十年秋,涝灾。
嘉靖四十三年夏,大旱。
隆庆三年(1569),飓风,海啸,漂没人畜无算。
万历元年(1573),旱。
万历三年六月,海啸坏庐舍。
万历七年,旱。
万历十年,旱。
万历十四年,地震。
万历十六年春,大饥,瘟疫盛行。夏,旱。
万历二十一年秋,旱。
万历二十三年春,雪弥月不霁。
万历二十四年秋,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旱。
天启七年(1627)七月,大水。
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三日,海溢,漂没人畜无数。
崇祯七年八月,大水。
崇祯八年,地震。
崇祯十四年正月,雨雪不止。六月,蝗灾,大饥。
崇祯十七年,旱。
清
顺治元年(1644),旱,饥。
顺治五年四月,雨雹。
顺治十一年夏,大旱,河底开裂。十二月,大雪。
顺治十五年三月,大雨雹。七月,大风。
顺治十八年,大旱,饥。
康熙二年(1663)六月,大风潮,漂庐舍,坏禾棉,伤人畜无数。
康熙三年八月,大水。
康熙七年六月,地震。
康熙九年六月,大风,害稼。
康熙二十九年七、八月间,涝灾。平地水高丈余,漂溺民舍无数,庄稼无收,饥荒。
康熙三十二年夏,旱,歉收。九月,大水。
雍正元年(1723)七月,海啸,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万家,人畜俱淹。秋,大旱,荒。
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夜,海溢,平地水高一丈,塘南余六七尺,东山乡濒海居人溺死者以千计。堤冲坏十之二三。
乾隆元年(1736)九月,大疫,棺价腾涌,送丧号哭不绝于耳。
乾隆九年七月,海啸,棉花歉收。
乾隆十六年,旱,大饥。
乾隆十九年七月,涝灾。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大风拔木,损民舍。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大风连旬,拔木损房,棉无收,沿大古塘居民饥荒。
嘉庆元年(1796),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坏。
嘉庆九年春,雨伤稼禾,米价腾涌。
嘉庆十一年,地震。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上虞后郭堤决,晚禾尽没。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日,大风,海溢毁堤。初八日,大雨,平地水高数尺,稻棉受淹。八月初四、初五,大日,复大雨,海溢,木棉尽坏。岁饥。
道光五年七月十日,大风,拔木、坏庐舍,损禾棉。
道光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海溢。
道光十一年夏,淫雨害稼。秋,大水,饥。
道光十二年闰九月至次年正月,连续阴雨,柴米昂贵,饥荒严重。
道光十三年九月,海啸,棉地尽淹,大饥,米尽,人食草根树皮。
道光十五年夏,旱。七月,大风雨坏海塘,没庐舍,余姚沿海溺死人畜无算。
道光十六年,大疫。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大雪厚三尺余,市中鲑鱼薪〓皆绝。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大水,坏塘,漂没庐舍。七月,大风,海溢。八月,复大水。
道光二十四年夏,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大旱。七月三十日,夜半地震。
道光二十七年秋,旱。
道光二十九年,芒种后大雨十日,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
道光三十年八月十二日夕至十六日,大雨,上虞后郭塘圮,泗门镇内水高二尺余。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夜,地震。
咸丰三年三月初十,夜半地震。十一日昼、十三日昼、十四日夜,连日皆震。
咸丰六年八月,蝗灾。
咸丰八年夏,淫雨损禾。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积四五尺。
同治元年(1862)夏秋,干旱。
同治四年闰五月上旬,大水。
同治九年九月三十日,雨雹损禾。
同治十二年夏秋,干旱。
同治十三年秋冬,干旱。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四,大风毁房,沿海木棉摧折过半。
光绪八年二月十六,大雷雨。十七日,雷止而雪。二月二十一日,雷电交加。三月十二日,暴雨接连阴雨。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十五日,秋雨连绵。禾棉秋收仅三成。
光绪九月初二日,大风雨,海溢。
光绪十年八月,大水。
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大水冲坏堤塘,坏庐舍无算。八月至十月,淫雨四十七天,禾棉歉收,饥民四起。
光绪二十四年,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夏,霍乱流行,多人死亡。
光绪三十二年秋,淫雨,禾棉歉收。
宣统元年(1909)春,涝灾。
宣统二年闰六月十六日,台风暴雨,民房被卷,人畜受淹。
宣统三年七月,海溢。八月,淫雨,木棉歉收。
中华民国
元年(1912)6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2年7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3年,大旱,时疫流行,儿童夭亡尤多。
4年7月16日夜,海潮涌入利济塘,冲没房舍、人畜、盐板无数。
6年11月,大寒,河水皆冻。
7年2月13日,午后地震,夜半又震。7~9月,3个月不雨,旱灾。
11年8月初,涝灾。
13年秋,涝灾。
16年7~9月,3个月不雨,旱灾。
17年7月,旱。
18年3~5月,3个月不雨,旱灾。
20年春,低温久雨,涝灾。
23年秋,旱灾。
29年夏,至大暑不雨,大旱。
31年,中伏大旱。8月12日夜,强台风袭境。
34年,旱,虫灾。
37年7月7~10日,暴雨成灾,平地水高三尺。
1949年7月24日,台风暴雨,海堤决口。夹塘乡6800米海塘溃决,死91人,伤11人。沿海各乡棉花绝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8月20日,遭强台风袭击,沿海潮位比平时高近3米,潮水冲毁海塘。9月19日,台风暴雨再次袭击,海塘多处被毁。余姚沿海倒房舍277间,死伤11人。
1952年5月18~31日,多雨成涝,损禾稼。
1953年5月6日晚,冰雹。6月30日起,连旱59天。
1954年5月7日至6月13日,先后暴雨4次,涝灾,损禾稼。
1956年7月8日下午6时,大风暴雨夹冰雹,坏房舍,伤人畜,损庄稼。8月1日,12号强台风过境,泗门区倒房300余间,稻棉严重受损。
1957年7~8月,干旱。
1958年5月23日至8月27日,连续干旱,农田严重受灾。
1960年夏,旱,水稻减产。
1961年5~8月,干旱60天,秋粮减产。
1962年9月3~6日,受14号台风影响,雨量达566.7毫米,建成区积水三尺余,镇境南部20000余亩水稻受淹,积水10天方退。
1967年7月22日至10月11日,连续82天基本无雨,河、池、井均干涸。泗门镇组织各大队抽水机船,从青山江河底用人力拖行至马渚斗门,从姚江抽水救急,但无济于事,全镇晚稻绝收。群众生活用水靠刮井底和在河底掘井解决,一担水价高至0.8~2元。
1969年2月,低温多雨,极端最低温度降至-9℃。10月初起,连续干旱43天。
1971年6月24日至9月15日,连续干旱,稻棉减产。
1972年2月5~12日,大雪8天,积雪30厘米,公路交通中断。
1973年10月28日至次年1月底,连续干旱70余天。
1976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春寒。
1977年1月,下雪21天,积雪20厘米。1月5日,极端最低气温-9.3℃,此最低气温纪录保持至今。8月21~23日,台风暴雨,涝灾,棉花歉收。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发生3级地震。8月23日,受10号台风影响,海涂棉地受淹。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14号台风影响,风力9~11级,阵风12级,强风暴雨持续36小时。
1983年9月16日15时40分,龙卷风自万圣乡向东席卷小曹娥、朗霞等乡镇。4分钟内,死10人,重伤69人,塌房9830间,棉地受灾3100亩,晚稻受灾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
1984年6月13~14日,暴雨一昼夜,雨量161毫米,农作物受淹。
1985年12月9日,大雪,严寒持续11天,最低气温-8.1℃,公路交通受阻。
1988年8月8日,7号台风过境,最大风力11级,8级大风持续6小时。
1989年8月17~23日,连续暴雨,雨量达300毫米以上,棉花严重减产。
1990年春夏之交,出现“空梅”天气。7月4日起,伏旱。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29小时。
1991年1月4~5日,连续降雪14小时,公路交通受阻。12月27~28日,大雪,严寒持续近一周。
1992年7月13日晚上21时30分,万圣部分地区遭受龙卷风袭击,棉花受损2200亩,工厂简易工棚倒塌20间。
1992年8月30~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风力9~10级,伴大暴雨。9月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大暴雨,棉花大面积倒伏。
1994年8月21日,17号台风过境,大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15小时。21300亩棉田受损,300米海塘塌方,19间在建房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
1997年8月18~19日,11号台风过境,暴雨,8级以上大风持续30小时,阵风11级。3万余亩棉田、7922亩水稻受损,1639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万元。
2000年8月7日,台风“杰拉华”过境,最大风力9级。8月30日,受台风“派比安”影响,出现8~9级东北大风。9月13~15日,台风“桑美”过境,时逢天文大潮,杭州湾涂地坍缩,危及海堤。
2001年6月下旬,受台风“飞燕”外围影响,又逢梅雨季节,连续暴雨。6月26日,雨量100毫米以上,是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近30%。
2002年9月16日,台风“森拉克”影响镇境,最大风力10级。
2004年8月12日,台风“云娜”过境,中心风力17级,过程最大风速58.7米/秒,强度超过有记录的1956年12号特大台风。因抗御台风措施得当,故无重大经济损失。
第三章 资源
第一节 土地
镇境陆域面积63.24平方千米,分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6类。另有滩涂面积近2万亩未计入区域面积。
耕地 包括水田、旱地、田间路(田埂)、园地等,面积54420亩,计36.28平方千米。其中,水田集中于大古塘以南地区,占耕地面积的20.96%,经标准化改造,沟渠通畅,灌溉自如,肥力高,以油菜、双季水稻轮作为主。旱地集中于大古塘以北地区,占耕地面积的70.39%,原以棉花、春粮轮作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大面积改种榨菜、辣椒、黄瓜、包心菜、萝卜、玉米、毛豆、豇豆等经济作物。田间路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46%。园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20%。
林地 主要为人工种植的防风林带、绿化带、果园、草坪等,另有少量竹园,总面积3.66平方千米。
居民点及工业用地 面积16.0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用地3.3平方千米,占20.56%;农村居民点用地7.49平方千米,占46.67%;工业用地5.26平方千米,占32.77%。
交通用地 包括等级公路用地和非等级公路用地(不含居民点及工业区内道路用地),面积3.3平方千米。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75平方千米。
其他指上述五类之外的杂地,面积约0.20平方千米。
第二节 森林
林业用地3.66平方千米,均为人工林。人均占有森林面积58.5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16.53%。平均100平方米林地森林蓄积0.21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0.12立方米。年均林木生长量692立方米,综合平均生长率9%。
按用途分,防风林和景观林(兼用材功能)1.6平方千米,占森林面积的43.72%;经济林(主要是果木)1.86平方千米,占50.82%;另有园林0.2平方千米,占5.46%。
按树种分,阔叶林面积3.35平方千米,占乔木面积的91.53%;针叶林0.21平方千米,占乔木面积的5.74%;沙堰头山坡有少量散生杂木,面积不足0.1平方千米,占2.73%。
按树龄分,幼龄林面积1.55平方千米,占乔木面积的42.35%;中龄林面积1.71平方千米,占乔木面积的46.72%;成材林面积0.4平方千米,占乔木面积的10.93%。
第三节 水
年均水资源总量3160万立方米,其中牟山湖及西上河调水1660万立方米,保证率98%。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9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83立方米。
降水 年均降水量1.003亿立方米。其中河川泾流0.4亿立方米,占40%;蒸发量0.6亿立方米,占60%。地下水量未探明。一年之内,梅季、台风季节雨水多,水量充沛;7、8月伏旱期,雨水少,干旱威胁严重。
地下水 境内未大规模开发深层地下水。民间挖掘水井,以提取浅表层地下水供生产生活使用,井深均未超过10米。1959年,泗北乡在黄家道地村开挖深井用于农业灌溉,井深75米,70年代后废弃。60年代初,在东蒲陆家庄探得地下水源,日出水量可达1000立方米以上,后因故未开采。1992年自来水普及后,井水仅作辅助用水。
蓄水 年均蓄水量624万立方米,以河网蓄水为主,达560.99万立方米,占90%;地下水63万立方米,占10%。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年需水量2600万立方米,供需相抵尚缺2000万立方米,属水资源短缺地区。1992年,泗门自来水厂始引牟山湖水,日引水量初为15000立方米,2004年为40000立方米。农业用水不足部分由西上河水网调度,年调入水量500万立方米左右。
水质 80年代后,因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水质呈下降态势。其中以榨菜加工业污水排放最为严重,年均榨菜废水排放量5万吨以上。每年清明前后为榨菜废水排放高峰期,河网水质严重恶化,连农业灌溉亦不能保证。2000年后,采取榨菜废水统一收集、集中排放,搬迁电镀等重污染企业,推广三格式无害公厕等措施,河道水质有所好转。南部稻作区河网水质达三类饮用水标准,中部、北部河网水质可供工农业生产用水。2004年起,建成区逐步实施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至年底,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排放设施尚在施工中。
第四节 动物
境内动物资源丰富,其中脊椎动物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有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腔肠动物等,昆虫则更多。
哺乳类
野生物种有7科、14种,即:刺猬;小伏翼;华南兔;田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黄胸鼠、屋顶鼠、褐家鼠、社鼠;黄鼬、鼬獾、水獭;赤腹松鼠。
主要物种介绍:
华南兔(Lepussinensis),亦名短耳兔,俗称野兔。兔科兔属。田野里时有出没。
黄鼬(Mustelasibirica),俗称黄鼠狼、黄狼。鼬科鼬属。栖息于河岸、土坡、沟沿、村落附近。
水獭(Aonyxcinerea),俗称水湖狲。鼬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河流、池沼,早年曾有发现,今绝迹。
刺猬(Erinaceuseuropaeus),猬科刺猬亚科。境内时有发现,亦有人作宠物豢养。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eus),俗称松鼠。松鼠科丽松鼠属。远离居民区的林带时有出没。
小伏翼(Pipistrellusminus),蝙蝠科伏翼属。栖息于墙缝、石缝,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夏秋季常见。
鸟类
野生物种有28科、76种,即:绿翅鸭、针尾鸭、花脸鸭、罗纹鸭、斑嘴鸭、赤膀鸭、琵嘴鸭、鸿雁、豆雁、白眉鸭、绿头鸭;鸬鹚;苍鹭、白鹭、大白鹭、牛背鹭;莺、雀鹰;红隼;环颈雉、竹鸡、鹤鹑;普通秧鸡;凤头麦鸡、灰头麦鸡;白腰杓鹬、红腹滨鹬、尖尾滨鹬、黑腹滨鹬、白腰草鹬、针尾沙锥;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长耳鸮;银鸥、燕鸥、白额燕鸥、棕头鸥、黑尾鸥、灰背鸥、灰翅鸥、红嘴鸥;戴胜;黑颈绿啄木鸟、斑啄木鸟;家燕;黑叉尾海燕;灰鹡鴒、白鹡鸰、田鹨、树鹨;黄臀鹎、白头鹎、黑鹎;红尾伯劳、棕背伯劳、虎纹伯劳;黑枕黄鹂;八哥、丝光椋鸟、灰椋鸟;画眉、柳莺;喜鹊、乌鸦;山雀;暗绿绣眼鸟;麻雀、山麻雀、白腰纹鸟;金翅雀、黑尾蜡嘴雀、黄胸鹀、灰头鹀、三道眉草鹀。
主要物种介绍:
麻雀(Passermontanus),文鸟科麻雀属。是境内分布最广、种群最大的鸟类,栖息于居民区附近树木成荫的地方。
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俗名野鸭。雁鸭科。常栖息于沿海滩涂、鱼塘,亦有少量栖息于南部稻作区的河渠池塘。白鹭(Egrettagarzetta),鹭科白鹭属。20世纪70年代后一度绝迹,2000年后逐渐恢复种群,2004年发展至千余只。白天多在稻田、海涂觅食。
莺(Milvusmigrans),俗称老鹰。鹰科莺属。数量稀少,偶可见到一两只盘旋于天空。
大杜鹃(Cuculuscanorus),俗名布谷鸟。杜鹃科杜鹃属。南部稻区有少量分布。
普通秧鸡(Rallusaquaticus),秧鸡科秧鸡属。候鸟,春季常栖息于南部稻区,因人为捕食濒临灭绝。
长耳翌(Asiootus),俗名猫头鹰。鸱鸮科耳号鸟属。栖息于山坡林密处,早年有发现,现近绝迹。
翠鸟(Alcedoatthis),翠鸟科翠鸟属。常见于南部近山稻区。
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俗名白头翁。鹎科鹎属。果园内时有发现。
黑枕黄鹂(Orioluschinensis),黄鹏科黄鹏属。数量稀少,偶见于河道边绿化带。
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俗名雉鸡。雉科。早年在南部山坡有栖息,今绝迹。
喜鹊(Picapica),鸦科。栖息于高大乔木,境内少见。
家燕(Hirundorustica),燕科燕属。多见于南部稻区,每年春季在村庄房舍筑巢,秋季回南方越冬。
豆雁(Anserfahalis),俗名大雁。鸭科雁属。过境候鸟,春秋季偶见于北部海涂荒滩。
丹顶鹤(Grusjaponensis),俗名仙鹤。鹤科。过境候鸟,1986年2月在万圣乡海涂曾有发现。
八哥(Acridotheresalbocinctus),椋鸟科八哥属。早年有分布,野生今已绝迹,仅见于养鸟者豢养。
画眉(Gan-ulaxcanorus),鹟科画眉亚科。早年有分布,野生今已绝迹,仅见于养鸟者豢养。
爬行类
野生物种有9科、24种,即:乌龟、梭皮龟、巴西龟、海龟;鳖;多疣壁虎;石龙子、蓝尾石龙子、蝘蜒;北草蜥;赤链蛇、水赤链、乌梢蛇、灰鼠蛇、王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中国水蛇;银环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青环海蛇。
主要物种介绍:
乌龟(Chinemysmegalocephala),龟科乌龟属。栖息于池塘、河道、漕斗等处,野生今罕见。
鳖(TrionyxSinensis),俗名甲鱼。鳖科鳖属。栖息于水质较好的河流、池塘。野生今罕见,多为人工饲养。
多疣壁虎(Gekkojaponicus),壁虎科壁虎属。常栖息于房屋墙隙,旧砖木结构建筑尤多见。
蝘蜒(Lygosomaindicum),俗名四脚蛇。石龙子科蝘蜒属。常见于野郊坟滩杂地。
乌梢蛇(Zaocysdhumnades),俗名池鳗。游蛇科乌梢蛇属。以鼠蛙等小动物为食,常见于水网地带。
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俗名菜花蛇。游蛇科锦蛇属。常栖息于民居之中,故又称家蛇。
眼镜蛇(Najanaja),俗名犁头扑。眼镜蛇科眼镜蛇属。早年在坟滩、山坡有栖息,今绝迹。
中国水蛇(Enhydrischinensis),游蛇科水蛇属。常见于水田、河渠、池塘等地。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蝙蝠蛇科环蛇属。20世纪90年代在南部尚有捕获,今绝迹。
两栖类
野生有4科、10种,即: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中国雨蛙;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泽蛙、金线蛙、黑斑蛙、虎蛙、石蛙。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引进美国青蛙、牛蛙,均为人工养殖。
主要物种介绍:
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俗名癞蛤蟆。蟾蜍科蟾蜍属。常见。
中国雨蛙(Hylachinensis),俗名水鸡。雨蛙科雨蛙属。常栖息于河流、池塘等处,南部稻区尤多见。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俗名青蛙。蛙科蛙属。旱地、水田均有栖息。
石蛙(RanaspinosaDavid),俗名大水鸭、石亢。蛙科蛙属。外形似蟾蜍无疣,多栖息于南部稻区的河流池塘,因人为捕食今已罕见。
鱼类
野生有23科、79种,即:太湖大银鱼、姚江银鱼;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白鲫、银鲫、团头鲂、鳡鱼、白鲦、长春鳊、似轿、〓鱼、银飘鱼、红鳍舶、鱼稍红舶、蒙古红舶、翘嘴红舶、黄尾鲴、圆吻鲴、鳑鲏、唇䱻、花䱻、麦穗鱼、华鳈鱼、似鱼、棒花鱼、蛇鱼、罗非鱼、南方长须鳅蛇;泥瞅、大鳞泥鳅、花鳅、黄沙鳅、江鳅、条鳅、无斑条鳅;鲶鱼、胡子鲶鱼;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大鳠鱼;中华纹胸鱼;鳗鲡;青鳉鱼;乌鳢鱼、斑鳢鱼;沙鳢鱼、塘鳢鱼;鲈鱼;翘嘴鳜鱼、大眼鳜鱼、斑鳜鱼;黄䱂鱼;黄鳝;真栉虾虎、栉虾虎;刺鳅;凤鲚鱼、鲚鱼;大弹涂鱼、弹涂鱼;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米鱼、鲳鱼;带鱼;鲥鱼;舌鳎鱼、孔鳐鱼;鲻鱼、丈鱼、乌眼、梭鱼;龙头鱼。
主要物种介绍:
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鲤科青鱼属。以螺虫师、蚌、蛆、蛤、虾为食。为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境内多人工养殖。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鲤科草鱼属。草食性鱼类,多栖息于江可湖泊近岸多水草区域。为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境内多人工养殖。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 ),亦名白鲢。鲤科鲢属。形似鳙鱼头略扁小。为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境内多人I养殖。
鳙鱼(Aristichthysnohilis )’俗名花鲢、胖头鲢。鲤科鲢亚科鳙属。似鲢而色黑,头胖大。为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境內多人工养殖。
乌鳢鱼(Channaargus ),亦名黑鱼、乌鱼。鳢科鳢属。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早年均为野生,今多人工养殖。
黄颡鱼(Pelteohagrusfulvidraco ),俗名昂刺。fit科黄颡鱼属。肉食性鱼类,无鳞,背鳍、胸鳍有硬刺三枚。早年均为野生,今有人工养殖。
胡子鲶鱼(Clariasfuscus ),胡子鲶科胡子鲶属。无鳞,口部有须8条,主要特征与鲶鱼相似。20世纪80年代后,又引进革胡子鲶新鱼种。
鲶鱼(Clariassilurusspp ),鲶科鲶属。无鳞,肉食性鱼,食量极大,早年均为野生,今有人工养殖O
革胡子鲶(Clariasleather ),胡鲶科胡鲶属。胸鳍有两枚短钝硬刺,头背部有骨质突起,生存力強。20世纪80年代后引进鱼种。
鳗鲡鱼(Anguillajaponica ),俗称鳗、河鳗。鳗鲡科鳗鲡属。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繁殖,溯河至淡水中生长。今以人工养殖为主,野生罕见。
黄鳝(Flutaalha ),亦称鳝鱼。合鳃科黄鳝属。常见于池塘、小河、沟渠、稻田,幼时为雌性,生殖一次后转为雄性。今多人I养殖。
花鳅(Cohitissinensis ),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常栖息于静水底层或淤泥表层,一年四季均能捕获,以野生居多。今有人工养殖。
鲤鱼(Cryprinuscarpiod ),鲤科鲤鱼属。可作观赏鱼和食用鱼,河流池塘有野生鲤鱼,亦有人工养殖。
鲫鱼(Carassiusauratus ),鲤科鲫属。常见于河流、池塘、沟渠,在水田中亦能生存,人工养殖较普遍。
团头鲂鱼(斯egalohramaamhlycephala ),又名武昌鱼,俗称鳊鱼。鲤科鲂属。多人I养殖。
鳜鱼(Sinipercachuatsi ),俗名鳜花鱼、桂花鱼。Pba科鳜属。野生已罕见,多人工养殖。
沙鳢鱼(Odontohurisobscura ),俗名土步鱼。塘鳢科沙塘鳢属。平时栖息于江河池塘底层淤泥,境内常见。
鲈鱼(Lateolahraxjaponicus ),真鲈科花鲈属。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野生罕见,今有人工养殖。
鲻鱼(Mugilcephalus ),俗称狗头鱼。鲻科鲻属。北部杭州湾水域常见,今有人工养殖。
凤鲚鱼(Coiliamystus ),俗称黄鲚、凤尾鱼、籽鲚。鳀科鲚属。体形与鲚相似,较小,为泗门近海小海产中大宗鱼,常加工成鱼干。
鲚鱼(Coiliaectens ),俗称油鲚、刀鱼、刀鲚。Al科鲚属。个体较鲚属其他种大,每尾可重达90-140克。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 ),俗名夏弹鱼、弹乌。弹涂鱼科弹涂鱼属。栖息于海涂泥滩,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今多人I养殖。
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 ),俗名梅鱼。石首鱼科梅童鱼属。成鱼个体长10-15厘米,为泅门近海小海产主要鱼种。
龙头鱼(Harpodonnehereus ),俗名虾潺、潺鱼。龙头鱼科龙头鱼属。全身细嫩如豆腐,故有豆腐鱼之称,晒制后称龙头烤。
甲壳动物
镇境有13科、20种,即:糠虾;锯齿新米虾;秀丽长臂虾、日本沼虾、似沼虾、细螯沼虾、罗氏沼虾;小龙虾;虾蛄;脊尾白虾;明虾;中华绒螯蟹;蟛蜞蟹;沙蟹、招潮蟹;青蟹;白蟹、梭子蟹、石蟹;潮虫。
主要物种介绍:
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 ),又名河虾、青虾。长臂虾科沼虾属。早年常见于镇境内河水域,现以人工养殖为主。
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eauda ),俗名白虾。长臂虾科白虾属。为泗门近海主要海产品之一,除可供鲜食外,亦可加I成虾干,其卵还可制成虾子酱。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 ),俗名河蟹。方蟹科绒螯蟹属。原系野生,现多人I养殖。
青蟹(ScyiieeSerratoc),俗称黄甲蟹。梭子蟹科青蟹属。栖息于北部杭州湾泥涂及近海水域’膏红肉美,为蟹中上品,今有人T养殖。
软体动物
镇境有25种,即: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无齿蚌、茅蚌、黄蚬、环棱螺、双旋环棱螺、硬环棱螺、角形环棱螺、似沼螺、格式短沟蜷、萝卜螺、黑螺、旋螺、烟管螺、扁卷螺、田螺、钉螺、白蛤、青蛤、花蛤、蛏子、泥蚶、泥螺、灰巴蜗牛。
主要物种介绍:
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 ),俗称河蚌。珠蚌科帆蚌属。境内有少量分布,可用于淡水育珠。
蛏子(Sinonovaculaconstricatcanarck ),竹蛏科。境内杭州湾泥涂产野生蛏子,其体形较小,肉质鲜美。
泥蚶(Tegillarcagranosa ),俗名蚶子。蚶科。栖息于近海泥涂,境內杭州湾泥涂鲜见。
泥螺(( Biillactaexarata ),俗名吐铁。阿地螺科泥螺属。杭州湾潮间区泥滩随处可见,居民历以腌食为主。
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 ),田螺科圆田螺属。常见于南部稻区的池塘、河流、沟渠、水田。境内水域中还生存一种体形较小的淡水螺,俗称蛳螺。
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 ),盖螺科钉螺属。为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海南、泗北村一带曾有分布,后几经灭螺,20世纪80年代绝迹。
环节动物
境内有5种、15属,即:白线蚓、颤蚓、缟蚯蚓、带线蚯蚓、环毛蚓;蛭蚓;沙蚕;水蛭、山蚂蟥、日本医蛭、中华颈蛭、石蛭、金线蛭、柳叶蚂蟥;扁蛭。
腔肠动物
境内有1种: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 )。杭州湾水域常见,渔民捕捞加工成咸海蜇,经济价值较高。
昆虫
经普查,境内有农林昆虫110科、624种,分类如下。
农、林、库房害虫,计68科、501种:
直翅目5科、30种。蝗科:中华蚱蜢、花尖翅蝗、短额负蝗、棉蝗、日本黄脊蝗、宁波稻蝗等19种。〓蝗科:小麦蝗1种。螽斯科:小螽斯、长翅螽斯等5种。蟋蟀科:花生大蟋、油葫芦、小蟋蟀、黑蟋蟀4种。蝼蛄科:非洲蝼蛄1种。
同翅目 7科、48种。叶蝉科:棉叶蝉、大青叶蝉、二点叶蝉、稻叶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等11种。沫蝉科:稻赤斑沫蝉、葡萄沫蝉、象蛰3种。蝉科:黑蝉、蚱蝉等4种。粉虱科:棉粉虱、黑刺粉虱、葡萄粉虱3种。蚜科:棉蚜、高粱蚜、桃蚜、玉米蚜、稻蚜、麦蚜、橘蚜、梨二叉蚜、甘蔗粉甬蚜、菜缢管蚜等14种。蚧科:龟蜡蚧、白蜡蚧、糠片蚧、黑点蚧、梨园蚧等12种。粉蚧科:蔗红粉蚧1种。
半翅目 6科、27种。缘蝽科:稻棘缘蝽等6种。盲蝽科:中黑盲蝽、缘盲蝽等3种。盾蝽科:稻褐蝽等4种。龟蝽科:浙江圆龟蝽1种。网蝽科:梨网蝽1种。蝽科:稻缘蝽、伊蝽、臭蝽等12种。
缨翅目 2科、2种。蓟马科:花蓟马1种。管蓟马科:稻管蓟马1种。
鞘翅目 12科、77种。象甲科:棉灰象甲、稻象甲、蚕豆象、豌豆象、米象甲、绿豆象等13种。叩头虫科:棉苗叩头虫、沟金针虫2种。芜菁科:锯角豆芜菁等4种。金龟科:铜绿丽金龟、黑绒金龟等25种。天牛科:星天牛、麻天牛等11种。叶甲科:黄曲条跳甲、猿叶虫、甘薯小龟甲、榆紫金花虫等13种。龙虱科:福田龙虱1种。扁甲科:长角扁谷盗等2种。谷盗科:大谷盗、锯谷盗2种。拟步甲科:赤拟谷盗1种。瓢甲科: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瓢虫2种。长蠹科:谷蠹1种。
鳞翅目 25科、301种。麦蛾科:棉红铃虫等3种。菜蛾科:小菜蛾1种。夜蛾科:地老虎、棉铃虫、棉夜蛾、斜纹夜蛾等51种。螟蛾科:亚洲玉米螟、棉大卷叶螟、桃蛀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梨大食心虫等57种。尺蛾科:大造桥虫、柑橘尺蛾等40种。灯蛾科:红蝮灯蛾、黄蝮灯蛾、红缘灯蛾等9种。尖蛾科:玉米尖蛾1种。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等8种。蓑蛾科:大蓑蛾、白榆袋蛾等4种。木蠹蛾科:棉茎木蠹蛾1种。天蛾科:豆天蛾、旋花天蛾、甘薯天蛾等20种。枯叶蛾科:李枯叶蛾、思茅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5种。潜叶蛾科:豆潜叶蛾、柑橘潜叶蛾2种。刺蛾科:褐刺蛾、绿刺蛾、黄刺蛾、白榆刺蛾等17种。透翅蛾科:葡萄透刺蛾1种。水蜡蛾科:水蜡蛾1种。钩蛾科:窗翅钩蛾等3种。大蚕蛾科:绿尾大蚕蛾等4种。毒蛾科:豆毒蛾、乌桕毒蛾、松毒蛾、柳毒蛾、午毒蛾等20种。舟蛾科:竹篾舟蛾、茅莓蚁舟蛾等16种。凤蝶科: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等5种。弄蝶科:一字纹稻苞虫、曲纹稻弄蝶等5种。蛱蝶科:苎麻黄蛱蝶等18种。粉蝶科:菜粉蝶、黄粉蝶等6种。灰蝶科:黑灰蝶等3种。
双翅目 5科、7种。瘿蚊科:稻瘿蚊1种。蝇科:稻虻蝇1种。秆蝇科:稻秆蝇1种。潜蝇科:稻潜蝇、豌豆潜叶蝇、油菜潜叶蝇3种。摇蚊科:萍摇蚊1种。
等翅目 1科、2种。白蚊科:黑翅大白蚁、黄胸大白蚁2种。
农、林、库房害虫,除上述昆虫外,尚有“蛛形纲蜱螨目”及“软体动物腹足纲柄眼目”二类:
蜱螨目 3科、5种。叶螨科:棉叶螨、柑橘金爪螨、柑橘六点黄蜘蛛3种。粉螨科:腐嗜酪螨1种。瘿螨科:柑橘锈壁虱1种。
柄眼目 2科、2种。蜗牛科:灰蜗牛1种。蛞蝓科:野蛞蝓1种。
天敌昆虫,境内发现有42科、123种:
蜻蜓目 2科、3种。蜻科:黄衣、赤卒2种。蜓科:蜓1种。
直翅目 1科、1种。螳螂科:拟宽腹螳螂。
革翅目 1科、2种。肥螋科:黄足肥螋、黄褐肥螋2种。
缨翅目 1科、1种。蓟马科:塔六点蓟马。
鞘翅目 4科、28种。隐翅虫科:青翅隐翅虫1种。瓢虫科:色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稻红瓢虫等13种。步甲科:中国曲胫步甲等11种。虎甲科:中国虎甲、曲纹虎甲等3种。
双翅目 3科、11种。食蚜蝇科: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蚊蝇等5种。寄蝇科:玉米螟历寄蝇、稻苞虫鞘寄蝇等5种。瘿蚊科:食蚜瘿蚊1种。
脉翅目 3科、5种。草蛉科: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3种。蝶蛉科:灰背蝶色蛉1种。鱼蛉科:中华斑鱼蛉1种。
半翅目 4科、8种。花蝽科:小花蝽1种。姬猎蝽科:小姬猎蝽1种。猎蝽科:日月猎蝽、黄足猎蝽、乌猎蝽、环足猎蝽4种。长蝽科:大腿长蝽、茶色长蝽2种。
膜翅目 13科、50种。赤眼蜂科: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4种。小蜂科:棉叶蝉柄翅小蜂、广大腿小蜂2种。螯蜂科:稻虱螯蜂、两色螯蜂2种。黑卵蜂科:松毛虫黑卵蜂、长腹黑卵蜂2种。金小蜂科:红铃虫金小蜂1种。土蜂科:金毛长腹土蜂1种。姬小蜂科:卷叶虫姬小蜂1种。茧蜂科:中华茧蜂、小造桥虫绒茧蜂、螟蛉绒茧蜂、红铃虫甲腹茧蜂、松毛虫脊茧蜂、菜粉蝶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等15种。蚜茧蜂科:日本柄瘤蚜茧蜂、棉蚜茧蜂、菜蚜茧蜂3种。姬蜂科:螟蛉悬茧姬蜂、中国齿腿姬蜂、台湾瘦姬蜂、螟蛉瘤姬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松毛虫黑胸姬蜂、大螟瘦姬蜂等15种。胡蜂科:普通长脚胡蜂、大胡蜂2种。跳小蜂科:蚜虫跳小蜂1种。木蜂科:中华木蜂1种。
蛛形纲蜱螨目3科、3种。直绥螨科:长毛纯锐螨1种。绒螨科:食蚜绒螨I种。谷野螨科:谷野螨1种。
蛛形纲蛛形目7科、11种。微珠科:草间小黑蛛1种。球复蛛科:八斑球复蛛1种。圆蛛科:茶色新圆蛛1种。蟹蛛科:三突花蛛、T一纹豹蛛2种。狼蛛科:日本水狼蛛1种。管巢蛛科:拟日本管巢蛛、斑纹管巢蛛2种。肖蛸科:日本肖蛸、鳞纹肖蛸、圆尾肖M3种。
附常见家庭害虫
家蝇(Muscadomestica ),蝇科家蝇亚科。成虫体呈深灰色,长5-7毫米,是境內数量最多的蝇类害虫。
红头苍蝇(Calliphoravicina),丽蝇科绿蝇属。成虫体呈绿色,头部呈红色。
库蚊(Culexpipieus),俗称家蚊。及翅目蚊科。雌虫吸血,是传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革登热的主要媒介。
马陆(Julushortensis),又名0蜒,俗名臭花娘。多足纲蛐蜒科。全身分15节,有15对腹足,体有异臭,能携带病菌,易传播疾病。
美洲大蠊(Blattodea ),俗称蟑螂。蜚蠊目蜚蠊科。个体较大,成虫可达30~35毫米,能传播病菌及寄生虫,是世界性害虫。
境内另有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 ),个体较小,成虫体长15毫米以下,色棕黃;德国姬蠊,体形较小,色淡褐,触角极长。
第五节 植物
境内常见植物包括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门类,人工引进种植品种日增。水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鹅掌楸、罗汉松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玉兰、杜鹃花分别为市树、市花。
孢子植物
菌类植物多系人工培植的食用菇类,野生菌类则多数有毒。计11科、20种:银耳;木耳;灵芝、茯苓;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黄曲霉、黄青霉、点青霉、白粉霉、黑根霉;蝉花;竹黄;酵母;马勃;毒伞;地衣。
苔藓类植物计18科、21种:绿片苔;平叉苔;带叶苔;南溪苔;钝叶护蒴苔;石地钱;黄牛毛藓;长蒴藓、长叶曲柄藓;大凤尾藓;小石藓;银叶真藓;疣灯藓;虎尾藓;尖叶油藓;羊角藓;羽枝青藓;鳞叶藓;波叶仙鹤藓、苞叶金发藓、东亚金发藓。
藻类植物镇境内有水绵、衣藻、小球藻、蓝藻等。
蕨类植物计24科、39种:卷柏、江南卷柏、毛枝卷柏;紫萁;镰叶瘤足蕨;海金沙;芒萁、黑白;蕨;阴地蕨;水蕨;铁线蕨;边缘鳞盖蕨;乌蕨;风尾蕨、井栏边草;凤丫蕨;长江蹄盖蕨;倒拆铁角蕨、北京铁角蕨、虎尾铁角蕨;金星蕨;胎生狗脊蕨、狗脊蕨;镰羽贯众、贯众、斜方复叶耳蕨;黑足鳞毛蕨;金鸡脚、江南星蕨、瓦苇、抱石莲、石苇、槲蕨、水龙骨;槐叶蘋;满江红;石松;节节草。
裸子植物
多为乔木,少数为灌木或藤木,计7科、42种:苏铁;银杏;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五针松、华山松、短叶五针松、日本冷杉、雪松、金钱松;杉木、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杉、日本柳杉;侧柏、千头柏、柏木、圆柏、龙柏、匍地柏、翠柏、金星柏*福建柏、刺柏、日本扁柏、云片柏、孔雀柏、日本花柏、凤尾柏、绒柏、香柏、线柏、垂枝柏;罗汊松、短叶罗汉松、竹柏;三尖杉、香榧。
主要物种介绍:
银杏(Ginkgohiloba ),俗名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银杏属。境內有两棵百年以上古银杏,已列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近年在园林、防风林*河道边、道路旁多有种植。
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hoides ),杉科水杉属。植株高大挺拔,在用材、园林绿化等方面有极高价值,境内有人工种植。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杉科杉木属。常绿乔木。是主要的用材林木,境内有人工种植。
柳杉(Cryptomeriafontunei ),杉科柳杉属。常绿乔木。境内有人工种植。
池杉(Taxodiumascendens ),杉科落羽杉属。落叶乔木。树冠尖塔形,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多用于园林绿化。
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 ),三尖杉科三尖杉属。常绿乔木。种子、枝、叶、茎均可提取植物碱,有少量引种。
雪松(Cedrusdeodara ),松科雪松属。常绿针叶乔木。作园林观赏树木多有引种。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松科松属。针叶常绿乔木。树干富含松脂,耐腐蚀,常用作桩基木。因不耐盐碱,大古塘以北少有种植。
黑松(Pinusthunhergii ),白芽松科松属。常绿针叶乔木。可制作观赏盆景,有少量引种。
五针松(Pinusparviflora ),松科松属。常绿针叶乔木。多为盆景培植,鲜有野外种植。
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ius ),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针叶乔木。境內均为人工种植,或植于庭院,或制作盆景。
侧柏(Platycladusorienlalis ),又称扁柏、香柏。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作景观树有少量引种。
扁柏(Chamaecyparisobtusa ),柏科扁柏属。常绿灌木。作景观绿化树引种。
刺柏(Juniperusformosana ),柏科刺柏属。常绿小乔木。作景观树引种。
柏木(Cupressufunebris ),柏科柏木属。常绿针叶乔木。境內无成龄树,仅南部山坡地有幼树栽植。
铁树(Cycasrevoluta ),又名苏铁。苏铁科苏铁属。常绿乔木。境內以盆景种植为主,亦作园林绿化种植。
被子植物
为境内最大的植物类群,种类繁多,从草本到木本均有分布,计114科、690多种:三白草、蕺菜、鱼腥草;金粟兰、宽叶金粟兰;垂柳、旱柳、龙爪柳、河柳、银叶柳、杞柳、加拿大杨、响叶杨、意大利杨;化香、枫杨、青钱柳;苦槠、青?、麻栎、栓皮栎、白栎;桤木;榔榆、白榆、刺叶榆、榉树、沙朴、朴;柘木、桑树、无花果、薜荔;苎麻、赤车、糯米团;马兜铃、杜衡;红蓼、水蓼、戟叶蓼、稀花蓼、杠板归、虎杖、何首乌、荞麦、羊蹄、酸模、金钱草;土荊芥、藜、无翅猪毛菜、菠菜、咸蓬;鸡冠花、刺苋、苋、籽粒苋、牛膝、千日红、水花生;紫茉莉;商陆;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土人参;鹅不食草、石竹、繁缕、牛繁缕、王不留行、添姑草;雀舌草;荷花、芡实、萍蓬草;金鱼藻;牡丹、芍药、天葵、大叶唐松草、小毛茛、威灵仙、山木通、女萎;大血藤、三叶木通、木通、白木通;六角莲、八角莲、淫羊藿、三叶九枝草、日本小蘖、十大功劳、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庐山小蘖;木防已、防己、千金藤、金线吊乌龟、石蟾蜍;冷饭团、厚朴、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白兰花、含笑、鹅掌楸、木莲;腊梅、夏腊梅;樟、山苍子、檫木、紫楠;虞美人、荷包牡丹、黄堇、紫堇、罂粟;醉蝶花;卷心菜、甘蓝、大头菜、油菜、芥菜、白菜、青菜、萝卜、荠菜、碎米荠、水田碎米荠、蔊菜、印度蔊菜、花菜;茅膏菜;瓦松、晚红瓦松、景天、垂盆草、佛甲草、凹叶景天;溲疏、宁波溲疏、绣球、虎耳草;海桐、崖花海桐;二球悬铃木;檵木、枫香、红花檵木;杜仲;龙牙草、地榆、草莓、蛇莓、野山楂、石楠、小叶石楠、光叶石楠、火棘、石斑木、海棠、野海棠、玫瑰、月季、硕蔷薇、野蔷薇、小果蔷薇、金缨子、枇杷、李、郁李、紫叶李、重枝梅、杏、桃、寿星桃、碧桃、山桃、垂枝碧桃、毛樱桃、重瓣榆叶梅、榆叶梅、毛山樱、山樱、樱桃、樱花、棠梨、贴梗木瓜;龙须藤、云实、山皂荚、皂荚、山槐、合欢、紫荆、槐树、龙爪槐、刺槐、南苜蓿、铁扫帚、紫藤、黄檀、含羞草、田青、红花锦鸡儿、野大豆、草木樨、紫云英、铁马鞭、鸡眼草、落花生、小巢菜、蚕豆、豌豆、三籽二型豆、宜昌杭子梢、短叶决明、豆茶决明、山蚂蟥、马棘、胡枝子、草木樨、大豆、野葛、刀豆、赤豆、豇豆、绿豆、扁豆、眉豆、野扁豆、鸡血藤、苦参;酢浆草;野老颧草、天竺葵;叶下珠、蓖麻、铁海棠、一品红、地锦、泽漆、算盘子、重阳木、油桐、千年桐、野桐、白背叶、乌桕;枸橘、金橘、金柑、橘、柚、甜橙、代代酸橙、佛手、臭棘树;苦木、臭椿、香椿;楝树、川楝;南酸枣、黑漆树、盐肤木、黄连木;鸡爪槭、红枫、羽毛枫、青榨槭、野槭树、青枫、三角枫;无患子;冬青、枸骨、小果冬青、龟脚冬青、斑叶冬青;卫茅、冬青卫茅、扶芳藤、雷公藤;凤仙花;雀舌黄杨、黄杨、小叶黄杨、长叶黄杨、细叶黄杨;枣、酸枣;七叶树;葡萄、毛葡萄、刺葡萄、爬山虎、异叶爬山虎、青龙藤、蛇葡萄、三裂叶、乌蔹莓;杜英;木槿、紫色重瓣木芙蓉、茼麻、洋麻、棉花;黄麻;茶梅、山茶、木荷;梧桐;金丝桃、地耳草、元宝草、小连翘;紫色地丁、毛堇菜、三色堇、戟叶堇菜;胡颓子、木半夏;柞木;紫薇;柽柳;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四季海棠;仙人掌、蟹爪兰、昙花;石榴、月季石榴;喜树;倒挂金钟;常青藤、五加、刺楸;蛇床、破子草、天胡荽、积雪草、山芹菜、苦爹菜、柴胡、旱芹、水芹、茴香、前胡、胡萝卜;长叶鹿蹄草;朱砂根、紫金牛;点地梅、过路黄、星宿菜、珍珠菜;马银花、羊踯躅、满山红、杜鹃、米饭花、乌饭树、闹羊花;野柿、柿子;野茉莉、折花龙;白蜡树、桂花、金桂、丹桂、月桂、小蜡、女贞、小叶女贞、水蜡、茉莉花、迎春花、金叶女贞;夹竹桃、络石、白花夹竹桃;龙胆;柳叶白前、徐长卿、萝蘼、夜来香;菟丝子、马蹄金、打碗花、蕹菜、牵牛花、茑萝;马鞭草、叶紫珠、莸、兰香草、豆腐柴、牡荆、蔓荆、黄荆、大青、臭牡丹;藿香、筋骨草、紫背金盘、半枝莲、熏衣草、活血丹、长毛韩信草、野芝麻、夏枯草、益母草、风轮菜、一串红、野薄荷、留兰香、紫苏、水苏;酸浆、辣椒、龙葵、白英、马铃薯、茄、番茄、曼陀罗、烟草、枸杞、挂金灯;通泉草、阴行草、光叶翼萼、母草、胡淋草、马先蒿、鹿茸草、婆婆纳、蚊母草、泡桐、毛地黄、浙玄参;凌霄、梓树;马兰;爵床、穿心莲;大车前、车前、平车前;黄毛耳草、白花蛇舌草、栀子、重瓣栀子、茜草、猪殃殃、钩藤、虎刺、六月雪、白马骨鸡矢藤;忍冬、八仙花、接骨草、珊瑚树;丝瓜、西瓜、香瓜、菜瓜、黄瓜、冬瓜、苦瓜、葫芦、蒲瓜、南瓜、栝楼、北瓜;半边莲、沙参、桔梗;下田菊、胜利蓟、白鼓丁、佩兰、泽兰、一枝黄花、雏菊、马兰、风菜、女菀、一年蓬、多茎鼠麴草、天名精、苍耳、鳢肠、向日葵、鬼针草、菊花、野菊、除虫菊、甜叶菊、瓜叶菊、石胡荽、牡蒿、四季蒿、茵陈蒿、艾蒿、黄花蒿、奇蒿、细叶艾、野艾、一点红、百日菊、兔儿伞、千里光、白术、小蓟、大蓟、球子草、矢车菊、金盏菊、红花、杏香兔儿风、大丁草、稻槎英、蒲公英、万寿菊、苦苣菜、莴苣、丁萝卜、黄鹌菜、山苦荬、旋覆花、剪刀股、菊芋、大丽菊、紫菀、美洲紫菀、小白酒草、刺儿菜、匍匐苦荬菜;眼子菜、竹叶眼子菜;泽泻、窄叶泽泻、长喙毛茛、慈姑;黑藻、水鳖、苦草、水筛、水车前;箬竹、苦竹、佛肚竹、毛竹、淡竹、雷竹、芦竹、稻、茭白、淡竹叶、华东早熟禾、芦苇、小麦、大麦、野燕麦、看麦娘、牛筋草、龙爪茅、狗牙根、大米草、盐鼠米粟、稗、光头稗子、雀稗、紫马唐、升马唐、大狗尾草、狗尾草、狼尾草、黑麦草、芒、荻、白茅、斑茅、甘蔗、荩草、毛臂形草、鹅观草、结缕草、雀麦、薏苡、画眉草、束尾草、假俭草、高梁、白羊草、玉蜀黍;荆三棱、海三棱、荸荠、香附子、短叶茫茫、毛轴莎草、碎米莎草、水蜈蚣、台草、牛毛毡;棕竹、棕榈;菖蒲、石菖蒲、马蹄莲、芋、半夏、天南星大藻、滴水珠;浮萍、紫萍、无根萍;竹叶吉祥草、吊竹梅、杜若、鸭跖草、水竹草;凤眼莲、鸭舌草;灯心草、野灯心草;百部;吊兰、黄花菜、玉簪、芦荟、郁金香、百合、葱、洋葱、蒜、韭菜、薤白、吉祥草、万年青、蜘蛛抱蛋、多花黄精、玉竹、天门冬、文竹、麦冬、丝兰、虎尾兰、蛸柄菝葜、牛尾菜、尖叶菝、粉背菝葜、土茯苓、七叶一枝花;石蒜、水仙、葱莲、晚香玉、君子兰;细柄薯蓣、薯蓣、黄独;蝴蝶花、射干、鸢尾、唐菖蒲;芭蕉;姜、山姜;美人蕉;绶草、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白芨、寒兰。
主要木本物种包括:
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 ),又名白杨树,风响杨。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曾用于防风林带种植,是主要的造林树种。
白杨(Populustomentosa ),又名大叶杨,毛白杨。杨柳科杨属。曾有引种,因多病虫害趋于淘汰。
加拿大白杨(Populuscanadcnsis ),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曾为主要的绿化、防护林树种,因多病虫害趋于淘汰。
枫杨(Pterocaryastenopteera ),又名元宝树、枰柳。胡桃科枫杨属。落叶乔木。近年作行道树引种。
榆(Ulmuspumila ),又名白榆、榆树。榆科榆属。野生较少,多作为园林景观树引种,或制作为观赏盆景。
桑(Morusalba ),桑科桑属。早年曾广泛种植,今庭院、河边偶见。
乌桕(Sapiumsehiferum ),俗名桕脂树。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有少量野生。
香椿(Toonasinensis ),楝科椿属。曾有少量植于庭园,现作景观树引种。
臭椿(Ailanthusaltissima ),古称樗,又名木砻树。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有少量野生。
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 ),木兰科木兰属。阔叶常绿乔木。是主要的行道树和园林景观树种。
樟树(Cinnamomumcamphora ),又名香樟。樟科樟属。阔叶常绿乔木。为种植最多的人行道绿化树。
楝树(Meliaazedarach ),又名苦楝。楝科楝属。阔叶落叶乔木。早年有少量种植,今罕见。
刺槐(Rohiniapseudoacacia ),又名洋槐。豆科刺槐属。阔叶落叶乔木。近年有少量引种。
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d ),梧桐科梧桐属。阔叶落叶乔木。早年有野生,今罕见。
法国梧桐(Platanusorientalis ),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曾作为行道树引种,今趋于淘汰。
泡桐(Paulowniafortunei ),玄参科泡桐属。阔叶落叶乔木。20世纪60年代曾作为造林树种大量引种,因气候不适,今少有种植。
油桐(Alueritesfordii ),大戟科油桐属。阔叶落叶小乔木。南部山坡地有少量种植。
棕桐(Trachycarpusfortunei),棕榈科棕桐属。常绿乔木。早年为农家主要经济树种,今多作景观树种植。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